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看聊斋“幻由人生”的哲学。
什么叫“幻由人生”?简单地说,只要你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执着地追求,热切地盼望,你所期望的一切,就可以在你面前出现。“幻由人生”是整个聊斋小说的哲学理念,是在聊斋开篇不久的遇仙故事《画壁》中提出来的。
《画壁》写孟龙潭和朱孝廉客居京城。偶然走进一座寺庙,佛殿上供奉着神像,东墙上画着散花天女,有个梳少女发型的仙女,“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朱生目不转睛看了许久,不由得轻飘飘飞起来,腾云驾雾,落到墙上。一个老和尚正在佛殿讲经说法,朱生和听众站在一起。一会儿,有人牵他的衣襟,回头一看,正是画上仙女。朱生跟少女进人一个小房间,亲热起来。过了两天,女伴们对少女开玩笑说:“腹内小郎已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仙女们给散花天女把头发挽成高高的发髻,打扮成少妇模样。突然,来了个手握铜锤铁链的金甲武士,问:“所有散花仙女都到了?藏匿下界来的人,趁早告发!”散花女吓得面如死灰,让朱生藏到床下……孟龙潭在寺里,转眼不见了朱生,向和尚询问,和尚说:“他听人讲经说法呢。”孟龙潭一看,壁画上果然出现了朱生。老和尚敲敲壁画喊:“同伴等好长时间啦!”朱生应声从壁画上飘然而下,大家再看壁画上举花少女,已经改梳高高的螺髻,不再是刚才垂发少女的样子。朱生很惊讶,向老和尚求教,怎么一回事?老和尚淡然回答:“幻由人生,老僧何能解?”
聊斋点评家冯镇峦认为,“幻由人生”概括了整部的聊斋昙花记。
“幻由人生”的意思是“幻境是由人在心里制造出来的”。千般幻境,都是人的内心意念的表象化,这是聊斋神仙故事的支点。而蒲松龄内心意念表象化出来的奇境妙物,瑰丽无比,给读者很大美感。
有位外国画家说过:艺术中的美,就是我们从大自然感受到的美。中国古代作家历来把自然美当成描写对象,青山绿水,林泉天籁,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都可以给作家神助。蒲松龄终生乡居,他没有走马边睡,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没有登上滕王阁,观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蒲松龄写仙境,当然有生活积累,比如,《寒月芙渠》写:道士画了个门,马上推开,门外是严冬,门内荷叶满塘,一片青葱,荷叶中有含苞欲放的蓓蕾。转眼功夫,千枝万朵齐开,朔风吹来,荷香沁脑。这样的描写显然有蒲松龄经历在内。蒲松龄一生不下二十次到济南大明湖。但是蒲松龄能写那么多仙境,更重要的靠超级想像力,聊斋仙境不是写实主义的,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美极了,妙极了,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罗刹海市》里马骥跟公主结婚后,经常在宫中玉树下活动,这棵玉树树身晶莹明彻,像白玻璃,中间有心,淡黄色,叶子像碧玉,厚一钱多,细碎的树叶,遮出一片浓阴。马骥常和龙女在树下吟诗诵文,红红的花朵开满了树,样子颇像桅子花。每当有一瓣花落下来,铿然作响。拾起来看,花瓣儿像红玛瑙雕成,光明可爱。树上经常有神奇的小鸟啼鸣,鸟儿的毛是金碧色,尾巴比身子还长,啼叫起来,声音像是玉笛吹出来,令人胸臆酸楚,产生思乡之感。(原文:“宫中有玉树一株,围可合抱,本莹澈,如白琉璃;中有心,淡黄色,稍细于臂,叶类碧玉,厚一钱许,细碎有浓阴。常与女啸咏其下。花开满树,状类潜卜,每一瓣落,锵然作响。拾视之,如赤瑙雕镂,光明可爱。时有异鸟来鸣,毛金碧色,尾长于身,声等哀玉,侧人肺腑。”)跨五洲越四海,上穷碧落下黄泉,在人世间哪儿找得到这样的奇树?它是哪一科?哪一种?植物学家没有记载,这是蒲松龄根据“幻由人生”的哲学创造的理想之树,是集光明和理想于一身的树,是集美和善于一身的树。我曾经一次一次思考和想像:龙宫玉树的描写有没有生活依据?有一次雨中在校园里散步,发现平时灰蒙蒙的树木经过雨水冲刷,变得晶莹纯净,颇带几分仙化。我想,没准儿龙宫玉树就是蒲松龄老头在石隐园观雨时创造出来的。
《罗刹海市》写的是海底龙宫,《余德》则把龙宫精魄摄取到人间。武昌尹图南和余德来往,尹图南看到余家美艳超过仙女的美人,耳目未见的古玩,被迷住了,逢人就说,闹得余德门庭若市,不堪其扰,余德不辞而别。尹图南再访余家,发现余德留下个水缸,顺手牵羊拎回家。那水缸盛金鱼,全年不用换水,水永远清澄无比,仆人搬石头时不小心把缸碰破了,缸里的水竟然不流出来,破碎的缸似乎还在。后来有个道士说:“这是龙宫盛水用的。”缸破而水不泄“那是缸的灵魂。”道士乞求给他一小片缸的碎片,尹图南给了,道士乐不可支,说:“拿这个合药,可以长生不老!”
