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裕国率领中铁十二局齐岳山众将士,两次完工要返乡,都没有走得成。到2008年11月5日,他们正式前往隧道出口——中铁十五局许建赋标段,接替这项工程。
两大工程局同属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这几天,总公司工程部高晓东部长和宜万总指常务副总指挥朱鹏飞,都集中到齐岳山来了。高、朱、董、许四人面色无比凝重。周边头头脑脑一大堆,人人不苟言笑,只顾一根接一根抽烟。
深山小镇——恩施州利川县谋道乡,成为八方关注的新焦点。
工地上一片静寂。机轮车不再转动。
一群群新老工人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什么。不少人眼里含着泪水。
回想25年前,1984年元旦这一天,位于北京西长安街上的中央军委铁道兵大院,一下子转变为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大院了。百万大裁军,老铁道兵10个师,被组成10个工程集团,从此由军转工,脱离计划经济母体,割断脐带,面向波谲云诡的市场海洋。20万官兵,耳畔回荡着国务院副总理、铁道部老部长万里的临别赠言,振聋发聩。万里是个改革派,他说:“铁道兵脱下军装走向市场,能活则活,活不了就死!”只有最爱铁道兵的人,才会说出这番话。不经历风雨,见不到彩虹。
早在1953年9月,中央军委组建了铁道兵领导机关。从那时起,这支英勇的军队,在祖国大地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他们先后担负和参加了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包兰铁路、成昆铁路、京原铁路、襄渝铁路、嫩林铁路、青藏铁路、南疆铁路、北京地铁等52项艰巨工程的修建任务,总计建成优质铁路线1.3万多公里。他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兵种。铁道兵在中国大地上修成了最后一条铁路——兖石铁路,成为王者之师永久的纪念碑。
令人揪心的是,“七五”期间,王者之师差一点儿真的饿死过去。那5年,全中国修建铁路总量不足1200公里,通车最多时一年仅仅300公里,匀给“中铁建”那么一点点肉丝,离饿死不过半步之遥。于是,老铁们私下里流传着三句话:第一句说,老铁不如老外,指的是外资企业;接着说,老铁不如老三,指的是三资企业;第三句说,老铁不如老乡,指的是农民工、包工队、打工仔。
这三句话,高度概括了王者之师虎落平阳、凤凰落架的真实境况,牢骚之下,确有其理。
市场经济,对那时的老铁们来说,无异于盲区。英雄们陷入悲凉贫困之中。
《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张荣文先生,曾经记述了一件独特的“当代文物”,很有价值:铁道兵军转工之后,各工程局为老兵们发放过一种“工资手册”,一连用了二十多年。有一个特别能干的老兵,名叫郝石宽,在工地上是个通才,技艺高,又非常细心。他把自己从1984 — 2005年的《工资手册》完整地保留下来,前后跨越21年。记者张荣文详细察看了这份手册后,不由得落下辛酸眼泪!这位郝石宽,每年每月的收入记载分毛不差,包括奖金、节日补贴、防暑降温等等小项,笔笔不漏。请看,前10年,郝石宽总共才挣了25802元,其中收入最低的1984年,仅仅收入799?郾77元!一个骨干职工,苦干春夏秋冬,每年平均收入仅仅2508?郾2元——每个月不足200块钱,不知道能不能养活全家?说老铁不如农民工老乡,那是一点儿不假。令人难以置信啊,每月200元,一熬就是漫漫十载,而这位老铁道兵,他有着独自一人领工修成一座大桥的能力!
后11年,郝石宽的年均收入,也不过1.3万多元。可叹一个大能人,在长达21年的岁月里,日夜苦干,总收入不过17万元——即使在一个县里,也买不起一套房子!真不知道这些老兵们,几十年风雨,是怎么熬过来的。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还用怎样渲染吗?
张荣文记者有句话说得好,他说:认识历史,要吹糠见米!
