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译界之王-笔耕不辍并老而弥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年林纾在文化观念上固然落后,但是不等于说他所做的文化工作毫无意义,尤其是他那种勤奋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

    陈衍《林纾传》说:“纾有书画室,广数筵,左右设两案。一案高将及胁,立而画;一案如常,就以属文。左案事毕,则就右案,右案如之。食饮外,少停晷也。作画译书,虽对客不辍,惟作文则辍。”

    林纾的画当时很有名气,他还著有《春觉斋论画》,主张“学古而变化”,“源古不如源造化”。于此,亦可见其趣向和造诣。

    他作画很勤,晚年益高产。据《贞文先生年谱》记载:1915年“作画都百余帧,各有绝句,题识其下”。1919年年底,“累月写大屏巨幛山水四十余轴”。1929年,“夏日斋居,制图十二,各命之名,一曰水村烟树……又各系以诗”。1924年初秋,“病中犹日作画数事,自谓以分诸子也”;又绘《焦山图》,纪念为光绪帝守陵的梁鼎芬,这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幅画。

    林纾作画主要是为了卖钱养家或资助亲故,据说,在他的“鬻画润例”上附有一诗:“亲旧孤孀待哺多,山人无计奈他何。不增画润分何润,坐听饥寒做什么?”(见胡孟玺《林琴南轶事》)对于一位自食其力的老人来说,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作画也很认真,甚至很投入,例如他写大屏巨幛山水,自己也好像置身于山水之间,以致日画夜梦,梦中“均在苍岩翠壁之下,或长溪烟霭中,松篁互影,不知所穷,仿佛泰山、石鼓、西溪、方广诸胜”(《年谱》卷二第38页)。所以他的画水平也很高。

    作画以外,即是著书。

    首先,他继续与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他一生译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余种,约有三分之二翻译出版于辛亥革命以后。尽管他的政治热情没有以前那样高,不像以前那样认真地撰写序、跋、评语,但他毕竟还在做着介绍外国文学的工作,何况其中还不乏像《魔侠传》(塞方提斯原著,今译《堂吉诃德》)等世界名著,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几部作品也都翻译出版于辛亥之后。此外,1922至1913年间,他还在《平报》辟“译论”专栏,翻译外国报刊发表的关涉中国及世界局势的评论文章近六十篇。

    其次,创作小说、传奇及文言笔记。辛亥革命后,他逐渐不满于时局,便“不喜论时政,故着意为小说”(《践卓翁小说序》)。有长篇小说(用今天的标准看,其实只是中篇)五种:《剑腥录》(1913年10月,1923年重版时改名《京华碧血录》);《金陵秋》(1914年4月);《劫外昙花》(1915年1至2月发表于《中华小说界》,1918年出单行本);《冤海灵光》(1915年10月至12月发表于《小说月报》,1916年6月出单行本);《巾帼阳秋》(1917年8月初版,1918年9月再版时改名《官场新现形记》)。短篇小说集四种;《践卓翁小说》(1913年11月至1917年6月分三辑出版,1922年10月改版为《畏庐漫录》);《畏庐笔记》(1917年3月);《蠡叟丛谈》(1919年2月至1920年3月发表于《新申报》,共58篇,1920年5月出版《蠡叟丛谈初集》,仅收32篇);《畏庐短篇小说》(选集本,1918年12月)。传奇剧本三种:《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均出版于1917年。文言笔记两种:《技击余闻》(1914年6月);《铁笛亭琐记》(1916年7月,1922年改版易名《畏庐琐记》)。此外还有散见于报纸杂志的短篇小说多篇。

    林纾的这些作品,都完成于沦为“遗老”之后,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一股陈腐气息。但是他毕竟曾经支持维新,毕竟翻译了大量外国小说,自觉或不自觉地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何况他又是一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所以其中也自然而然地包含着一定范围内的民主性的精华。至于他在作品中表达的他本人对于社会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的见解,至少也为我们研究他这一类人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复次,写作古文、古诗。他的《畏庐文集》出版于1910年,收文109篇,写作于1832至1908年间;而《畏庐续集》和《畏庐三集》分别出版于1916年和1924年,共收文176篇,辛亥以后的年写作量等于以前的四倍。这些文章中有一部分内容陈腐,只可以作为研究他本人思想的资料,但是也有针砭时弊的佳章。他擅长叙事抒情,一些怀念亲故的文章和部分人物传记,写凡人琐事,颇真挚感人。他的游记学柳宗元,虽无新意,亦颇可读。其《畏庐诗存》出版于1923年,收旧体诗305篇,均写作于1911至1921年间,内容和艺术与其古文不相上下。

    再次,撰著文论。他于1914年出版了二卷本的《韩柳文研究法》;1916年出版了在桐城派文论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专著《春觉斋论文》;1925年,他的学生朱羲胄又根据听讲笔记整理为《文微》。林纾论文,有戒律森严、束缚性灵的一面,也有总结经验、启迪后人的一面。以前人们大多只注意其泥守古文、卫道匡时、反对白话的恶旨,而忽视其溯源析流、评骘今古、阐幽发微的功绩,这是不全面的。

    又次,编注各种古文选本。辛亥前,1908至1910年间,林纾就编写出版了十卷本的《中学国文读本》。辛亥后用力更勤,1913年出版二卷本《左孟庄骚精华录》;1916年出版一套六册的《浅深递进国文读本》;1918至1921年间出版十卷本的《古文辞类纂选本》;1921年出版《左传撷华》;1923年出版《庄子浅说》;1924年出版《林氏选评名家文集》,一套十五册,选评历代文家别集十六种,作家十八人,计有汉刘向、刘歆、蔡邕,魏曹操、曹丕,唐柳宗元、刘禹锡、欧阳詹、孙樵,宋陈师道、苏洵、曾巩、秦观,元虞集,明归有光、唐顺之,清汪琬、方苞,真可算是一个大工程。

    林纾编注古文选本目的是为“力延古文之一线”,固不可取,但是他所选编的毕竟是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写作古文,固然今人不为,但是欣赏古文却是今人提高文化素养不可缺少的科目。在这方面,林纾为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林纾的上述著作都是六七十岁之间完成的。而且是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完成的。林纾年轻时因父母逝世,哀伤过度,即患肺病,常年咯血,中年痊愈,晚年复发。鼻子也患有慢性炎症,写字绘画时,除了咳嗽,还不时掏出手绢擦去鼻孔流出的黄水[6]。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著书作画,交替进行,不稍休息。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怎不令人感佩!

    1924年10月9日(阴历九月十一),心力交瘁的林纾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二岁。1925年运柩回乡,安葬于福州北关白鸽笼山上。林纾早就在这里自营生圹,并自撰墓联曰:

    著述党沾东越传,功名早澹北山文。

    “党”同“傥”,通“倘”,“东越”即福建;“北山文”指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可见于《古文观止》或《历代文选》。文章深刻揭露了那些以隐居为求仕捷径的封建文人。全句说:我一生著述,死后或许可以沾光被列入福建的文苑传中;早就淡泊功名,想来不会受到《北山移文》那样的批评。看来林纾对自己的估计不算很高。实际上,他一生的著述影响遍及全国,远非福建一省所可范围;他的淡泊功名、自食其力,也会永远受到人们的称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