《丐仙》写世家子弟高玉成救助了一位“脓血狼藉”的乞丐陈九,乞丐住进高家,享受一番后,突然邀请高玉成到自家后园看看。高玉成发现,自家寒冬腊月的后园突然变得春天般温暖,异鸟成群,青鸳、黄鹤、凤凰、巨蝶,在瑙玉案、水晶屏之间飞来飞去地捧茶。一会儿,巨蝶变成了美丽的舞姬,跳起很像芭蕾舞的舞蹈,高玉成很喜欢,上去拥抱,舞女突然变成夜叉!高玉成在严冬时分在自家后园,看到如此难以置信的景象,当然要亲手摸一摸,“以手抚之,殊无一物”!实在让人琢磨不透,似乎三百年前聊斋先生已懂得互联网虚拟世界!
聊斋仙境,让人得到特殊的启发,人不需要上天人地求仙,只要摒除一切杂念,一切美景都在意念之中,一切美好愿望都可以实现;反之,如果心生邪念,胸怀裹欲,一切美景都会化为乌有,化为狞恶.就像巨蝶化成的美女突然变成了夜叉,人的心灵也要忍受地狱的煎熬。
这就是“幻由人生”的艺术哲学。人的感情制造幻觉,它不是现实体验,但比现实更自由;它不是现实世界,但比现实世界更美好,更纯洁,像传说中的凤凰涅架、天鹅冰浴,是人生理想的净化和升华。
因此可以说,聊斋三界故事在意蕴上有所分工:阴司题材主要负载对社会的批判;妖界故事主要负载对芸芸众生的广泛观察和思考;神仙故事主要负载作者真善美的理想。
二、聊斋写仙的第二个特点是平民化的神仙。
蒲松龄最乐意花些笔墨的,是千百年来对老百姓生老病死、穷通祸福有关系的神仙,带大众色彩、有人情味儿的神仙。这些可爱的神仙在执行上天交给的、原本是破坏性任务时,竟然会千方百计回护百姓。《雹神》写淄川人王某在南方做官时,到龙虎山拜望天师。天师介绍一位长着长胡子的随从,说此人就是雹神。雹神恰好奉命到章丘布散雷雹,王某因为章丘跟淄川接壤,乞求雹神开恩。雹神说:这是上帝的命令,无法更改。天师就提出个解救一方黎民的办法:“多降山谷,勿伤禾稼”。结果,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雹神既完成了上帝交给布散雷雹的任务,又保护了老百姓的庄稼,多么通情达理。《柳秀才》写山东部分地区发生蝗灾,沂州令很焦心,他梦到个绿衣秀才来访,告诉他:明天西南方向有个妇人骑着头大肚子毛驴来,她是蝗神,求她,可以免除沂州蝗灾。沂州令第二天,向妇人烧香、敬酒、叩头,请求不要让百姓的庄稼葬送蝗口。妇人说:可恨柳秀才多嘴多舌,泄露天机,我用他代替,不伤庄稼就是。第二天蝗虫遮天蔽日,不落到田亩,只落柳树上。这位“柳秀才”即柳树神,牺牲了自己保护了一方百姓。《吴门画工》写苏州有个画工特别恭敬“吕祖”,有一次,他看到一帮乞丐,发现里边有一位“敝衣露肘,而神采轩豁”者,判定这是“吕祖”。吕祖即吕洞宾,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道教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通称“吕祖”。吕祖被这种知己之感感动了,想帮助这位画工。他观察画工有“骨气贪吝”的秉性,做不了官,就给他创造个发财机会,从天上招下一位美女让画工仔细观察并记住她的模样。没多久,董鄂妃去世,皇帝悲痛之极,但任何宫廷画师都画不出董娘娘风采,只有这位吴门画工画的董妃“神肖”。于是,吴门画工一步登天,竟被授以“中书”(内阁属员,从七品)。吴门画工辞不就,赏万金。区区小技,得此厚报,因为画的是皇帝爱妃。吕祖因人施助,与凡人宛如旧雨新知间那样随随便便,是个很有人情味的神仙。
观音菩萨在《菱角》中的特殊作用是聊斋神仙平民化的典型代表。
