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调查局秘史-与社会名人的恩怨纠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温莎公爵的爱情童话

    1930年,英国的皇太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结识了37岁的美国女人沃利斯·沃菲尔德。爱德华知道沃利斯已经结过两次婚,当时还是恩尼斯特·辛普森的妻子,他却没能控制住对她的爱慕,他被这位妇人的幽默乐观、优雅高贵深深吸引。

    沃利斯·沃菲尔德出生在美国的平民家庭,早年丧父,读完中学后,她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第一次婚姻,她嫁给了一个军人,第二次嫁给了商人恩尼斯特·辛普森,并随丈夫移居英国。和美女比起来,沃利斯算不上漂亮,但是她体态轻盈,优雅高贵,而且有着美国人的幽默乐观和独特见解。在爱德华眼中,沃利斯是一个神秘的、新奇的、捉摸不透的女人。

    一开始,沃利斯只是爱德华的情人。这位王储多年来没有结婚,却和多个已婚妇人保持情人关系,其中有两位已经保持很长时间。谁也没想到,爱德华会想要娶一位来自美国的女人为妻。1936年,爱德华继承王位,称号是爱德华八世。11月,爱德华正式通知首相鲍德温,他要和沃利斯结婚,尽管沃利斯当时还是辛普森夫人。

    这门婚事遭到王室、政府和国内民众的一致反对,理由是“国王不能娶离过婚的女子”。国内媒体大肆报道他们的交往、出行以及沃利斯和辛普森先生办理离婚手续的过程。媒体将沃利斯塑造成一个城府极深、善用阴谋手段的坏女人,认定是她“偷走了英国国王”。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爱德华也没有改变心意。

    爱德华曾经写过一份令人动容的演讲稿,恳请英国臣民让他在不逊位的情况下和沃利斯结婚。由于首相鲍德温担心由此给政敌创造机会,引发政府变动,因此拒绝爱德华进行广播。虽然遇到重重阻挠,爱德华最终还是选择了沃利斯,1937年12月12日,当了325天的国王后,爱德华正式签署了退位文件,同时发表了一篇演讲,声明他将放弃王位。

    在演讲中,爱德华提到“如果没有一个我爱的女人在身边给予我帮助和支持,我觉得我不可能担负起国王这份沉重的职责,所以我选择放弃王位”。爱德华八世卸任后,王位由弟弟约克公爵继承,称号是乔治六世,退位后的爱德华被封为温莎公爵。之后,爱德华和沃利斯在法国举行了婚礼。

    后来,他们的故事变成了传奇,爱德华也成为“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典范。随着媒体的报道和故事的流传,温莎公爵成为一代情痴的代表。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随着二战的爆发,FBI开展了一系列调查德国间谍的行动,在偶然获得的一份情报中,FBI发现了爱德华八世退位的真相。

    原来,王室不仅因为沃利斯年老而且结过两次婚反对他们的婚事,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狂热的纳粹主义者。二战前夕,法西斯德国向世界发起挑战,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组成反法西斯同盟,这时候,如果英国国王娶了一个支持纳粹的女人,英国王室和政府都没法向同盟国交代,英国的民众也不会同意的。

    于是,首相和内阁大臣开始说服爱德华,让他和沃利斯结束关系。游说失败后,他们开始向国王施加压力,首相鲍德温和内阁大臣宣布,如果爱德华继续执迷不悟,他们将集体辞职。没想到,爱德华宁愿放弃王位,也要选择和沃利斯结婚。

    FBI得到这份情报后,胡佛非常重视。为了确保消息可信,胡佛命人调查了消息的来源,通过多种渠道,FBI的驻英特工得知,消息是从德国的王室成员维尔兹堡爵士口中流出来的。他是玛丽王后(爱德华的母亲)的亲戚,同时和加拿大总督阿思隆爵士也是亲戚。他对王室的内情了如指掌,因此,他提供的消息非常可靠。

    除了沃利斯对纳粹的友好态度外,他还提供了许多爱德华和沃利斯之间的消息,比如,爱德华和沃利斯在法国定居后,很长一段时间酗酒度日,过得非常狼狈。这些生活上的琐事没有任何情报价值,FBI还是将它们记录到爱德华和沃利斯的档案中。

    FBI大胆猜测,沃利斯的间谍活动应该是得到爱德华支持的,而且,爱德华也在从事间谍活动。因为当时欧洲的上层人士,许多人都是纳粹分子或者纳粹的支持者。爱德华早年就是希特勒的崇拜者,1936年,他还没有宣布退位时,希特勒横行欧洲,他没有谴责希特勒的行为,反而为其歌功颂德。对此,希特勒称赞他为“可靠的朋友”,为了利用爱德华八世的影响力,希特勒派他的得力助手乔基姆·冯·里宾特洛甫出任德国驻英大使。希特勒希望借爱德华八世之手建立“德英联盟”。

    当首相鲍德温发现爱德华八世的异常言行后,他将送往国王住处贝尔维迪尔堡的机密文件抽了出来。他也知道,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持续,对于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来说,如果国王得不到政府的信任,英国的命运将不堪设想。恰好出现了一个沃利斯,让英国政府可以名正言顺地将爱德华从核心领导层赶出去。

    FBI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恋上英国国王之前,沃利斯和里宾特洛甫就有着非常亲密的关系,里宾特洛甫在英国期间,每天给沃利斯送上17朵粉红色的康乃馨,风雨不改,据说,17朵鲜花代表他们共度良宵的次数。除了私人关系之外,他也是沃利斯传递情报的中转站。当沃利斯和爱德华陷入热恋,甚至结婚时,他们的关系也没有因此发生变化。

    爱德华和沃利斯从1936年定居法国后,直到1940年8月,里宾特洛甫继续和她保持联系。当时,沃利斯以温莎公爵夫人的身份参与上层人士的社交活动,其间她获得了大量有关反法西斯同盟的军事情报,这些情报通过里宾特洛甫送回了德国。1938年,里宾特洛甫被希特勒任命为外交部长,二战结束后,他被列入重要战犯名单,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上被判处绞刑。

    爱德华八世逊位之后,将重回英国的希望寄托在希特勒身上,如果德国胜利,他的愿望就能达成。1937年,他以温莎公爵的身份接受希特勒的邀请,带着沃利斯前往德国访问,其间,他参观了“死亡集中营”,还两次和希特勒的副手鲁道夫·赫斯共进晚餐。他曾对美国记者说,如果希特勒被推翻,对全世界无疑是一个悲剧。

    1940年,欧洲战场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伦敦遭到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眼看英国就要成为德国的俘虏。5月,德国攻占了法国北部,公爵夫妇躲到南方的比阿里兹避难。他们刚到旅馆登记,德国人就在电台里广播了他们的房间号码。很显然,沃利斯提前将他们的行程告知了德国方面。6月,他们到了西班牙,当时的西班牙由佛朗哥掌权,他也是纳粹的支持者。在那里,沃利斯和里宾特洛甫的联系就更方便了。7月,他们又到了葡萄牙。在葡萄牙期间,公爵夫妇住在里斯本附近村落的一座别墅里,这座别墅是由亲德人士提供的。

