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经济·贸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001古代早期的货币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国最初曾使用过牲畜作为货币,在彝族的古籍中就有“四羊换一牛”的比值记载,他们表示货币概念的“则糜”,原义泛指牛羊,即牲畜的概称。周代青铜器铭文中还有“匹马束丝”以易奴隶的记载,即其明证。

    随着商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贝以朋为计算单位,一朋贝就是一条项链所用贝壳的数目。西周交通不发达,贝壳不易得,还常用铜来仿制,于是出现了铜贝、铜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此外,也有以石、骨、玉、蚌制作的仿贝,也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充当着货币。由于贝曾被用作古钱币,因此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都从贝,如货、财、赋、贵、贱等。

    到了周代,生产中大量使用铁器,生产水平有了较大发展,大概在春秋时期金属铸币开始流行,据《国语·周语》记载“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铸大钱”。

    我国铸币开始时有圆形、方形、刀形、铲形等样式,后来一般都采用圆形。这也是今天我国把货币的基本单位叫“圆”(简化字为“元”)的由来。

    趣味链接:古钱币的谑称

    钱币在古时还有两种谑称:“白水真人”和“王老”。“白水真人”由古代称钱为“泉”拆字而来。《周礼·地官·泉府》贾公彦说:“泉与钱,今古异名。”大抵可信。

    称钱币为“王老”由《南郭新书》而来,据说唐代有个富翁,姓王名元宝。他家财万贯,而当时的钱上恰也有“元宝”两字,于是人们谑称钱币为“王老”。

    002元宝简史

    我们现在常说的元宝,指的大多是我国旧时铸的金银锭,始于元代。忽必烈继位后,曾以库银为元宝,后来又将元宝铸成马蹄形,因此又称马蹄银,作货币流通。大锭重约五十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标有银匠姓名及日期、地点。重量成色各有差异。清中叶后元宝须经公估局鉴定批明重量和成色才能流通。金元宝一般供保藏,极少流通。

    其实元宝也是一种古钱币的名称,以唐宋两代铸造较多。因唐“开元通宝”误读作“开通元宝”而得名。

    最早使用元宝这一名称的是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一元宝”和“顺天元宝”,后有代宗时的“大历元宝”。五代晋石敬瑭铸的钱叫“天福元宝”,宋代有“淳化元宝”。以后每次改元,多更铸新币,用年号标名铸于币面。清末所铸铜元上曾用“光绪元宝”四字,这些都是以元宝为名的钱币。

    趣味链接:中国镍币之祖

    古钱从商代后期到明前期,其成分主要为铜、锡、铅合金。

    古钱色泽因其成分不同而各异,如铜多则显“冰红铜”色,铜的比例适中则为黄中泛青的普通青铜色,而锡铅过多则呈灰白色。秦半两、六朝五铢、隋五铢、唐开元、乾元以及宋崇宁、大观、政和、宣和、靖康、绍兴等古钱,有呈青白或白而泛黄的色泽,一般俗称为“白铜”,其实为铜镍合金。

    镍有为磁石所吸引的特点。但除了版别特殊的崇宁通宝折十钱外,一般对磁石无动于衷。能与磁石相吸引的崇宁通宝“通”字平头,走之底平足,“宝”字大斜。此种钱存世较少,可为中国镍币之祖。

    003“孔方兄”怎么演变成了钱的代称

    中国古代的钱币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式各样的,战国晚期的秦国才开始铸造“圆形方孔”的钱币。从此这种圆形方孔式样的钱币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为通行的钱币形状,后来民间也用大钱、铜钱来称呼这种形状的钱币。

    最早称钱为“孔方兄”的是晋朝的鲁褒。惠帝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纲纪大坏,世风日下,惠帝昏聩无知,朝纲旁落,政出多门,贿赂成风,很多人都贪得无厌。

    鲁褒是晋时一个名士,他在文章中写道:“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针对当时朝廷中达官贵人搜刮民财、巧取豪夺的行为,他写了《钱神论》一文来嘲讽、挖苦他们。他戏称自己对金钱“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

