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作风与纪律建设-补精神之钙,强思想之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7]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在作风上出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首先从思想上正风清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坚定全体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通过筑牢思想之基,从根本上解决好全体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为作风建设拧紧思想“总开关”。

    一、坚定理想信念

    (一)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特质,是共产党人的精气神。理想信念坚定,一个人才会有信仰、有追求。打铁必须自身硬,共产党人硬就硬在我们有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理想信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决定着人的价值观念、精神状况、作风行动,关系着党员和党组织的纯洁性、先进性,关系着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理想信念是立身之本,理想信念的坚定,是根本的坚定;理想信念的动摇,则是根本的动摇。有了坚定信念的支撑,全体党员才能脱离低级趣味,才能有高尚追求,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在党内形成风清气正的环境。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党员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

    那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最好的解答:“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要固的本,就是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28]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是实实在在刻到我们骨子中的东西,是共产党员的精神寄托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指向。理想信念坚定,在胜利和顺境面前就不会骄傲和急躁,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就不会消沉和动摇,就能经受住任何风浪和困难的考验,就能够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党就有了自己的坚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自成立之日起,党就有了自己坚定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斗争。自成立之日起,党就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

    在革命战争年代,理想信念是支撑党战胜强敌,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建立新中国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被捕之后写下《狱中自述》,公开昭示自己“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的人生理想和革命历程,表示“为功为罪,所不暇计”,表现出一名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革命气概,最终慷慨赴义。革命先驱夏明翰,在被捕就义之时没有丝毫畏惧,而是高喊出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不朽诗篇。红军长征中,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翻越了陡峭险峻甚至终年积雪的高山,跨过了激流汹涌的条条江河,穿过了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了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重重围追堵截。红军将士们顶寒风、冒雨雪,忍饥挨饿,遭冷受冻,甚至吃草根树皮,经受了千辛万苦,最终赢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回答是什么力量支撑和激励红军战胜艰难困苦时,张闻天在陕北公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这里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以“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为主要内容的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想信念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制胜法宝。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鞍山钢铁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庆油田……一批批重工业、代表性大企业建立;党员干部带头、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成渝铁路……一个个世纪工程纷纷建成;第一颗原子弹试制成功、第一颗氢弹试制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不仅是社会主义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由此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王进喜、雷锋、焦裕禄、袁隆平、钱学森……一个个模范人物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人。这些人物创造的这些事迹,靠的就是内心坚定的理想信念,大风大浪吹不倒,狂风骤雨不低头;凭的是内心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牺牲忘我的精神,他们深信只要信念坚定,什么困难都能够克服。他们以实际行动阐释了党的理想信念,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塑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成为后人永远追寻和学习的榜样人物。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理想信念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康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这一切成绩的取得,归根结底是全体共产党人在共产主义信仰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任务,必须继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确保党始终保持领导核心地位。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当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最根本的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牢固地树立政治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水平。理想信念坚定了,思想觉悟水平就会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才会不被眼前利益所蒙蔽,才能以良好的党风、政风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去。

    (二)坚定理想信念,形成优良作风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29]而对于我们党来说,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

    现阶段,在党员及党员干部队伍中,大多数人理想信念是坚定的,但信仰的缺失是一个当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有的党员干部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有的党员干部甚至高级领导干部精神空虚,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天问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迷信“气功大师”;有的信念动摇,把配偶子女移民到国外、钱存在国外,给自己“留后路”,随时准备“跳船”;有的心为物役,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同时,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而我们党内有的同志却没有看清这里面隐藏的玄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如果这些现象不加以遏制,党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挑战,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与武装。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会自发产生,要在日常学习中、在为人民服务中去培育、养成和锤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3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要求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运用多种形式和渠道,敦促广大党员干部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在全党又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了理想信念,提高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追求、心中有敬畏,更加用严格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坚定理想信念,需要不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针对党员队伍理想信念上存在的错误倾向,采取了比较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使党员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的理想信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共产党人的理想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之一,要把党员信仰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不断学习,反复修炼,脚踏实地,信守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同时,把党的信念与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以及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要求,凝聚了各族人民的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弘扬优良传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充满艰辛,党带领人民巩固政权、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同样充满艰辛。实现中国梦仍然要大力发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一心为民、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依靠艰苦奋斗来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加强思想理论武装