咱就别玩虚假繁荣那一套啦。
吹糠见米真好。一本老兵《工资手册》说明,在中国,活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下降,劳动力价值是不断贬值的。因此,以公共产值论英雄,以GDP为中心的年代,理应质疑。以人为本,以劳动为本的观念理应确立。如果说,一个遵纪守法的优秀技术工人,到退休前,仍然不能摆脱重负,过不上与他劳动贡献相当的幸福生活,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有问题的,一定是不合理的呀。
如今,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大转型。他们再一次成为国有企业转化机制的排头兵。尽管,一连十几年的国企改革,尚且难以挣脱自上而下、依靠体制、长官意志等等羁绊与局限,尽管,各大国企依旧困境重重,积弊深厚,但是不改革更不行,不改革更悲痛。
交接中的阵痛
眼下,利川深山谋道镇,这场无情的标段交接,一家含泪撤下去,一家负重顶上来,正是以深化企业改革为背景的。
这一天,我和读者已经熟悉的恩施铁路办周昌发先生也匆匆赶到了这里,以期现场观察两大施工队交接过程。使我惊奇的是,十二局齐岳山指挥长董裕国,手持一册有些油渍的中共十七大报告,时常翻开来学习学习。是啊,当人们把政治学习满不当回事儿的时候,万荣老董却决不这样看。他认为,我们国家正在自上而下发生着一场大变革,高层开会,处处与我们万荣人相关,与我们公司相关,与大伙儿的人生道路相关。
我从老董手里接过这本小册子,翻看中发现,老董用笔画出不少重点段落,其中一段,确实指出了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尖锐现实问题:
国民经济总量中外贸和投资比例过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拉大;民主法制建设不适应等等。
这段话无疑需要我们学而时习之。不过,普通老百姓会说,咱学了能管什么用呢?老董则会说,你不学,咋知道不管用哩?你随时随地都会遇到实际问题嘛!
果然,一行人尚未进入十五局工区,严重问题便迎头出现了。
道路泥泞不堪。周边农村,景象萧瑟凋零。在进入工区的唯一路段,当路停放着一辆农用汽车,堵塞了来往车辆出入。农民工特地把这辆车的左前轮拆卸掉,用石头支撑着车头重量,让你拖都没法拖。没能领到工钱的农民工,用这种方法坚决阻挠十五局撤离。
我和老董等人只好弃车步行,心情沉重。
深一脚浅一脚,来到十五局指挥部大院前,情况更糟。农民工使用自己的铁锁,锁死了铁栅栏大门。我们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
周昌发当即上前交涉,无效。
董裕国走向前去,和气地对农民工说:大家可能没有领到工钱吧?他拍打着十七大报告小册子,仿佛那是一本工资手册。
农民工厉声回答:十五局要撤了,十二局要上来,我们干了3年,没钱谁管?
老董手举小册子说:我就是十二局派来的指挥长。
农民工聚拢过来,拥着铁门要求解决问题。
老董说:你们不让我进去,又怎样解决问题呢?
农民工态度缓和下来,稍作商议,开锁,让我们从小门鱼贯而入。
我在现场随口一问,一位来自贵州的包工头说,十五局欠他300万元。另一位来自南充的民工说,十五局欠他3万元。不一而足。
到处都是问题呢。上百号农民工,个个愁眉苦脸。
所有的问题都非常具体。
宜万总指专项拨给十五局1000万元,以利于交接。而十五局自身有困难,匆匆把这1000万调整到更急迫的地方去用。
企业有企业的难处,民工有民工的痛苦。
一场交接,涉及到多方面社会矛盾。
一场改革,就是全中国利益再分配。
我们分配好了吗?
当日,宜万总指朱鹏飞、中铁建工程部高晓东,立即联手行动起来,协调各方首脑,从速解决问题。
绝不能拖欠农民工的救命钱。
遥想一百年前,在这条路上,不是发生过狂涛巨澜般的保路运动吗?
在泥中在水中,在一群群农民工的注目之下,我悄悄地相问周昌发先生:你的百年梦想能不能实现呢?