    这本是鲁褒对“钱”的游戏说法,但是在晋末那个盛行玄谈、讲究风度的年代,“孔方”、“方兄”或“孔方兄”作为钱的代称迅速流行起来。因为人们觉得用“孔方兄”来代指钱币,不但符合它自身的形状,而且完全消除了言及“钱”时的庸俗气,使人们觉得说话者知识渊博、气质脱俗。

    时至今日,尽管铜钱已经成为古物,但是仍旧有人用“孔方兄”来称呼钱。体现了一种豁达和幽默。

    趣味链接:中国最早的货币与纸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贝壳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主要的也是最早的原始货币。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交子产生于宋代初期。交子上有图案、密码、花押、图章等印记。可流通,也可兑现。

    004纸币为何又称“钞票”

    纸币,又称钞票。“钞”字来源甚早,唐代时就把卖田地的卖约和经官府盖印的证据称做“田钞”,称官府的其他文件为“文钞”。

    有人认为钞始于唐代的“飞钱”,但也有人认为这种“飞钱”是一种汇兑而非纸币。很多的学者认为纸币始于北宋的“交子”。“交子”一产生,就有地方官吏称它为“铁缗钞”。“交子”的本位是铁钱,一缗就是一千文。可见,中国的纸币刚刚出现,就同“钞”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交子最初由四川的16家富户主持发行,是一种纸币。当时发行额是1256340缗,三年更换一次,备有本钱360000缗。后来由于富户衰落,1023年,政府收回纸币的发行权。宋仁宗天圣年间,政府在益州设“交子务”,专司货币发行,流行渐广。

    宋代通行过的纸币,除称做“交子”、“会子”、“关子”以外,称做钞的也有很多,如“河北见钱钞”、“两浙盐钞”、“陕西钱钞”等,有上百种之多。金代有“交钞”,元明两代的纸币称“宝钞”,如“至元宝钞”、“大明通行宝钞”等。

    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工商业逐渐发达,汇兑业务随之发展,出现了“汇票”一词,“票”字的使用也开始多起来。

    清朝初年,曾发行一种纸币,叫做“钞贯”。民间陆继出现了“钱庄”和“票号”等金融信用机构,发行“照票”、“凭票”等作为领取现金的凭证。不过,咸丰以前,票是票,钞是钞,各不相混,互不通用。至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农民革命的军费,解决财政困难问题,实行“大清宝钞”,代替制钱和“户部官票”,从而出现了“钞票”一词,并成为纸币的代称。

    趣味链接:票号和钱庄

    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主要从事汇兑业务,又称“汇票庄”或“汇兑庄”,因多由山西人开办和经营,故亦称“山西票庄”、“西号”。

    钱庄又名银号,在长江流域和上海地区称“钱庄”,在北方和华南各省,多称之为“银号”。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约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金融业组织,主要经营银钱兑换、存款、放款和汇兑等业务。

    我国的兑换业源远流长,唐宋时就有金钱铺、兑坊类的组织。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宣德年间,宝钞壅滞难行,民间交易只用金银;英宗正统年间放松管制,白银正式成为法定通货,和铜钱同时流通。

    因币种繁多,仅制钱一项就有“金背”、“火添”、“锭边”等,重量成色不一,而且制钱、私钱和白银的比价经常波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庄遂应运而生。

    005为什么是“买东西”而非“买南北”

    为什么把购物称为“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与此相关的有下面这个小故事。

    宋代有一位名叫朱熹的理学家,他好学多问,爱钻“牛角尖”。有一天,他偶然遇见了一个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好友盛温和。他笑问盛温和:“你提着竹篮子干什么去呀?”盛温和想和他开个玩笑,便诙谐地眨着小眼睛回答:“我呀,是上街去买‘东西’的。”

    朱熹冥思苦想,却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又问:“‘东西’怎么个买法?什么价?买‘东西’?那为何不买‘南北’呢?”盛温和听了不觉失声笑道:“你呀,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问你,与金木水火土相对的是什么?”

