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正德年间,倒是出了两个传奇人物——李东阳和书画大家沈周,他们在当时的影响极大。
明史上的“无赖儿郎”皇帝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明孝宗朱佑樘去世。由于孝宗只宠爱张皇后一人,而张皇后为孝宗所生的两个儿子中,次子早夭,长子朱厚照就顺理成章地登上帝位,改年号正德,这就是明武宗。
明武宗15岁登位后立即举行大婚典礼,选名门淑女册立为皇后。朝廷一派崭新气象,大家都盼望正德皇帝能继承父亲的中兴大业,有一番作为。哪知小皇帝年轻好动,被一帮太监、佞臣利用,只知胡作非为,最终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正德皇帝是明孝宗的独子,自小骄傲,不耐烦皇家的种种限制,更把朝中官员的进言,希望他勤政向学的话当作耳边风。小皇帝只喜欢刘瑾等一班太监左右拥戴,每天走马章台,放鹰逐犬。
武宗厌倦了诸多戒律的宫廷,向往市井生活,在他执政的最初几年,还不敢轻易走出皇宫。他令内侍们把货物摊摆设宫中,自己及随行人等装扮成商人模样,一时间皇宫内熙熙攘攘,算盘吆喝声不绝于耳。有的太监还装扮成市政官前来调解贸易争执。武宗在此玩得十分开心,渐渐流连忘返,冷落了后宫。武宗每月涉足东西二宫的时间不过四五天而已。
很快宫中游乐就让皇帝觉得厌倦了。正德二年(1507年),在刘瑾的建议下,武宗在西安门外大兴土木,修筑了一座很特别的宫殿。殿堂两厢并排建造了许多密室,从外望去,殿宇回廊鳞次栉比,就像豹子的花纹一样,所以取名为“豹房”。武宗每日都呆在豹房之中,从不想着要回宫,并把这里称为自己的“新宅”。很快,朝中许多献媚取宠的势利小人聚集于此。其中最无耻的要算锦衣卫都督同知于永。于永是回族人,很快就得到了武宗的赏识,不但白天一起寻欢作乐,而且晚上也同床共寝。于永向武宗大谈回族女子皮肤白皙,美貌丽质,非中原女子所能比拟。武宗果然垂涎欲滴。于永意识到这是讨好圣上的好机会,立即献上十名能歌善舞的回族女子,于是豹房之中通宵达旦歌舞不断。很快武宗传旨,令全国各路诸侯王公搜罗回人妇女,以教授歌舞的名义将她们送进豹房,挑选姿色动人者留在皇帝身边。一时间无数的美貌回人女子齐集豹房,武宗终日在这里无拘无束地恣意享乐,这实在比宫廷中枯燥无味的生活更让武宗满足。一天,武宗忽然听说于永的女儿素有艳丽之名,马上下令让于永将女儿带进豹房来一见。于永万万没有想到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上,马上把女儿藏匿起来,又找来乡中一个姓白的女子打扮一番送入宫中。没想到武宗居然对白氏女子十分宠爱。于永虽然蒙混过关,但害怕有朝一日欺君之罪败露,于是谎称饮酒导致中风偏瘫,希望回乡安度余生。被蒙在鼓里的武宗还难以割舍于永这样的弄臣,最后让于永的儿子承袭父亲的功名。
武宗喜好声色,每天张灯结彩,若是到了喜庆节日,宫中更要灯火通明,五光十色,花样翻新。每年皇家府库内的黄蜡都供给不上,仅这一项开支居然就达到了黄金数十万。宁王朱宸濠了解皇帝的脾性,更是投其所好,召集能工巧匠,赶制了四时花灯数百盏,花灯穷极奇巧,令人目不暇接。武宗大喜,连忙命人点燃花灯张挂。武宗率亲信徜徉灯海,竟夜遨游。
正德九年(1514年)正月,由于花灯失火,乾清宫被烧个精光。大火燃起之时,皇帝恰好在从豹房归来的途中,见火焰把夜空照得通亮,高兴地说:“好大一场火呀!”反而觉得十分有趣,没有丝毫反省、惜物之意。
其实宁王朱宸濠早有谋反之心,见花灯失火没能烧死武宗,便起兵造反。恰好武宗正苦于没有新花样供自己娱乐,立即御驾亲征来感受一下领兵打仗的滋味。
于是亲率军兵去征讨宁王。一路上武宗让太监吴经作为前哨,在民间选取少女和寡妇,先由吴经秘密侦察出有寡妇和少女的人家,半夜武宗亲自领官兵径直闯进白天打探好的百姓家中,将妇人掠走。如有胆敢匿藏的,破墙毁壁也要搜出来才行,被盯上的妇女没一个能逃脱,武宗每到一地都搞得哭声震天动地,怨声载道。
武宗乱政,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朝廷纠集军队开始对其全面镇压。一天武宗阅读战报,其中说道大同将领江彬身中一箭,拔出箭却不以为意,尽管血流如注却继续参战。武宗生性好武,读到这里不禁拍案称赞,马上宣召江彬进殿进行奖励。一见面发现江彬身躯高大,勇武有力,觉得自己遇见了可与万人匹敌的勇士。江彬更是口若悬河,在皇帝的面前夸夸其谈,大讲用兵之道。江彬的纸上谈兵迷惑了武宗,武宗执意认为自己遇见了百年难遇的将才,就把江彬认作义子留在了身边,升江彬为都督佥事。每天江彬陪伴武宗在豹房寻欢作乐。
江彬的同僚马昂在军中因罪革职,听说江彬一步登天,就上门巴结。江彬知道马昂的妹妹美貌动人,就要马昂将妹妹送进豹房来博取皇帝的欢心。马昂为了升官发财也全然不顾廉耻,立即把已怀有身孕的妹妹连哄带骗地献入豹房,果然受宠非常。武宗时时光顾马家的私宅,马昂也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江彬、马昂等一班武夫得宠,搅乱了皇宫内宁静的气氛,武宗热血沸腾,开始在宫中练兵演武。皇帝率领一群精通骑射的太监,与江彬从各地挑选的精壮武士对垒,在皇宫内院的空地上摆开战场,人喊马嘶声响彻九门。
