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地理·名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古代的“九州”是怎么来的

    我国古代,尤其是周代的人们,将“九”看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数字,如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将中国大地划为九州,正反映了这种以“九”为“天地之至数”的观念。因此,“九州”的最初含义,并不是指九个具体的地区,而是泛指前后、左右、远近所有方位。

    “九州”后来成了我国的别称,泛指全国,它最初的含义是指洪水中的许多块陆地。相传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大地上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禹疏浚河道,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为九个区域,供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了“九州”之名。

    九州的划分是以方位为基础的,但同时又以精确的自然地理和翔实的经济、地理知识为脉络,具体是这样的:

    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一带。

    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

    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渤海与泰山之间。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淮河以南东至大海。

    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一带。

    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

    这九个“州”,实际上包括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原地区、淮海地区、华北、华南、华东、西北、西南地区。

    趣味链接:“大千世界”的由来

    人们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那么这“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呢?这一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大千世界”是对人类社会的统称,源自佛教术语。据《华严经》卷四说:以须弥山(须弥山是古印度传说中的一座山,在它周围四方有东胜神、南赡部、西牛贺、北俱庐四个洲,人类就住在南赡部洲)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个世界。累计一千个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累计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累计一千个“中千世界”,才叫做“大千世界”。因此以“千”为单位,经过三次累计而来,准确的叫法应是“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中有无数“大千世界”,随着佛教的传播,这一术语逐渐通俗化,世人常用来形容广大而丰富多彩的世界。

    002省、县的来历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行政区划实行的是省、县制,现在全国有省级区划单位34个,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又包括数量不等的县。那么,你知道,“省”、“县”这两级的区划名称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在我国历史上,“县”的名称比“省”的名称出现得早。“县”作为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最初设置在边地,秦、晋、楚等大国往往把新兼并得的土地置县。到春秋后期,各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内地,而在新得到的边远地区置郡。郡的面积虽较县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所以晋国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见《左传·哀公二年》)。

    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才在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制,县隶于郡。之后的历朝历代,县一直作为最基本的行政区划单位存在着。

    而“省”的区划名称是直到元代才产生的。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国家以后,整顿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创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它不仅统管全国行政,还直辖大都附近的河北、山东等地区。在地方则设行中书省,置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职,总揽该地区的政务。当时全国共有河南、江浙、湖广、陕西、岭北、辽阳、四川、甘肃、云南、江西等11个行中书省。这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元代的11个行省划分,成为后来我国行政省区的雏形。明朝朱元璋虽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人们习惯上仍称行省。到清代,不仅恢复了省制,而且增为18行省,后又增为22行省,已很接近我国现行区划了。

    趣味链接:乡的由来

    以乡作为行政单位的历史很悠久,在《周礼·大司徒》中就有“五州为乡”的记载。说明我国在西周时就有乡制的设置。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互相残杀和吞并,但乡的建制却保留下来了。《国语·齐语》载:“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后又有“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的记载。从齐国的情况来看:乡是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管辖2000~3000户。

    秦汉时,则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每个亭有亭长,乡有三老,还有一些乡官,如秩、啬夫、游微等,用以帮助县令处置乡里的事务。

    到唐代时,我国人口增多,经济进一步发展,于是改为“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设里正,乡设耆老,每乡管辖约500户。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代,均沿袭效仿,不废乡的设置,只是在辖治范围和管理人户的多寡上有些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沿袭了以前的设置,乡这一基层政权机构得以保留了下来。

    003“三晋”的来历

    山西省简称晋,又称为“三晋”,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春秋末年,曾经非常强大的晋国大权旁落,朝政被六家大夫把持,他们是赵氏、魏氏、韩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史称“晋国六卿”。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武装和地盘,互相攻打,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先后被打败,还剩下智氏、赵氏、韩氏、魏氏。这四家中,又以智氏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于是提出“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氏和魏氏不愿得罪智伯瑶就答应了,而赵襄子却不答应。

    智伯瑶见赵家敢违抗自己,就胁迫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赵家兵马被围困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智伯瑶又引入晋水,想用水消灭赵军,赵襄子的军队危在旦夕。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但心里却都在想自己家的地形地势也与晋阳相近,倘若用水,两家也会被消灭。

    此时,赵襄子派他的门客张孟谈去说服韩、赵二人。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被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后来三家联合杀死了智伯瑶,智军全军覆没,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瓜分了,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

