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很不发达,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天文观测,都是一些极为简单的工具和仪器。当时观测天象所用的仪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形制是一根直立的杆子,通过太阳光的照射,人们根据表在地上的投影方向和长度的变化来观测天象。“表”是起源最早的天文仪器,它是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观察太阳投影的变化而发明的。古人利用“表”可以达到定方向、定节气、定时刻的目的。
另一类是“浑仪”,是专门用以观测天体在天体球面上坐标的天文仪器,也是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主要仪器。它是我国古代关于宇宙模式的浑天说理论建立后的产物。古人通过它不仅可以达到观测天象的目的,还可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有时也能测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行星运行的记录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卜书》,详细描述了水、金、火、木、土等行星的运行情况,还一一列出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的70年中,金星、木星、土星的准确位置,并推得了它们的会合周期(指该行星连续两次走到与地球最近处的时间间隔)和公转周期,其精密度已与现代测得的精确值差不多。
据多方考证,这本书的写作年代不迟于公元前170年,这比古希腊权威喜帕恰斯的记录至少早1个世纪。
002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开始了天文观测,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前后发明了很多观测仪器,其中有一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除了观测地震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以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浑仪和浑象两种仪器。
浑仪和浑象都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仪器。浑仪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更早。浑仪是用来测量天体的位置和两个天体之间角度的天文仪器,它由照准器(即望筒)、转动装置、读数装置三部分组成。
照准器是浑仪的主要部分,测量天体坐标时,只需用照准器对准要观测的天体,照准器上所设的各种环圈就能将该天体的坐标标示出来。照准器上的这些环圈有的代表着地球自转的轨迹赤道,有的代表地球公转的轨迹黄道。
而浑象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它是用来观测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浑象是用铜铸造的,形状像个圆球。圆球装在一根倾斜的轴上,轴和球有两个交点,分别代表南极和北极,类似于今天的地球仪。
球面上刻有二十八星宿和其他星辰,采用齿轮装置,用漏壶滴出的水的力量推动齿轮,带动浑象绕轴转动。铜球转动一周和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同。球外面安有一个水平的环,表示地平线。
此球由东往西运动,刻在上面的恒星就从东方升到地平线以上,又向西落到地平线以下,这和天空中星象出没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同。坐在屋子里,便能从浑天仪上看到天体运行的情况。
趣味链接:日珥最早发现在什么时候
日珥是太阳表面上经常会出现的一种情况。具体来说,太阳表面像一个火海,时常有一串串巨大的“火舌”腾空而起,这便是日珥。
由于日全食特别受人关注,在公元前1400年前,我国在甲骨卜辞中就已经有了日珥的记载,那时人们只说它是“火焰”,日珥这个词是近代才出现的。
003古代的天文观测源于何时
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起源很早,但确切时间现已无法考证了。殷商时代,据甲骨文记载,已经有了日食、月食的记录。并且出现了原始历法——阴阳历。
春秋战国之际,影响后世的二十八宿体系建立起来了。二十八宿是古人在观测日、月、星辰及五星运动时,沿天球黄、赤道带所划分的二十八个区域,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二十八宿的建立为观测提供了一个较为准确的量度标准。
此外,对异常天象的观测,也有了更大的把握。除了多次记录了日食、月食外,还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记载:“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战国时魏人石申绘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星象表。在我国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二十四节气经过逐步发展,到战国时已完备,二十四节气是把周年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它的建立不仅具有天文意义,而且对古代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
秦汉时期对天象的观测更为精确,《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段话对太阳黑子出现的时间、位置、形状作出了准确的记录。
随着天文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系统的天文学理论。自此以后,我国的天文观测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明清两代,古天文学开始走向没落,随着西方科技的传播,开始和近代天文学知识相结合。
趣味链接:中国第一座天文馆
中国最早的天文馆出现在18世纪末,但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天文馆,而是一座高5米、周长约4米的“架子”。
据《掌故丛编》记载,1793年(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大臣梁肯堂向乾隆皇帝奏呈英使进贡单上说,英国国王谨进天朝大皇帝贡件清单:“第一件,西洋语布蜡尼大利翕(天文馆)大架壹座,乃天上日月星宿及地球全图。其上地球照依分量是极小的,所载日月星辰同地球之像,俱能行动效法天地之运转,十分相似。”
当时,这座天文馆安放在北京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里。它“依天文地理规矩”而造,“何时应遇日食月食及星辰之愆(差错),俱显着于架上,并有年月日时之指引及时辰钟,历历可观”。
