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百慕大三角,是一个三角形海域,北起百慕大,西到美国佛罗里达洲的迈阿密,南至波多黎各。自1945年起,除却机械故障、政治绑架和海匪打劫等原因而出事外,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不知鬼不觉地在这片40万平方英里的海面上消失。
因此,这片海域有了“魔鬼三角”、“恶运海”、“魔海”、“海轮的墓地”等称号。这些称号,反过来又更加渲染出恐怖、神秘的气氛。如今,“百慕大三角”与各种神秘、不可理解的失踪事件相联系,成为它们的代名词。
百慕大三角究竟发生了什么
20本世纪以来,有如数众多的奇异事件在百慕大三角发生,其中而最令人不解的大概是一连串的飞机和轮船失踪案。
1945年12月5日,一个飞行中队的5架飞机正在进行飞行训练,它们从佛罗里达的劳德代尔海军航空基地起飞,按照既定航线做300英里的飞行,线路是佛罗里达半岛——向东巴哈马群岛——劳德代尔堡,途中需飞越大西洋。然而,到巴哈马群岛的上空时,飞机却失控,继续向北、向东飞行,没有向南、向西折回,结果离大陆越来越远,飞机最终在大西洋深海前行的途中耗完了汽油,沉入大海。
1948年12月27日,旧金山机场起飞了一架 DC—3型大型民航班机,班机会经过百慕大海域上空,会在次日凌晨4点30分在机场降落。可是当机场做好接受飞机着陆的各项准备,机场却一直没有等到这架DC—3型班机——班机神秘消失,机组人员和乘客全部丧生。要知道,机场在班机临降落的1分钟前还与之保持着联系,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可是即将降落时却就这样在一瞬间失踪了!
不仅途径百慕大三角的飞机发生了很多怪异事件,途径此处的轮船也是如此。
1840年8月,法国帆船“洛查理”号航行在百慕大的海面上,有人突然发现这艘船好像没有方向似的,只是随着风向漂浮。深感奇怪的人们将船靠近,结果没有在船上发现任何一个人,但货舱里却装着完好无损的货物,即使是丝绸也很整齐,另外还有没人碰过的新鲜水果。那船上的人哪里去了呢?船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
1872年,在亚速尔群岛以西100海里的地方,人们发现了漂浮的双桅船“玛丽亚·采列斯特”号。船上除了没有人以外,可口的佳肴安静地摆在船舱的餐桌上,茶杯里有喝过剩余的水和咖啡,墙上挂的钟表也能够正常的走动。这说明船没有遭遇大风浪,至于船上的人如何消失,就完全无法解释了。
1944年,古巴籍货船“鲁比康”号在同一海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不同的是,有一只狗孤独地躺在这漂浮不定的船上。
1963年,美国籍油轮“玛林·凯思”号在经过百慕大海域前,还曾向岸上通报一切正常,可是从此后它却神秘失踪了。令人震惊的是,装有现代化导航和通讯设备的“玛林·凯思”号会失踪得这样彻底,没有留下一点的油花。
还有更神奇的事情,在1935年8月,意大利货轮“莱克斯”号上的水手们,眼看着海浪在他们眼前将美国纵帆船“拉达荷马”号逐渐吞没,他们还奋力地救起“拉达荷马”号上落入海中的水手。过了5天,“莱克斯”号的水手们却又被眼前的画面所震惊,“拉达荷马”竟然又重新漂浮在了海面上。明明已经沉没的船,怎么可能重新在海面上漂游呢?
百慕大失踪者居然再现
1981年8月,英国游船“海风”号的英国经过百慕大海区时神秘消失,船上的6人也都瞬间不见了。谁知8年后,百慕大海区内又现出了“海风”号的身影,船上的6人也奇迹般的丝毫没有损伤。不过,这6个人好像失忆一样,并没有察觉到已经过去了8年,他们以为仅仅是过了一霎间而已。
1989年,菲律宾渔民救起了25名美国士兵,这25名士兵居然是1945年美国海军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巡洋舰上的士兵,因遭到日本潜水艇的袭击而与巡洋舰一起沉入了南太平洋。25名美军士兵在一个海军救生艇中向菲律宾的人们发出了求救信号,那时他们正漂流在西里伯斯海。他们所处之地也是神秘失踪事件频发的区域,被称为“南太平洋魔鬼三角”——即龙三角海区。而令人吃惊的是,那些重新出现的士兵都没有变老,就像45年前一样。他们自己则认为他们在海上不过漂流了9天,而实际上45年已经过去了。
1990年8月,帆船尤西斯号被发现于委内瑞拉卡拉卡斯市的偏僻海滩上,24年前这只船经过百慕大三角区时在飓风中神秘失踪,却再度出现。土著居民救起了帆船上的3名船员,将他们送到了卡拉卡斯市。医生为它们做过检查后称,虽然过了这么多年,3人却一点也没衰老的痕迹,好像对他们来说,时间完全静止了一样。3个船员称,当时为了捕捉马林鱼,他们向着艾路巴小岛扬帆出海。然而飓风忽然而至,很快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海上起了大风浪,3个人紧接着向岸边驶去。后来,他们的船就搁浅了。当他们向救起他们的土著居民询问时,才知道已经是1990年,而不是他们出发的1966年了!
究竟谁在作怪
百慕大三角经常会出现这种奇异的事件,那么究竟是谁在这里作怪呢?
1951年10月,亚洛尔群岛西南方向的海面上航行着一艘巴西军舰,但后来军舰和军舰上的人神秘地全都失踪。第二天,为了找寻军舰及水手,巴西派出了飞机和舰船。在搜寻的过程中,一架飞机从海面飞行时,发现海面下有一个飞速前进的庞大的黑色物体,其速度令人震惊。这说明,这种物体绝不可能是海底生物或鱼类。这天晚上和次日凌晨,有人还发现一种极亮的光从此片海域发出,非常奇异,但谁也搞不清楚这两种东西的真正来源在哪里。
1963年,波多黎各东南部的海面之下下,美国海军也发现了一个潜行的不明物体,其前进的速度也相当快。为了追寻,美国海军立即派出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潜水艇,可是这个不明物体不仅移动的速度快,而且潜水的能力相当奇异,居然可以下潜至深海的8000米以下,海军们很快就难以追寻它的去向。它的真实面目没有人能知道,海军们只看到它的尾巴处有螺旋桨。
1972年9月,美国货轮“恶梦”号经过百慕大三角海域之时,突然全船陷入了恐怖的黑暗中,用于辨别方向的罗盘紧接着失灵。水手们只能根据陆地上的灯光定向,很快将行驶方向定为西方。可是航行了片刻之后,他们才发现船的行驶方向是朝北的,但不管怎么他们也无法将航向改变过来。就在这时,一个庞大的黑色物体突然出现在天空中。随后一道刺眼的光射入空中的物体。过了一会儿,物体消失了,“恶梦”号船也恢复了正常。
1977年2月,百慕大三角海域上空正飞过一架私人水上飞机,乘客们正在用餐,他们突然发现他们用于吃饭的刀叉都变弯了。罗盘的指针也出现了严重的偏离状态,他们赶紧使飞机加速以逃离。顺利返航后,使他们惊奇的是,用于录音的磁带放出的声音里夹杂着大海浪的噪音。
“百慕大现象”能否得到科学的解释
对于百慕大三角区的种种怪异现象,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希望能找到原因所在。不过,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最终的答案,科学家也只能根据现有的种种资料做出一些解释。在各种解释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的这几种:
磁场说:在这诸多的奇异事件中,罗盘失灵发生频率最高的现象。因此,科学家认为这与地磁的异常有关。同时人们注意到,阴历月初和月中是百慕大海域多事的时间段,而月初和月中时,月球对潮汐的作用最为明显。我们知道,地球的磁场有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2个磁极,它们的位置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地磁发生异常,罗盘就会出现失误导致迷途。
黑洞说:天体中的晚期恒星所具有的高磁场超密度的聚吸现象即黑洞。黑洞虽然用肉眼看不到,但具有吞噬一切物质的能力。不少科学家认为,百慕大海域机船的神秘失踪事件与黑洞吞噬的现象很像,难以解释的是为何机船的消失只是霎那间的事情。
水桥说:据说,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有一种潜流,与海面潮水的涌动流向截然相反。在太平洋东南部的圣大杜岛沿海,人们发现了失踪于百慕大三角区的船只残骸。把船只残骸推到岛上来的只有这股潜流,如果上下两股潮流发生了冲突,就会产生海难。待海难过去,潜流会将船只残骸拖到很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在失事现场找不到遇难的船只。
次声说: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由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大有小,声音就有了低浑、尖脆之分。如果振动频率低于20次/秒,所产生的声音是次声,人耳无法听见。这种听不见的次声破坏力极强。次声的产生及强度在百慕大三角海域得到了很好的加剧,因为那里有复杂的地形。产生的原因也就有很多,比如波多黎各海岸附近海底火山的爆发、海浪的波动、海温的变化。