    他这才翻然醒悟,晃着脑袋饶有兴趣地自言自语道:“哦,哦……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金木之类的物品,篮子都能容纳得下;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类东西篮子岂能容得下?”说罢,他高兴地指着盛温和的脑袋说:“哎呀,还是你的脑瓜子聪明!”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五行”的“木金水火土”,是与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相配的。按照相生相克的原理,东方的木和西方的金可以共处,而南方的火和北方的水可就势不两立了。

    后来,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东西”逐渐被作为商品物质的代名词了。

    趣味链接:“东西”与“南北”的对联

    有一年,乾隆带着一帮翰林学士到江南游玩,途中经过一个名叫通州的小镇,看到此处小桥流水,风光旖旎,人来人往,市面繁荣,他们就停了下来。

    乾隆想起在北京郊外也有一处地方叫通州,随即吟成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吟完以后,乾隆便命随行的翰林学士们来对对试试。这上联有一点刁,那些翰林学士们冥思苦想,却无人应对。

    江南通州当铺很多,到当铺当东西、赎东西的人络绎不绝,生意颇为兴隆。有个翰林看到此情此景,顿时灵感爆发,以景造对,脱口道出了下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听了,随即点头赞许,说这下联顺手拈来,和上联匹配竟是妙趣天成。随行的其他同人也为这位翰林的机智拍手叫好。

    这个下联末尾的“东西”是表物件,却要和上联的表方位的“南北”相对。人们之所以认可下联的原因,无疑与“东西”的本义是表方位相关。

    006“压岁钱“的由来

    现在,人们遇到逢年过节、生日婚庆时,都习惯送红包。这个习俗是由以前的“给压岁钱”演变而来的。

    “岁”是年的意思,所谓“压岁钱”,就是压住由年引起的恐慌的祝福之钱。为什么年会引起恐慌呢?

    在我国的传说中,年本是一种凶恶的怪兽,每隔365天后的夜晚,它就会出来伤害人畜,践踏庄稼,人们为了不让年为害人间,就在它出现的那一天敲响各种东西驱赶它。后来逢年敲锣打鼓放鞭炮便由此演变而来。

    年这样一种怪兽来了,孩子们当然会惊恐害怕,于是大人们就在年来到的时候,做出好吃的给孩子们压惊,久而久之,压惊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据《宋史》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元宵观灯时,被贼人掳去,正巧碰上皇家车队,南陔呼救,官员们把南陔救出送进皇宫,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连忙慰问南陔,同时送南陔压惊金犀钱祝福。从此,馈赠“压岁钱”更成流行时尚。

    早期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钱,放在孩子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明显有压惊和祝福的双重含意。到了明、清年代,则将串起铜钱的彩线改用红线,更突出了驱凶辟邪和吉利祝福之意。

    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圆,寓“长命百岁”的意思。如今,大人们则喜爱选用新钞票,赠给孩子们作为春节的礼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岁钱的含义已由最初的压惊逐渐转化为节日的祝福。

    趣味链接:“摇钱树”的来历

    “摇钱树”经常出现于神话传说中,是说一种宝树,只要一摇动,就会有钱落下来。也有用“摇钱树”来比喻能挣钱的人。那么,“摇钱树”一词是怎么出现的呢?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只是你的娘,把你(花魁女)当个摇钱之树,等闲也不轻放你出去。”《占花魁》剧:“被许多人,口称是万俟府上,把女儿抢去。若有些山高水低,可不把我一个摇钱树活活地砍折了。”《怜香伴》剧:“我周公梦的秀才,是个摇钱树。只求树不倒,不怕没钱摇。”

    因为旧时妓院中鸨母把妓女当做摇钱树,所以,也称妓女为“钱树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许和子者,吉州永新县乐家女也……既美且慧,善歌,能为新声。及卒,谓其母曰:‘阿母,钱树子倒矣。’”