《菱角》写稚男少女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很生动,小说里最妙的人物却是似乎处于次要地位的观音。胡大成的母亲敬佛,嘱咐儿子过观音祠都要叩头。感动了观音,四次给胡家帮助。第一次,大成与美丽的少女菱角一见钟情,就是观音菩萨“分来一滴杨柳水,洒作人间并蒂莲”。第二次,两人订婚后,胡大成流寓湖南,流窜民间,突然遇到个四十八九岁妇人自胃,说“不屑为人奴,亦不愿为人妇,但有母我者,则从之,不较直。”一个卖身者,一不做奴,二不做妇,偏偏要给买主做至高无上的母亲,天下奇闻。思母心切的胡大成却发现老妇和母亲有几分相似,带回家做母亲。这老妇,就是观音大士,果然当起了母亲,还做得认真、称职,给胡大成做饭,做鞋,像母亲一样操劳,胡大成稍有点儿小病小灾,她像亲生母亲一样关怀、照顾。(原文:“炊饭织展,幼劳若母,拂意辄谴之;而少有疾苦,则濡峋过于所生。”)观音大士再不是那个手执杨柳枝,优雅而轻巧抛洒几滴圣水,救活人参果树的菩萨,成了低下身子亲自做母亲的贫苦老妇,在人间吃苦,且不是一天一时。自有了观音传说到清代,神话小说,野史杂录中,观音菩萨为哪位平民百姓煮过饭、做过衣、编过鞋?只有穷秀才蒲松龄会派给至高无上的菩萨如此苦差。观音对胡家第三次帮助是以法术将离散的菱角摄来,让她与大成团圆。观音化成的老母先要考验儿子是否忠于爱情,提出要给胡大成娶亲,胡大成回答“儿自有妇,结发之盟不可背。”观音试出了大成的诚意,她的慧眼又看到菱角被父亲逼嫁他人、誓死不从,观音就用分身法活动起来。一方面是母亲的身份,为儿子准备婚礼,家里原来没有的,结婚需要的家俱、被褥,一下子全有了;一方面是神的身份,摄取千里之外的菱角。因为父亲将菱角另许他人,她被人“强置车中”。观音点化出“四人荷肩舆”接走她,再亲手把菱角推进胡大成的居所:“此汝夫家,但人勿哭”。在塑造了平民观音的世俗形象后,蒲松龄笔头一转,写出观音对胡家的第四次帮助:胡大成的母亲在战乱中逃难,突然有“童子以骑授母”,这马转眼间到了湖北湖南交界的洞庭湖上,如履平地,“踏水奔腾,蹄下不波”,胡母下骑,马化为金毛吼,金毛汛正是传说中观音的坐骑。蒲松龄精心刻画的观音,再也不高高在上,而是深人民众,关怀民众,善良重情,通情达理,在中国古代小说里可以说绝无仅有。
三、聊斋神仙描写的第三个特点是:吉人天相。
吉人天相,善有善报,是聊斋神仙题材的又一支点。主要体现在为人神恋爱和人神交往两种方式中。
先看人神恋爱。六朝小说的人神之恋曾被认为表现厌恶战乱、向往桃花源般安宁生活的愿望,如《幽明录·刘晨阮肇》,被写成天帝对下界良民的垂恩,如《搜神记》里的《董永妻》。《聊斋志异》虽继承六朝小说,却有些新的境界。蒲松龄扩大了凡间书生和仙女接触的方式。凡人可以乘船抵达海岛,可以乘鹤乘小鸟利用各种工具到达天宫和仙人岛,可以步人深山洞府,还可以冥冥中因品德好遇到仙女下降。聊斋的狐狸精有些“青楼”色彩,聊斋仙女则有良家女子、大家闺秀特点,她们跟聊斋书生的遇合,不像狐狸精那样随随便便,不讲规矩,不要名分。仙女可能是从天上滴降人间,滴降期满,返回天庭,但她来到人间,跟她中意的书生交往时,得要婚姻形式,要正妻身份,要正常的温暖的家庭生活。《嫦娥》里就是做正妻的是仙女,狐女颠当做妾,不守规矩的颠当经常受到仙女嫦娥的教导。聊斋这些跟凡间男子结合的仙女表现出不计贫富、地位的高洁观念。《蕙芳》里边娶了仙女的凡间男子名叫“马二混”,名字很俗,干的是非常低下的工作,货面为业,但仙女蕙芳非嫁他不可。蕙芳嫁到马家后,把马家的破屋烂房点化成雕梁画栋的宫殿,把马二混和母亲身上的破衣旧衫点化成了貂皮锦缎。