晴空湍流说: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风,晴空湍流产生于高空当中。如果风速足够大,风向的角度就会发生改变。次声有时会伴随风速方向的突然改变而出现,这就是“气穴”现象。飞行中的飞机一旦遇上“气穴”,就会震动的很厉害。如果程度严重,甚至可以撕碎整架飞机。
不过,这些解释也仅能视为假说,而且每种假说只适用于某个别现象,百慕大之谜仍然无法彻底解开。何况,除了神秘失踪事件外,百慕大三角的海域还有其他让人费解的怪事呢。
点击谜团——岩石发声之谜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中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岩石。有很多印第安人生活在这里,每当圆月升起时,印第安人就会陆续地到巨石旁,看着篝火冉冉点起,他们就在地上坐下,虔诚地向着巨石祈祷膜拜。不一会儿,篝火产生的烟雾笼罩巨石。这时,巨石就会发出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忽而哀怨低沉。印第安人就会一边膜拜,一边欣赏美妙的乐声。这样美妙的乐声怎么会从巨石发出你?巨石里面藏有什么样的秘密呢?至今没有人可以作出解释。
这种会发声的巨石在美国的佐治亚洲也有。奇怪的是,只有在此处,巨石才能发出美妙的音乐。如果将它搬离此地,要发出好听的声音就不可能了。
科学家们针对岩石发声的问题进行了多次不懈的研究,他们同时推测了巨石发声的原因。有的认为,这些巨石发声的地带属于地磁异常带,在某干扰源发出的辐射波的作用下,岩石一经敲打就会因为受到谐振而发声。但是,除了推测,科学家们迄今也没能解释真正原因。
火山口上的神秘足迹
尼加拉瓜西部、位于马那瓜湖以南的阿卡华林卡,以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穷乡僻壤,而现今却变成了当今尼加拉瓜的旅游胜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原来这完全得益于在这里发现的一处古人类遗址,它就是6000年前人类在马那瓜城阿卡华林卡留下的脚印,也称“阿卡华林卡脚印”。这些脚印被考古学家认为是研究美洲古代人类历史的重要物证,作为古代人类的足迹,有相当重要的科学价值,极为难得和宝贵。
“脚印”现状
尼加拉瓜的马那瓜这座热带山城傍依在1000平方千米的马那瓜湖畔,风光美丽迷人。而阿卡华林卡脚印就位于马那瓜城西北角的阿卡华林卡区,那里人口密度大、到处林立着工人居住的平房。阿卡华林卡博物馆是一座面积不大的院落,外面围着高墙,院内的一侧也是一排平房,一些脚印的相关资料保存在里面。院子中央有两个大坑,深4米多,相距不远。呈长方形的坑有蓬盖保护,坑底的长廊明显是经过了精心的休整,有护栏,游人可以驻足观赏;呈方形的坑没有休整,露天。在两个坑的底部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和动物脚印。
长方形的坑有10多米长,六、七米宽,大大小小的脚印印在平整如水泥板的坑底上。这些朝向一致的脚印可以看得很清楚,有的脚印虽然比较浅,但可以清楚地看出5个脚趾、略突的脚后跟及浅凹形的脚底板,像是雕刻在石头上一样。研究发现,这些古人类脚的大小和我们现在人的很像,这些脚印中有大人脚印,也有小孩脚。有的脚印很深,好像曾经踩进淤泥又拔了出来。
令人惊讶的是,有些动物的蹄印夹杂在人的脚印中,也许是山羊或者鹿,有的很难说清是哪种动物。坑中一端,裸露着笔直的墙壁,可以看到坑底到地面的14个地质层,颜色各有不同。
露天的方形坑约有几十米。坑底因为没有覆盖落有许多树叶、杂草等各种杂物,野草也爬满在坑的周围,但仍能够看到坑底朝向相同的脚印。而且,两个坑里的脚印的朝向完全一致,像是一群人非常慌乱地快速逃向同一个地方。
经考古学家坚定,阿卡华林卡的脚印所显示的古人类的痕迹已有6000多年历史。起初脚印深埋在地下几米的泥土中,并不是在地面。数千年的漫长时间过去了,大自然变迁和气候的变化,尤其是雨水的作用使这些脚印经过侵蚀和冲洗,它们到了地面之上。
脚印是怎么来的
对于阿卡华林卡脚印,人们众说纷纭。难以理解的是,这些明晰可鉴的脚印是怎么留到坚硬的石头上的呢?阿卡华林卡周边地区的路面为什么都是石头的呢?经过分析鉴定,考古学家认为,附近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硬化成为石头,岩浆硬化之前就已经留下了这些脚印。只是岩浆这样滚烫,人和动物怎么可能从上面走过呢?
经过对阿卡华林卡周围地形的详尽考察分析,科学家发现,这里地处尼加拉瓜火山密集区,仅南面就有三个火山湖泊,北面还有著名的马萨亚火山,曾是一片54平方千米的火山洼地。海拔615米的马萨亚火山,顶峰是常年沸腾的圣地亚哥火山口,随时沸腾着高达1015℃的金色熔岩。另有一座活火山在马萨亚火山旁。此地区几千年来不断有喷发的火山。科学家们猜测,某个火山突然喷发时,毫无防备的人们来不及逃避,只能等火山喷发的间歇找地方躲避。这些脚印,也许就是人们在受到惊吓后,慌乱中逃离火山周边时留下的,熔岩硬化过程中同时硬化了这些留在上面的脚印。因为熔岩硬化的过程非常快,只需几小时就可以从滚烫至冷却。同时,大量的火山灰随在岩浆后喷了出来,覆盖在熔岩上好似一层用于隔热的石棉盖,同时也得以保留下人们的脚印。
1915年,为证实这个推断,科学家们还特意在加利福尼亚的拉森火山爆发现场进行了实地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此外,阿卡华林卡周围的地理情形只允许人们从北面的马那瓜湖逃跑,而脚印的朝向恰好也与北部的马那瓜湖一致。
不过,也有另一部分专家反对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当一个人遭遇危险时,首先想到的是脱离险境,因此火山爆发时他一定是拼命地快跑。但从脚印间距看,相隔都很近,更像是人在散步时的脚印,而不是疾速奔跑时该有的脚印;何况还有踩得很深的脚印,泥土埋没了脚跟甚至脚踝,这种情况只有负重时才会出现。难道人们在逃命之时还背着许多东西?这显然是与常理不符的。
还有些专家认为,阿卡华林卡脚印并不是人们为了逃离火山喷发地时而留下的。因为人的脚印朝向为西,而有些动物蹄印的朝向却有所不同。试想,一切生物面对灾难都有同样的求生念想。当火山在南方爆发时,人和动物会一致地跑向北方。因此,这些脚印可能属于捡拾果实或者来自不同地方的牧民和猎人。
为了探明阿卡华林卡脚印的真相,出现了诸多的猜测,但至今仍无法消除它的神秘色彩。人们来参观时会带着各种疑团,离开时仍会带走疑惑和假想。也许有那么一天,这些阿卡华林卡脚印可以拨开迷雾见真相,也可能将永远成为一个不能解开的谜。
点击谜团——“死亡岛”的传奇
哈里法克斯处于北美洲北部、加拿大东部,距离它1000米左右的北大西洋上有“塞布尔岛”——被称为死亡之岛,让人感觉心惊胆战。这是个非常荒凉的小岛,大自然常年的风化作用,使岛上只剩了些灌木和小草。小岛长40千米,宽接近2千米。近代的一些国家将”“塞布尔岛”视为禁航区,用各种沉船的符号标注在海图上以警示。据统计,迄今为止,遇此地的遇难船至少有500艘,5000多人次已丧生,“死亡岛”的名称由此而来。
然而,这个小岛在从欧洲通往美国和加拿大的航线上却有重要的地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大家对于科学家解释死亡岛的现象寄予很大的期望。为了解释岛上恐怖的奇怪现象,种种假说渐次提出:有人认为“死亡岛”是巨浪高发区,船只来不及躲避就会被瞬间打翻;还有人认为,小岛周围的磁场不同于其他地方并且变化多端,罗盘等仪器因此会失灵,海难于是很容易发生。而占大多数的科学家们则认为,小岛位置和面积的多变性、周围大片的浅滩和流沙、加之异常的气候和时时发生的风暴,这诸多因素极易导致船只的搁浅和沉没。这样看来,死亡岛的谜底似乎已被揭示,但这些仍是未经科学论证的假说,我们仍需等待谜底揭示的那一天。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1908年6月30日,一声巨响突然从俄罗斯帝国西伯利亚森林的通古斯河畔爆发了,人们看到了腾空升起的巨大蘑菇云,伴以强烈刺眼的白光,灼热的气温瞬间形成,草木皆被烧焦,即使人们距离70千米仍被严重灼伤,甚至耳朵也被震聋……
不仅附近的居民万分恐怖,还影响到了其它国家。在英国伦敦,很多电灯瞬间熄灭;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强烈的白光出现在夜空中,好似白昼;美国虽远在大洋彼岸,人们却也感到了大地的颤动……
在爆炸中,震倒了2150平方千米范围内的6000万棵树,事后估计,相当于用了1500~2000万吨的TNT炸药。之后的数周,影响一直延续,欧洲和俄国西部的夜晚好似白昼,看书都不需开灯。据美国史密松天文物理台和威尔逊山天文台的观察,至少有几个月的时间大气的透明度都有所降低。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
对通古斯爆炸的探究
通古斯大爆炸发生时,俄国沙皇的统治正被动摇,他们无力调查此事。1921年建立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派考察队前去考察,物理学家库利克率领作为领队。