周昌发坚定地昂起头来,遥望群山滴翠,耳听清江涛声,他长久地沉默着。
三天后,农民工开锁撤退,董裕国挺进新区。
一场交接,一场阵痛,总算处理完毕。
很遗憾我没有直接与十五局项目指挥长许建赋先生对谈。不用谈,也能够体察到他那颗沉重的心。
中铁十五局,驻扎开封府,必将置之死地而后生。
过了很久很久,我前往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速铁路工地参观。这条现代化的新干线,势将有力地改变整个中国的铁路落后现状。就是在这里,一个生机勃勃的工程集团,夺取了2009年上半年全线筑路信誉第一名,京沪铁路总指挥部给予重大表彰。这一支先锋队,正是中铁建十五工程局。
得知这条消息,我立即联想到,十五局总工许建赋,那个黑苍苍的大个子,脸上终于浮现出笑意来。假设这时我们相逢相聚,美酒定能喝好。
当年,创建了丰功伟绩的铁道兵健儿,今天,也必将在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中,肩负起新生使命,打响一个名扬天下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战无不胜。
面对齐岳山大断层
总该贯通了吧?天时地利人和,都到了位,齐岳山隧道——它凭什么不通?此等世界级施工大难题,也理应由鲁班爷的后代攻克几大项吧!中国铁道之父詹天佑先生,他从来没觉得——外国的月亮一定比咱家乡圆。百年现代化道路太艰险,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受到过无情抑制,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斗转星移,世事变幻,今日有了机会。
前头交代,齐岳山隧道长达10多公里,要穿越10条大断层加上3条暗河,内中大小溶腔好几百个,平均每掘进20米,就要处置一处溶腔。5年来,洞中发生突泥突水险情40余次。董裕国率部安装大型水泵100多台,进行四级泵站抽水,到2008年底,已经抽空了一座巨型水库,总计抽水6300万立方米。所有这一切,并不足以难倒英雄汉,而最可怕的“拦路虎”,还是即将展开攻坚的“F11大断层”。这一处地质危害的特征是:整个断层当中装满了鹅卵石一般的碎石渣,有一条波涛滚滚的暗河奔流其上,每日流量达到55万立方米,水压将近3兆帕。这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说,按照这个水压,可以将水柱喷射到260米高的摩天大楼之上!而去年,新建央视大楼失火,北京消防的水柱还够不到大楼的半腰呢。
换一个比喻说:你提着一个薄薄的塑料袋,里面装了沉重的石子和水,轻轻一捅就破,后果不可挽救,“刷”一家伙全塌光,捂都捂不住。
这一处大断层就是这样,一旦捅破,整个隧道报废,整个宜万铁路全瘫,局面将不可收拾,前功尽弃啊。
说这股水,力量无比巨大。前面几座隧道灾害有过明证:
——2007年8月5日,野三关突水突泥,半小时之内,狂涛将洞内60多吨重的工作车和30多吨重的挖掘机、重型卡车,还有多台装载机,全部扭曲解体,一连打着滚儿,被冲出几里地。而F11断层之水,力量比这还要大。
——大支坪隧道,2006年9月爆发同样灾害,洞中全断面被泥浆封死深达540米,停工抢险足足搞了大半年。
——马鹿箐隧道,创下一条黑色纪录:10分钟涌水5万立方米,演成中国铁路建造史上最大的一次隧道涌水。
——别岩槽隧道,日涌水达到30万立方米,短短一个洞,把一支精锐之师整整拖了40个月,才告竣工,差些把人拖垮。
——鲁竹坝隧道,连续遭遇特大溶腔,光是制订工程处理方案,就耗时一年多。
——龙鳞宫隧道,劈头遇到可供万人聚会的一号溶洞,仅仅为了整固溶腔大厅的人工支柱底座,就用掉了1000多吨水泥。
——堡镇隧道,突发“软岩高地应力”,大批巨型工字钢梁,全被拧成麻花,一组组钢结构,被轻易拦腰斩断。
——五爪观隧道,采用山体外部和洞内相结合的办法处理一处溶洞暗河,光清理亿万年形成的洞内堆积体,竟达12万立方米,20多台大型挖掘机和重型卡车,在洞中一口气干了8个月!
真是无法想象的危险,不可比拟的艰难。
当然,有弊就有利。朱鹏飞老总为董裕国宽心,他分析道:前头的经验,已有的教训,好像都是为了给你老董开道哩。你想,如果一上来就对付这个F11,咱们真还不好办嘛!
张梅老总说:宜万铁路所遇到的问题,是我国几十年来所遇到的隧道问题的总和。过去在南昆线、内昆线、渝怀线、京九线、石太线所遇到的难题,在这里集中爆发。这么多主力集团,十八般武艺全用上了,仍然对工程的的艰难性认识不足!铁道部专门成立了督导组,改善项目指挥体制,各个施工集团专门组建了经过严格培训的“架子队”,领工操作,管到最细的每一个环节,尽管如此,还是让人不放心。
以人为本,科学攻坚,他们不得不像医生对待患者人体那样,用B超、用X光,诊断地质病害,制订诊疗方案。
2008年11月,董裕国在齐岳山十五局工地上接交完毕,又将自己的队伍进行了一次整编,然后赶赴北京开会。院士们第四次齐聚中土大厦,专题研究齐岳山攻坚方案。此后在宜昌进行的院士第五次会议和恩施第六次会议,都是专题研讨齐岳山方案的。我对老董半开玩笑,说你这个万荣家,享受的待遇太高了。老董就说,待遇越高,压力也就越大呀!
