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阳历的一月一日,是传统的新年——元旦。元旦年年要过,可又有几人知道元旦这个节日是怎么定下来的呢?
“元旦”是个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元”是开始、第一之意;“旦”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是个象形字,也就是早晨的意思。那么“元旦”合在一起就表示新年的第一个早晨了。
据说“元旦”这一名称,最早出自颛顼时期,颛顼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但此后,夏、商、周、秦、汉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据《史记》记载,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秦统一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并一直沿用未改。
到了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为了“顺农时”、“便统计”,定正月初一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正式将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并通过决议,写入了相关的文件,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元旦饮“屠苏酒”的习俗
我国从三国以来,就有元旦饮屠苏酒的习俗。屠苏是什么?
《通雅·植物》中说:“屠苏,阔叶草也。”那么,屠苏酒就是用屠苏草浸的酒了?其实不然。屠苏酒是一种酒名,古人以为饮用可健身体。陈延之《小品方》中说:“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苏东坡《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诗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本草纲目》中载有制屠苏酒的方子:“用赤木桂心七钱五分,防风一两,菝葜五钱,蜀椒、桔梗、大黄五钱七分,乌头二钱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三角绛囊盛之,除夜悬井底,元旦取出置酒,煎数沸,举家东向,从少至长,次第饮之。药滓还投井中,多饮此水,一世无病。”说饮此水可“一世无病”,当然是夸大其词,“东向”饮酒,也有其迷信色彩,但如果作为一种防疫病酒,就不可与迷信一概而论了。
002过“春节”源于何时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古代称“元旦”、“元日”、“元辰”、“元正”、“元逆”、“元朝”、“正元”、“新正”、“朔日”。民间俗称“过年”、“过新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并且还都富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是,过“春节”的习俗起源于何时呢?
据史料记载,春节风俗源于远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年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活动,与过年根本没有关系。可是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的提倡,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传统礼俗,被保留了下来,并一直沿用,沿袭到20世纪40年代,就演化为“春节”的习俗了。
又由于正月初一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故而又称“三元”,俗称“年初一”、“大年初一”。
趣味链接:为什么过春节也称过年
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历来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可是过春节为什么称为过年呢?
“年”字的出现始于中国古代西周(前1046~前771年)。当时的年并没有现在说的过年的意思。因为当时社会很不稳定,人民的生活条件也非常差,都还没有过年的概念。年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在这之前“年”有收成之意,也可通“稔”字讲,有庄稼成熟丰稔之意等,凡此种种。
也许有人认为“年”作为节日名在秦朝就开始了。其实不然,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极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也就是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老百姓才有了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勉强能过着较为稳定的日子。在年终收成之余,劳累的身体也该放松了,百姓们就适当地进补,并用一些简单的方式庆祝。而此时恰好就是秋去冬来,立春前的一段日子。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文历法的进步,后来就把过年定在一年的岁首。而这个时候也恰好能遵循二十四节气,顺应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20世纪初,中国在使用阴历的同时,亦采用阳历,并把阳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也就是俗称的阳历年,也叫过小年。20世纪40年代后,采用公历(阳历),但是阴历同时存在,因为阴历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直接相关,顺应“农时”,所以废止不得。因此把农历年的一月一日定为春节,一直延续至今。
003过春节的习俗
除夕的夜间,人们通宵不睡,说是叫“守岁”。有守岁之说,自然就有“踩岁”。所谓踩岁,就是指除夕夜将芝麻秸铺在大门的过道上或院子里供人踩踏。因芝麻开花节节高,且芝麻粒多,此习俗含有“寿高多福”之意。现代人将花生壳、瓜子丢在地上,踏上去啪啦作响,亦有“踩岁”之意。
除夕之夜在古时有“扔愁帽”的习俗。夜深人静之际,人们将自己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街上。此习俗含有“扔掉一年的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之意。
除夕之夜,将橘子、荔枝等果品置于床畔,谓之“压岁果子”。“橘”、“荔”取其谐音,含有“吉利”之意。唯压岁果当夜不食,需等到大年初一时才取而食之。
新春到亲友家贺年时,有的地区要带上柑子,谓之“贺年柑”。“柑”又称“大橘”,取其谐音,有“大吉”之意。主人收下大橘后,又以自家的大橘回赠,意为“互相吉利”。
除夕这天夜晚,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大家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古时候吃年夜饭时,桌上会放一个烧得很旺的火炉,全家人围着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表示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古人用餐时,在平时是男女不同席的,但吃年夜饭时,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表示全家永远欢乐团聚的意思。
趣味链接:中国人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鞭炮也叫爆竹,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没有鞭炮就感觉年味不足。虽然全国一些大城市曾有一段时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之后又逐渐解禁,可见鞭炮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放爆竹贺新春的历史,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了。有关爆竹的文字资料,被认为最早的是《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把竹竿放到大火里烧,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就会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声响,这也就是“爆竹”的由来。那过年为什么要放爆竹呢?
