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作风与纪律建设-守住新时代作风建设之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就特别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于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24]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成立时仅有50多名党员、处在秘密状态的党,发展成为拥有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党组织、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优良的党风、政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一、树立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和践行的基本观点。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首先树立起正确的群众观点,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做到一切的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党一切工作的评价标准,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塑造党的过硬作风。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是对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内涵丰富,对于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进步的推动者,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理应是主力军。所以,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地动员组织起来,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

    其次,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理应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在几千年的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凭借他们手中占有的社会生产资料,占有了社会主要的消费资料,人民群众却无法真正享有这些财富。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就是要通过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党提出的共同富裕目标的理论依据。

    最后,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者,理应是社会的主人。但人民群众的这种主人地位在各种形态的阶级社会中却被剥夺了,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长期把持着从上到下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广大的人民群众处于社会最底层,处于被奴役、被压迫的境地。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各种政治生活中,在社会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主人地位。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也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建党之初就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是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心系百姓、扎根群众,我们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正是依靠千千万万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我们才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群众观点是党的根本观点,是党不断夺取胜利的不二法宝。

    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以上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党的群众观点的有机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并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化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首先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根本保障。党的发展过程,就是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过程。党的9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正是由于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才使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经济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的今天,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我们党必须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认识,清醒地认识到权力真正的来源在于人民。要自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自觉摈弃任何脱离人民群众、高高在上的特权思想,敢于与任何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做坚决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

    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认为,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组成的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的坚强领导,是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得到实现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又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不断探索,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适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活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实践与现实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代言人,是中国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就要善于将这点向人民群众传播,取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增强党的凝聚力。

    二、站稳群众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密切联系实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5]

    (一)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求全体党员心中有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切实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党员干部要加强知识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践行群众路线,要做到一切工作都应该首先考虑群众利益,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要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争取群众的最大支持;要以老百姓“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围绕“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这一理念,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坚持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使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还要真正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之所思,察民之所虑,使各项工作和决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人民愿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避免片面追求“政绩”和“速度”的形式主义,防止劳民伤财。要广泛调查研究,全面考量,多方求证,克服主观臆造,确保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使各项具体的政策和措施真正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并使之制度化、法治化,克服主观随意,特别是公共决策,应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经过应有的公众听证程序,确保各项决策符合广大民意。要以群众利益为重,突破个人认识与个人利益的局限,集思广益,克服主观武断,公平公正,依法行政,尤其要坚决杜绝强行违背群众意志、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如果自诩高明、脱离了人民,或者凌驾于人民之上,就必将被人民所抛弃。任何政党都是如此,这是历史发展的铁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二)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26]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面对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民意为一切工作立足点,一切决策部署必须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反映民声、密切联系群众,真正做到“民之所欲聚之,民之所恶勿施”,真正体现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干事创业的最高衡量标准。

    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当好人民公仆,要认识到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而不是骑在人民群众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党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掌权只是提供了为人民服务的机会,用权就是要为国家、为人民谋福利,应自觉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位置。要把发展民生、促进民富,使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作为最大的执政追求,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一切工作中紧紧依靠人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切实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我们各项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动员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事业才能走向成功。

    坚守为民服务的宗旨,要加强人民群众对于党员干部的有效监督。要充分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意识和能力,有效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治的渠道,加大人民群众在评议党员、选拔干部、政绩考核、决策评估、问责处理等各个环节上的参与度,真正做到对于那些不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党员和干部,人民有充分的权利和机会否决,从而建立起始终把人民放首位的制度。

    坚守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要以正确的理想信仰指导自己的工作,以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事业观、政绩观处理自我与群众、个人与集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自觉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奢靡之风;要不断学习所从事业务的专业知识,增强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职尽责的能力。

    (三)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群众路线、站稳群众立场,必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避免以维护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现实利益,避免以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为借口损害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自觉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正、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却十分突出,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最根本的方法是继续推动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要继续发展生产力。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要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力。不断深化市场化取向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振兴科技,培养人才。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基础,使全体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要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最直接的基础,对解决群众的政治、文化利益问题起着关键作用。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完善村民组织,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进一步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维护人民文化利益的需要出发,要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抵制不良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把加强基础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继续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要注重群众权益表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群众诉求能够畅通表达。通过不懈努力,保障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正、正义、安全、环境方面的权益。

