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美俄的较量:国家安全局背后的间谍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今世界虽然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但国际形势依旧动荡不安。

    特别是美俄之间,存在宿怨已久,时至今日仍然处处针锋相对。它们彼此曾经都是称霸世界的超级大国,然而却因为意识形态和各自政策的相悖成为一对宿敌。它们不仅在明面上多次发生冲突,在幕后还通过间谍战不断攻击对方。

    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在这场巨大的战争阴霾下都更加谨慎,因为核武器的出世,更多的人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因而谁也不想要再挑起一次世界性的战争。但是间谍战争却逐渐加剧。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其在间谍战中也得到了巨大的应用,各种窃听器、间谍飞机作为辅助工具帮助国家情报机构搜集情报,也使得国家间的间谍战争充满了惊险色彩。

    间谍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充斥在美俄之间的每次较量中,也为世界谍战史增添了一幕幕铁与血的传奇。

    俄罗斯的“邦德女郎”——安娜·查普曼

    2010年6月28日的一场俄罗斯间谍案,使安娜·查普曼这位隐藏在美国十年的俄罗斯美女间谍逐渐被曝光,这也成为美俄自冷战时代之后曝出的最大的间谍风波。她的高学历、性感身材以及间谍的特殊身份使得其获得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瞩目,并且不断登上各大报纸的头条,蹿红的速度之快令许多明星都望尘莫及。

    安娜·查普曼,生于1982年2月23日。其父亲瓦西里·谢库诺夫,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苏联的情报机构)的一名高官,这也使得安娜从小便拥有了成为一名间谍的梦想。安娜·查普曼原来的真实姓氏是“库斯琴科”,她出生于乌克兰,成长于伏尔加格勒市(原斯大林格勒市),后来考入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攻读经济学。2001年,当时还就读于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的安娜,选择暑期去伦敦旅游。也就是在当地一个狂欢舞会上,她遇到了后来的丈夫——21岁的唱片公司员工亚历克斯·查普曼。他们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几个月后便结婚了,并在伦敦近郊租了个小公寓,开始了她与查普曼的二人世界。

    如果安娜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那么这位查普曼太太将会一直安稳地生活在伦敦。但是,这只是她为在伦敦获得进行间谍活动而制造的一个表面现象。毕业后,安娜先后就职于私人飞机租赁公司“Netjets”、对冲基金公司“NavigatorAssets”和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而当她怀孕时,为了工作需要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堕胎,并与在伦敦居住的俄罗斯人频繁联系,这使得她与丈夫亚历克斯之间逐渐出现争吵。而在短短四年的婚姻生活过后,他们之间便逐渐走向陌路,并最终离婚。

    在安娜与丈夫闹分手的时期,她经常光顾伦敦的一家着名夜总会——布吉斯夜总会,因为英国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经常到该夜总会狂欢。而安娜三天两头光顾这家夜总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在那儿碰上这两位王子,然后对他们施展她无人能挡的魅力,甚至适时对他们展开“色诱”,使他们成为她的“裙下之臣”,以获得更多的秘密情报。

    2007年,安娜与丈夫离婚后返回莫斯科,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房地产搜索引擎公司,并通过这样一个俄罗斯商业新贵的身份进入纽约曼哈顿金融中心,成为一名社交女王。这位能说俄英德法4门语言,面庞娇美、身材好像内衣模特的丽人可谓是曼哈顿绅士社交圈的红人,她经常参与各种类型的派对和机密会议,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报。

    安娜在美国的生活可谓是如鱼得水——CEO的身份不仅使得安娜能够顺利地进行情报搜集工作,还使她拥有其他特工所不敢期望的奢侈舒适的生活。因此,她也被称为后冷战时代的“快乐间谍”。

    然而,2010年6月26日,在结束了两句简单的对话之后,安娜在美国的“快乐”生活也告一段落。

    原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从2010年1月就开始秘密监视安娜·查普曼,并一直持续到6月底。在被监视的6个月,外表美艳的安娜,行动也十分老练沉着,在工作中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和露出马脚。直到2012年6月,老谋深算的安娜·查普曼才终于落入了FBI设下的圈套。26日下午4点半左右,一名FBI的特工假扮成为一名俄罗斯驻美国领事馆的“俄罗斯官员”,在纽约曼哈顿中心一家餐厅与安娜·查普曼进行面对面接头。双方对过暗语之后,FBI特工取得了安娜·查普曼的信任,并要求安娜·查普曼将一本假护照交给另一位女间谍,安娜·查普曼爽快地答应了。然后,两人再次确认了秘密的接头语句,该“间谍”问:“对不起,不过我们是不是去年夏天在加利福尼亚见过?”安娜则会回答:“不,我想那是在汉普顿。”

    会面完成之后,安娜立即使用假名和地址购买了一部手机与俄国间谍机构联系,然而这一切却被跟踪在其身后的FBI特工人员所看到。本来他们想要在下一次交换护照时将安娜一举抓获,然而最终安娜却不知出于何种缘故并没有进行这次任务。但是由于其另外一名同党米哈伊尔·谢缅科被FBI所抓获,并供出了安娜的特工身份,因此,FBI在掌握了充分证据后,于2010年6月27日周日晚7点38分将安娜正式逮捕。

    这便是被称为“后冷战时代美俄之间最大间谍风波”的俄罗斯间谍案。据悉,在这次案件中,FBI逮捕了10名在美国为俄罗斯秘密搜集情报的特工。这些俄罗斯间谍在美国进行了近十年的“深度潜伏”,渗透至美国政府的决策层中,并借助高科技的通信手段,将搜集而来的关于美国核武器、对俄政策等情报传送回俄罗斯情报机构。这些被逮捕的俄罗斯间谍都被称之为“快乐间谍”。

    俄罗斯情报机构为了使他们能够接触到美国上层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潜伏的大量资金,这使得他们能够充分享受美国的中产阶级生活,以获得更为有价值的情报。

    其中,安娜·查普曼更是这些“快乐间谍”的代表人物。她在充分享受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还较一般的间谍更为热情开放。她热爱社交网站,并在Facebook上公开了自己数百张照片,其性感的身材博取了众多人的眼球。曾和安娜在伦敦南肯辛顿区共度一夜春宵的凯斯·帕林顿就描述说“她比任何一部007电影中的邦德女郎都火辣”。但是最终,安娜却也没有逃脱被暴露的命运。

    暴露后,她很快便被遣送回俄国。

    作为一名间谍,安娜·查普曼在暴露后不仅没有因为间谍罪而面临牢狱之灾,反而幸运地回到了祖国,并成为轰动一时的知名人物。在安娜回到俄国不久后,便公开接受了一家电视台的访问,自称自己是一名出色的“神枪手”,讲述其传奇经历,还被该电视台评为2010年俄罗斯“年度女孩”。此外,安娜·查普曼与其他间谍一起在当年10月18日获得总统梅德韦杰夫颁赠的国家最高勋章,成为少数获得这项殊荣的年轻人,并被俄罗斯人奉为“时代英雄”。

