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信息战:国家安全局开展的信息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随着通信技术的日益进步,信息技术也逐渐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网络成为敌对双方信息优势的制高点,而网络信息战也使得各国政府对其日益重视,美国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作为网络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是世界上首个提出“网络信息化战争”并将其运用于实战中的国家,其军队的网络信息化水平也高于其他国家。在美军的网络信息化建立过程中,美国国家安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在网络信息战中通过网络技术窃听有关对手的信息,同时对这些秘密的信息进行储存,并通过分析而得到有价值的相关情报。为此,NSA展开了一系列的措施,为美国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开辟新的胜利道路。

    “9·11”之后的逆袭

    “棱镜门”事件将美国情报机构的一个隐秘组织NSA暴露在众人视野之下。六十年来,在名声响亮的CIA和FBI的背后,NSA一直默默存在于马里兰州的米德堡内。它包括4个密码中心,雇用人员超过3万人,且在全球各地拥有数千家的分支机构,因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网络,并借助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的技术手段保卫着美国的安全。

    美国国家安全局自成立以来,为美国政府搜集了大量的情报。无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海湾战争,还是近年来的伊拉克战争中,这名“神将”都为美国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从冷战开始直至苏联解体的这段时期内,NSA在美国对付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中发挥了充分作用,成为美国政府的左膀右臂。

    然而“9·11”事件的发生却使这位“常胜将军”遭受了一次奇耻大辱,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使得人们一度质疑NSA的存在。

    NSA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反恐情报的搜集工作,它的卫星、天线、窃听器和其他高技术设备占了整个美国情报部门的75%!在拥有如此数量惊人的高端设备的情况下,2001年9月10日,NSA截获了两通基地恐怖分子在阿富汗与在沙特的同伙的秘密电话,其中一个对话提到了“明天是零点时间”,另一个电话中有人说“游戏开始了”。然而这些充满了隐秘性话语的电话却被NSA忽略了,他们直到9月12日才将这些翻译出来。这使得NSA错过了采取反击措施的最佳机会,从而造成了美国人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NSA得到了舆论的一致批判,但是有官员称,这两次截获的情报太过模糊,即使NSA在截获的第一时间之内就将其翻译出来并报告给相关部门,也并不足以使相关部门关闭整个国家系统和公共场所来进行恐怖活动的排查,这场大灾难依然是不可避免的。

    美国情报机构虽然在这次恶性灾难中遭受了来自外界的强烈质疑,但却获得了政府给予的更大的财力和权力支持。更有人指出,以“9·11”事件为分水岭,美国的反恐情报系统开始了由此前“情报匮乏”到之后“信息泛滥”的转折。

    据悉,“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新成立或重组至少263个情报组织,国防情报局雇员从7500人扩充至16500人;在2004年12月,美国国会参、众议院均通过了情报机构改革法案,决定设立统管全国情报机构的国家情报局长职位和建立国家反恐情报中心。这些有利于美国情报机构的措施和法律条例促使了这些情报机构的急速膨胀。不仅如此,美国情报机构在收集情报方面,也超越了此前仅限制于搜集外国讯号的范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白宫对情报机构进一步放大了监听的权力,规定其可以在不经过法院的批准下,搜集国内有关恐怖嫌疑犯的一切数据,包括监听电话、截获电子邮件等。

    不仅如此,在对外国人的监视方面,NSA也加大了其监听力度。《外国情报监听法案》在“9·11”后得到不断的修改,赋予了NSA更多的权力。该法案规定,允许美国情报机构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实施对本国境内外国人的监听。因此很多人对该法案持反对意见,担心将这样大的监听权力赋予情报机构,在加大反恐力度的同时也会严重侵犯他人的隐私、人权和自由。

    据悉,“9·11”事件发生的当年,布什政府便指示,在没有任何法律授权的情况下,NSA也可以利用其强大的监听能力对美国本土进行监听。10月26时,美国国会通过了“爱国者法案”,它以反对恐怖主义为由,极度扩张了美国警察等对抗暴力机关的权利。而NSA在“9·11”事件后则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一切,除去监控国民通信和网络的权力外,NSA每年获得的财政预算都超过100亿美元,且在全球雇用人数高达6万人,使得其规模远远超越了中情局和其他情报机构,成为扭转其在“9·11”事件中受尽指责的重要机遇。

    与此同时,NSA的情报监听重点也作了一些转移,他们更注重网络信息的搜集,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其网络情报搜集能力。例如,通过雇用私营公司来帮助它得到技术的更新与进步。NSA自身曾积极地开发对国民进行监听的监控系统,但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便想到了通过雇用私营公司的方式来提高其技术水准。因为公司的竞争机制使得其在人才上比NSA更为丰富,所以技术水准较NSA的技术人员也更高。这些公司主要负责建立监视系统,并且负责系统的日常管理和技术上的维护。为此,NSA与许多拥有高端信息技术管理水平的IT公司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全球防务商排行第三位的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雷达和军舰的制造商,而其子公司就负责运行NSA的IT项目,被媒体称为“鹰盟”公司。这些技术上的合作使得NSA的情报监控能力与日俱增,使得NSA(NationalSecurityAgency)由“NoSuchAgency”(没有这个局)的讽刺意义成为令人震惊的“NoSecretAgency”(没有秘密的局)。

    互联网的发达使得信息的搜集方式逐渐发生转变,这使得情报信息的获得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前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空军上将迈克尔·V.海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称,早在“9·11”事件之前,他就意识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果NSA网络技术方面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那它搜集情报的能力将会逐渐衰退,并最终变成“聋子”。因此,NSA情报搜集的网络信息化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自“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情报机构利用各方面的反恐理由使得政府和民众为自身搜集情报的工作大开方便之门。尤其是作为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NSA对美国境内外的个人情报搜集能力更是超出了公众的想象。据NSA的最新数据显示,这些搜集来的情报可以被近120万美国人所获得。且因为其中大部分是与其进行合作的私营企业,却并不能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

