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全知道-欧也妮·葛朗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欧也妮·葛朗台》

    现实主义代表作。

    作者:巴尔扎克。

    文体:小说。

    成书年代:1833年。

    一作者介绍。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年)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生于法国古城图尔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生活比较富裕。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在教会办的寄宿学校生活了11年,中学毕业后,他在大学学习法律,对巴黎的社会现实有了初步的了解。1819年大学毕业后,巴尔扎克独自住在仇民区的一间阁楼上,开始自己的写作生涯。但他的处女作《克伦威尔》并不成功,为了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他写了大量情节离奇的神怪小说并创办印刷厂等实业,但都失败了。

    巴尔扎克不得不又回到写作的道路上来,1819年到1829年这十年,是巴尔扎克艰难的创作探索时期,经过这一时期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在接下来的20年中,巴尔扎克以超人的精力和才华,共创作了90多部小说。这些小说构成了法兰西历史的真实写照。

    1842年,巴尔扎克受到但丁长诗《神圣喜剧》的启示,将自己自1829年以来的小说汇集起来,并命名为《人间喜剧》。其中的名著有:《高利贷者》、《乡村医生》、《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纽沁根银行》、《幻灭》、《农民》、《贝姨》等。《人间喜剧》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金钱主宰一切、腐蚀一切的黑暗现实。

    1850年8月,巴尔扎克在巴黎去世,由于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他得到了法国人民的崇高敬意。

    二作品档案。

    《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写作《欧也妮·葛朗台》时,法国社会充满了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但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篡夺,代表金融贵族的路易·菲利浦登上王位,建立了七月王朝。七月王朝的18年统治,除了1840年后有五六年相对安定外,其余十几年,几乎处于起义、骚动、密谋和要求改革的运动之中。

    《欧也妮·葛朗台》创作于1833年最后几个月,这时的巴尔扎克虽然参加了保王党,但他对正统思想已经有些冷淡,对1830年革命表现出极度失望。为此,他遭到保王党正统派的攻击,但他不改初衷,保持中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同情人民疾苦,揭露批判贵族资产阶级。

    三内容概要。

    古老的索缪城沉寂、荒漠、凋败,在一条起伏不平的街道的尽头,有一处拐角相当阴暗,本城的大富豪葛朗台先生的公馆就坐落在这里。他发家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他本是个箍桶匠,娶了一个有钱的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后来又四处钻营,做过市长,并继承了几笔遗产,于是嗅居为首富。

    他以吝啬出名,但正因为这一点才受到人们的尊敬。他举止朴素,餐桌上从来都是粗茶淡饭,但他的言谈举止却为当地人所效法。他的家中只有妻子、女儿欧也妮和仆人拿侬。老葛朗台对待太太就像使叹奴隶一样,毫无感情可言。而仆人拿侬则是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原因是在她穷困之际,葛朗台雇用了她,毫不嫌她丑陋。欧也妮是家中惟一的孩子。葛朗台为表示对女儿的疼爱,每年她生日时都咬着牙送她一枚金币,因而她也有些私房钱。对于老葛朗台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占有别人的每个金币,然后珍藏起来。为了不浪费每个金币,除购买十分必要的生活用品外,他对家中一切开支都非常吝啬,每天都要仔细考虑后才拿出全家要吃的几块方糖、几块黄油和一条面包,11月中旬前不许在屋里烤火。家里设备简陋,生活十分困苦,陌生人绝不会想到这里的主人会是一个巨富。

    但索漠人都知道他有钱,他们都对这份财产羡慕不已。如果老葛朗台去世,欧也妮将是惟一的继承人。因此,城中少年都在追求她。其中有两个主要竞争对手。一个是克罗旭,本地公证人的儿子,另一个是格拉桑,本地银行家的儿子。有一天适逢欧也妮过生日,这两人都赶往葛朗台家。正当他们玩得高兴时,一位不速之客夏尔·葛朗台来到家里。他是葛朗台的侄儿,按父亲的安排到索缪住几个月。他的父亲在巴黎居住,也是当地的富户。查理一身时新装束,摆出巴黎人的派头,在这些未见过世面的乡巴佬面前显得清高自大,不可一世。夏尔看到伯父破落的家,非常失望。