    还有消息称,这位前“美女间谍”还有可能要从政。据俄国媒体报道,安娜·查普曼在获得国家最高勋章后不久,便当选为支持俄政党的青年组织——“青年近卫军”中一个重要职位。据悉,安娜·查普曼在回国后就表现出对从政的浓厚兴趣。她频繁参加多个政治商讨性论坛,获得了众多俄罗斯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关注。也正是在参与了由梅德韦杰夫总统举办的“前进,俄罗斯”论坛,使得她拥有了“青年近卫军”的重要职位。而这一举动具有的连番效应更为俄国政府所乐见,安娜进入该组织,就算不能获得领导人的职位,也能够凭借其巨大的名人效应和超强的交际能力吸引众多着名演员和各界明星,使得娱乐圈明星效应能为政治所用。

    不仅如此,俄罗斯政府对这些事实上是失败者的间谍高调表彰,把他们奉为“国家英雄”,进行大张旗鼓的宣扬,这不得不令人想到这背后的动机。有西方媒体称,这是俄罗斯政府在企图重新树立苏联“克格勃”(KGB,苏联的情报机构)的“威风”。这也使得西方媒体对俄罗斯的间谍活动进行了高度的关注和指责。

    而在这位俄国的“邦德女郎”被美国揪出的背后,美俄之间也经历着“间谍案”发生带来的风波。据悉,2010年6月29日晚,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正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奥加廖沃官邸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进行会晤。而这正是“俄国间谍案”发生的几天,美国正在对此次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间谍案进行热炒。普京总理当时即表示:“我希望这不会对两国关系最近的良好发展势头造成影响,所有珍视俄美关系的人都应该这样理解此事。”而美国对此也仿佛心领神会,白宫发言人立即表示该事件不会影响美俄之间关系的改善。双方在这一问题上都默契地选择一致忽略此事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正是最后这些间谍能被遣送回国而不被以“间谍罪”起诉的原因。

    事实上,此次间谍案风波也是美俄之间进行较量的一次写照。众所周知,情报工作是国家在进行政治、军事和外交等工作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很多国家也纷纷对别国进行情报搜集活动,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国家之间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不会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存在。它们在进行合作的同时也始终拽着对方的“小辫子”不放,只为等待关键时机通过这张底牌来获得本身的最大利益。美国此次在美俄两国进行会谈的时期“恰好”曝出了俄罗斯的间谍案,其中的玄机实在值得玩味。

    美丽性感的女特工一直是吸引众人眼球的尤物,她满足了大家对于冷艳神秘的女间谍所有的幻想,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噱头,因而有人称安娜·查普曼为“令全世界小报怀念的女间谍”。然而,在这性感火辣的背后,俄国“邦德女郎”安娜·查普曼到底扮演的是何种角色我们依然不得而知,这般被各大媒体冲至舆论潮流的顶峰,使得我们好像在看一场“间谍秀”,那些深藏不露的政治家在背后操纵着这一切,让人们在看似美好的迷雾中难觉其丑陋的本质。

    藏在国徽里的“顺风耳”——“金唇”窃听器

    美国与俄罗斯(包括苏联时期)之间的恩怨由来已久,自二战之后,世界便逐渐走向两大基本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作为两大阵营的主导力量,美国与苏联之间不断展开较量,并引发了世界上几大经典间谍战。其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恐怕要数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KGB)发动的“金唇行动”。这项间谍行动成为苏联特工最引以为荣的惊世之举,也令美国在长达8年后才发觉此事而万分蒙羞。

    这一切还要从苏美建交开始说起。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使得其受到了西方各国的敌视,以消灭这个“异类”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西方对其进行了经济上和外交上的大封锁。然而1929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却成为这种敌对模式的转折点,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逐渐将眼球转向了这个新生不久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由俄罗斯、乌克兰等国于1922年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苏联一直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外交政策,这为美苏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到三十年代,国际关系更为动荡不安,而且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还给资本主义各国带来了政治上的波澜,国际法西斯势力日益增长,这使得美苏建交的要求得到进一步加强。终于在1933年11月16日,苏联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美苏关系的正常化并未使双方从此成为心无旁骛的亲密伙伴,它们在各自国家利益的需求和意识形态的分歧下,依旧进行着更为秘密的斗争。而这一切的进行离不开苏联的情报机构——克格勃。这是一个能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相媲美的情报机构,它担负着美俄(苏)之间进行较量的主要任务。自美苏关系正常化以来,克格勃的特工们便无时无刻不在计划着如何对美国在苏大使馆进行监听。在对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经过层层摸索和更为详细地了解后,克格勃便开始行动了。

    最先进行的,是对美国大使馆放飞“燕子”的行动。所谓“燕子”是指克格勃的女间谍,她们扮成苏联芭蕾舞剧院的演员,凭借美艳的外表进入到美国大使馆那些外交官的卧房中,并探明了美国大使馆的基本情况,例如美国大使馆的楼顶是其“要害”所在,会议室和密报室等均在这一层楼。这样就为苏联进行下一步的计划打下了基础。

    1943年12月1日,德黑兰会议召开结束后,当时克格勃的领导人贝利亚便接到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密令,要求其不惜一切代价对当时美国大使阿维列拉·卡里曼的办公室进行窃听。贝利亚也为此绞尽脑汁,不久便研制出了一种专门针对美国大使馆的启停装置,并在斯大林面前对其极尽夸耀,称其性能“无与伦比”,定能担负起监听美国大使办公室的艰巨任务。为此,便开启了世界间谍史上最为着名的“金唇行动”。

    “金唇行动”的名称的来源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窃听设备——“金唇”

    窃听器,这是克格勃费尽心思研发出的一项高端窃听设备,堪称世界顶级水平的窃听器,其原理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外界只知道它形如蝌蚪,极其袖珍,因不需要耗费任何电能,从而使得当时的反窃听设备完全不能捕捉到任何信号。

    不仅如此,“金唇”可以接受到300米以内的振荡器所发出的微波脉冲,从而使得它能够无限期地延长寿命。

    然而,如此高端的窃听器,如何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安装在美国大使馆呢?克格勃的工作人员为此费尽心机。他们曾经精心在美国大使馆内设计了一起火灾,企图制造混乱而使特工人员有机可乘。但是,那些扮成消防人员的特工们却始终没有机会进入到卡里曼大使的办公室。几经周折之后,贝利亚终于等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1945年2月,在二战即将胜利之际,反法西斯同盟的三大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进行会面,而克格勃的特工们此时也在精心计划着他们的行动。既然之前强行秘密安装窃听器的行动都失败了,那就让美国大使馆心甘情愿地将这枚“炸弹”放置在自己身边。于是贝利亚想到制作一个精美的美国国徽送给卡里曼大使,并将“金唇”隐藏在其中,而任务的关键是制造一个让他收下此物的契机。

