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制度·职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中国皇帝之最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多的是商朝,自汤至纣,共历31王。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少的是王莽的新朝,仅历1帝。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岁。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短的,是北朝时的北周,平均每帝仅享年22岁。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数最长的是清朝,自1644年统治全中国至1911年灭亡,历267年,传10帝,平均每帝在位近27年。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在位年数最短促的是北辽,自1122年3月立国至1123年灭亡,仅历19个月,传4帝,平均每帝在位不足5个月。

    中国历史上最早称皇帝的是秦始皇嬴政,在位时间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是清朝的宣统,即爱新觉罗·溥仪,他在位的时间是1909年至1911年。

    寿命最长的皇帝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8岁。

    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名刘隆,不到1岁即夭折。

    即位时年龄最小的是东汉殇帝,刚过100天。

    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女皇武则天,67岁即位为武周皇帝。五代十国的荆南王高季兴即位时也是67岁,其次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时年已65岁。

    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康熙皇帝,在位62年。

    在位时间最短的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仅仅1天即战死。

    嫔妃最多的是晋武帝,后宫佳丽达10000多人。

    子女最多的是清康熙皇帝,男孩36人,女孩20人。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共有多少皇帝

    从启建夏开始,我国历史上共出了多少皇帝呢?

    据史书记载:夏朝共传13代、16帝,商朝17代、3l帝,周朝34帝。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乱,诸侯争雄,没有出现统一的王朝。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我国才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但秦朝仅历二世就灭亡了。

    两汉共有24帝,其中西汉12帝,东汉12帝。王莽新朝仅1人称帝,后被农民起义灭亡。三国时魏历5帝,蜀汉2帝,吴4帝。两晋共历15帝。晋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继起,先后建立了前汉、前赵、后赵、冉魏、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燕、北凉、夏等小国,亦称王称帝,约20余王。南北朝时南朝宋8帝,南齐7帝,梁6帝,后梁3帝,陈5帝;北朝北魏17帝,东魏2帝,西魏3帝,北齐6帝,北周5帝。

    到隋又实现一统,历2帝。唐代20帝,盛极一时,武周1帝,南诏13王,大理22王。五代时后梁3帝,后唐4帝,后晋2帝,后汉2帝,后周3帝;吴4主,南唐3主,吴越5主,楚6主,南汉4主,前蜀2主,后蜀2主,闽6主,荆南5主,北汉4主。

    到宋代,共历18帝,辽国9帝,金9帝,西辽5帝,西夏10帝,元代传位15帝,明代16帝,清传11帝。再加上唐末黄巢所建的齐国,明末李自成所建的大顺,总共算来,我国历史上约有300个帝王,其中天下一统的帝王(从秦始皇算起)约120余位。

    002帝王为何“南面”称帝

    古人很重视南方,帝王都是坐北朝南,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坐北朝南为尊起自于《周易》。

    《周易·说卦》中说:“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意思是说,在八卦之中,离卦象征光明,当太阳处在正中的位置时,照耀南方,万物都可以看到,这是代表南方的卦。所以帝王取法离卦,坐在北方,面对南方接见群臣,听取政务,象征面对光明,治理天下。

    因此《周易·说卦》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古代新君登基,都是面向南而坐,因此就称为“南面称王”或“南面称帝”。

    古时,“南面”为尊,但“北面”却是卑位。古代君见臣及尊长见卑幼,均南面而坐,臣僚或卑幼都是站在南面的,也就是面朝北的。因此“北面”指向人称臣,称为“北面称臣”。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烹煮刘邦的父亲以要挟刘邦退兵,刘邦就说:“我和你都是面向北面向楚怀王称臣,曾约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如果一定要烹杀我们的父亲,请你分给我一杯羹。”后来,“北面”又有了投降的引申义。

    因为卑幼面向北方拜见尊长,所以拜人为师也称“北面”。《汉书·于定国传》中就有“定国乃迎师学《春秋》,身执经,北面备弟子礼”的说法。

    趣味链接:古代皇帝的日常政务活动

    我们经常在电视剧或旧小说中看到这样的场面:皇帝早朝时,大会百官,身旁的太监往往宣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似乎皇帝的日常生活就是这样,其实不然。

