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兵器·军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冷兵器指的是什么

    兵器来源于生产工具,在人类最初的原始冲突中,人们用来争斗的武器就是生产工具,比如用于农业生产的石刀、石铲,用于狩猎的弓箭、标枪、石矛等。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常备军开始出现,兵器也开始和生产工具相分离,作为专用的战斗工具,形成了独特的形制。

    而所谓的冷兵器,就是相对于火药武器而言的,它主要依靠武器本身的锋刃来杀伤敌人。我国从原始社会后期到唐末,战争中所用的兵器都是冷兵器。五代以后,火器开始进入实战,是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直到清末冷兵器基本退出实战,让位于火器为止,冷兵器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与变化。

    从冷兵器的制作材料来看,我国在夏朝以前用的是石制兵器,商周春秋时期主要使用铜制兵器,战国以后则以铁制兵器为主。从类型和形制上来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庞杂到统一的发展过程。

    古代的冷兵器主要有:长兵器,分为矛、戈、戟、枪、刀等;短兵器,分为刀、剑两大类;射远器,主要是弓箭。

    趣味链接:弓、弩是怎样发明的

    弓箭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力量的来源,即弓;另一部分就是箭。早在28000年前的原始社会,中国人便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箭。弓箭这种器具,在当时主要用于狩猎。原始社会后期,发生了部落战争,弓箭便演变为作战的武器。

    最早的弓箭很简陋,一根树枝或一根竹子一弯就是弓体,用藤或兽筋作弦。这种半月形的弓,由于弓体已经弯曲到很大程度,发射的力量也就小了。后来人们改为“弓”形,使弓体中央部分凹进去,不上弦时弓形没有多大变化,这就可能储备更多的力量,增大发射威力。这种弓发明时代也很早。

    到了周代,弓箭制作水平逐渐提高。春秋战国时期,弓箭的制造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工艺,对选材、配料、制作程序以及规格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魏国曾专门选拔训练弓箭兵,产生了极强的战斗力。

    但是,弓箭在战场上虽能起到不交手而收攻杀之效,但毕竟威力有限,而且射箭的技巧不易掌握,后来,人们在弓箭的基础上,改进发明了弩。

    所谓弩,是利用机械力量发射箭镞的一种远射兵器。据传我国最早的弩机是战国时的楚琴氏发明的。他发明的弩机制造十分精巧,外面有一个匣,前面有挂弦的钩,后面和照门连接,照门上刻有定距离的分划,匣下有扳机。发射时,先将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对准目标后,一扣扳机,箭即射出。这种弩机的原理和现代的枪、炮击发装置有些类似。

    有一种强弩,它的特点是又远又准,有时间从容瞄准,但上弦比较费力耗时。根据这些特点,强弩通常被用于防御和伏击。

    弩的种类还有很多,小的如背弩、踏弩,可藏于衣内、马蹬之下做暗器使用,大型弩可用于攻坚和守城,甚至有的床弩能发射长约3米的大铁箭,能射穿数百米外坚厚的城墙。

    002火药武器始于何时

    在火药发明以后,人们发现火药如果放在某个容器里燃烧还可能发生爆炸,便进一步发明了火药武器。

    据记载,早在唐末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已经用火药来制作“灭火”向敌人射击。到了宋时,火药在军事上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南宋初年,虞允文在采石矶大破金兵时,曾使用过一种叫霹雳炮的火器,这种火器是用纸筒装石灰和硫黄制成,点着后先升空再降落爆炸,石灰烟雾四散,用于迷惑敌方人马。

    到了明代,这种爆炸型的火器更得到广泛的发展,并从地面发展到地下和水下,出现了地雷和水雷。

    火药在燃烧和爆炸时会产生大量气体,于是人们利用这一特点,使之沿某一直线方向喷射,利用其反作用力来推动武器向敌方射出,这就是抛射性火器。概括起来,它有两大类:一类是火箭类火器,一类是管状火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大量引进、仿造西式枪炮,因此,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古代火器便逐渐为近代枪炮所取代,退出了实战。