可惜,这座“天文馆”建成还不到100年,英法联军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了圆明园,将其毁掉了。目前,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只有遗址供游人凭吊。
004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
哈雷彗星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它每隔76年绕太阳一圈。从历史典籍中我们发现,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
《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时,有“彗星出”,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七月,有星孛于北斗”。《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厉公十年(公元前467年),“彗星见”。其中公元前613年的记载被国人公认为是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但在世界上未得到承认。
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观测记录,出现在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七年)彗星光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这次记录要比西方最早的记录早228年。
此后,中国开始了长期、连续的有关哈雷彗星的观测记录。从公元前240年到公元1910年的2000多年间,哈雷彗星一共出现过29次,每一次都有详细记录。这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为很多外国天文学家研究哈雷彗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但是,由于我国历史条件的限制,没有人去从大量资料中研究彗星的运动规律,给历史留下了一大遗憾。
趣味链接:哈雷彗星命名的由来
哈雷彗星的命名与英国的天文学家,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埃德蒙·哈雷有关。哈雷在占有了大量的中国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又结合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研究出1531年阿皮亚尼斯发现的彗星,1607年开普勒发现的彗星和他本人在1682年所观测到的是同一颗彗星。
由此,哈雷还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这颗彗星的运行回归周期为76年。他还预言说这颗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回归。哈雷死后,后世的天文学者果然在1759年看到了这颗彗星重现。他们为了纪念哈雷的功绩,就把这颗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005五星与五行
所谓五星,就是古人观测到的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由于这五颗行星在天空上像纬线一样由东向西穿梭行进,所以也称为五纬或五曜。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五颗行星,有关木星的记载甚至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就有了五星的说法,最初,这五颗行星分别叫做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这也是古代对这五颗星的通常称法。
之所以把这五颗星又分别叫金木水火土,那是用地上的五个元素配上这五颗行星产生的。《史记·天官志》中说“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其中,阴阳与日月相符,五行也相应于五星。
金星,古称太白、明星、大嚣,因为金星在天空中,除了太阳和月亮,就数它看起来最为明亮了。早晨,它出现在东方黎明前的夜空,人们又叫它“启明星”;傍晚,它出现在西方日落时的天际,人们又称它为“长庚星”。《诗·小雅·大东》中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古人误以为启明与长庚是两颗星,所以给它起了两个名字。而实际上都是金星,只不过出现的时间和位置不一样罢了。
木星,古称岁星或岁,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岁字就是指岁星。岁星在《史记·天官书》中还有摄提、重华、应星、纪星等别名。木星在五星中是体积最大的一颗,所以古人特别注意对它的观测。《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道,“岁星之所居,五谷丰昌。”把木星的周期与农业生产联系起来,可能因为木星和太阳活动周期相近。木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所以被称为岁星。
水星,古称辰星,它是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看上去总是在太阳两边摆动。古人把一周天分为十二辰,每辰约三十度,因此将水星称为辰星。在《五星占》中,水星还被称为小白。
火星,古称荧惑,因为火星的红光荧荧似火,而且它在天空中时而由西往东,时而由东往西,很迷惑人,故名荧惑。此外,古人还将火星的红色同雷厉风行的执法官联系起来,又将火星称为“罚星”或“执法”。《广雅·释天》中记载道,“荧惑谓之罚星,或谓之执法。”
土星,古称镇星。土星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每年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岁镇一宿,好像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所以被称为镇星。
在“五行”中,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行就是运动变化、运动不息的意思。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客观事物内部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物种状态的抽象概括。
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古人把五行学说纳入预测术的范畴,以全息系统的观点,来观察、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事,并依据自己的理论体系,综合推衍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细节。