但很快豹房和演习又不能满足武宗的口味,皇帝的兴致日渐淡漠,江彬马上蛊惑武宗出宫远走关外。据说宣府一带的乐工中美女众多,况且边关广阔无垠,可以驰骋千里,不像皇宫内院不免制约。武宗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马上开始准备。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和江彬率领一帮亲信装扮成百姓模样,乘着月色朦胧,悄悄潜出德胜门,悄然北去。没想到刚到居庸关,就被巡关御史张钦得知皇帝的音信,严令闭关。
武宗不得已只好返回京城。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武宗采纳了江彬的主意,将张钦调出居庸关,安排了心腹太监谷大用守关。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武宗和江彬再次易服出宫,毫无阻碍地通过了居庸关。
宣府本是江彬的家乡,江彬早已暗中安排家属亲信在此地预先建造了镇国府第。高楼深院,廊檐环抱,比起皇城宫阙也毫不逊色。江彬很快又把京师豹房中的美女、珍宝陆续运来,武宗便以此为家,全然不理朝政。每当夜色降临,江彬陪着武宗穿过大街小巷,见到大户人家便闯进去。天子驾临,乡民免不了要供奉酒食,一旦发现有姿色的妇女,武宗就要强行留宿。
武宗巡游边塞已半年之久,这时关外明军和蒙古军时有冲突,正巧鞑靼王子率5万骑兵侵犯大同。武宗得知这个消息后,不但没有丝毫忧虑,反而大喜,一定要率部亲征不可,并且自封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调集各路军队迎战敌寇。鞑靼王子骤然听说大明皇帝御驾亲征,不知深浅,以为必定声势浩大,于是便下令撤兵了。武宗一见自己的神威吓退了敌军,马上催促部下紧追不舍,最后以明军死伤600余名的代价,斩杀了16个敌人。武宗自觉旗开得胜,想起回到京城,也好在文武百官面前炫耀自己的赫赫战功。
由于这一次到塞北巡游不但玩得开心,同时还亲临前线,取得了“大捷”,武宗皇帝兴奋不已。此后,武宗又两次不顾群臣反对到关北游,可惜再没有敌情,这让他十分扫兴。
武宗一生做下荒唐事无数。一天他来到清江浦太监张阳的家中,张阳特地准备了大船邀请皇帝泛舟观景。武宗看到水中渔夫张网捕鱼,顿时也跃跃欲试。第二天,他悄悄带着几个小太监,亲自划着小船驶入积水池。当时已是深秋季节,武宗站立船头,刚刚把网撒开,就失去了平衡,连人带网落入水中,后来虽被太监救起,但受了风寒一病不起。
虽然太医们尽心治疗,可还是没有挽回武宗的性命,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二日,武宗呕血死于豹房,年仅36岁,结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名家回眸
朱东润在《张居正大传》中这样说:“孝宗下面,便是荒唐的武宗:北京古老了,宣府是他的‘家里’;皇宫住腻了,他住在‘豹房’;皇帝做厌了,他自称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太子没有,东宫也不要了,他有无数义子,把积庆坊、鸣玉坊毁去,改建他的义子府。正德五年安化王宾蹯造反,十四年宁王宸濠造反,总算没有成为大乱,但是明室元气,已经衰耗了。”
刘瑾的末路
刘瑾是明代擅权乱政最严重的权宦之一。刘瑾是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因六岁时依刘姓太监进宫,故改姓刘;景泰年间初进宫时充任乾清宫洒扫厮役,成化时领教坊。弘治初年,刘瑾因犯宫禁,被贬到茂陵管理香火;后经权宦李广引荐,转至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以俳弄为太子所悦”。
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刘瑾掌管钟鼓司,负责内宫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与太监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均因是东宫旧侍而得武宗宠幸,人称“八虎”。八人中,刘瑾最为狡猾狠毒,日进鹰犬、歌舞、角抵之戏,引导武宗到处微服闲逛。武宗非常满意,渐渐开始重用刘瑾,命他掌管内官监,总督团营。