    趣味链接:火箭、火球、火蒺藜

    北宋初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相当发达,武器的制造也不断改进。

    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有个叫唐福的士兵向宋政府献上了火箭、火球、火蒺藜三种火药武器。

    火箭是在箭上扎一个纸筒,内放火药,尾部引出引火线,点燃后,火药燃烧产生的火药气体,从纸筒后面喷出,利用反作用力推动纸筒前进;火球和火蒺藜都是火药包。火蒺藜的包中除了火药以外,还装着“铁蒺藜”。铁蒺藜上面有尖刺,菱角形。用火点着药线后抛出去,不但会燃烧,里面的铁蒺藜还会把敌人打伤打死。

    003火炮小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炮的国家。

    东汉时期,魏国曾发明过一种抛石的机械,它可以把石块抛出很远以杀伤敌人。这种抛石机就是最初的炮,“炮”就是“抛”的意思。军事家使用火药以后,人们在石炮的基础上,用火药代替石块发射出去,成了原始的火炮。

    火炮的最初形式是火药箭,火药箭始于唐末宋初年间。即在箭头上附上火药,点燃后发射出去。我国历史上试制火炮的先驱者是l000年的唐福和1002年的石普,他们所制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都是十分成功的。

    1126年,人们又创造了类似火炮的“霹雳炮”和“震天雷”等武器。《金史》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世界上第一门金属炮出现在14世纪中叶的元代。金属炮的发明和制造,中间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由于火枪和突火枪的射程有限,人们想通过提高枪膛里的爆炸力,来延长其射程。但由于突火枪的枪管是由竹管做成的,火药装少了爆炸力太小,装多了又会炸伤自己人。到元代,终于出现用铜或铁铸成的筒式火炮,这类炮统称“火铳”,又因为它威力大,被人尊称为“铁将军”。

    趣味链接:最早的大炮

    约在13世纪时,我国已经制造了金属身管的火铳,这是古代用火药发射铁弹丸的管形火器。一开始,它是“以巨竹为筒,内装火药弹丸”。到了元代时,管形火器开始用金属铸造了。原来用竹管做的火枪发展成金属做的火铳,原来用粗毛竹做的突火枪也发展成金属做的大型火铳。而且,当时的金属管形火器不但装火药,还装上铁弹丸或者石球。

    元代的管形火器起初是用铜铸造的。有一尊元代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铸造的铜火铳,长35.5厘米,口径10.5厘米,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大炮。

    到了14世纪,我国也开始用生铁来铸造火铳了。这不但说明当时我国制造武器的技术已经有高度的发展,也说明我国的冶金和铸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004古人为何喜欢随身佩剑

    千百年来,剑得到人们的珍视,也得到人们的充分利用。剑不仅用于沙场,而且也是我国古代人雅爱的佩饰。

    在周、秦、汉、唐两千多年间,佩剑之风一直盛行。

    最早的剑,是我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它用锡、铅、铜混合铸造而成,硬度较强。

    从西周到春秋,剑主要都是用于佩带防身,但有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故而在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佩带,普通老百姓是望尘莫及的。直到公元前408年,秦国才放宽禁令,允许老百姓佩剑。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国王和丞相都好武,所以不论文吏武将入朝奏事都要佩剑,甚至有些文官在奏事时,没有剑也得借一把佩在身上。

    战国以后,出现了长剑,到秦朝时剑就更长了,但是剑太长了,从剑鞘里拔出来极不方便。荆轲刺秦王时,秦王就因剑太长拔不出来而几乎丧命。

    东汉以后,在疆场征战中,剑已经被刀替代了,但是作为佩饰,剑仍是必不可少的。

    晋朝时,甚至有达官贵人用木剑、玉剑作为佩饰。《晋书》中就有记载:“汉制,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

    到了隋唐时期,剑有金装剑、苍玉剑之分,只佩、双佩之别,佩剑也已有不同级别的规定。朝廷上百官走动,佩剑铿锵,曾有诗云:“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佩剑声随玉墀少,衣冠身惹御炉香。”