在上一节当中,我们提到一个新鲜名词,叫做“释能降压法”。起初听到这个词,我一头雾水,不解其意。经过董裕国老总多次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总算粗通其理。读者已经知晓,这大山肚子里的暗河,收拢汇聚了来自大山表面几十平方公里的地表水,每小时可以补水数万立方米。就像一只只巨大的抽水马桶,你一不留神遭遇突泥突水,这“地下水库”就如同大坝溃口,涌泄入洞,等这洪水涌泄得差不多了,隧道工程也就毁坏得差不多了。不久,水库中的水量水压再一次聚集起来,灾难又将发作重演,导致全路事故频仍,施工缓慢。
那么,明知大山肚子里有暗河奔流,有一座座高压水库,你却不知道它发作的潜在时段——你不知道敌情,因而被动挨打。
如何转变这种被动危机?世界上却没有可以参照的先例。
院士专家们的烦恼,也在这里。
在大自然的严酷伟力面前,人类何其渺小无助。
而人类却总有人类的巧妙。人类在千百年面向大自然的施工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经验来。
隧道施工也是这样,面对山中“水库”,人类往往采取两种手段通过,不是堵法便是排法。即说堵法,常常指的是:采用水泥注浆工艺,固化隧道掌子面,使四面周岩增加强度,凝固了,结实了,岩石变成整体了,足以承接“水库”水压了,始从下方凿洞通过。前进一小段,便要停下来,继续对前头岩层打眼注浆,使山体凝结一疙瘩整体,又一次凿洞通过。然后,重复此法,最后贯通。每循环一次,需要大量特种水泥,耗时3个月,可以前进二三十米。是谓堵法。
排法措施是:先给山中“水库”凿修一条又一条泄水洞,利用爆破等方法,主动将山腹恶水引将出来,使其一次排泄或多次排泄,甚至常年排泄,减掉其压力,从而实现安全施工环境,最终打通漫长隧道。
隧道一经打凿前进,立即加固拱顶,便会安然无事,对自然环境也没有多大破坏。完工后的隧道,并不影响山中暗河的再生与奔流。所谓施工之难,难就难在隧道加固拱顶之前的过程中。
是堵法好,还是排法好?一连数年,这两种方法在宜万铁路线上,引发了指挥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包括参战工程院院士的全面争论并且是激烈争论。堵,在别处曾经有效,在宜万线在齐岳山,能不能也有功效?堵不住怎么办?后果将是多么可怕;排,同样没有把握,大山像个湿面包,一旦排光了水,它将会干瘪,会不会引发岩层结构的剧烈变化呢?整个原先的大水系会不会遭到一次性破坏呢?
争论是好事。争论是民主的产物。争论是在改变了长官意志衙门作风之后才会发生的进步现象。宜万线上的特殊困难,在全国别的铁路工地上,很少遇到。即使遇到一两处,水量水压都不会像此地这么恐怖。于是大伙儿说,一旦修通了宜万线,我们在全中国就再也没有打不通的隧道了!
正是因为在攻克齐岳山之前,多个精锐师团不断积累了那么多的经验教训,人们便逐步认清了武陵山区喀斯特地质灾害的规律和特点。无数次专家论证,无数次综合考量,无数个材料和数据,支撑了宜万总指挥部的最后决策:光是排不保险,光是堵更不行,唯有采用“堵泄结合、释能降压”的全新施工法,才能夺取成功。
最佳方案往往是恶劣环境给逼出来的。
方案一经确立,董裕国便从参与论证转为第一线的执行者。指挥部张、朱两位老总当即调动中铁隧道局等最精良团队,开赴齐岳山,完全打破常规管理体制,统一归属董裕国调度指挥,协同作战。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注浆加固岩层,释放溶腔能量排水放泥降压,健全先进的救生系统和声光报警系统,一整套新方法齐头并用,宜万铁路施工者们获得了完全的主动权,攻克世界难题,挑战筑路禁区,填补技术空白,开创多项先例,推进整个中国铁路建设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
董裕国老总的人生境界,也将会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