    当时,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商议,此时应该和温莎公爵讨论一下复辟和推翻丘吉尔政府的问题。有一次,爱德华评论战事时说,英国肯定抵挡不住强大的德国。爱德华的态度让里宾特洛甫非常高兴,他甚至计划将公爵夫妇接到德国居住。

    沃利斯最得意的时候,也是英国政府意识到她的行为可能危及国家和盟军利益的时候。为了制止公爵夫妇的叛国行动,新上任的首相丘吉尔用了一招调虎离山计。他安排温莎公爵到西印度群岛最北部的巴哈马岛国担任总督,要求他立刻赴任。一开始,温莎公爵拒绝了丘吉尔的任命,还把丘吉尔派去接他的飞机打发掉了。情急之下,丘吉尔令情报部门的特工强行将温莎公爵带到了巴哈马。

    丘吉尔的意图是,将他们和英国、欧洲大陆隔离开,让他们无法做出有损于英国和盟国的事来。即使这样,温莎公爵还是继续和德国方面联系。他给里斯本发去电报,要求他们一旦可以采取行动就联系他。没想到,最后德国战败,爱德华东山再起的阴谋也成了黄粱一梦。

    在二战爆发后的第一年,胡佛在提交给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提到了沃利斯和德国纳粹之间的密切往来。1941年4月,爱德华和沃利斯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度假,罗斯福得知此事后,立刻召见了胡佛。罗斯福怀疑,他们二人前来度假是假,为德国搜集秘密情报是真,于是,他要求胡佛派人注意他们的行踪。爱德华一定不会想到,从他们踏上美国土地的那一刻开始,FBI就对他们全程跟踪,一举一动,约见的人,做的事,无一不被FBI看在眼里。

    FBI始终怀疑,像沃利斯这样的女子,只是一个来自巴尔的摩的普通女孩,相貌并不突出,还因为未婚先孕被家族遗弃,她是通过什么方法连续嫁了两个上层社会的丈夫,最后结识英国王储的呢?况且,沃利斯似乎根本没有动机为纳粹服务。关于沃利斯如何获得爱德华的青睐,FBI始终没有找到答案。但是,FBI大致掌握了她为德国人传递情报的动机。

    1941年5月,胡佛曾接到一份驻英特工提供的报告。报告中指出,希特勒的副手赫尔曼·格林曾经和爱德华订下一个协定,如果德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格林会推翻希特勒政府,然后送爱德华重返英国,拿回他的王位。沃利斯的动机则是来自英国贵族们对他们婚事的反对,对她的不接纳以及逼爱德华放弃王位。

    FBI的猜测非常准确,多年后,英国作家马丁·艾伦在阅读了大量的英国皇家档案后,写出了《隐藏的日程》一书。书中披露,爱德华实为双面间谍,他同时为英国和德国工作。1939年10月,爱德华在巴黎参加亲善之旅时,一边为英国打探法国的防御情报,一边将法国前线的信息传递给德国。为此,德国的最高军事统帅部修改了西进计划,一举攻陷法国。

    一开始,英国王室和政府对爱德华的行动就了如指掌,考虑到王室的声誉和秩序,贵族们将爱德华叛国的罪证都销毁了。百密一疏,马丁·艾伦在皇家档案中找到了一封爱德华写给希特勒的亲笔信,证明他和德国之间确实存在非同寻常的关系。这封信写于二战爆发后的两个月,信的开头便是“亲爱的希特勒”。信中提到了为爱德华的婚礼提供资金和住所的比多克斯,他也是一名德国间谍,于1942年在北非被捕。马丁·艾伦所说是否属实,这封被他说得有模有样的信是否存在,FBI并没有介入调查。

    FBI没有继续费心寻找公爵夫妇是纳粹间谍的证据,从英国王室、政府以及媒体对温莎公爵讳莫如深的态度,也可以猜想出,在这对王子和灰姑娘身上,一定有许多不能说的秘密。按照英国媒体的惯例,所有报纸、杂志对王室的生活秘闻都抱有极大兴趣,恨不得将每一条绯闻、每一个小道消息都挖掘出来。但是,王室和政府对爱德华逊位一事却闭口不谈。一般认为,爱德华八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退位的国王,退位的理由还是因为一个女人,这无疑是对王权的一种亵渎。当然,也有更重要的原因。

    1945年,英王乔治六世派军情六处到德国克伦堡古堡取回爱德华与希特勒联络的信件。这些信件记载了他和希特勒以及其他纳粹高官勾结的详情,为了掩盖爱德华的叛国丑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下令任何机关不得接触克伦堡古堡文件。

    1953年,丘吉尔曾经致信艾森豪威尔,要求美国不要出版有关公爵夫妇的档案。德国作为战败国被美军接管,德国档案馆的原始文件便从欧洲运到了美国。艾森豪威尔将有关爱德华和希特勒的资料交给秘书温纳特,随后被放在美国外交部门,微缩胶卷则被放到美国国务院。如果档案被出版,等于告知世人,爱德华和纳粹间谍之间关系密切。与此同时,丘吉尔还在和法国政府联系,请求他们不要出版爱德华和纳粹联系的文件和电报。

    丘吉尔如此紧张温莎公爵的丑闻,也是为了维护英国王室的声誉。王室向来是英国的最高荣誉所在,如果爱德华背上了通敌的罪名,将极大地损害王室的荣誉,而且,这一污点将大大损害英国在二战中的贡献。作为保守党的代表,丘吉尔自然不会允许国际上出现有损英国皇家的言论。可是,美国人并没有完全尊重英国朋友的意见。多年后,当美国历史学家编辑档案文件时,认为它们非常具有历史价值,应该出版,后来,连丘吉尔写给艾森豪威尔的信件也被解密。

    对于爱德华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英国史学家也没有深究细节,只是将他描绘成被人引诱,走上歧途的昏庸之辈。事实证明,爱德华并不像史学家描写的那样糊涂。在里斯本期间,他积极主动地参与策划复辟行动,他还把自己的座驾给葡萄牙独裁者萨拉查的秘密警察使用,让他们到他的宅邸集会,他本人则在葡萄牙、德国和西班牙驻里斯本大使馆之间来回奔忙。显然,他并不是一时糊涂,反而是目的明确,有预谋、有组织地策划着复辟行动。

    二战之后,爱德华带着沃利斯重返英国,此时丘吉尔已经卸任首相一职,不过,他对这位战时间谍的戒心并没有降低。1952年,原本个性淡泊、对国家事务不太关心的乔治六世在不得不承担起繁重的国务后,终因积劳成疾去世。乔治六世去世,26岁的伊丽莎白继位,第二年,年近80的丘吉尔再次出任保守党首相,在伊丽莎白的登基大典上,丘吉尔反对爱德华(他是女王的叔父)参加加冕仪式,他还特别嘱咐爱德华,如果记者问起,就用“加冕礼有任何现任国王或前任国王出现都不吉利”作为理由。

    2002年,乔治六世的妻子伊丽莎白去世。密封在英国档案室中的有关爱德华八世退位的卷宗还未开启,FBI就提前曝光了这段历史。FBI也觉得这么做有些不合时宜,毕竟,真相总是令人难堪,尤其对英国王室来说,让英国民众得知爱德华和沃利斯是德国间谍,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迫于美国的文件解密法,FBI只能将真相公布出来。