经过一系列考察,考察队认为是巨大的陨星导致了大爆炸,尽管如此,他们没有找到陨星坠落留下的深坑和陨石,找到的只是平底浅坑,大概有几十个。因此,这只是他们无法考证的推测。
后来,库利克又两次率队前去,并利用了空中勘测。勘测显示,两万多平方千米内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奇怪的是,离爆炸中心比较近的区域内,树木只是叶子被烧焦,树干并没有倒下;在爆炸区域内的树木之后呈现出极快的生长速度,年轮宽度也增加了3~4.6毫米;爆炸区域内的驯鹿无一例外地患上了皮肤病……事过不久,库利克因为爆发了二战而参军,通古斯大爆炸的考察中止了,库利克也不幸牺牲。
1945年12月,前苏联物理学家卡萨耶夫到日本访问,他发现4个月前美国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后的废墟,忽然感觉通古斯和这里很相似,尤其是烧焦树木的情形。所以,卡萨耶夫大胆地设想:外星人驾驶着核动力飞船,要降落时发生了故障,因而导致了通古斯的核爆炸。前苏联科学界立即对他的说法做出回应,支持者与反对者并存,因为依然没有科学的证据能够证明。
针对通古斯爆炸,一些美国科学家在1973年又有新见解:黑洞才是引起这次爆炸的最终原因。某小型的黑洞在纽芬兰和冰岛之间的大洋上空运行过程中,引起了通古斯大爆炸。只是人们对于黑洞的了解还太少,是否存在他们所谓的“小型黑洞”本身还是个问题。所以仍然没有证据来为这种见解作支撑。通古斯大爆炸迄今仍是未解之谜。
通古斯大爆炸诸多假说
多年以来,人们对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有着不同的说法。1927年起,人们在寻找陨石碎片的同时陆续地提出各种相关的解释以期能够对爆炸的原因真正的揭示。比如陨石撞击说、核爆炸说、飞船坠毁说、黑洞撞击说等都很具有代表性。
陨石撞击说:作为首位亲临爆炸现场的科学家,库利克提出,流星的陨落导致了通古斯大爆炸。其后,美国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对陨石的高速坠落做过模拟,其显示的撞地效果对通古斯周围的白昼强光现象是很好的解释,因为陨落流星冲击波所带起的尘埃到达大气外层后对日光进行了反射。只可惜,陨石残骸一直没有为人们所找到。
核爆炸说:美国二战时给日本广岛投放原子弹所造成的危害给了科学家们很大的启发。原子弹引发爆炸时同样爆发出巨响,升腾起蘑菇云,火柱冲向天空,之后伴以强震、强大的光辐射和冲击波。所以,有人认为核爆炸是通古斯大爆炸的根本性质。
飞船坠毁说:1946年,“热核爆炸说”的持有者将自己的推测进一步延伸,认为由首个访问地球的宇宙飞船出现故障才导致了通古斯的大爆炸。
反物质撞击说:美国科学家1965年提出,从太空降至地球的反陨石可能是通古斯爆炸事件的罪魁祸首。反物质的力量很大,比如半克的“反铁”与半克铁相撞,所产生的破坏力应该可以与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威力差不多。
黑洞撞击说:根据黑洞天体的理论,两位美国科学家1973年提出此观点,小型黑洞又成为科学家们的关注点。
彗星撞击说: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彼得洛夫提出了彗星撞击说。他认为,彗星导致了通古斯爆炸,组成成分是稀松的雪团,来自于遥远的太阳系。它的运行速度达到4万千米/时,在冲破大气层是产生灼热的气体。这种灼热的气体接触地面时产生的冲击波堪比数颗原子弹。之所以没有残骸留下,因为彗星蒸发得很快。
至今未解的神秘谜团
尽管通古斯大爆炸的真正原因还在探究之中,但大部分科学家都锁定了一种强动力、低密度、高挥发性、低强度的特殊物质。这些特性使得爆炸后很快被破坏并疾速蒸发。从现场来看,这种特殊的物质极有可能是一种雪状的气体,气体中已混入高熔点微粒;也或者是彗星,彗星实体的构成成分是气体和冰。
也有科学家则认为,陨石应该在100万吨以上,速度为30~40千米/时。在通古斯的土壤中,含有很过硅酸盐和磁铁粒微粒,这些微粒看起来与彗核经燃烧后的模样很像,也与陨石造成的粉末很像。
不过,由于没有科学的证据,科学家们一直都在猜测。比如“反物质”说也是针对通古斯大爆炸所提。它认为,“反物质”构成了陨石,经过“反物质”和“物质”的撞击作用导致了爆炸。但是,通古斯大爆炸时人们没有测到放射有所加强。另一种设想也很有趣,认为是微型黑洞撞到了通古斯的森林而最终进入了大西洋。然而,不管这些设想有多不可思议,今天看来都经不起考证,所以也只能称其为设想。
科学家们还抱有一种普遍的看法:一颗半径为5米的小行星就是通古斯爆炸的元凶。值得一提的是,幸亏通古斯地区作为爆炸点人口不多。万一时间往后推迟5小时,小行星所引发的爆炸就会发生在莫斯科,那么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说起小行星,它们一般绕太阳公转,聚集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那里有一条“小行星带”。小行星虽有大有小,构成成分有金属、石块或尘埃,但由于质量比较轻,经常会受到大行星们引力的干扰,所以也会出现偏离原有轨道的现象。科学家认为,如果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频率,半径超过500米的10万年会有一次撞击地球,并且破坏力是致命的;而半径接近5米的小行星3000年会撞一次地球。另外,据科学家的估算,很多时候,这种风险性被严重的轻视了。
点击谜团——令人迷惑的无底洞
地球从外到内有地壳、地幔和地核3层,因此应该没有地球无底洞之说。山洞、裂缝、裂口、火山口,这一切都只是地球最外层的形态。但是,在我国的诸多古籍文献中,却多次记载了海外的“无底洞”。比如《山海经》:“东海之外有大壑。”《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绂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水注之,而无增无减焉。”
难道真的有无底洞的存在吗?
确实是这样的,在希腊亚各斯古城的海滨就有这么一个“无底洞”。受到潮汐运作规律的影响,涨潮就会有大量的海水涌进洞里。容纳量可达3万吨。奇怪的是,这个洞从未被灌满过。也有人怀疑洞的另一端有出口。但是人们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努力寻找,结果却很不尽人意。
1958年,美国地理学会的考察队前去亚各斯古城,为的是揭开无底洞的秘密。
考察人员将不会褪色的深色燃料倒入海中,看到燃料随海水流进无底洞后,然后分散开去寻找带有燃料的海水,希望能随着海水的流向到达附近的河流和湖泊。然而考察人员经过了仔细地观察,却丝毫没有一点海水被染的迹象。
难道是大量的海水将燃料的颜色完全稀释掉了吗?
事后几年,考察人员又制造出一种塑料粒子,呈浅玫瑰色。这种塑料粒子轻于海水,可以漂浮在水上,也不具有溶解性。考察人员用了130千克塑料粒子,看见它们随着海水进了无底洞。它们认为,只要任何一粒塑料粒子冒出,也就是“无底洞”的出口之所在,那么“无底洞”的秘密不攻自破。然而,经过了1年的寻找时间,塑料粒子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被考察人员找到任何一粒。
流进无底洞的大量海水,最后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无底洞到底有没有出口呢?一切都没有准确的答案。
海底下沉之谜
海沟的深度一般超过6000米,作为海洋中最深的地方,这里的地震高发而且强烈。据科学统计,太平洋周围的海沟及附近的大陆和群岛区发生了全球80%的地震。并且地震每年释放的能力非常巨大,与10万颗原子弹爆炸时释放的能量差不多。比较有趣的事情在于,发生在海沟附近的地震都是浅源的,震源深度只有向着大陆时才会渐次增大,最深可约700千米。这些震源如果排列起来的话,一个从海沟向大陆一侧倾斜的斜面就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荷兰的万宁·曼纳兹于1932年利用潜水艇测量了海沟的重力,令他奇怪的是,海沟的重力都很小。据地块漂浮的地壳均衡原理,小重力的地壳块体会浮在上面,而海沟却恰恰相反,成为海洋最深之地。曼纳兹带着疑问进行了研究,最后他觉得,地球内部有一种强大的拉力,这股拉力导致了海沟的出现。
海沟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不断地探索中慢慢地意识到,新洋壳的生长部位在大洋的中脊顶部。在这里,每年都会长出3平方千米、宽几厘米的新洋底条带。但是,地球表面的地壳却不会生长。所以,为了达到均衡,每年也应该有与新生洋壳等量的洋底洋壳消失。
科学家发现,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至少在地下100~200千米以外,那里炽热而柔软,不可能有地震的发生。而如果将坚硬的岩石圈板块下插入软流圈,就会导致中、深源地震的发生。全球最频繁、最强烈的地震就是海沟地带两侧的板块相互冲撞而引起的。幽深的海沟也是由沉潜的洋底板块所形成的。这样看来,曼纳兹的理论不无道理。
神秘的力量
那么,导致洋底板块俯冲潜入地下的究竟是怎样一种力量呢?