外廷朝臣见武宗日事游宴,不理朝政,遂纷纷交章论劾,但毫无效果。正德元年(1506年)二月,内阁大学士刘健等请求退休,被优旨慰留;四月,罢吏部尚书马文升,以侍郎、阉党焦芳继任;五月,罢兵部尚书刘大夏。马文升、刘大夏均为前朝重臣,均因主张按照遗诏裁减传奉官和武臣,为武宗和刘瑾等不喜,所以他们一请求退休,就立即被批准。正德元年十月,宦官崔杲果督织造,到户部要求领取一万二千盐引,给事中陶谐、徐昂,御史杜曼、邵清、杨仪等先后疏谏,刘健等亦力言不可。武宗于是召刘健等面议,当面诘问,刘健等毫不让步。
武宗生气道:“天下事难道都是宦官弄坏的吗?朝臣坏事者十常六七,先生辈亦自知之。”因此,命如数批准崔杲所请。刘健等退下后,再次上奏言不可。非常令人意外的是,这次武宗竟然改变了初衷,同意了刘健等人的意见。“于是中外咸悦,以帝庶几改过。”
刘健等遂图谋乘机除掉“八党”,连章请诛之。科道言官也交论群阉罪状,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持其章甚力”。接着,户部尚书韩文又联合朝廷众臣合疏伏阙以上。“疏人,上惊泣不食,诸阉大惧。”于是,武宗派司礼监太监王岳等八人齐到内阁商量处理办法,一日三至。武宗打算把刘瑾安置到南京,但刘健等却坚持杀掉他们。王岳为人刚正,同意内阁的意见。太监范亨、徐智等亦以为然。刘健、韩文等遂相约于次日伏阙力争,而吏部尚书焦芳却将消息飞报给刘瑾。刘瑾大惊,深夜率马永成等围绕着武宗哭泣,哭得武宗没了主意。
刘瑾乘机说:“害我们的是王岳,他勾结阁臣打算阻止皇上出宫,因此先要除掉所忌讳的人。况且养几只鹰犬能费几个钱?如果司礼监用对了人,他们哪敢如此。”武宗闻言大怒,立即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西厂于成化十八年罢,此时又复设),而连夜逮捕王岳、范亨、徐智,充南京净军。第二天,诸臣入朝,将伏阙,发现形势大变。刘健、谢迁、李东阳见事不可为,均求去。“帝独留东阳,而令焦芳入阁,追杀(王)岳、(范)亨于途。”
刘瑾得势不久,即借故革去韩文的职务,杖责请求留用刘健、谢迁的给事中吕翀、刘范及南京给事中戴铣等六人,以及御史薄彦徽等十五人。为彻底清洗掉反对派,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刘瑾又谕令群臣跪金水桥南,宣布榜示原大学士刘健、谢迁、尚书韩文等53人为奸党。此外,刘瑾还令京官养病三年不赴任者,一律革职为民;不到三年者,则定期限赴京听选。“瑾知科道等官忤己者,养病避祸,故严禁锢之。”至此,“海内号正直者”被罢黜一空。刘瑾一方面排斥异己,一方面大量破格提拔附己者。焦芳因告密有功,被命以文渊阁大学士身份入阁预机务。刘宇通贿万金,被拜兵部尚书,同时“悉遣党阉分镇各边”。
为进一步擅权揽政,刘瑾多趁武宗玩得最高兴的时候请其批阅奏章,闹得武宗很不高兴,说:“我用你是干什么的,这些事用得着麻烦我吗?”由此,刘瑾遇事不再复奏,任意剖断,擅下旨意,“上多不之知也”。武宗上朝时,刘瑾站在其右方。大臣拜完武宗,即向刘瑾作揖,故人称刘瑾为“立皇帝”。刘瑾不识几个大字,每批答奏章,都拿回家,与妹夫、礼部司务孙聪等商议,用辞粗俗,焦芳帮忙润色,李东阳点头而已。刘瑾遂权势倾天下,“公侯勋戚以下,莫敢钧礼。每私谒,相率跪拜。章奏先具红揭投瑾,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皆称刘太监而不名”。
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控制,刘瑾在东、西厂之外,又设立了内行厂。“时东厂、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瑾复立内行厂,尤酷烈。”
擅权作威之外,刘瑾也干了一些实事。比如,他经常派人外出查盘府库钱粮。正德二年三月,遣科道官盘查天下军民府库;十一月,遣科道官查盘天下粮储。正德三年五月,命科道官察核各边年例银,七月差科道官查盘两淮运司革支盐引。正德四年三月,命直隶巡按罗弦查盘万全、大宁二都司及所属卫所军器。
这些盘查在当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刘瑾亦涉足盐法。他奏请免征天下户口食盐,令巡盐御史躬亲掣验;禁空文虚引;禁私夹带。此外,刘瑾还打破京官六年、外官三年考察一次的制度,准许吏部不定期考核。有司粮未完时,升迁或调动者不能离任。在举人、监生选官时,增试时务策及行移告事等。
刘瑾早期曾公开索取贿赂,“凡入觐、出使官皆有厚献”。但在他用事后期,为博取名望,听从其党羽、吏部尚书张彩的建议,行为有所收敛,并惩治了一批贪官。从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至四年(1509年)五月,刘瑾还派人对屯田等分别进行了十次局部清丈。其中,以正德四年五月的第十次清丈规模最大。这次大规模清丈边屯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朝廷对屯田的控制,也查出了一些被势要之家并吞的土地。但由于清丈人员溢额邀功,致“各边伪增屯田数百顷,悉令出租,人不聊生”。周东在宁夏清丈尤其苛刻,对官员的妻子也任意加刑,人心愤怨。指挥何锦等遂与安化王朱寘鐇一起以诛瑾为名,起兵反叛,“瑾祸自此始矣”。