    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为韩、赵、魏是从一个晋国分出的三个国家,所以习惯上称为三晋。由于晋国当时的势力范围主要在现今的山西省,而且从晋国分出的赵都城就在今天山西省会太原的东南,所以,现在山西又称为三晋大地。

    趣味链接:楚的名称及疆域变化

    有信史可考的楚国历史是在殷周之际,它僻处于荆山,即今湖北南漳、保康南和西南一带的山脉,沮水、漳水发源之地,这些地区,现在仍称荆山。周统一天下后,封熊绎于楚,居丹阳:有的学者考证,丹阳应在沮水、漳水下游的枝江一带,介于荆山与郢(纪南城)之间。总之.沮水、漳水流域是楚的发源地和早期政治中心。故有荆楚之称。

    春秋时期,楚的疆域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掩有江淮之间的大国,中心在湖北地区,都城郢都,即今湖北江陵。在楚的全盛时期,它的疆域西边延伸到巫山,到达今四川东部;西北到汉水上游汉中一带,以秦岭为界与秦相邻,西南到今广西东北部;东北到今山东南部;公元前344年,楚攻东越王后,更把原在今安徽中部的东部边界,推进到了东海之滨。

    晚期,楚在西部多次为秦所侵,丧失汉中,黔中,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迁都到陈(河南淮阳),又迁到巨阳(安徽太和县东),又迁到寿春(安徽寿县)。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破寿春,楚亡。

    存续八百年的楚国灭亡以后,楚仍作为一个地域概念而存在、使用。秦汉时,把楚在地域上分为东、西,南三个部分,称为“三楚”。但对“三楚”地域划分,《史记》与《汉书不尽相同。

    《汉书》以彭城为西楚,以吴为东楚,以江陵为南楚。秦汉之际,项羽都彭城,故称为西楚霸王,《汉书》中有记载。尽管分法有别,但“三楚”的大部分地区在今长江、淮河下游一带则是共同的。

    004香港因何得名

    香港这个名称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有以下几种传说。

    其一,由“红香炉山”一名演变而来。

    据说清初在铜锣湾海旁有红香炉从海上飘来,于是村民便在沙滩上建庙,庙后的小山便被命名为“红香炉山”,由此演变成“红香炉港”,后简称为“香港”。

    其二,得名于芬芳的港口。

    香港早期常有外国商船停泊,水手们上岸浏览时见遍地是芬芳的野花,他们非常高兴,就把这个地方称为芬芳的港口,于是被译作“香港”。

    其三,得名于鳌洋甘瀑。

    据说在香港附近有一山溪,是行船者喜欢汲取的溪水,被称为“香江”,其入口的港口被称为“香港”,而全岛也被叫做“香港岛”。

    其四,称与“香水”有关。

    香港在明代至清初盛产香水,名叫“莞香”,种香及制香盛极一时,不少居民赖此为生。莞香先运至九龙的香涉头(今尖沙咀),然后运到石排湾(香港东北),再乘艚船运至广州甚至江浙一带,所以运香水的海湾就被叫做“香港”。

    趣味链接:澳门名称的由来

    据记载,明代前期,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沿海有许多供外国商船停泊的地方,如浪白、广海、望峒、奇潭、十字门、虎头门、屯门、鸡楼等处。海边这些可供船只停泊的地方,在粤语中被通称为“澳”。至于“门”,其来由则有多种传说。

    一种说法是中国内河通往海洋的海峡总称“门”,澳门内港的妈阁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海峡象门,故称“澳门”。

    另一种说法是澳门南面对开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两两相向对峙,海水贯流其间,成十字门状,所以亦有“十字门”之称,故称“澳门”。

    此外,澳门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两山相对成门,故称“澳门”。总之,既是澳,亦有“门”,便称“澳门”了。

    005中国古代的都城

    商——奄、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西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秦——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

    西汉——长安(今陕西西安)。

    东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魏——洛阳(今河南洛阳)。

    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建业(今江苏南京)。

    西晋——洛阳(今河南洛阳)。

    东晋——建康(今江苏南京)。

    隋——大兴、洛阳(今陕西西安、河南洛阳)。

    唐——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

    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金——中都(今北京)。

    元——大都(今北京)。

    明——北京(今北京)。

    清——北京(今北京)。

    趣味链接:传说时代的都城

    黄帝轩辕氏,定都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十里有土城遗址,建有黄帝庙)。

    少昊金天氏,定都于曲阜(今山东曲阜)。

    颛顼高阳氏,定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帝喾高辛氏,建都于亳(今河南省偃师县西)。

