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人生-克罗斯利一家——雇主和工人(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明智地享受财富,既要具有享受它们的艺术,

    也要具有赠予它们的美德”——蒲伯。

    “我的生意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

    更不是依赖着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

    也不会因为这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莎士比亚。

    “最坎坷的道路经常会指向最易得手的财富。”——富兰克林。

    有几位大雇主曾经致力于把合作原则和制造业结合起来;使那些曾经为他们过去的兴盛发达做出贡献的人能够有机会分享他们将来的利润。这些雇主的目的是为了消除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敌意;在工人中间传播知足常乐的精神。那些积攒了收入并把它们存在储蓄银行里的工人,照这样下去,就能够成为他们曾经为之工作过的公司的合作伙伴。

    哈利法克斯的两家主要制造公司,一家属于詹姆斯·阿克罗伊德和他的儿子,另一家属于约翰·克罗斯利和他的儿子们。通过上述方式,这两家公司转换成了股份公司。这两家公司转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经理、工人、以及和他们相关者的合作;本着这一目的,公司的董事,就一切情况而言,在股票的分配上都给与了他们特权。

    我们在上文已经谈论了爱德华·阿克罗伊德在约克县所取得的慈善成就。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克罗斯利公司。这家公司的地毯举世闻名。我们很高兴来谈论这家公司,因为它的历史中包含着一则故事。这个故事会使本书的趣味性增加不少。不论这本书多么有益,有些读者会认为它太单调乏味了。

    公司的创始人约翰·克罗斯利出身于约克郡的一个世家。他的祖父住在哈利法克斯附近的金克罗斯,父母都是体面人物而且受到过良好教育。然而,他本人对生意丝毫不感兴趣。实际上,他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射鸟打猎上。然而,他的妻子,和他的性格截然不同。她勤劳刻苦,精力充沛,是一位理家能手。她不仅照顾好自己,还照顾好丈夫和家人。她通过自己经营的一家寄宿学校做到了这一点。那是哈利法克斯附近最好的学校之一。

    她的一个儿子,约翰·克罗斯利的父亲,从小就学习织地毯。他跟随克雷皮茨的韦伯斯特先生学习这门手艺,后来还娶了他的一个女儿做妻子。约翰·克罗斯利本人也跟着舅舅学艺,成了一个地毯编织工。学徒期满后,他去柯勒先生的工厂打工。柯勒先生是勒登恩富特的一个大地毯制造商。他在工厂上班期间,老板建造了一座巨大而又漂亮的住房。他以为自己已经攒足了建房的资金,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柯勒先生告诉他的工头,他一直记录着建房的费用,直到花费了四千英镑;那时,尽管房子还没有建完,他已经开始感到厌烦,一把火烧掉了记录本。他说“他已经做了一切来讨好那个女人,”——意思是他的妻子。尽管柯勒先生在生意上精明能干,他的妻子却特别喜欢炫耀。她朝思暮想的巨大而漂亮的房子毁掉了她的丈夫。房子竣工不久,他就去世了。接着,他的整个工厂也分散瓦解。

    离开了柯勒先生后,约翰·克罗斯利搬到了哈利法克斯。他负责管理约伯·李先生的地毯厂。工厂位于哈利法克斯的低乔治场。他开始物色妻子,他的求婚经过非常奇特而有趣。克罗斯利家的人好像总有碰到贤妻良母的好运气;克罗斯利家的女性为这个家族的兴旺做出的贡献绝不逊于那些男性。

    玛莎·克罗斯利,后来成了约翰·克罗斯利的妻子,出生在安姆伯勒索恩附近的福利霍尔。她的曾祖父,托马斯·特纳,是一位农场主。他住在夏毕登的上斯考特。他的农舍,在夏毕登山谷的顶端,现在还保存完好。大儿子从小学习父亲的生意。最小的儿子,亚伯拉罕,从小学习务农、纺织和梳毛。他结了婚,有了三个孩子,——亚伯拉罕,托马斯,和玛莎。大儿子亚伯拉罕就是约翰·克罗斯利的父亲。

    亚伯拉罕也是从小学习务农和制造;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记住,那时制造业的规模比现在小得多。后来,他和哥哥托马斯合伙制造精纺商品。不过,结婚后,他们的合伙生意就解散了。之后,他成了斯考特农场的主人,在那里建立了他的家业。

    尽管亚伯拉罕·特纳是一位土地拥有者,他从来都不觉得允许女儿玛莎除去做工有啥不妥。大约十五岁时,她去瓦雷的奥德菲尔德小姐家做仆人。那段日子里,她亲自做了厨娘、女佣和厨师的工作;除此之外,她每天早晚还给四五头奶牛挤奶。她在奥德菲尔德小姐家做了五年。起初,她的工资是每周十五便士;两年后,增加到了十八便士;九年后,增加到了每年六个金币。然而,在这段时间里,玛莎·特纳通过节俭总共攒了三十英镑。

    约翰·克罗斯利是克罗斯利的创始人,也是玛莎·特纳的丈夫。他最初是一位地毯编织工。一天晚上,在织机上工作时,他喝了一点酒。放开手的时候,他的黑酒瓶掉在地上打碎了。当想抓住酒瓶时,他划伤了自己的胳膊。伤口非常严重,他觉得自己会因为大量失血而死去。他不能再在织机上工作了。当他吊着胳膊四处走动时,他的老板,柯勒先生对他说:“约翰,现在不能编织了,你觉得自己能够穿吊织机吗?”约翰回答说他觉得自己能做到。他试了一下,干得非常漂亮,以致于老板不让他回织机工作了。约翰·克罗斯利曾一度认为这次胳膊发生的意外是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与此同时,他继续展开着他的追求,尽管这大大违背了那位骄傲的农场主,玛莎·特纳的父亲,的意愿。他宣称他绝对不会同意女儿嫁给一个编织工,哪怕是编织工的工头也不行。或许,我们最好用玛莎本人的话来讲述他的追求经过。

