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堂大人,原来是明朝的宰相,曾经投降过李自成,社会上对他颇有非议。他年老退休后,把供奉祖宗的祠堂盖好,派了几个人晚上在祠堂值班。到了天明,看到堂上高高挂上一副对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娣)忠信礼义廉。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挂上的,也不知道对联是什么意思。人们非常奇怪。
有人猜测:上句“一二三四五六七”忘了“八”,下句“孝弟(梯)忠信礼义廉”没有“耻”,合起来,对联的意思是:忘(王)八无耻。
七省经略洪承畴到湖广云南征伐,凯旋回到金陵,举行追悼阵亡将士的活动。有人自称是他早年的学生求见。见面后行过礼,就交了一篇文章给洪承畴。洪承畴早就不喜欢再写文章了,就以年老眼花为辞,不想看,来人说:“你只要坐在那儿好好听就成,我朗诵给你听。”
说完了,从袖子里拿出一篇文章,慷慨激昂地朗读。
原来,他读的是已故明朝崇祯皇帝御制祭洪承畴辽阳之战为明朝死难的祭文。来人读完,号陶大哭,走了。
《三朝元老》是篇真实和虚幻相结合的作品。“三朝元老”素常被用来形容德高望重的老臣。此处“三朝”却并非同一朝代,而是指明代、李自成所建政权、清代。这位三朝元老其实是个二三其德、毫无骨气的叛徒。对联巧妙,留出想象空间。附则中的洪承畴是真实历史人物,明代末年为兵部尚书,崇祯十四年率军保卫锦州,与清军会战于松山,兵败被俘,降清。后到南京总督军务,镇压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经略湖广云南,总督军务。顺治十六年,攻占云南,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故称其为“经略”。洪承畴在为新朝卖力时,听到前朝皇帝追思自己的祭文,其尴尬可以想象。这是篇表现蒲松龄民族思想的杰出作品。构思巧妙机智。
邓之诚《骨董琐记》认为《三朝元老》取自真实历史人物李建泰、金之俊。李建泰明代为相,后降李自成为相,再降清,为大学士。传说他告归时被踢“三朝元老”悬于门。金之俊为明代吏部侍郎,后降李自成,清代官至大学士、太傅。《惕斋见闻录》记:“金之俊归吴中,营建太傅第,名其居之后街曰‘后乐街’,前巷为‘承恩坊’。吴人夜榜其门曰,‘后乐街前长乐老,承恩坊里负恩人’,又赠对句曰,‘一二三四五六七忘(王)八’,‘孝(娣)弟忠义礼义廉无耻’,又云,‘仕明仕闯仕清三朝之俊杰,纵子纵孙纵仆一代岂凡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