据说在古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就有一种叫做山魈的怪物到人间来捣乱,老百姓为了驱逐它,就“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所以说鞭炮最早与桃符、春联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据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一日,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魈恶鬼。”
到了唐代,爆竹仍以竹着火爆响,又称为爆竿。后来,经过炼丹家的不断摸索,发明了火药。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此燃竹驱山魈的习惯就逐渐被火药取代了。《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怪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
北宋时,爆竹在制作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已经出现了用纸卷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炮仗”,后又改为“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早晨人们为了开门大吉,先放爆竹,爆竹声后满地红纸屑,红的颜色让人感到喜气和喜庆,人们称之为“满堂红”。后来,人们还把爆竹用到庆贺婚礼、开业典礼,以及其他的一些重大活动上,也是一种喜庆的表示。
004春节贴对联的由来
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写着祝福的春联。春节贴春联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习惯。春联也叫对联、春贴、对子。据说春联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桃符”。
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避邪,用桃木制成长条状木板(也有做成剑状的,称为桃木剑),谓之桃符,过年时,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为题桃符。所题内容不过是一些压邪话和符咒,比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
直到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在桃木剑上题写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的句子,据说这句话就是最早的春联。此后,过年时有写联语的,有挂桃符的,还有贴门神的。
到宋代时,对联的概念还没有出现,题桃符开始流行起来。据说苏东坡访王文甫,就曾赠王一副“门大要容千骑人,堂深不觉百男欢”的对联。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而“对联”名称真正出现是在明代,1368年,明太祖居金陵(南京)时,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过年时还曾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乘兴亲笔题联。
当时明太祖所题之联,流传下来的不多。比如题给大才子陶安的,他这样写:“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题给民间某杀猪匠的,他这样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以看出,此时联语已经艺术化了。从此春联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起来。
如今贴对联不再是为了驱鬼避邪,而被看做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
趣味链接:夜贴对联的王羲之
过新年,贴对联,这是中华民族的老传统了。有一年,着名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欢他字的人偷着揭走了。临近除夕,不得不又写了一副。他怕再被人揭走,就上下剪开,各先贴一半。
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样,果然奏效,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红火的内容,也就不再揭了。到了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又各贴了下一半,上联成“福无双至今日至”,下联成“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
005除夕的由来
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痨之鬼”。这就是除夕的由来,它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在古代,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在我国民间,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达旦不眠为守岁等。
趣味链接:除夕吃团圆饭的由来
到了除夕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举杯祝酒,一起吃年夜饭。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回家的,一般都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中,所以年夜饭又叫“团圆饭”。