    唐帝尧,建都于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南)。

    虞帝舜,建都于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

    夏帝禹,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

    006北京做过哪些朝代的首都

    战国时,北京是诸侯国燕的首都,叫蓟城。辽代改为燕京,将其作为陪都,金朝于1153年迁都至此,称为中都。因此,一般说来,北京正式作为首都是从金朝开始的。但是,严格说来,第一个建都在北京的是“五胡十六国”的燕国,只是为时很短而已,在历史上并没有大的影响。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今天北海所在地为中心,营造新城,定都于此,改称大都,扩建后成为13世纪最光辉的城市。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北京在被明初大将徐达带兵攻取时,叫做北平,明成祖朱棣在1403年,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在不久后的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

    1644年3月,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随后,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也以北京为都城,但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北京只存在了43天时间,即为清朝所取代。清代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北京遂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从康熙开始,北京城开始大规模地修建。

    1949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又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趣味链接:历史上的东京、西京、南京、北京、中京

    我国现在有北京、南京两个大城市,而在历史上,不光出现过北京和南京,还有东京、西京、中京。其地理位置也和现在的不一样。

    汉代时,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因为东汉定都洛阳,洛阳在长安的东方,故名东京,长安则为西京。

    西晋定都洛阳,江南在洛阳之南,因此江南人称洛阳为北京。东晋时,南朝人则称洛阳为中京。

    南朝宋时,丹徒(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则被称为北京。

    北魏原来的都城是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后,称平城为北京。

    北周时定都长安,称东边的洛阳为东京。

    隋时称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

    唐初沿用隋的称呼,以洛阳为东京,长安为西京。到至德二年时,则以凤翔为西京,长安为中京,成都府为南京,太原府为北京。

    五代时,后唐以兴唐府(今邺城)为东京,太原府为西京,后改称北京;后晋、后汉、后周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今洛阳)为西京,太原府为北京。

    宋时,则以开封府为东京,河南府为西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为南京,大名府为北京。

    辽朝以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幽都府(即燕京,今北京)为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为中京。

    金朝时,以辽阳府为东京,大同府为西京;南京,曾先后分别以辽阳、汴梁、平州为南京;北京,金改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后改辽中京大定府为北京;中京,金初以大定府为中京,后改河南府为金昌府(今洛阳),建号中京。

    明朝朱元璋建国时,以应天府(今南京)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后明成祖朱棣定都于顺天府,称北京(今北京)。

    007“十朝古都”西安

    西安是现在陕西省的省会,被称为“十朝古都”,这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灭商后首先在这里建造了都城,以其位居镐池旁而得名镐京,以此掀开了古都西安的第一页。

    公元前350年,渭河畔的诸侯国秦崛起。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了秦国至二世而亡的这100多年的统治历史。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对属咸阳一部分的长安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建都于此。后来,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都城仍在长安。光武帝继位后,定都洛阳,从此全国的政治中心开始转移。

    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建隋朝,定都大兴城(今西安),不久,隋灭南陈,天下重新归于一统,西安又成为全国的中心。后来隋炀帝无道,天下狼烟四起,太原留守李渊起兵灭隋称帝,建立唐王朝,定都于西安,由于唐王朝的繁荣,古都西安进入了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唐时的长安城以龙首厚为基地,向南展开,面积约有38平方公里,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881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室灭亡,长安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也随之丧失。尽管如此,长安作为十朝古都的灿烂历史仍然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趣味链接:唐代的长安城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之一。唐代以隋朝大兴城为首都,改名“长安”,也称“京师”。

    唐代的统治者认为隋代的宫城建筑所处地势低凹,不利防变。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便在隋代宫城的东北,另建新的宫城——“永安宫”,次年改名为“大明宫”。

    唐玄宗时,又在城内东部建兴庆宫。其建筑的豪华富丽,超过了大明宫。其建筑规模之大、气魄之宏伟、布局之严谨、考虑之周密、市场之繁荣,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兴建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不仅为后来历代兴建都城所效仿,而且影响到国外,日本的平城京(今奈良)、平安京(今京都)就是仿长安城兴建的。

