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评说聊斋之官场-代代传承的功名追求——《于去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北京陶圣俞是著名秀才,顺治年间参加乡试,住在郊外,有一天出门,见一个人背着行李,神色惶惶,像找不到地方住。陶圣俞问他,他把行李放下,跟陶圣俞交谈,言谈间有名士风度。陶圣刻良喜欢,邀请他一起住。他高兴地把行李搬进陶圣俞的房间,自我介绍是顺天府人于去恶,因陶圣俞年龄大几岁,就亲切地叫他老兄。

    于去恶不喜欢游玩,经常独居一室,桌上一本书也没有。陶圣俞不找他交谈,他就默默躺在床上。陶圣俞很奇怪,检查他的行李,除了笔墨砚台,什么也没有。陶圣俞问:“你一个读书人,怎么会一本书都没有?”于去恶笑着说:“咱们这些人读书,岂能临渴掘井?”

    有一天,于去恶找陶圣俞借书,关起门来飞快地抄,一天抄了五十多张纸,却不把抄好的折叠成卷。陶圣俞好奇,偷偷观察,发现他每抄成一篇文章,就把那几张纸烧成灰用水吞服。天啊,这是什么读书法?陶圣俞好奇地问于去恶,于去恶说:“我就是用这种办法代替读书。”接着就背诵刚才抄的书,一会儿工夫背完几篇,一字不差!

    这么神奇的读书法啊!陶圣俞说:“老弟教教我吧。”

    于去恶说:“不行不行!”

    陶圣俞说:“你怎么有好的读书方法还对朋友保密?太不像话了吧?”

    于去恶说:“老兄太不体谅我了。我如果不说真情,您没法理解我的内心;我如果猛然把真情告诉您,又怕因为我不是凡人而吓坏了您。怎么办啊?”

    陶圣俞坚持说:“老弟但说无妨。”

    于去恶说:“我不是人,是鬼魂。现在阴世间按照科目考试根据成绩授予官职,七月十四日按照阎罗王的规定是考官的考试时间,十五日开始考试,月底发榜。”

    陶圣俞好奇地问:“为什么考官也得经过考试?”

    于去恶说:“这是上帝慎重对待的意思。无论鸟吏还是鳖官都得参加考试。能写出好文章的,叫他做考官,写文章狗屁不通的一概不要。阴世这些神就像阳世的知府和县令。现在官场得志的官员,根本就不认真读经典,不过是少年时拿着八股文做敲门砖猎取功名,敲开功名的大门,就把所有圣贤书都丢掉了,再管理若干年官场官样文书,即使原来是个文学士,胸中还能留下几个字?阳世之所以越是文章写得差的越是能高中,而文章写得好的却总是名落孙山,就是因为少了这种对考官的考试。”

    陶圣俞相信于去恶的话,对他更加敬畏。

    有一天,于去恶从外边来,面有忧色,感叹道:“我活着时贫贱,自认为死后能改变命运,哪知到了阴间倒霉鬼还追着我不放!”

    陶圣俞问怎么回事。

    于去恶说:“掌管功名的文昌帝君临时被派到都罗国册封为国王,考官考试取消了。几千年游走混饭、昏馈不明的神、鬼都来做考官,咱们这种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还有希望吗?”

    陶圣俞问:“这些考官都是些什么人?”

    于去恶说:“告诉你,你也不认识。我举两个例子,大概就知道现在的考官都是什么货色啦。一个是周代的瞎眼乐师师旷,一个是晋代管钱库的财迷和娇。我知道我的命运会坏在这帮人手里,写多好的文章也没用,还不如干脆不参加这种考试了。”说完就没精打采地想收拾行李离开。陶圣俞劝慰挽留,他才不走了。

    到七月十五鬼节晚上,于去恶对陶圣俞说:“我要进考场啦,麻烦你黎明时分到城东郊野点上香,叫三声‘去恶’,我就来了。”

    于去恶说完这话就出门走了。陶圣俞买好了酒,做好鲜美的菜肴,天刚刚放亮,他就按照于去恶的嘱咐,到东郊恭恭敬敬地等着。

    一会儿,于去恶跟一个少年来到,介绍说:他叫方子晋,是我的好朋友。我们在考场不期而遇,听说老兄大名,他很想拜见。

    三人一同来到公寓,点上蜡烛,互相行礼。陶圣俞看到方子晋亭亭玉立、温婉可爱,很喜欢,问道:“子晋的好文章,考场应当得意吧?”

    于去恶说:“说来可笑!考场中的七道考题,子晋已经做了大部分,仔细看看考官的姓名,他就包起自己的文具出场,坚决不考了。真是个奇人!”

    陶圣俞扇旺了火炉烫酒,问:“考场中考了些什么题?去恶老弟能考中吗?”