正德五年(1510年)夏四月,安化王朱寘鐇起兵反。武宗命右都御史杨一清、宦官张永率兵前往讨伐。杨一清知张永与刘瑾有矛盾,于是与他深相结纳,密谋除掉刘瑾。叛乱平定后,张永返京,拟于八月十五日献俘。刘瑾让其缓期,张永担心有变,于是抢先进宫。献俘仪式完毕后,武宗置酒犒劳张永,刘瑾等皆陪侍。“及夜,瑾退,永出寘鐇檄,因奏瑾不法十七事。”这时,武宗已有醉意,说:“刘瑾负我。”张永道:“此不可缓。”遂连夜拘捕了刘瑾,并遣官校查封了其家,搜出衮衣、玉带、甲杖、弓弩等禁物,得金银数百万,珠玉宝玩无数。在刘瑾所持扇内又发现藏有锋利匕首两把。武宗因此大怒,在午门大会百官,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其党徒吏部尚书张绿死于狱中。阁臣焦芳、刘宇、曹元而下,尚书毕彦、朱恩等共60余人,均被削籍为民。
名家回眸
许文继、陈时龙在《正说明朝十六帝》中提及宦官专权时点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明代的太监,无论如何专权,对于皇帝本人,却总是无条件的服从。相比较汉唐时代的宦官动辄杀死皇帝,这种专权充其量也只能说是滥用了皇帝的授权而已。其实对宦官的生杀大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
农民大起义重击明王朝
“响马盗”大起义
明朝为了确保有充足的马匹,自明初以后就签派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地区的农民充当养马户。正统以后,又令京畿百姓代官府饲养寄养马。
寄养马匹是从喂养种马地区征取孳生的马匹,牵到京城附近来寄养,以供官府随时取用。饲养马匹的马户十分辛苦,而且一旦种马死或小马孳生数不足,致使寄养马供给不足时,马户的损失惨重。当时皇室和勋贵在这里广占庄田,马户的草场不断受到侵吞,饲料十分紧张;官吏又催督苛急,老百姓只有卖田产或儿女,才得以上缴欠债。老百姓生活日益困苦,反抗也日渐强烈。有些走投无路的农民,便纷纷聚集起来,组织马队,经常驰骋于华北平原一带反抗官府、劫富济贫。明朝统治者称之为“响马盗”。
正德年间,刘瑾大权在握,当时京师南边的永清、固安、文安、霸州等地,活跃着一大批“响马盗”。为了使京师稳定,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明朝就派出了“捕盗御史”,派甯杲往真定,殷毅往天津,薛凤鸣往淮阳,分头追捕。
甯杲建立什伍连坐法,即一家有人为“响马盗”,就会牵连到四周的人。此法立竿见影,捕获很多“响马盗”,令百姓心惊胆战。甯杲和殷毅则被刘瑾提拔为佥都御史。
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捕盗御史”的淫威下,杨虎、刘六、刘七领导穷苦百姓在霸州揭竿而起,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杨虎,河北交河县人,是着名的“响马”,被官军屡次追捕。刘六名宠,弟弟刘七名宸,是霸州文安县人。兄弟俩家徒四壁,穷困潦倒,但他们却胆识过人,颇有本领。他们起义后,穷苦百姓群起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就达到数千人。他们有很多马匹,行动迅速,“一昼夜驰数百里”,官军对他们没有办法,“捕盗御史”也不敢抵敌。不久,文安生员赵鐩,也与他的两个弟弟率五百人加入起义军队伍。
正德六年(1511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其行动之快,犹如暴风骤雨。三月,一路攻破滨州、临淄、临朐、日照、昌乐、武城、蒲台、曲阜、阳信及泰安等地,官军疲于应付。吏部尚书杨一清提出用大将及文臣中有威望的人提督军务。于是,明政府命惠安伯张伟充总兵官,召马中锡为右都御史、提督军务,率领京营兵开始征讨。六月,起义军分两路出击,一路以赵鐩、刘三、邢老虎、杨虎为首进攻河南,一路以刘六、刘七为首,横扫山东。两路义军,遥相呼应,互为倚重,官军不堪一击。
杨虎率军由河南攻山西,又从山西往东攻入河北,一路所向披靡,诸城望风而降。行至泰安时,赵鐩还题诗“纵横六合谁敢捕”之句,由此可知当时起义军的势力。刘六、刘七率军越过山东,进入河南,突入湖广、江西,既而从原道顺势攻占长清、齐河等县,纵横所向,如入无人之境。张伟与马中锡因不能制服义军,被兵部尚书何鉴弹劾,死于狱中,张伟革职闲住。明遂派伏羌伯毛锐充总兵官,太监谷大用总督军务,兵部侍郎陆完提督军务,再次发兵讨伐。
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两路义军会师霸州,直向京师逼去,明政府急忙将京城戒严,命兵部侍郎陆完率领京营和边军回师救援。义军避开明军精锐的部队,再次挥师南下。十月,进入山东,连破海丰、日照等十余城。济宁一战,明朝运粮船1200艘被毁,给明王朝以极大的打击。