日本有学者认为,岩石圈之所以很容易沉入软流圈,是因为软流圈的密度明显低于洋底岩石圈的密度。在整个的俯冲过程中,岩石圈的密度会随着压力和温度的变高而增大。在生活中我们有类似的经历,将毛巾的一角浸入水中,浸过水的毛巾角很可能会把整个毛巾带入水中。在全球中,太平洋板块的运动速度最快,海沟最长,所以研究人员认为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很可能就是下插板块的下坠作用。然而近年来的测量表明,洋底板块内部占优势的是挤压应力,这个科学的事实对重力下沉的说法无疑有着很大的冲击力。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持地幔物质对流作用的观点:汇聚下沉的地幔流将洋底板块拉到了地幔中,因为海沟处于下降的地幔流区。
这一看法与上述万宁·曼纳兹的看法有共通之处。但是,对于地幔对流还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并且,有学者指出,地幔流的成分太过粘稠,要对流似乎很难。因而海底下潜的问题,仍需要科学家们付出长期的努力才可能解决。
相关链接——神秘莫测的“海底人”
近年来,出现了很过在各大水域发现高级生物的传闻。科学家们推测,可能真的有一些“海底人”生活在深海某处,并且他们拥有者高度的智慧。
影响力最大的相关传闻应该是1959年发现于波兰丁尼亚港的海底人。当时,人们看见这个人在沙滩上非常疲惫的走着,于是将他带到医院接受治疗。结果这个病人非常奇怪,不仅穿着无开口的金属衣,而且,手指、脚趾、甚至血液循环系统和器官都与正常人不同。就在人们想要进行一番研究时,这个人却忽然间不知去向了。
科学家猜测,可以同时适应空气和海水环境的“海底人”可能是史前人类的一个支系。人类起源于海洋一直是大家所乐于接受的观点,现代人身体没有很长的毛发、乐于吃腥味的鱼虾、必须摄取适量的食盐、以及能够游泳等特点可以作为海洋起源说的支撑点。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根本就以水、陆两个方向发展。陆地上的成为“人类”,水中发展的就成为我们所说的“海怪”。
然而,也有反对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这些海中的动物很可能是外星人,他们远比人类智能。外星人生活于深海,或许还建造了基地,并且对人类的动态密切地关注着。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将来,如果我们得以解释深海文明,不知是否能与“海底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呢?这个还真不好说。
南海的“魔鬼三角”
位于中国大陆、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南海作为我国的边缘海之一,还有一个名称叫中国海。它面积350万平方千米,最深处5559米,均深1212米。南海的东北部是台湾海峡,连着东海,东部与太平洋相隔巴士海峡,南部是马六甲海峡,是通向印度洋和安达曼海的枢纽。
神秘的失踪事件
世人没有关注曾经发生在南海的零星的船难事件。但是1979年5月后,三艘海轮在10个月内的连续失踪终于使人们震惊了。
首先遭噩运的是“海松号”。1979年5月,菲律宾货轮“海松号”航行在南海海面上。海面非常平静,天气也十分晴好,一切都比较惬意。然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马尼拉南港“海岸防卫队”却突然收到了一个紧急讯号:“海松号”遇难,在吕宋岛之北、台湾以南的海域与陆地上切断了联系。事情发生后,大规模的救援和搜索展开了,但都无果而终。重上千吨“海松号”神秘失踪,同时带走了25名船员,有菲律宾人,也有日本人。
1979年12月16日,由菲律宾马尼拉驶往台湾的“安古陵明号”货轮神秘消失,地点与“海松号”为同一海域。
1980年2月16日,东方航运公司的“东方明尼空号”改良式货轮正在香港与马尼拉间的海域航行,这艘货轮设施非常先进。东方航运公司马尼拉办事处接到货轮发来的求救信号后就再也联系不上船上人员。载重上千吨的“东方明尼空号”消失了,30名菲律宾船员也消失了。
这些事情之后,南海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被称以“魔鬼三角区”。
谁在“魔鬼三角区”兴风作浪
南海三角区的海难事件频出,有心的人们发现了这些事件的两个特点:一点在于,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任何的预兆,船员没有任何准备,事情发生得相当突然;一点在于,船只和船员失踪得神秘而彻底,不会留下任何一点痕迹。所以南海“魔鬼三角区”的恐怖可窥一斑。
其实,南海“魔鬼三角区”的事情早在距今700多年时已为古人发现并记载,比如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海南四郡之西南,其大海曰交趾海,中有三合流,波头喷涌,而分流为三,其一南流,通道于诸藩国之海也;其一北流,广东、福建、浙江之海也;其一东流,人于无济。苟入无风,舟不可出,必瓦解于三流之中。”其大体的意思是说南海的交趾海域中,分别有一股南流、一股北流和一股东流。即使海上没有什么风浪,船只也无法从其中航行出来,一定会消失在三股河流之中。
那么,到底谁是什么东西导致了在南海“魔鬼三角区”的船难事件呢?对此,专家们众说纷纭,主要说法有以下几种:
天体因素:少数学者认为,当三个天体连成一线时会对地球产生物理影响,增大地球局部区域的引力,比如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组合,或者月球、地球与一个强宇宙射电源星体的组合。南海“魔鬼三角区”因为处在“引力点”上,拥有巨大的引力,船只受到引力的作用而遇难。
洋流因素:南海海域比较特殊,沿岸流、南海暖流和环流、黑潮分支等都在南海海域交汇。加之又有台风和季风的作用,上升流和海洋漩涡便会频繁地形成,这些很有可能导致海难的发生,而不是什么魔鬼在操纵。
地形因素:南海海域的地形非常复杂,而且有着大量的岛屿,还有一个珊瑚礁遍生的大平原,总之险象环生、峡谷纵横。科考人员勘察认为,这些因素使南海有了“魔力”。
外星因素:有些研究人员发挥想象来解释南海“魔鬼三角区”的失踪事件。他们认为,南海海域藏着一个外星文明建造的基地,好像百慕大一样。外星人将经过的船只和船员掳走,所以才不会留下痕迹。
新知博览——神奇的“迪安圈”
在1986年7月6日的一个深夜,英国温契斯特镇的彭奇波尔山坡上,作家安德鲁斯和电机工程师迪加多安静地坐着,他们携带着聚光双眼望远镜、照相机和录音机,关注着山坡下的玉米田。凌晨4时许,毛毛雨下了起来。小雨停后,天空有点白,此刻他们忽然发现,300米之外的玉米田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圆圈,他们看见画圆的过程,却看不见是什么将圆画了出来。
他们跑过去观察,发现圆圈内的玉米呈旋涡状倒伏在地上,玉米秆压得很平,却没有折断,图案看起来很整齐。压痕呈顺时针方向,圆圈外的玉米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然直立。
人们最早发现迪安圈时时1975年,一名英国的农夫在英国罕普什尔郡的田野中发现了漩涡圈,圈内植物的倒伏方向。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1978年。
经过对迪安圈的多年关注和研究,迪加多和安德鲁斯总结出一个规律:终于归纳出一条规律:迪安圈的出现之地一般比较固定,如彭奇波尔、罕普什尔郡和威尔郡,而且出现之地通常是意外事故的多发地。比如威尔郡,人们在1987年夏天发现了迪安圈后,没多久就出现了事故,“海鹰号”飞机的飞行员从机舱内弹了出来,诡异的是,他的尸体横在了威尔郡的迪安圈旁,飞机最罗在了大西洋里,距离爱尔兰45千米。
此外,车祸、飞机失事等事故在出现迪安圈的地方经常发生,并且还与怪圈伴随出现。至于究竟为何会出现“迪安圈”,“迪安圈”的出现又有怎样的规律,还需要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南极奇湖——热水湖
白茫茫的雪、坚硬的冰、彻底的寒冷,大概是南极洲给人们留下的普遍印象,再者就是极光、极昼、极夜、冰盖等一系列自然现象。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一个热水湖被发现在南极洲,水温居然高达25℃。
这个被称华达湖的热水湖是一个咸水湖,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5~6倍。它位于南极洲威特尔冰谷中央,湖深66米,表面也有极薄的冰层,冰层下为0℃。但到了水深1.5~40米之间,水温就达到了7.7℃,再往下到达66米的湖底时,水温忽转为25℃。人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在干冷的南极洲出现这样一个热水湖
关于热水湖的两种学说
围绕着南极为何会出现热水湖的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地考察,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并对形成原因争论不休。其中,太阳辐射说和地热活动说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持太阳辐射说观点的科学家认为,热湖是太阳原辐射能量的积蓄。夏季时,湖面接收比较多的太阳辐射能,湖面的水温于是升高。南极的夏季日照时间长,湖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也较多,从而导致湖面水温升高。冬季时,水面结冰,密度变大。再到夏季时,表面水的密度仍然很大,于是温暖的表面水下沉,湖底水温升高。