趣味链接:观星台的由来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
观星台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高9.46米。观星台台体平面近于正方形,四壁有明显的收分,台基每边长16米余,台顶每边仅长8米余。在台顶北部,现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年)增建的小室,全台连同小室高度达到12.62米。台的北壁中部有一凹槽,槽底连接向北伸展的石圭,二者之间有36厘米长的间距。
石圭,俗称“量天尺”,圭座用砖砌筑,上铺设青石圭面,共铺青石36方,全长共计31.19米,宽53厘米。北高南低,北端高62厘米,南端仅高56厘米。圭石的厚度一般在20厘米左右,石面上刻有平行双股流水渠。
观星台的主要作用在于测量太阳的影长,即所谓“测景”(影)。但历代记载都称之为观星台,可见我国古代,观星和测影常常是互相配合的。
在近代,登封观星台屡遭破坏,石圭面上的青石也只剩下35方。抗日战争时,观星台建筑又遭日本侵略军炮火轰击,残损严重。现在这座古天文台已经修复,石圭面上散失的一方青石也已找回复原。
006古代日食的记载
我国古代对于日食的最早记录是在《书经·胤征篇》中,据考证,这次日食大概发生于夏代仲康元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
在此后的古籍中,有关日食的记录越来越多。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被认定的日食纪事就有5次。
在古书《诗经·小雅》中,也有日食纪事:“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据考证,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到了汉代时,古籍中已不再是简单地记录日食发生的时间了,而是对日食时的太阳位置、起止时刻、见食时间、食分(即日面所食部分占整个日面的比例)以及日食初亏所起的方位等,也多有详细的记录。
在《汉书·五行志》中,就这么记载了一次发生在汉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公元前89年9月29日)的日食:“不尽如钩,在亢二度,晡时食,从西北,日下晡时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次日食食分很大,光亮的太阳圆面只剩下一个钩形了,食起于西北方向,这时太阳位于亢宿二度等。
据统计,仅春秋时代记载的日食就有37次,其中33次已经被证明是完全可靠的。如果从春秋时代起算到清乾隆年间为止,我国记录了大约有1000次左右,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记录了。
趣味链接:古代太阳黑子的记载
清晨或者傍晚,当太阳光不是很强烈的时候,人们可以在太阳中看到一些暗黑色的、不规则的斑点,科学界把它称为“太阳黑子”。
公元前2000年,我国就发现了太阳黑子的存在。我国古代神话说,太阳里有只三脚的乌鸦。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日”字中都有那么短短的一横,就表示这只“三足鸟”是存在的。所以,我国古代文学家又把太阳称为“金乌”或者“阳乌”。
《汉书·五行志》,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的一天,“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举世公认的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而欧洲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在800年后的公元807年。
事实上,在这以前,我国还有更早的黑子记载。在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中,就有“日中有跋乌”的叙述。跋乌,也就是黑子现象。
007我国关于地震的最早记载
我国是一个地震较多的国家,地震记录开始很早。我国晋代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有,帝舜时期“地坼及泉”、夏桀末年“社坼裂”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我国关于地震的最早记载。可是由于时间、地域等因素较宽泛,使得这个记录不被多数人承认。
被人们公认的最早的地震记载,出自公元前1177年。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这一记载明确指出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和范围,是我国地震记录中具体可靠的最早记载。
除此之外,流传后世的先秦古籍也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地震记录。比如在《诗经》、《春秋》、《国语》和《左传》等先秦古籍中都有关于地震的记述。
从汉代开始,官方修订的断代史《五行志》中就已经有了地震灾异的记载。宋元以后,地方志发达起来,地震也被作为灾异记入志中,当时许多私人写的笔记、杂录、小说和诗文集中也有地震的记载,而且往往附有生动的描述。历代的一些“类书”,如宋代编的《太平御览》、清代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等,还分类收集了不少地震资料。此外,碑文中也有地震的记载。
趣味链接:地动仪是如何发明的
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用来观测地震的仪器,它是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张衡是河南南阳人,担任太史令多年。他学识渊博,掌握了大量的天文知识。每次地方上发生地震都由他负责记录、整理。
张衡一生中遇到过很多次地震。据统计,公元92~139年间,京师(洛阳)和陇西发生地震20次,其中大约有6次是破坏性地震。由于当时他就在京师(洛阳)工作,对每次发生地震造成的灾祸,他都目不忍视。为了掌握各地发生的地震情报,他感到需要有仪器来进行观测才行。
于是,张衡潜心钻研这个问题,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在人类和地震作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关于这架地动仪的形状,《后汉书》记载:“地动仪以精铜制成,网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地动仪制成以后,被安置在洛阳,并观测到了永和三年(公元138年)陇西发生的一次六级以上的地震,开创了人类使用科学仪器观测地震的先河。在世界范围来看,张衡的地动仪要比西方类似仪器的出现,早了约一千七百年。
008古代计时的工具
古人的时间安排,大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可是在没有太阳的阴天里该怎样安排时间呢?听鸡鸣当然是一个方法,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科学的计时仪器呢?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古人都是根据太阳的起落和人兽的活动来计时的。他们把一天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12个时段。由于四季昼夜长短的变化,一天12时段的分法并不科学,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为不太科学,终于被十二地支计时法所替代。