    NSA对这些信息的掌握虽然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其工作的需要,但是这般狂热的搜集情报工作对于公民个人的隐私权是极大的侵犯,并且一旦其内部发生泄密事件,对NSA本身来说也会是巨大的打击。因此,“9·11”事件后NSA虽然获得了更强的情报搜集能力,但是在这“因祸得福”的背后又藏匿着什么危机,我们却不得而知。

    “山谷里的矩阵”——布拉夫代尔数据中心正当“棱镜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人们因美国政府监视国民的行为而一片哗然之际,美国犹他州一个山谷里藏匿着的“矩阵”——布拉夫代尔数据中心也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之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个数据中心将会成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转型之作。长期以来,美国人民一直质疑NSA存在的理由,特别是在一系列恐怖袭击事件中无所作为的过去使其深感屈辱。但“9·11”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NSA因此获得了数百亿美元的财政预算,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密码破译的技术的急速发展也使得NSA的工作如虎添翼,从而使其成为美国国防部的左膀右臂。

    据美国《联机》杂志报道,这个被称为“世界上最大、最贵的数据中心”,位于美国犹他州一个名叫布拉夫代尔的小镇,占地100万平方英尺,耗资19亿多美元,是NSA建立的第三个数据中心。建成后其规模为国会大厦的4倍之余,也将会是美国最大的数据中心。

    美国国家安全局为了对美国境内的公民进行技术监控,创造出一个具有超高计算速度的“超级计算机”,通过它来破译密码而取得信息的搜集。而为了有足够大的地方来存储信息,美国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储存信息的数据中心(犹他州的布拉夫代尔小镇也成为其中之一)。NSA在选择数据中心时可谓是不遗余力,不仅精心挑选了犹他州这个偏僻深远的山谷,更是对其进行了十分周全的设施配置。

    布拉夫代尔镇位于犹他州一座凹形山谷里,这里气候干燥,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沙尘,东边是犹他州的沃萨奇岭,西边是奥克尔山脉,这里曾经一度是奉行一夫多妻制的摩门教定居圣地,而如今这里却是守卫森严的军事用地,有近万名受雇于NSA的施工人员正在忙于建造这座情报部门的巨型“数据仓库”。

    NSA之所以看中这个位于峡谷中的小镇,正是因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该数据中心位于盐湖县与图埃勒县的交界处,而此地正好有两条主力电线经过,可满足数据中心65兆瓦的电力需求。根据NSA发布的数据中心的规划图,该中心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首先是访客控制中心,该中心造价970万美元,是数据中心的先决部分。其作用是确保进入数据中心人员的“干净”,以防出现泄密或者破坏事件。其次是管理区,这是负责数据中心技术支持和行政人员的办公空间,是数据中心运行的指挥区域。而最重要的运行枢纽在数据大厅,这是由4个面积2.5万平方英尺的大厅组成的超级大空间,里面摆满了服务器,且在地板下埋着电缆盒存储设备。这个枢纽承载着整个数据中心的主要运行。

    此外,数据中心还配有足以保障其自身运行的能源系统,专用如变电站、燃料箱、储水和抽水设备、巨型空调设备等,这些都足以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此外,还耗资1000万美元来设置工地的安全系统,包括特制的防护栅栏、闭路摄像、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等。如此先进的完善防护系统使得该数据中心处于绝对的安全运行中。

    那么,耗费如此巨资建造这么庞大的数据中心的目的何在?一位参与数据中心项目的高级情报官员称,“建立此数据中心的目的是因为目前仍没有能力破译这些加密者的密码,而随着密码破译能力的提升,解开这些密码枷锁只是时间的问题。”当今有太多的信息出于加密系统的保护之下,而加密的程度与信息的价值度是成正比的,价值越高的信息其加密系统也就更为复杂。而破译密码主要有两大要素:一是超高速计算机,需要用其对加密信息进行暴力破解攻击;而此前在田纳西州橡树岭进行的超级计算机——“美洲豹”的完成为这一计划的实现取得了重大突破。二是海量储存信息,它可为计算机提供充足的分析样本,获得的信息越多,超级计算机就越容易根据所获信息分析出其加密模式,对其密码进行破译,这也是该数据中心建立的关键因素。这毫无疑问是NSA与信息加密者之间进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信息战争,而此“矩阵”便是NSA未来的巨大能量来源。

    那么,NSA又是如何来使用这些海量数据进行信息监控的呢?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仅在五年前,如果其想要高效率地对数百万份通话记录或文本消息记录进行数据分析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今天通过对数据库系统、机器学习和Hadoop基础架构三大技术的使用,NSA对互联网大数据分析能力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据悉,该巨型“数据仓库”于201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可以储存、分析和破译各类信息。其巨大的服务器储存量和快速的文件传输方式能将私人邮件、通话记录、谷歌搜索记录等各类信息囊括在内,覆盖面之广泛超出了人的想象。有德国媒体指出,该数据库可以存储100年的通信资料。

    如此巨大的信息储存量着实令人震惊,而更令人好奇的是这座数据中心的作用。此前NSA和奥巴马总统均发表声明称该数据中心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美国不再受到恐怖主义的袭击,保护美国的网络安全,而非用于非法监控美国公民的电子邮件等信息。然而早在“水门事件”发生时,NSA就开始将其监视器对准了美国全境的所有公民。它在美国全境设置了数以万计的窃听点,这些网站能够搜集和整理数十亿的电子邮件和电话,不论是国内通信还是海外通信,均能被NSA所掌控。因此,该数据中心也被媒体戏称为“间谍中心”。