    趣味链接:我国最早的剑

    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时代的墓葬中,都曾经挖掘出柳叶形青铜短剑。

    春秋时期,吴、越等国的步兵都擅长用剑。他们所使用的剑,剑身长度都在50厘米以上。那时候,吴国、越国善于铸剑,铸剑技术非常先进,铸出了一些名扬天下的宝剑,如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

    战国时期,剑身继续加长,铸剑技术进一步得到提升,铸出了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铜锡配比的青铜剑。这种剑的脊部很柔和,刃锋却很坚利,大大提高了作战御敌的杀伤力。代表着最高技术水平的青铜剑是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这种剑长达94厘米,剑身又窄又薄,刃部锋利,表面还进行了防锈处理。

    005总督、都督和提督是什么军职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起于明代。正规的跨省总督制出现在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常设两广总督以后。明代的总督还不是固定的职务,主要负责军务和粮饷。之后其职权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地方的军政首长,才开始兼掌民政。实际上清康熙以后,总督成了一品封疆大臣,正式行使军政民刑的督管职能。当时全国共设直隶、四川、两江、湖广、闽浙、两广、云贵、陕甘八员总督。

    都督一职始设于汉末;三国时有“都督诸州军事”,主要指领兵打仗的将帅,一般不管民事;魏晋以后,都督总揽了军政大权,成了“军管”;唐代各州都设都督,大都督成为当地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是清朝的一个要职。当时的提督有两种,一种是提督学政,各省一人,掌学校政令,负责岁、科考试,考查师生的优劣,又称为学政、学台,凡全省大事,他有权和总督、巡抚一起参加讨论;另一种是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和总督一样,他也是一品大官,其官位高于巡抚、藩台、臬台。

    趣味链接:古代的将军

    早期军队中没有将军这一职务,由司马来掌管军事。

    那时候,国家军队的数量并不多,天子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各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建立霸业,总是费尽心思来扩充兵力。大国诸侯,如齐、晋、楚等,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可是在编制上,诸侯只能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有些诸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做“将军”,意即率领一军的意思。行军打仗时,军队得由一人统一指挥,方能发生效力。因此,便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

    到汉朝时期,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不同级别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职位。

    晋朝的将军名目众多,有骠骑、车骑、卫将军,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等大将军,开府(所谓开府,是指官员可以成立府署,自选僚属)者位从公,不开府者秩二品。三品将军秩二千石。而晋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更多,权位不一。而唐代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到了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的时候,才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去。清朝,将军成为宗室的爵号之一,而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006象棋“兵”、“卒”与古代的兵制

    中国象棋,古称“象戏”,其起源应该在周朝,于北宋末年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棋盘有河界。棋子中除各设一个双方的将帅外,士(仕)、相(象)、车、马、炮红黑双方都是两两成对,“兵”、“卒”双方各设五个。根据局制和规则可知,象棋是模拟古代兵战与军队编制。“兵”、“卒”双方各设五个,就是古代兵制的一种反映。

    夏代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车兵开始出现。

    到了周代,就有固定的军队编制了,并且军中等级鲜明,沿用商代的战车制,以车兵为主力军种。据《周礼·地官·小司徒》记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因此一军约有一万二千五百人。

    周代的兵制是古代社会兵制的典型,象棋中的“兵”、“卒”就是以周代的兵制单位“五”为基准,所以象棋的“兵”、“卒”双方各设五个。

    周平王东迁后,兵种除步兵、车兵、舟师外,还有新出现的骑兵,但车兵还是主要兵种,这时的战争方式也以车战为主。

    战国时的秦朝兵制则以军权高度集中和军队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兵役制度采取征兵制,军队以步兵为主,同时还有强大的骑兵和水师。各级地方政府也设有主管军事的职官,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以皇帝为最高领导的高度集权的军事领导制度。

    汉朝无论是在征兵还是在军事统治上,都基本承袭秦制。

    隋唐以后,各朝各代的兵制大多沿袭汉制。但不管兵制如何演变,士兵的基本建制单位大多维持五人为伍,这也就是象棋的“兵”、“卒”双方各设五个的缘故。

    趣味链接:楚河汉界的由来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一般写着“楚河”、“汉界”四个大字。那么“楚河”、“汉界”究竟在哪里呢?