古人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至11时。这些只能知道大概的时间,可是要得到精确的时间还是比较困难的。
于是古人又发明了用漏壶计时的方法,漏壶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也叫更漏。根据史书记载,周代时已有漏壶,到春秋时期,漏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我国最早的漏壶是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个小洞,壶中插一只标杆,叫做箭,它的上面刻有度数,箭下有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壶里的水逐渐地漏下去,箭上的度数陆续显现,以此来计时。这种漏壶也有箭漏之称。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一更相当于现代的19时到21时;二更相当于21时到23时;三更相当于23时到1时;四更相当于1时到3时;五更相当于3时到5时。
由此看来,古人每天并不是很糊涂地生活,他们对时间还是知道大概的。
趣味链接:古时如何用沙漏计时
漏壶分两种,一种装水,一种装细软的沙子。装沙子的这种漏壶就被称为沙漏。沙漏的记载最早见于元代,使用并不普遍。沙漏的计时方法是,观察沙子的流漏程度,从而判断时辰。
有一首歌里唱道“幸福只剩一杯沙漏”,其喻意是说幸福好像这沙漏里的流沙一样,越来越少。
009为什么七日一周叫“一星期”
“星期制”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发明的,首先传到希腊、罗马,后来逐渐遍及世界各地。
相传,古代巴比伦人把每个朔望月中能看到月亮的二十八天,划分为四个等份,每个等份七天,这就是星期的雏形。后来,古巴比伦人又从天象上观测到恒星和行星,他们认为行星一共有7颗,分别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月亮,也就是所说的“七曜”。
后来他们又把星期制的七天配上这些美妙的星名,即以“七曜”来分别命名。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这样,“星期”便成了“星”的日期。
那么中国为什么又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成立了一个“学部”筹建的编译图书局,袁嘉谷奉命调入该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
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专门用来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与各项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的主持下制定的。
“星期”的制度建立后,袁嘉谷和他的同事们觉得翻译过来的名称,不合中国人的口味,于是就修正为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称一周内各日的名称。这既与国际“七日一周”制“接轨”,也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趣味链接:一周从星期几开始
有人说日为大,一周之始自然是星期日;也有人说一周应该从星期一开始。到底哪种说法更科学呢?
《圣经》说,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上帝在第一天把光明和黑暗分开,有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造天地,有了上下之分;第三天造草、木、蔬菜,大地披上了绿装;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确定年月日和季节;第五天造鱼、水生动物和各种飞禽,让海洋、大地和天空充满生机;第六天造出牲畜、昆虫和野兽;最后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了男人和女人来管理这个世界。上帝造物之工已经完毕,在第七天就休息了,称为圣日,又叫安息日。因此,星期日就是周末,一周应从星期一开始。
而一周从星期日开始,是目前外国通用的,星期六为周末,已经是尽人皆知,周末的第二天,自然是一周之始。可是二者相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星期一早晨上班时,都有一周之始的感觉,星期日休息,似是一周的最后一天,这种心理习惯也符合先工作劳动后休息的规律。所以更多的人持“一周从星期一开始”的观点。
010“小时”是怎样来的
60分钟被称为1个小时。可是“小时”是怎样来的呢?相传“小时”是个外来词。在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并且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算时间,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非常不方便。
后来西方人的钟表传入中国,西方人一小时60分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了,于是有人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而一刻15分钟的由来,还是跟古代“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有关,当时的一刻是14分钟多一点。
“铜壶滴漏”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计时方法。具体做法就是用一把铜壶装满水,壶底钻一个小孔,壶内竖起一根刻有度数的箭。随着水从壶底的小孔里不断流出,水面缓慢下降,箭杆上表示时间的刻度就会逐一露出水面。一看水面淹没在哪个刻度上,就知道是什么时辰了。
可是由于水多时滴得快,水少时滴得慢,很不准确。因此,又在壶的上面阶梯形地设置了上、中、下三只播水壶,下面设一只受水壶,让中、下两只播水壶始终保持水满状态。这样,水位稳定,滴漏的速度就均匀了。
东汉时,人们又发明了百刻计时制,在漏壶的浮箭上划分100个刻度,计算时间更为精确。随着西方钟表的传入,人们接受了一小时60分钟的观念,他们发现把一刻定为15分钟更为合理,于是古老的一刻14分多一点的计时方法就逐渐被取代了。
趣味链接:一日为何从半夜开始
俗谚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先人的习惯里,他们认为一天就是从早晨开始。因为他们长期以来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不是早晨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时候呢?