    (四)坚持教育引导群众

    站稳群众立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还要做到正确教育、引领群众,既要服务好群众,又要当好群众的带头人,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群众的先进性需要启发和引导,少数落后的思想需要改造和提高,要用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教育群众、武装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引导他们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要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错误思潮趁机泛起,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者有之,片面强调失误甚至刻意歪曲否定历史者有之。由于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使利益格局多极化,各种利益代表势力相互碰撞又相互消融互长,各种思潮与思想相互交错、相互作用与影响,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政局振荡和社会的不稳定。因此,我们要根据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特点,因地制宜,视不同的具体情况以不同的形式,加强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宣传,充分揭露这些带有腐蚀性的错误思想的欺骗性和反动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说明,让群众充分理解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要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益格局的多极化,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极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具有利益的排他性,因此在客观上刺激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长与弥漫,而且极大地冲击了以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为核心理念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又由于一些客观现实对价值取向的引导与我们所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以致使我们的正面宣传教育效果不佳,有时可能完全不能抵御现实负面性所带来的冲击。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工作人员与领导干部因抵御不住各种现实利益的诱惑与冲击而导致思想变质或腐化堕落,有的为牟取个人利益而完全丧失党性、丧失良知,有充当黑社会保护伞甚至与黑社会势力联姻的、有不择手段大肆侵吞国有资产和侵占公共资源的,等等,这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已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严重地影响了党群关系,对此我们应引以高度重视。我们要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开展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及广大干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群众利益无小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键要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千方百计把群众的事情做细做实。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思想政治工作是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必须不断改进创新,注重运用平等交流、民主讨论等方法,加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精神抚慰,帮助群众提高认识、化解疑虑,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做好群众工作,严格按法律和政策规定开展工作,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用法,依照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互联网等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表达意见诉求、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应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不断丰富与群众联系沟通、互动交流的载体,掌握民情、回应民意、汇聚民智。

    其次要提高组织动员群众能力。组织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能否有效地组织群众,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强调党员干部的形象建设显得尤为迫切。领导干部品德高尚,自身素质高、形象好,群众就信服,说话群众就听,就愿意跟着干。领导干部应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最后要提高了解社情民意能力。通过民意调查、信息公开、听证会、协商谈判等具体制度,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使他们主动走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完善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各类媒体作用,重视各种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三、大力改善民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充分维护群众的利益,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千方百计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让全体人民能够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等,人民的获得感持续上升。新时代大力改善人民生活,必须继续做到:

    一是努力推动教育公平。全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大财政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推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大力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在高考政策上进行倾斜,提高中西部省份高考录取率,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安排专门招生指标,招收升学率相对偏低的中西部省份学生。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支持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通过设置少数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形式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入学率;通过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层次人才。采取一系列措施缩小校际差距,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破解“择校热”难题。完善教育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其为教育公平“兜底”的功能,加大对特殊群体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群体间的教育差距。

    二是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现阶段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担负着维护人民群众健康、诊治重大疾病的重任。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做到:全力推进医药分开,坚决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下大力气解决以药补医,要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切实降低药品的虚高价格和群众的负担。逐步建立科学补偿机制,保障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通过增加政府投入,推动医院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措施,保证公立医院的合理收入。一方面适当降低检查、检验等价格,同时适当提高技术劳务价格,使医疗服务价格较好地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医保的保障水平,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使群众就医的负担不会因为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而增加。大力推进分级诊疗,缓解“看病难”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按需就医、就近就医;另一方面多措并举加强社区医院等基层医院的建设,提高其医疗水平。