    古代皇帝有两种朝会,一种是大朝,即大会文武百官、王国诸侯和外国使臣的朝会。大朝非常隆重,往往在特定的节日举行,仅仅是一种仪式,一般不在这种场合处理国政。另一种是常朝,即皇帝每天或间隔数天于早晨会见政府官员,处理一些日常政务。这种朝会,类似于官府中的早衙与晚衙。

    但朝会并不是皇帝日常生活的全部,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政务都是在常朝上决定的,所以,有些倦政的皇帝常常不上早朝。

    古代皇帝所处理的政务,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政务,就是指这种常规性的统治活动;一类是非日常性政务,这是因国家政治中出现了动乱,皇帝往往要和主要官员商议对策。以上这些才构成皇帝的日常政务生活。

    003古代圣旨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始于何时

    现在看古装戏,戏里宣读圣旨时,常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听多了也就习惯了。不过这种用法最初是怎么来的呢?最早应用于何时呢?

    明万历时期,文学家沈德符提出,这种叫法最早始于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据他分析认为,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因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这几个字。

    沈德符,字景倩,又字虎臣,浙江嘉兴人,是万历时的举人,着有一本《野获编》。这本书是搜集明万历皇帝以前的朝章典故汇集而成的,书中记载着,明太祖朱元璋这“奉天”二字是千古独见,是前人所从未用过的。

    太祖所遗留下的祖训中也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

    这“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号再加上“诏曰”这两个字,现在人们对它重新断句,就演变成了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

    趣味链接:“尚方宝剑”是一柄什么剑

    电视剧中,我们常看到某某钦差举起“尚方宝剑”,其他臣僚见了如同见皇帝一样纷纷跪拜。“尚方宝剑”究竟是一柄什么剑呢?

    “尚方宝剑”,也称上方宝剑,也就是“尚方”铸的宝剑。在封建社会,“尚方”是掌管帝王所用刀剑等器物制造的一个部门,秦朝始设置。

    “尚方宝剑”一般为皇帝所用,往往作为皇权的一种象征。据说它可以上斩王亲国戚,下斩众臣百姓。是否真有“先斩后奏”之权呢?从历史记载来看,很少有人得到这把宝剑。再说,只要皇帝还没到卧病不起的时候,他是不会把这种权力交出来的。

    据说,真正的尚方宝剑出现在明朝。《明史·职官志》记载,明朝开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就将御史台与军政首脑部门并列,下诏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为了惩治腐败,明太祖才真正把尚方宝剑作为皇权的象征物赐给臣下。

    004黄色:皇帝的专用色

    在唐朝以前,我国的皇帝所穿的服饰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周朝时期有天子“着青衣”的记载。

    春秋时期,侯国纷争,世态混乱,当时的五霸也没有统一的袍服颜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可见当时朝中上上下下都穿紫色,紫服并不是君王的专利。

    从战国到秦汉魏晋之际,水、火、木、金、土的“五行”说非常盛行。秦始皇就按“五行”和“五色(黑、白、青、赤、黄)”分别相配的“五德”说,穿黑色袍服,并且旌旗等都以黑色为贵。当然这跟秦朝实行的水德制度是分不开的。

    晋代实行金德制度,以赤色为贵,当时的皇帝着红袍。

    隋朝时,隋文帝、隋炀帝都着黄袍,其他人也可穿黄色衣服。直到隋炀帝大业六年,按不同等级,各阶层服饰才有了一些规定。据《隋书》卷十二《礼仪志》记载:“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

    到唐高祖时期,黄色才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黄袍遂成为御用之服。朝廷正式禁止百姓穿黄色衣服。

    趣味链接: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清代钱采在《说岳全传》中说:“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005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九品中正制度又称门阀制度,创建于曹魏初期。东汉时期,出现的一批大地主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称为世家大族。曹操当政时,许多世家大族认为曹操出身低微,不肯合作,使得曹操很伤脑筋。后来,曹丕篡汉建魏,采纳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就是通过各州、各郡中正官的品评,把人才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被评为上等的人才将推荐给各级政府,吏部选拔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者的家世情况、品级。晋以后就完全由家世确定品级,形成了重家世轻德才的风气。所谓“平流进取,望至公卿”的说法,就是对这种积弊的抨击,这样就形成了豪门世家把持各级官僚机构的局面。