他们要吃饭时,仙女的侍女拿出一个皮口袋一摇,各种各样的美味就出来了,好像搬来了皇帝的御厨房。马二混为什么有这样的运气?就是因为他“诚笃”。聊斋的仙女们还会让人问男子得到道德上的净化,云萝公主跟安大业结婚,替他生儿育女,当云萝公主归省时,安大业参加了科举考试而且取得了成功,向回来的云萝公主报喜,公主很不高兴,说:弄这些事做什么?无助于荣辱,只会让人受到损害。安大业从此不再热心功名,只关注读书和家庭生活。
《西湖主》是著名的遇仙故事,就是写一个善良的人因为放生之德,得以“一身而两享其奉”:一人分身两处,既享受神仙逸乐,长生不老,又享受人世天伦之乐、贵子贤孙,成为神仙中大富大贵的代表。小说里的陈弼教担任贾将军记室,贾将军外出时在洞庭湖上射中一个猪婆龙,猪婆龙“龙吻张蠢,似求援拯”,有条小鱼紧紧地跟在猪婆龙的后边。陈弼教见猪婆龙受伤,就求贾将军把它放了,还拿了金创药来“戏敷患处”。此后不久,他遭受了不幸:再经洞庭,乘船遇难,沉水未死,到了一个小山的山腰,看到几个“着小袖紫衣,腰束绿锦”的少女围猎,知道这是“西湖主”,“犯驾当死”。他慌忙躲进一个园亭,又恰好偷窥了“玉蕊琼英”般的公主,拣了她的红巾,题诗以表爱慕。灾祸从天而降:公主的侍女说“窃窥宫仪,罪已不赦”再加“涂鸦若此”,肯定没活路了,幸而公主非但不怪罪,反而让侍女送给他饮食,看来对他颇有好感。陈弼教刚有了希望,更大的恐惧来了,王妃知道了,非常生气,要治罪。陈弼教万般恐惧、一筹莫展,没想到捉拿他的人到来时,忽然出现意外:“数人持索,汹汹人户。内一脾熟视曰:‘将谓何人?陈郎耶?’遂止持索者,曰;‘且勿且勿,待白王妃来。’”翻云覆雨,祸变为福,西湖主有请,陈弼教这阶下囚突然被召为附马。原来,当年向陈弼教求救的猪婆龙,就是今日的“湘君妃子”西湖主;当年衔尾不去的小鱼儿,正是这次汹汹入户准备抓陈弼教的侍女。西湖主所以召陈弼教为婿,是为了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包括“赐刀圭之药”(即“戏敷患处”)。
世上竟有这样荒唐又这样美妙的经历!其貌不扬的猪婆龙怎能跟彩绣辉煌的妃子关系到一起?蒲松龄偏偏把他们联系到一起,还联系得天衣无缝。陈弼教能够有遇仙遭遇,就是因为他无意之中,玩耍般地做了一件善事。
在人神恋爱中,吉人天相表现突出,在人神交往的故事里,吉人天相、劝善惩恶的思想表现也很突出。如果你是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上天会帮助你,让你得到功名,得到富贵,得到子女;如果你是有缺点的人,有毛病但不是大奸大恶的人,上天会让你得到小小的惩戒,让你归正、向善,不再往邪路上走。
《雷曹》里的乐云鹤看到一个人很饥饿,就招待他吃饭,结果就被那人(原来是天上雷曹)请到天空,来了番云间漫游。乐云鹤从天空拨开云彩看人间,银海苍茫,下界城郭小得像豆儿。他看满天星斗,都在自己眉目之间,一个一个嵌在天上,像湖里栽种的莲花,大的像瓮,小的像盆,更小的像碗。用手摇一下,大的摇不动,小的摇得动,可以摘下来。乐云鹤还看到如何下雨:两条龙驾了一辆车,车上有盛水的器具,许多人捧了水向云间洒,乐云鹤惦记着家乡早情,多捧几把水洒下,果然,他的家乡得甘霖,旱情解除。更有意思的是,乐云鹤从天上悄悄摘了个小星回家,居然投胎变成了聪明的儿子!乐云鹤不过给一个异人吃了一次饭,竟然造福乡里,也造福自己。