十一月,在夏邑(今河南夏邑县)小黄河(黄河故道)战斗中,杨虎落水牺牲,起义军推刘三(名刘惠)为领袖。刘三自称奉天征讨大元帅,赵鐩更名怀忠,称副元帅。经过一番整顿之后,义军建立前、后、左、右、中五军,置五军都督,按照二十八星宿,分为二十八营,树起大旗为号,上书:“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这个口号是沿袭元末红巾军的传统。同时严申纪律,不许妄杀,不许抢掠。正德七年(1512年)二月,邢老虎病死,他的部下被赵鐩收服,一时起义军号称十三万,骑兵五千。赵义军转战樊城、襄阳、新野、随州一带,又攻破泌阳,将前大学士焦芳家烧成灰烬,并掘其祖坟,仅焦芳幸免。他们将焦芳的衣帽挂在树上,数落他的罪行,命义军战士挥剑砍之,说:“我亲手杀了这贼,以谢天下。”此刻,明朝派成宁伯仇钺和都御史彭泽率军全力围剿义军,赵鐩和刘三节节败退,直至颍州、固始等地。四月,义军屡次战败。闰五月,为了扭转局面,赵鐩与刘三兵分两路出击,刘三自河南入罗田,攻黄陂。明兵由黄陂到达桐柏、南召,对其紧追不舍。刘三只有十七骑相随。明军指挥王瑾将其右目射伤,刘三纵火自焚,壮烈牺牲。赵鐩由东北赴泗州、凤阳,在湖广应山县落脚。这时,义军首领陈翰、张通相继率众投降官军,义军实力遭到重创。赵鐩在应山县东化山坡下,遇一僧人真安,于是削发为僧,潜渡长江至南岸,准备进入江西,想东山再起。途中,赵不幸在江夏同37名义军将领一起被俘。被送往北京后,赵鐩等六位主要将领被处以残酷的剥皮之刑,其他均被处磔刑。
刘六、刘七率领的义军,于正德七年(1512年)被明军10万人围困在登州嵩浅坡、古县集等地,死伤3000余人。在此情况下,他们率精锐突围,再从山东攻入河北,进攻香河、宝坻、玉田各县,转攻武清,大败明军,杀明参政王杲,义军再次威胁北京。起义军继而转攻冠县、邳州,渡河到固始。这时,刘三、赵鐩都已经战败牺牲,明官兵集中兵力反攻刘六、刘七。刘六、刘七孤军奋战。黄州之战,刘六战败,与其子刘仲淮投水自杀。刘七和齐彦名继续统率义军,攻克了长江沿岸的九江、安庆、湖口、仪真、太平等地。但是惯干骑射的义军并不擅长水战,七月某夜,狂风大作,官军乘机用炸药和火炮炸沉了义军的船只,义军被迫转战南通狼山。明朝副总兵刘晖率辽东兵,千总任玺率大同兵,游击郤永率宣府兵,对狼山地区三面夹击,义军英勇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刘七中箭投水自杀,齐彦名战死,许多士兵也自杀身亡。
四川农民起义
正德三年(1508年)冬,四川保宁人刘烈率领当地群众起义,进攻陕西汉中等地。第二年,刘烈在战斗中牺牲。十二月,保宁人鄢本恕、蓝廷瑞和廖惠继续领导农民起义。蓝廷瑞称“顺天王”,鄢本恕称“刮地王”,廖惠称“扫地王”。四川省内各界民众踊跃参加起义军,队伍扩大到10万人,还设置四十八总管,势力扩展到湖广、陕西等地。廖惠与蓝廷瑞主张在保宁建根据地,鄢本恕主张以汉中为根据地,再取郧阳,由荆、襄东下。廖惠率领起义军攻下通江,将参议黄瓒杀死。明廷派刑部尚书洪钟总督川、陕、湖广、河南四省军务,与四川巡抚林俊相勾结,镇压农民军。廖惠攻克通江后,在撤往龙滩河的战斗中被俘。蓝廷瑞和鄢本恕转到汉中,被陕西明军所逼,重回四川。正德六年(1511年)初,明军将起义军围困在东乡,起义军遂交通土酋彭世麟想从其营地突围。彭世麟秘密和洪钟设定计谋,诱蓝、鄢起义军首领28人到他的营地赴宴。在宴会上埋伏的士兵将起义首领全部俘获。起义军大部瓦解,余众在廖麻子领导下,与方四、曹甫的起义军联合,顽强抗战。
四川仁寿人方四,江津人曹甫在正德六年(1511年)正月起义,号称顺天王,率义军将江津县城攻下,杀了佥事吴杲。明朝廷派巡抚林俊前去镇压,曹甫战败被杀。剩下的起义军由方四、任胡子、麻六儿等率领转至綦江,进入贵州思南、石阡等府。方四称自己为“总兵”,任胡子为“御史”,其他30多个首领为“评事”。不久,他率领的起义军由贵州再入四川。八月,起义军攻打永澄、东乡,声言要攻取重庆、江津、叙州、泸州和成都。明军在加强军事围剿的同时,到仁寿县找来起义军的族属前去劝降。方四等杀了说客,拒不投降。此后,明军分六哨向起义军发起猛攻,起义军被团团包围,许多义军拒绝投降,跳崖自杀。在这次激战中,任胡子战死,方四率2000余人突围进入贵州思南。正德七年(1512年),义军又从贵州进入四川,闰五月,在从南川到綦江途中战败。方四被地主武装擒捕。
与此同时,廖麻子、喻思俸部和内江骆松祥部、崇庆范藻部的起义军势力仍在继续发展壮大,兵力已达20万。四川巡抚高崇熙下令招抚起义军,特将开城临江空出来给义军居住、生产,免征赋役。廖麻子进驻临江后不久即起兵反抗。
明廷将总督洪钟罢免,并逮捕巡抚高崇熙,改派彭泽、马吴代替他二人职务。彭泽等率领苗兵围剿起义军,在荆州将廖麻子杀害,起义军推喻思俸为首领继续战斗,转战巴山,进抵略阳,攻四川广元,后被明军截堵,转至西乡。正德八年(1513年),马吴、彭泽率明军包围义军,喻思俸战败被俘。接着彭泽与马吴又将内江骆松祥部和崇庆起义军范藻部攻克。