古代人吃年夜饭时,桌上放一个烧得很旺的火炉,全家人围着火炉吃年夜饭,因此也叫“围炉”,表示日子过得红火兴旺。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因为一年之中大家都很忙,只有过年才团聚在一起,所以特别重视除夕的团圆。这天的饭菜也很讲究,而且含有美好祝愿的意思,比方说一定要有一盘鱼,因“鱼”和“余”谐音,取“年年有余”的意思;还有叫“富永”之类的糕点,象征着永远富裕。
古人用餐时男女不同席,但吃年夜饭时,男女老幼都在一起吃,表示全家永远欢乐团聚。
006吃年夜饭要关门的由来
在我国江南一带,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关起大门,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夜饭,将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净后,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相传,这种做法是为了哄骗铁拐李。
据说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玉皇大帝都要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于是就派铁拐李下凡查看民情。铁拐李是个跛脚叫花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夜饭的时候,提着要饭的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
讨完饭后,铁拐李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玉帝便让富人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一个精明的商人知道了这个情况之后,很快就想到了应对之策。到吃年夜饭时,这户人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打开门,桌上什么也没有。铁拐李一看,认为这户人家穷得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就大发慈悲,悄悄在这户人家的门口放上几个元宝就走了。就这样,这家人越来越有钱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着学起来。后来,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自己下凡探察之事已被人们觉察,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但关起大门吃年夜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
趣味链接:除夕夜为什么要守岁
人们把每年农历最后一天的夜晚叫除夕,“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合起来就是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古人认为除夕这一天是一个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已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关于守岁的由来,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他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007“除夕不空锅”的来历
“除夕不空锅”说的是除夕夜里(也有说从除夕夜起连续三天),人们要在饭锅里放上些干粮或其他食品(一般放在箅子上面),称为“压锅”。表示去年的余粮能够存放到今年,意为年年有余,以此来祈盼来年生活富裕安康,温饱无虞。
关于“除夕不空锅”的来历,民间有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前,与老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十分穷苦,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年除夕之夜,朱家又没有了过年的食物,老母亲也没有办法。
朱元璋不由心生一计,不妨拉下脸来偷点东西回来吃。朱元璋想,村子里的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都认识脸儿,不好下手,于是他走了三里地,好不容易才摸进了一家人的厨房。在厨房里找了半天,却很失望地发现,锅里什么吃的东西也没有。朱元璋一气之下就把那口空锅揭下来扛走了。
朱元璋扛着锅走到半路上,转念一想,我把人家的锅偷走了,人家怎样做饭呢?再说现在是过年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过年,我这锅怎么卖呢?想来想去,朱元璋决定抄原路给人家送回去。
可这时,东方既白,天已经快亮了。朱元璋心头十分着急,万一给人发现了岂不糟糕?想到这里,朱元璋默默祈祷:“老天爷,让天再黑一会儿吧!再黑一会儿吧!”结果,天果然又黑了一阵儿,这样,锅就完璧归赵了。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之后,回忆起自己除夕之夜偷锅送还的经历,想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像他曾经一样贫穷,于是就下令全国上下,每年除夕之夜都不能空锅,最少要放上两个馍(五谷磨成面后做的干粮)。
为了让老百姓信服,他说这样,一来为乞丐准备了食粮,以防止他们把锅偷走;二来除夕把吃的放在锅里,就象征着年年有余粮,家家生活富裕,来年的生活会更好。自此以后,“除夕不空锅”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趣味链接:“温锅”成为贺喜乔迁代称的由来
现在人们常把搬家或乔迁称为“温锅”。说起“温锅”可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下有关。以前,普通人家盖房子常是倾其所有,房子盖完后,就会出现经济拮据的情况,家里不是缺钱就是少米。这时街坊邻居就会送来一些食物、礼品,帮着添置些家庭用具,以助他们度过困境,同时也向他们表示祝贺之情。
主人为了感谢街坊,也为了让新家热闹起来,就会炒菜做饭,设宴招待。由于迁入新居,锅灶都是新的,同时也是凉的。这一炒菜做饭,锅灶就热起来了,故而叫“温锅”。“温锅”标志着这个家从此步入了正轨,红红火火地过日子了。实际上,温锅就是亲朋邻里相助,众人添柴火焰高,把乔迁新居的暂时困难缓解了。