    苏联特工为如此大胆的行动计划制订了一整套的方案,试图将卡里曼大使引诱至此。2月9日,苏联便宣布在黑海之滨举行“阿尔台克全苏少先队健身营”开营典礼,以少先队员的名义向英美两国发出邀请,感谢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给苏联提供的帮助。克格勃的特工想,一向宣扬“平等与博爱”的美国人绝对不会拒绝孩子们的邀请,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正忙于雅尔塔会议的相关事项,不可能应邀而来。那么,他们只能委派两国驻苏联大使来参与此活动。最后,果然不出苏联特工所料,美国大使卡里曼与英国大使如期从莫斯科赶到黑海之滨来出席开营典礼。

    当典礼进行到高潮时,四名苏联的少先队员抬着一枚制作精美的巨大木制美国国徽走向卡里曼大使,由斯大林的私人翻译勃列日科夫向在场的贵宾们介绍这枚国徽的制作之讲究:它选取了紫檀木、黄杨木和红杉木等名贵木材,经过高超的工艺拼装而成,不仅在外表上大气高贵,且在处处都彰显着苏联工匠的精思巧妙。如此精致的礼物使得在场的美国人纷纷发出赞叹,卡里曼大使更是情不自禁地叹道:“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贵重的礼物,我把它放在哪儿才合适呢?”勃列日科夫听闻此语暗自欣喜,并低声对卡里曼说:“就把它挂在您的办公室吧!英国人肯定要妒忌得发疯呢!”卡里曼欣然接受,并对苏联如此诚挚的举动十分满意。美国人对苏联此番“笑里藏刀”的举动浑然不觉,就在卡里曼大使兴高采烈地将这枚国徽带回自己办公室并精心进行布置时,却不知苏联人此时却在背地里暗笑美国人的愚蠢。

    之后,克格勃的特工们便开始使用“金唇”对美国大使馆进行监听。为了使“金唇”能够顺利地进行工作,他们将微波振荡器及蓄电池安装在美国使馆对面居民楼顶层。不仅如此,克格勃还派遣特工装扮成这栋居民楼生活的家庭主妇,每到周末,这些“家庭主妇们”都会在阳台上晾晒地毯和被褥,并将附在上面形如“蝌蚪”的监听器抖落至美国使馆的大院内,对整个美国大使馆的情况进行监听。

    自1945年2月开始,这枚国徽便悬挂在美国大使馆的大使办公室内,同时这也开启了克格勃长达八年的代号为“自白”的监听行动。在长达八年的时间内,这枚国徽暗地里送走了美国的四任驻苏大使,而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从卡里曼到后来的每一位美国驻苏联大使,纷纷对这枚制作精美的国徽表达了无比的钟爱。每位大使新上任期间,他们都会对办公室的布置更换一新,但却从未动过这枚美国国徽,甚至还精心布置办公室的家具以求与国徽相配。

    然而,再完美的阴谋也终有暴露的一天。1953年,这枚藏在国徽里的“顺风耳”终于为美国人所发现,但面对如此巨大的耻辱,美国人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将这个秘密一直隐藏着。直至1960年5月,苏联击落了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后,华盛顿为响应莫斯科的责难,才将此事公开,还将这枚“金唇”

    窃听器拿到联合国安理会进行展览,向各国控诉苏联“先下手为强”的行为,以表示美国后来派出U-2侦察机只不过是“礼尚往来”。

    “金唇行动”是世界间谍史上最为杰出的经典之作,在美国与苏联的较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苏联大获全胜,成功地窃取美国的秘密情报长达八年之久,使美国人受尽耻辱。这枚隐藏在国徽后八年竟无人发觉的“金唇”窃听器也一直是西方各国特工想要争相效仿的制作对象,但是直到现在,“金唇”

    高端技术的秘密仍未被破解。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还一直将这枚国徽后的“顺风耳”陈列在其博物馆内,似乎想要永远地提醒美国人铭记耻辱,不断激励自己提高窃听技术水准,保持头脑清醒。

    现实中的“无间道”——“振荡器行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刚刚散去,冷战的大幕又从砖瓦废墟上被徐徐拉开。美国和苏联这一对世界超级大国似乎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对彼此的强大都深感担忧,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两国势必要斗个你死我活。然后二战中的世界各国都已无能力再战,为了夺取世界霸主的地位,它们选择了另一种斗争的方式——非直接作战。双方都在他国挑起间接的战争对抗,而避免相互间的直接作战冲突,并通过它们各自的影响力来控制整个世界。和平的曙光才刚照进整个世界,各国又被美苏两国拉入了近半个世纪动荡不安的冷战时期。

    美国与苏联的竞争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领域,双方都乐此不疲地为提高军队的战斗能力而努力投身于军事技术的开发中。由于二战后双方都拥有了核武器,在此强大武器的威慑力下,两国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这就使得隐秘的间谍战占据了整个冷战的战场。两国在冷战时期内的关系起起伏伏,时而缓和,时而紧张,但唯一不变的目标就是,势必要将对方置于不可复生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间谍战成为双方斗争最为激烈的形式。

    而美国国家安全局就在这场黑暗的斗争中发挥了其巨大作用,成为唯一能与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对抗的强大对手。它们在这场情报博弈中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书写着世界谍战史上的一幕幕传奇,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如果说在“金唇行动”中克格勃获得了完胜,给了美国情报机构充满耻辱的一击,那么不甘失败的美国人再一次收整旗鼓,重新打起精神,与苏联开始了下一场间谍博弈——“振荡器行动”。

    在“金唇行动”中一枚形如蝌蚪的窃听器虽创造了世界间谍史上的经典之作,但是“振荡器行动”却被称为冷战时期最大的间谍案,可见其威力之大。

    而一名叫约瑟夫·卡西迪的人作为这场行动的主角,给世界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现实版“无间道”。

    约瑟夫·卡西迪,1920年6月25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伊利市一个贫寒的家庭,且由于家中贫困无力抚养,他从小被送进孤儿院生活了近五年,直到被从外地回来的祖母接走并抚养。卡西迪在高中辍学后做过很多的工作,而“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则促使其参加了军队。卡西迪在多场战争中表现优秀,并很快得到了晋升。1959年,他被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看中,由此开始了其作为一名特工的职业生涯。