    007我国公债溯源

    公债,是国家以信用方式吸收巨额款项的一种形式,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中国在出现这种形式之前,国家收入一向依靠地丁与钱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连年战争使清廷元气大伤、丁粮锐减,而且军用浩繁,国家财政吃紧。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为了搜刮军费,围剿太平军,便与幕僚建议创“厘金”,后又开捐官之例,用来增加收入。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廷已气息奄奄,理财之术亦穷,经济来源更加困难。正在清廷内外交困时,光绪庚辰科的状元、翰林院侍读学士、南京人黄思永仿效西洋列国筹集公债的先例,奏请清廷发行公债,以应当务之急。这篇奏折,大受慈禧的赞赏,遂准奏。可是,慈禧认为称债有失皇家体面,便取名叫“昭信股票”,以示昭大信于民之意。这次发行的“昭信股票”,均交各省派销。

    从此,中国就开始有了公债。

    趣味链接:彩票溯源

    彩票,又叫奖券,俗称“白鸽票”,还有些人称之为“发财票”。其前身据说是一种叫“闱姓”的东西。

    1880年左右,杭州刘学询在北京会试时,发行一种“闱姓”。其法将应试举人的姓印在一张纸上,定价出售,由购买的人去猜,等发榜后,依猜中多少,依次得头、二、三等彩。科举未废时,“闱姓”风行于广东,官方并不禁止。光绪初年,且有人奏抽“闱姓”捐,以助军饷。

    此后湖广总督张之洞批准发行的“湖北签捐票”,可算是旧中国最早正式发行的彩票。另外,自1894年起,上海即流行一种来自菲律宾的“吕宋发财票”。在旧中国,彩票之风以上海最盛。

    008商人的由来

    “商人”就是买卖人、生意人。那么,“商人”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到了夏代,在社会上便分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交换的人。公元前1000多年,黄河下游的商族首领王亥聪明多谋,很会做生意,经常率领很多奴隶,驾着牛车到黄河北岸去做买卖。

    后来,到了商族后裔汤的时候,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特别是纺织业,花色品种优于其他各族。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便组织妇女织布纺纱,换取夏的粮食和财富,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代的统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

    周朝建立后,商朝的臣民被贬为下等人,被剥夺了政治权利,被没收了土地和财产。过惯了奢侈生活的商族贵族,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便纷纷重操旧业,到处去跑买卖。久而久之,便在周族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概念,即跑买卖的人都是商族人。后来,慢慢地“族”字也去掉了,简呼为商人了。这些称呼一直沿袭至今。

    趣味链接:唐代的外商

    唐代时,经济对外开放,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商涌入中土,当时的外商,主要集中在长安、扬州、广州三个大城市中。

    唐代将长安西市划为外商集中区,这里的外商主要由西域丝路而来。他们有的开“酒家”,借“胡姬”陪酒赚钱;有的办“质库”(当铺),“举质取利”;有的建“波斯邸”,放高利贷发财。更多的则是做珠宝木材生意。

    广州的外商则主要从海上丝路而来,大多经营从波斯、印度等地运来的香料珍宝等物。唐代广州外商最多时,据估计有十多万人。

    扬州也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城市,对长安和广州的外商有强烈的吸引力。肃宗时,田神功率军大掠扬州,仅大食、波斯的外商就死了几千人,可见扬州外商之多。

    在史籍中,唐代的外商大多被称为“商胡”,亦称“贾胡”、“胡客”、“番商”,这些外商主要是来自于大食(古阿拉伯帝国)、波斯(今伊朗)的穆斯林商人。

    与外国通商,给唐代带来巨大财富。每年的商税、市税收入,广州市舶使的关税收入,在唐代每年的财政收入中都占很大比重。

    009薪水史话

    据《南史·陶潜传》记载,陶潜送给他儿子一个仆人,并写信说:“得知你们在家连每日的生活开支都难以供给,因此派了这个仆人来,帮你们打柴汲水。他也是人家的儿子,你们可要好好待他。”

