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回眸:当代红学的记忆-新世纪,两岸红学走向辉煌——写在“海峡两岸中青年红学研讨会”闭幕之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红学研讨会”,经过三天热烈而紧张的学术交流之后即将闭幕了。我受大会组委会的委托,在此就本届大会的进程与成果谈几点印象与感受。

    作为大会的最后一个发言人,有弊有利。说“弊”,是因为精彩的话,有学问的话,大家都说过了,余下的该是“陈词滥调”瞎耽误大家的宝贵时光;说“利”,就是我可以把大家发言的精彩部分前边拿一点,后边添一点,前后“整合”在一起,便成了“我”的发言。这不是冠冕堂皇的话,而是“实话实说”。

    本次大会,来自海峡两岸的中青年红学研究者共百余人,提交给大会的学术论文达80余篇。在三场专题性的交流会上,有近30余位学者宣读了论文概要,主持人都作了恰到好处地点评。红学界流传过一则“笑话”,叫做“大会不如小会,小会不如散会”。意思是说,大会发言人多时间又受限制,难以畅所欲言。小会比大会虽然自由了一些,仍然是有限制的,不如散会后大家自由“组合”,讨论可以深入细致,还可以“争论”。但是,作为学术会议又不能没有大会,那就只好尽量安排。没有在大会上发言,有安排上的问题,也有学者谦虚又体谅主持者的困难。我看是否在大会上发言,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是否写出自己高水平的论文。有论文在,大家都会拜读的。大家欢迎的、羡慕的是好文章、好著作、好观点、好方法,而不是看谁伶牙俐齿,能说贯道。因为我们到底是学术研讨会,而不是评判口才优劣的讲演会。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红楼梦〉与世界文学》,在新世纪的第一年里举办这样的主题会议意义重大,站得高看得远。《红楼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放在世界文学的大环境中来研究《红楼梦》,可以使我们更加认识到曹雪芹与《红楼梦》的伟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会上有好几位学者的发言很有水平,对我很有启发,可以看出新一代学人在研究方法方面有开拓精神,给红学研究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必有更大收获。我们一定要重视和鼓励青年学者的探索精神,因为21世纪是属于你们青年一代学人的。20世纪初诞生了一批红学大师级人物:王国维、胡适、顾颉刚、俞平伯、周汝昌等诸位先进。那么21世纪的红学大家就将在你们在座的诸位之中诞生,而且一定会超过20世纪。历史将证明这一点!

    本次大会有十二位港台学者与会,并都发了言。他们谦虚好学、礼貌周到的交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台湾学者将《红楼梦》研究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颇有启示意义。他们提交给大会的论文和精彩的发言证明了海峡两岸同根同祖,文化血脉相连相通,体现了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中国这一真理。我们感谢83岁高龄的魏子云先生的莅临大会,还有刘广定教授的到来,给大会增添了光彩。康来新教授还为会议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亲率弟子们参加大会,我们深致谢意!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举办本次大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工作,他们辛勤的劳动受到了与会代表的理解和感谢。每一个会议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总免不了有这样和那样一些缺憾。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有了这种“美”也可以鼓励我们今后更加努力奋发,把工作做得更好!

    在今天的闭幕会上,我们特别请来了著名作家、评论家,也是红学家的王蒙先生为我们演讲。刚才我们聆听了他精妙绝伦的讲演,他说我们什么都可走向世界,惟独《红楼梦》要世界走向我们。这是对《红楼梦》的最高评价。在此我提议大家以热烈掌声表达我们的感谢之情。

    借此机会,我想谈一点研究方向方面的意见。记得清代学者周春曾经说过一句话:“阅《红楼梦》者既要通今,又要博古;既贵心细,尤贵眼明。当以何义门评十七史法评之,若但以金圣叹评四大奇书法评之,浅矣。”周春说的“既贵心细,尤贵眼明”,大家可以读宋淇先生的《红楼梦识要》一书,会从《识要》中识到要领的。我想在此强调的是“通今”和“博古”两点。所谓“通今”,是指曹雪芹生活时代的“今”,不“通”那个“今”,即不了解曹雪芹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通”那个时代多元文化背景,是无法读懂《红楼梦》的。所谓“博古”,古是指《红楼梦》诞生以前的中国历史文化。《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它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展开,是《红楼梦》一个重大的特点。特别是对晚明至清初的社会巨大变革和两次启蒙思潮的了解、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不了解这个“古”,无法解读曹雪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创作思想的形成之源,也无法解读《红楼梦》的“大旨”和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先进思想行为的来源及他们思想特质。在过去的百年红学中,研究者只注意了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从经济发展角度谈的多,而从思想、文化思潮角度研究的少。因此,我希望诸位同仁能够关注晚明至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这段历史文化思潮的探讨。我相信,这种探讨将有助于我们解读曹雪芹与《红楼梦》。与此同时,我还想提醒青年朋友特别关注《红楼梦》一书问世后的传播史和研究史的研究。今日的红学是历史的红学的继续和发展,继承和弘扬前贤的成就,避免重复他们曾经自觉或不自觉所犯过的错误,浪费自己宝贵的时光和生命。

    近年来,我在全国一些高等院校中文系演讲《红楼梦》。许多同学问我:“《红楼梦》诞生200年了,这么多人研究了百多年,还需要研究吗?”我回答道:“《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落的太阳,它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永恒!”20世纪过去了,“过去”为我们积累了大量资料、知识和经验,而现时代则给了我们更优越的条件和能力把过去与现在、台湾与大陆、大陆与海外华人的彼此沟通,彼此融合,我们就能够打造美好的未来。

    最后,我真诚祝愿:新世纪海峡两岸红学走向辉煌!

    祝各位同道一路平安!

    2001年8月15日于北戴河

    (原载《红楼长短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