    思想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党员素质的高低。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也就不可能保持良好的作风。加强党员的思想理论武装,才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工作生活中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才能避免出现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同时,理想信念的坚定,也是来自于思想理论的坚定。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弘扬良好的党风、政风,必须从严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武装。

    (一)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弃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31]中国共产党是由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理论之源,正是马克思主义使党站在了真理的制高点上,从而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诞生,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开展革命、建设、改革和自身建设实践。有了马克思主义,就有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也使中国共产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为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前仆后继,英勇牺牲,团结带领全中国人民,完成了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更是共产党人的“真经”。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归根到底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的,是把这些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加强党员思想理论武装,首先要全面提高全党同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看家本领。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习什么呢?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用其来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体来说要学习以下原理和方法:

    第一,要学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遵循这一观点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目前我国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一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二,要学习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要求人们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而矛盾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问题导向,即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

    第三,要学习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即“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

    第四,要学习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揭示了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性,要求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充分运用辩证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

    此外,还应结合历史发展变化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将其充分运用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那么,马克思主义应如何学?

    首先,必须学习原文。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更好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其次,要与时俱进、立足国情。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不代表着它能解决一切问题,尤其是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地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立足我国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最后,要注意借鉴吸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国际上的很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等进行了批判性揭示,对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演进过程、资本主义新形态及本质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命运,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新特征,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成果,我们要密切关注和研究,有分析、有鉴别,既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搞全盘照搬。

    (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的伟大实践,需要新的伟大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举实事求是的伟大旗帜,全局在胸,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举重若轻,准确把握国内国际大局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新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准确把握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总布局,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中国治国理政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十四个坚持”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广大党员干部提升理论素养、增长工作本领的思想宝库,是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学深悟透这一思想,有助于全党同志坚定信仰信念、站稳群众立场、肩负历史担当、努力求真务实、勇于开拓创新,有助于全党同志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挺直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下深入持久的功夫,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一项基本理论建设、政治建设来抓。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党加强思想理论武装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样,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结晶。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而要学习领会好,首先要下功夫搞懂搞通贯穿其中的思想理论。只有理论上搞懂搞通了,才能高屋建瓴,才能势如破竹,才能事半功倍,才能举一反三,才能联系实际,才能解决问题。而要搞懂搞通理论,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有认真读书、刻苦读书这唯一的途径。

    第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抓住“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贯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领导干部要按照中央要求,认真而不是敷衍地、系统而不是零碎地、深入而不是肤浅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自己武装起来,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第三,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实际中去学习,大兴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调查研究,都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围绕实际工作,调查研究和解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问题,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调查研究和解决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问题,勇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动法规制度体系完善,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调查研究和解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认真研究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上勇于担当,敢于负责。要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变成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过程,把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过程变成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只有做到这两个过程紧密结合、相互贯通,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对照检视自身的思想言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提高政治能力,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诚捍卫者和积极建设者,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筑牢“四个自信”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一个民族对自己有信心,才能繁衍不息;一个国家对自己有信心,才能繁荣富强;一个政党对自己有信心,才能发展壮大。对于全体党员来说,对于自己的民族、国家、政党有信心,对于自己坚持的信仰有信心,对于自己坚守的事业有信心,才能够目标坚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才能够不被外界的烦扰复杂所迷惑。所以,加强作风建设,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必须在全党牢固树立起“四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阐述“四个自信”内涵和外延出发,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新要求,进一步推动全党统一思想认识,夯实了作风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

    “四个自信”是由“三个自信”发展而来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32]这是党的文献第一次明确提出“三个自信”命题。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等重大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和强调坚定“三个自信”,丰富和发展了“三个自信”思想的内涵和外延。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强调“必须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后不久,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并对“三个自信”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要求全党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33]