    夏尔带给葛朗台一封信。信中其实是一封遗书,原来查理的父亲已经破产,并打算自杀,因此把查理托付给葛朗台照顾。这一切查理并不知情。欧也妮则被查理英俊的外表和不凡的谈吐所打动,暗暗爱上了他。她甚至不顾家中的禁令,为查理燃起了火炉和蜡烛,还跑上跑下尽量使查理满意。

    葛朗台看完信后心中一沉,他知道查理在这里只能是一个生活负担,必须赶他走。第二天,葛朗台将载着查理父亲死讯的报纸递给查理,查理看完后痛不欲生,几日没有出门。欧也妮则在怜悯查理的同时,爱意愈深。查理此时也感动了欧也妮体贴入微的友谊。

    葛朗台决定将查理打发到印度去。于是,他有生以来第三次请客。客人自然又是公证人和银行家。因为有求于人,葛朗台又假装口吃,想出了一个既能保全名誉,又不花一文钱的办法。他托银行家到巴黎为他处理查理父亲的遗产,又让查理签了一份放弃父亲遗产继承权的声明书。然后打发他去印度。

    欧也妮得知夏尔苦于没有路费外出经商,把自己的全部积蓄六千法郎送给堂弟作盘缠。查理回赠给她一个家传的镶金首饰盒,两人私订了终身。海誓山盟之后查理离开了索漠。葛朗台知道欧也妮将全部私房钱给了查理后,变得像野兽一样凶残。他将欧也妮锁在房间里,罚女儿只吃冷水和面包。无论谁来讲情,他都置之不理。葛朗台太太受到惊吓,一病不起。公证人以利害关系劝葛朗台和女儿讲和,他说如果葛朗台的妻子死了,欧也妮可以以女儿的身份分走他的一半财产。葛朗台害怕了,才将女儿放了出来。

    有一天,欧也妮母女正在房间里欣赏查理留下的首饰盒,不巧被葛朗台撞见,一见到金子,葛朗台眼睛就亮了。他一把扑过去抱住首饰盒,并四处找刀子要将金子弄下来,欧也妮在手边抓住一把刀子作武器,声称只要把金子弄掉一点,她就自杀。欧也妮的母亲吓得昏了过去。葛朗台最后只好作罢。

    1822年10月,葛朗台太太去世。服丧的那天,葛朗台就带来公证人要女儿放弃对母亲财产的继承权,欧也妮一点儿也不懂,便在文书上签了字,葛朗台这才放心。

    之后五年,葛朗台也开始让女儿学点持家的诀窍了,并让她正式当家。葛朗台患了疯瘫症,临死前,他还要女儿把金子堆在桌上,自己贪婪地看着。神甫来作临终法事,把一个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亲吻。葛朗台见了金子回光返照,拼命想抓住。这一下的努力使他最终送了命。

    葛朗台死后,欧也妮继承了价值1700万的遗产。她此时已30岁,虽然十分富有,精神上却很寂寞,她最大的安慰就是抚摸夏尔留下的首饰盒,等着情人回来。

    夏尔此时早已忘了欧也妮。他来到印度之后,为了挣钱什么都做,他从事人口贩卖、放高利贷,偷税走私,最终发了大财,他的心狠手辣,贪婪吝啬简直就是第二个葛朗台。他与各种肤色的女人鬼混,将欧也妮抛在脑后。几年后,他带着百万家财返回法国,在船上结识了一位侯爵。为了高攀贵族,查理不顾侯爵女儿奇丑无比,和她订了终身,他写信给欧也妮,告知他已结婚的消息,并汇来8000法郎,希望能赎回首饰盒。

    欧也妮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她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刺激。最后,她答应嫁给公证人的儿子篷风,但只做形式上的夫妻。因篷风是为了钱才追求她的,她可以把钱给他,而情感上则保持自由。几年后,篷风当了法院院长,但不久便死掉了,欧也妮成了寡妇。她用150万法郎偿还了叔父的债务,让查理过着幸福、名誉的生活。她自己则幽居独处,更加富有的她仍然过着父亲在世时节俭的生活。但她并不吝啬,她出资修建了一个个慈善机构、养老院、小学、图书馆,她用这些来反驳别人责备她吝啬的话。