对这一说法,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按照这一观点,虽然夏季相对较长,但天气却不晴好,阴沉的天气状态下,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就少;而且冰面的反射能力强,能反射90%以上的辐射能,所以水温不可能升的很高。另外,即使密度大的暖水下沉,根据热传递的原理,水温应该是整体的升高,而不可能只是湖底水温升高。
这样,太阳辐射说就很难站住脚了,因而地热说逐渐占了上风。
地热活动说则认为,华达湖与罗斯海相距50千米,罗斯海则靠近默尔本火山和埃里伯斯活火山,这两座火山都处在活动期。这一带的地底岩浆活动频繁,经常会有岩浆上涌的现象。考虑到地热因素的话,湖水出现上冷下热现象也属正常。
这一直观的解释更易于为人接受。但是,之后的国际南极干谷钻探计划表明,华达湖周边地区不存在地热活动,那么地热说也被否定了。
太阳辐射新说
随着地热说的否定,太阳辐射说重新被人们提起。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鸟居铁也就是太阳辐射说的主力派。而且经过多年研究,他们还提出了新的论点,从而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们认为,在夏季的终日阴沉,冰面的强烈反射等因素的影响下,南极地面只能接收到极少的太阳辐射。但是,由于冰释透明的,拥有一定的透射率,湖水表面下的冰层也可以获得一些太阳的辐射能。加之华达湖地区常有大风,风会将冬季留下的积雪吹走。积雪层会变薄,岩石会裸露出来,这样的结果就是地面热量在夏季会增多。经过长期的作用,湖面表层及以下的冰层会升温,直至融化。这时由于湖底有密度大、盐度高的特点,处于底层的水就不会上升,高温就得以保留。同时,湖面表层在冬季时虽然会结冰,但却对下层的水形成了一种保护层,下层水不会散掉很多热量,底层就更有可能有高温。
科学家们发现,华达湖底层的水温仍然在逐渐增高。在水中,科学家们检测到盐类溶液氯化钙的存在,这很利于积蓄热量。科学家的这些发现为太阳辐射心说有着很好的补充作用。
然而,太阳辐射新说也有反对者。曾经作为地热说拥护者的学者就认为,太阳辐射新说掺有太多的想象成分,至于可以让人信服的证据则基本没有。比如,虽然冰层有透射率,那么十几米厚的冰层又能有多大的透射率呢?有什么科学依据可以证明是阳光透过了冰层将水温升高的呢?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热水湖就不会只有华达湖这一个,应该会有很多,那么现实又怎么样呢?出于这些考虑,地热说的支持者仍然坚持地热说,即使有干谷钻探计划的证明,他们认为只是因为钻孔太少,也没有达到深度,否定南极游地热活动的说法未免太绝对。看来,谜团至今还没有揭开,还有待于科学家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相关链接——海底玻璃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在大西洋深海的海底少有花岗岩的存在,但是科考人员却在那里找到了很多玻璃块,而且体积巨大,这不禁令人称奇。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这些海底玻璃的存在,组织了仔细的研究。经考察,他们认为要制造这些体积巨大的玻璃块,对人类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可能是人类扔进海中的。有人认为,海底的玄武岩在高压的环境下与某种特质发生了作用,反应的结果是玄武岩生成了胶凝,最终成为玻璃。若果真如此,我们生产玻璃的观念就要改变一下了。今天,任何一块玻璃的制造都需要1400~1500℃的高温。生产过程并不容易,其中耐火材料与高温玻璃溶液的反应会释放出有害气体,严重影响到人体的健康。高压环境如果可以代替高温,这种有损健康的状态就得以改变。
怀着对这个设想的期待,化学家将海底玻璃附近的深海海底的花岗岩采集到,并在实验室中通过加压至400个大气压力,看能否真的形成玻璃,其结果却是失败的。那么,到底经过了怎样的反应过程才形成了海底玻璃?没有人可以解释。
俄勒冈漩涡
人们所说的“俄勒冈漩涡”介于美国俄勒冈州格兰特山岭和沙甸之间。这里有一座倾斜程度可与比沙斜塔相比的木屋,看起来非常古朴。如果你走进这座木屋,会立即感受到一种奋力将你往下拉的巨大的力量,好似遭遇了突然加强的地心引力。倘若你往木屋的某个角落后退,还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往木屋的中心拉你。
在这座神奇的木屋中,所有漂浮的物体都会像龙卷风一样成为旋涡状。在小屋中飘荡的烟雾,不会受到自然风的影响,会由起初的缓慢流动,逐渐加速汇成旋涡状。好像有人在空中不断地搅拌形成了漩涡般的气流。
究竟是什么力量令这些物体呈现漩涡中?这种漩涡是如何产生的?人们不得而知。
类似“俄勒冈漩涡”的现象
不只是俄勒冈,这样的漩涡现象也出现在世界其他的一些地方也出现过,比如乌拉圭的巴列钠角,是一个温泉疗养区。在这里,如果汽车停下了,就会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的拉动。平坦路段的汽车会自动滑行几十米,出于上坡状态的汽车则会爬坡几米,非常奇怪。
在美国犹他州有一条长500左右的斜坡道,被称处于“重力之山”。当车辆从坡上驶下,却在斜坡的中段停住,车子就会像被拽着一样向坡顶后退。但是篮球和婴儿车从坡上往下走时,却不会出现到爬坡的情况,能够到达坡底。人们通过多次的实验,结果发现,越是比较重的物体越容易产生到爬坡的现象,比较轻的物体则不会。
位于非洲西诺亚洞中的“魔潭”奇怪。作为古人类穴居遗址的西诺亚洞有一明一暗两个洞构成,它位于津巴布韦境内。这个深潭看来与其他潭水相差无几,但却拥有一种“魔力”。说来奇怪,这个只有10米宽的深潭,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将石头从潭的这一边投到另一边。因为被扔出的飞石总会迅速地掉入水中。更有甚,射出的飞速的子弹也不会到达对岸的石壁,也会在中途中转而坠入水中。
漩涡的秘密在哪里
俄勒冈和另外这几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奇怪的漩涡现象呢?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藏在它们身上?真的是地心引力在这里忽然加强了吗?
科学家希望能够解开“俄勒冈漩涡”之谜,因此对它进行了长时间的考察。他们将一个重23千克的钢球用铁链吊到奇异木屋的房梁上。然后他们注意到,往下垂着的钢球倾斜为某个角度,朝向了木屋的中央位置,这完全不符合重力定律。同时,如果沿着钢球倾斜的方向推很容易,要往相反的方向推却相当难。
科学家称,“漩涡”的所在地应该也有源于彗星的特殊物质,就像百慕大的情况一样。地球有地心引力,引力值为9.8/千克牛顿,这从地壳形成后就基本稳定了。但这并不代表其他一些星球也一样,比如太阳中心区域就要比地球的引力大。万一太阳熄灭,从太阳中取出的任何一块物质都可能产生百慕大三角的效应。由于地壳形成对地球起到了保护作用,其他星球的物质入侵,它们处于地表的某地,但仍然保留着原有引力和磁场。
牛顿曾设想:如果站在高塔上顺着水平方向将一小石子抛出,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小石子会逐渐的往下走,并最终落到前面不远处的地上。假设将抛石子的力量加大,石子的路线得以与地球表面的曲率相等。这样的话,石子就像抛到了地平线以外,永远不会落下;如果运动的石子不会因为大气的摩擦而减速,它就能够绕地球转动,如同卫星一样。
牛顿的设想带动了现代航空事业的高速发展。今天看来,飞机飞行和发射卫星都已成为不争的现实。但是飞机经过百慕大三角时会神秘消失,似乎显示了百慕大作为外来星球核的身份。而出现漩涡的地区也有可能有其他星球的特殊物质的存在。那么到底会是些怎样的物质呢?极有可能是铁、镍成分极高的金属合金体,而且,有可能比地球核心的物质要紧密得多。
当然,这也仅是科学家的推测,至于真相,还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相关链接——大西洋深处的黑潮
几年前,在离大西洋亚海域不远的速尔群岛附近,法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巴米罗亚”号在水下2500米处,检测到一股来自海底的黑色潮水。黑潮水量巨大,有250米长、60米宽。并且可以看到30多个圆锥形的洞隙,不间断地喷出360℃的水流,这些高温水流一旦喷出立即浓缩降温,汇成黑色的水流。即使是探测用的最强光也无法穿透这污黑的海水,可见范围仅在10以内。
这股黑色的潮流,令人很费解。例如,尽管水流高温达到360℃,但却不沸腾;黑色潮流内部不存在生物活动,外围却有很多虾和贝类。通过模拟和分析,科学家试图做出解释:360℃的水流不会沸腾是因为,水下2500米的环境下,水的沸点应在400℃左右;水流之所以在刚流出洞口时是透明的,是因为高温的作用;而当水流离开了洞口,水温忽然降低,其中的物质就会发生物理反应,变为黑色;黑色的水流中没有生物,是因为黑潮中含有铜、锌等有色金属物质,不适于海洋生物的生存;海洋生物密集在黑潮的外围则是由于高温环境下,浮游生物繁殖的速度快,海洋生物来此觅食。
也有科学家认为,有与人类相似的智力生物生活在大西洋中。并且他们的文明和科技都要优于现存人类。也因为这个原因,人们所见不明飞行物不是从外星空而来,而是出于地球上的高级生物。据记载,不明飞行物经常出自海洋,最后再回归海洋。同理,黑潮也很可能是生活于深海的高级生物的作品。
不过,至今为止,大西洋黑潮的秘密也没有答案。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西洋海底的秘密将一一被揭开。
北纬30度线之谜
