让孩子远离心理伤害-不叛逆的孩子未曾青春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拿欣赏的眼光看过叛逆的孩子吗?

    广角镜头

    明明是一个性格倔强并且十分要强的孩子,在一次糟糕的数学考试之后,明明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从此,这个少年的自尊心变得极其敏感,处处与数学老师作对。妈妈从来没有想过,一直很有礼貌的孩子会明目张胆地顶撞老师。现在明明屡次在学校闯下祸端,妈妈一时间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教育孩子。

    张华在学校很“潇洒”地保持着我行我素的作风:学校规定穿校服,他就偏穿其他的衣服;学校不允许男生留长发更不允许烫发,可他就偏这样做。他不介意他人怎么看自己,他认为那些所谓的校规之类的东西是用来约束好学生的,而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尽管上次因为张华在校外喝酒被学校记了一次大过,张华也觉得无所谓。他觉得自己是在坚持“做自己”,这是“侠客”风范,令他暗自得意的是,学校里还有一些自己的“粉丝”,都称自己为“大哥”,这让张华更加坚持和学校作对。

    一家英国育儿网站调查了2000名父母。这些家长的孩子已经成年。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儿女双全的父母认为十来岁的女儿最难“对付”。63%家有女儿的父母认为女儿到了14岁变得让人捉摸不透。她们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喜怒不定。男孩的叛逆期约比女孩晚1岁。78%育有儿子的家长反映,男孩到15岁时情绪起伏较大。当这个时期的儿子认为自己没有获得家长理解时,就会感到沮丧。62%的男孩会把自己锁在房间内,拒绝与人交流。

    叛逆一词,张扬着青春期孩子的生命激情,他们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对抗着权威,试图显示着自己的力量,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这种独特的青春期的现象不仅仅影响着孩子自身的成长,更成为众多家长心中难以释怀的苦痛。

    真实案例:易受伤的自尊心

    本来明明的父母以为把孩子好不容易送到了高中,剩下的事情就等着给孩子攒钱上大学了。可是一天,妈妈从明明班主任的电话中得知明明对数学老师很不尊重。电话要结束的时候,班主任几乎用央求的口吻请妈妈对明明多加管教一些。妈妈挂断电话之后,百思不得其解,她不明白,挺有礼貌的孩子怎么会对老师有不尊敬的举动呢?

    “如果我讨厌哪个老师的话,根本不会听他讲课,我看到他生气的样子才开心呢。”明明气愤地对妈妈说。看来,班主任说得没错,可是孩子怎么会对老师产生这么大的怨恨呢?

    其实,明明虽然内向,但却是一个性格倔强且十分要强的孩子。因为有一次数学成绩考得不好,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两句过激的言论,刺伤了明明的自尊心,引来明明强烈的抵触情绪。从此之后,在数学课上,老师越是反对的事情,明明就越要去做。每当老师批评他的时候,他都眼睛直勾勾地瞪着老师,刚上任不久的数学老师被明明的骇人的眼神吓怕了,只得向明明的班主任求助。

    班主任找明明谈话的时候,明明刚开始显得很顺从。但谈话一结束,他依旧我行我素。等数学老师三番两次地向班主任告状之后,班主任觉得不能再继续纵容明明的行为了,他处罚了几次明明,而后明明更加破罐子破摔,有时他还会和班主任顶撞,搞得课堂气氛非常紧张,面对如此情绪化的学生,班主任最后也终于无计可施,只得向明明的妈妈求救。

    案例剖析:

    明明的行为,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同时这也是许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都存在的一种反抗“管教”、反抗“权威”的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正急切地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自己的独特性,过去他们可以忍受家长当自己是小孩子,而如今,他们迫切地想得到他人的认同,渴望能像大人一样受到他人的尊重。这时候的孩子,自尊心也非常敏感,他们往往把家长、老师的批评理解为挑战自己的自尊心,是和自己过不去,因此难免会产生敌对的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还是成年人不能真正平等去对待孩子,尤其在自尊心敏感的青春期,过于强势的批评和教导很容易引发孩子的反感和抵触心理。

    1.青春期的孩子,有着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看问题容易以自己的主管臆想为出发点,因此也就难免产生偏见。

    这个时期的孩子,心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作祟,以为和老师对着干是勇敢的体现,是自己敢于挑战权威的壮举。因此,才会产生盲目反抗的行为。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也正在经历一场至关重要的“过渡期”。在这一阶段,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渐加强,由于身体发育已经和成人差不多,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迫切地想要脱离成人的监护,但却依旧缺少足以保证自我生存的力量和智慧。

    孩子们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孩儿看,他们也开始介意我们把他们当成小孩儿看。当这些小大人为了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做出出格的举动时,往往就代表着叛逆的产生。

    为了表现自己,孩子们往往会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其实,他们如此做,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存在,从而才会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叛逆心理不能单纯地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形容,它是一种反常的心态,是孩子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因此,家长也应该以相对中立的观点来看待孩子们的改变。