    008消失的楼兰古城

    在我国西部,有一处至今还笼罩在神秘色彩之中的地域。在绵延高耸的天山以南,在横亘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侧,是一处湖泊洼地。各种自然之谜和历史传说像雾一样弥漫在它的周围——这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干涸以前,面积曾达5604平方公里,沿岸生长着大片胡杨林。当中原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时,罗布泊沿岸已有了远古居民,他们的生活依赖于渔猎或游牧。

    楼兰就位于罗布泊的西岸。塔里木河与孔雀河从西向东流出沙漠,经过楼兰注入罗布泊。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滋养着楼兰的历代苍生。

    公元330年前后,这里城郭巍然,而人烟断绝。一种被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没有了水源的楼兰,居民的生计也难以为继,楼兰人纷纷离开故土。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时至今日,沉落荒漠深处的楼兰古城依然蒙着神秘的面纱。

    趣味链接:寻铲寻出楼兰古城

    公元1900年3月,瑞典人斯文赫定由北向南纵穿罗布泊进行考察。3月29日,考察队的一把铁铲被斯文赫定的向导维吾尔族人艾迪克丢失。用来掘井取水的铁铲与队员性命攸关,艾迪克决定回去寻找。在他出发2个小时后,一场狂风袭来。30日,正当斯文赫定为艾迪克的性命担心时,艾迪克拿着铁铲和一些“艺术的雕刻物”出现在他面前。原来,寻找铁铲的艾迪克迷失了方向,狂风将他卷到“有许多房屋废墟的地方,废墟里有装饰得很美丽的半埋在沙土中的板壁和其他物品”。

    斯文赫定看到艾迪克带来的物品,激动不已。但他当时并没有返回艾迪克发现“雕刻物”的地方,而是后来找到这里,并对所有房屋废墟进行大肆挖掘。

    斯文赫定将大量出土文物运出中国。返回欧洲后,他将一些写有文字的物品交给德国汉学家卡尔·希姆莱进行解读。公元1902年,希姆莱正式发表《斯文赫定在古罗布泊旁边的发掘》一文,文中说:“在地理名称中我发现了那个国家的名字叫楼兰。”楼兰从此再现于历史舞台。吸引了世界各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高度关注。

    009历史上的三山五岳

    “三山五岳”的提法,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传说中的“三山”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格外受到古人的神往。

    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三山也就是指三神山,即古代传说中的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山,总称“三神山”,据说山上长有长生药,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史记》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从此以后,三山的名字便在古代小说、戏曲、笔记中经常出现,然而它只不过是传说而已,现实中并不存在。

    也有人将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南北相连的山,称为“三山”。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的诗句。江苏省镇江市长江江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夹江相峙,世称“金口三山”。

    现在,所谓的五岳是指我国的五大名山,它们是东岳泰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但在历史上,五岳的称呼却不是这几座,而是另有其山。

    汉宣帝时确定了以河南嵩山为中岳、山东泰山为东岳、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为南岳,陕西华山为西岳、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为北岳。其后又改湖南的衡山为南岳。隋以后遂成定制。明代的时候开始以山西的恒山为北岳,到清朝时祭祀北岳才改往山西的恒山了。

    一些封建割据政权也曾将其境内的名山封为五岳。如三国的吴末帝就将今江苏宜兴县的离里山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等。五代闽帝王延钧封今福建宁德县的霍童山为东岳,永泰县的高盖山为西岳等。唐朝时南诏统治云南,则以境内点苍山为中岳、乌蒙山为东岳、无量山为南岳、玉龙山为北岳、高黎贡山为西岳。

    现在所说的三山五岳,泛指我国的所有的名山大川。

    趣味链接:五岳的年龄到底有多大

    泰山年龄25亿岁,堪称五岳之尊;嵩山年龄14亿岁;恒山年龄5.5亿岁;衡山年龄1.5亿岁;华山年龄1.4亿岁。若将五岳年龄与人的寿命类比,以泰山按照100岁计,那么嵩山则已年过半百,为56岁;恒山正是风华正茂,为22岁;衡山和华山则是娃娃学童,仅在6岁左右。

    010寺和庙的区别

    人们经常把寺庙连在一起用,殊不知,寺和庙并非是一体的。“庙”是指我国古代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也有人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有些史书里,把皇帝与大臣所商讨的对策也称为“庙算”或“庙议”。皇帝死后,追赠的谥号便也称为“庙号”。这无一不与庙有关。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庙都是一个高规格的所在。