    那么,NSA是如何进行信息监控的呢?据NSA一位前任高级官员透露说,NSA将窃听装置建立在美国所有关键的通信枢纽上,也就是那些大型的封闭交换站中,这样一来,它不仅可以监听到美国国内的任何信息,还可以获得国际交流信息。NSA在全球有75000人的窃听队伍、12颗绕地球旋转的卫星、20架经过改装以进行电子窃听的飞行器,且每一架美国攻击式潜艇上都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拦截人员进行电子监控。正如这名官员所说,“我们已经离集权主义如此之近”,美国公民的私人信息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政府的监视器下。

    因此有人认为该数据中心的投入使用事实上是布什政府“完全信息掌控”

    项目(该项目也被称为“老大哥计划”)的延续。虽然此项目早在2003年因可能导致美国公民个人隐私遭到侵犯而被国会否决了,但如今在犹他州将它改头换面后使这个项目得到了真正的实现。而且,这并非只是一个数据中心。NSA更为感兴趣的是获取所谓的“深网”中的那些信息。深网中的数据非一般公众所能接触,它包括“受密码保护的数据,美国及国外政府的通信信息,信任群体之间非商业档的分享”。由此可见,这块犹他州的“矩阵”就是NSA在深网中“捞大鱼”的巨型基地。

    2010年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的报告称,“深网包括政府报告,数据库,以及其他对国防部和情报机构而言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来源,当前需要非传统的新工具来查找并索引深网中的数据……窃取潜在对手的机密信息是情报机构最擅长的”。随着犹他州布拉夫代尔数据中心的落成,NSA由此也具备了窃取深网中机密的存储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一旦数据中心进行的信息存储和破译工作结束,NSA便可以通过这些海量资料进行深入挖掘,所有金融交易、旅行等等的所有信息都将会被其尽数掌握,所有人的工作生活都会被NSA绘制成一张张表格。NSA虽然有技术和空间来储存如此多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而获得秘密,但是问题在于,它又以何为标准来判定“潜在对手”呢?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

    “超级计算机”与“矩阵”的合璧将会使NSA控制网络信息的能力达到另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将使NSA在未来的网络信息战争中战无不胜。但同时它也会使美国人民陷入一片不安中,一旦政府借此随意监视美国公民,那么类似间谍的行为势必会肆意践踏公民的隐私权利。虽然很多人向奥巴马提出要对NSA进行一些行为上的限制,可是目前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自由”号间谍船的毁灭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运行几乎是个谜,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它的存在。谈起这个隐秘机构成立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二战“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政府正是在这当头一棒的巨大打击下,决定再设立除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之外的第三大情报机构来开始着手进行情报信息的搜集。特别是在二战结束后进入冷战时代,世界划分为两大敌对阵营,双方之间剑拔弩张,所需要的军事情报也更多。于是,1952年11月,在杜鲁门总统的秘密指示下NSA成立。它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米德堡大森林中,主要负责对世界各国无线电信息的秘密侦查与搜集。

    在中东战争中NSA照例对中东各国实行监听,却不曾想到会遭遇兄弟国的恶意袭击,并使美国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这便是令NSA有苦难言的“自由”号被袭沉事件。

    “自由”号是NSA在非洲服役的一艘美国间谍船,几年来一直像一只老海龟游弋在非洲东海岸,执行NSA的监控任务。在叙以边界激烈的枪炮声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一次中东战争的来临。1967年5月17日,埃及(当时称作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驱逐了所有联合国维和部队,并在边界西奈半岛部署军队与以色列对峙,第三次中东战争一触即发。

    而正当美国国家安全局忙于搜集相关情报时,以色列官员纷纷赴美控诉埃及的“恶劣行径”,称其要对以方发动战争,以方将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急需美国的说明。实际上,以色列早就暗自为这次战争的即将来临而兴奋异常,他们只是想要再将美国拉入他们的阵营,与中东其他国家进行一次彻底的战争。

    由于当时美国卷入中东战争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参谋长联席会议急需了解埃及地面部队的情报,特别是苏联部队驻扎埃及的人数和他们的武器状况。国家安全G组就预感到中东地区情势危急,并已经制订了应变计划,决定派遣“自由”号开往中东。

    在美国人对是否会卷入此次战争举棋不定时,NSA早已下手实行对中东地区各国情报的秘密监听。因为此前美国情报机构虽然在各处均设立了监听基地,但都驻扎在地中海塞浦路斯那样远的地方,无法搜集到空中防御雷达、火控雷达、微波通信等发出的窄幅瞄准线信号。虽然有空军C-130和海军EC-121这样的空中信号情报作业台在积极行动,但是这些飞机往返于“热点”地区的时间耗费太多,且情报人员在作业台能够停留的时间极少,无法持续不断地搜集情报。在这种情况下,NSA想到了用轮船来进行监听,因为轮船在海上航行可以靠目标更近,这样就有机会搜集到更多且更为重要的情报。于是,在非洲“潜伏”了几年的“自由”号间谍船便受命驶出非洲东海岸,向地中海进发。

    当然也有人对将“自由”号单独放置在中东海岸而持反对意见。比如,当时任美国国安局G组负责人的富兰克·雷文表示,“自由”号在公海上进行监听虽然能够避人耳目,但是一旦战争爆发,它将在海上孤军奋战,腹背受敌,届时“自由”号必定将死无葬身之地。他认为“自由”号应该继续潜伏在非洲不动。但最终,雷文的意见并未得到大家的赞同,“自由”号冒着覆灭的危险向中东地区进发了。

    1967年6月5日,也就是“自由”号出发后的第三天,它正行驶在西西里岛南面的时候,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即阿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了。6月8日的清晨,“自由”号依照NSA的命令,在距西奈半岛12英里多的地中海的公海对中东各国进行监控。但它却不知,此时死神正在向它悄悄地降临。