    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再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三个自信”进行深刻阐述。他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4]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定“三个自信”。同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从更加宏观的角度阐述了道路、理论与制度自信的重要性。他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35]这些深刻的论述,阐述了坚定“三个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回答了人们关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上的自信问题。

    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有“三个自信”作为精神支撑,更要有文化自信作为精神基础,才立得起来,才有更深层的根基。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的讲话中,首次将“三个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他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同年12月,在与澳门师生座谈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三个自信”的基础。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并将其与“三个自信”共同提出。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了“四个自信”思想,并对“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此基础上,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四个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写进了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四个自信”思想的提出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党从自身出发,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全党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党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对于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

    政治上的坚定和行动上的自觉,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十八大以来,自中央至基层各级党的组织加强了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学习,尤其是“两学一做”教育中,更加全面系统地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全党自上而下的学习,全体党员对于“四个自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充分意识到“四个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归纳起来,从思想和精神上来说,“四个自信”在整个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第一个层面,“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信仰力量。“四个自信”不是凭空提出来的,它源自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探索和科学总结。从成立那一天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党对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并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过90多年艰苦奋斗,尤其是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迸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这充分展现了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倍加自豪,对党确立的理想信念倍加坚定,对党肩负的历史责任倍加清醒。这就是“四个自信”的实践依据。当然,必须意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矛盾风险和挑战。与此同时,世界上不断有人抛出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中国改革失败论”等论调。在这样复杂的形势和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地提出“四个自信”,一方面充分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心,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信仰力量。

    第二个层面,“四个自信”是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与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实践运动。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供遵循,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照搬,只能在探索创新中前进,只能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前行。可以肯定地说,在前进的道路上,确实会遇到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会遇到难以预料的矛盾、风险和挑战。一方面,世界格局正在深度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阶段,经济转型不断加快,利益调整难度加大、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为繁重,矛盾风险挑战更为突出。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前进道路上有挑战,就一定会有机遇,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就前所未有。能否战胜困难、抓住机遇,考验的不仅是共产党人的能力,更是考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意志。“四个自信”的提出,犹如一剂强心剂,给予每个共产党人强大的自信心和精神力量,鼓舞了共产党人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可以说,“四个自信”是新形势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体党员和各族人民提出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基础和依托。坚定“四个自信”,对于拧紧党员、干部思想的“总开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四、提高党性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需要全党同志自觉加强党性锻炼,经常进行党性分析,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第一,坚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一个有着高度党性修养的党员,必须能够正确对待公与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公私分明、大公无私。作为一名党员,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为了捞资本、谋升迁,不惜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甚至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甚至到了欲壑难填、蛇欲吞象的地步,其中的动因就是一个“私”字。这些行为必须进行毫不犹豫的抵制。要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

    第二,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对党忠诚,首先要不忘初心,忠诚于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科学理论中获取理想信念的真理支撑、精神动力、精神支柱。要忠诚于党的宗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忠诚于党的组织,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要时刻摆正个人在组织中的位置,正确看待个人的进退去留,坦然接受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选择,绝不能把党的事业当作个人进步的“垫脚石”。

    第三,坚守个人干净的为官底线。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权为民赋、权为民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真正从思想深处解决权从何来、为谁用权、怎样用权的问题。敬畏法纪,把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坚持在法律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用权,做到谨遵法纪不出轨、严守法纪不越界。经常自警自省,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反思自己、检讨自己。坚持慎独、慎微、慎友,时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牢记人情里面有原则、交往之中有政治、亲情里面有底线、感情面前有原则,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第四,强化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要强化责任意识,尽责守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敢于负起责任、挑起重担,打头阵、啃“硬骨头”、涉险滩,用行动诠释忠诚、用担当彰显信仰。