    趣味链接:士族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开始有了士族和庶族之分,形成了士族制度。到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士族在经济上占有大批土地和劳动力,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高门士族世世代代担任重要的官职。

    士族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他们讲究身份和门第的高低,不与庶族通婚、共坐,不穿同样的衣服,甚至不互相往来。士族子弟不学无术,整天游荡,吃喝玩乐,纵情声色。他们“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骨脆肤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出则车舆,入则扶持”,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

    南方士族势力到南朝末年才逐渐削弱。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实行了科举制度,重视门第高低的观念不复存在,士族更加趋于衰弱。到唐末农民起义时,在黄巢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士族制度彻底瓦解。

    006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职官制度上的影响较为深远。

    “三省六部”都属于封建政府的中央机构。

    “三省”是中国古代皇帝之下的三个最高政务中枢机构尚书省、中书省(隋朝时称为内史省)、门下省的合称。尚书省掌管行政,长官是尚书令和左、右仆射;中书省掌管军国政令,负责起草制定政策,也是决策机关,长官是中书令和中书侍郎;门下省掌管政令的审核,进行议论封驳,政令不善者可以驳回,长官是侍中(隋朝时称纳言)和门下侍郎。三省长官号为宰相。

    “六部”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六个行政管理机关的合称,即吏部、户部(隋朝时称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隋朝时称都宫)、工部,具体负责人事、财政、礼仪、科举、军事、刑法、工程等国家事务。

    趣味链接:明清两代六部的职能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人事部的职能。

    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

    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

    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驿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

    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

    工部:主管兴修水利、重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各部的最高长官称“尚书”,相当于现代的部长,副长官称“侍郎”,相当于副部长。

    007三公在不同朝代代表什么

    三公是我国古代三个具有崇高地位与荣誉的职位和官位的尊称。对三公的称呼,历代差别很大。

    周朝时,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都是宗族的长老,对中央政务负有全面指导之责,且负责指导、辅政、监护国王,在国王年幼时可单独或共同代行王权。

    秦及汉初时,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他们分别是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的最高级官员。

    西汉成帝以后,将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并以改称后的三大臣为三公,同行相权,并称宰相。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因尚书台上升为政务中枢,三公渐成虚位,仅“备员而已”。

    魏晋南北朝时,除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外,其他朝代都沿袭了东汉的制度。隋、唐、宋、辽也沿东汉之制,但不常置,只用来作为安置老臣显贵的荣誉职。

    明清时,又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仅以最高荣衔加于某些大臣。

    三公的演变揭露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现象:尽量保留原有的职衔和荣誉,但却以新的职官接管其实权而架空之,从而巧妙地防止位高权重之臣威胁和侵夺皇权。

    趣味链接:九卿指的是什么

    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合称。

    “卿”为官名。周曾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前三卿专辅天子,后六卿分管政务,按其次序,相当于后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战国时期,一般以中央政务机关之首长为卿。秦以奉常(主管礼仪祭祀)、郎中令(主管宫外警卫)、卫尉(主管官内警卫)、太仆(主管车马)、廷尉(主管刑狱)、典客(主管内外客使)、宗正(主管皇族谱籍)、冶粟内史(主管盐铁钱谷)、少府(主管皇帝财产),这些机关首长为九卿。

    汉承秦制,只是将奉常改为太常、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典客改为大鸿胪、治粟内史改为大司农。秦汉九卿,隶属宰相,在其指挥下负责执行政务,且参与朝议,职权较重。

    魏晋南北朝大体沿汉制,梁时曾增设机关,置十二卿,虽然增太府、大匠.太舟三卿,但仍以旧九卿为骨干。

    隋、唐、宋诸代,仍有九卿之称,其官署改为寺、监,增减裁并,变化颇多,因六部执行政务,九卿仅为中央办事机构的长官,且要受六部的指导。

    明代九卿有大小之分,一般以六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主管监察)、通政司使(主管奏章)、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苑马(主管御马)、尚宝(主管印玺)六机关首长和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为小九卿。