    驱逐卓别林

    1889年,查尔斯·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南部地区的一个演艺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在他很小时,他的父母就分居了,他和母亲、同母异父的哥哥一起生活。1896年,母亲失业,他和哥哥都被送到了伦敦兰贝斯区的少年感化院。五岁时,卓别林在伦敦的一家俱乐部代替母亲登台表演,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表演机会。

    几年后,父亲因为酗酒去世,母亲患上了精神病,卓别林彻底成为一个孤儿,他被送进贫困孤儿学校,在那里生活了7年。离开学校后,他变成了一个流浪儿。为了生活,他做过许多工作,包括报童、杂货店小伙计、玩具小贩、吹玻璃的工人等。由于很少有过快乐的日子,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一直以来,卓别林最不喜欢的就是圣诞节,在这个欢乐的日子里,等待他的只有凄凉和悲惨。有一次,他的圣诞礼物竟然是一个橘子。

    17岁时,卓别林进入伦敦非常有名的卡尔诺哑剧剧团。在那里,他遇到了卡尔诺,一位令他终身受益的良师。1912年,卓别林跟随卡尔诺哑剧剧团来到美国,他们在纽约42街的美国音乐厅连演了六周,演出大受欢迎。看了卓别林的表演后,好莱坞的年轻导演麦克·塞纳特对他说,如果我要拍电影,一定请你来拍。1914年,麦克·塞纳特在好莱坞创办了基石电影制片公司,卓别林再次来到美国,和基石公司签了一年合约。

    1914年到1915年,卓别林拍摄了大量的短片,精湛的哑剧技巧使他成为闻名世界的演员,而他扮演的流浪汉夏洛克也成为风靡一时的形象,出现在动画、漫画和玩偶上。卓别林在好莱坞塑造了一系列流浪汉的形象,他的精湛演技受到了正在经历失业潮影响的美国底层人民的喜爱。短短一年的时间,卓别林就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与基石公司合约期满后,卓别林先后换了几家电影公司,随着名气扩大,他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当他转投一家国有电影公司时,身价已经从150美元的周薪涨到了片酬100万美元。此时,卓别林有能力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他也可以将脑子里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了。

    在好莱坞,卓别林身兼导演、演员、制片人等数职,先后拍出了《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等伟大的作品,他的电影成为默片时代最令人赞叹的喜剧。在荧幕上,卓别林塑造的头戴破礼帽、脚蹬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形象,也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形象。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让他从一个流浪汉变成了百万富翁,收获了名誉、地位和爱情,同时,他的电影也招来了大麻烦。卓别林喜欢借用电影针砭时弊,也喜欢透过电影主人公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淘金记》在笑料中表现了淘金者在饥寒交迫下面临濒死状态的悲剧;《城市之光》则讲了一个大萧条时期,流浪汉和失明小女孩之间互相温暖的故事;到了《摩登时代》,人变成了为机器工作的奴隶,控诉工人、穷人在工业社会中的不幸遭遇。

    《大独裁者》上映之后,卓别林的政治倾向越来越明显,对此他也毫不避讳。在电影中,他莫名其妙地成了共产主义的领导人,在现实中,他也被看成了共产党的同路人。有一回,FBI不知从哪里搞到一条消息,说卓别林以匿名的方式给美国共产党人捐了1000美元,循着这条线索,FBI调查了几年,希望调查出卓别林和美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最后也没有调查出结果。

    1941年,FBI得到消息,一个名叫布莱克的美国男子和日本人过往甚密,他和日本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联系,而这个组织正在筹划一张沿海地图,以便战争爆发时以最快速度破坏目标。巧的是,这个布莱克曾经担任过卓别林的男仆。胡佛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既可以破坏日本人的计划,也可以重重地打击卓别林。于是,他下令立即逮捕布莱克。

    没想到,布莱克不是日本间谍,而是海军情报署的卧底线人。他的卧底工作做得非常好,日本人已经完全信任他了。可是,他被FBI抓了,就不能继续做卧底了。FBI的行动将海军情报署的计划全部打乱了,为此,胡佛挨了情报署署长的一顿臭骂。这次的行动失败让胡佛更想调查出卓别林亲共、通敌的证据。

    1942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对日本宣战。出于反法西斯和爱国热情,卓别林出席了多场公众活动。为此,FBI对他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北美活动调查委员会”还对他提出指控,卓别林没有退缩,反而在公开场合呼吁开辟第二战场,支持苏联,甚至将“同志们”作为演说的开场语。如此高调的言行,招来了FBI的密切关注。在胡佛看来,卓别林就算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也是亲苏联主义者。

    1943年,卓别林的爱情故事成为FBI打击他的武器。就像他会和每一位合作过的女演员恋爱一样,这一次,卓别林和公司的签约女演员斯柏莉相爱了。随着斯柏莉的成名,她变得放浪形骸,酗酒成性,卓别林忍无可忍,和她解除了工作上的合同,将她送回纽约。几个月后,斯柏莉挺着大肚子找到卓别林,声称他是孩子的父亲,还将他告上了法庭。

    胡佛终于找到了诋毁卓别林的机会,他资助斯柏莉周游全国,到处演讲,诋毁卓别林的名声。经过验血,证明斯柏莉肚子里的孩子并不是卓别林的,可是加州法律不承认验血结果,结果卓别林输了官司,被迫支付巨额抚养费。

    1944年,FBI起诉卓别林,指控他通过非法途径将斯柏莉从洛杉矶运往纽约。曼恩法案规定,禁止因不道德原因将女子运过州界。卓别林又上了一次法庭。这一次,FBI没有得逞,卓别林赢了官司。两场官司下来,卓别林丢人又失财,他在公众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

    1947年,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卓别林拍了谴责战争贩子和军火商的电影《凡尔杜先生》。由于FBI的破坏,《凡尔杜先生》在纽约的放映遭到了抵制,随后在美国东西海岸的很多城市都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反对卓别林的人在电影院外面阻止人们买票观影,有的电影院受到恐吓,放映一天就将片子换下。一系列的破坏行动让卓别林损失惨重,这部电影连成本都没有收回。

    同时,卓别林本人的政治立场也遭到多方指责。面对多方的刁难,卓别林终于表达了他的政治立场,他说“我不是共产党成员,我可能被称为共产党同情者……我从来没有在任何选举中投过票,我对任何政治主张都没有兴趣。我认为人类的爱国主义和忠诚不应限于一个国家,而应该是对整个世界”。卓别林的言行过于大胆,被FBI归类为疑似亲共赤色分子,对他的监视和调查也进一步升级。

    1947年12月,卓别林在巴黎一份报纸上发表了题为《我向好莱坞宣战》的文章,控诉他在美国遭到的迫害,此时,他和FBI已经走到水火不容的地步。FBI始终找不到卓别林和共产党有联系的证据,胡佛却一再认定,卓别林肯定和共产党有关。对他来说,即使没有关系,像卓别林这样的激进主义者也不能留在美国,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他拍摄的电影无疑会对美国社会造成影响。