    据考证,历史上的“楚河”、“汉界”,并非今日的扬子江畔的楚河地带,而是在河南省荥阳成皋一带。它北临黄河,西依邙山,东连平原,南接嵩山,只有一个出口,自然是历代兵家兴师动众的地方。

    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这一带短兵相接,楚汉两军隔着一条广武涧对峙起来。

    公元前203年,刘邦凭借大后方丰富的粮草做后盾,出兵击楚,项羽因为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

    这条“鸿沟”就在从荥阳引河水向东南,沟通济、汝、淮、泗四水为界的范围内。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之说。

    007方阵与八阵法

    方阵是古代军队作战时把参战部队(车、步、骑兵等)按照作战要求排列的阵式,一般呈方形或长方形。这种阵式是按古代军队的编制,以伍或队为基础的,其组成包括中军、左拒(矩)、右拒(矩)。根据作战规模的不同,可大可小,大方阵可达万人以上。

    八阵法是《孙膑兵法》中提出的八种最基本的阵法。它历经秦汉传到三国,由于诸葛亮的出色运用,而一举成为我国历史上比较着名的阵法。分列如下:

    方阵:用于截断敌人;

    圆阵:用于聚结队伍;

    疏阵:用于扩大阵地;

    数阵:密集队伍不被分割;

    银锥之阵:如利锥,用以突破敌阵;

    雁行之阵:如雁翼展开,用于发挥弩箭的威力;

    钩行之阵:左右翼弯曲如钩,准备改变队形,迂回包抄;

    玄襄之阵:多置旌旗,是疑敌之阵。

    这八种阵法在战争中结合运用起来变幻莫测,神乎其神,有攻有守,所以又有人说这“八阵”其实就是“一阵”。

    趣味链接:最早的地雷

    我国最早发明地雷是在宋代。1130年,金兵攻打陕州,宋军使用的“火药炮”,就是铁壳地雷。最早的地雷表面平滑,爆炸时碎片少,后来发展成表面有触角的地雷,当时称“蒺藜炮”,起爆装置也是由“信香”、“火钵”发展起来的。

    008古代士兵都穿什么样的盔甲

    盔甲是冷兵器时代头部和躯干各部分防护装备的统称。名称种类繁多,但基本上分为头盔、甲身、甲裙、甲袖、脸甲、颈甲、胸甲、手甲等。

    我国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防护装具。从出土文物中已经可以证实西周时期已有铜铠甲。春秋初期虽然青铜防护兵器得到了改进,但当中华民族掌握了炼铁的技术,尤其是春秋晚期发明了生铁技术后,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同时开始用铁制造铠甲,由于铁铠甲的防护能力超过了铜铠甲,在十分频繁的战争中铁铠得到了普遍应用。

    但是,金属盔甲的制造难度很大,价格也非常昂贵,在宋代,一套纯铁盔甲往往要100名工匠花300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我国古代的盔甲并不轻。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铠甲)是中国历史上最重的铠甲,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步人甲由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其防护范围包括全身。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古代战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时期的战甲还有“练甲”和“铁甲”。练甲时间较早,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连缀而成。

    趣味链接:盔甲的发明者是谁

    “丢盔弃甲”是对军队落败后的一种形容,你知道最初的盔甲是由谁发明的吗?

    盔在古代叫做胄、兜鍪、头鍪,形状像帽,用以防护头部;甲又叫介、函、铠,形状类似衣服,用以防护身体。盔甲合起来就是一整套装备了,既能防护头部,也能防护身体。

    据古代传说,盔是黄帝发明的。《事物纪原》卷九记载:“兜鍪,胄也,黄帝内传所述。盖玄女请帝制之,以备身也。”

    而甲则相传是夏朝第七代帝杼在和东夷人作战时创造的。《世本》记载:“杼作甲”,注:“杼或作与,少康(夏第六代帝)子也。”

    原始的盔甲都不是在兵工厂生产的,用料比较简单,大多用藤条、兽皮制作,盔似乎也有用金属做的。《史记·五帝本纪》正文中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这里所谓的“兽身”很可能就是用兽皮制的甲;“铜头铁额”也许就是金属制的头盔吧!

