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头震荡:宜万铁路始末-民间战火焚残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悼念孙中山和詹天佑

    民国故事,至为复杂多义。就说孙中山先生吧,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先生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孰料仅仅四十多天,风云变幻,孙中山先生便无奈辞掉原职,转而致力于拓展实业。2月22日在上海成立中华民国铁路协会,10月出任“全国铁路督办”一职,负责全国铁路全权。他还特聘得力助手——辛亥功臣黄兴先生,担任了汉粤川铁路督办,誓要完成晚清时代半途而废的未竟事业。孙先生的观点是,“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若交通不便,运转不灵,事业难以振兴,蕴华无由宣泄”。抱着这一志向,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建设规划,折合下来,可成16万公里铁路网。孙先生主持制定了一部大型科学专著《实业计划》,为中国现代化建设首次描绘出宏大全景,气吞万里如虎。

    《实业计划》之铁路建设部分,包含了长江以北每一个省份,远至内蒙古及新疆部分;又分别规划了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西北铁路系统和高原铁路系统,远达西藏。前章所述宜万铁路那一场旧梦,被孙中山先生重新容纳在东南系统之中。它的起点是“东方大港”即上海港,覆盖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再由鄂西宜昌、恩施、利川、万县与粤渝线会合,到达重庆。孙先生明确提出从恩施开一支线,一厢上宜昌接武汉,一厢下利川到万县。这条线,既是以往詹天佑先生宜万段的继续,又是后来重修宜万铁路的开始。

    这一全国铁路规划横空出世,也包含着詹天佑先生的心血。晚清政府垮掉之后,詹先生精神大振,亲在广州迎接孙中山先生前来粤汉铁路视察,欣然出任粤汉铁路会办。1912年9月,孙中山特邀詹天佑等五人,参与筹划全国铁路大业。新政府还给物望极隆的詹先生授予一枚“三等嘉禾勋章”。1913年6月,詹天佑出任中华民国交通部技监一职,主持全国交通技术事业,成立“中华工程师会”于汉口,被推选为首任会长,此后连续五年当选此任。

    那条众所周知的宜万铁路,虽然早已停止了施工,詹天佑先生却不曾轻易放弃。他一边为全国许多工程操劳,一边继续组织力量,对这条铁路重新勘测设计。将原先川汉铁路所采取的山区内陆选线方案,进行裁弯取直,缩短为大致沿长江而行,并于1915年完竣了宜夔线及至成都线的复测,向民国政府交通部多次提交开工请示报告。

    然而这不过是詹先生的一段残梦罢了。辛亥革命之爆发,新政权准备实不充分。交通部给詹天佑的批复是:“其时欧战初开,诸事商议未妥,故暂停搁。现查欧战停止无期,宜夔段如何办理,尚待研究。”是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致全球风云激荡,而且,一场革命推翻帝制,国内战火亦随之而起。多省军阀争抢地方统治权,乃至国家统治权,人民不堪重负。各路枭雄对于重整山河,对于宜万铁路这个话题,根本不感兴趣。一转眼,詹天佑所熟悉的袁世凯大佬,妄在京城称帝。没几天工夫,张勋辫子军也以区区三千兵力,助推年仅18岁的溥仪重登宝座,大搞复辟。更让詹先生不可容忍的是,张勋等人一厢情愿地在帷帐中组阁,沿袭晚清大臣官制那一套,强行宣布:诏命詹天佑出任邮传部尚书一职!这个岗位,也就是原先引爆全国革命火药箱的卖国大臣盛宣怀的位子,詹天佑半生以来最为厌恶。现在,张勋之流却要詹先生出山,去填补这项君臣空白,当然行不通。细说起来,张勋自己不过相当于一个省军区司令而已。

    詹天佑身在汉口,遥斥张勋,断然拒绝,更不会赴京就任——张勋此命,把这位留美高材生给气坏了,难道把我詹天佑当成想官想疯了的土老帽吗?天下已是民国六年,倒行逆施绝难长命。前些年詹先生出任晚清学部主考官,就讲过万万不可迷恋官职等语,震撼人心,犹在耳畔,又怎么会去戴你张勋这顶复辟官帽?

    詹天佑先生所深切祈祷者,还是兴工商而强中国。1914年,詹先生再度当选为中华工业会名誉会长,他在讲演中说:“……因思吾国恒言,辄曰士农工商,盖古昔即首重士农而后工商也。今者,时易势殊,工商两事已成为世界富强之根本……吾国工事,方在萌蘖之始。吾人所习皆工事,工既与国之富强如柱之础,水之有源,则吾人不敢不重视其事,朝探求而夕研究之。……俾吾国工业一日千里,远毗欧美,雄长东方,是则不才所馨香默祷者矣!”詹先生到处宣讲并且身体力行,誓为祖国工业化建设而奋斗,“我国矿产素丰,利源未辟;轮舰军械,仰给外人!交通不便,急需多兴路工,制造未精,允宜广立机厂”,“冀有所贡献于国家,而立富强之基础,责任所在,难作缓图。”你看,国家大业责任所在,工学界怎能不着急呢!