    三是多渠道保障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且把实现就业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了就业趋势的稳定。今后要继续保持稳定的就业态势,不断扩大就业规模。要优化就业结构,推动多元化就业。首先从产业结构来看,继续推动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吸收就业人员的规模。其次从所有制的结构来看,继续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就业规模。最后从就业形式看,要鼓励网络就业等新的就业发展,推动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就业形式更加灵活,促使新业态、新模式就业不断扩大。采取有力措施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就业,继续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到基层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去,特别是中小企业就业。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是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使世界上覆盖人群最多、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更加完善。要大力推动养老保险事业,保证“老有所依”。建设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项制度的更好衔接;推动形成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体系;大力发展企业(职业)年金,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要全力促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保证“病有所医”。继续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基本医保制度公平性进一步提高、参保人员特别是农村居民保障水平继续提升。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有效衔接和经办协作。继续扩大医疗保障的范围,根据实际情况研究修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继续推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复合式的医保付费方式,进一步加强医保控费作用。逐步扩大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范围,不断满足参保人员就医购药的需求。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结算更为顺畅。

    建立健全各项生活保障制度,织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要继续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社会救助是国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项基础性制度,要构建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继续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

    五是继续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小康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全体人民群众共同实现生活富足,但是我国现在还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和亲自指导下,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5年来减少6800多万;贫困发生率不断降低,由10.2%下降到3.1%;贫困地区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为完成2020年脱贫目标,必须继续推动精准扶贫。

    要不断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加大国家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支持,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保障。继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扶贫投入力度要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统筹安排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精准扶贫监督体系,对脱贫攻坚开展督查巡查,扶贫部门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审计、财政、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的全方位合作,把各方面的监督结果运用到考核评估、督查巡查中。严格执行扶贫考核评估制度,对各地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通过考核确保脱贫攻坚质量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继续推动特色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脱贫、医疗保障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多种形式实现真脱贫。

    回顾90多年的历史,党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把它写入党章。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党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自觉地践行群众路线,这是党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领导人民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阔步前进的一个根本原因。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力量源泉,是党的坚强依靠。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考验,将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案例

    云南大理:农村无值党员义务值班 为人民服务在路上

    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镇阳和村委会南五里桥自然村位于大理古城南2.5公里,是一个回、汉、白多民族聚居的坝区村落。近年来,党支部通过无职党员义务轮流值班制度,把管好用好农村党支部活动场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联系群众有机结合起来,贴近了民心,拓展了服务功能,使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真正地成为了服务群众、汇集人气、凝聚民心的主阵地。

    注重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领导核心作用,整合资金,建起敞开式党支部活动场所,树起旗子、亮出牌子,把党的工作延伸到“末梢”终端。发挥活动场所“议事厅”的功能,定期召集党员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致富能力培训,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每月召开1次党员大会,每周召开1次支委会,对村内重大事项、重要问题,依程序进行商讨、表决,巩固了党支部在村内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认真落实党务村务公开,做到村内事务群众知晓、村民参与、党群共议。在村庄四周安装了6支大喇叭,在农户家安装262支小喇叭,定期宣讲,及时公布党支部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及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让村民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发挥了“小喇叭”大宣传作用。

    整合服务资源,构建服务群众的“大平台”。把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服务项目“捆绑”在一起,尽量做到村民办事不出村,发挥出“小场所”大服务的功效。开办便民“小超市”。把活动场所内闲置的120平方米集体房屋以每月300元整体出租给村民开办惠民超市,低价出租、还利于民;兴建生活“小菜场”。利用空置地规划出小菜场,党支部免费提供摊位,代运垃圾,提供交易蔬菜、水果、糕点场所,让村民“买菜”可以不出村。

    推行党员值守,检验党员践诺的“试金石”。推行党员到活动场所义务值班联系服务群众,按照“定人、定时、定点”原则,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2名党员值守党支部活动场所,周六和周日由党支部书记值守。“三有”,有党员值班表和联系方式,方便群众能及时与值班党员沟通;有专用记录簿,对群众反映问题、处理结果认真进行登记,做到全程有迹可查;有桌椅茶水,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三责”,要求值守党员履行处理村务、卫生保洁、场所管理,接待群众、提供咨询、代办民事,处置并上报突发、应急事件等三项职责。“三联办”,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值守党员能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梳理汇总上报党支部集体研究解决,并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党支部无法答复或解决的及时上报党总支解决。

    在党员干部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努力下,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2014年以来,值守党员共接待来访群众518人次,受理群众民情事项52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23个。党组织的“磁场”效应得到凸显,形成“支部号召有人应、党员带头有人跟、群众困难有人帮”的良好氛围。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年8月9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