古代人们的一天也是24小时,他们把太阳经过当地子午圈的两个瞬间,分别称做上中天(中午12点)和下中天(半夜12点)。下中天人们是无法见到的,因为太阳在地球的背面。古人把上中天的时辰定做“午正”,下中天定做“子正”。由于太阳经过子午圈上中天的瞬间,正是太阳当空,观测起来简单易行,如果把这一瞬间算一日的开始,似乎也合理。
后来,人们认识到把一天从正午分开很不合理,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麻烦。这时聪明的天文学家们就将子正时辰(半夜12点,即0点)作为一日的开始。当人们甜甜熟睡之时,新的一天也就悄然诞生了。
011闰年规律的确定
有闰月的年叫闰年,没有闰月的年叫平年。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个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在这个回归年内,月亮的圆缺变化会发生12次。
所以,阴历的一年12个月,共有354天或355天。例如丙申年(1956年)就是354天(6个大月,6个小月),戊戌年(1958年)是355天(7个大月,5个小月)。阴历一年是354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0天多。
这样三年就要短30多天,为了适应气候冷热的周期,所以每三年就要增添一个月。这个额外增加的月就叫闰月。但是每三年增添一个闰月,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阴历每三年比回归年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只是增添了29天或30天,仍短3天左右,为此,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采用了“19年7闰”的方法,也就是每19年中,安排7个闰月。如此一来,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的日数就差不多了,只有2个小时之差。
趣味链接:农历的闰月
农历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有闰月的这一年就有十三个月,即383天或384天。农历的闰月是为了减小农历的误差、协调农历年与公历年的对应关系而设置的,它的设置是有规律可循的。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采用了“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设置闰月,即在19个回归年(6939.6天)中,安插7个闰月,这样算来,19个农历年有228个朔望月,再加上7个闰月,就有235个朔望月(6939.7天)了,这样两种历法就基本平衡了。
那么这7个闰月应该加在什么位置呢?这与我国的二十四节气的“中气”有关。所谓中气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双数的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等称为十二中气。如果哪个农历月份没有“中气”,那么它就是闰月,它在哪个月份的后面就被称为闰几月。如农历丙戌年(公历2006年)闰七月小,只有白露,而无中气。
012农历“一月”为何叫“正月”
我国民间现在仍然沿用的农历所划分的十二个月中,第一个月称“正月”,这是为什么呢?
西汉《尔雅·释天》中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明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不同。夏朝以一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由于上面所述古代各朝每年的起始月都比较混乱,以至于每个朝代都必须改一次月份次序,而改后的第一个月便叫“正月”了。
据春秋时期《春王正月》上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故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接受百官朝拜的时间是每年的头一个月,为了表示庄重,就把新年的第一个月叫做正月。据历史记载,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农历的一月为“正月”,并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正月”为何读做“征月”
人们习惯把农历的一月称做“正月”而且读成“征月”的音,这是为什么呢?关于这种读音并不是人们习惯使然,在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名字叫嬴政,他统一天下后,嫌“正”字读音与他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讳,于是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征月”,不然就杀头。从那时起,正月读成“征月”就延续到现在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历代王朝之所以频繁更改月份的次序,是由于在这些朝代的统治者看来,既然他们做了首脑,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就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013农历十二月为什么称“腊月”
人们习惯上说农历十一月为冬月,这倒不难理解,可是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这该怎么理解呢?
其实,“腊月”是由“腊日”演变而来的。在古代,“腊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据说这种活动最早是从周代开始的,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
到了汉代,“腊日”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汉代的人们把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即干支纪日法中地支为戌的日子定为“腊日”。由于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腊日”也没有确切的时间。后来,人们将12月8日定为“腊日”。
为什么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腊日呢?这得从“腊”字古义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像形为一只被掏掉内脏的小动物烤在日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称为“腊”。在周代,掌管“腊”的人称为“腊人”。用“腊”祭神,所以便把祭神日称“腊日”。因腊日定在十二月,所以后来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
趣味链接:农历十二个月的别名
一月:正月、陬(读邹音)月、孟陬、端月、孟春;
二月:如月、杏月、仲春;
三月:桃月、季春;
四月:余月、清和、槐月、孟夏;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
六月:且月、荷月、伏月、季月;
七月:相月、巧月、孟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
九月:玄月、菊月、季秋;
十月:阳月、小阳春、孟冬;
十一月:辜月、葭月、仲冬;
十二月:除月、腊月、嘉平、季冬。
014天干地支的含义
天干地支,是我国古代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系统,在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那么,天干地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天干地支的含义,在《史记》、《汉书》中均有部分记载。十天干的含义如下: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着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记住、可识别;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由此可见,十天干与自然界的万物有关,尤其是与太阳的出没有关。因为太阳循环往复的周期运动,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十天干又叫十母。
十二地支的含义如下:
子是滋的意思,指万物开始萌芽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指阳气在上而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寅然;
卯是茂,指万物生长繁茂;
辰是震的意思,指万物经震动而长;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柯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指万物之衰老;
戌是灭的意思,指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指万物收藏;
由此可见,十二地支指地上的万物,与太阳息息相关,因此,十二地支又叫十二子。
趣味链接:天干地支最初是谁创立的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梁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认为,天干地支这二十二个字,颇为“奇异复杂而不可思议”。按梁氏的观点,中国古代干支纪法的发明似乎与腓尼基的二十二个字母有关联。
郭沫若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郭沫若认为,“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自然发生,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至于“十二地支”则起源于古巴比伦,在比较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后,指出中国古代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从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演变而来的。至今这个问题一直也没有讨论清楚。
另外有个民间故事说,天干地支是玄黄创立的。故事说在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到处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
玄黄见女娲眉头紧锁,便问她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女娲说正愁不知怎么给这些人取名字。于是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个创世神话故事,把干支的“身世”追溯得十分扑朔迷离。但仔细想想,这十男、十二女怎么配夫妻呢,这故事所说显然不可靠。
015划分四季的原理
所谓四季,是中纬度地区春、夏、秋、冬的总称。我国在传统上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划分四季的,而西方则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划分四季的,这两种划分方法,都属于天文学上的四季划分方法。这两种划分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首先从春、夏、秋、冬四季的差异上来说,这主要反映了地面上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而接受太阳能量的多少又主要取决于太阳光照射的角度。从天文学的角度讲,太阳高度角越大,就越接近直射,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越多;太阳高度角越小,地面上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就少。所以,四季的划分主要受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
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南半球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少。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这一天南半球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热量最多,而北半球则相反。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大致相等。
趣味链接:一天24小时的划分是怎么来的
现在一天是二十四小时,然而过去的一天只有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这是为什么呢?