    而1959年,是美苏关系出现缓和的一年。这一年的9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美国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了三天的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也是两国最高领导人之间第一次进行会晤。然而在看似缓和关系的背后,隐藏着的却是彼此间暗潮汹涌的间谍斗争。在此之前,美国两大情报机构NSA与FBI就联合发起了一场代号为“振荡器”的行动,旨在揪出苏联安插在美国的间谍,并获取更多苏联方面的相关情报。

    卡西迪也就在此时粉墨登场了。

    在一个晚风吹拂的夏夜,华盛顿苏联大使馆助理海军军官鲍里斯·M.波利卡波夫打完排球之后正准备离开华盛顿G街的基督教青年会,此时他发现一名年轻的军人正百无聊赖地躺在台阶上,而他正是卡西迪。他刚参加了周四晚上例行的排球赛,是每个星期到青年会进行排球比赛的常客。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他们和波利卡波夫常常被安排在排球赛里打球,但是他们之间并不熟悉。

    事实上,波利卡夫是克格勃的一名间谍,大使馆助理的职位也只是个幌子。由于他肌肉发达,身体强壮,便被选入青年会排球队。作为一名富有经验的间谍,波利卡夫早已悄悄地关注这个美国军人很久了,他看中的正是这个美国人的军人身份,想要将其拉入克格勃中,帮助他获得更多关于美国的情报。

    于是,他便邀请卡西迪一起吃晚饭。

    他走到卡西迪跟前,友好地一笑,用略带外国口音的英文问道:

    “你好!你吃过饭了吗?”

    “还没有。”卡西迪懒洋洋地回答。

    “不介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吃。”波利卡夫邀请道。

    卡西迪点点头,接受了波利卡夫的邀请。

    于是,两人共同走进附近一家意大利小餐馆。波利卡夫热情地与卡西迪聊天。在交谈中,波利卡夫对这名美国士官仔细打量:他身材高大魁梧,吃得很多,且反应灵敏,思想也比较单纯,很具有当间谍的潜力。这一发现使得波利卡夫十分欣喜。随后,他便逐渐展开了与卡西迪的频繁接触,并最终将其雇用为自己手下的一名间谍。

    然而,苏联人并不知道的是,卡西迪其实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抛出的一个诱饵,即CIA故意安排卡西迪出现在这名苏联间谍的眼前,并逐渐引其上钩,利用卡西迪“双重间谍”的身份同时为美国搜集关于苏联的情报。就这样,波利卡夫一步步地掉入美国人布置的陷阱中,拉开了冷战时期反间谍战中最为漫长且精彩的一幕。

    在长达二十年的潜伏期内,卡西迪的主要工作是为苏联方面提供美国研制神经毒气方面的材料。为了获得苏联人的信任,CIA特意将其调进艾吉武德实验室——这个由美国陆军成立的神经毒气实验室工作。卡西迪陆续将有关于美国研究神经性毒气的材料传送给苏联,而这些材料是经过美国国防部官员精心挑选的,材料中真假穿插,有用的信息难以分辨,使得克格勃的特工们一直被美国耍得团团转而自己却不知。到1965年,经过克格勃对卡西迪的重重考验,他们完全相信卡西迪已经背弃美国而投向克格勃的怀抱中。这让背后操纵这一切的美国人暗自窃喜,更加大了对苏联的欺骗。

    在这个过程中,NSA与CIA紧密合作,使得苏联人相信美国在化学武器方面已经达到了领先地位,这使得苏联更加不遗余力地加紧了赶超美国的力度。

    几年后,苏联人在神经毒气武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使得美国方面也大为惊讶。但是,美国是否借卡西迪之手,将关于神经毒气研究的重要资料传送给苏联目前仍不得而知,毕竟那些资料里面真假参半,而其主要目的也是激发苏联对这种化学武器的研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拖垮苏联。

    苏联人也如美国所愿,大规模地开展了制造神经毒气化学武器的计划。研究神经毒气的实验室布满在伏尔加河500英里内的秘密工厂内。这给俄国境内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灾难——神经毒气的研究使得伏尔加河遭受了大面积的化学污染,造成了鱼类的大量死亡。不仅如此,苏联人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美国蓄意将苏联拖垮的目的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对于卡西迪的间谍工作,苏联人一直非常满意,且从未对其产生过怀疑。

    他的双重间谍身份使得美国在其中不仅将苏联人骗得团团转,而且还获得了苏联方面的许多重要情报,包括苏联在美国埋伏的间谍情况。

    到1980年时,美苏关系又重新出现动荡。苏联入侵阿富汗使得两国结束了70年代较为缓和的状态,又陷入激烈的对抗和冲突之中。美国针对苏联的此种行为提出“卡特主义”,重新实行遏制苏联的政策,并大幅度增加军费以加强军事力量。除此之外,还针对苏联进行了相当程度上的制裁措施,不仅对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进行抵制,还停止了对苏联的粮食出口,推迟了双方原本商议好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等,而美国则更为肆无忌惮地进行军备扩张。战争的扳机可谓一触即发。

    在如此紧张的形势下,已经没有再给苏联传送虚假的神经毒气研究材料的必要了,于是,21年之后,美国结束了这个代号为“振荡器”的行动。在最后时刻,美国仍不忘给苏联一击:NSA示意卡西迪将一份4500页的神经毒气研究材料传送给苏联。这份材料是美国国防部经过精心挑选的保密材料,目的是为揪出潜藏在美国的克格勃特工。NSA撒下的“大网”获得了巨大的收获:这次传递暴露了至少10名克格勃接受情报的特工,且使三名不在册的苏联特工浮出水面,他们是被用来帮助这名假冒的美国间谍逃跑的。

    波里卡夫估计也未曾想到,这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美国大兵会隐藏得如此之深,他竟然是美国派出的双面间谍!还在克格勃中隐藏了21年之久!

    这场冷战时期最大的间谍案以美国的完胜收官,美国以卡西迪一人为代价,实现了意图拖垮苏联的目的,并且捕获了十多名苏联间谍,真可谓是大获全胜。

    在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始终不遗余力地进行着激烈的谍战斗争,且各有胜负。而在“振荡器行动”中,卡西迪犹如这场间谍游戏中的主人公,他不断地接受来自幕后操纵手——美国NSA的指令,出色地完成了这个长达21年的潜伏任务。他无疑是美国人民的英雄,受到了国家的表彰和人民的膜拜。但是特工的惊险生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如行走在刀尖上,随时有送命的危险。

    高空中的“千里眼”——无处不在的U-2间谍飞机

    自冷战的“铁幕”被徐徐拉下,欧洲被这条隐形的分界线隔成两边,东欧、西欧分数于欧洲大陆的两端,不同的国家意识形态使得它们的交流得到了无形的阻碍,分别跟随在美国和苏联的背后,成为两个阵营里的敌人。而这在德国表现得尤为明显:1959年柏林墙的修建彻底分裂了这个国家,成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且被英美法和苏联分别占领,它们派出大量的军队严格把守在围墙之下。人们为这道围墙所阻隔,因为身在不同的阵营,即便是亲人也老死不相往来。这道坚不可摧的“铁幕”一方面阻碍了普通民众的往来,另一方面也为各自阵营在冷战时期提供了安全保卫。