    在陶潜的这封信中,便出现了“薪水”这个词,“薪”指砍柴,“水”是担水。因为柴和水都是生活的必需品,原指砍柴打水的“薪水”一词,便渐渐有了生活开支的意思。如《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费用。

    东汉以前,官员俸禄一般都是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为俸禄发给朝廷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等,而明代曾将俸禄称“月费”,后又改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

    现代一般人按月支取的工资近乎古代的“月俸”、“月费”,主要也是用来应付日常的生活开支。因此,人们常把工资也称为“薪水”。

    趣味链接:盘缠的由来

    钱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用于不同场合时,说法有很多,如钞票、纸币、银子、现金、费用等。看古装剧或古小说时,说某人有没有旅费时,还会发现它的另一种称呼:盘缠(或盘川)。为什么这样叫呢?

    “盘”和“缠”,分别是“盘绕”和“缠绕”的意思,是一对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但在古代却有着某种必然联系。

    中国古代的钱币都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因此古人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穿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

    宋代以前的商贾游人出远门,都把铜钱或背在身上,或肩扛手提,既不便,又招人耳目,且容易被窃贼盯上,所以到了宋代便出现了把铜钱盘起来缠绕在腰间的新发明,既方便携带又安全,因此古人就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010古代的集市

    “集市”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步,自身的形态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集市”肩负着两部分的职能:一是物品交流的功能;二是民众聚会的重要场所,即人与人的关系的社会体现场所。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广场空间也是从“集市”的形态演变而来。

    我国集市贸易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到了周代,集市贸易已初具规模,《周易·系辞》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到了唐代,集市设有市令官,主要管理市场交易,并规定午时击鼓三百下,商人始能入市。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市。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了专门性的集市。我国古代的专门集市可分为季节性和非季节性两种。季节性的专门集市,大多出售的是节令商品,如《成都古今记》载:“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器物),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另外,也有一些盐市、草市、米市、茶市等,也属于专门集市。

    另外,还有庙市和香市,庙市又称庙会,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约三五天。像上海静安寺庙会。有的一年数次,甚至每月举行。香市一般在春季汛期进行,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市贸易。

    我国宋代还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一般至晚三更为止,早市一般始于五更。

    最为有趣的是,在我国古代还有一种“学市”,又称“槐市”。相传为汉代王莽建立的。槐市“列槐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每月初一和十五)会,且各持其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容揖让,论义槐下”。

    趣味链接:秤的历史

    我国古代,将量物轻重的天平和杆秤通称“权衡”。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已有了计算重量的手段,如西周青铜器铭文中的“金十匀”等记载,其中的“匀”就是计量单位。

    到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了天平。到了三国时代,天平的提纽渐渐从中间移至一端,并在衡杆上刻斤、两数,形成提系杆秤的雏形。现代出土的一些北魏、北齐的铁秤砣表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杆秤已得到了广泛运用。

    对于计量衡器,历代都重视其制造和管理。首先,要求衡器制造准确。早在西周成王时,王室就曾颁布度量衡标准器。秦始皇时,还曾颁发标准权器,诏令全国统一度量衡。唐、宋、元、明、清各代都对度量衡的管理十分严格,颁布了不准私造的法律。

    为保持衡器的准确度,各代还实行一些定期巡检制度。周代规定,每年仲春和仲秋之月“同度量,平权衡”。

    为加强衡器管理,历代还专门设置掌管度量衡事务的官吏与机构。史载东汉时的京兆尹平权衡,因而“市无阿枉,百姓悦服”。唐代专设监校官。明代权衡通由工部宝源局监造,由兵马司兼领市司,负责校正衡器。

    011夜市史话

    每当夏季天气炎热之时,各地的夜市便开始活跃起来。然而,你知道夜市的历史吗?