《彭海秋》是著名的遇仙故事。名士彭好古中秋寂寞,请丘生来喝酒,丘生也是名士,但有“隐恶”,不为常人查觉的坏毛病。这时不速之客彭海秋来了,似乎未卜先知了解丘生,对丘生很鄙视,傲不为礼。彭海秋从西湖请来一位歌女唱歌,再从天河招来游船带彭好古和丘生游西湖,并替彭好古和歌女娟娘代订三年之约。彭好古返回家乡时,同去的丘生不见了,却不知哪儿来匹马,骑上马回家,竟然那马就是丘生!三年后,彭好古到扬州,竟然遇到了娟娘,结为伉俪。《彭海秋》写天河行舟,彩船,祥云,瑞霭,清风,羽扇般的短掉像风鸟的翅膀,太空飞驶如箭。西湖荡舟,仙乐缭绕,月印烟波,景美如画。飞船美,西湖美,娟娘形态美,实际上写的是名士风流,写的是阔公子与俏佳人的悲欢离合,但因为《彭海秋》隐约存在的劝善惩恶意愿,向善的彭好古游美景,获佳人,品质有毛病的丘生,则变了回畜牲。对现代人也有启发意义。
至于《劳山道士》,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还早就传到西方,成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代表。劳山道士的故事,是仙人惩戒凡间人的轻喜剧。王生慕道,到劳山学道,道人不教给他仙术,让他砍柴,王生娇惰不肯吃苦,想回家。有一次老道跟两位朋友一起喝酒,剪个纸月亮粘墙上,“月明辉室,光鉴毫芒”。拿一壶酒,嘱咐大家都喝醉。王生想:七八人,一壶酒还够?没想到酒总也喝不完,有个客人说:“何不呼嫦娥来?”把竹筷掷向月中,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渐渐变大,翩翩作“霓裳舞”,歌日:“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唱完,盘旋而起,跃登几上,又变成筷子。王生忻慕道士的仙术,又忍耐一月,终于苦不可忍,跟道士要求回家,还请求:我来这么长时间,怎么也得教我个法术!学什么?他指名学穿墙术。学道是为了提高修养,他偏偏学穿墙。道士穿墙,为了方便,王生为什么专学穿墙?显然动机不纯。回到家王生自我吹嘘遇到仙人,再坚硬的墙壁也挡不住自己,妻子不信。王生仿效劳山道士,先离开墙壁几步远,再猛然向墙壁直冲过去,不料“呼”地一声,脑袋撞到墙壁上,栽倒在地。妻子扶他起来,额头上碰起个鸡蛋大小的包!妻子嘲笑王生吹牛皮,王生又惭愧又气愤,可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骂老道士恶作剧捉弄自己。劳山道士的故事至今有启发意义:人想取得成就,必须付出艰苦劳动,就像小说写的,老老实实砍柴,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想取巧,走捷径,没有不碰壁的。《劳山道士》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前不久有大学生把《劳山道士》编成魔术,对古典文学作品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但这样理解,似乎消解了《劳山道士》的思想意蕴。
仙界意味着永久的享乐、永恒的生命,仙界是贫困潦倒者享乐的海市屋楼。世世代代的人求仙,世世代代的作家写遇仙故事,聊斋遇仙故事创造了“幻由人生的”新内涵,写出了一批具有平民色彩的神仙形象,写出一组美丽动人的遇仙故事,是蒲留仙对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