    5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国内出现了一系列反共、排外的运动,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卓别林所在的电影圈也没能幸免。卓别林的行为受到了指责,他被怀疑有亲共倾向。胡佛是麦卡锡主义的支持者,他派探员秘密收集卓别林的情报,还为他建立了一个秘密档案。这份档案有1900多页,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卓别林的所有活动,某本杂志一句赞扬他的话,某个组织邀请他去演讲都被FBI记录在案。从1914年到1952年,卓别林一直居住在美国,问题是,他始终保有英国国籍,这也成为FBI调查他的一个借口。

    1952年,卓别林拍完了电影《舞台生涯》,9月,他带着家人前往伦敦,准备参加《舞台生涯》的首映式,同时在英国进行一次短暂访问。结果,胡佛和移民局商议,取消卓别林的入境许可。由于FBI始终没有抓到政治上的把柄,只得从卓别林的经济状况、生活作风方面入手。最后,FBI将他驱逐出境的理由是:他道德上的堕落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第二天,尚在大西洋上漂泊的卓别林听到美国司法部的声明,拒绝卓别林再次入境。

    生活了30年的国家对他关上了大门,卓别林只得落脚他乡。最后,他和家人选择定居在瑞士的沃韦,此后,他开始到世界各国游历,先后受到了毕加索、英国女王、法国总统、赫鲁晓夫、周恩来等人的接见。在瑞士的生活不同于好莱坞,远离了镁光灯和放大镜,卓别林失去了万众瞩目的机会,却收获了人世间的真情。他的最后一任妻子乌娜·奥尼尔一直陪他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卓别林回忆说,离开好莱坞的20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20年。1972年,奥斯卡委员会将特别荣誉奖颁给了卓别林。这次,胡佛试图阻止移民局给卓别林颁发签证,最终他没能得逞。当卓别林走上领奖台时,观众席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卓别林还未开口,泪水已经盈眶。

    性感尤物的毁灭

    1962年8月15日,美国最著名电影明星玛丽莲·梦露在洛杉矶的寓所中去世,年仅36岁,官方公布的死因是过量服用安眠药导致自杀身亡。从那天起,梦露之死就充满了各种猜测,也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阴谋论。有人说,梦露之死和肯尼迪兄弟有关,在她去世后的几个月,肯尼迪总统遇刺,时间上的巧合、梦露与肯尼迪兄弟之间的纠葛,让人怀疑梦露之死和肯尼迪家族的政治黑幕有关。

    也有人说,梦露死于FBI之手,因为她知道太多白宫的秘密,胡佛为了避免肯尼迪兄弟陷入难堪,避免国家秘密外泄,于是出手除掉了她。梦露死后,美国政府曾经主持过两次梦露的死因调查,一次是死后立即进行,第二次是在1982年,由洛杉矶地区检察官办公室执行。两次调查留下来数千页的文件,至今为止,解密的文件不到200页。2012年,在梦露去世50周年时,美联社曾经要求FBI将相关文件解密,FBI拒绝了,原因是那些文件涉及国家安全。FBI的神秘态度让人不得不怀疑,它是否也参与了阴谋的策划。

    作为美国十大历史名人中唯一的女性,梦露在名人榜上名列前茅,将猫王和海明威都抛在了后面,人们喜欢将这一切归因于她的性感。的确,梦露是男人心中永远的美人,她是倾倒众生的绝代尤物,她站在地铁通风口让风将她的白色大蓬裙掀起一朵浪花的经典镜头,已经成为“性感”一词的标志性画面。半个世纪过去了,梦露成为了一个传奇,除了性感之外,还有她的早逝,她曾经万众瞩目而结局悲惨的人生。

    1926年,梦露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立医院,是格兰戴丝·梦露的第三个女儿,生父不详。由于母亲需要工作维持生计,梦露便被她寄养在邻居家里,直到七岁,梦露一直以为这对靠帮别人照顾小孩维持拮据生活的夫妇是她的亲生父母。

    母亲每个星期都会去看她,但她们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亲密的母女情感。多年后,母亲给她买下一栋房子,没过多久,母亲被诊断为心肌炎和躁郁症,后来死于心脏衰竭。梦露家族似乎有精神病史,她的外祖父母都是在精神病院中过世的,母亲也曾精神失常,不得不送往医院救治,这或许是梦露患上精神分裂,企图自杀的一个生物性原因。

    失去亲人后,梦露被母亲的好友格蕾丝收养,由于这位好心人的经济收入不稳定,不得不将梦露送到孤儿院,此后,梦露先后在格蕾丝的多个亲戚家住过。1941年,16岁的梦露选择嫁给格蕾丝邻居的儿子詹姆士·多尔蒂。她的第一次婚姻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她年纪尚小,如果不选择婚姻,她将重新回到孤儿院。多年后,多尔蒂在写作有关梦露的回忆录时说,他们曾经很相爱,由于梦露一直做着明星梦,因此他们才在结婚四年后选择离婚。

    梦露的第二次婚姻是与美国棒球明星迪马乔,他们登记结婚的消息被传开后,一时间轰动了美国。可惜好景不长,在他们结婚274天后,梦露提出了离婚要求。1956年,梦露和剧作家亚瑟·米勒结婚。梦露非常珍惜这次婚姻,她给米勒的前妻支付赡养费,给米勒购买捷豹汽车,作为回报,米勒专门为梦露创作了电影剧本《不合时宜的人》。可惜,梦露浪荡的行为和对毒品、酒精的依赖导致他们婚姻的破裂。1961年,梦露与米勒在墨西哥离婚。

    飘荡的童年和不幸的婚姻生活让梦露的情感非常受伤,她总是很快陷入一场恋爱中,又很快对恋人失去兴趣。尽管感情生活不顺利,她在好莱坞的电影事业却越来越红火,没有人想过,一个从孤儿院走出来的女孩竟然会红透整个好莱坞,然而,短暂的辉煌后竟然是瞬间的幻灭。年仅36岁,她就一个人死在了冰冷的床上。

    第一个发现梦露去世的人是她的管家恩尼奇·穆雷,这位管家是由梦露的心理医生拉尔夫·格林森派去照顾她的。当天的午夜12点,梦露被发现死亡,四个小时后,穆雷才向洛杉矶警方报警,前往现场的是警官杰克·克莱蒙。他发现,梦露赤裸地躺在床上,脸部盖在枕头下,手里握着电话筒,床边散放着安眠药药瓶。安眠药让人第一个联想到,这可能是一起自杀事件,不过,很多细节让警官克莱蒙产生了怀疑。按照常理来说,自杀者在服药过量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痉挛等症状,死相非常难看,梦露的尸体状态却显得非常平静,好像她一点都没有遭受痛苦就死去了。

    而且,警官接到报警的时间是四个小时后,穆雷说,他们需要先得到20世纪福克斯公司广告宣传部的通知,才能确定是否向外界通报这个消息。可是,克莱蒙发现,梦露的日记、备忘录、书信都不见了,死前三个小时的通话记录和部分电话簿也不翼而飞,这些缺失的内容让克莱蒙相信,在她死后的四个小时内,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五天后,梦露的尸检报告出来,结论是服用过量安眠药导致的自杀身亡。媒体将梦露的自杀与她的忧郁症联系到一起,对于多年来遭受敏感、忧郁困扰的梦露来说,自杀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实际上,尸检结果并不是“安眠药过量”那么简单。梦露的胃部残留物中的确有少量安眠药,但是她的血液中巴比妥酸盐的含量非常高,足以杀死三个成年人。巴比妥酸盐是一种具有镇静和催眠作用的药物,液体一旦进入体内就会被吸收,随后导致昏迷。梦露体内的大剂量巴比妥酸盐一定是通过注射完成的,而这个人不会是她自己。