    夜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春秋时期,我国商业活动就很活跃。到了西汉,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成都等大城市,均已成为着名的商业中心。不过,当时官署对城市市场管理严紧,开市和闭市均有定时,不可能形成夜市。东汉时,有些城市打破禁锢,兴起了“夜籴”,这便是夜市的萌芽形式。

    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出现了新繁荣局面,单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夜市才正式出现。

    北宋时,都城汴梁的夜市已初具规模,十分热闹,达到了“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夜市的时间要三更歇。买卖的内容以各种时令食品、风味小吃为主:夏天有绿豆饮、甘草冰雪凉水等;冬日则有旋炙猪皮肉、野鸭肉之类。当街摆铺,提灯照明,任人选购。

    南宋迁都临安以后,夜市更是盛况空前。南宋吴自牧所着《梦梁录》里说:“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都城纪胜》中更说:“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外亦然,……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无异。”这时的夜市,凡白天能买到的商品,晚上几乎都能买到。

    趣味链接:官设马市史话

    所谓“马市”,就是马的交易场所。据史料记载,我国的马市,起源于唐玄宗时,当时朝廷允许突厥人每年在西受降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用马匹换金帛。这便是我国最早的马市。

    宋代沿袭了唐代这一交易制度,大多用布帛换取马匹,宋神宗时则又用茶叶换马。

    明代永乐年间,在甘肃设有同回族易马的互市,后来又在辽东的开原南关、开原城东和广宁分设三个马市,以米、布、绢同少数民族换马。明正统三年,又在大同开设马市,与瓦剌首领也先互市,后来由于中官王振裁抑马价,发生兵争,而招致土木之变,马市废除。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又在大同、宣府等地开设马市,以银换马。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虽在张家口和古北口等处设马市,用茶换马,但到雍正年间趋于停止,仅仅在四川边境地区同少数民族用盐换马。而到了咸丰时各地军队所需马匹统归自购,官设马市告以全废。

    012何谓商帮

    明清时期民间的贩运贸易形成了四大主要商帮,即船帮、车帮、马帮、驼帮。

    船帮是指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载运货物于江河湖海之间的商帮。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的不便和道路的崎岖,大宗货物的长距离运输主要依赖船只,船帮在当时的行商中名气颇大,多为“携数万之资,以求什一之利”的巨商组成。明代中叶规模较大的是黄河船帮,清代晚期开始没落。载运的货物主要为粮、盐和布匹,后期也曾以铜、铁为主,主要是漂洋过海到日本采办洋铜、洋铁等。

    车帮的交通工具一律为大马车,以贩运内地商品经东北至中俄边境贸易为主,沿途经过的多为平地草原。车帮出发时,一般二十辆车组成一队,白天休息晚上赶路,一辆辆马车首尾衔接,每辆马车下挂一盏马灯,前后有二十多条大狗尾随,气势浩荡。

    马帮指以骡马毛驴等为交通工具的商帮,马帮与船帮比,一般规模较小,贩运的距离也较近,主要贩运的货物为人们日常需要的粮、油、棉、布以及其他日用品,多在山区活动。马帮的首领在中原地区习惯上称为帮头,他所带领的骡马数量也以几把鞭子来计算,每把鞭子必须赶足五头牲口,帮主要自备一匹骑骡压阵。马帮多活动在西部和中原一带,大的马帮一般拥有牲口上百匹,小的则只有十几匹,甚至几匹。

    驼帮是指以骆驼为交通工具的商帮,由于骆驼的忍耐力极强,所以驼帮主要从事的是远距离的长途贩运,他们跋涉于崇山峻岭或荒漠草原,行旅辛苦。民间驼帮主要以贩运江南的茶叶到中俄边境哈克图进行贸易为主,在清代曾十分有名,如黄河驼帮互市的主要地方——哈克图曾被称为我国的陆地码头。

    趣味链接:会计的由来

    “会计”一词大家都知道,它是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代称,而今,也用“会计”称谓做此类工作的人。

    “会计”就是“总会计算”的意思。“会”字在当“总计”讲的时候,应读做“kuai”。“会计”起源很早,最早出于《史记·夏本纪》:“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晚年在绍兴的苗山上大会诸侯,稽核他们的功德,这个行动称会稽(会计)。

