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日一谈-寡人好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1),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2),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3)无禁,罪人不孥(4)。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5)!’”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6)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7)。’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8)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9)。’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章句下》

    【注释】

    (1)明堂:周天子东巡时接受诸侯朝拜之处,位于鲁国境内泰山之下,后被齐国占领。有人建议拆毁,是因为周天子不可能再巡游,而诸侯因等级约束又不便使用。

    (2)岐:地名,今陕西省岐山县。相传为周朝发祥地。

    (3)讥:查问。泽梁,捕鱼的装置。

    (4)孥:妻子儿女。不孥,指不株连家属。

    (5)出自《诗经·小雅·正月》。哿,同“可”。

    (6)公刘:古代周族早期领袖,传说为后稷的曾孙,曾率部落从邰迁至豳。

    (7)出自《诗经·大雅·公刘》。橐、囊,盛东西的口袋,有底的叫“囊”,无底的,两端互结的叫“橐”。戢,同“辑”,和睦,安定。用,以。光,光大发扬。爰,于是。方,开始。

    (8)大王: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号“古公”,名“亶父”。

    (9)出自《诗经·大雅·绵》。浒,水边。姜女,太姜,太王妃。聿来胥宇,聿,发语词。胥,视察。宇,宫殿,此指建造宫殿的地形。

    【译文】

    齐宣王问道:“别人都建议我拆掉明堂,拆还是不拆呢?”

    孟子答道:“所谓明堂,是王者的殿堂。大王如果想要施行王政,就不要拆掉它了。”

    宣王说:“关于王政的问题,能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地,农民只交收成的九分之一作为税收;做官的人,世代享受俸禄;在关卡和市场上只稽查违法活动而不征税;湖泊池沼里捕鱼也不加禁止;惩办罪人不牵连妻子儿女。年老而无妻的叫鳏,年老而无夫的叫寡,年老而无子叫独,年幼而无父叫孤。这四种人,是社会中处境最窘困,却又没有依靠的人。文王施行仁政,一定先照顾到这四种人。《诗经》上说:‘富人的生活已过得不错啦,还是可怜这些孤独无依的人吧!’”

    宣王说:“这话说得真好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觉得好,那么为什么不去做呢?”

    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爱财。”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爱好钱财,《诗经》上说:‘粮食收来装满仓,急急忙忙备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大家和睦美德扬。弓上弦来弦开张,盾矛斧头都武装,启程去前方。’所以,守家的人粮食满仓,远行的人带足干粮,然后才能动身远行。大王您喜爱财物,如果能和百姓一同享用,那么实行王政有什么困难的呢?”

    宣王说:“我还有个毛病,我好色。”

    孟子说:“从前周太王也好色,特别宠爱他的妃子。《诗经》上说:‘古公亶父,清晨骑马奔驰,沿着渭水之滨,来到了岐山脚下,他协同妻子姜氏女,来勘察可建宫室的地方。’在他统治的时期,家家没有嫁不出去的女子,也没有打光棍的单身汉。大王喜欢女色,如果让老百姓也一样,让他们家庭和谐,那么,实行王政还会有什么困难呢?”

    【述评】

    人性的弱点

    在历史上,齐宣王可以说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君主,他善于纳谏,广揽贤士。他复兴了齐国文化中心——稷下学宫。齐宣王为稷下学宫“开康庄之衢,高门大屋,揽天下诸侯宾客”,广招儒、道、法、阴阳、兵、农、名等诸子百家,讲学鸣辩,稷下学宫经历150多年,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孟子就在此逗留讲学,时间长达六七年之久。看来,齐宣王是一位很重视人才的君主。

    同时,齐宣王也是一位性情中人。年轻时曾纵情声色,时政荒怠。当时,齐国有一个长相丑陋不堪的孤女,名叫钟无盐,生得“臼头深目,长指大节,卯鼻结喉,肥项少发”,面貌着实丑陋。但这位丑女对当时的政治极为不满,当着齐宣王的面一一陈述他的劣迹,并指出如果不悬崖勒马,就会国破家亡。齐宣王听后不但没有怪罪钟无盐,反而大受感动,立即下令拆除渐台,罢去女乐,斥退谄佞,摒弃浮华,随后励精图治,从此齐国国势蒸蒸日上。齐宣王对钟无盐钦佩不已,娶其为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齐宣王和孟夫子看来是比较对脾气,在《孟子》中,齐宣王是孟子愿意与之谈政最多的一位君主。当然,孟子也是位开明的学者,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位古板迂执的老夫子,这不单单体现在他直爽犀利的辩论中,同时也体现在他对人性中的诸多方面保有清醒的认识。这种情况在本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孟子在与齐宣王交谈的过程中,大谈特谈王政,其实也就是王道的思想,让齐宣王大为赞叹。但在齐宣王的心里,王道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当政者存在着诸多的欲望,必然会对推行王道造成阻隔。我们看到齐宣王也是一个很可爱的君王,他没有模棱两可,直接就说出了自己的缺点:“寡人好货”和“寡人好色”。

    齐宣王之所以在与孟子的谈话中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见解,一方面又找出了自己的一些缺点,对王道推行抱有疑虑,主要是因为孟子以文王治岐为例,提出的标准太高了。孟子提出:“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这里面有税收管理、有官吏制度、有商业管理、有司法制度,同时还提到了弱势群体的保护。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的为政要求以古代先贤为标准,许多的办法在战国那样政治纷争剧烈的环境下是不太合乎当政者的要求的。正因为如此,齐宣王才会有这样的顾虑。

    但是,孟子认为,这些人性中的缺点并不一定能够成为王道推行过程中的绊脚石,只要当政者把它摆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满足广大人民的欲望,做到“与民同欲”,就可能赢得民心,获得拥戴。针对齐宣王说自己“好货”、“好色”的问题,孟子同样找出了史证,说周朝的始祖公刘就“好货”,而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就“好色”。当然,最后的落脚点是:“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与王何有?”

    从孟子的回答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第一,孟子并不否定人欲。人欲是天然存在的,是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在理学家那里,“存天理,灭人欲”是不近人情的,欲与礼成了一种天然的对立物。而在孟子这里,我们看到,人欲是不可回避的。私有制泛滥的时代,压迫、苛敛、强梁几乎是合法化手段。特别是统治者,受私有观念左右,将人与人的关系演化为赤裸裸的手段与利益关系,由此而产生了贪欲问题,像功、名、利、禄、仕等,都带有私有制内容,都是社会现实决定的。孟子认为对待欲望,要有节制不可让其泛滥。泛滥的欲望只会给社会带来恶果。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章句下》)

    第二,孟子主张满足人的欲望,但要与人同之。孟子的这一观念要求领导者一方面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是要满足大多数人的生存欲望,将个人的欲望扩展到其他人的身上,满足社会中的合理的欲求。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名言。其实孟子的“与民同之”的欲望论,也是从孔子这句话中脱胎而来,因为这句话的反面就是“己所欲,宜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也要让大多数人分享。

    这其实是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的另一个层面的解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