    当“自由”号驶过西奈古城阿里什时,船上的人们却目睹了以色列军队肆意屠戮埃及战俘血腥的一幕:约60名埃及战俘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反绑双手并推到墙脚,被以军用机关枪悉数扫射而亡。而当时观察到这艘间谍船的以色列人也慌了手脚,他们十分害怕美国人会走漏风声,到时候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以色列军方恐怕会名誉尽毁。同时,由于美国人最终并未选择参战,以色列军方对其窃听行为萌生了恨意,于是以军使出了“杀人灭口”的绝招。以军表面上装作认为该船是埃及方面的船只,使用幻影战斗机和鱼雷摩托艇对“敌舰”进行轮番攻击,轰炸整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直至太阳落山,而此时“自由”号已经残破不堪且伴随着熊熊燃烧的烈火,几乎沉没在地中海茫茫的水波中。最终,该事件造成“自由”号上美军官兵34人死亡,173人受伤。

    正当以色列人在为自己阴谋得逞而沾沾自喜时,高空中有架美军的EC-121电子侦察机正好在这一带进行侦察。它除了记录到了以色列和埃及军队飞行员的声音外,还利用搜集到的雷达信号,处理了这些带密码的声音,而机上的侦察兵则立即向上级汇报了此事。当得知这次事故是以色列军方所为时,美国政府陷入一片尴尬境地:以色列军方明知其为美国船只却依然对其发动进攻,这种行为不得不令美国方面愤怒。但既然以色列为兄弟国,那么在各种共同利益的交织下,美国就不能为此而对以色列大动干戈。最后,以色列惺惺作态地向美国方面道歉,美国政府也只能打碎牙往肚里咽,接受以色列方面的“意外事件”的说法。

    船上依然有多数幸存者,多年来他们虽一直要求公开此事的真正缘由,但是美国国会却从未就此举行公开听证会。就连当年奉命调查此事的退休美国海军法官柏斯顿也表示,真相被一些有心人士所掩盖。更有耸动阴谋论的记者认为,此事是美国和以色列政府中的反动分子共同策动的,他们的目的是想要将此事归咎于埃及及其背后的靠山苏联,以确保以色列方面在此次战争中的胜利。这些人本想将“自由”号击沉,杀死全体船员,不料“自由”号并未沉没,仍有幸存者,他们只好用卑鄙的手法来设法掩饰真相。

    姑且不论“自由”号事件背后的政治阴谋,美国国安局在此次事件中背后的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也令人十分瞩目。从“自由”号间谍船到EC-121电子侦察机,NSA在中东地区布下了密集的情报窃听网,以至于在以色列发动袭击后的一个多小时,美国白宫便得到了消息,之后关于战事的相关情报便纷涌而来。经过具体分析后,美国方面对战争的爆发有了深入的了解,权衡上下,于是决定不卷入这场冲突中,这就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美国获得的充足情报消息不仅为其自身在战争中的走向提供了参考依据,还为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完胜提供了充分的帮助。

    据悉,这次以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进行空袭,之所以选择在6月5日星期一早上7点45分(开罗时间8点45分)进行也是经过周密安排的。虽然历史上的战争成功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但以色列却打破常规,选择了星期一,这与美国方面的情报消息密不可分。根据美国方面的消息,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因此,在进行战争动员以来,每天拂晓,埃及空军都派出两架飞机进行巡逻。每天5点,有5分钟警报时间,这时雷达全部打开,到7点半左右解除警报。按埃及军队惯例,开罗时间9点正式上班,8点45分,正是交接班的时间,也是巡逻机着陆的时间,而大多数军官正在上班途中。如果以军在此时发动进攻的话,就有15分钟的间隙可以利用。且从气象情况看,开罗时间8点45分正是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雾气消散的时刻,能见度好,以军以战机背光袭击,使得埃军的防空火力直射阳光而根本无法进行准确射击。这就使得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先发制人,从而塑造了“六天战争”完胜的神话: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人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此外,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还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获得了巨大胜利。

    美国在中东战争中充分发挥了其巨大的情报战争优势,不仅为本国制定正确的战争决策提供了依据,还帮助以色列方面在战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在这其中有过被以军击沉“自由”号间谍船的摩擦,但是在国家政治利益的驱使下,美国方面对此却隐忍不言。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NSA开展的信息情报窃听于战争起着关乎胜败的重要作用,而盟国以色列更是在其中获得了相当的利益。

    “网络军团的首脑”——美国网络司令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网络技术在战争中的巨大威力已经不容置疑。作为互联网的诞生地,具有“先天优势”的美国已经拥有超出外界想象的超强网络攻击力。最早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人们就清晰地看到了网络战的强大身影。当时美国通过情报系统,在伊拉克从法国购买的防空系统中植入计算机病毒,并在空袭前用遥控手段启动这些病毒,从而导致了伊拉克防空系统的瘫痪,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同样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强大的网络战争能力得到了再次验证,美军使用更为广泛的网络战手段来对付敌人。在正式开战前,美军向数千名伊拉克军政要员的电子邮件中投放了“劝降信”,并且对持中立立场的半岛电视台英语网站进行了“封杀”,给伊拉克民众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使其在美伊战争中未战先胜。而在多次实战中网络信息技术的完美使用,使得美国军队中这支秘密的网络军队也慢慢浮出水面。

    据悉,目前美军在信息作战方面共有3000-5000名的专家,并有5万至7万名士兵涉足网络战。如果加上原有的电子战人员,美军的网战部队人数大约有9万,这大概相当于美军7个师的兵力!