    洛杉矶的地方检察官约翰·米纳随后走访了梦露的朋友,许多人证明,梦露的确酗酒,而且情绪不稳定,但是8月5日那天,她的情绪非常好,因为她刚认识了一位墨西哥的男朋友,她正打算买房子和家具,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对自己的演艺事业,她也有了新的规划。

    根据FBI解密的另外500页有关梦露的文件显示,这位墨西哥男朋友正是流亡墨西哥的亲苏人士弗里德里克·菲尔德。菲尔德来自著名的范德比尔特家族,是美国史上第三大富豪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的玄孙。可是,他放弃了7200万美元的遗产,选择加入美国社会党,因为成为一个亲苏组织的领袖,菲尔德被FBI怀疑是苏联间谍,被迫流亡墨西哥。FBI长期对菲尔德进行监控,即使他身在墨西哥也没有例外,当梦露和他成为朋友后,他们之间的来往自然被FBI全程记录下来,梦露也惹上了苏联间谍的嫌疑。

    FBI怀疑梦露是苏联的间谍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除了菲尔德,FBI还监视了梦露的前夫阿瑟·米勒和她的苏联情人多斯托耶夫斯基。阿瑟·米勒去世后,FBI将他的档案解密。米勒是二战后的著名剧作家,因为不满麦卡锡主义,曾经写出《炼狱》一剧,因此他被称为“美国戏剧的良心”。1956年,他被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指控,聆讯时,他拒绝回答调查委员会的问题,因此被判藐视国会罪。文件显示,FBI怀疑他是共产党员,在10多年的时间里监视他的行动,直到1956年才结束。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当时,多斯托耶夫斯基是苏联驻联合国外交官,他的实际身份是克格勃特工。他在苏联驻美大使馆工作期间,就认识了梦露。由于梦露和肯尼迪总统非同一般的关系,克格勃早就对她产生兴趣,相貌英俊、谈吐优雅的多斯托耶夫斯基则是接近她的最好人选。1960年,应多斯托耶夫斯基的邀请,梦露前往莫斯科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秘密访问。随着梦露莫斯科之行的结束,她和多斯托耶夫斯基的异国恋也宣告结束。

    多年后,一位前克格勃女特工柳德迷拉·蒂姆诺娃说,梦露的确是一名克格勃,代号“玛莎”,她猜测,可能是这个原因,梦露才会神秘地“自杀”,凶手则是FBI。为此,她走访了许多人,调查了大量资料,最终拍成了电影《玛丽莲在多斯托耶夫斯基的祖国》。

    FBI监视肯尼迪总统和梦露之间的交往,则是因为胡佛想要找到总统偷情的确凿证据。肯尼迪和梦露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他担任参议员时期,就在他妹夫彼得·劳福德家举办的聚会上认识了梦露。当时,第一夫人杰奎琳正外出度假,肯尼迪和梦露之间萌发了强烈的感情。两人感情很快深入,梦露则多次痴缠,经常给白宫办公室打电话,还曾装扮成秘书混进白宫。

    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婚姻后,梦露期待这一次能有个结果,她甚至向朋友和她的心理医生透露,她想取代杰奎琳成为第一夫人。肯尼迪的态度可想而知,作为美国最有权力的男人,能够和美国最性感的女人发展一段罗曼史,不失为人生的乐趣,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会为此放弃他的妻子和家庭。很快,梦露的穷追不舍就让肯尼迪无法忍受了。肯尼迪派弟弟罗伯特从中劝导,没想到,罗伯特竟然成为她的又一个秘密情人。

    1962年,肯尼迪过45岁生日时,梦露为其准备了丰厚的礼物,一块价值连城的劳力士金表和一首透露着暧昧信息的《总统,祝你生日快乐》歌曲。这是梦露和肯尼迪少有的共同出席的场合,两个人之间的亲密互动也进一步证实了坊间的传闻,梦露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肯尼迪则是他一贯的阳奉阴违。晚宴结束后,肯尼迪就派人到摄影师格莱姆家取走了照片,肯尼迪还命人将劳力士金表销毁。生日会后,肯尼迪兄弟和梦露继续保持着三角关系,只是情况已然不如之前美好。

    作为肯尼迪总统的枕边情人,梦露和肯尼迪谈论许多政治问题,比如肯尼迪兄弟对付卡斯特罗的计划,梦露也曾经和罗伯特·肯尼迪谈论过政治问题,她还将他们之间的谈话告诉了菲尔德。此外,梦露将她与肯尼迪兄弟之间的谈话都写到了一本日记里,有一次,罗伯特·肯尼迪看到了她的日记,霎时间被里面的内容惊呆了,罗伯特要求梦露将日记毁掉,可是遭到了拒绝。当胡佛得知这些消息时,考虑到梦露如此口无遮拦,不仅会将她和肯尼迪兄弟俩私通的丑闻公布出去,还可能将国家政治、军事计划透露给美国的敌人,他立刻向肯尼迪总统发出警告。

    实际上,肯尼迪兄弟早已意识到梦露已经成了一个政治麻烦,1962年7月,肯尼迪兄弟决定抛弃梦露,他们同时切断了和梦露的联系,尤其在梦露怀孕后,肯尼迪很少接她的电话,尽量避免见面。梦露意识到这种突变带来的只能是危险信号,她在打给朋友西德尼·吉拉罗夫的电话中痛斥了肯尼迪兄弟的寡情,同时表示她知道一些危险的秘密。7月20日,梦露在洛杉矶做了堕胎手术,她也搞不明白这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随后,她在肯尼迪下榻的酒店门口说,如果(肯尼迪)不向她当面解释原因,她将在下星期一举行记者招待会。8月5日,梦露死于家中。对某些人来说,一切都来得那么及时。

    调查爱因斯坦

    大众心目中,爱因斯坦是一高智商的天才,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还是顽皮可爱、和蔼可亲的科学怪人。除了这些身份外,爱因斯坦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国际主义者。或许FBI看待世界的方式向来与常人不同,在胡佛眼中,爱因斯坦是俄国间谍、颠覆分子,还是头号“危险反动分子”。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镇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商人,母亲是一位音乐家。爱因斯坦出生后不久,全家便迁到了慕尼黑。父亲和爱因斯坦的叔叔在当地创建了一家电机工程公司,专门设计与制造电机机器。少年时期,爱因斯坦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他的语言天分不够,但在自然科学方面表现出众。

    1894年,爱因斯坦全家迁到意大利米兰,因为厌恶德国的军事化模式,17岁的爱因斯坦决定放弃德国国籍。父亲的意愿是让他读电机工程学,爱因斯坦却选择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物理,毕业后,爱因斯坦本想留校任教,最终没能如愿。在同学父亲的帮助下,爱因斯坦被伯尔尼瑞士专利局录用为技术员。业余时间里,爱因斯坦开展物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爱因斯坦还是一个26岁的小伙子,这一年中,他发表了六篇够格问鼎诺贝尔奖的论文,其中包括著名的狭义相对论和光量子论。