    尽管“会计”起源很早,但到了周代,才形成现在意义上的“会计”。

    据记载,周代有专设的会计官职,掌管赋税收入、钱银支出等财务工作,进行月计、岁会。亦即,每月零星盘算为“计”,一年总盘算为“会”,两者合在一起即成“会计”。

    古书中多处都有使用“会计”一词:《孟子》里有“会计当而已矣”的话。《战国策》“冯谖为孟尝君市义”里也提到过,孟尝君要派人去薛邑收债,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冯谖则应声而出。

    汉代把周代的会计官职又作发展,设立了管理这些会计事务的官职。《汉书》上载,汉初的桑弘羊曾为“大司农中丞管会计事”。

    013古代的赋税制度

    赋税,又称税收,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与物质条件。

    据我国历史记载,2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贡”,贡就是献生产物给帝王。夏代的贡纳,地区广,名目多。据《尚书·禹贡》所载,除地处王畿的冀州无须纳贡外,其他八州都有贡纳。各州的贡纳内容互有侧重。除麻、丝、漆、羽毛、皮革和铜铅等金属外,有的州还须贡纳珠宝、怪石、海贝、异兽等。

    商代时,国力强盛,贡纳的范围更广,除诸侯封邑外,边疆的氐、羌等族,也来纳贡、称臣。诸侯部族贡纳的大量牲畜,更是商朝奴隶主对外战争所需畜力和祭祀用牲的主要来源。

    进入西周后,贡纳已经制度化。一方面,将贡纳列入财政预算,“专贡专用”;另一方面,按等级核定贡纳的轻重。即所谓“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

    到了春秋时期,对私有土地按亩征税的“初税亩”制实行后,就有了“税”的征收方式。后来,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捐税的种类日益增多。

    我国的北魏和唐代中期以前实行均田制,税收多以田亩征收,两税法实行后,则以人口和财产多寡征收,宋代也大致如此。

    到了明代后期,实行了“一条鞭”新税法。它以州县为单位,把所有的田赋、劳役以及多种摊派的贡纳和杂役,统统折合成银两,归并成一个总数,然后按本州县田亩分摊,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清初,继续沿用“一条鞭”法。1713年,清政府下令,依照康熙五十年各地所报人丁数字,作为丁银的固定税额,后来又演化为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丁银和田赋都按田亩征收。这种“地丁合一”是我国古代封建赋税制度的最后形式。

    趣味链接:捐输、捐纳、捐例

    清中叶以前,遇有国家庆典、筹集军饷、皇帝巡幸、工程建设等浩繁开支,准许巨商富民捐款报效,曾举办临时性捐输。其后,捐输定为常例,在国家正项财政收入中,列有捐输名目。清末,《辛丑条约》签订后,为筹措庚子赔款,在四川等地所征的田赋附加税,亦称捐输。

    捐纳是封建社会政府实行的捐官制度。以捐纳一定数额的银两获得授予的官衔(虚衔或实职)。这种制度始于秦始皇时期,以后历代封建政权多沿袭。

    捐例是亦称“事例”。封建政府所订捐官章程,分暂时事例和现行常例两种。清顺治时招民授职,捐银约七八千两,亦有至万金者,但仍行考试,文理通顺者为知县,不通者改授守备。这就是捐例的开始。康雍时期,只捐虚衔,不能做实官。清代后期,将捐款列为正项财政收入,虚衔之外可以捐实官。捐什么官,要多少银子,皆明订章程。

    014当铺的由来

    当铺,在我国古代到处都有。它起源于10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质库”。据《南史》记载,质库最初全由寺庙经营,以后达官贵族也多开设。

    到了唐宋,典当业日益发达。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今寺僧辄作库,质钱取利,谓之“长生库”。长生库成了宋时当铺的别称。元代称当铺为解库、解典库、解典铺。明代除旧称外,又有当铺、典铺、典当等名称。“当铺”之名可能始于明代。民间当铺的发展是清代以后的事情。