    美国不遗余力地打造如此大规模的“网络兵团”对其科技和军事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而作为这支先进的“网军”首脑机构,美国网络司令部更有着非凡的重要地位。

    2009年6月24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正式下令建立网络战司令部,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首个公开将战争机构引入互联网的国家。而2010年5月21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启动网络司令部的构建,并任命基斯·亚历山大为网络司令部司令,美国网络司令部正式成立。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计划,将网络司令部置于美军战略司令部统率之下,并设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总部所在地——马里兰州米德堡,这就方便了网络司令部和NSA能进行资源互用,达到网络信息为战争服务的目的。

    那么,这支“网络军团的首脑”在美国网络信息战争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呢?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官方理由,由于美国国防部网络在2007年6月遭受到黑客入侵,因此需要设立一个整合所有网络技术来“防止和打击敌对国家的网络攻击”。但是,在军事专家看来,美国建立网络司令部还有着更大的军事意义:美国网络司令部的建立将引领整个国家战争走向网络信息化,开启人类战争史信息化的先河。而一旦美国国防部网络受到攻击,美国就会对其扣以战争袭击的帽子,对其进行反击(当然,这只是军事家的一大猜想)。美国网络司令部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司令部最主要的职能在于对各个情报机构搜获的情报信息进行统一的整合。美国有三大情报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这三大机构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其所掌握的情报信息各有差异,因此需要另一个独立部门来对其进行整理归类,而网络司令部便充当了此重要机构。它需要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从而获得更为有价值的情报,并做好存盘工作。因此,网络司令部的此项功能使得美国将网络情报的搜集在专业上更进一步。

    其次,美国网络司令部还承担着对各国舆论进行秘密监察和引导的重要职能。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几乎所有网络核心技术皆由美国研发,且为各国网络的运行提供浏览器服务。如此一来,网络司令部便可以将一些重要人物的浏览历史资料进行保存,并加以分析。如果网络上有恶意诋毁美国的信息,网络司令部可以根据其在浏览器上的链接,限制这些信息在浏览器上的散布,其巨大的网络信息控制力令人毛骨悚然。例如,2009年6月伊朗进行大选,在反对派落选之后,狂热的支持者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引发了伊朗整个社会的持续骚乱和政治动荡。据悉,这也是美国网络司令部的“杰作”,他们通过网络散布各种关于伊朗大选的负面消息,蓄意扰乱伊朗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最后,除了官方所谓的“防止和攻击打击敌对国家的网络攻击”,美国网络司令部的作用并不真正局限于此。凭借着其先进的网络技术,它对其他国家军队的网络系统的入侵才是其传统意义上的重要任务。据媒体披露,伊朗就曾遭受过美国的网络攻击。奥巴马政府曾在对伊朗核设施发起代号为“奥运会”

    的网络攻击行动,其先在伊朗的核设施中摄入一种木马程序,并通过它来窃取伊朗核设施设备的运行模式。之后,美国与以色列方面联合编制出一种名为“震网”的蠕虫病毒,并通过间谍将病毒导入伊朗核设施内网系统。这次对伊朗的病毒攻击在2008年取得了明显效果,为美方获得了大量关于伊朗核设施的情报。由于该病毒在2010年时传播到了整个互联网上,因此也将美国对伊朗的网络攻击行动曝光。

    美国网络司令部是美军网络战争的最高指挥机构,网络信息与军事力量的结合使得美国在网络信息化战争中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未来战争走向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美国甚至将网络信息化战争提至与核武器相当的地位。可见网络战的巨大破坏力。美国在这方面的先发制人尤为值得关注,其网络司令部承载着其未来进行信息化战争的主要指挥作用,其维持网络霸权的背后不仅有着非凡的科学技术支持,更有着明确的军事分工和一批杰出的领导者——它们被称为美国网络司令部的“四大金刚”。

    美国网络司令部麾下按军种分为四大网络战争司令部,分别是陆军、海军、空军和海军陆战队网络战司令部。它们各自具备了强大的网络战斗力,并已在实战中取得了相当程度的胜利。

    美陆军网络战司令部,组建于2010年2月1日,代号为“美军第2集团军”,兵力约1.1万,由瑞德·埃尔南德斯中将担任司令,驻地在弗吉尼亚州的贝尔沃堡。该司令部具备全面作战能力,负责计划、协调、整合、同步及保卫国防部网络的陆军部分,并在接到命令时实施网络空间进攻行动。陆军网络司令部下辖陆军第9通信司令部、第1信息作战司令部和陆军情报与安全司令部。其中第1信息作战司令部设在弗吉尼亚州贝尔沃堡,负责实施信息作战理论研究与训练,部署信息作战支持部队,提供信息作战计划支持及弱点评估。

    据美国《防务新闻》周刊报道,2011年美国陆军在马里兰州米德堡基地还成立了担负网络战职能的第780军事情报旅。如此一来,情报旅与NSA位于同一基地,更加强了双方在网络情报搜集及其在军事方面运用的合作。

    美国海军网络司令部,成立于2010年1月29日,代号为“第10舰队”,兵力约1.4万,由迈克尔·罗杰斯海军中将任司令,总部设在马里兰州米德堡国家安全局内,下辖海军网络战司令部、海军网络防御作战司令部、多个海军信息作战司令部及联合特遣部队。其中,海军网络战司令部设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第10舰队”是美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海军舰队番号,该舰队成立于1943年5月,在二战期间专门成立以对付德国法西斯潜艇威胁,负责研究如何有效组织护航舰队、研究反潜战术等,并不直接参与战斗。随着德国战败,1945年6月该舰队也被解散。而今将美国海军网络司令部冠以此番号,不得不令人对美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趋势下的强烈欲望产生遐想。

    美国空军网络战司令部,于2010年10月正式运行,代号为“第24航空队”,兵力约1.7万,由苏珊娜·奥特纳少将任司令,驻地位于得克萨斯州的拉克兰空军基地。该司令部下辖部队主要有:第67网络作战大队,负责组织、训练及装备网络空间部队实施网络防御、进攻及开发行动;第688信息作战大队,其任务是投送可靠的空、天、网一体化信息作战与工程基础设施;第689作战通信大队,负责训练、部署与投送专业的通信、空中交通管制及降落系统,对人道主义救济行动与重大作战行动提供支持,在恶劣环境、远程投送与联合行动等情况下实施战术行动。作为美军人数最多的空军网络战司令部,其分布范围之广、作战能力之强令人咋舌,更被人称为“翱翔网空的鹰”。