温锅充满了浓浓的亲情,使新户主倍感温暖,在精神上也能得到极大的安慰。此外,有些地方温锅时希望人越多越好,他们觉得人越多人气越旺,特别是搬到一个新地方之后,人们更希望有众多的人前来温锅,其想法是人多势大不受欺压。
008初一吃饺子过年的由来
初一吃饺子过年,是说大年三十晚上要包好饺子,等到初一的时候拿出来吃了过年。关于这句民谚的来历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农历年在民间是备受重视的,很久以前,在一个贫困的山村,有一户人家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到了年三十这一天,就是年关了,为了新年能吃得饱,只好向亲友借来米面。和好面后,用萝卜菜做馅,非常精心地包起饺子来了,包好的饺子由里到外摆放得一圈一圈的,非常整齐,也很美观,灶王爷看到之后非常满意。
同村有个财主,家财万贯,命令手下人包饺子,用肉、蛋等料调馅,这些人粗手粗脚的,包好后胡乱地放在盖帘上,灶王爷见了很不高兴,就想惩罚他们。
到了初一这天,财主家的饺子下锅煮熟后,一吃味道全变了样,猪肉馅变成了萝卜菜馅。而那户穷人家的饺子却变成了肉蛋馅的。后来这家穷人知道是灶王爷帮了他们的忙,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就包饺子。这事在村里传扬开后,村里人即使再忙,过年也要包饺子,把饺子摆放得整整齐齐,以讨个“圈福”的口彩。
趣味链接:“年初一,不吃稀”有什么讲究
古代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人们认为生活中所做的某件事,就会预兆以后的生活中会发生与之相类似的事。比如,“年初一,不吃稀”就是这种忌讳的典型代表。
古人说在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吃稀饭,否则一年之中,外出旅行时一定会碰上下雨。无论是谁,出门远行都盼望着遇上晴朗的好天气,不希望被雨淋。所以人们为了防止这种忌讳应验在自己的身上,大年初一时从来不吃稀饭。
另外,稀饭在有些地方称为“粥”或“糊涂”,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发昏”、“拎不清”、“不明白”、“不清醒”等含义。而这些话又都是过年时所忌讳的话语,因此“年初一,不吃稀”。
更为重要的是,“稀”还意味着“薄”的意思,年节吃稀,意味着一年吃喝不足;“年初一,不吃稀”,则象征着过去和将来的一年里丰衣足食,生活富裕。
009春节吃年糕源于何时
过春节时,我国各地人民都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分为白糖年糕、红糖年糕、猪油百果年糕、枣子年糕、桂花赤糖年糕、水磨年糕等。
年糕作为春节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在早年,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之物,后来这一习俗慢慢演变,才成为了春节食品。据考古探测发现,中国大约在七千年前就开始了稻谷的种植。汉朝时,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据说年糕是从米糕发展而来的。
在公元6世纪,当时的《食次》一书中就载有米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糍,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后来,米糕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粉糕,即将糯米粒磨成粉制作而成。其做法是先把糯米制成粉,然后再用绢罗过滤,加水、蜜,再做成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
而年糕也多是采用糯米磨粉制作而成的,只不过名称不同。粉糕就是年糕的最初雏形。又因为糯米蒸熟后,有很强的黏性,所以年糕又称“黏黏糕”。不难看出,“年年糕”就是北方“黏黏糕”的谐音。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晚清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趣味链接:年糕的由来和传说
年糕到底始于何朝何代?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哩!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派大臣伍子胥督建王城。几年之后,王城完工,吴王命名为“阖闾大城”。
公元前484年,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夫差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一心想讨伐齐国,称霸中原。伍子胥屡次劝谏,夫差不但不听,反而十分恼怒。
伍子胥预料到自己将有杀身之祸,他悄悄地对几个亲信说:“将来如果我有不测,都城被围,民无所食,你们可去象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不久,奸臣诬陷伍子胥私通齐国,夫差不分青红皂白,赐宝剑一把,逼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一路势如破竹,把吴国都城团团包围。吴国军民被围困日久,城中粮绝,每天都有人饿死。这时,伍子胥的几个老部下突然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军民去象门挖地,结果挖到了许多包裹严实的“城砖”。
原来,这些城砖都是用糯米粉蒸熟后压制而成的。这种糯米砖十分坚韧,既可做砖砌城,又可充饥。这是伍子胥生前暗地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就这样,士兵和百姓靠着这些“城砖”,终于度过了劫难。
从此以后,每逢过年,人们都要用糯米粉做成“城砖”,供奉伍子胥,以表示他们对这位救命恩人的纪念。久而久之,这“城砖”便被称做“年糕”,形成了过年吃年糕的习俗。
010古人如何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的传统由来已久。那么古人是怎样拜年的呢?