    “一天晚上,我走到大门时,一位年轻人正站在那里,他问我是否需要一位情人。我回答说,‘我不是那种人。我需要的是结婚!我不需要情人。’然后,我离开他,走进了房子。我经常看到这个年轻人在附近出没,但是此后的几年里都没有和他说过话。他的名字就是约翰·克罗斯利。当女主人弄清楚他的意图后,她竭尽全力劝我不要理睬他。她告诉我,当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她上的寄宿学校就是克罗斯利夫人经营的。她的丈夫是汤姆·克罗斯利,也就是追求我的这位年轻人的祖父。她从来没有见过像他的祖父那样疯狂的、懒惰而又无可救药的无赖。每当她看到他走来,她总是说,‘小克罗斯利又来了。’”

    “有一天,我收到了他的一封情书,我不能一字不拉地复述信的内容。还有几个人也追求过我,但是没有哪个像约翰·克罗斯利这么执着。他不断地催促我接受他。最后,他给了我一封信,说在低乔治场有一套空房子,靠近他正在管理的工厂,在那么方便的地方和人见面真是再好不过了。我告诉他,我正要在11月5日那天回家,路过那里时我会看一下那套房子。我真的去看了。到了家里,我请求父母同意这桩婚事。那时他们没怎么表示反对;但是,我回到奥德菲尔德小姐家才一两天,他们就打发姐姐格蕾丝来告诉我,他们不同意这桩婚事;如果我坚持嫁给约翰·克罗斯利,他们将永远不再见我。”

    “姐姐很快就离开了。我感到非常苦恼,回到了卧室。我打开了为圣礼准备的那本书,在打开的第一个地方,我读到了这句话:‘当父亲和母亲弃你而去时,上帝会继续照顾你。’这让我倍感欣慰,觉得在这件事情上上帝是支持我的。我不能再怀疑自己的选择了……我决定接受约翰·克罗斯利的求婚。我们于1800年1月20日结了婚。”

    克罗斯利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娶了一位优秀而又高贵的妻子。从那天起,她就成了他的助手、同事和安慰者。她在丈夫的所有奋斗中都帮助他。在某种意义上讲,她是克罗斯利家族的主心骨。

    克罗斯利曾经在约伯·李先生的地毯厂管理过一阵子。李先生去世后,克罗斯利和另外两人合伙接管了这家厂子,并继续制造地毯。合伙人之间出现分歧后,他离开了公司。他租赁了迪安·卡拉夫厂,和他的兄弟托马斯、以及詹姆斯·特拉弗斯合伙。他们继续从事精纺毛纱的生意。与此同时,约翰·克罗斯利继续在他已经离开的那家公司纺纱、染纱和管理织机。实际上,为老公司进行的染纱和纺纱占了新公司相当大的一部分业务。后来危机出现了。老公司拿走了他们的工作:他们把羊毛送到其他公司去纺纱和染纱。这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是,最终,通过格外的努力、旺盛的精力和节约俭省,渡过了这一难关。克罗斯利夫人本身分担了丈夫的全部工作和责任。

    “除了制造地毯以外,”她在生活回忆录手稿里说道,“我们还制造斜纹薄尼和背面平纹哔叽。只要是铺放经纱和纬纱,以及从织工手中收取织物,我都亲自管理整个过程。我们一度曾经有160名手工纺织工制造这些商品。我们主要在伦敦销售它们。我们还有大约四架织布机来制造松紧带和安全带。我主要把这些织布机的产品卖给爱尔兰人,他们把它们做成带子并在全国兜售。在别人的帮助下,我也制作和缝制那些零售的地毯。我过去经常早晨四点钟起床干活。因为勤劳,在早饭之前、或者等到邻居下楼时,我通常已经挣了两先令。”

    克罗斯利、特拉弗斯和克罗斯利的合作关系持续了20年。合作期满后,合伙人分享了他们的积蓄;他们总共有4200英镑,或者说每人有1400英镑。考虑到20年的辛苦工作,这算不上一大笔钱;但是,迪安·克拉夫厂当时只是一家小公司,每位合伙人都从事了纺纱、染纱和织布的手工工作。克罗斯利夫人说“这1400英镑真是太有用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约翰·克罗斯利最终完全彻底地买下了迪安·克拉夫厂。他共有八个孩子要供养;儿子们大概都投入到了他的生意中。他们以父母为榜样,也变成了节俭的、有用的和可敬的人。

    公司的创始人约翰·克罗斯利评论说,一生中,他对人或事物的观察非常敏锐。他说他注意到在抚养孩子方面邻居的许多失败做法。有些父亲对孩子非常严厉,经常把他们留在家里,他们对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知之甚少。当父亲去世时,孩子的所有约束都解除了,他们就像初生牛犊一样来到了外面的世界,发现一切都和他们的期望完全不同。克罗斯利先生发现,这些没有人引导的年轻人很快变得疯狂、迷茫和堕落。他接着评论另外一个极端,——父亲过分溺爱孩子,以至于他们无法忍受世界上的艰难困苦,——像一艘没有舵的船被发送到了海上,他们很快就在人生的海滩上搁浅了。

    因此,克罗斯利先生尽力地避免这两个极端。他尽可能多地给儿子灌输人生的知识和经历。在家里,他总是让一个儿子在身边;或者,在离开家时,他总是把其中一个儿子带在身边。这样一来,他们获得了大量的实际生活知识,知道了分辨世间的善恶;随着日渐长大,他们都能够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