古生物学家根据珊瑚外壳上的“年轮”推断,这跟地球自转速度在缓慢减速有关。
他们根据地球自转速度缓慢减速推知,在地球形成之初,一天约为4小时;30亿年前,一天约为10~11小时;13亿年前,一天只有18小时左右;5亿年前,一天约有21小时;2亿年前,一天是23小时;6千万年前,一天约为23.7小时;而现在,一天是24小时。
并且他们还预言,如果地球自转仍然均匀减速,那么,2亿年以后,一天将会有25个小时,10亿年以后,一天就会有30多个小时甚至更长。在更加遥远的将来,一天的时间会变得更长,到那时,真可谓是“度日如年”了!
016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古代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这个独特的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掌握季节时令和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会利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了。一年之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时为春分或秋分,由此确定出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己完全确立,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份,用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期,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
后来在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编于历法中,从而明确了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天文位置。自此,二十四节气逐渐固定下来。
二十四节气将天时、气象与农业联系起来,对于农业社会的耕种收割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如“立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节气”。惊蛰、清明、谷雨等,这些名词与天气、物候的对应,同农业、畜牧业与人民生活一样息息相关。曾有外国学者称赞:“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之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是:立春,春季开始的意思;雨水,降雨开始;惊蛰,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立夏,夏季开始的意思。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即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小暑,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白露,此时节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往往会凝成露水。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霜降,开始降霜。立冬,冬季开始的意思。小雪,开始降雪。
老百姓在灵活地运用二十四节气的同时,也创作出了许多农谚,如“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芒种不收草里眠”等。人们还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田间管理和推算作物发育,比如谚语说“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湖北对于晚稻有“寒露不低头,割回喂老牛”之说,意思就是,晚稻如果播晚了,到寒露时还未抽穗,就不会有什么收成了,还不如割去喂牛。
可见,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趣味链接:二十四节气歌
有人按春夏秋冬的排列顺序,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流传很广。并且后人还为它谱了曲。二十四节气歌完整内容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注:大雪,降雪较大。冬至,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017“皇历”和“黄历”
“皇历”和“黄历”都是历书,但并不是一回事。“黄历”可要比“皇历”久远得多。根据考证,我国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历法。西汉以前,我国使用的古历法主要有六种,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以轩辕黄帝创制的“黄帝历”(黄帝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历”)最为古老。
生活中,人们习惯把历书称为黄历,黄历也由此成了旧历书的代名词。现在市场上所出售的“黄历”,除了公历和农历的日期外,通常还包括二十四节气、日食月食的时间、每天的吉凶宜忌、生肖运程、喜神何方等。不少迷信的人,出门办事之前都要事先查黄历,以趋吉避凶。
而“皇历”则跟皇帝有关。由于历代皇帝都很重视历法,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文宗下令,今后的历书必须由皇帝亲自审定并由官方印刷,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同时,他下令编制了我国第一本雕版印刷的历书——《宣明历》。此后,历代王朝都参照这种做法颁行历法,由皇帝亲自审定的官方历书便被称做“皇历”。
“皇历”中刻有农历日期节令,以及在耕作种植方面的普通知识。所有历法,一般是以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
趣味链接:“老皇历”典故
“老皇历”这个词语始于宋朝,据说与宋太宗有关。宋太祖赵匡胤把帝位传给弟弟赵匡义,是为宋太宗。宋太宗在位期间,注意农田水利,鼓励开荒,每年到了年终,便要宴请群臣,记功行赏,并送给每人一本皇历。
这本皇历记载着农历时令及耕作上的有关知识,其中有一栏叫做《回时作物观览》,是希望大臣们在政治事务中不要误了农时。“皇历”中所记载的,主要是当年的历法,过了这一年就要更换新历法,但由于历法都是皇上赠的,所以不能随便丢弃,为了区分保存,就给旧历法冠以一个“老”字,称之为“老皇历”了。
老皇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所以人们常用“老皇历”比喻过时的事物或陈旧的经验,在新的情况下已经用不上了。如清代夏敬渠的小说《野叟曝言》中就说:“隔年的皇历,好一本子冷账,闲着要捉虱子,没工夫去揭它了。”