    既然如此,那么哪些人死后可以入庙呢?在历史上,先秦之后有一个规定,凡有功于国的,死后方可入庙,享受人们祭祀礼拜。故《后汉书·梁统传》描述梁统之子梁竦:“尝登高远望,叹息言曰:‘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庙食……’”现如今,从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庙,几乎都是用来供奉和祭祀有功于国的历史人物的,如关帝庙、岳飞庙、孔庙等。

    而寺则大大不同于庙,它是和尚修行和居住的处所,除此之外,寺院里还要供奉各类大小不同的佛像。比如,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白马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确切地说,寺与庙的最大不同就是,寺里供奉的是佛,而庙里供奉的则是偶像化的有功之臣。人们在寺里祈求,是精神的追求,是期望得到佛祖的保佑;而人们在庙中祭祀,则往往是为了纪念国殇,表达对功臣的缅怀。

    趣味链接:寺庙里的男性僧侣为何称为“和尚”

    “和尚”是对佛教男性僧侣的一种通称。可这种称呼是怎么来的呢?似乎鲜有人知。关于这种称呼的由来,历来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这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也有说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总之,莫衷一是。不过从梵文翻译过来的说法,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要想脱离苦海,首先必须消灭一切欲望,做到与世无争,并苦心修行,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只有这样,死后的灵魂才可以升入“天堂”得到解脱。

    所以说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万事忍为先,以和为贵。“和”就是忍耐、服从的意思,“如来以‘和’为尚”,因此,“和”就被佛教徒崇尚为修行的根本方法。“和尚”的称呼也就逐渐传开了,但这很可能是一种附会,貌似有一定的道理。

    更为准确的说法是,由于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在梵文里与“和尚”相对应的词是“Upādhyāya”,意思是博士或亲教(亲承教诲)师。所以就有人认为这是梵文音译,可是专业人士说,准确的音译是“邬波驮耶”。

    于是,有人就提出了这是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但起源还是梵文音译,是随着佛教传播的需要,音转为和尚的。随着佛教影响力的逐渐增大,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原汉地以后,“和尚”就成为对佛教男性僧侣的固定称呼了。

    011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和四大名山

    中国的宗教分为佛教和道教两种,这两种宗教都以山为居。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南宋诗人陆游也说过:“天下名山,唯华山、茅山、青城山无僧寺。”中国除少数名山为道教胜地外,几乎无山不寺,无山不庙。通常所说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实际上原是佛教的四大道场,即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

    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流传和发展都一直处于低谷之中,自东汉后期开始,随着大量汉译佛经的出现和外国着名佛教徒的请入,佛教的发展才出现了一丝转机。当时中国的佛教徒先后请来着名的菩萨东来定居,他们自立道场,授法讲经,于是就慢慢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和四大名山。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雄辩、威猛的象征。其道场在五台山。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共有五座山峰,因山高顶平,看上去像平台,所以取名五台山。又因夏无炎暑,又叫清凉山。

    普贤菩萨,是德行的代表,峨眉山是其道场。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又称光明山。历代修建的寺院达100余座,现只存先锋寺、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遇仙寺等。

    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略称。观音是大慈大悲的菩萨,普陀山是其道场。普陀山又名“海天佛国”,位于浙江省东部海中舟山群岛上。

    地藏菩萨,又称大愿菩萨,能够尽孝道、担苦难、除疾病。在中国贫苦百姓中信徒最多,道场在九华山。九华山,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有十王、钵盂等九十九座山峰。山上有祗园寺、百岁宫、甘露寺等寺院。

    “四大佛山”以五台山最为有名,明朝时曾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这些地方风光秀丽,古木参天,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和旅游者的游览胜地。

    趣味链接:什么叫“衣钵相传”

    “衣钵”是佛教僧人的随身之物,“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场合所穿用的三种法衣。“钵”即僧尼所使用的食器,由梵名钵多罗而来。

    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三衣”和“钵”为信,传给接班人,称为衣钵相传。《坛经·行由品》记载:“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后世常以衣钵相传指师徒之间以技术、学问相传授。

    衣钵相传也写作衣钵相承,郭沫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中写道:“《韩非子》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

    “衣钵相传”这个佛教用语,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前人的学术思想或艺术手法对后人有很大影响。金人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

    012我国的道教名山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据说在道教创立之初,选择了一些大山作为道场讲法,并修炼道术,设炉炼丹,传授道法,后来这些山就成为道教名山了。如华山、泰山、恒山等都是道教名山。年长日久,这些山岳不仅以风景优美着称,而且成了道教的名胜古迹,着名的道教名山有:

    武当山又称太和山,是着名的武当拳的发源地,在湖北省十堰市境内。着名的张三丰就是道教中人,他当时就在武当山修炼。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守护神。玄武又称真武,也就是民间所供奉的真武大帝。

    道教认为玄武是黄帝脱胎转世,出生后叫净乐国王子,后来进入太和山修炼成仙,被玉皇大帝封为玄武,守护北方,玉皇大帝认为除他之外无人能够担当这项重任,于是改太和山为武当山。

    明永乐皇帝即位后,自称是玄武转世,下令大修武当山。山顶有中国最大的铜殿,俗称金顶(因其在太阳的照射下灿灿发光而得名),殿中供奉有真武铜像。

    泰山是五岳之首的东岳,也称岱宗、岱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境内,有道教第二小洞天之称。古代很多帝王都在泰山进行祭天拜地的封禅大典。道教宫观布满山间,山下岱庙供奉泰山主神,山顶的碧霞元君祠供奉泰山女神。此外,还有黄伯阳洞、碧霞洞、斗姥宫等道教名胜古迹。

    衡山是五岳之中的南岳,在湖南衡山县境内,道教称为第三小洞天。衡山有七十二峰,有黄庭观、上清宫、降真观、九真观等着名道观。

    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市境内,是道教第四小洞天。其主峰为落雁、朝阳、莲花,素以奇险着称。华山有四仙庵,据说是全真教的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丘处机修炼处。此外还有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玉女庙、雷祖殿等。

    北岳恒山在河北曲阳县西北,为道教第五小洞天。相传茅山派祖师——西汉时的茅盈年十八岁时就进恒山修道。山上的通元谷为张果隐修处。

    中岳嵩山又称嵩高山,在河南登封市,道教称第六小洞天。山有七十二峰,嵩山之顶叫峻极峰。现在保留有唐代建筑——崇唐观和精思院。

    江西贵溪县西南的龙虎山也是道教圣地,由龙山和虎山两座山组成。因道教名师张道陵在山上的壁鲁洞(又称驻仙岩)发现异书,居住于此,此山才成为道教名山。有道教第三十二福地之称。

    茅山在江苏省句容县境内,道教称第八洞天、第一福地和第三十二小洞天。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和两个弟弟茅固、茅衷在这里修道成仙,因此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为茅山派发源地,隋唐时道教建筑有20多处,清代还保留有许多道观。抗日战争期间,很多道观被日军焚毁。

    青城山在四川都江堰市境内,因四面青山环绕,形状像城郭,所以有青城之称。相传是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以后讲道收徒的地方。山上有上清宫、天师洞、丈人宫等多处道教建筑。

    崂山,在山东省青岛市境内。宋元以后成道教胜地,山中有许多道观,只有一座佛寺。崂山道士因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而闻名天下。

    趣味链接:出家人为何自称“方外人士”

    僧人、道士这些出家人都自称是方外人士。这方外是什么意思呢?

    在《管子》、《诗经》中所记载的方外,是指区域之外、中国之外(即夷狄之地)的意思。《庄子》:“彼游方之外者也。”其中的方外是指浮世之外,或超越世俗的世界。但这些似乎与出家人不搭界。

    “方外”是个合成词,从单字来解,“方”就是“道”的意思,也指世俗秩序或邦国律法。平常百姓皆在世俗秩序及邦国律法约束之内,故都是方内之人。而在此世俗价值体系规范之外者,就是方外之人。

    依佛教、道教思想理念而言,僧侣、道士都是出家人,摈弃了世人固守的道德规范,不能用世俗的规律加以约束,因此都可称做方外人士或尘外之士。

    013九曲黄河的由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素有“母亲河”之称。黄河流经的地域广,地形复杂。俗话说:“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说的就是黄河流经的路线的蜿蜒曲折。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其上游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藏族人根据黄河上游的地形和景观,将上游诸河段取了很多有特色的名称,如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扎曲、星宿海、玛曲、析(赐)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曲”就是藏语“河”的意思。

    汉、唐时期对黄河上游称为析(赐)支、河曲、九曲。《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汉代桑钦所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径于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析支”的地理位置就是现在青海省贵德县以西的共和、贵南、兴海、同德、久治等县的黄河弯曲之处。这里的黄河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被称为“拉加一贵德大河湾”。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思是锁河之关,所以汉时称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时称这段黄河为“九曲”,以后的人们也就根据黄河河道曲折的形状,称黄河为“九曲黄河”了。