    欧也妮如今只有一件事可做了,那就是静静地等待死亡,她希望自己在天国中会得到人世间得不到的快乐。

    四主要人物形象。

    葛朗台。

    葛朗台有着那个时代资产阶级的共同点,在生意上,他精明、狡猾、消息灵通,能及时抓住机会狠狠地赚一把:他贿赂拍卖监督官从共和政府贱价买到了最好的地产;从军队分得了最好的牧场;在当市长期间,利用职权修了几条优质的通往自己庄园的公路;在房产登记时,又占了不少便宜,只交很轻的税。

    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个典型的吝啬鬼。这可以在作品一系列的描述中看出:破败不堪的房屋、摇摇欲坠的楼梯、严格的取暖日期、一家人共点一支蜡烛、亲自分发食物等。对金子近于执迷的追求,是葛朗台的第三个特征。为金子,他什么都可以做。他可以用女儿作为引诱克罗旭等人为自己效力的诱饵,他可以在兄弟面临破产之际冷漠得如同路人,可以在可怜的侄儿那里赚取最后一个金币,甚至可以在临终之际,将仅有的精力投放在攫取神甫手中的镀金十字架上,尽管这最后的努力会断送他的生命。

    欧也妮。

    欧也妮巴尔扎克笔下的具有“美好情感”的理想人物之一。她对父母有深沉真挚的孝心,对爱情专一坚贞,笃信宗教,施舍穷人,广行善事,但由于出生在这样一个不近人情的家庭中,她得不到应有的友情、亲情、更不用说美好的爱情了。在家里,父亲关心的只是如何把密室里的金子换成法郎,再换成金子而她母亲迫于葛朗台的压力,即使在女儿前面,也不能有太多的关怀。佣人拿侬,因为是葛朗台救下来的,所以对主人忠心耿耿,对于主人的命令只有言听计从,“像一条狗那样保护着主人的财产”,对欧也妮也不敢表示太多的关心和照顾。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都像机器一样生存着,没有激情,没有天伦之乐。在堂弟来到之前,欧也妮甚至没有感觉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生活她过了23年。

    而克罗旭的侄子之类向欧也妮大献殷勤,也不是对这可怜的姑娘有什么浑厚的感情,在他们眼里,她是巨额财产的继承人,老头儿一死,这数不清的家产就属于她了。谁得到了她,就是得到了葛朗台的全部财产,这就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根本动力。可怜的姑娘其实也看出了这点,在她心目中,这些人是算不上什么的,只有当她堂兄从巴黎来了之后,才在她心里点燃了爱的火花。但由于她叔叔破产,她所期盼的爱情只那么闪烁了一下就被葛朗台毫不手软地扑灭了。她为心上人所做的一切,换来的却是父亲不近人情的惩罚和情人的忘恩负义。

    五精彩篇章推荐。

    他依旧驻足在索莫城的古色古香街,将犀利的目光撒向熙熙攘攘的人群。目光像千把冰刀,足以刺痛千千万万人的心,让人不寒而粟。他鼻子上的肉瘤不仅微微抖动,他很自信地认为他们辛勤忙碌的成果早已被兑换成小金币装入他的小金库。

    葛朗台转身消失在古色古香街的尽头。

    “叮当,叮当”门铃被拉响了。拿侬放下手中的活忙去开门。

    “老爷,您回来啦!”

    “回来啦,回来啦!”葛朗台有些雀跃,想必是又有财神送财了,因为只有钱财才能让他两眼放光。

    葛朗台大步走向简陋的大厅〈了解葛朗台的人知道这间房子“陋而不陋”〉。

    瘦骨嶙峋的葛朗台太太穿着葛朗台“买”来的“新”衣服,站在大厅。她垂下头,有些恐惧,她若有所思,欲言又止。

    “我想陪女儿去巴黎旅游,在我死之前,完成她的一个愿望,也是我的最后一个愿望。希望老爷能同意。”葛朗台太太鼓起勇气说道。女人是脆弱的,可妈妈是坚强的。

    “旅游,嗬嗬!旅游?去巴黎旅游!”,他悠悠地冷笑道并讽刺地说道,“那是愚昧的文人的癖好,作为一个商人是不允许钱被花在旅游上的。”他暗想:那不是抹杀我的脖子嘛!