018我国历史上的几种纪年法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中重要的有四种:
一是干支纪年,这种是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来纪年的,出现在汉代。干支是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的甲子、乙丑、丙寅……六十组数来纪年的,通称为“六十甲子”。六十年后周而复始,一直沿用下来。
二是帝号纪年法,这种纪年方法出现在周朝时期,是以帝王或诸侯的谥号为纪年的方法。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三是年号纪年法,这种纪年方法为汉武帝首创。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有600多个帝王年号。
四是黄帝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出现在辛亥革命期间。这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l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天起,便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采用公元纪年。
趣味链接:万年历是怎么来的
“万年历”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可又有几人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呢?相传这个词在商朝时就已经出现了。
商朝时,节令很乱,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就想把节令定准,但始终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一次,他受树影移动的启发,设计出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从而计算出一天的时间。又有一次,他受山崖滴泉的启发,制作出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万年做好了这些东西去见商王祖乙,并给商王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商王听后龙颜大悦,便把万年留下,希望他能规范历法,为天下百姓造福。
万年果然不负所托,时间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终于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万年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商王看时,已是满面银须,两鬓苍苍了。不久万年就去世了,商王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
019古老的太极八卦图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太极八卦是远古的圣人伏羲所创。伏羲观察天地鸟兽等万物演变,从中受到启发,推演出象征宇宙真理的八卦。起初八卦比较复杂,为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伏羲等人经过长期的修改,把它简化抽象,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图像。
太极八卦图,以同圆内的圆心为界,画出相等的两个阴阳表示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图中的“S”线将太极图清晰地分为两个关联部分,一条是阴鱼,一条是阳鱼。阴鱼用黑色,阳鱼用白色,这是白天与黑夜的表示法。阳鱼的头部有个阴眼,阴鱼的头部有个阳眼,表示万物都在相互转化,互相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合,相生相克。
太极八卦图把圆心分为四份,并定为四象。四象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象表述空间的东西南北,时间的春夏秋冬。任何一组矛盾加中心,就构成为三才。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人为三才,又在四象的学说基础上,更进一层,增加了阳明、厥阳两项,与四象组成六合之说。
四象若加圆心就构成五行之说,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东方为木,西方为金,中间为土。六合加圆心称为七星。四象通过“一分为二”的切分,又构成八卦图。先天八卦方位表示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八卦加轴心称之为九宫。配九宫数为乾九,坤一,巽二,兑四,艮六,震八,离三,坎七,中央为五。
总之,太极八卦图是由太极和八卦组合而成,它反映了现代哲学中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后来它又为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图神通广大,可以震慑邪恶。
趣味链接:太极的含义
“太极”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了,着名的《易经》中记载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古人还认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无”生出来的。由“无”生出了一,一分化为二,二生出三,三再演化就可以生出一切东西。
按照古人的观点,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但是宇宙又是有形的,即有实质的内容。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所以无极而太极。
020十二生肖的由来
生肖是一种民俗现象。它指的是人所生年的属相,一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生肖”,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这十二种动物都是与我国人民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它们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生”就是所生之年;“肖”就是类似、相似的意思。生肖成为我国民间普遍流行的纪生年和纪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多年来早已蔚为大观,妇孺皆知了。
那么,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呢?