    第五,培育良好家风。“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对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并且要为人民谋福利。但是在现实中,由于领导干部手握权力,其配偶、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往往就成为一些热衷于权钱交易者行贿拉拢的主要对象。领导干部“身边人”参与作案,已经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解决领导干部家属、身边工作人员借权力谋私利的问题,除了靠外界的监督和法律的制裁外,更要靠领导干部的自律。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在感情与原则发生矛盾时,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属于人民,只有努力为人民工作的责任,而没有为自己或亲友谋私利的权力。不但管好自己,还要管好下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绝不能为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谋取不正当利益,更不能为他们的违纪违法行为充当保护伞。

    第六,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党员干部党性观念的树立与改造,离不开组织的教育、管理与监督。要教育广大党员必须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信念,坚定对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严明政治纪律、坚持党的领导,永葆共产党员政治上的坚定、思想和行动上的先进性。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团结和带领周围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奋斗中,展现出共产党员所具备的远大理想,坚定信仰;对党忠诚,严守纪律;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乐于奉献,一心为公;道德高尚,清正廉洁;勇挑重担,甘于吃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构成共产党员党性基本要素的优秀品质。

    五、加强思想教育

    “欲事立,须是心立。”良好的作风不是自然形成的,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必须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毫不放松加强党性教育,持之以恒加强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36]

    (一)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

    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必须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解决党员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作风建设的现状,要突出地强调加强以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史党史教育、党纪党风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重视运用理想信念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力量。针对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迷茫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明确要求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他关于理想信念方面的突出贡献是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结合起来,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强调要通过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教育,激励、引导全体人民凝心聚神、为祖国建设事业奉献力量。

    二是加紧培育全党同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是当前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依托。

    三是大力推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更是加强思想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主张借鉴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观。针对这种错误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四是加强党史、国史教育。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因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加大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的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五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要下大气力抓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守纪律讲规矩的带头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其他各项纪律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党章作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首要任务,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作为指导党的工作、党内活动、党的建设的根本依据;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和遵守中央提出的“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等要求,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对照检查“七个有之”的问题;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对照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郭伯雄、苏荣等反面典型,从政治高度上认清违反纪律规矩的严重危害。

    (二)找准思想教育的方式

    思想教育方式是连接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找准思想教育方式,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加强读书学习,强调知行合一。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学习时要先学习原著原文,要认认真真地学、原原本本地学,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同时要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思想教育的内容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二是推动思想教育具体化、精准化。党员思想教育要紧密联系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实际,把握不同党组织和党员的特点,明确不同目标、不同方法、不同措施,把教育任务具体化、精准化,做到有的放矢,让党员学得进去、议得起来、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把思想教育同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结合起来,与党员日常工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抓住关节点,强化针对性。切忌“一刀切”、模式化,在统一主题、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要鼓励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结合党员思想状况,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凡是有利于调动党员接受教育的做法都要予以鼓励,凡是有利于提升党员教育效果的措施都要加以倡导。

    三是把开展思想教育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必须突出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把解决问题贯穿教育全过程。要把开展教育与解决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相结合,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不健全、工作不得力、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为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担负起作风建设主体责任奠定基础。要把开展教育与解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相结合,把正确的用人导向树起来,为那些敢于担当、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把那些庸懒散拖、无所作为的干部坚决调整下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开展教育,以改革创新精神补齐制度短板,真正使党员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从而打牢作风建设的基础。

    (三)新时代必须继续从严加强思想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作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党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变化的作风建设新形势新任务,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全体党员的思想升级和理论武装,筑牢全党的思想之基。具体要做到: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掌握理论的精髓,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理论素养,引导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员工作岗位不同,其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也各不相同,对党员教育的内容也要抓住要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让党员能及时掌握基本内容,提高其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同时,注重培养党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深入思考,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教育学习,使党员能够掌握并加以运用,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