自古以来,拜年的习俗就分两种,一种是向长辈叩岁的叫拜年;另一种是平辈之间的相互道贺,称之为贺年。“拜年”的最初意思是《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载的:“慧所以除旧布新也。”“慧”即扫帚的意思,本指扫除尘土,引申为过年时除却过去一年的晦气,迎来新年的好运。
另据考证,真正意义上的拜年出现在宋代(多是贺年的形式),盛行在明代。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古人贺年的记载:“正月朔日,为之元旦……士兵皆交相贺,民男女,亦皆鲜服往来拜节。”由此句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不仅士兵互拜,朝官也一样。他们不计相识与否,皆望门投帖,以示新春的祝贺。
还有史料记载,在宋朝的上层社会中,倘若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
到了明代,盛行的拜年习俗中,又有了新的花样,他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徵明在《拜年》诗中描述的就是这种情况,他在诗中写道:“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这里明代人们所言的“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
拜年中的“团拜”形式,大约出现在清朝,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连年谊,以敦乡情。”
趣味链接:拜年的由来
关于古人为什么要拜年的问题,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年”兽每逢腊月三十晚上,看到人间热闹非凡,就会窜到村子里,吞噬牲畜和百姓。人们为了应付它,就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整个晚上都不能入睡。
“年”兽在饱餐肉食之后,一般在天快亮的时候就回去了。这时候在家里憋屈了一晚上的人们,就会打开门,挨家挨户问个好,看看谁家有没有什么损失,相互作揖道喜,互相祝贺又躲过了“年”兽的迫害,可以有新的一年的平安了。这就是“拜年”的由来。
011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叫“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我国民间富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关于元宵节的由来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说法之一认为,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据记载,“元宵”二字的出典与隋炀帝有关。隋朝末期,隋炀帝残暴无度,为了粉饰太平,他把公元610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定名为“上元”。并在洛阳端门以外,建国门以内,搭起高台“歌舞升平”,开始大张灯火,同时开展奇术异能、歌舞百戏活动。
由于这天晚上热闹非凡,一些卖小吃的小贩也出来兜售食品,尤以汤圆最受欢迎,后来就把汤圆定为上元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上元节也有“元宵节”的叫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古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都是道教信奉的神,并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相传东汉的道教始祖张道陵做三官时为人治病,深得老百姓爱戴。后来道教以三官配三元,说:“天官正月十五生,为上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为中元;水官十月十五生,为下元。”于是道教分别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上元节这种说法就由此流传了下来。
说法之三认为,“元宵节”的由来与汉代时期的汉文帝有关。并说它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是一个传统节日了,与第二种说法有很大的出入。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等一起,在正月十五彻底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由于汉文帝是在平定“诸吕之乱”后上台的,他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为了纪念平息之日,每年正月十五日夜,他都要设夜宵款待有功之臣。后来就干脆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了。
在当时过元宵节,还没有放灯的习俗。直到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有人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元宵节放灯的习俗才由此发源。汉代司马迁在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写入书中。
趣味链接:元宵的做法
元宵是用糖和各种果肉做馅,外面滚上糯米粉,呈小球形状,清水煮熟食用,香甜可口,古时候人们叫它汤圆、汤团、圆子。因为这种食品在元宵节时吃,所以后来人们也就习惯把它叫做元宵。
元宵之夜,正是农历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全家老少齐聚餐桌旁,吃着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吉利的元宵,高高兴兴度过春节的最后一晚。
012清明节扫墓的起源
“清明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亦称为“植枝节”、“踏青节”、“聪明节”等。彝、壮、布依、满、侗等23个少数民族也有这个节日。
从二十四节气上讲,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小节气,时间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夏历则是三月上旬。清明节主要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据《礼记》记载:“王者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卿大夫祭王祀,士庶人祭其先。”所谓“祭其先”者,意思就是说,老百姓祭祀自己的祖先。
到了春秋时代,民间已有了“吉日良辰,郊祀野祭”之风,但并未形成一种真正的仪式。到了唐开元二十年,扫墓已经成为一种仪式,并被“编入五礼”。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寝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编入五礼,永为定。”随后,唐末宋初,扫墓的习俗开始盛行起来,《宋史·唐格传》里有“径往钱塘扫墓”之句。