    2.教育叛逆孩子的时候,单纯地讲大道理,只会徒增他们的反感情绪。

    家长应该因势利导,帮助孩子成长,可以从何孩子切身相关的小事入手。如孩子爱打篮球,那就可以从他喜欢的篮球明星身上把问题展开,通过明星的成长经历来引导孩子。想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类行为,就要尽量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的冲突。由此才能保证孩子的自尊心不受侵犯。当他有错误的时候,决不能当着外人的面进行教育,而是私底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帮助孩子分辨清楚是非的同时,还让他们意识到其实父母是关注自己的,更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已经长大的成年人来看待。

    因势利导,就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孩子在任何方面有进步,都应该得到表扬和肯定,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积极学习的东西。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有矛盾产生,就要寻找合理解决矛盾的方法。注意到的是不要触及到孩子的抵触情绪,谈话要在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打开孩子的内心,才能实施有效的影响。

    真实案例:特立独行的“侠客”,是勇敢还是偏执张华越来越讨厌上课了,只有语文课他才有些兴趣,其他学科的老师,用他的话来评价就是水平都太差了,他们完全不能吸引自己的兴趣。

    张华在课堂上睡觉的时候,好几次都被老师抓了一个现形。老师刚刚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了他几句,张华就大声嚷着老师不尊重学生,这样一来反倒搞得老师十分尴尬。张华在学校很“潇洒”地保持着我行我素的作风:学校规定穿校服,他就偏穿其他的衣服;学校不允许男生留长发更不允许烫发,可他就偏这样做。他不介意他人怎么看自己,他认为那些所谓的校规之类的东西是用来约束好学生的,而自己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尽管上次因为张华在校外喝酒被学校记了一次大过,张华也觉得无所谓。他觉得自己是在坚持“做自己”,这是“侠客”风范,令他暗自得意的是,学校里还有一些自己的“粉丝”,都称自己为“大哥”,这让张华更加坚持和学校作对。

    回到家之后,张华依旧一副点火就着的样子。“哎呀,你烦不烦啊?”张华对妈妈苦口婆心的教育显得心不在焉。虽然老师和妈妈每天都对他轮番轰炸,但是一点都不能改变张华在学校的“特立独行”。

    张华的父母长期两地分居,爸爸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很少和儿子沟通,但是只要儿子和自己张口要钱,出手从来不吝啬。他希望自己的太太能够全面料理儿子的事情,自己则忙着在另一个城市开展自己的连锁店。张华长期和妈妈一起生活,但妈妈对张华的管教比较松散,一般都会顺从儿子,没想到现在儿子一回家就关上门把音乐放得很大声,想说儿子几句的机会都没有了。

    案例剖析:

    许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出现一些父母预料不到的变化。张华在课堂上不允许老师触及他的自尊,回到家不愿意让妈妈进入他的私人空间,这一切都是他自我保护的体现。在这一时期,不含技术水平的说教和唠叨等沟通方式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他们很容易把父母和老师当成了自我实现道路上的敌人,他们想要争取自己的权利和独立,因此才会产生逆反心理。

    1.家庭的不良教育,是产生叛逆情绪的根源。

    案例中的张华长期得不到父爱,母亲又不了解孩子内心的变化和真正的需求,因此,再多的唠叨都只会被他看作是无用的废话。身为父母,理应担负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责任。对孩子的管教不过去钳制,也不放任自流。采取多沟通、多鼓励、多表扬少责骂的“三多一少”的原则,争取用和风细雨的方式来解决代沟的问题。

    2.叛逆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偏执

    张华在学校特立独行,还有“粉丝”捧场,让他更加误会以为和老师学校对着干就是勇敢,是侠客行为,是张扬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不可否认的是,青春期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对周围权威束缚的挑战,是一种很强的生命力表现,但是,如果为了特立独行而特立独行,往往会走向偏执,最后害人害己,没有任何意义。

    3.叛逆的孩子都是在寻找自身的价值感。

    在以“学习成绩”为主流的校园生活中找不到价值感的孩子更容易在学校“反叛”,招惹是非,因为他们需要其他的途径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即便是大家都批评他,那也是对他的一种关注。因此,让孩子发展各种能力并让他找到价值感和良性的关注是消除孩子叛逆的一条途径。假如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演讲口才好,或者善于歌舞,那么有意培养孩子相关的能力,让孩子找到表现自己的机会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当孩子的自信心上来之后,在带动学习方面的兴趣,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成功的途径,不是任何人身上的枷锁。只有消除了他们心中逆反的心理,才能进一步平稳情绪,继续使学习取得进步。

    互动专区

    QUESTION: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最近变得很不听话。常常你让他做一件事情,他要不就是拖拖拉拉,要不就是阳奉阴违,有时候逼急了,他还会和你吹胡子瞪眼。朋友告诉提醒我说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我想问一下对于叛逆期的孩子在教育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