    美海军陆战队网络战司令部,建于2010年1月,兵力约1000人,由乔治·弗林中将任司令,史蒂夫·佐蒂上校任参谋长。下辖一个网络战中心、一个网络安全保障中心和一个密码保障营,预计其将于2013年下半年具备全面作战能力。海军陆战队最高司令詹姆斯·阿莫斯曾在2011年2月表示,美军从阿富汗撤出后,海军陆战队编制将相应缩减,但其网络战部队将扩大67%,不减反增。据悉,美国海岸警卫队也在2010年7月开始建立网络战司令部,目前正在建设中。海军陆战队建立的网络司令部开辟了新的网络空间作战领域,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计划,美军各地区总部都将建立网络战支持部队,与美军网络战司令部协同,在地区总部辖区内遂行网络战任务。网络与作战的紧密结合使得作战精密度和威力更为强大,也能够保证美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胜利。为加强各军种网络司令部的战斗力,美国网络司令部还同时扮演“蓝军”角色,通过对自身的网络系统进行一系列作战计划的实施,来试验这些作战计划的可行性,以保证在实战中获得成功。

    美国网络司令部的建立为统筹整个美国军队中的网络战斗能力起了重要协调作用,其背后有着一套极为严格的保密审查制度,使得其在运行中获得最为安全的保障。美军规定,军人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活动必须符合保密条例,警告军人不得使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以免造成军队行踪的泄露。再者,美军还专门成立了军事网络风险评估小组,负责监控军人博客和其他信息。手机的使用也得到了严格的限制,其规定手机等通信工具绝不可带入部队作战室等信息部门,以防泄密。

    当今网络基本已覆盖全球,它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任何人都无法逃离网络的控制。而美国网络司令部的出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让人们看到了网络在军事上甚至国家政治上也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它将网络信息与战争紧密结合,使得战争走向信息化、精密化,掌控信息主动权越来越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可以说,美国的网络技术运用上的专业化也将引领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

    “反恐网络进行时”——NSA与Google的“联姻”

    自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进攻,美国的反恐战争也就此打响。然而在互联网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恐怖分子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将网络开辟为进行恐怖活动的“第二战场”。

    为了防范新的网络“9·11”事件的发生,美国在网络反恐方面未雨绸缪,采取了更多的措施来维护自身网络的安全。

    早在2005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就进行了一场代号为“沉默地平线”的网络模拟作战演习,也被媒体称为“遭遇电子9·11”的预演。2005年5月24日至26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夏洛特CIA信息战中心悄悄进行了一场网络袭击模拟演练,这场演习的目的旨在检测美国政府和各相关行业对网络遭遇大规模恐怖袭击的反应能力。据悉,这次演习的背景时间设定在2010年,有一个反美组织通过数名计算机黑客侵入美国政府和各相关行业的网络系统进行进攻,而有大约75名主要来自CIA的各方面计算机专家对此进行反击。该模拟演习进行了三天,最终CIA反击失败,且造成美国金融机构濒临崩溃,政府工作也陷入瘫痪中……如此惨烈的后果使得美国人民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深感“电子9·11”的恐怖更甚于“9·11”。而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罗伯特·盖茨就曾表示,网络恐怖主义可能成为最具有破坏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导致美国经济崩溃。因此,网络恐怖主义的杀伤力实在不容小觑。

    尽管如此,美国在互联网的使用上始终拥有别国无法比拟的优势。众所周知,互联网诞生于美国,而美国自其诞生之日就一直保持着对互联网的绝对管控权。目前全球互联网的根域名服务器一共有13台,而美国掌握着其中的10台,其中唯一的主根域名服务器就在美国。不仅如此,从计算机芯片到操作系统,美国都主宰着互联网产业的根本环节,其在网络上有着其他国家无法撼动的绝对霸权地位。

    但是为了防止“数码珍珠港事件”的发生,美国在网络反恐的巨大压力下,选择了与搜索引擎的巨头——谷歌进行网络安全的合作,这也是NSA想要在未来网络信息战中战无不胜的又一策略。据《华盛顿邮报》2010年2月4日报道,谷歌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正在进行接洽,旨在达成NSA为谷歌公司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的合同,美国家安全部门将协助谷歌调查其服务器遭遇不明身份黑客袭击一事,“确保谷歌公司及其用户未来能够‘防御’类似攻击”,双方将在网络安全领域展开一系列的密切合作。

    两大巨头的合作引发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有人甚至据此提出了一个新的等式:Google+NSA=NSAG(TheNationalSecurityAgency&Google)。更有媒体爆料,谷歌无线产品管理主管萨米特·阿加瓦尔成为了美国政府国防部副助理,负责国防部长助理办公室的外联和社交媒体工作,他也是加入美国政府的第四名谷歌高管。据悉,NSA选择与Google合作不仅是因为其巨大的搜索引擎,更是看中了谷歌手中掌握的王牌——“云计算”(CloudComputing)——这个足以左右互联网走向的秘密武器。所谓“云计算”是指,只要用户拥有一个谷歌的账户,海量的数据就能够集中储存在谷歌庞大的服务器中,无论何时何地,人们只需要一套具备了键盘、鼠标、屏幕和上网能力的“瘦”终端,就能进行任何基于网络的作业。而NSA与其进行合作,就能更简单地获得谷歌公司服务器上存储的用户搜索习惯、浏览记录以及电子邮件等有价值的情报信息。但是,谷歌否认会对NSA透露用户的搜索信息,称与NSA的合作仅仅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防止黑客的攻击,从而更好地保障用户的网络使用安全。