清明这天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禁火寒食、插柳踏青、兴农事、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活动。也正是因为有禁火寒食、兴农事等活动,清明节才作为一种独立的节日流传了下来。
趣味链接:人们为何选择在清明节扫墓
世人选择清明扫墓,除了祭拜祖先的需要外,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还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园墓地需要修整。
其二,清明前后,山清水秀,桃红柳绿,可借此去郊野,扫墓踏青。
其三,可能与人们怀念介之推有关,因为他被焚于清明前一日,而清明前一日是寒食节。
013“端午节”的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也叫“端五”、“端阳”,还有的地方叫“中天节”。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端是开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逢“五”的日子,头一个就是端五。古代“午”与“五”通用,故称“端午”。又以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所以也叫“端阳”。这一天两个“五”相重,因此又称为“重五”。关于端午的起源,大致有“屈原说”、“龙节说”、“恶日说”三种。
节日起源的研究学者刘德谦撰文指出,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风土记》有“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的记载。他认为端午的风俗,就是源自夏至的风俗。比如古代夏至有祭祀活动,端午节也有。他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可以用为佐证的材料,很具有说服力。
他查阅古籍,发现《后汉书·礼仪志》一书也认为,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唐代韩鄂也在《岁华纪丽》中开宗明义地解释端午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只有在夏至,太阳才可能完全合于正阳的位置。端午又叫天中节的原因也在于此。
文章还说,关于端午始源的各家说法,无论屈原说、龙节说,还是恶日说,最多只能勉强解释其中习俗的少数几个,只是好心人的一种附会罢了。那么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既然端午节是在五月五日这天,那么它的许多习俗自然就与“五”有关。比如在端午节这天给小孩的长命缕,就是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做成的,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保佑小孩长命百岁;各家悬插的“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山丹花)。在南方过端午节时人们吃的“五黄”:黄瓜、黄鳝、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这无一不与“五”有关。除此之外,端午还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后来端午节的习俗流传到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地。
趣味链接:艾和菖蒲真的能避邪吗
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五月正是炎热酷暑将临之时,也是流行病、瘟瘴疫疠将发之际,插艾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艾又名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菖蒲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形状似剑,挂在门上,可以达到杀菌防病的目的,故有“端午佳节,菖蒲做剑,悬以避邪”之说。
除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这些讲究之外,整个五月在古人的生活中都是有诸多禁忌的,比如五月不能盖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古人还有谚语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五月连阴下大雨,玉皇大帝卖儿女。”
另外,五月也不宜生子,民间认为五月生子,各种毒气、疫疾、鬼怪都会侵袭到婴儿体内,对父母不利。万一生下来了,即使不杀死,也得送到外婆家或河边池畔去,以免冲撞家人。现在看这些,只不过是害人害己的迷信而已。
014中秋节的起源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在历史上,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合称为“三大节”。在中国古代,人们将农历七、八、九三个月,分别叫做孟秋、仲秋、季秋。八月十五正属秋季正中,故而称为“仲秋”或“中秋”。中秋节是“三大节”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说,古时天子祭祀太阳的时间在春天,祭祀月亮的时间在秋季。而农历八月正是秋季中间的月份,八月十五又是中间之中,所以,八月十五日就被择为祭神吉日,称为中秋节。
从时令上说,秋天正是庄稼收获的黄金季节,所以在有的地方“中秋节”又名“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是收获的时候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八月十五日就逐渐发展为广大劳动人民欢庆的节日了。而另一方面,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有象征团圆之意,因而中秋节又有“团圆节”之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秋节源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相传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伴随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做空中银桥后,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和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翩跹不已,玄宗大赞美妙。
玄宗归来后,整理出暗自在月宫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并在宫中广为传唱。据说称月宫为“广寒宫”也与玄宗夜游月宫的故事有关。自此以后,每年到了八月十五这天,宫中都要举行祭月活动,久而久之,就定为正式节日了。又因为八月十五正值仲秋,所以就命名为中秋节了。到了宋代,中秋节已经十分热闹了,亲朋好友之间大摆宴席,互赠月饼,已经初具现代中秋节的雏形了。