    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也没有穿不破的“铁幕”,一切的可能皆在人为,科技的不断发展总是能够带领人们攀登难以想象的高峰。东西两大阵营的极端对立使得两大阵营的国家表面上虽然断绝来往,但却无不在暗处运用各种手段打听敌人的消息,以求“知己知彼”,从而“百战不殆”。他们不断地加大科技在军事上的运用,创造出类似“千里眼”、“顺风耳”的神器。

    “金唇行动”中那枚“顺风耳”为苏联在与美国的交手中大获全胜发挥了重要作用,它高超的制作技术也使得美国人一直耿耿于怀。但美国人也从来不甘落后,他们虽在那枚“顺风耳”中“失之桑榆”,却在制造“千里眼”上“收之东隅”,获得了苏联更多的情报。

    这“千里眼”便是世界上着名的间谍飞机——U-2高空侦察机,它是由美国洛克希公司(美国最大的航天飞机制造商)秘密部门“臭鼬工厂”特制,在1955年8月在美军中完成秘密试飞。很快,这种超级高空间谍飞机就进入了它真正意义上的服役生涯。1956年6月的一天,U-2在首次赴飞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刺探情报的行动中大获全胜,这使得美军更加重视它,给它安排了更为重要的任务。

    也就是在这之前,美国刚刚在与苏联进行的一次情报战交手中失败。摩尔曼斯克苏联海军基地一直是苏联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北方舰队的驻扎基地,苏联海军有2/3的核潜艇都驻扎在此处,因而使得这里成为英美进行间谍活动的重要目标。1954年5月的一天,美国派遣其主力战略轰炸机——RB-47E潜入摩尔曼斯克海军基地上空进行秘密的侦察任务。但它却不知道,一场巨大的危险即将来临。原来,苏联已经接到来自阿尔汉格尔斯克(苏联重要港口城市)的信号,它们已经发现了这架战机的行踪,正对它的到来翘首以待。而美国人以为苏联的核心战斗机仍然处在米格-15的级别,它在速度上远逊于美国的RB-47E,这样RB-47E对付它完全绰绰有余。却不知苏联人手里的这一秘密武器早已升级到米格-17,它在速度和战斗力上完全能够与美国的RB-47E抗衡。因而,当美国飞行员奥斯坦驾驶着RB-47E踌躇满志地飞行在苏联上空时,便立刻被阿尔汉格尔斯机场的米格-17拦截,还被其在机身上打了好几个窟窿,惊慌失措的奥斯坦只能拼命地将飞机往芬兰方向飞行,终于在一片狼狈中到达了英国。这次失败使得美国国防部放弃了向苏联派遣间谍飞机进行侦察的意图,但U-2的试飞成功使得美国人又重新打起精神,艾森豪威尔便即刻下令让U-2向苏联的腹地进发,负责搜集苏联海军基地的情报。

    然而这一次,却是苏联人被蒙在鼓里,他们还正在为米格-17的巨大威力而沾沾自喜,却不知美国早已研究出更加先进的间谍飞机。1956年7月4日,这天正是美国的独立日,苏联晴空万里,天气状况极好。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受美国驻苏大使查尔斯·博伦的邀请来参加这一盛大的庆祝典礼。同时,这一天美国也开始了一场名为“使命-2013”的间谍活动,他们决定派U-2飞机和卫星秘密地监视苏联全境的情况。当赫鲁晓夫在宴会上把酒言欢,并向美国大使祝福美国的国庆节时,U-2高空侦察机此时已经秘密地进入苏联领空对其进行监视,并正在拍摄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的军用机场和造船厂。

    苏联的情报机构也发现了这一情况,当天下午在赫鲁晓夫结束美国大使馆之行时,下属便立即向他汇报了一架美国飞机闯入苏联领空的事情。这使得赫鲁晓夫勃然大怒,刚刚还在与美国人庆祝他们的国庆节,下一刻他们就做出这种举动。他立即对苏联空军发布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歼灭。然而,U-2高空侦察机飞行高度达2万米,这一高度令苏联飞机望尘莫及,而苏联的防控系统也没有能击中U-2的导弹。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只得在地上空着急,任U-2飞机在他们的领空肆意盘旋。

    此后的几年中,U-2高空侦察机经常进入苏联领空,它依靠着机身前部装有的多台高空侦察照相机,可以从21000米的高空中清晰地拍摄到地面上的目标。美国人能够在画面中清楚地看到苏联军事基地的建筑、街道、车辆和武器装备,甚至连停车场的车位分隔线都能清晰地看到。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将其公布在美国的报刊上,使得苏联许多军事机密皆被暴露。这使得苏联人对U-2间谍机更是恨之入骨,从而也一直计划着要将其歼灭。而这一天,也终于来临了。

    1960年4月,苏联情报机构得知美国双十中队将要从土耳其的空军基地调至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空军基地,而双十中队正是驾驶U-2间谍机的专门飞行员。于是,赫鲁晓夫下令,要苏联空军和情报机构全力以赴,将这架U-2间谍飞机歼灭。选择在这时发动歼灭行动,不仅是因为双十中队调换空军基地带来的好时机,更是由于苏联在美国人的刺激下,将米格-17再一次进行升级至米格-19。新升级的米格-19战斗机不仅轰炸能力更强,其空中飞行高度也可以与U-2相媲美,因此,苏联人终于迎来了报仇雪恨的好时机。

    想要对这些高科技的间谍飞机动手脚,当然离不开间谍人员从中作祟。这一次克格勃找到了一名在阿富汗空军服役的优秀喷气式战斗机飞行员——贾尼兹。他曾在苏联接受过米格战斗机的训练,是克格勃在阿富汗隐藏的一枚深度棋子。贾尼兹在完成了相关训练之后,便秘密潜入了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机场。

    在近半个月时间的观察中,贾尼兹基本摸清了这些U-2飞机的停靠情况。在夜间会有美国士兵对这些飞机停靠周围的地方进行巡逻,且每两个小时换一次班,且每次都是在飞机的右舷部分,那里离机门较远,是潜入U-2飞机的好时机。于是,在4月30日的凌晨,贾尼兹悄悄地潜入U-2飞机内,将用来拴紧飞机高度仪的塑料外罩右上角的一颗螺丝换成带磁性的螺丝。这样,当飞机飞至1万米高空时,高度仪的指针便转到右上方,安装在那里的带磁性螺丝便会将指针吸引至指示2万米高度的地方,使得飞行员误认为自己已经飞到了2万米的高度。由此一来,苏联飞机便能够在此适当的高度内将其成功击落。