    虽然谷歌一再强调会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但是其选择了与世界最大的情报机构进行合作实在是使人浮想联翩,各界对政府渗透企业的做法也猜想不断。近来曝出的“棱镜门”事件使得谷歌、Facebook等9家美国网络大亨公司卷入了舆论的狂潮中,而事情一出,谷歌便立即表示,谷歌从未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合作,此前也不知道“棱镜”项目的存在。其首席法务官戴维·德拉蒙德在发言中明确表态,谷歌绝对没有参与到政府的监听行为中,之前更不知道“棱镜”项目的存在。但是谷歌强烈撇清与政府情报机构的做法并未得到舆论的支持,反而引起了更多人对谷歌的怀疑。英国《卫报》就报道称:在此次事件之后,一些用户已经对谷歌失去了信赖。

    而事实上,谷歌公司与美国情报机构的暧昧关系早已不是一两天。据媒体报道,NSA就曾斥资200多万美元从谷歌购入4套高端搜索设备,并同谷歌签署了一份秘密的支持协议。更有消息称,美国情报机构与谷歌的关系并不仅限于商业上的交易,美国的情报机构早已将谷歌提供的设备作为一个说明特工来共享情报网——情报中枢(Intellipedia)。它由美国情报机构负责运营,只有美国三大情报机构(即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其他一些情报机构才能访问。不仅如此,情报中枢还为各情报机构提供了情报三级服务——绝对机密、机密和敏感事件,这使得特工人员根据自身的级别来获得相应的情报,更好地保证了情报机构内部信息的安全。谷歌公司的海量数据加上NSA的强大情报分析能力,两者结合其产生的威力可想而知。

    谷歌与NSA的“联姻”虽然遭受了各种舆论的指责,但是NSA局长基斯·亚历山大却表示,就算是监听也是符合美国法律的。奥巴马曾就说:“你不能在拥有100%安全的情况下拥有100%的隐私和100%的便利。”事实上,美国政府的这些侵犯隐私的行为早就得到了美国法律的认可: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就通过了相关的立法获得了对国民一系列的监视权。例如,2001年10月6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布什就签署了《爱国者法》,赋予美国政府监听美国公民电话的权力,通过扩张美国警察机关的权限来防止恐怖主义。且在日后的防止恐怖主义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又逐渐将这种监听行为扩张至互联网领域,用网络监视的手段来保护公民的安全。虽然其中的道德问题始终引发人们争议,但是毕竟还是得到了美国国内法律上的认可。

    但令人惶恐的是,美国的监听行为已经伸入到别国领域,并严重侵犯了别国公民的隐私。有欧盟官员称,“棱镜”之类的项目和授权此类项目所依据的法律可能会给欧盟公民的基本权利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读过奥威尔小说《1984》的人都会记得其中的一句名言:“老大哥在看着你!”“老大哥”(BigBrother)是小说中大洋国和英社的首领,他无处不在,始终监视着大洋国人民的一举一动。而事实上小说中的这个人物始终不曾出现,他所代表的是无处不在的极权主义。而今谷歌和NSA的合作似乎宣告了美国当代“老大哥”的诞生,它无处不在地监视着美国人民,并将黑手伸向世界其他国家公民。

    有人认为,美国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掌握了网络霸权,之所以与谷歌合作,是因为他们并不局限于这个荣誉带来的满足感,他们渴望通过更为先进的网络技术获得对其他国家更为强大的震慑力。他们藏匿在虚拟世界中,以此为盾牌,在背后不断地扰乱他国内政。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东欧各国“颜色革命”

    到近来伊朗大选发生的社会骚动,美国政府通过对网络信息的控制妄图不断地进行对别国政权的颠覆,并通过扰乱他国内政而获得进一步的利益。

    而谷歌与NSA的合作对其自身而言亦有较大的风险,此前就有用户针对其行为而产生了信任危机。不仅如此,谷歌与NSA的合作同样可能会影响全球企业的市场公平竞争,商业巨头与政府机构的合作使得谷歌可以充分利用NSA的行政资源,从而获得其在搜索引擎业的垄断地位。这不仅对其他信息技术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且会严重威胁着各大企业的商业信息的安全。

    不论NSA与谷歌合作是出于何种政治目的,其进行反网络恐怖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牵扯到侵犯公民隐私权利的道德问题仍有待商榷。而谷歌与情报机构的合作也使其遭遇了各种信任危机,就如那些针对此事示威的群众手中所举的大字:“Google,DON’TBEEVIL!”

    “黑客帝国的构建”——NSA未来工作的重头戏美国电影《黑客帝国》中演绎了一群神秘又身怀绝技的超黑客们为逃脱计算机塑造的假象,对抗控制全人类的计算机而进行一系列惊险任务的故事,而现实生活中,美国政府也在着力打造一个“黑客帝国”,使其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获得绝对的主动权。

    随着“棱镜门”事件的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绝密黑客小组TAO也随之逐渐浮出水面。据悉,TAO是隐藏在NSA的高度保密机构,它与NSA的其他部门实行了隔离化,使得有些即便是NSA内部的人员都不知道这个组织的存在。该机构位于NSA米德堡总部内,且采取了十分先进化的安全防护措施:

    该机构入口处均由高度戒备的警卫把守,巨大的铁门外设置了精密的密码解锁装置,要进入此处必须先输入6位数的正确密码,还需经过仪器对眼睛虹膜的扫描才得以进入。这种高端精密的仪器还有能够识别脸部的功能,即便是长相相同的双胞胎也能够对其加以分辨。如此周全的安保措施保证了该机构的隐秘性,使得该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隐藏于NSA总部内,因而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TAO自1997年创建以来,由于提供的情报消息数量多,价值高,因而在美国情报界享有盛誉。据消息称,TAO目前已经成为NSA下属的情报机构中规模最大且最为重要的机构。那么,TAO这个黑客小组具体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又是什么使得它成为NSA的主心骨的呢?