    “老爷,你知道我已命不久矣,我只希望能完成女儿的一个愿望。求求你答应我吧!”葛朗台太太脸色苍白而显得无力。

    “不行,不行!”葛朗台态度坚决。

    “我真后悔当初怎么会嫁给你!”

    “你喜欢过我吗?你是喜欢我的钱吧?我不怪你,谁都喜欢钱的,钱可是个好东西啊!”他调侃地说道,并不时地玩弄着口袋里的金币,金币发出悦耳的声响。

    “我,我,你你”葛朗台太太气的说不出话来,一手按着椅子,一手按在胸口。

    “你别装了。啊!啊!你还学会了哑巴啊!不愧是夫妻,可这招我用烂了。”葛朗台蔑视地、自豪地说道。因为他曾经从犹太人那里学回了结巴,成为他商业生涯中成功的一大秘诀。

    “妈,”欧也妮悲痛的喊道,她看到母亲将白色的手帕染成鲜红。她送走表弟夏尔,旧的泪痕尚未消失,又添新痕。

    “爸,快送妈妈去医院啊!”欧也妮恳求道。葛朗台露出不屑的表情,站在一旁无动于衷。

    拿侬听到小姐的哭声,飞快地跑到大厅,她惊呆了。于是,二人一起恳求葛朗台把太太送到医院。最后,葛朗台妥协了。他吩咐架车的拿侬向西边的医院奔去,因为他知道那儿有一家便宜的医院。

    三天后的傍晚,葛朗台太太带着悲伤去世了。临死前,她告诉欧也妮:“幸福只应天上有,将来你会知道的……”

    六文学成就。

    作品以真实的笔触,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社会历史图卷。在这里,有阴暗陈旧的老宅子,有毫无生机的大街,有革命和非革命的交替,有投机商、公证人、神甫、裁判所长,有来自巴黎的少不更事的公子哥,也有软弱顺从的“贤妻孝女”,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我们默默地诉说着当时的历史。

    精细入微的环境描写反映时代风貌。翻开小说第一页,索漠城风光跃然纸上。在这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以一种沉重的笔调,为我们介绍了索漠的大致情况。走过这些房子的人很难不欣赏那些两头刻着奇怪图形的巨大梁木,横亘在府层之上,仿佛一溜黑色的浮雕。这里,椽子上盖着青石板,描出一条条蓝线,墙不很牢固,木板的房顶因年深日久,已经腐朽;日晒雨淋,木条早已腐烂,变好这样细腻逼真的描写,仿佛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展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在小说的开头就感到一种透骨的阴暗和沉闷,从而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担心。

    生动的细节描写也是作品价值的又一特点。在对葛朗台的刻画上,细节描写同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葛朗台萎琐的外表,和人谈判时装聋作哑的神态,尤其是他看到金子时的眼光和动作,简直是入木三分地写出了他肮脏的灵魂。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是很多,主要线索是葛朗台的发家史和他女儿苦难的历程。其中也穿插了夏尔、克罗旭、神甫等人和事,但都没有影响故事的主线发展。而葛朗台的性格完成和欧也妮悲惨的遭遇,都是在这一系列以时间为顺序的故事里体现出来的。人物语言个性化特点鲜明。“这孩子真没出息,把死人看得比钱还重要。”在自己的兄弟死了后还能说出这种话的只能是葛朗台,而能和自己亲生女儿大谈“人生就是一场买卖”的,也只能是他。同样,葛朗台太太的软弱顺从,欧也妮的胆怯、寂寞以及对爱情的渴望,也能从她们的言语中鲜明地体现出来。甚至连女仆拿侬不多的话语也精确地表明了她作为吝啬鬼管家的身份。

    七名家点评。

    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

    恩格斯。

    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雨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