    清代则不把六部列入大九卿,除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之外,其余具体指某官并无明文规定。而小九卿则一般为宗人、太常、太仆、光禄、鸿胪五机关首长、詹事府詹事、国子监祭酒,左右春坊庶子、顺天府尹。

    008古代如何招聘和选拔人才

    招聘作为一项选拔官吏和征求人才的办法,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殷商。据《孟子》记载,商汤曾五次派人“以币聘”伊尹辅治国政。到了周代,人才招聘开始形成一种制度,规定每年三月,都要“聘名士,礼贤者”,广征各方人才。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有的国家利用招聘办法取得贤才,使国家兴盛起来。着名的燕昭王求贤的故事,说燕昭王为郭隗筑宫,树立礼贤样板,卑辞厚币招聘天下贤才,招得乐毅、邹衍、剧辛等贤才。一时间,“士争趋燕”。此外,秦国大量从关东六国征聘人才,使得秦国强盛一时,终有灭六国之举。

    两汉时期,人才招聘进入黄金时代,汉高祖发布诏令说:只要发现了贤才,郡守要亲自劝勉,驾车送至京师,如果不这样做,就要受免职处分。汉武帝即位之初,也下诏招聘人才,当时,应聘者达上千人。

    汉代以后,在九品中正制度下,招聘制度开始徒具虚名。特别是在隋朝以后,科举成为主要选官办法,招聘制度渐趋衰微。但是仍有一些帝王,利用招聘制度延揽了一大批人才,如三国曹操、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特别是朱元璋,曾命中书省引拔卓荦奇伟之才,地方官选民间年25岁以上有学识有才干的人,荐举到中书省,与年老官员参用。洪武元年他还下诏“征天下贤才为守令”,“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指示有关部门“以礼聘致贤士”。

    趣味链接:古代的“意见箱”与“检举箱”

    在现代生活中,意见箱、检举箱等随处可见,也许你还不知道,这些东西并非是现代所独有的,它们在古代也有。

    《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武则天执政时,为了维护其统治、网络人才、广开言路,曾命工匠铸铜为“匦”。“匦”就是箱子、匣子。

    这种箱子很特别,它四面都有开口而分类。东面名曰“延恩”,是专为那些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设的;南面名曰“招谏”,是专为评议朝廷政策得失的人开设的;西面曰“伸冤”,专为那些蒙受冤屈的人开设的;北面曰“通玄”,专为研究自然灾变及提供军事情报的人开设的。

    “匦”铸成以后,武则天又责令正谏、补阙、拾遗(古代官名)专门负责。这种“铜匦”,实际上是几个作用不同的箱子的组合。其中的“招谏”一面,就很像现在的“意见箱”,而“伸冤”一面,又类似于现在的“检举箱”。因为事物的内容都要向分门别类发展,因此“铜匦”也逐渐分解开来,慢慢地演变成了“检举箱”、“意见箱”、“投票箱”等。

    009“乌纱帽”因何代指官位

    在戏剧舞台上,凡是当官的,总要戴一顶“乌纱帽”。那么,“乌纱帽”最初就是官员戴的帽子吗?

    “乌纱帽”也叫纱帽,其前身是古代男子裹头发用的幞头。北宋初年,有人将幞头改为纱帽,皇帝对此非常欣赏,于是便要求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甚至他自己有时也佩戴。

    这种纱帽的样式是两旁各有一根一尺多长的细翅,当佩戴者走路时它就会上下颤动。为了保护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员们都养成了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的习惯。

    据史书记载,宰相寇准有一次微服私访,路遇一老翁,老翁对他跪拜迎送,十分恭敬。寇准很奇怪,便问道:“老人家,我不是朝中大臣,你为何对我如此客气?”老翁笑道:“大人休要再瞒我了,刚才你从狭巷过,左看右看生怕碰着你的头颈,说明你是戴惯纱帽的。如今你虽没穿朝服,但我还是能看出你的身份来的。”