    趣味链接:黄河的三大古渡口

    茅津渡口:在山西平陆黄河西岸,连接晋豫。

    风陵渡口:在山西芮城县西南,连接晋陕豫三省。

    禹门渡口:在山西河津县城西北黄河峡谷中。

    014江东、河东、东吴

    江东又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为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三国时期,这个地区是孙权的根据地,所以当时又称孙吴统治区为江东。

    战国至汉时,河东是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山西省。黄河流经河套后,流向为由北向南,本区位于黄河以东,故得名。

    三国时期,孙吴因地处江东(指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所以又叫“东吴”。

    趣味链接:关外、关内、关西

    在历史上,关外有两种说法:其一,秦、汉、唐王朝定都西安,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其二,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关内也有两种说法:其一,古代在西安建都的王朝,统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其二,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

    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

    015《山海经》小介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品。它共有18卷,其中5卷为《山经》,另外13卷为《海经》。现在,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应该是由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巴蜀地方的人所作。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山海经》以“怪”而闻名,自古以来被称为“奇书”。其中的怪事、怪物吸引和激发了无数学者的兴趣和想象。

    《山海经》的书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但司马迁认为它荒诞不经,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来说明。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了《山海经》并将它公布于世,以为是大禹、伯益治理洪水时所记。

    班固依刘歆《七略》作《汉书·艺文志》,把《山海经》列在“数术略”中探究地域、人、物等形状以制其吉凶贵贱的“刑法类”之首,这是对《山海经》性质的最早说明。

    东汉王景治水,明帝赐以《山海经》。

    在《隋书·经籍志》中,《山海经》被列在“地理类”之首,被视为实用的地理书。

    之后的《旧唐书·经籍志》也把它归为地理书。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山海经》是地理书便成了定论。

    虽然《山海经》是地理书,但它以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孕育着后代小说的胚胎。其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也给我国小说以重大影响。《山海经》记载了很多神话故事,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西王母”、“女娲之肠化为十人”、“黄帝与蚩尤之战”、“大禹治水”、“王亥”、“刑天”等,内容奇特,想象丰富,被视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渊源。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唐代传奇、《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等都与《山海经》有着因承关系。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甚至把它视为“小说之最古者尔”。

    趣味链接:女娲补天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女娲造出了人类。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其乐融融。可是,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吵架且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水神共工,共工因打输而羞愤地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的崩裂使天塌了下来,当时天崩地裂,据古书中记载说:“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女娲目睹了人类的这种遭遇后,决心重整天地的秩序,救人类于水火之中。于是她精心挑选了许多五色的石头,架起火把它们熔化成浆,然后再用这种石浆去填补残缺的天窟窿。历尽千难万苦,女娲终于补好了苍天。

    补好了天,女娲又斩下巨龟的脚,分别竖在大地的四方,倾斜的天空被重新擎住,再也没有坍塌的危险了。支撑好天之后,女娲又运用神力,杀死了在中原地区危害人类已久的水怪黑龙,把芦苇草烧成灰,堆积起来,湮塞洪水,填平沟壑。

    女娲修补苍天,扶正四极,止住洪水,平定冀州,杀死黑龙,又理顺春、夏、秋、冬四季,调和万物阴阳的变化,其功甚伟,所以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和她的哥哥伏羲、遍尝百草救人的神农一道被列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号娲皇。

    016我国七条古长城

    我们现在所说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指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那条明代最后完成的长城干线。但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七条古老的小长城,其遗址至今仍保存完好。这七条古老的小长城分别是穆陵齐长城、华阴魏长城、烧锅营子燕长城、围场古长城、宁夏战国秦长城、临洮秦长城、疏勒河汉长城。

    山东省穆陵齐长城,位于沂水县城北50公里的穆陵关两侧。系战国时齐国所修长城的遗址,长约45公里。

    陕西华阴魏长城,横亘在华阴县华山脚下,长城由此向北蔓延,穿过韩城到达黄河边,长约150公里。

    辽宁烧锅营子燕长城,在建平县张家湾村。乃燕时所筑长城遗址,长约7公里。

    河北围场古长城,在围场县岱尹上村附近。是乾隆十七年乾隆帝狩猎时发现的一座燕、秦长城真迹。城东西绵亘达200余公里。

    宁夏战国秦长城,在宁夏西吉县境内,甘肃镇原县有一部分。

    甘肃临洮秦长城,在甘肃北部临洮县,是秦统一六国后所建长城的西向起点。

    甘肃疏勒河汉长城,在甘肃西北疏勒河南岸,是汉朝所筑长城中今存最好的遗址,长约150公里。

    趣味链接:万里长城真有一万里长吗

    相传,长城真有一万里长,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现在我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六千七百公里,约一万四千多里,在世界上确实不愧“万里长城”之誉。