    而军阀混战,烽火连天,孙中山尚且无奈无助,詹天佑又当如何作为?到1916年,这宜万铁路之长江沿岸,居然变成了川军与鄂军大战一百回合的战场,整个筑路计划,彻底无望而终。孙中山先生亲手发动的中国《实业计划》亦宣告流产。孙先生留下两句话,至今震响于中国。他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是为名言。

    詹天佑先生终年奔走,殚精竭虑,岁近六旬,身体也大不如前。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在他临终前一年,即1918年,发表生平最后一篇长文《敬告青年工学家》,表达了这位中国现代化先驱最深切的期盼。文章以修业、进德、守规、处事四方面为纲,寄语晚辈,实可作为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其中“进德”一节,詹先生力倡职业道德,则是今人最缺失的精义,詹天佑写道:

    “镜以淬而日明,钢以炼而益坚……纵观世界之潮流,物质进步,一泻千里。由人力而进于汽机,由汽机而臻于电力,电力可以无线而传,飞艇可以航空而驶。二十世纪之世界,实赖工学家以左右之。

    “道德者人之基础也。学术虽精,道德不足,犹筑高屋于流沙之上,稍有震摇,无不倾倒。欧美富强,实普通人民皆守自然道德所致。近世人心浇薄,古道难行,毁谨厚者为迂腐,誉巧辩者为能才。而我工学家以实业为根本,切忌浸染于狂流。……凡做一事,无论人言之是非,先求己心之安泰。必须以事业为前提,诉良心而无怍,方可坦然行之。勿屈己以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则。不因权利而操同室之戈,不以小忿而萌倾轧之念。视公事为家事,以己心谅人心,皆我青年工学家所必守之道德也!”

    仔细再读一遍吧,这是百年前一位中国工学大师的教导。真令今人羞愧呢,仿佛我们的前辈早就看穿了百年后种种阴谋:对同行抄袭论文,对患者开以假药,对婴儿哺之毒奶,对金牌施以诡计,对名利巧取豪夺,对跑官竭尽全力,对国有资产掠为私有,对消费产品推销伪劣;可怜的孩子惨死在豆腐渣工程,苦难的民工悲愤于打白条返乡,好友忽然沦为贪官,坏事可以横扫国法,文化既已一钱不值,道德又算几两几斤?

    詹先生当年修不成宜万铁路,叹时政维艰。今天,我们能不能修通现代化之路呢?真正的现代化前景又将是一副什么模样呢?文化道德沦丧怎么办呢?政治体制不改革行不行呢?

    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先生因腹疾严重,心力衰竭,在汉口与世长辞,终年59岁。临终遗嘱,语不及私。

    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同样英年早逝。

    战火燃烧四十年

    接下来,中国人几乎没有好日子过。用蒋介石先生的话说,就是“新的制度尚未建立,而旧的制度早已崩溃”,中国因此难以远离动乱。几十年间,先有北伐铁军与北洋军阀大战,继而蒋、阎、冯中原大战;转而国共两党长期鏖战。在铁路中枢大汉口,共产党人发动了著名的“二七”大罢工,铁路工人又受到当局镇压,血溅火车头。天下大乱之时,日寇侵我东北三省,直至1937年爆发全面抗战。统计下来,从1928年到1937年间,国民政府仅在山海关内修成3600公里铁路,在关外只修通900公里几段路。如今这一打,国民政府退守重庆,半壁江山沦陷敌国。八年血火,国政建设一律服从救亡,服从军事需要。叹日寇侵华,几乎所有大中城市俱在破坏之中。而日本人又把占领区当成了他们家,先后在东北三省至承德修建铁路5700公里,在其他地区修建900余公里,做掠夺输送之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待到抗战胜利,又生一大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国共两党重开战幕。1945年秋后,蒋介石与毛泽东聚首重庆,这厢坐而谈判,另一厢,太行山一场“上党战役”即刻打响;而在刘伯承、邓小平和陈赓等将领打扫战场之后,整个东北大地又展开激烈争夺。这回是林彪上阵,仗越打越大,战火遍及全中国。一直打到1949年10月,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

    蒋介石政府于短短十年间,曾经两度无奈西上,落脚地都是重庆山城。第一次尚能在打败日寇之后,得以凯旋南京,第二次却只能直接败走台湾。

    不过,内战初期,蒋介石并不认为会在四年后惨败,甚至毛泽东等人亦未做数年后即可大胜的设想。因此,在1946年以及1947年间,蒋政权还惦记着孙中山和詹天佑未能修通的川汉铁路,乃至构想了三峡大坝的电力兴建。国民政府曾经筹组技术力量,再一次对宜昌经万县到重庆的铁路线进行勘测。这次步勘,仍将武陵山与大巴山交汇处的恩施地区列为铁路通过重点。当时实测了两条比较路线,看看哪条更好,都没有偏离土家苗家这个地方。

    还是恩施州?