    009我国古代的“三军”

    “三军”最早源于春秋后期,当时的大国通常都设三军,如晋、楚、齐、鲁、吴等国。但各国对此的称谓都不一样,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吴国都称“上军、中军、下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一般以“中军”作为统帅,“左”、“右”两军为辅军。

    当时的一军有多少人呢?据《管子·小匡》记载:“万人为一军。”事实上,一军的人数远不止一万人,应大约一万二千五百人。因此,“三军”合起来就有三万七千五百人。

    唐、宋代以后,“三军”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建制。不过,这时候的“三军”与春秋时候的“三军”又有不同,因为这时候的“三军”各军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是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的部队。

    明代的“三军”又与之前的“三军”有所不同。据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记载:“三军者,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为一军。”这里所说的“三军”,原是战国时代秦商鞅所规定的,包括前方作战、后方保卫城池的三方人员。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军”,一般是指陆军、海军和空军。

    趣味链接:西周有军一级的编制吗

    历来兵家学者都认为西周有军一级的编制,其主要依据就是《周礼》中记载的军。在此前后成书的一些史籍,比如《国语》、《左传》也都记载着西周存在军一级编制。

    《周礼·夏官》记载:“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五人为伍,伍皆有长。”

    《国语·齐语》有“五乡为帅,故万人为一军”。

    《左传·襄公十四年》有“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也”的叙述。

    唐、宋、明编纂的《通典》、《通志》、《太平御览》、《永乐大典》,也都有关于西周“军、师、旅、卒、两、伍”编制的记载,并未见与此相悖的论述。

    010清代兵服上的“兵”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看有关清代的影视资料时,常会看到兵服上的“兵”字,这“兵”字有什么意思呢?

    兵,是一个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从字义上看,兵指兵卒、士兵,是正规军队中的服役人员。清在入关以前,军队主要由旗人编组的八旗兵组成。1644年,清入关“定鼎中原”后,八旗兵员严重不足,就建立了由汉族人组成的汉兵作为弥补,这种军队因为以绿旗为标志,故称绿营。

    这两种军队虽然有区别,但都是清的正规军,其驻防地有严格规定,不经过朝廷是不能随便调动的:八旗兵大部分用来卫戍京城,小部分驻防全国某些要地;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我们在一般的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应该多是绿营兵。

    趣味链接:清代兵服上的“勇”指什么

    清代把战争时期临时招募的兵士叫做“勇”,如“劲勇”、“募勇”、“乡勇”等。

    雍正、乾隆之后,遇有战事,每每常规“兵”不够用,就需要临时招募军队,以补八旗兵、绿营兵之不足。“勇”就地取材,临时招募,战事完了就卸甲归田,即使立有战功的也不久用。

    “乡勇”始建于1787年清将福康安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他的“官兵”屡遭失败,遂采取“以土着破土着”的方法,“广募乡勇以厚兵威”,终于镇压了林爽文起义。由于这些临时士兵都是本地人,大多熟悉本地山势水形,自然就很容易取胜。

    嘉庆初年时,清廷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也是广募川、陕、楚三省“乡勇”帮助绿营作战。但这“乡勇”仍不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一到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就纷纷解散了。

    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由于清入关以后,八旗兵养尊处优,逐渐腐朽,绿营也逐渐腐化,为巩固统治,清廷不得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也是招募的)来打仗。从此,“勇”代替了“兵”,成为清廷的正规军主力。

    011娘子军的起源

    隋朝末年,李世民策动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反抗渐渐走入末路的隋朝。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陕西鄂县故乡,变卖家产,招募了大批士兵,又联络各地的农民武装,合并了几支零散的起义军,兵力扩充到七万。公元617年,李氏率领着这支队伍和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共同击溃了隋军,宣告了隋王朝的结束。

    李渊称帝后,李氏被封为平阳公主。之后,李氏统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但这支娘子军只是以女子为将,士兵则多为男性。

    至于以女子为基本成员又有严密组织的娘子军,则是从太平天国时期才开始有的。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左、中、右和数字一至八来编排番号,共40军,每军2000余人,共有10万之众。