    017六个杏花村今安在

    晚唐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七绝《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然这首诗被人千古传诵,但人们对诗中所指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称,我国共有19个杏花村,其中最着名的有6个。

    其一是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相传唐代最兴旺时,全村有72家烧锅酒坊,该村盛产全国八大名酒之一的“山西汾酒”,1916年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其二是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这里的王林酒家素有“杏花飞霞”之称。据说《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常来饮酒。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问祖堂石窟,也在这里。

    其三是湖北省麻城古镇岐亭附近的杏花村。古时,这里的杏花村酒店非常有名,有首民谣称:“三月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中有美酒,店中有美人。”

    其四是江苏丰县杏花村。苏东坡有《朱陈村嫁娶图》诗云:“我是朱陈旧使君,劝耕曾入杏花村。”指的就是这里。

    其五是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金陵杏花村,它地傍郊外,岗峦叠翠,绿水环绕,前临大江,下为秦淮,是唐以来历代风景名胜区,也是沽酒雅处。

    还有一个是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这里在隋唐时就是产酒盛地,以“杏花大曲”誉满江南。

    那么,“牧童遥指”的那个“杏花村”到底是哪一个呢?前四个杏花村,因无史料记载,所以无法顺理成章。金陵杏花村,虽有较多记载,杜牧也曾到过金陵,但是否在金陵杏花村写过《清明》诗,无史料可证,何况金陵杏花村遗址历经元、明、清战火摧毁殆尽。没有留下寻踪觅迹的线索,只好存疑。唯独安徽省贵池县杏花村,既有众多的史料可供佐证,又有遗址可寻。

    趣味链接:二十四桥的地理位置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晚唐诗人杜牧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七绝,名为《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的问世,使二十四桥成了旧时扬州禁苑繁华、风流盛事的象征;同时,二十四桥也成了众说纷纭而迄今尚无定论的一桩疑案。

    不光是杜牧,在另一晚唐诗人韦庄的《过扬州》诗中,也提到了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空寂寥,绿杨摧折旧官河。”

    有人称二十四桥是唐时扬州桥梁的总称。但扬州是江南着名的水乡,其桥梁设施,不应由二十四座桥所局限。北宋时,扬州城区南移至蜀冈南麓的平地上,原在蜀冈上的唐城早成废墟,沈括只看到以宋城区为中心的桥,而唐城区及其西北郊一带的桥大多已无踪迹。因此,这样看来,此“二十四”桥只可能是扬州府西湖里的那座冠名为“二十四桥”的桥了。

    018故宫为何又叫“紫禁城”

    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的“紫”不是指颜色,而是指紫微垣。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

    古人观测天象和认识星辰的时候,常常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称为一个星官。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古人认为,紫微就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们办理朝政与日常起居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因此帝王的皇宫对应着天上的紫微宫。又因为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于是便用“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紫禁城可是名副其实的“禁区”。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皇权尊严和自身的安全的考虑,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壁垒森严。紫禁城内不光是宫殿重重,楼阁栉比,还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是根本没办法进去的。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称也得以广泛流传。

    趣味链接:紫禁城角楼

    北京紫禁城四角角楼的建筑形式,在我国现存的古代楼式建筑中极为罕见。这四个角楼建造于明永乐年间,它们的造型奇特,式样精美,结构复杂。楼顶为十字交叉大脊歇山式,上披各种特制的异形黄色琉璃瓦件,中座一个鎏金宝顶,屋檐分为三层。整个楼顶共出角28处,窝角16处,檐角参差,高低错落。远远望去,层层叠叠,金碧辉煌。楼身所用大木均为上等楠木,制作异常精工,其一榫一卯,一升一斗,都严丝合缝。

    角楼的建筑平面为十字曲尺形,计有100多平方米,连城台在内高27.5米。它们耸立四角,给故宫建筑群增添了雄伟壮丽的色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