    第二天,苏联莫斯科红场正在举行庆祝劳动节的阅兵仪式,此时U-2侦察机的队长鲍尔斯正驾驶着被贾尼兹动过手脚的飞机再次沿着巴基斯坦和苏联边界进入苏联领空。这次的任务十分艰巨,因为他将要驾着飞机穿越整个苏联,并对苏联的地面情况进行全面的拍照。当其进入苏联领空后,他看到高度仪指向2万米的数字后,开始了对地面的拍照工作。但他却不知,此时他仅位于1万米的高空中,而三架米格-19飞机也悄悄跟随在其身后。正当他大惊于苏联是何时发明了能够达到如此高度的高空侦察机时,这些米格战斗机却不断地紧紧跟着他,鲍尔斯赶紧驾驶飞机想要逃脱,但是却被苏联由地面发射的对空导弹所击中——飞机崩裂,鲍尔斯则赶紧跳伞逃生,结果被苏联所俘。

    在这架飞机失踪四天后,美国人以为这架飞机已经不复存在,而鲍尔斯也被击身亡。美国谎称这是一架“天气调查机”,因为导航出现问题而误入苏联领空,驾驶员也在系统出现故障后身亡,并声称绝对没有意图要侵犯苏联的领空,为此还将所有的U-2飞机停飞作安全检查。苏联人得知后不禁哈哈大笑,5月7日,他们展出了U-2飞机被击中后的残骸,还将被抓获的鲍尔斯暴露在媒体面前,使得美国的谎言不攻自破。

    于是在后来5月16日的巴黎四国(苏美英法)首脑会谈中,由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坚决不就派遣U-2间谍飞机一事向苏联人道歉,赫鲁晓夫也愤怒地离开了会场,使得这次会谈以失败告终。

    U-2间谍飞机不仅在对苏联本土地面军事基地的监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还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自从“猪湾事件”(美国试图入侵古巴却遭遇失败的事件)发生后,古巴与美国关系完全破裂,而这使得苏联将古巴纳为其在西半球扩张的跳板与基地。它妄图在美国“后院”煽风点火,给美国布置一颗定时炸弹,在需要时先发制人。

    从1962年的夏季开始,美国发现苏联开往古巴的船只越来越多。于是,国家安全局局长布莱克便动用了在军中有“黑寡妇”之称的U-2高空侦察机,对古巴海陆进行严密监视。在U-2进入古巴领空对其地面进行侦察之际,发现了古巴境内隐藏的一个萨姆式导弹发射场,这引起了NSA的高度警惕。在接下来的监视行动中,NSA官员从U-2侦察机拍的照片中发现了古巴开始安装苏联的防空导弹,这使得美国人大惊失色——一旦苏联将导弹运至古巴,那么美国将“后院洞开”,敌人随时可以用导弹对其进行威胁。于是,他们迅速作出决定,封锁古巴,并在公海上拦截检查去古巴的苏联商船。就这样,美国与苏联在公海上形成对峙。不仅如此,美国也在土耳其进行了导弹布置,这使得一场世界性的核战争一触即发,而美国与苏联的关系也陷入前所未有的僵局,到达了冷战时期的最高潮。最后,还是美国在与苏联的对峙中占据了上风——苏联害怕与美国真的发生战争,提出让美国首先撤掉其设在土耳其的导弹,苏联也撤出古巴的导弹。于是,双方达成默契,使得古巴导弹危机得到和平解决,从而避免了一场世界性核战争的爆发。

    U-2高空侦察机在冷战时期美国对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监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以无与伦比的高空飞行能力和速度为世人所惊叹。它就像美国的一只“千里眼”,穿越坚不可摧的“铁幕”,帮助美国看到千里之外其他国家的情况,使得美国在与苏联的交战中最终处于上风,保卫了本国国土的安全,也维护了美国在冷战时期的霸权地位。

    安在美国“后院”的监视器——卢尔德斯监听站

    美国与苏联在冷战时期进行了无数次的较量,它们各自将对方列为假想敌,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军备竞赛,不断扩充自身的军事实力,还暗中实施间谍活动以获得最大意义上的情报信息,从而打击对方。除了双方的直接对抗,它们更是将各自阵营内的国家拉入对峙中,以增强对抗的实力。

    古巴地处美国佛罗里达州以南仅217公里,在地理位置上是美国的后院。

    但是自1953年进行“古巴革命”后,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由菲德尔·卡斯特罗夺取政权。这之后,古巴一改往日亲美的国家态度,不断地与美国进行对抗。1961年4月1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协助一群因“古巴革命”曾经逃到美国的古巴人重新返回古巴,并在古巴西海岸猪湾对古巴革命政府进行了一次武装进攻,这次反革命行动被称为“猪湾事件”,是美国反对古巴行动的第一次高峰。然而在这次进攻中,美国不仅没有达到削弱古巴革命政权的目的,还使得卡斯特罗革命政权更为稳固。出于对美国发动再次进攻的担心,古巴开始转而投向社会主义阵营中,逐渐与苏联亲近。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让苏联人在其中看到了美国强大的监听能力,且使得其想要向古巴运送导弹的行动也因此而遭遇了失败。苏联人十分不甘心,因此与古巴商议,在其境内设立一个监听站,搜集关于美国核试验的相关情报信息。苏联选择在此设立监听站完全是出于古巴优越的地理位置的便利,古巴本岛最近的地方距离美国仅为90海里约为166公里,其地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苏联在此设立的卢尔德斯监听站是一个具有超强监听能力的无线电监测站,也是苏联在海外最大的监听机构。这个监听站距离美国最重要的战略通信基地——怀斯特仅为300公里,在当时除了美国本土以外,绝对是整个地球上对美国实施电子侦察的最佳地点。

    于是,卢尔德斯监听站便建立了。它位于古巴首都哈瓦那西南20公里处,占地近40平方公里(于1964年建成使用)。卢尔德斯监听站最初的职能是为苏联能够有效地对美国的核试验情况进行监听,并由此监督美国执行削减核武器协议的情况,以督促其履行与苏联之间签订的核裁军协议内容。苏联人在这里驻守了3000多名苏联专家,其中还包括许多技术人员及其家属,且每年还要向古巴支付一定数额的“租金”。在这里,苏联人为其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跟踪设备,还有卫星接收系统、大功率电台和其他高科技的间谍设备等。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情报专家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情报搜集工作。

    随着冷战的加剧,为了满足于美国争霸的需要,监听站的职能也在不断地扩展。卢尔德斯监听站不仅负责搜集关于美国进行核试验的情报,还包括所有关于美国的情报信息。除了军事情报外,政治、经济、商业情报皆囊括其中。