    直到明朝,官员们仍沿袭宋制戴纱帽,但皇帝已不再戴了,把纱帽定为文武官员的礼帽。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规定官员上朝和办公的制服是戴纱帽,穿团领衫,束腰带。从明世宗时开始,对纱帽作了一些变动:缩短其双翅的长度,并调整其双翅的宽窄,官阶越大,纱帽的双翅越窄,反之亦然。

    清朝初年,顺治帝入关,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等到清室统治得到了巩固,才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为红缨帽。虽然如此,“乌纱帽”一词却流传了下来,成为官位的代称了。

    趣味链接:什么是顶戴、花翎

    清代时满族人入主中原,因此官服形制和历代不同。由于等级观念森严,清代对官员的服帽有严格的规定,官员绝对不许乱戴。

    所谓“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各品的顶戴在同色之中又有区别:一品、二品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品、四品有亮蓝和暗蓝之分。

    各品的顶戴所戴的东西也有区别:一品戴珊瑚,二品戴起花珊瑚,三品戴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四品戴青金色或蓝色涅玻璃,五品戴水晶或白色明玻璃,六品戴砗磲或白色涅玻璃,七品戴素金顶,八品戴起花金顶,九品戴镂花金顶。

    而所谓的“花翎”则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官帽上的装饰品,一般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是鹃翎,花翎是孔雀翎。“花翎”并不是任何官员都可以戴的,只有那些立有战功的人和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可获此殊荣。而且,这些人在获戴“花翎”时也有严格的规定,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能获赏蓝翎,五品以上的官员获赏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大官,三眼花翎则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上臣。

    010古代官服上图案的含义

    我国古代的服饰设计,不论是色彩的选用还是图纹的设计都力求顺应自然法则,既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遵循了封建社会尊卑等级的原则。古代的官服更是非常讲究,君与臣的服饰有区别,臣子之间的服饰也因其官衔的高低各有不同。

    皇帝是万民仰视的真龙天子,拥有极其尊贵的身份,其衣裳配饰都极其讲究。标准的帝王专用服饰形成于周代,周天子在祭天的时候所穿的服装为黑色上衣、赤黄色的下裳。因为当时衣与裳是分开的,所以衣指上衣,而裳指下衣。上面绘绣有十二种纹饰,其中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为“上六章”;下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为“下六章”。后世把它们合称为“十二章”。纹样、颜色不同,所属官阶也就不同。

    十二章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日”即太阳,相传日中有三足鸟,故世称太阳为金鸟,取自“日中有鸟”、“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象征光明、生命之源;“月”即月亮,相传月中有白兔,以白兔为月的代称,取自“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星辰”即天上星宿,服饰上以几个小圆圈表示星星,星与星之间以线相连,构成一个星宿;“山”即群山,取其能云雨或其镇重的形象。在官员的服饰上其图形亦为群山状,代表着为官者沉稳的性格,象征君王能够安邦定国;“龙”为龙形,取其腾云驾雾、千变万化,象征帝王纵横捭阖,审时度势;“华虫”为鸟类,其羽细而纹理华丽,取其文(纹)理,象征帝王有文章之德,文采彰显。

    “宗彝”为宗庙里的一种祭祀礼器,通常是一对,各绘以虎纹和蜼纹。虎,取其忠猛;蜼,为长尾猴,传说性至孝,故取其孝,象征帝王具有忠孝之懿德;“藻”即水藻,为水草形状,取其洁,象征帝王品行高洁;“火”即火焰,取其明,象征帝王处理国政正大光明,而火焰向上状,也隐含着帝王率领黎民百姓向归上命之意;“粉米”即白米,取养之意,象征在帝王统治下的人民安居乐业,物产丰厚;“黼”半黑半白如斧形,取其能断之意,象征帝王行事果断;“黻”如两己相背之形,取其辨,象征帝王能明辨是非善恶、知错能改的美德。

    在明朝时,皇帝的朝服仍为十二章纹,但文武官员按照官级高低穿着前胸和后背用金线与彩丝绣成的“补服”,一般是文官绣鸟类图形,武官绣兽类图形。同是文官,所绣图案也因其官级高低而不同: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雀,五品绣白鹇(音闲),六品绣鸬鹚,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清朝官员的袍子也是有等级之分的:皇帝和皇太子穿龙袍,皇子只穿龙褂;官员穿蟒袍,三品以上的文官袍上绣九蟒,四品以下的文官袍上绣八蟒,七品以下的文官袍上绣五蟒。

    趣味链接:为什么古代皇帝的龙袍上要绣九条龙

    据《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二》上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因袍上绣有九条金龙图纹,故名“龙袍”。

    龙袍上为什么会绣有九条龙呢?