名家回眸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对这期间的农民大起义是这样评价的:刘六、刘七领导的这次农民大起义,历时三年,转战南、北直隶及山东、山西、河南、湖广、安徽、江西等省,曾几度威胁明朝京师的安全。这次大起义给明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是明朝中叶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同样,四川地区的农民起义,转战三年,历时六年,也给予了明王朝以沉重打击。
明朝传奇人物李东阳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北京的一个地名)。李氏祖籍湖广茶陵,后迁居京师。最初,其祖父李允兴在京师服兵役,后来举家迁移至此。
李东阳生于京师,以西涯为号,说明祖父对他的影响很大。
李东阳很小的时候因为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而名声大振,分别在4岁、6岁、8岁时三次被召入宫中。由于其年幼矮小,过殿阁需要内侍搀扶。内侍嘲笑道:“神童脚短。”李东阳随声应道:“天子门高。”一次皇帝同时召见了他和另一位神童程敏政,皇帝出了一联:“螃蟹浑身甲胄”,程敏政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东阳对曰:“蜘蛛满腹经纶”,两个人对得都非常巧妙,且有味道。传言说,后来程敏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李东阳当了首辅,他们儿时对联即是先兆。这种宿命的言论虽然不科学,但李东阳在官场上的际遇却确实神奇。
李东阳在京师读书至18岁,于天顺八年(1464年)高中二甲传胪(二甲第一名),选为庶吉士。散馆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成化十年(1474年),升侍讲兼詹事府左庶子。十九年,升侍讲学士。编修、侍讲、侍讲学士分别是正七品、正六品、从五品官,十九年中,品秩只升三级。初期升迁缓慢和地位显贵,是明代翰林院官的两个特点。幸运的是,李东阳升侍讲学士后的第二年,被选为东宫讲官,给皇储讲授功课,就如同在皇上身边一样,是进身的绝佳机会。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底,李东阳之父李淳病故,他依制守孝。一年以后,即弘治元年(1488年)闰正月,为修实录,吏部题奏,将在京的纂修誊录官员移文行取。李东阳上奏折道:“右股及足为寒湿所侵,走路都很困难,不方便骑马,需要在家暂行调理。”先不说有病与否,这道奏疏,终于使他争取到了三年守丧。也许这正是他的目的所在。弘治二年(1489年),李东阳被起用,任左庶子兼侍讲学士。弘治四年(1491年),由于参与修改《宪宗实录》,官升至太常寺少卿,掌管翰林院事。这时,他的官品和实际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升。
弘治五年(1492年)至六年,全国旱灾严重。大臣们应诏进言,其中,李东阳的《应诏陈言奏》别具一格。他引用《孟子》中的十条语录,即“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诗》云:‘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在农时,谷物可享用不尽。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到山林中砍伐,有用不完的林木”,“仁政必自经界始”,“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君行仁政,民众都爱戴他,直到他死”,“省刑罚”,“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并“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一一列举和说明。
在他的这份奏疏中,虽然也有冠冕堂皇的话,但是也提出了不少尖锐的问题。如有关成化朝时盛行、弘治朝以来欲革未革的斋醮:“若斋醮之事,诳诞尤多,累月经时,幸亏一中。偶然获得即为赏赐……请断自今日,凡事关祈祷,上涉及天,以经咒干赏赉者,并加斥绝,永不为太平圣治之累。”
关于农林渔业的萧条:“如今天下百姓穷苦,经济萧条已到了极限,始以三者言之:山东各地,盛产谷麦的地方,草根树皮已被吃光,开始吃人肉;盛产鱼类的荆沔各地,水已干枯,鱼也没有了;易州诸处,柴炭所需,林木已空,已波及关外一二百里。其他赋税也都类似。天下之地,无一处而不贫;万物之利,无一物而不尽。”
关于兼并问题:“臣私下里所见之处,奸民恶党,以献给君主为由霸占空地,有权有势的官宦之家,则向朝廷要地,而得数百顷。得请之后,设立标界,发掘坟墓,包罗村落,缠绵数月;诉讼之牒,冤号之声,震动远迩。每年都有群众聚集在一起将内使杀死。民心既失,国体又亏,上下之间,两无所益。”