    二是完善制度建设,深化责任意识。党员教育,制度建设是保障。加强党组织制度建设,完善党员教育测评体系,有助于提高党员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积极性。一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完善各项制度,通过发挥领导班子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党员教育水平,从而为推动党员更好地工作提供保障。二要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健全考核机制,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党员立足本职,进一步增强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和为民情怀。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教育层次。党员教育不仅要尊重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运用新途径,解决新问题,从而提升教育层次,增强教育效果。一要在传统的党员教育模式上注重发掘新方法。传统的党员教育基本上都是“三会一课”的培训方式,学习党的理论和先进事迹。随着网络的普及,党员教育模式也应得以创新,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以其内容新颖性、多样性让广大党员能够及时了解党的政策新动态,加快了教育速度,提高了教育效率。二要开展专题活动,以现实事迹丰富党员教育方式。适时开展先进党员评选、报告等活动,以奖促教,以优促学,发挥先进党员的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党员受教育、受影响,营造党员学习教育的良好氛围;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各类竞赛、节日活动等把党员教育融入其中,寓教于乐,增加党员教育的参与性和效果性。三要建立党员联动教育机制,以互动反馈的方式增强党员教育效果。采取党组织成员联系普通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联动机制,加强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相互交流、互助学习,发挥党员的能动性,增强责任感,既能提高基层党员和群众的理论水平,又能充分反映来自基层的实际问题,提高党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党员思想教育,关键在于党支部履行好主体责任。要把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切实发挥党内生活的“熔炉”作用,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利器”,让党内生活严起来、实起来。要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推动支部履行党章规定的“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的基本任务,以党章为根本标准,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要把党员在支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出来,广泛调动党员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案例

    深圳公共管理教育培训学院:构建党性教育新阵地

    深圳公共管理教育培训学院(深圳市当代干部教育培训研究院)自觉地以传承弘扬“改革开放精神”为己任,提出将学院建设成为“干部教育和公务员培训的创新基地”,始终坚持把理论武装和党性教育放在干部教育培训的突出位置,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强化党性教育特色,致力于打造珠三角有影响力的“红色学府”。通过深入挖掘深圳改革开放史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新南巡路线、改革开放史展厅等红色教育资源的特色内涵,通过将现场变成课堂、讲解变成互动、素材变成教材、讲授变成体验的总体思路,打造了“深圳改革开放史”系列党性教育课程,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开辟了新阵地。

    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突出方式方法创新,秉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引导党员干部在历史的比较和现实的感悟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开发建设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体系。以“改革开放精神”为主线,充分挖掘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有效资源,以专题讲座、访谈教学、实用案例、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发了20个左右核心课程,近30个现场教学点,初步完成了具有深圳特色、个性鲜明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并印制成册,供各类培训班次选择使用。党性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不仅为开展党性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为规范和深化党性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教学保障。

    积极主动聘请高端专家整合师资力量。从党校、干部学院、社科机构遴选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邀请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和深圳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党的十八大党代表,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书记、一线普通党务工作者组建课题组;邀请国内权威党性教育课程创新团队定期指导,共同开发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特色课程,研发配套教学资料。

    竭尽全力有效整合特色教学资源。围绕“改革开放”主题,以学习弘扬深圳改革开放精神为核心,用党性教育这根主线,把各个教育阵地串通起来,实现一个点就是一堂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党员干部的不同学习需求。

    大胆实践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方式方法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为了增强效果,积极探索改进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利用各种形式,校内校外的场所,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把党性教育贯穿党员干部教育全过程。在开展党性教育实践中,根据培训班的教学需要,特别是党性教育的一般规律,不断创新和完善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等教学法,并科学组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增强党性教育的鲜活性、生动性和主动性。

    截至目前,已有广东省内外230多批次近2万名党员干部在深圳改革开放史党性教育课程的教学中汲取了精神之“钙”。现场教学点通过一张张图片,一个个细节,一段段故事,一点点变化,让历史见证人现场讲述、真情回顾等贴近主题的现场互动,让党员干部在不知不觉中有触动、受感染、思行动,在现场共鸣中引发深思考、深感悟,汲取坚定信仰的力量,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魂。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11月29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