    根据《大清会典》载,“龙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古人对帝位有“九五之尊”之称,因为九为阳数,五为卦象中自下而上的第五个爻位。古书中记载:“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正义》上说:“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011官府为何又称“衙门”

    “衙”字本为“牙”,“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

    在古代,“牙门”是军旅营门的别称。先秦时武将仪仗“像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用猛兽的爪牙来象征王者的武卫,取其勇武之意;除此之外,起初军事长官办公的地方常列饰有猛兽的爪牙,后来营门两侧干脆也用木头刻画了大型的象征性兽牙,于是便有了“牙门”,但并未成为官府的代称。

    直至唐代,“牙门”才变为“衙门”,“衙门”也正式成为官府的代称。

    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有:“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学稍讹变转而为衙也。”由此可见,在唐朝,由于汉字的演变,“牙门”已变成了“衙门”,“衙门”也从此正式成为官府的代称。

    到了北宋时,人们已普遍使用“衙门”一词了。

    趣味链接:衙门有哪些职能

    在平民百姓的眼里,“衙门”多是指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基层州县政府机构。这些机构的职能没有作详细的划分,常常是全县的治安、生产、税收、征兵、地方祭祀、传达御旨、陈情上奏、缉拿盗匪、衣食住行几乎全管。

    可见,当时的县官也真是够累的,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管。

    012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

    官员到一定年龄而致仕的做法自周代起就有。周初,随着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发展,把“致仕”作为官制中的一项内容。《礼记·曲礼上》云:“大夫七十而致仕。”孔颖达疏曰:“七十曰老,在家则传家事于子孙。在官致所掌职事于君,退还田里也。”意即人到七十岁就老了,在家者应把家事传给子孙,在朝廷当官的则要把职位还给君上,以让贤者。这些记述成为后世各个朝代官员在何时退休的基本依据。

    秦汉基本沿用“大夫七十而致仕”的周例。汉朝时逐渐形成了一套人事行政制度,明确规定了官员退休的条件和待遇。如《西汉会要》中的丞相韦贤,他在七十多岁时“以老乞骸骨”,皇帝赏赐他百斤黄金和一处宅第,准许他退休了。

    唐代对官员退休也有规定:“诸职官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另外,若身有疼病或受伤,不到致仕年龄的也可退休请俸。

    此后,宋、元、明各朝都有如此制度。

    清代,官员的致仕年龄提前。老弱病残、不能任事者可提前退休。文官六十应告退,是否允许需等待批准;武官则“自副将以下,年六十者概予罢斥”,因为军营贵朝气、忌暮气,需要保持战斗力。但这条规定对提督、总兵之类的高级武将不适用。

    当然,古代官员的退休年龄也不是绝对的,朝廷重臣、有功者和特旨选用者不受退休年龄限制。

    宋代的大学问家——朱熹就没有因老病而致仕。他于宋宁宗庆元元年“夏乞致仕不允”,又过了四年“乞致仕”,仍未获允。直到“庆元六年春二月辛酉改《大学诚意》章,甲子以疾终于正寝……享年七十有一”。

    元代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如此。如天文、历法专家郭守敬,逾七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直至八十六岁时才卒于知太史院任上。

    清代康、雍、乾三朝元老徐元梦“自以年老衰迈,不能办理刑名事件,疏辞”,却屡请不准。乾隆还特意下诏:“徐元梦老成望重,虽年逾八旬,未甚衰惫,可照旧供职,量力行之,不必引退。”最后他以八十四岁高龄卒于任上。