    14年后,英国天文学家在日食观测中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一夜之间,爱因斯坦声名鹊起,并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名后的爱因斯坦因为工作关系回到柏林,随后一战爆发,其间,他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之情。爱因斯坦参与了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这个组织后来被宣布为非法,大量成员被捕,即使这样,爱因斯坦还是坚持参加组织的秘密活动。

    四年的战争使得许多德国科学家成为战争的狂热分子,爱因斯坦则坚持反战,为此,他成为德国学术界的少数分子。为了帮助反法西斯分子以及受迫害的移民,爱因斯坦常将他的名声借给左翼组织使用,因为这些经历,FBI怀疑他和数以百计的亲共团体有牵连。

    1914年,德国科学家和文学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为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辩护,93位享有世界声望的德国知名人士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包括伦琴、普朗克、斯脱等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选择了拒绝。同时,他在宣扬反战的《告欧洲人书》上签名,成为签名者中仅有的4位国际知名人士,此后几年,爱因斯坦的名字多次出现在倡导和平、呼吁裁军的名单中。

    1930年,爱因斯坦还在德国柏林教书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就邀请他前去访问,爱因斯坦同意冬天去。经过30天的航行后,1931年,爱因斯坦抵达了美国南加州的圣迭戈。希特勒掌权后,纳粹没收了他在柏林的物产,爱因斯坦成为一个彻底的流亡者,收到消息时,他正在加州理工学院讲课。得知爱因斯坦决定留在美国后,许多大学争相聘请他,考虑到待遇问题,爱因斯坦最终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随后,他公开支持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力量。

    初到美国的三年,爱因斯坦非常喜欢这个地方。爱因斯坦在科学界的地位无人能比,社会名人仰慕他,政治家们恭维他,无论走到哪里,爱因斯坦都会成为人群中的焦点,引来的欢呼与掌声,无异于音乐界的猫王。他悠闲地享受着加州的阳光,观看玫瑰花游行,新鲜的空气、长着棕榈树的花园和自由的科学气氛,一切都让他觉得非常舒适。爱因斯坦也受到了美国社会的极大欢迎,他是一个业余的小提琴手,却获得了洛杉矶爱乐乐团的邀请,当地的艺术家画他的肖像,制造爱因斯坦木偶,到1940年,爱因斯坦正式成为美国公民,美国人始终给他极大的礼遇。

    1942年,爱因斯坦给罗斯福写信说,原子弹的确有可能制造出来,德国也许正在研制。在爱因斯坦的鼓励下,美国启动了“曼哈顿工程”,从1942年开始研制原子弹。“曼哈顿工程”集结了西方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奇怪的是,爱因斯坦并不在其中。军方曾经给FBI提供了一份参与“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名单,当时,爱因斯坦也在其中。后来,他的名字被胡佛删掉了,理由是爱因斯坦的反战立场和左派倾向。爱因斯坦本人对军方的这一决定非常失望,1943年,他接受了美国海军的邀请,参与研制高能炸药。历史学家认为,爱因斯坦的行事方法太特殊,尽管没有证据证明他和左翼组织有牵连,军方也会将他认定为潜在的威胁,将他排除在核心团体之外。

    早在1931年,爱因斯坦和夫人从德国抵达美国那一刻起,他的名字就一直在胡佛的黑名单上。FBI保存了一份有关爱因斯坦的档案,这份档案从1932年开始记录,到1950年已经积累了1800页,远远超过爱因斯坦的生平传记。当爱因斯坦从德国不莱梅远赴美国加州时,美国国内就出现了反对他入境的声音——美国国务院曾经收到一封16页的信,信中写道,即使斯大林本人也没有参加过这么多无政府组织,因此,应当禁止爱因斯坦进入美国。爱因斯坦经过一波三折终于拿到了签证,这封反对信却成为FBI整理爱因斯坦档案的第一条内容。

    爱因斯坦说过,他的生活分为方程式和政治两个部分。如今,人们只知道质能方程式,却不知道爱因斯坦曾经发表过近200篇政治文章,参与过大量社会团体。美国将原子弹投入战场,爱因斯坦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呼吁人类应该控制核武器发展。二战之后,美苏之间形成冷战对垒,50年代兴起的麦卡锡主义开始侵犯国民个人权利和隐私,对此,爱因斯坦大声疾呼,对政府暴行表示抗议。爱因斯坦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活动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支持人权运动、和平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这些行为让FBI感到不安。

    1950年,参与“曼哈顿工程”的德裔物理学家克劳斯·富克赫斯博士因为泄密被逮捕,这件事让FBI对爱因斯坦的监视更加严密了。FBI一开始的目标是爱因斯坦和他的秘书海伦·杜卡斯。从1928年开始,杜卡斯一直为爱因斯坦工作,而且和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两个继女生活在一起。1943年,杜卡斯的侄子成为一个反法西斯组织的领导者,FBI跑到他的家中进行调查。

    1946年,FBI要求监听爱因斯坦和杜卡斯两人的电话,可惜遭到拒绝。尽管如此,FBI的探员们还是找到了跟踪爱因斯坦家中电话和邮件的方法。令人失望的是,爱因斯坦对外联络的内容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针对杜卡斯,FBI则采用偷拆信件的方式,希望找到暗藏的密码或者用隐形墨水写的信件,一无所获后,他们开始窃听杜卡斯女士的电话,结果还是白忙一场。

    1950年2月,爱因斯坦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讨论了军备竞赛的危险性,第二天,FBI就对他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期间,有人告密说,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办公室有一条秘密电缆,通过这条电缆,爱因斯坦和他的秘书杜卡斯都可以和莫斯科取得联系。为此,爱因斯坦被怀疑是俄国派到柏林的间谍,FBI一直对他进行秘密调查,暗中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FBI特工检查他的邮箱,监听他的电话,连他家的垃圾桶都不放过。对于FBI来说, 监听电话之类的事情和普通人每天刷牙洗脸一样平常。事实证明,爱因斯坦在柏林根本没有办公室,他一直在家中工作,他的秘书杜卡斯也是。尽管对爱因斯坦的调查一直没有收获,胡佛还是坚持监视他,直到1955年。其间,胡佛甚至和美国移民局合作调查,以便获得将他驱逐出境的证据。

    这样一来,一些细微的线索也能让FBI感到兴奋,比如,他们拿到了爱因斯坦与记者、作家的通信和电话,当然,其中不乏一些虚构的情报。胡佛喜欢从纳粹特务中获得情报,而被纳粹政府视为死敌的爱因斯坦就成为纳粹诽谤的对象。他们通过一家美国杂志散布谣言,说爱因斯坦是共产党,还出席了苏联召开的共产党代表大会,FBI就开始煞有介事地调查,事实上,爱因斯坦不是共产党,没有去过苏联,更没参加过党代会。

    FBI极尽调查之能事,却漏掉了最关键的细节。爱因斯坦曾经和一位苏联美女间谍相恋,而胡佛和他的情报人员们对此竟然毫不知情。这位非常迷人的女子叫玛格丽塔·科南科娃,二战期间,她被派到美国,任务就是乘机接近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身在普林斯顿的科学家,从他们口中套出有关原子弹的秘密。