    是的,就是那个在湘鄂西十万大山深处,神秘诡异而又威武雄壮的恩施山城。历史赫然记载:蒋介石居陪都而抗战,把这里等同于长江天险,等同于川蜀门户,以此重地拱卫重庆,故将全军第六战区司令部设在恩施,派他最信赖的陈诚将军亲驻此地指挥保卫战。倭寇剑指重庆,调集大兵团迭次进攻恩施而屡遭惨败,六战区“鄂西大捷”重创日军,有效地保卫国家陪都重庆城。蒋介石本人曾亲往恩施嘉奖督战。最终,第六战区官兵同湖北省政府全员机构,在此坚守八年而胜,恩施一跃升格为卫国名城。

    不敢设想的是,敌军一旦攻克恩施,建立军事基地,进而陷我重庆于水火,其后果将是多么可怕!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下决心,重勘宜万段,“要一气呵成修好川汉铁路”,恩施民众当然要被划入受益范围。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待到此线踏勘完毕,时光已过1947年秋。从这时起,毛泽东昼夜指挥全线大反攻,中共大军即将在各个战场上大规模消灭国民党军,剑指长江,势不可挡。国民政府哪里还顾得上投资筑路?三大战役,摧枯拉朽。

    宜万铁路又一次被放弃,当是意料之中的。

    汽笛与炮声的交响

    中共建立第一个铁路管理机构,恰恰就在詹天佑修成的京张铁路线上。当时,日军投降,八路军于1945年8月迅速收复张家口,聂荣臻所部及晋察冀边区建立各级政权,平绥铁路局随之宣告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管理铁路的最早记录。紧接着中共从山西、山东、河北、陕北等地挥师11万兵力进军东北,同时还有100个团的军事干部和2万多名根据地干部,向东北前进。国民党军政则迟了一步。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组建军事化的锦州铁路局和热河铁路局,接管锦州、承德两地日伪铁路,与国民党“东北运输总局”展开争夺战和拉锯战。

    随着东北战局的进进退退,中共在广阔铁路线上相继组建了北安铁路局、齐齐哈尔局、林口局、东满局、通化局、安奉局、辽南局、西满局和牡丹江局,直至1946年7月25日,东北铁路统一指挥机构宣告成立。机构名称与国民党针锋相对,你叫“东北运输总局”,我叫“东北铁路总局”,由陈云首任局长,吕正操等将领出任副局长,李富春和陈正人为政治委员。后由吕正操一人担任局长和政委,管辖铁路线5300公里,约为东北全境铁路之一半。该局配合林彪所部展开对蒋决战,到1948年11月初,迎来辽沈战役大胜,将全东北11066公里铁路尽收麾下。东北铁路总局改称东北行政委员会铁道部,部长仍由吕正操将军担任。

    几乎与此同期,华北解放军三年苦战,最终平津战役亦告大胜。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宣告成立,下设交通部,任命武竞天为部长,统管铁路、公路、邮政、电信四政,兼设石家庄铁路管理局,接管平汉铁路北段和正太线、石德线、南同蒲线,直至全面收复平汉铁路。

    在华东,在中原,解放军各个战役打得万般火爆,每条铁路线皆成首夺目标,大捷消息不断涌向西柏坡指挥中枢。华东(济南)铁路管理总局和郑州铁路管理委员会相继宣告成立。到1948年底,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四大片地区全部为中共所控制,拥有全国铁路已达60%以上。中共东北局命名的“毛泽东号”304号机车和“朱德号”1083号机车,震荡山海关,可以一直开到北平、郑州、石家庄,也可以开到济南、太原、张家口;南可以开到徐州界地,北可以开到内蒙古纵深。

    真是今非昔比啊!