在地球的北纬30度线附近的地区,是个令人感到神秘的地方。这里既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又存在着许多难以令人解释的奇怪现象。因此多少年来,这里一直困扰着人们。
北纬30度线处的自然奇迹
从地理布局来看,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同时,它还是我国长江、美国密西西比河、埃及尼罗河和伊拉克幼发拉底河等著名河流的入海之处。
而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条纬线又是世界上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著名自然之谜存在之地。比如,恰好建在地球大陆重力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其工程浩大、复杂,堪称世界古代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反映了人类祖先灿烂的文明。在这里,还建有令人难解的狮身人面像,神秘的北非撒哈拉沙漠达西里的“火神火种”壁画,传说中的大西洲沉没处,以及令人深感恐怖的“百慕大三角”等等。这些奇异的古建筑和令人费解的地方,都神秘地汇聚在此,不能不令人感到惊奇和蹊跷。
在我国,沿着北纬30度线上下,则是一泻千里的长江,从我国东端的国门——在这个维度以北不远处的上海入海;在此纬度以南,则是屹立于汪洋大海中的普陀名山,山上古树参天,巨石嶙峋;在西部,则是杭州湾中的钱塘大潮,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奇观之一;再往西,则是被称为“佛国仙境”的九华山,仙气冉冉,奇峰峭壁,其中心的九华街,就位于北纬30度线附近。与九华山相邻的黄山,更是风景如画,奇松云海,怪石温泉;再越过纬线稍南部,就是秀甲天下的庐山雾海。这些大自然的杰作,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在庐山的旁侧,则是平如镜面的鄱阳湖,继续向西偏北的神农架,也是一块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神秘之地。再向西,则是壮丽巍峨的峨眉山、高高的二郎山、波涛滚滚的大渡河,以及喜马拉雅山脉中的西夏邦马峰,都位于北纬30度线上下。
令人恐怖的北纬40度线
而与之相邻的北纬40度线,则是令人恐怖的地震死亡线。在这一地区所发生的灾难性地震,除我国的唐山大地震外,死亡在200人以上或地震等级达7级以上的,就有几十次。比如日本三陆的8级地震,葡萄牙里斯本的两次8级地震,土耳其埃尔津詹的8级地震,美国旧金山的8.3级地震,意大利拉坦查的9.8级地震等,都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其程度也远远要超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地震灾害。因此,北纬40度线也被人们称为“地震恐怖线”。
北半球的这两条相邻的纬度线,为何会成为一个怪事不断、灾难隐伏、令人恐惧的两条神秘地带?是纯属巧合,还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
以北纬25为例,这里有伊斯兰教、佛教和印度教的圣地;有猿人化石地,如中国的元谋人;有百慕大三角洲和沉没的大西洲;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腾冲温泉等;还有能传出鼓乐之声的广西融水龙潭;等等。
而以上这些地方偏离25度线不到1度。
当然了,也许这些真的只是巧合。如果我们抛开这些纬度线,在任何经度线上也都含有许多“神秘”之处。因此,也就不要将北纬30度线之谜当成什么重大发现而疑神疑鬼了。
点击谜团——北纬30度的神秘地带
在北纬30度附近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塔柯斯小镇的郊外,有一个神秘的地带。这里本是一个片茂密的森林,但让人不解的是,这里所有生长的大树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大幅度倾斜。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即使人在这类也毫不例外。人进入此处后,无论如何也无法垂直站立,身子会不由自主地与树木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而不跌到,而且还能稳步如飞,不费力地行走。即便是空中落下的物体,包括鸟类,也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倾斜。这种神秘怪异的现象,完全违反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但至今仍无人能解释为何这里会出现这样怪诞的现象。
海上光轮之谜
海洋有许多神秘的谜团困扰着我们,尽管现在人们已经揭开了许多海底的秘密,但是至今仍有很多谜团是人类无法解开的,比如“海上光轮”就是其中之一。
神秘的“海上光轮”
1880年5月的某个晚上,波斯湾海面上航行着的美国的“帕特纳”号轮船。突然,两个半径为250~300米的圆形的光轮分别出现在船的两侧,并且轮换着围绕此船旋转,它们几乎要与轮船擦边,一直跟随轮船前进,历时20分钟后消失。
1884年,有人在英国某协会会议上宣读了一条船的航行报告。其中提到有两个运动的光轮旋转着接近轮船。光轮接近时,桅杆突然倒掉,并且伴以浓重的硫磺味。船员们称这两个光环为“燃烧着的砂轮”。
1909年6月10日凌晨3点,在马六甲海峡中正航行着一艘丹麦汽船。突然,船长看到海面上出现了一个在空中不断旋转的光轮,它在海面上转了很长时间才不见了。
1910年8月12日夜里,南海航行的荷兰“瓦伦廷”号上的船员也发现一个“海上光轮”,它同样飞速旋转了一会儿而消失。
据统计,印度洋或印度洋的邻近海域是“海上光轮”现身的高发地,其他海域几乎未曾见到过。
“海上光轮”的种种假设
对于海上光环现象,人们也做出了种种推论和假设。
有人认为,旋转的光圈是由船上的桅杆、吊索或者电缆结合产生的;也有人认为,海洋浮游生物也可能发光形成海上光轮;并且,如果海洋浮游生物受到相互干扰的两股海浪的影响,这时它们的运动可能形成旋转的光圈。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说,人们见到的“海上光轮”产生在靠近海面的空中,而不像浮游生物那样直接在海水表面。
于是,另一种猜测也诞生了:“海上光轮”可能是球形闪电的电击或其他物理现象造成的。但这也仅仅是猜测,没有确切的证据证实这些观点。
如今,“海上光轮”仍是不解之谜。目前来看,人们对“海上光轮”还知之甚少,我们寄希望于海洋科学家们,希望他们可以早日揭开这个谜团。
点击谜团——“赤道巨足”现象
某天,一位西班牙画家乘飞机前往旅游。当经过瓜亚基尔城上空时,他向下看了一眼,结果所看见的堪称人间奇观:赤道上出现了一头巨兽和一只像人脚的巨足。画家喜出望外,立即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画面,并于返程后完成了两幅作品。赤道巨足一时间为世人所知,为了看到这一奇观,人们纷纷跑到厄瓜多尔。
那么,这一奇观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出自于大自然之手,为人类所作?
赤道线穿过南美洲国家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基多在历史上曾属于古印加帝国的一部分。在赤道线上,古印加人曾建造过“太阳神庙”,并于每年的6月21日举行盛大的仪式,因为当天太阳刚好直射赤道。西班牙画家发现的赤道巨足会不会是拜古印加人所赐呢?有人认为,所谓巨足其实是火山爆发后的岩浆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形状,纯属巧合;也有人认为,巨足只是花岗岩受到常年的风化作用后形成了这样的模样;还有人认为,古印加人是巨足的创造者,只不过他们对自然地形状进行了一些加工。然而,这些也都仅仅是设想,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证据证明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雷姆力亚”大陆为何消逝
在传说中,雷姆力亚大陆在远古时在大海中沉没。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板块移动之说还不成熟,英国和德国的动物学家研究狐猴种群在马达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亚的分布状况时,曾经提出“雷姆力亚”大陆是否存在的问题。他们猜测,“雷姆力亚”大陆如果存在过,那么会是联系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的重要枢纽。如果这个推测能够成立的话,南非和东南亚的狐猴都来自雷姆力亚大陆。
有学者称,雷姆力亚作为一种古文明,曾经与亚特兰蒂斯处于同一时代。他们所处之地有时又称作穆大陆,位于亚洲澳洲和北美洲之间的南太平洋。人们一度认为这里是人类的最初起源地,这与伊甸园的神话相结合,成为人类伊甸园起源说的理论支撑。
关于雷姆力亚的种种假设
人们很早就开始假设过雷姆力亚大陆的存在,并充满了想象力,因此很传神。19世纪后半叶,地质学家就探讨过是否存在雷姆力亚大陆——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之间的“地桥”的问题。据此,地质学家推测,现今非洲南部和印度半岛间的残留大陆遗痕的岛屿会不会就是古大陆的剩余部分呢?