    它能监听到白宫近乎所有的通信线路,所获取的战略情报占据了整个苏联情报总量的75%之多!当然,这些情报信息苏联人也要与古巴共同共享,因为这也关系着古巴的国家安全。苏联与古巴在此时进行了密切合作,更有人将古巴称之为“苏联的雇佣军”。

    然而,美国对此却并非一无所知。自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以来,美国看到古巴已经投入了苏联的怀抱中,也对其增强了警惕性。潜藏在古巴的美国间谍早就摸清了古巴与苏联之间进行的秘密勾当。早在1962年8月,潜伏在古巴当地的美国特工就发现托伦斯小镇上出现了许多外国人,尽管他们外表邋遢,并说着一口流利的古巴语,但他们的短发平头以及标准的军人站姿还是暴露了他们的身份——他们是苏联的军人。在接下来的调查中,美国人发现了其与古巴联合进行监听站建立的项目,并将此事报告给了NSA。但是,美国面对苏联与古巴的行动,在大为恼火的同时,也不敢将其对外公开,因为美国人同样也在其他地方大设监听机构对苏联进行情报信息的监听。也就是说,双方都在暗中进行交锋,试图抓住对方的弱点,从而对其进行打击。

    卢尔德斯监听站的计划设立使得美国人犹如“芒刺在背”,而且也使得美国国安局局长布莱克不断忙于对古巴地区进行严密监视,唯恐再次发生类似“古巴导弹危机”的事件。为此,NSA建立了第一个24小时信号情报指挥中心,在日后它成为整个NSA的指挥中心。除此之外,美国国防部更是计划执行一场代号为“孟古斯”的行动,他们企图秘密地设计一场对古巴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的进攻,并将这个罪名扣在卡斯特罗头上,以让美国人民认为是古巴先对美国进行侵略的,因而美国军方就可以“顺应民意”对古巴进行战争,从而拔除这根插在背后的“芒刺”。

    但是,关键时刻NSA对美国总统肯尼迪进行了一番说服。首先从当时美国的利益出发,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不止美国,苏联也可以单方面发动核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充分显示了古巴地缘的重要性,苏联人一定会拼命地保它以作为自己的战略后盾。如果仅仅为了消灭一个小小的古巴而惹怒苏联,从而引发双方的战争,那么后果将得不偿失。况且,“孟古斯行动”中有几个古巴的重要通信设施,NSA正在对其进行监听以获得大量的情报,这些情报为肯尼迪总统制定对古巴的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而最终,这一计划因肯尼迪遇刺而破产。

    卢尔德斯监听站自1964年建成后便一直使用(直到2001年12月29日停止使用)。它的存在一直贯穿于整个冷战时期,为苏联和古巴获得了大量关于美国方面的情报,直到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俄罗斯依然对其进行投资,维持其运转。毕竟这个监听站在美俄的较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与俄罗斯这对宿敌总是在想尽一切办法将对方打倒,在每一次的交战中都各显其手,势必要与对方争个你死我活。同时,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还努力将别国拉入自身的阵营中,一旦触及自身的利益需要问题,便不惜违背与他国的誓约。比如古巴与俄罗斯(苏联)的合作,为了对付美国的共同目的,卢尔德斯监听站设立了,即便是苏联解体后,这个项目依然在运行。而美国也一直很清楚卢尔德斯监听站的价值,对俄罗斯与古巴恢复军事交往也一直颇为忌惮。因此,美国一直拿对俄经济援助为要挟,逼迫俄罗斯停止使用卢尔德斯监听站。最终,俄罗斯在其要挟下,于2001年突然宣布关闭此监听站。这使得古巴政府相当不满,更有政府官员称“普京是个婊子,这已经是俄罗斯人第三次背叛我们:第一次是1962年导弹危机,然后是1992年断绝了一切对古援助,现在又搞‘突然袭击’”!

    卢尔德斯监听站,这个俄罗斯曾经在海外最大的电子监听站,这个设在美国“后院”的监视器如今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是一具供人们参观建筑的残骸。虽然它在冷战时期拥有过获取美国情报的辉煌战绩,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它也失去了曾经的作用,成为了历史上美俄较量的见证。

    背叛祖国的“爱国者”——上校间谍库克林斯基

    自二战以来,冷战的阴云一直笼罩在整个欧洲上空,被“铁幕”隔离的欧洲各国人民也生活在严格的阵营分化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这一片看似阴沉死寂的气氛下,却暗藏着汹涌波涛,一场大动乱即将席卷整个东欧,并将导致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倒塌。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各国都掀起了反帝国主义和民族压迫的解放热潮,而且在苏联的影响或帮助下,东欧各国纷纷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到1949年,以苏联为首,由十几个国家组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阵营,并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对抗。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波兰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重要国家之一,它在1952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极为看重的“阵营兄弟”,在1955年时还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了用以对抗“北大西洋条约组织”(由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的“华沙条约组织”,开始了两大阵营以冷战形式为主的军事对抗。然而在东欧剧变发生时,波兰又是其中最早发生政变的国家,某种意义上,是它开启了整个东欧剧变的先河。

    其实,东欧出现大动乱除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自身的原因外,更离不开西方各国在背后搞的小动作。各种间谍人员在“铁幕”之下进行秘密的策反活动,实现东欧的“和平演变”。而作为波兰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的理查德·库克林斯基,绝对是西方国家实现其阴谋的重要棋子。他作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王牌”间谍,在长达十年的时间内,向美国提供有关波兰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情报多达4.5万页,还为此被美国情报机构授予“杰出情报工作奖章”。然而据他本人声称,他并非是为了金钱而成为卖国的间谍的,他是出于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主动与美国情报部门取得联系,并长期义务为CIA提供重量级情报的。

    库克林斯基于1930年6月出生在华沙,并在17岁参军进入波兰步兵军官学校学习,之后在波兰北部滨海城市科沃布热赫服役。在1967年时,他被派到越南国际停战委员会任职。1968年回国后即参加了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准备工作,这使他能够深刻了解到华约组织武装力量进行军事演习的总体规划。而这也是美国人将其纳入间谍人员的原因之一。这样,美国就能充分地掌握关于华沙组织的军事演习情况,从而为北约组织进行武装准备提供决策依据。

    成为美国情报机构CIA的间谍,库克林斯基有其必然因素。从1945年苏联打败德国并占领波兰后,一直是以强迫的方式对波兰进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造,波兰人民并不服从官方的选择,只是在苏联强大的军事淫威之下,才迫不得已被苏联纳入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而苏联对东欧国家一直是以军事力量强迫的方式对其进行领导的,且从来不顾及这些东欧小国的利益,一切以苏联的利益为标准。1964年,库克林斯基调任到波兰总参谋部任职,并在那里得到晋升,成为波兰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而在位于华沙五层建筑的总参谋部巨大的档案室内存有大量秘密档案,作战部副部长的职位使得库克林斯基能够接触到这些档案。这些文件里面记录着苏联企图发动世界核战争的计划,并想要通过战争来彻底消灭北约组织及其成员国,使得苏联成为独霸世界的唯一国家,使得社会主义覆盖全球。