    玛格丽塔的对外身份是雕塑家的妻子,她的丈夫则在创作爱因斯坦的半身像,于是,他们有了顺理成章的理由接近爱因斯坦。当时,爱因斯坦已经是个小老头了,他还是没能抵挡玛格丽塔的美丽,一眼就爱上了她。可惜,玛格丽塔没能从爱因斯坦身上获得任何情报,由于爱因斯坦的政治立场,他被隔绝在“曼哈顿计划”之外,对原子弹的数据一点都不知情。

    从调查爱因斯坦那天起,胡佛就怀疑爱因斯坦是柏林共产党,这个想法他从来没有放弃。胡佛曾经得到消息,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彼得·卡皮查邀请爱因斯坦移居苏联,他还承诺,爱因斯坦需要的资金、实验室、设备、助手,苏联方面都会满足。爱因斯坦则用希伯来语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质疑苏联境内的反犹倾向。

    事后证明,这是个纯属虚构的故事,单凭爱因斯坦用希伯来语写信这个情节就可以断定它是虚构的。当然,事实上爱因斯坦从来没有加入过共产党,他只是个社会民主主义者。他厌恶任何形式的独裁,支持和平主义,他也没有因任何理由去过前苏联。爱因斯坦倒是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动机则是出于人道主义。

    在康奈尔大学攻读物理学的盖伊·冯·达德尔的弟弟拉乌尔·沃伦伯格因帮助犹太人逃脱纳粹集中营而被俄国士兵拘留,为此,爱因斯坦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请求斯大林帮忙寻找拉乌尔·沃伦伯格的下落。苏联的解密文件证明,斯大林收到了爱因斯坦的这封信,但是没有找到拉乌尔·沃伦伯格。

    1953年斯大林去世,1954年麦卡锡下台,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从此以后,FBI停止了对爱因斯坦的调查。不过,胡佛还是派FBI探员去拜访杜卡斯女士,谨慎地核实了FBI之前得到的一些情报。杜卡斯说,除了反对希特勒,她对政治没有兴趣,而且,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允许,她不会参加任何外界活动。FBI探员相信杜卡斯女士的话,在备忘录中写道:“鉴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已经死亡,已经没有必要对此事再作进一步调查。此案就此结束。”

    20年间,FBI对爱因斯坦进行了肆无忌惮的调查,对此,爱因斯坦本人并不知情,当时的社会公众也不知情。直到1983年,佛罗里达州国际大学迈阿密分校的理查德·阿伦·斯克华茨博士将FBI保存的爱因斯坦档案发表在杂志上,人们才看到FBI的卑劣行为。档案的内容非常令人震惊,不过由于FBI的审查,很多敏感内容并没有公布,直到2002年,弗雷德·杰罗姆才将被删掉的大部分内容公布出来。

    马丁·路德·金之死

    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刚出生时,他的名字是麦可·金(Michael    King),父亲为了纪念16世纪宗教改革领袖、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将父子俩的名字都改成了马丁·路德。

    金的头脑非常聪明,也很早熟,读书时两次跳级,15岁就进入了莫尔豪斯学院。从莫尔豪斯学院获得社会学学士学位后,金进入克鲁塞斯神学院就读,毕业时获得神学学位。1953年,金与科丽塔·史考特结婚,婚后育有4名子女。第二年,金成为一名牧师,受聘于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浸信会教堂。婚后,金在波士顿大学继续研究神学,于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

    身为一名牧师,金受到的基督教教义影响非常深,他的“非暴力”理念也是来自《马太福音》中耶稣的训诫。耶稣说的“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另一边也转过去由他打”、“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要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等话被金在演讲中多次引用。此外,金受印度圣雄甘地的影响也很大,他一直想要亲自去一次印度。1959年,美国友谊服务委员会援助金完成了一趟印度之旅,这次旅行让金更深入地理解了甘地的思想,也促使他更彻底地倡导“非暴力”的理念。

    在黑人民权运动中,马丁·路德·金参与了三次最有代表意义的运动,分别是罢乘运动、入座运动和“向华盛顿进军”运动,这三次运动将黑人的民权运动推向高潮,也让马丁·路德·金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成为历史上最经典的演讲之一。为此,马丁·路德·金登上了时代杂志封面,还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罢乘运动的缘起是公交车上的一次不让座事件。1955年12月1日,一个名叫罗沙·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拒绝给白人让座,因而被警察逮捕。根据阿拉巴马州的法律,所有公共汽车实行黑白分座,黑人不得坐白人的座位。帕克斯的行为被视为对蒙哥马利市种族隔离法令的蔑视。

    四天后,马丁·路德·金组织了55000名黑人举行罢乘运动,因为当地公共汽车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经济贫困的黑人,于是金号召参与罢乘的人“不与邪恶的规章制度合作,不要再给汽车公司以经济上的支持”。罢乘运动进行了381天,联邦地方法庭最后裁定,阿拉巴马州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是违宪的。罢乘运动后,马丁·路德·金成为众望所归的民权运动领袖。

    1960年1月31日,一个名叫裘瑟夫·迈克乃尔的黑人大学生在一家连锁酒吧买酒时遭到拒绝,酒吧给出的理由是“我们不为黑人服务”。迈克乃尔的同学很生气,决定挑战这间酒吧的种族歧视,于是,入座运动开始了。所谓的入座运动,没有暴力行为,也没有言语冲突,黑人大学生们进入拒绝为黑人服务的地方,礼貌地提出要求,遭到拒绝后,就沉默地坐下看书、写作业,直到他们的请求得到回应为止。一开始,黑人大学生的行为遭到围观和嘲弄,很快,这场运动得到了大多数民众包括白人的支持,不到两个月,入座运动扩大到美国南部50多个城市,许多大学生因此被捕,马丁·路德·金则发出了号召:把监狱填满。

    1963年,正值“解放黑奴宣言”发布100周年,可是,黑人的高失业率、低收入、制度歧视、南方的种族隔离并没有因此改善。为了给黑人争取工作机会和自由权,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等民权运动领导者组织了一次大游行——“向华盛顿进军”。这次行动遭到肯尼迪政府的镇压,金和其他几位民权领袖却获得了与总统肯尼迪和副总统约翰逊在白宫会面的机会。民权法案和选举法案分别在1964、1965年获得通过,游行活动的基本诉求得到了回应。

    从罢乘运动开始,马丁·路德·金高调地曝光,到处演讲,毫不掩饰自己的主张,自然引来FBI的关注。1957年,胡佛就派人在马丁·路德·金居住的旅馆里安装窃听器,理由是他可能是亲共分子。1964年,胡佛还制订了“消灭金小姐”计划,“金小姐”指的就是马丁·路德·金。在记者招待会上,胡佛则指责金是大骗子,在金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胡佛派人给金送去恐吓信,要他谨慎小心。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领导罢工运动时,在旅馆的阳台被暗杀,享年39岁。当时,马丁·路德·金正准备去旅馆的二楼吃饭,他站在楼梯拐角处和司机说话时,一颗子弹从前方射来,击中了金的喉部。