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西奥尔·纽玛伊亚的《古代大陆》于1887年出版,书中就侏罗纪时代的世界地图有所绘制。在这张地图上,人们可以看到“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岛”。这暗示人们,马达加斯加和印度曾经作为一个整体联接在一起。
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杜斯认为,“贡达瓦纳大陆”曾经在古生代南半球存在过,并且非常辽阔、广袤;“阿特兰蒂斯大陆”和“安哥拉大陆”则在北半球则存在过。
德国生物学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原本只有在马达加斯加才能见到的“蕾姆尔”,也出现在了非洲、马来半岛和印度。这种有栗鼠与某种动物杂交的物种居然远跨了大洋。据此,他认为,新生代时,连接马达加斯加和印度的“地桥”仍然存在,同时,人类的起源地有可能是沉入海中的大陆。英国动物学家菲利普·思科雷特赞同赫凯尔的观点,并在他的研究基础上,提议用“雷姆力亚”称呼将这个已经消失的“地桥”。
1912年,大陆漂移学说提出,提出者是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威格纳。他认为不同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了大陆和海洋,在漫长的岁月中,大陆一直漂浮在海洋之上,并且进行着分离或结合,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现状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的。威格纳还认为,大陆在古生代时还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经历了中生代的漂移运动后,又在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时经过了一个分裂过程。如果大陆漂移说成立,隔海相望的大陆上即使有着相同的物种也就可以明白了,那么雷姆力亚大陆这个“地桥”就不会存在。
雷姆力亚大陆消逝之谜
从远古时代起,希腊人就一直以“普利塞利里特人”称呼在传说中跟随大陆一起消失的大陆居民。据说这个“普利塞利里特”大陆有着适合人类居住的气候,土壤也营养丰富,人们安居乐业,结果有人触犯了神灵,最终受到神灵的惩罚,整个大陆完全沉入了海中。
神秘的“塔普罗巴顿”大岛被古希腊学者斯特拉波、普利里乌斯等记载过。
古代泰米尔族的历史学家们实地考察了他们祖先的发祥地。他们认为,“纳瓦拉姆”大岛的南部是祖先们生活的地方,那里离赤道很近,有首都“南玛德拉”,不过后来却在印度洋中消失。
泰米尔语是泰米尔族的语言,在远古时期,它曾是南亚德拉维亚语系中最为发达的语言。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地区在使用泰米尔语,比如承印度次大陆南端马德拉斯邦、斯里兰卡等地。这一系列的传说和记载,都证明印度洋上曾经的确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雷姆力亚大陆。
最近,著作《三个大陆的秘密》由前苏联语言博士、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孔德拉特夫发表,本书在探讨南亚德拉维亚语系与雷姆力亚大陆的关系时采用了语言学视角。作者通过将其他地区的语言文字与出土的印度文字对照比较,发现印度文明中的象形文字对苏美尔语言有所借鉴,从而成为与德拉维亚语系最为接近的语言。所以,作者认为印度文明与苏美尔文明用共同的起源,它们的源头非常古老,雷姆力亚大陆消失后,这一作为两种文明源头的文明也随着消失了。
美国研究人员于1968年研究了对印度洋中央的海岭。他们发现了4条大海岭存在于大西洋海底,并且皆为南北走向,直到今天,其中的两条仍在不住地增大。人们不理解,为什么处于活跃状态和完全不再活动的海岭会同时存在于。
如果按照板块结构理论,那么相同的原因致使了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的形成。只是,在这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变革发生时,雷姆力亚大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动呢?然而如果要追溯这种变动的话,至少要将眼光追回到距今4500万年的年代。
据最新的调查结果,依然有非常频繁的地壳活动发生在印度海底,不断增长的同时,也有部分在不断地下沉。这些一直持续进行总体速度却比较缓慢的变换,不知对于解释雷姆力亚大陆的浮沉是否有益。
文学作品或宗教描述中的雷姆力亚文明
在文学作品中:雷姆力亚文明的诞生地常年都是夏季,他们所创建的“穆王国”是地球上的首个大国。穆王国又有“太阳之母国”之称,他们的国王叫“Ramu(拉姆)”,Ra表太阳,Mu表母亲。穆王国的首都是应该是喜拉尼布拉,与其他几个大城市一样,在那里,道路用宽大的石板铺砌而成,城市干道和宫殿装饰得金碧辉煌,运河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穆族人擅长航海,经常进行外域的探索,运用着他们极高的智慧和能力。在他们的发展进程中,亚特兰蒂斯文明得以诞生,并且也属于相当先进的文明,同时,超文明逐步走向高峰。
超级文明的内容包含有人们的诸多宗教祭礼,比如神圣空间、神圣时间、圣物、咒语、带有灵性的音乐舞蹈等等这些人们认为能够使他们趋吉避凶或解脱提升的形式。如果拥有特殊的源头,这些祭礼的存在就能够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而不会让人们认为荒谬。司库雷特研究了原始灵长目原猴亚目的分布情况,发现它们环绕印度洋周边,分布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度和东南亚。于是他认为应该有一块大陆将它们连结,并且以“雷姆力亚”命名这块大陆,根据是原产于马达加斯加的狐猴。但是,这个论证问世之后却被现今的“大陆漂移说”所取代了。这样说来,没有了这块大陆的存在,也就不会有存在于这块大陆上的古代文明。因为如果这个古文明真的存在,那么在“大路漂移”形成海洋的漫长过程中,也应该会慢慢地传播开来,而不会突然消失。即使人们在台湾东北等地发现了许多的远古建筑,也只能说明古文明曾经存在,而无法推知出它们存在之时会与文学作品中的描绘相仿。
总之,“大陆漂移说”远比“古文明说”更为科学,也更能很好地解释现实的现象,而且在科学的帮助下,人们已经证明了地壳的移动。更能明确地解释现实中的谜题,科学也终于证明了地壳确实是变动的。然而,现实与文学作品或宗教的描述大不相同,文学作品和宗教的描述依然无法找到理论支撑点,所以文明的起源仍然不能够合理地推到距今1万年前的年代。
点击谜团——记录了人类远古文明的神秘石头
据报道,有一个拥有石头博物馆的小村——伊卡(ICA),位于秘鲁纳斯卡平原北部。有1万多块石头收藏在这个博物馆中,每一块石头上都雕刻有令人难以相信的神秘图案,这些被称为ICA石刻的图案似乎记录着一个很久以前才存在的远古文明。
报称,人们在伊卡河决堤时发现了这些石头,上面的图案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比如太空星系、远古动物、史前大陆和远古大灾难等。
人们推测这些石头从上千年前遗留下来。科学家的实验发现它们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他们认为属于一种安第斯山石。在发现这些石头的山洞周围,人们同时发现了很多有几百万年历史的生物化石,这些石头的刻痕也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
最不可思议的是,科学家称这些石刻的作者为“格里托里西克人”。从石刻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输血、望远镜、医疗器械甚至器官移植手术,还有追逐恐龙的人,这说明,他们的文明十分先进。
人与恐龙和谐相处的画面也可见到。从画面来看,人类的身材比例与当时的恐龙相差无几,相当于现在的人类与家畜的比较。恐龙可能是人们驯养的动物,关系也很像人类在饲养家畜,而且石刻上可以看到所有我们已知的恐龙种类。科学家也提出了疑问,恐龙在1亿多年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怎么可能同人类如此地一起生活呢?
在众多的石刻中有几块特别有趣,上面画着一只好似巨型犀牛的三角龙,头上长着三只角。在它的背上,有一个挥舞着武器的人,武器看起来很像斧头。与这块石头相似的,另一块石头上,一个人骑在一只翼龙的背上。另外还有一块,上面的人穿的衣服与现代人的很像,在他的身后,一只暴龙追了过来,于是人慌乱的奔跑着。
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由猿猴演变而来。这些石刻的年代非常久远,那么在人类祖先还没有真正成为人的年代,是谁雕刻了这些石头呢?
在一块石头上,一个人手持望远镜朝向远方的天空,他似乎可以影响到天体的变化。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在一块石头上,发现画着包括13个星座在内的银河系,彗星、木星等甚至昴宿星系都有所描绘。在那个久远的时代,一个人居然能够在石头上刻下银河系,这说明他们的同伴都有这个能力。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人?他们到底来自哪里?他们怎样获得了这样超凡的能力?怎么我们现代人都不能有这样的本事呢?
还有更令人震惊的,在石刻上,人们看到了距今1300万年时太空中的地球,另外还有极像世界地图的图案。有专家认为,石刻所画的是亚特兰蒂斯、雷姆力亚等几个神秘的远古大陆,在东方古籍的记载中,它们曾经沉入大海。并且地质学家经过测算,证实了这幅世界地图的可靠性。
这完全与现代的科学理论相违背,科学家们不禁奇快:人类在距今1300万年的时代,是通过什么方法得以看到太空中的地球的呢?