    ANSWER:想要寻找到合理的教育方式,就要从产生心理叛逆的原因找起。而产生叛逆,多半是由父母的不正当教育引起的。

    “父为子纲”,这是封建社会遵循的道德关系,但是这个道德关系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亲子关系。传统的家长深受此毒性教条影响,在家庭中家长专制,孩子只能处于从属的地位上。青春期的孩子,本身独立意识增强,正是要彰显自己的时候,专制型的家长容易触发孩子心底的反抗欲。想要让孩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就需要家长放下架子,真诚地和孩子交流,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一起去分析问题,商量解决的方法。

    而一些家长出于溺爱的保护主义,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好了。家长这样做无疑在向孩子传递一种贬低的暗示:你自己做不成,你必须依赖我。如此一来,子女渴望独立的想法和家长的做法截然相对,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还有一种溺爱的方式就是对孩子过于放任,什么都听孩子的,孩子没有边界,没有限制,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家长有时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来干涉孩子的行为,就会被孩子认为是阻碍自己的“自由”,形成冲突。

    由于认知的偏差,孩子可能会因为某件事情而产生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感,从而致使自闭、抑郁等情绪产生,若是得不到合理的调节,必定引发更严重的叛逆心理。所以,在孩子犯错之后,身为家长,不要横加指责,而是要耐心去了解孩子为何那样做的理由,让他感到家长始终是接纳他们的,愿意去了解他们的,那么,孩子就会放弃和你对抗的想法。

    QUESTION:如果已经知道了孩子进入了叛逆的青春期,那么这个时候家长应该怎么样去合理引导他们呢?

    ANSWER:首先,青少年时期有叛逆心理是很正常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只是,在叛逆心理的怂恿下,孩子往往对家长有抵触的情绪,所以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沟通方式。青少年有自己的价值观,家长应该明白没有哪一种价值观是绝对正确的,所以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完全套用到孩子身上,否则只能引起孩子心理的反感。你只需要告诉他们持有何种价值观的人将会有什么样的未来,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充分尊重他们自由和选择。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家长自己还要表现出多元化的思维,不要走进自己的死胡同。世界上没有唯一的答案,家长也没有权利去强迫孩子做出哪一种选择。

    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越自己本身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这样才会发现也许问题并不一定出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不顺从,往往会被父母看作是叛逆。所以,父母要学会谦卑,以不同的角度去对待孩子,保持冷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尽量向孩子征求相关的意见。

    当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不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电子游戏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上为切入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明白他们的真实想法。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尊重,和父母能融洽相处,当然也就没有叛逆的必要了。

    沟通小故事

    上帝的恩赐

    有两个在沙漠中的旅人,已经疲累之极了,又渴又饿的他们此时多么想点起一堆篝火,吃上一顿香喷喷的饭菜。正在两个人不断哀叹的时候,上帝突然出现了。

    上帝对两个人说:“我这里有满满一筐鱼,还有一个永远不会断的鱼竿,但是你们两个人只能各自从我这里得到一样东西。”

    两个人听到之后,略微思索便做出了决定。甲要了那一大筐鱼,在他看来,只要有了这些鱼,就能让自己天天吃到鲜美的食物,而不用再担心被饿死了。乙要了那根永远都不会断的鱼竿,在他看来,只要有了鱼竿,想钓多少鱼就能钓多少鱼,自己以后就会有一辈子也吃不完的美味了。

    拿到了各自需要的东西之后,他们便分道扬镳,各自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了。

    然而,分开后不就,乙就饿死在了沙漠中。原来,他空有一个钓鱼竿,却在沙漠中找不到钓鱼的地方,结果还是被饿死了。

    又过了几天,甲也饿死在了沙漠中。刚开始的时候,他可以每一顿都吃到美味的鱼,但一天天过去了,他的鱼很快就吃完了,却依旧没有走出沙漠。

    后来,两个人的灵魂都来到了天堂,他们再一次见到了上帝。上帝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当初齐心合作的话,就可能走出沙漠寻到绿洲。从此,你们就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好日子了。可是你们两人都太过于自我,不懂得去肯定别人以及与别人合作,最后只能得到这样的下场。”

    启发孩子

    一个人,若是只顾自己的利益,那么他只能得到短暂的欢愉。目标再高远的人,也应该首先要面对现实。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人,才能成为成功者。青春期的孩子有一点叛逆的情绪是很正常的,但若是把这种不服输的性格当作是自己的标志和特征,从而看不惯社会上的一切,那么你就已经脱离了整体。就像是不懂得故事中不懂得合作的两个人一样,在自己偏执的路上走得越远,自己将来吃得亏也就越大。

    收敛一些自己的锋芒,学着虚心向他们学习和请教,学着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看到生活和周边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才能和大家一起携手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