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友以往的作品多是总体观照中国社会问题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于题材的需要和创新个性,他总是把文章写得朗阔奔放大气磅礴,以其特有的阳刚之美征服欣赏者,给人以一种崇高庄严豪壮的审美感受。这类大题材创作,难是难在如何理顺思路来处理蜂拥而至的资料,如何构筑整体结构框架来容纳、消化堆积如山的素材。而今天,面对海沧这块神奇而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他举笔维艰,恍惚之中,蓝天碧海间跃出鹭岛倩影。她与隔海相望的鼓浪屿相映成趣,如花似锦……这不正是一支大自然创作的抒情乐曲么!一杆神来之笔、一个空灵的意境便在顷刻间被作家善感的心灵捕捉到了——是的,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浩浩淼淼的东海之滨。她的丰腴,她的神秘,她的种种传说与绰约风姿,更引逗人们急切地要撩开她悠长的历史面纱……
电视专题片《海沧:中国热土》的抒情基调就这样确定了。张胜友抛弃了往常正面投影、大刀阔斧的习惯写法,以宁静致远的艺术之心去追求空灵的境界,以弥补因材料不足而造成的种种缺憾。作品重点展现海沧昔日光辉一时的历史镜头,浓墨重彩地描画海沧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将一个如诗如画的现代化海港城市勾勒得呼之欲出。我们欣喜地看到,作者的努力得到回报一-他终于在空旷的原野上用艺术之犁拓出一片绿洲来。《海沧:中国热土》虽不及《历史的抉择》那样恢宏朗廓、深厚饱满,却自成一体,精约疏朗明快有力,成为作者艺术风格多重唱中的一个优美的音符。
空灵美是张胜友艺术上的一贯追求。在一些大型作品的写作中,尽管他多有创意,但由于观顾面太宽,往往顾此失彼,终未遂愿。这次海沧之行,恰好为他艺术尝试提供一次机会。舟楫如云,追风踏浪,迎纳八方,商贾际会数语,便将海沧领略过的历史风云如临其境地渲染于今人眼前。是中国的改革大潮,促使海沧这弹丸之地告别数十载的沉寂,唤回昔日的辉煌,奇迹般地把海沧人将近一个世纪的梦幻变为现实。作者采用主题的广义象征和对历史意蕴的深层开氓,借助表层叙写的大跨度跳跃,把艺术效应推到简约的形象背后,把篇内的情致导向通外的诗境,引导观众越过作品表层的形、声、色及直抒性文字,深入到对意境和历史价值的领悟,让观众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审视今天,在波涌浪激的时代大潮中去感受现实使命感。
采用离间手法造成艺术空白,是张胜友在撰写《海沧:中国热土》等作品时追求空灵境界的一种实际运作。造出真境逼而神境生的艺术空白,一方面召唤欣赏者自己选择一条思维的通道,留给欣赏者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另一方面,也给影视导演和摄影摄像提供艺术再创造的时间与空间,以期在有限的时间长度上传达更加丰富的视觉信息。
《海沧:中国热土》因题材的局限略有力度不足之嫌,但确也写得挥洒自如,神来,情来,气来!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俯视现实,以哥伦布式的眼光观察这方闲置多年的宝地,看到了许多人看不到的隐性优势。作品利用电视画面时空转换的高自由度,把海沧置于海峡两岸关系和全球经济战略的大格局中去抒写,着力表现海沧作为全国最大的台商投资区的人缘优势和地缘优势,以及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灿烂的发展前景。让观众坚信,有厦门——东方的瑞士、50年后中国的西雅图作为依托,有正在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阔步迈进的开放的中国大陆作为大后方,有以和平和发展作为主流的国际环境,有爱国爱乡、归桑梓的海峡彼岸的台湾同胞及海内外有识之士,海沧一定会成为继海南洋浦、上海浦东之后又一方开发热土。在半小时电视播放和四千余字解说词如此之小的面积里,作品却传递了如此丰富的信息,展示出如此惊人的大的思想容量;以海沧之小,向读者和观众展示沧海之大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类思维新天地,这正是这部专题片独到和高明之处,也是难能可贵之处。我们从中领略了作者笔触的朴实与精彩、笔力的老到与雄劲。
以宏大的艺术框架求取较为宽泛的诗意哲理和象征意蕴,把纷繁的人情世态和社会状貌融人种种历史的和哲学的提问之中,这是张胜友创作的一大特色。在他近些年作品中,我们惊异地发现,文学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在较深层面上与哲理自然地和谐地相通,形成了超越时空的深层蕴含与暗示,在可喻与不可喻之间,泯灭端倪而疏离形象,生发出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它使人在形象的感受与哲理的启迪中,获得审美理解的欢欣和理性觉醒的旷达。
以直抒胸臆见长的政论片,容易产生罗列现象和空洞说教的缺憾。不少政论作品片面强化思辨力景,其结果是艺术形象过于散漫,艺术张力过于松弛,理念的沙漠吞食了形象的绿洲,从而造成了理性因素与感性因素的失调与不平衡,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和思想启迪的力量。可是,在张胜友笔下却别有洞天:这里既有恢宏的整体气势和深厚的哲理内涵,又有精炼而饶有兴致的、细部描绘;既有由桩桩实例和凿凿数据构成的思辨力量,又有心灵意趣起伏状貌的点染;不仅展示改革事业的壮阔景观,而且描画了发生于社会生活角落的细微变化。他厌弃仅仅以解说词解释影视画面或者以画面图解解说词的操作方式而向纵深开掘有限的材料,披沙淘金,直到发现新意与潜质为止。因而他笔下的解说词不仅仅是解说词,而是卓然独立、具有生命力和欣赏价值的美文。他的解说词既与画面同步对位,又与画面保持一定的内在超前量,力图深化和拓展画面已经表达或尚未表达的内容,引导观众从微观直觉走向宏观思考。他总是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去阐释抽象的深奥的道理,把报告文学鲜明的时代性、杂文的犀利、散文的文采、诗的意境、小说的细节描写、电影的蒙太奇、绘画的色彩与线条、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及建筑艺术等优长,了无痕迹地揉合在一起,形成综合的艺术效应,使枯燥变为多彩,直露变为尖锐。此外,他还是诗化语言的刻意追求者,往往把艺术领域之外的科学术语和生活习语大胆而巧妙地引进到作品中来,通过词序与句式的变化,使语言具有更大的弹性与张力,同时又保留着传统语言平易流畅的品格。他还通过动态画面和富于线条、色彩、音响功能的语言材料别具匠心的组合,强化视、听觉美感,使板滞的叙写和抽象的议论平添一种直观的质感和动态感,由此弥补政论作品思辨性大于感染性之不足,使政论作品焕发出夺目的文采,大大增强其审美价值和可读性。将富有诗意的形象作为哲理的载体,是张胜友政论作品的又一特色。因此,在繁星满天的影视政论片创作园地里,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辨认出那颗闪亮的星星。
当前,现代化的巨型飞机昂首凌空,像一柄直刺苍穹的飞剑,斩断了或正在斩断着国人与传统生活传统观念的千丝万缕。随着思想解放和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和人的观念形态的大幅度橇动,社会群体和个体的物质精神生活涂染了一层哲理的釉彩。这恰好给政论作品哲理意蕴开掘和思辨形象塑造创造了现实依据。尤其在人们不再满足于纯粹具象化和性格化的艺术形象的朦胧美与含蓄美,大众审美观朝着生活意趣直接显影和哲理意蕴的直接阐发的方向倾斜的当口,政论作品的创作有着极广阔的前景,张胜友的创作优势也将日益显示出来。
载《厦门大学》1994年第8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