    到1949年1月10日,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全部告捷。中共领导人也充分领略到了铁路运输所发挥的特大作用。自红军征战以来,或者说从1927年南昌起义中共首战国民党以来,二十多年浴血拼杀,何时何地何曾梦想过——依托铁路展开大兵团作战?就像早年中日甲午海战那位邓世昌大人,又何曾设想依托航空母舰溃敌?而在辽沈战役中,中共东北铁路总局以九天时间,首先发动64台列车,把近10万大军运到锦州前线,整个战役开行军用机车631列,运送支前物资近60万吨,历时52天,保证了战役大胜;战役后期,又能从东北开出军车327列,调用车皮9600多辆,运送大批东北野战军及24万吨先进装备和武器弹药,乘胜突进山海关;而在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和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中,铁路之军事作用同样惊人,总计运送兵员近15万人,运送军品给养3023车,总吨位达到3万多吨!为此,毛泽东大加赞赏,亲自在西柏坡接见辽沈战役中建立奇功的“3005次英雄列车”司机长范永等机组人员。这次集体接见,可以说是战争年代里中共中央的最高规格了,毛泽东在接见中,第一次针对中国铁路事业发出洪亮声音,那就是“向铁路工人致敬”!

    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是1949年1月10日。这一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西柏坡通电全军及全国各大解放区,正式成立全国性的铁路领导机构,谓“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简称中央军委铁道部,这正是十个月之后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的前身。此前一个月,周恩来根据毛泽东指示,在西柏坡召见军中大将滕代远,指示他联手东北铁道部首长吕正操和华北交通部首长武竞天,组成正副班子,筹建全国性的铁路指挥系统。滕代远当即开赴石家庄,以新成立的华北政府交通部为基础,筹建军委铁道部。同时召开全国首次铁路工作会议。滕代远这个响亮的名字,任重而道远——毛泽东钦定首任铁路大员,不知是否考虑到名字的含义?这个班底一直延续到1965年,始由吕正操继任铁道部长。而在“文革”中邓小平复出,首先整顿铁道系统,任命万里为铁道部长,又是一次姓名与事业的重复,说不清这其中有何玄机……

    滕代远将军受命之后,毫不含糊提出了“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作战口号,火车头震荡全中国。1949年1月28日,在春节将至的爆竹声中,中共首次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于石家庄召开,各路豪雄迅速集中到军委铁道部旗下。东北局吕正操来了,华北局武竞天来了,华东局徐雪寒来了,中原局田裕民来了,西北局贾炽明来了,四野铁道纵队的黄逸群也来了。总之,这些中共高级将领带着满身枪伤,带着胜利喜报,也带着半辈子以来一个比一个更加传奇的人生故事,相聚在汽笛长鸣的火车头下,吹响了集结号。在这里,“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呼声,转变为一项又一项具体行动方案,直抵前方,直抵长江之畔。请看会议之后,中央军委向全国颁布《铁路军运暂行条例》,明确规定说:“军事运输为铁路的第一等任务。在军运计划上,铁道部无条件地执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之命令,保证军运之安全、迅速与便利。”斩钉截铁,不容怠懈。这也是今后中国铁路系统实行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统一指挥、行业管理的体制雏形。

    此后不久,中央军委电令,第四野战军黄逸群铁道纵队,扩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直属军委序列。由滕代远任兵团司令员,吕正操任副司令员。总兵力由原先的1?郾8万人,扩大到2?郾61万人,迅猛地投入到战争最前线,并在战争中进一步扩大全兵团。这又是后来铁道兵的前身。

    在1949年夏秋两季,军委铁道部延增通车里程1000公里,运送200万雄师南下渡江作战。仅在4月10日以后的40天里,即发出军车378列。又过了不到半年时间,全国铁路通车里程猛增4400多公里。火车头的汽笛声和解放军前进的枪炮声,响成了一片。

    1949年,全国修复铁路总计达到8278公里,抢修桥梁2717座。那台著名的“毛泽东号”机车,在这一年,真的从东北开到了北京丰台,又真的开到了郑州,开到了济南。再往南方开,当然也可以办得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1949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铁道部正式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对全国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统一归口管理。次年上半年定编,铁道部机关行政编制为2223人,局级单位16个,内部机构21个,是为国家第一大部。整个体制,全盘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管理,首批接受苏联42名高级专家,指导中国铁路事业。简单地说,新中国“一边倒”搬来苏联模式,既是一条捷径之路,又是一条僵老之路,一直影响到今日改革。1949年10月6日,财经委员会颁布《关于铁路财政统一的决定》,明确规定铁路盈利或赤字,统归国家,实行完全彻底的计划经济。对人事劳资管理,更是单一模式,雪球越滚越大,企业负担越来越重;铁路系统实行大而全,从生产到辅助,从医院到科研,从小学到高院,从一线到后方,从职工到家属,从机关到群体,从公安到法院,无一不自办,无一不操心,比个小国家还要复杂,改革起来则更难……

    问题颇多,不是本章话题,留待后面逐步展开。

    总之,在国共两党大决战期间,条条铁道线上火车鸣笛,一路向南而吼,最终响彻大江南北,震荡了全中国。

    蒋介石政权垮掉了,中国铁路的事情是不是就好办了?川汉铁路宜万段,是不是就能很快修通?恩施州那个艰险地方,土苗百姓的日子能否真正得到改善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