华夏民族在很久以前就发明了天干地支理论,并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这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大发明。
后来,因为人们对动物非常崇拜,就用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形成了更生动的纪年法: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十二生肖就这样出现了。它的出现很有意义,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十二生肖的广泛性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可比拟的,它把人与人连接得很近。不仅如此,它还对人的思维方式、信仰追求、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十二生肖中,时常会出现好恶之分与贵贱之别。所以,十二生肖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不可低估。
十二生肖的出现还广泛影响着我国古代的民俗。我国古代民间除了流行生肖游戏、生肖算命外,还有生肖剪纸、生肖卡、生肖图、生肖灯、生肖面食等,多不胜举。古人不光活着时使用生肖屏风、生肖镜、生肖钱币等以图吉利,佩戴生肖护符以图保佑,即使死后也要用生肖佣陪葬,达官贵人的墓室还要绘上生肖壁画。
十二生肖的出现也产生了种种禁忌。这些禁忌在民间婚姻方面比较常见。例如男女将要订婚时,双方家长常常用生肖是否相合来决定是否可以结婚。其实,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生肖只是年龄的象征而已。如果说肖龙的人与肖虎的人不能相配,等于说龙年出生的人不能与虎年出生的人结婚,也即等于说不同年龄的人不能结婚,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生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为我国所独有,而是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在十二生肖方面与我国最为相似的国家是印度。印度的十二生肖是该国神话中十二个神所驾驭的禽兽,除了狮相当于我国的虎、金翅鸟相当于我国的鸡之外,其他的都与我国相同。
古代巴比伦、希腊、埃及的十二生肖与我国的十二生肖也大体相似,只是没有猪和鼠。
法国人按十二个月来计算生肖,生肖物是天上的星座。一月份出生的人属摩羯星座,其余按月依次为宝瓶座、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星座。这些星座也主要以动物来命名。
除此,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国也有类似我国的生肖。
趣味链接:与十二生肖相关的诗
宋代着名的理学家朱熹曾写过一首《十二生肖诗》,其中的每句话都隐含着一个生肖。其诗如下:
昼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
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
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
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
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鹍鸡鸣角角。
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021十二生肖之中为何没有“猫”
十二生肖常用来记人的出生年。在古人用以作为十二生肖的动物中,除了龙以外基本上都是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其中有平时为人们生产或生活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到敬仰、关注的,如牛、羊、犬、马、鸡、猪等;也有人们用以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如虎、蛇等。
可是,为什么没有猫这种动物呢?
原来,十二生肖的说法起源于夏代发明的天干地支理论。之后,十二生肖与地支的相配体系就固定了下来。
而无论是《礼记》中所说的山猫,还是《诗经》中“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的豹猫,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猫。
我们今天饲养的家猫的祖先,据说是印度的沙漠猫。现在见到最早的家猫捕鼠图,是东汉古石墓中发现的。由此可知,印度猫进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在东汉时期,那正是中印交往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的时期。直到唐代,养家猫才较普及。
因此,家猫来到我国的时间和十二生肖的说法产生的时间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姗姗来迟”的猫自然就没有被列到十二生肖之中。
趣味链接:十二生肖排序的传说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是我国的十二生肖,而且它们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给它们排定了顺序,且分别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给出了以下这个十分有趣的答案。
传说,当年黄帝遴选十二生肖,搞了一个公开赛跑。参赛的动物很多,其中野牛并不像现在的牛那样慢慢腾腾,而是四蹄生风,跑得一“牛”当先。在它就要冲刺终点的关键时刻,偷偷骑在它背上的老鼠却来了个“喧宾夺主”,窃取了第一名。老实本分的野牛只好屈居第二。然后,其他动物也都到达了终点,依次是: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比赛结束后,黄帝就依它们的先后顺序,把十二地支依次分配给了它们。
022古人怎样用十二生肖来计时
据说生肖的制定与十二时辰有关。在中国汉代,人们用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来计时,叫做十二生肖。十二生肖分别指: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人们先是用此法区分每天的十二个时辰,后来发展到用此法纪年。王充的《论衡》中就记载了以十二兽配十二地支的方法。
其实,古人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与我们今天的二十四时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古人的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十二时辰和现代时段对照如下:
子(鼠),深夜十一时至一时,此时老鼠最活跃。
丑(牛),凌晨一至三时,耕牛将出早工。
寅(虎),凌晨三至五时,虎时常在此时出没伤人。
卯(兔),清晨五至七时,此时尚属“旭日”、“晓月”,而依我国传说,月中有兔。
辰(龙),上午七至九时,按传说,是群龙行之时。
巳(蛇),上午九至十一时,蛇出洞之时。
午(马),中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按旧传统说法马为阴类,此时阳光到顶,阴气始生。
未(羊),午后一至三时,相传羊此时所食之草再生力最强。
申(猴),下午三至五时,天气将晚,猿猴啼叫。
酉(鸡),黄昏五至七时,月出之时,所谓“金鸡”。
戌(狗),晚上七至九时,狗开始守夜。
亥(猪),晚上九至十一时,天地混沌不清,猪贪睡。
十二生肖计时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它通俗易懂,使用方便,所以直到今天仍然沿用。
趣味链接:古代的十二时
古时将一日分为“十二时”,据《左传》杜预注,这十二时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汉太初改朔之后,对于一昼夜有了等分的时间概念,十二时辰又有了更细致的划分。比如把子时分为子初、子正,丑时分为丑初、丑正等。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庵庵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其“黄昏”,“人定”均为十二时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