    很快,警察就从对面房间抓到了凶手詹姆斯·厄尔·雷。被捕的雷承认自己是凶手,被判刑99年。詹姆斯·厄尔·雷是一个三流窃贼,出生在伊利诺伊州。少年时期,他是个老实、笨拙的男孩,学习成绩非常糟糕,青年时期,由于智商太低,被军方以“不适合服役”为由赶回家。由于家中有九个孩子,经济状况非常糟糕,于是,雷成为混迹街头的小偷。他智商不高,身手笨拙,每次行窃都被警察逮个正着,因此,他成了警察局的常客。

    在雷的警察局档案中,记载着一项又一项可笑的盗窃经历:他在抢劫一位女士时,被惊吓中的女士推出窗外摔伤;在盗窃一台打字机时,中途将自己的存折落下;他在抢劫一家杂货店后开车逃跑,却在车子急转弯时将自己甩了出去;在狱中服刑时,他曾经用藏在天花板上的方式越狱,他在天花板上待了很多天,狱警都以为他成功逃出去了,结果,饥渴难耐的他拉动了警报,请求狱警将他救下来……不敢想象,这样一个笨头笨脑的家伙竟然杀死了马丁·路德·金。

    马丁·路德·金的家人对孟菲斯市如此仓促的判决并不满意,他们坚信杀害马丁·路德·金的凶手不止一人,而且,雷是一个智商不高的人,不是狂热的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和马丁·路德·金也没有过节,他根本没有杀人动机。果然,雷在判决生效后翻供,声称自己是清白的,要求法庭将案件重审,经过多次延期审判后,他又主动承认自己有罪。在接下来的监禁生活中,他先后八次提出申诉,都被当局驳回。

    警方的整个调查过程也留下了许多疑点。金被杀那天,他和工作伙伴一起到已经预定下的汽车旅馆,奇怪的是,在他们到达之前,有个自称是金的随从的神秘男子赶到汽车旅馆,将金的房间从一楼换成了二楼,而且是没有任何遮挡物的房间。事后调查时,金的随从并没有做过这件事,那名神秘男子则不知去向。弹道专家分析,以雷所在的房间位置向金开枪,即使是专业枪手也很难射中人的喉部,而且,在雷和金所处的位置中间,还生长着茂密的树丛。更重要的疑点是,金身上取出来的子弹并不是来自雷的来福枪。

    刺杀发生时,现场有三位证人,一个名叫斯蒂文的人指证雷是凶手,虽然他当时已经酩酊大醉,他的证词还是被法官采纳,另外两个确定凶手另有其人的证人却被判定证词无效,其中一位妇人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有人指控,斯蒂文在出庭作证前从FBI那里拿到了三万美金,可惜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他在作伪证。

    当地的一个加油站老板说,事发之前,他看到雷身在离汽车旅馆几个街区远的地方,当雷的辩护律师要求这位老板出庭作证时,他人却不知去向。当地警署的负责人是前FBI探员,曾经和胡佛一起共事。雷是由当地警署逮捕的,证明雷杀人的证人也是当地警署提供的。一切迹象都显示,马丁·路德·金的死和FBI、胡佛都有关系,金的家人也曾如此猜测,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猜测只能是猜测。

    金的遗孀和家人从来没有放弃对真凶的调查。1995年,一位名叫佩珀的美国人用了20年的时间对马丁·路德·金之死进行调查,首次提出了谋杀阴谋这一猜测,根据他的调查,涉案的包括黑手党、FBI、CIA和军方人士。1998年,年过70的雷去世,在他弥留之际,马丁·路德·金的儿子再次问他“是不是你杀了我父亲”,雷再次否认。

    重新调查马丁·路德·金之死时,孟菲斯市已经退休的商人罗伊德·朱瓦斯成为最重要的证人。金被杀时,他正在汽车旅馆对面经营一家咖啡店。朱瓦斯接到了新奥尔良一个犯罪集团的谋杀命令,要求他雇佣杀手、购买武器,此外,一名来自军队的狙击手也在有利位置等待,如果杀手失败,他将立刻开枪。1999年,由6名黑人和6名白人组成的美国陪审团做出最终裁定,马丁·路德·金并非被个人谋杀,而是死于一个庞大集团的阴谋。

    2001年,一位佛罗里达州的牧师说,他的父亲才是杀死马丁·路德·金的真正凶手,而雷只是负责购买那支来福枪。他的父亲是一个3K党的头目,认为马丁·路德·金可能和共产党有联系,所以才决定除掉他。FBI为此约见了这位牧师,请他提供更详细的资料。

    马丁·路德·金之死到底是谁所为,至今依然是个谜团。FBI由于曾经多次调查他,中伤他以及在他死后与案件调查之间的联系,让人怀疑,胡佛是否也参与了暗杀阴谋。毕竟,胡佛完全有立场这样做。从FBI开始跟踪、窃听马丁·路德·金时起,胡佛没有发现他和苏联方面的联系,却发现他不堪入目的私生活——马丁·路德·金是美国黑人运动的领袖,是美国进步力量的代表,私下里,他却是一个通奸、嫖娼的牧师,一个抄袭、剽窃的博士。

    为了宣扬他的民权思想,马丁·路德·金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胡佛发现,他巡回演讲的本质就是巡回嫖娼,他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照旧招妓。同事对他糜烂的私生活也非常了解,对此,金的解释是:一切都是为了减压。他的一切行动都被记录在FBI的录音带里。

    胡佛是一个严格、固执,带有严重保守思想倾向的人,在他管理FBI期间,酗酒、淫乱是他最无法容忍的。像马丁·路德·金这样的民权领袖,白天向国人讲经布道,晚上却大搞性派对,言行的背离让胡佛感到非常愤慨,他一口咬定,马丁·路德·金根本就是个伪君子,不配领导民权运动。

    之后,胡佛命人将马丁·路德·金的性爱录音带寄给了美国媒体、民权运动的资助者和他的妻子。胡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撕开金的真面目,毁掉他的名声和婚姻。结果令胡佛非常失望,收到录音带的人中,只有金的妻子和他大吵了一架,美国媒体一致拒绝发表这些资料,相反,媒体觉得FBI的窃听举动更加可恶。

    后人在整理金的遗作时,发现他的博士论文存在大量剽窃现象,这个消息在1989年被英国媒体暴露出来。1991年,波士顿大学的审查委员会提交了对马丁·路德·金博士论文的鉴定报告,确定存在抄袭行为,此外,他最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与一位黑人牧师的演讲高度雷同,他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演讲也大量挪用了汉密尔顿牧师的作品。

    尽管如此,历史学家和学者更愿意将他的公德和私德分开,事实证明,嫖妓、抄袭的行为并没有影响他领导民权运动,当然,对于完整地评价一个人来说,不检点的私生活始终是污点。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会开始讨论设立马丁·路德·金纪念日时,他和共产党的关系、不检点的私生活就成为反对者的攻击目标,共和党参议员还曾要求FBI公开对金的监听录音带,可惜被法官拒绝。最后,里根总统签署了法令,规定每年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为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和法定假日,以纪念这位出色的民权运动领袖,迄今为止,除了马丁·路德·金之外,只有两个人享有这份荣誉,分别是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