更为奇妙的是,其中的一些石刻酷似纳斯卡平原上的某些巨型图案。迄今为止,人们仍然难以解释似纳斯卡平原上那些由卵石砌成的线条代表着怎样的意义,到底是谁制造了它们。也许石刻和举行图案之间的关系并不重要,关键是,人们不该囿于僵化的思维,应该有所突破,超越自我。
阿苏伊尔幽谷之谜
阿尔及利亚的朱尔朱拉山风景独特,山色多姿,有漫山遍野的雪松、橡树、鲜花、灌木等各种植物。作为一个旅游胜地,它吸引力大量的游人,同时也吸引了诸多探险者,因为这里有很多岩洞和峡谷,深邃而神秘。(B6)
“阿苏伊幽谷”作为非洲最深的大峡谷,在朱尔朱拉山的诸多峡谷中最著名的一个。但是,它究竟能有多深呢?这个峡谷的谷底是怎样的景观呢?这些是人们从来都没有探明的
对阿苏伊尔幽谷的探查
1947年,阿尔及利亚组织了一支联合外国专家在内的探险队,希望能够测出阿苏伊幽谷有多深。
第一个下谷的队员经验丰富并且身体素质很好。确认做好了保险措施,队员顺着山崖借着标记有深度的保险绳一步步地往下走。其他队员时刻注意着他的状态,确保他的安全。随着时间的过去,保险绳也不断地往下伸,100米、300米、500米,仍然没有见底。当探险队员到达了505米,突然感到身体越来越难受,同伴们为了确保他的安全,赶紧将他拉了上来。阿苏伊幽谷的深度在这次活动之后未能测得。
1982年,第二支探险队来到阿苏伊幽谷,决心超过505米。仍有一个体质好、经验丰富的队员顺着保险绳往下降。但是到了810米深的时候,这名队员忽然失掉了继续往下的勇气,要求上去。这时,另外一个队员自告奋勇,继续了这次探险。在他一米米地往下降时,上面的队友们密切关注着保险绳上的标记。800米、810米、820米,这个长期与山洞打交道的洞穴专家到了821米的时候忽然停住了。上面的队友们不知道他面临着怎么样的情况,只能猜测和等待。到底遇上了怎样的情况?能不能继续往下走呀?除了等待,大家什么都不能做。
这个探险者正在821米深的地方做着短时的休息,之后便做好了继续往下的准备。谁知,一种莫名的恐怖感袭来,洞穴专家也突然丧失了往下看的勇气。大家看到保险绳的摇动,将他拉了上来。经过两次探险,人们可以探测到的阿苏伊幽谷的深度目前就是821米。至于它的深度到底有多少米,谷底到底有什么样的神秘物质,人们仍然难以探明。不过,探险家们仍然对阿苏伊幽谷充满着浓厚的兴趣,相信最后的谜底总有一天会揭开!
山上的奇异现象
阿苏伊的深度还在困惑着人们,朱尔朱拉山的神秘色彩却更加浓重了,这源于山上产生的一些神秘的现象。
每到了朱尔朱拉山的雨季,雨水汇成的水流会沿着地面流淌几十米,之后却会神秘地消失在山谷中。人们发现,消失的水流会在千米之下的地方重新出现。于是利用这个规律,当地的人们在水流二次出现的地方建造了一处发电站,充分利用急流的水力。
水流的这种现象能够解释吗?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到朱尔朱拉山进行实地考察,年复一年,并且提出了自己认为合理的看法。比如洞穴专家、阿尔及利亚籍的谢巴布·穆罕默德,就对这里的水流现象进行了多次探索研究。他认为,有可能有个巨大的水潭存在于朱尔朱拉山的深处,雨水汇成的水流消失是因为流入了深潭中,之后又成为急流,则是因为水潭的溢满。
对谢巴布·穆罕默德的看法,很多科学家都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深潭,从几十米远到千米外,那么朱尔朱拉山可谓一个“漏斗”了,怎么能够这样坚固?并且如果真是这样,也应该会有很多峡谷一直通往山底才对。
这些说法听起来都不无道理,但却难有统一的结论,并且只有事实胜于雄辩。朱尔朱拉山的这些谜团,仍需要科学家们付出长期的努力,进一步地研究。并且,当地政府也在做出相关的努力,组织专家们继续探索。
相关链接——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在非洲的西北部,北面与地中海相邻,东面有突尼斯、利比亚,南面是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西部与摩洛哥、西撒哈拉接壤。拥有1200千米左右的海岸线。(B8)
阿尔及利亚有三种气候,北部沿海,属地中海气候,中部是热带草原气候,南部热带沙漠气候。8月是气温最高的月份,可达到29℃,即使最低温也有22℃;每年的1月是最冷的时候低温9℃,最高温15℃。
阿尔及利亚的沿海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北部有阿特拉斯山分两个支脉,北支泰勒阿特拉斯山脉,南支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脉,高原和山间盆地分布在两山之间,多咸水湖。撒哈拉少莫占据着阿尔及利亚的中、南部,达85%,也有很多绿洲和死火山,最高峰塔哈特山2918米。山区多草原和森林,为半干旱气候;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其他大部分地区则为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
奇异的双塔山
从著名的承德避暑山庄向西行10千米,有一道南北向绵延的山脊。在山脊之上,矗立着两根巨大的红色岩柱,一南一北,比肩伫立,如同是用红色砖瓦砌成的南北双塔。这就是著名的双塔山。
双塔山的地貌特点
双塔山是承德十大名山之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它是两个石柱并立,为两座塔状山峰,并且峰顶上各有一座古塔而得名。
由于地质作用,双塔山的形成原因也并不奇特,而双塔山奇怪就奇怪在,在这凌空出世的山顶上,有两座真正的砖塔,其中北塔塔比较小,看不清楚,而难南面的塔由下望去,却清晰可见。
这两座塔建于辽代,是承德最古老的建筑。那么,是谁用怎样的方法在这突兀的石柱上,建起了这两座远离人间的砖塔呢?
双塔山高约30多米,相当于现在的9层楼高,而且石柱也都是上粗下细,难以攀援。难道远在1000多年前,辽代人就已经有现代的滑轮吊车,能将建筑材料运到了山顶上吗?现在还无从考证。
这两座塔的建筑方法,也令人疑窦丛生。两座塔的基础都是用三层砖直接砌在山顶上的,北墙则是采用齐缝砌法。而这种砌法也仅此一处,其他三面都是用一般的压缝法砌成的。
在1976年以前,背面的墙壁沿着砌缝裂开了,呈现倾斜之态,位移也比较大。而唐山大地震以后,裂开的缝隙反而弥合了,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
承德地处地震带内,难道说古人总结出来的抗震结构,就是在这种世上绝无仅有的齐缝砌法?这好像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事实上这种砌法的确达到了防震的效果。
关于双塔山的神奇传说
关于双塔山还有很多神奇的传说。相传古时候的承德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岸边住着一家王姓兄弟两个,靠打鱼为生。老大娶了媳妇,老二也有了情人,日子过得很红火。
这天,老二进山打柴时不小心跌伤了腿,从此就不能干重活了。从这以后,嫂子就渐渐对老二厌烦起来,不但不给他成亲,还动辄打骂,甚至要将老二撵出家门。老二忍不羞辱,就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里,自己坐上条船后砍断了缆绳,任由漂流死活。
第二天黎明,风平浪静,老二漂流到了两个石礁的中间。老二见还自己还活着,就缆好船上了岸,发现两礁各有一个小庙。他就来到北礁,看见一个姑娘正在拜佛,旁边还放着渔网、镐头等,还有一包菜籽。到跟前一看,姑娘却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情人。两人相见若悲若喜,痛哭一场。姑娘就说,我昨夜见一个大旋风把你家的房子卷起后就无影无踪了,是以为你已经死了,就跳了海想到阴间同你成亲,不料早晨醒来自己就漂到这个礁岛上了,刚才正是为你祈祷呢。于是两人就在此成家,住在北礁的庙里,靠打鱼种菜度日,南礁的小庙用来当仓库。
许多年后,地壳变迁,这带海的水退去后成了陆地,两个石礁就成了现在的双塔山。
传说乾隆皇帝有一年命人搭构云梯,想上去看看上面到底有什么。上去之后,他看到小庙里有神龛、石几、香炉,石几上摆着一本旧书,乾隆翻了翻,发现里面的字都不认识;石几下放着一双破草鞋,庙前还有两畦韭菜。乾隆很失望,什么没拿就下来了。
回到避暑山庄的当晚,乾隆就做了一个梦:一个白发老者问他,陛下登双塔山看到了什么?乾隆照实回答了。老者说:旧书是天书,草鞋是登云靴,韭菜是灵芝草,香炉是生云坛。陛下一样也没看中实属有眼无珠。
第二天清早,乾隆马上又命人重搭云梯,可怎么也搭不成了,只好作罢。
砖塔究竟做何用
双塔山的砖塔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这是千百年来都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由来已久的双塔之谜,确切地说应该是砖塔之谜。
翻开辽代历史,辽国建塔的功用无外乎寺院塔、墓塔、指路塔、登临塔、拜物塔等。而双塔山必为其中之一。
先说寺院塔。有的塔是修在寺院内,也有的修在寺院外,但两者都是一个整体,即塔是佛寺的组成部分。双塔山可能也属于这种情况,也许辽代时双塔山下曾有过一座寺庙,后来寺庙被毁得遗迹全无,只留下无法触及的砖塔了。
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双塔山的砖塔称为墓塔。双塔山南塔的塔门原是封闭的,还有小碑,类似墓塔。而北塔的情况不明,也许有曾经收存骨骸的可能。
但种种类别的塔中,认为双塔砖塔是瞭敌塔的可能性最小,而其他都似乎有点意思。像这个,又像那个,但千百年来它就是这样,在世世代代人的猜测、遐想、推断中度过一个又一个黑夜和白昼。
相关链接——丹霞地貌
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红层地貌中所谓的“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