    而真正使得库克林斯基倒入美国人怀抱的,是苏波之间进行的一场华约组织军事演习。在双方于波兰本土的格但斯克进行的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中,库克林斯基发现一辆厢式的军车上码放着许多核弹头,这使得他大吃一惊。因为他知道,1964年从古巴撤回的热核装置就部署在波兰。这一核武库在波兰的代号叫“维斯瓦”(波兰最大的河流名称)。这些核弹头将作为华约对北约先发制人的武器埋藏在波兰境内,而将如此危险的物品放在此处,就意味着苏联在进行这些防御性的演习中,将波兰作为战争的前沿阵地,对北约组织进行军事进攻。这则意味着,一旦北约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那么首先遭殃的便是波兰,它将极有可能在这场浩劫中荡然无存。

    正是在这次军事演习中,库克林斯基对苏联感到了极度的失望,并想要通过自身的力量来保证波兰的安危。而从1970年底开始,波兰国内相继发生罢工流血事件,更使得这位军人对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感到了迷茫与绝望,想要摆脱苏联的控制。在这种出于对祖国的担忧心情下,他便想到了与美国方面进行合作,向美国泄露关于华约组织的军事演习情报,从而使苏联的计划落空。

    1972年8月的一天,库克林斯基上校率领一个由9名波兰情报军官组成的“旅行团”赴西欧“考察”。他们此行的目的在于对西欧各港口城市进行“考察”,搜集关于北约国家行动的情报。然而,库克林斯基却也有着自身的打算,他企图通过这次“考察”,寻求与西方情报部门的联系。一天下午,他们到达德国的港口城市威廉,库克林斯基便借口离开他的同事,进入邮局,给美国驻德大使馆发出了一封信,希望会见美国驻德的军方代表。为了取得美国人的信任,他在信中还泄露了关于华约组织最近举行军事演习的一些情况。从此之后,库克林斯基便成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名间谍,其负责将关于华沙条约组织的情报由波兰传送至美国华盛顿情报机构。

    据悉,从1972年至1981年期间,库克林斯基把大约35000份有关华约条约组织军队的绝密文件泄露给了CIA。这些文件的泄露使得苏联想要先发制人的行动遭受了失败,并避免了苏联出兵入侵波兰。然而,库克林斯基的反叛行为也使得波兰政府开始对其产生怀疑,并逐渐开始对其进行监视。

    1981年11月7日星期五晚上,苏联驻波兰大使馆内灯火辉煌,1000多名波兰上层人物正聚在此处,与苏联大使馆人员共同庆祝十月革命胜利64周年。

    宴会上一片觥筹交错,气氛热烈。晚上11点,以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将军为首的波兰官员开始纷纷退席离去,宴会也即将结束。此时,一个个子不高、毫不起眼的身穿波兰上校军服的中年人也徐徐走出苏联驻波大使馆,并神态自若地跳上自己的小轿车。他就是波兰总参谋部作战部的副部长、雅鲁泽尔斯将军的亲密战友,上校理查德·库克林斯基。而这辆小轿车的司机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名官员。汽车逐渐驶离苏联大使馆,开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前,而这里正是美国驻波兰大使馆。11月8日,库克林斯基便与家人持“合法”证件,逃往美国。

    这一波兰军队高级官员叛逃事件引起了波兰和苏联的极大震惊,并且引发了波兰整个社会的大动荡。波兰最强大的反对派组织团结工会声势渐大,他们要求波兰执政党——统一工人党领袖卡尼亚下台。而同时苏联领导人也对卡尼亚施加压力,要求解除其职务。但是动乱并未随着卡尼亚的下台而结束,波兰反对派早就受够了苏联人在背后对波兰政府的颐指气使,他们认为不推翻统一工人党的统治,苏联依旧会对波兰造成威胁。于是在整个11月波兰发生了150多起抗议事件,并且一些政府的重要机关也参与其中。后来,在政府实行军事管制,宣布波兰进入战时状态的情况下,整个国家的动乱才得到平息。

    库克林斯基叛逃美国后,自1982年起,便开始正式在美国国防部任职,并被授予美军上校军衔,还得到了美国最高的荣誉奖状。但1984年波兰军事法庭却对其进行了缺席审判,剥夺了他的公民权,没收其财产,并将其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同时,潜伏在美国的苏联克格勃特工们自其叛逃后,也一直在寻找机会对其进行暗杀,但却一直没有成功。到1993年,库克林斯基在芝加哥会见波兰侨民协会成员,这是其自叛逃后第一次露面。但半年后,他的儿子们却突然相继死去,而美国政府则未公开他们的死因。

    1989年2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和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反对派进行议会大选,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波兰圆桌会议”。瓦文萨被选举为总统,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成为东欧剧变的第一个社会主义东欧国家。此后,东欧各国纷纷发生剧变,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也不复存在。

    1995年,波兰最高法院军事法庭重新对库克林斯基叛逃一案进行审理,宣布之前对其宣判的死刑无效,并且恢复了他的军衔,还归还了其财产。1997年9月,华沙军区军事检察院对库克林斯基的行为作了新的定义,将其看作是一种“服务于国家的崇高行为”。此举一出,便在波兰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这一决定“好得很”,是对库克林斯基爱国行为的认同,他是波兰人民的英雄,是真正的“爱国者”。然而也有人认为库克林斯基是“逃兵”,是出卖祖国情报的“间谍”,他违背了身为一个士兵的忠诚准则。但无论如何,如今的波兰政府对其行为是相当认同的,以至库克林斯基于1998年由波兰总统亲自迎接回国,并受到了“爱国英雄”的礼遇。

    库克林斯基上校在冷战时期,背叛了他的祖国波兰,充当美国情报机构的间谍,将许多重要的情报泄露给美国,这无疑说明他是个“叛逃者”。然而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波兰也不复存在,历史又将这位“叛逃者”

    扭转成为“爱国者”。无论如何,美国都获得了最大的利益,以一名间谍的代价,获得了大量关于华沙条约组织的情报,使得美国在其与苏联的较量中又获得了一大增胜的砝码。

    间谍永远是国家之间进行较量不可小觑的力量,有时候一个人物的作用更胜于千军万马。同时,使用间谍的成本与对军队和科技投入相比,不仅很低,还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他们险象环生的人生给世界上演了一幕幕的传奇,也为效力的国家带来了重要的情报,因此各个国家对间谍的使用也乐此不疲,使得间谍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