关于滥用刑罚:“在外诸司或倚法立威,答杖之刑常常将人打死,之后旁引医证,纵令事觉,不过以公还职。于是棰人重者为能吏,杀人多者为好官,这样恶性循环,愈演愈烈。夫梃之与刃,刃之与政,其杀皆同。以极轻之刑,置之不可更生之地,伤天地之和,坏国家之法,没有什么比之更为严重的了。”
关于官僚之间挟私相攻:“乃有或经考核,或经按问,或经参驳,或经纠劾,肆诋毁之辞,为报复之计。这种习惯渐渐成风。况其所奏,多涉诬罔,上烦圣听,下骗物情,非圣世所宜有也。”
在李东阳议政的文字中,这是一份具有代表性的奏疏,他的才华得到了充分展示。他的这一番言论受到孝宗的赞赏。恰逢首辅徐溥等人上书说诏敕的起草太繁杂,应该有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李东阳自然成为最佳人选。弘治七年(1494年),李东阳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专门负责诰敕,虽还没有进入内阁,却已跻身于上层官僚的行列。从此,朝廷重要文件的草拟,都出自他的手笔。
次年,李东阳以本官直文渊阁参赞机务。当时已在内阁的有刘健和徐溥,和他一起拜为阁臣的还有当朝名臣谢迁。几年之后,徐溥因眼病告老还乡,在内阁有刘、李、谢三人,李东阳为次辅。这是继“三杨”之后,内阁威望再度提高的一个时期。他们三人各有特长,当时流传:“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弘治年间的着名部院大臣,如吏部尚书倪岳、兵部尚书刘大夏等都是天顺八年进士。李东阳为人较平和,因此他与朝中大臣的关系更为密切。
弘治十一年(1498年)李东阳升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借清宁宫发生的灾难,批驳一些流行言论:“或以天道茫昧,变不足畏,此乃慢天之说;或以天下太平,患不足虑,此乃误国之言;或以斋醮祈祷为弭灾,此乃邪妄之术;或以纵囚释罪为修德,此乃姑息之谋。”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对舆论的重视和敏感。
弘治十二年(1499年)为会试之年,四十年前的两位神童——李东阳、程敏政同为主考。这本来于盛世之年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谁知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人检举程敏政泄题。李东阳受命重新校阅试卷时,采取息事宁人的办法,但言官不肯罢休,直到程敏政辞职。既不能力辩同僚之诬,也不肯落井下石,大概就是李东阳做事的风格。
李东阳的另一份重要的疏章写于弘治十七年(1504年)。因曲阜庙重建,他奉命前往祀祭。在路上,他看到“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他听说“江南、浙东流亡载道,军伍空虚,户口消耗,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人们纷纷在议论国家将亡。而李东阳认为,最严重的问题是:“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中央与地方隔绝的弊端是很难消除的。孝宗称赞他“所言词恳切,体现出忧国之心”。
名家回眸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曾这样说:“李东阳不光是诗人,书法家,也是一个政治家,他在朝为官期间为人平和,兢兢业业,有忧国忧民之心。”
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
沈周,字启南,初号玉田,后改石田,晚号白石翁,别号竹居主人,长洲相城人。生于宣德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27年12月10日)。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祖二人都淡泊名利,隐于山水间写诗作画,尤好收藏珍稀图书。沈周少年时向伯父、父亲习画,又向同县人陈宽学习经书诗文,敏而好学,才智不凡。15岁时游南京,写百韵诗。巡抚崔恭十分赞赏他,以《凤凰台赋》为题,考查沈周的才学,而他运笔如有神,辞采绚丽,令崔恭惊诧万分,视为万古奇才,称赞他是今日王勃。沈周回乡后,学习更加努力。成年后,几乎无书不知。他作诗效仿李贺等晚唐诸家,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绘画多作小幅,尤以山水画见长。沈周受家庭影响,决心效法父祖,游艺丹青,洒翰诗赋,寄趣林泉,与世无争地度过一生。
景泰四年(1453年),苏州太守王浒赏识沈周的学识,乃推荐他取仕作官。