    罗伯特·乔伊斯是NSA信息保护署(InformationAssuranceDirectorate)的前副署长,据他透露,信息保护署的雇员有千名以上,他们中有的是计算机方面的黑客,有的是专门的情报分析师,还有很多软件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等。

    TAO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美国政府的通信和计算机安全,它的核心机构是米德堡内一个名为“远程行动中心”(ROC)的行动组织,它由600多名来自军方和民间的计算机黑客(他们自称为CNE操作人员)所组成,每天24小时轮番工作,夜以继日地不断寻找政府计算机系统的漏洞,以时刻保障美国政府的网络安全。不仅如此,他们更重要的职责在于搜集外国的情报信息。直至2007年,这600多位CNE操作人员已秘密侵入了海外成千上万的计算机系统和有着严格密码保护程序的电子邮件账户,搜集了大量相关情报,他们的攻击力之大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当然,TAO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不仅依赖其下属技术部门的高端技术支持,还离不开CIA与FBI特工的帮忙。TAO下属共有四大技术部门:“数据网络技术部门”(DataNetworkTechnologiesBranch),这里有着美国最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工程师,他们负责搜集相关数据来保证整个网络的正常行;“电信网络技术部门”(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TechnologiesBranch)负责开发的软件可以让TAO的黑客秘密接入目标计算机系统和电信网络,同时还不会被对方所察觉;“任务基础设施技术部门”(MissionInfrastructureTechnologiesBranch)负责开发的计算机和通信监控硬件能够保证“数据网络技术部门”开发的软件得以顺利运行;“接入技术行动部门”通过借调CIA和FBI的情报人员,安排特工在海外目标计算机或通信系统中秘密安设窃听装置,以便TAO黑客能够对其进行远程访问。这四大技术部门为TAO的黑客们顺利入侵那些目标计算机系统保驾护航,从而使其能够获得尽可能丰富的情报信息,这也使得TAO成为NSA的主心骨。

    自2009年1月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TAO已经成为美国情报界的“武林盟主”,它达到了其他情报机构难以比拟的高度,得到了其他特工无法获得的情报。甚至在NSA官员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在TAO你才能获得最大高度的官职晋升。例如,NSA信号情报长官特雷莎·西亚,她获得目前职位的主要因素就是她在“9·11”事件后带领TAO取得了辉煌的情报战绩。这支强大的“黑客军团”通过网络转战世界各地进行情报搜集工作,使得很多国家成为美国黑客网络间谍活动的受害者。此前,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就在访问美国之际,与奥巴马总统进行了非正式会谈,指出美国黑客对中国进行网络间谍活动。

    虽然美国已经拥有了TAO如此强大的“黑客军团”,但是美国政府对国内外情报搜集的巨大需要使得其已有的黑客数量已经供不应求。因此,NSA大力发布公开招募黑客的消息,以缔造美国情报机构未来发展中更为庞大的“黑客帝国”。

    2011年8月,在美国内达华州拉斯韦加斯举行了为期4天的“全球黑客大会”。在大会举行前夕,美国国家安全局自称目前美国互联网已成为100多个外国机构的攻击目标,因而亟须招募更多的网络顶尖人才,以维护美国互联网的安全。近年来,NSA等美国政府机构纷纷在公开场合与各大私营企业进行招募“黑客”的竞争,吸引了世界媒体的关注。各国媒体不禁发问,NSA为何要公开招募“黑客”?

    根据NSA负责网络防御的信息安全技术部门主管理查德·乔治的说法,国安局需要更多的网络安全专家,以协助NSA进行计算机系统更新与网络安全的防卫。而这仅仅是NSA的表面之词,事实上这些“黑客”一旦进入国安局,其必然要参与到具有美国高度机密性质的网络间谍活动中。为了吸引更多的网络人才,除了会为这些“黑客”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外,NSA还打出了淡化其进行间谍活动任务的“梦想牌”:所有的“黑客”都有成为第一的梦想,在国安局工作使得“黑客”们能够在高端人才云集的竞争氛围中得到更大的提升,而且能够使一名“黑客”获得自身高度的成就感。

    当然,要进入NSA这样保密性质极高的政府部门工作也逃不开一套严格的审查制度。据悉,进入联邦政府机构工作的“黑客”必须接受为期半年、包含各项内容的安全背景调查,还需接受测谎仪检验,并要求其在一年内没有吸食毒品的迹象,从而保证进入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完全“干净”。再者,在NSA这样的保密机构,要求每位“黑客”要能“耐得住寂寞”,他们的成就只能得到NSA内部的认可,而不能够对外界透露半分。

    NSA除了在“黑客大会”上大抛“橄榄枝”进行公开招募,而且在2013年4月26日与卡耐基梅隆大学联合举办了“高中黑客大赛”,欲为美国培养未来保护网络安全的“网络战士”。NSA四处招募、培养“黑客”的狂热行为引发了许多国家的关注,虽然其名义上宣布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网络系统安全,但事实上这只是个幌子。美国是互联网诞生的发源地,其对互联网始终保持着旁人无法夺取的霸权优势,即便是像俄罗斯、法国等网络防护技术已算高端的国家,美国也依然能够对其进行网络入侵。因此,美国网络系统安全问题就目前而言,根本没有政府所宣扬的这般严重。它如此积极地招募“黑客”无非是打着维护自身网络安全的幌子,打造强大的“黑客帝国”进行其不为人知的间谍活动,侵入别国的网络系统以获得更多的情报信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迅速发展,“黑客”的身影已遍及世界各地,他们因拥有着深度的好奇心和对他人隐私强烈的窥探欲望,已经发展成网络上的一个独特的群体,其或许会凭借着国家间利益争端的加剧而洗刷本身的黑暗面目,不再成为网络犯罪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各国政府进行网络战争而纷纷加以笼络的“网络战士”。未来战争走向信息化的趋势引起了各国政府对网络人才的充分重视,他们试图将所有计算机方面的高端人才纳入自己的羽翼之下为自身所用,从而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获得胜利。NSA将招募“黑客”作为未来工作的主要方面就能充分显示出其企图——美国已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TAO“黑客小组”,它所憧憬的是打造一个独霸全球网络系统的“黑客帝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