    趣味链接:孙武操练“娘子军”

    据史书记载,孙武来到吴国帮助吴王谋划霸业,吴王为了试他的兵法,便将宫中180名美女交给他训练。孙武将她们分成两队,两队队长由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可是这两人不守纪律,嘻嘻哈哈,于是孙武下令将她们处斩,另任队长。

    其他美女见状后非常害怕,所以都认认真真地听从孙武指挥,进行操练。她们队伍整齐、步伐统一,完全合乎规格。这大概就是娘子军的先驱了。

    012我国古代的军衔

    元帅:元帅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唐代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时晋国称将军为“卿”;汉代将军名号颇多;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更多;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

    校尉: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是校,校尉是统领一校之官,地位仅次于将军。汉武帝初置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领;唐代团设校尉。

    尉:春秋时晋国军队分为上军、中军、下军,每军都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秦汉以后带尉字的官员地位逐渐下降。

    趣味链接:“冠军”本是军事用语

    冠军最初的含义是列于诸军首位。《汉书·黥布传》:“项梁涉淮而西,击景驹、秦嘉等,布常冠军。”秦末,楚国义帝封宋义为上将军,号称“卿子冠罕”。后来,汉名将霍去病也被封为“冠军侯”。意思是他们的勇武善斗为诸军之最。

    大约从汉代起,经魏晋以至南北朝时,冠军成了将军的一种官衔,叫“冠军将罕”。唐代设冠军大将军。到了清代,皇帝的銮仪卫及旗手卫的首领,也称“冠军使”,是一种官名。后逐渐把“冠军”一词从武将推广到文士,科举考试中,把名列第一的人称为“冠军”。现在,“冠军”一词多用来称比赛第一名。

    013诸葛亮是否摆过空城计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的诗句,被后人改编成京剧、晋剧、徽剧,冠以《空城计》的名字广为流传。在民间则认为是诸葛亮在西城凭三尺瑶琴,空城退敌,究竟是不是这回事呢?

    自从裴松之否定了诸葛亮摆“空城计”的真实性以后,人们对历史上是否摆过空城计的问题多持怀疑态度。

    《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郦,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合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合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

    从这段权威性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街亭之战时,蜀军主帅是诸葛亮,魏军主帅则是张合,诸葛亮只是“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并未搞过什么“空城计”。

    趣味链接:“空城计”的发明权属于赵子龙

    诸葛亮虽然没有摆过空城计,但并不是说历史上没有人用过这个优秀的战术。据考证,真正使用过“空城计”的人是赵子龙。

    据《赵云别传》记载:“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阵,且斗且退,公军散,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其将张着被创,云复驰马还迎着,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擂鼓震天,唯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坠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故事,多为《三国演义》所误。也许是作者罗贯中出于文学表达的需要,有意来了个“移花接木”。

    014《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

    《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为“兵经”,誉为“百代谈兵之祖”。然而,关于它的作者是谁却长期存在着争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他们各有兵法传世。但是,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一部《孙子兵法》。司马迁认为《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这一看法也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同。

    但是,有人根据《孙子兵法》阐述的许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就认为此书源出于孙武,而完成于孙膑;有人则干脆主张,它是孙膑所作。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比《史记》早得多的《左传》中丝毫没有提及孙武,并且《孙子兵法》中提到了一些不是孙子时期所能出现的词和事,所以,《孙子兵法》的作者不是孙武,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无名氏。

    也有人认为《孙子兵法》是孙武和他的门徒共同创作的。

    但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墓葬中,同时发现了书写《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大批竹简。这一发现证实了《史记·孙子传》中两个孙子均着有兵法书的记载是真的,但是,仍有学者认为这不足以证明《孙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孙武所撰。

    所以,历史的真相如何,目前还没有结论。

    趣味链接:我国古代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相传是由春秋末年着名军事家孙武所着,今存本13篇。

    《孙膑兵法》: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

    《吴子》: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今存“图国”、“料敌”等6篇,都系后人所撰。

    《六韬》:传说为周代吕望(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时的作品,现存6卷。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尉缭所作,共31篇,今存5卷,共24篇。

    《司马法》: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古司马兵法,共150篇,今存本仅5篇。

    《太白阴经》:由唐代李筌撰写,共10卷,《四库全书》收录的8卷本是后人合作的。

    《虎钤经》:是由宋代李许洞撰写,全书共20卷120篇。

    《纪效新书》: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时撰写,共18卷。

    《练兵实纪》: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集6卷,此书和《纪效新书》亦称戚氏兵书。

    015击鼓与鸣金

    在古典小说中,描写战斗的场面常会用到“击鼓进军”、“鸣金收兵”的成语。这是怎么来的呢?