沈周用《易经》占卦,得“遁”之九五,爻辞是“嘉遁贞吉”。于是他决定隐居在外,拒不做官,并谢绝荐举。在苏州城外,购买房屋取其清静,以避世俗喧嚣,屋外假山亭阁,竹林水池,仿佛自然天成;房内图文陈列,典籍井然,窗明几净,可安心创作诗文书画。
沈周很少进城,在家潜心创作。他为人宽厚恤贫,孝悌好客,胸襟磊落;冷眼看待黑暗的政治,漠视奸诈的社会;他视富贵为浮云,心胸坦荡,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放任个性,其人“仙风逸骨,鹤发童颜,宛若仙翁在世”。
中年的沈周改学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诸家诗文,如山间流水,行于该行,止于可止,胸中臆想,浑然天成,返璞归真。如《写怀寄僧》云:“虚壁疏灯一穗红,闲阶随处乱鸣虫。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泽国苍茫秋水满,居民流落野烟空。不知谁解抛忧患,独对青山忆赞公。”形符于物,情致高雅,纯雅无邪,文风清新。又如《从军行》云:“马上黄沙拂面行,汉家何日不劳兵。匈奴久自忘甥舅,仆射今谁托父兄。云暗旌旗婆勒渡,月明刁斗受降城。
左贤早待长绳缚,莫遣论功白发生。”此诗句则悲愤苍老,抑扬顿挫,大似陆游之词,充满伤国忧民之情。
沈周最为格高调雅、闻名远近的是题画诗,有“钓竿七尺玉,夕阳千叠山;山客恰好晚,正及鸟飞还”,“草亭跨水沧浪间,翠云零落雨痕干。如今剩写江南意,一带青山隔岸看”等,诗中淡然蕴趣,朴素又颇具浪漫情思,附之于画,意境顿生。他的绘画初学董源、李成、巨然等名家,中年以后乃学黄公望、倪瓒等人。40岁后,其画笔墨疏秀,却坚实豪放,沉着雄浑,大气酣畅。沈周在山水、花鸟、人物、蔬果、禽鱼等题材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凡有所作,虚实相扣,浑然有余”,落笔“似其为人,坦坦荡荡,形出于中,情益形外”;“深意隽永,大有宋人之遗风”。总之,他的作品,运笔清润,或染或渲,一气呵成,恰似唐人王维的诗画合一,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沈周的书法笔力遒劲,洒脱自如,具有宋人黄庭坚之遗风。他常在自己作的画上题自作的诗,令诗书画相融相映,浑然一体。所绘《东庄图》、《沧洲趣图》、《仙山楼阁图》、《三桧图》、《夜雨图》等,表现出江南秀美风光,用真实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秀逸的景色,以此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由的情趣。
沈周继承“元四家”的大笔写意,气势磅礴,和明初时院派画风纤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唐寅、文征明都是他的学生,他们逐渐改变院派占主导地位的画坛局面,为文人派占首要地位奠定了基础。后来形成文人画派——“吴门画派”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枝独秀。
沈周虽然性情高洁,但却和易近物,凡小贩、农夫、牧翁等持纸来向他索画,他都不拒绝;即使有人以赝品来请他题句,沈周也欣然同意。故而京师、闽广等地来求画者络绎不绝。
一次,苏州太守曹某,下令征集画工为新衙署绘屋墙,看到画家名单中有沈周,便遣衙役通知沈周应征作画。有人劝他去拜会达官贵人,以解除这项差役。
沈周回答说:“官府征役求画工,我去画,不是耻辱,若为了乞求免役而去拜见长官,却是自贱自轻的行为。”结果还是服完这次差役。后来曹太守进京述职,吏部官员问他沈周的近况,太守不知何指,只是敷衍了事。后来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又问:“沈先生有捎信吗?”曹太守更加惊慌。他出来后,急忙向侍郎吴宽打听,方才知道沈先生就是上次自己征集的画工沈周,感到非常内疚。曹太守回苏州后,不先回家,而是直接去拜访沈周,赔礼道歉,引咎自责。
沈周除到虞山、苏杭一带游玩之外,因侍奉老母,没有时间远去游览名胜。
他的母亲活到99岁才去世,这时沈周也年已80岁。他虽年事已高,但仍耳聪目明,精神矍铄,应酬不断,无厌倦之意,其风流才智,仍为当时文人界首屈一指。正德四年八月初二日(1509年8月17日)沈周因病去世,享年83岁。
沈周的传世绘画作品有《溪山暮雪图》、《万松图》、《西园八咏册》、《洞庭秋霁图》、《风雨孤帆图》、《庐山高图》、《盘菊幽赏图》、《虎丘图》、《杏花图》、《慈鸟图》等。
名家回眸
文学家朱东润曾这样评价:沈周卓越的画技,开一代风气之先,被传誉为“吴门画派”之家师,与文征明、唐寅、仇英共称“吴门四家”。他一生超然物外,自由洒脱,淡泊名利,专心于诗赋绘画的创作,为“文人画”的复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