    趣味链接: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

    古代官吏退休后,在待遇上依然享有政治上和物质上的优待。

    唐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得半禄;但有功之臣可得全禄,如唐名相房玄龄、宋璟请致仕,皇上许之,均赐全禄。

    明代的官员退休后的待遇分两种:一种是精神鼓励,即皇帝对退休者颁发一种勉励性的文告,亦称诰敕,以表彰其在职时的功绩;另一种是升官晋级或“冠带”致仕,即在原品级上,升一等级或带职带薪退休(相当于现在的离休),但这一规定仅适用于四品以下官员,二品以上的在原职位上退休的无此待遇。

    清代退休官员的待遇,一般来说大都照原品给予半俸,而对国家重臣则给予全俸,并对个别有突出功绩的官员加衔加官。

    013古代丞相的职位和职责

    丞相,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职位称号。在我国君主专制时期,丞相的权力很大,仅次于天子。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总揽政务。

    据历史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太宰、尹、太师等官职,起着辅佐天子、管理国家的作用,但不具备后来丞相的权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名称开始出现。

    史载,秦悼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设左右丞相,其后或置丞相,或置相国,秦统一六国后仍旧。汉代承袭秦的制度。置丞相,间或亦置相国或左右丞相。成帝以后,丞相改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同行相权。东汉相权转归尚书台行使,丞相变成的司徒只是“备员而已”(《后汉书·仲长统传》)。东汉末年,又恢复了丞相之职。

    魏、晋时期,以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以及重要的将军等执政者为相,无定名也无定员。南北朝期间,宋、齐、梁、陈、魏、周等朝,均设丞相或相国。隋代,废除丞相,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行相权。

    唐承隋制,行相权者多不称丞相,仅在唐玄宗时尚书省长官称左右丞相,宋因唐制而损益之,直至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行相权者复称丞相。

    元代时,中书省的实际长官称左右丞相。明初沿元制,到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罢左右丞相,此后因此不再有丞相之称。但明清两代的内阁大学士虽无相名而有相职,故尊称为相。

    趣味链接:古代尚书管些什么

    尚书,或称掌书,是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尚”是执掌的意思。到了秦,尚书成为少府(九卿之一)的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相当之低。

    西汉时期,汉武帝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汉成帝也设尚书,群臣奏章都得经过尚书,地位虽不高,权力却很大。东汉时期,尚书正式成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从此三公权力大为削弱。

    魏晋以后,尚书事务愈来愈繁杂。隋代设置尚书省,分为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宋代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仅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代初期,尚存此制,后来废去中书省,直接以六部尚书分管政务,六部尚书等于国务大臣,相当于今天的部长。清代相沿,末期改官制,合并六部,改尚书为大臣。

    014知府溯源

    在中国的许多朝代中,都设置了“知府”这一职位。

    “知府”这一官职,是由“知”和“府”两词结合而来。府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魏晋时期,州刺史兼任将军之职。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另外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做“府”。

    到了唐代,中央政府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州设置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府的长官,统称府尹。

    宋代时,府的设置逐渐多了起来。府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两代,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被称为“府”。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然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为“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

    知府之下,设同知、通判等官员,辅佐知府处理公务,分掌粮税、盐税、江海防务、水利等。

    在明代,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为中府,10万石以下为下府。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清朝时,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多寡、路程远近,相互间的差别也很大。

    趣味链接:知州的由来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名称,都带有一个“州”字。如杭州、福州、广州、永州、青州等。而且先秦时期还有刻“九州”于一鼎之说。这些名称都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那么州的由来是怎么样的呢?

    在西汉时期,州这一名词开始出现。但当时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划。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将全国划分成13个监察区,称为“州”。每州都由中央派遣一长官,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这一长官,便被称为刺史。

    到了东汉后期,州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州辖郡、县,刺史又称州牧,就是州的行政长官,拥有行政军事权。

    隋代时,郡的建制被取消,只保留州、县。唐代继承隋朝的制度,将地方分成州、县两级。当时州的行政长官仍称为刺史。

    在宋代,开始把州的行政长官叫做“知州”,知州下属的官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管财政、刑法、治安等。

    明清两代,州有两个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直属于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于府,级别与县相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