    趣味链接:“铜臭”的来历

    人们通常把用钱买官的方式叫做“铜臭”,用来讥讽有钱人或唯利是图的小人。那么,“铜臭”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据《后汉书·崔烈传》载,东汉时,有个官迷叫崔烈,他曾做过郡守、九卿,后官拜太尉,朝野均有声望。汉灵帝刘宏在位时,崔烈以五百万钱(当时折合黄金五百斤),买到了司徒这个官职。朝野议论哗然,崔烈的声誉更是一落千丈。

    一天,崔烈问他儿子崔钧:“我位居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不知大家都在背后说我些什么呢?”崔钧说:“他们说你身上有股铜臭味。”崔烈大怒,拿起木棒就打崔钧。这件事当时被传为笑柄。

    “铜臭”一词,从此被传了开来。

    015商标溯源

    商标是商品的标记,俗称“牌子”。商标是随着商品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酒店,最初就是以“旗”作为商标。《韩非子·外储说》中提到:“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这里的“悬帜”,就是指的挂酒旗作商标。那时的商标多以实物充当,鞋店画双鞋、剪刀铺绘把剪刀以示经营内容等。

    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往往同一个市镇里,有几家同行业的商店或作坊,倘若都以同样的实物作标志,那么互相之间就难以区别了。于是,他们便各以一种动物或植物作记号,这样便出现了“图记商标”。北宋时期,当时济南有家姓刘的针铺店,以石兔作为商标,颇负盛名。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品大量涌进中国市场。中国商标受外国影响,它的职能除了区别同类商品外,也起着美化商品的作用。因而,商标的款式、花样也逐渐繁多起来。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标法,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颁布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新中国在1983年3月3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标志着我国贸易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化、正规化。

    趣味链接:小议“幌子”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在他所着的《韩非子·外储说》中提到:“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

    这里的帜,就是幌子,是较古老的一种表明商店经营项目的旗子,也是古代商店的一种重要标志。当时,就是目不识丁的人,通过形象的幌子也能知道商店经营的内容。唐代诗人张继的“高高酒旗悬江口”、杜牧的“水村山郭酒旗风”等佳句,所描写的正是这种幌子。

    在以前,民间作坊都会挂出幌子以做标志。诸如中药店挂大膏药,小吃铺挂罗圈子,还有以实物或图画做幌子的,把猪头、羊头悬挂于店铺门前,画双鞋、绘把剪刀样子以示经营内容等。即使现代,开始以牌匾做经商标志,不少商家还要在牌匾上或者商店的橱窗上绘上实物的图样。

    016旅游业的始创者

    现在的人大都喜欢旅游,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名胜古迹等。但是,你可知道,旅游是由何时、何人始创而成为一项经济事业的呢?

    旅游业的始创者当属我国北宋名臣范仲淹。据古籍记载,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江苏南部一带发生灾荒,当时,范仲淹任杭州太守。

    范仲淹为了赈济灾民,便利用那里的湖山秀丽、古庙名寺众多之长,命各庙主事修葺庙宇,并在太湖举办划船比赛,然后号召各方官民出游。他自己带头游览。自春至夏持续数月之久,收入一大笔钱,范仲淹便用来救济灾民。这一来灾民衣食有着,居守家园,免受逃荒颠沛流离之苦,实是一桩美事,从而也为把旅游业作为一种经济事业来办开创了先例。

    趣味链接:“导游”的由来

    “导游”是从“响导”一词演化而来的。“响导”,是我国古代军队中的一种专门称谓。《孙子兵法》中就有“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响导者,不能得地利”之语。

    春秋时期,齐桓公带着管仲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响导带路,回来的路上迷了路。后来,管仲想出了一个办法,曰:“老马之智可用也。”这老马就是起了响导的作用。

    三国时,诸葛亮5月渡泸,深入不毛。他深知“响导”的作用,就派熟悉云南地理的永昌人吕凯绘制《平蛮指掌图》,进军入滇,从而获得了七擒七纵孟获的胜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