    “金”和“鼓”的历史悠久,早在25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在《诗经·小雅·采芑》第三章就有“钲人伐鼓”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掌管鸣钲和击鼓的官员(钲人),这时在击鼓。“钲”和“鼓”就是古人行军时用的器物。

    “鸣金”就是“鸣钲”。《说文解字》说:“钲,似铃,柄中上下通。”段玉裁的注解中说它像铃,但没有舌,靠柄上下活动,撞击钲中心壳体,发出响声。《诗·传》中这样说:“钲以静之,鼓以动之。”现在用的“鼓动”这个词,也是从这里来的。击鼓就前进,鸣钲就止步,击鼓、鸣钲都是传达军令的。后来陈奂在《诗·传》疏文中说,钲、鼓主要用在演习作战上。真正在战场上厮杀,则是用的号角和口令。

    趣味链接:古代的号角

    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是用兽角做成的,故亦称“角”,它是东汉时由边地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由于它发声高亢凌厉,在战阵上用于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如“鸣角收兵”之例。后来,角也用于帝王大臣出行时的仪仗;随着角被广泛使用,制角的材料也就改用了较易获得的竹木、皮革,还有铜角、螺角。角的型号也长短大小有别,以适应不同的需要。元明以后,竹木、皮革制作的角渐消失,铜角使用最为广泛。到清末,新军创建,“洋式”军号盛行,角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016烽火台是什么设施

    烽火台是我国古代有组织地传递军事警报的设施,2700多年前的周幽王时就有了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据说在边疆及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烽火台里装满柴草或动物粪便,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援助,抵抗敌人。

    汉朝时,从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都有烽火台设置,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辖。各台按照远近大小,分别配置若干兵卒。举放烽火的方法,昼夜不同,白天举烟,夜晚放火。

    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来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例如敌人在500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500人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这种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这种通信方法,直到明、清时代许多地方还在使用。

    趣味链接:金牌与文书急递

    《说岳全传》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急召岳飞班师,读过小说的人均会留下深刻印象、那么,金牌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金牌的正式名称是金字牌,交给递送文书的人佩带,其作用在于使人一望而知有紧急命令:会字牌本身并不含有班师意义,主要只是表示催促的紧急。

    按照宋代的规制,金字牌乃由“急脚递”传送。急脚递又是什么呢?原来宋代的邮传制度分为最速、次速、平常二种,最速的日行五百里,其次四百里,再次则三百里。其实,急脚递每日亦只能赶程四百里,所以能收五百里效果,乃有赖于互递。因为宋代于特别指定的驿与驿之间设有邮铺,文书(金字牌)到了,便即由甲铺的铺兵递送乙铺的铺兵,依次传递,犹如长途赛跑的“接力赛”,加强了传递速度,故而急脚递的传送可以日行五百里之遥。

    金字牌实际上只是紧急文书的一种标志,它所以“声名大噪”纯受“秦桧十二金牌召岳飞”此一故事深入民间的影响;其实,古代紧急文书使用的标志并非单独由“金字”包揽,还有黄漆青字牌、黑漆白字牌、黑漆赤字牌等,其作用与金字牌并无分别。

    对于文书急递,历朝均甚为重视,而驿站则为肩负此一任务的重要角色。宋亡以后,元代的驿站更具特色,驿卒穿特定防雨衣服,插羽毛、佩弓刀,执行传递任务时所骑马匹配有铃子,远远听到铃声,下站就立刻准备“接力”传递。秦桧的十二道金牌,就是等于十二封急递文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