其实,中秋节不仅仅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回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白族、侗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傈僳族、畲族、拉祜族、纳西族、达斡尔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鄂温克族、裕固族、京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非常流行。甚至在日本、朝鲜等国家,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也要过这个节日。
趣味链接:“月饼”一词最早见于何时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书中所描述的月饼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到了宋代,有记载说“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由此可见“月饼”一词已经正式使用了。中秋节吃月饼,有团圆之意。
在中秋节的禁忌里,所祭月饼必须是圆的,但不能供桃子和梨,因桃不能避邪,不能近神道,梨和“离”谐音宜讳。分瓜必定花切,犬牙交错切出莲花瓣来以取吉利。
月饼最初在家庭制作,到了近代,月饼作为传统糕点在市面出售,且制作越来越精细。它的制作风味各地并不相同,其中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滇式月饼等。按馅分,大约有五仁、豆沙、冰糖、火腿、甜肉等;按表皮又可分为酥皮月饼和糖浆月饼等。宋代诗人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015重阳节登高习俗的由来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汉族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为什么把农历九月初九叫“重阳”呢?《易经》载:“以阳爻为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即重阳糕),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因此,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要登高、饮酒、插茱萸呢?据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一书记载,东汉时,河南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声遍布。有个名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入山,拜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今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并告诉他应对办法,说道:“那天你只要领着乡亲们登上高山,大家头上插满茱萸,一起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殃。”桓景回乡,遍告乡亲。
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因菊花酒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刺心,难于靠近。桓景挥剑激战,斩瘟魔于山下。当晚,人们返回家园,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却免受灾殃。从此,重阳节登高、饮酒、插茱萸避灾的风俗,就世代相传了下来。
以上传说虽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九月九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此时登高望远,赏菊插萸,饮酒作诗,实在是一种十分有趣、对身心有益的郊游活动。可以说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旅游日。
趣味链接:有关重阳节的诗词佳句
历代文人骚客对重阳节的登高、饮酒等写过不少激动人心的诗词。曹丕有“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之句,表达了又逢重阳的惊喜;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对兄弟的深切思念。
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他还写过“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南宋女诗人李清照有“佳节又重阳”的词句。由这些名诗佳作可以看出古人对重阳佳节都是有着特殊感情的。
016腊八节习俗的起源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腊”是中国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从先秦起,腊月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日子。到南北朝时期,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腊祭”才被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当时人们称这一天为“腊日”。相传“腊八节”就是起源于远古的这种“腊祭”,俗称“腊八节”。
腊八节有很多种习俗,除了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举行驱傩仪式逐疫(古代驱鬼避疫、驱鬼治病的一种巫术活动)。古书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金刚力士以逐疫。”不过这种巫术活动,基本上已经消失了,只在当今的湖南新化等少数地区存在。
此外,腊八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喝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的,一般都为甜味粥。在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有喜欢吃腊八咸粥的。腊八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据说喝腊八粥可以延年益寿,还有滋补的功效,有食疗的作用。比如做腊八粥时,加入大枣,就对脾胃虚弱、血虚萎黄和肺虚咳嗽等症有一定疗效。
趣味链接:关于腊八节的诗词佳句
历史上歌咏腊八节的诗歌有很多,这里只摘取少数名家之作。
唐代杜甫的《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中写出了往年腊日很冷,而今年腊日却很暖和的情景。诗人在高兴之余有一种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的想法,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而不能随便离开。
宋代陆游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的意思是说,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些许清新的气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