    于去恶说:“从‘四书五经’里出的试题各有一道。这是读书人都会写的。还出了一道策问:‘自古以来邪恶的事很多,而现在社会上的风气,奸情丑态更没法形容,连十八层地狱都盛不下了。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有的说可以增设十九二十层地狱,这又违背了上帝的好生之心。到底应不应该增加地狱?还有没有别的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你们这些名士要畅所欲言。’我的策问写得虽然不太好,但骂世态骂得相当痛快。还考了一道表,题目是《拟天魔珍灭,赐群臣龙马天衣有差》,还写了瑶台应制诗、西池桃花赋。我写的表、诗、赋,自认为独一无二!”

    于去恶说完,快活地鼓掌。方子晋笑道:“这会儿您很快乐,您凭您的真本事认为可以领先超群。几个时辰后听到发榜结果,老兄不痛哭才算是男子汉大丈夫。”

    方子晋参加阴世考试,看了考官名字就毅然离开考场,宁可不要“前程”,也不乐意与只认得钱的瞎眼试官、鸟吏鳖官同流合污!他爱惜羽毛,对黑暗时世有深刻认识。他深知有才能的于去恶肯定得不到只认钱的考官赏识,提醒于去恶:文章写得再好,也考不上!

    天快亮了,方子晋想告别,陶圣俞留他一起住,方子晋没有同意,说晚上再来。

    三天时间,陶圣俞不见方子晋的人影,叫于去恶寻找。于去恶说:“不需要,子晋讲朋友交情,他不是不挂念朋友的人。”

    第三天太阳快落山时,方子晋来了,拿出一卷文稿交给陶圣俞,说:“三天没来,敬录了我的百余篇旧作,请老兄指正品题。”

    陶圣俞捧读子晋的文章,高兴极了,念一句赞一声,读了一两篇就放到书箱里珍藏。跟子晋谈至更深,方子晋才留了下来,和于去恶同榻。从此,方子晋每晚都来,陶圣俞见不到子晋就不高兴。

    有一天晚上,方子晋仓皇地跑来,对陶圣俞说:“地府已经张榜,于五兄落第啦!”

    于去恶正躺在床上,听说后惊讶地爬起来,伤心流泪。陶圣俞和方子晋千方百计安慰他,他才不哭了。三个人相对无言,愁闷得难受。方子晋说:“听说大巡环张桓侯张飞将军快来了,是不是没考上的人造谣?如果他真来检查,这次的结果肯定会被否定。”

    于去恶一听,喜上眉梢。陶圣俞问:“怎么回事?”

    于去恶说:“桓侯张翼德,三十年一巡阴曹,三十五年一巡阳世,阴世阳世两个地方的不平事,都等待此老消除。”

    于去恶拉着方子晋离去,两天后回来,方子晋对陶圣俞说:“您不祝贺于五兄吗?张桓侯前天晚上果然来了,他裂碎了地榜,榜上录取的名字只保留三分之一。他亲自检查落榜考卷,看到于五兄的文章,非常高兴,推荐于五兄做交南巡海使,不久就有车马来接于五兄上任啦。”

    陶圣俞大喜,摆酒给于去恶庆贺。

    酒喝了几轮,于去恶问陶圣俞:“您家有闲着的房子吗?”

    陶圣俞问:“您问这个做什么?”

    于去恶说:“子晋孤苦无依无家可归,他又跟您亲热,我想向您家借房子给他住,叫他依靠在您身边。”

    陶圣俞高兴地说:“这样太好啦。即使我们家没有多余的房子,我跟子晋同榻有何不可?但我家有严父在,得先向他察报。”

    于去恶说:“我早就知道令尊大人慈厚可依。陶兄马上要参加考试,子晋如果不能等待陶兄考完,自己先回陶家,如何?”

    陶圣俞说:“留下子晋在这儿陪我,考完一块回家吧。”

    第二天天刚黑,有车马来到陶圣俞的门口,接于去恶上任。于去恶起来跟陶圣俞握手说:“从此分手啦。有句话想告诉您,又怕阻碍您的上进之心。”

    陶圣俞问:“有什么话?”

    于去恶说:“您的命运不好,生不逢时,这次考试只有十分之一的希望;下一次张桓侯到阳世巡查,有了点公道,您有十分之三考中的可能;到第三科您才可以考中。”

    陶圣俞一听,表示:“那我前两科干脆不考啦。”

    于去恶说:“不成。这都是天命,就是明知考不上,您也得经过这两次磨难。”回头对方子晋说,“不要再拖延啦,今天的年、月、日、时都好,我现在就用车马送您去陶家。我自己骑一匹马上任就成。”

    方子晋高高兴兴地与二人告别。陶圣俞因为两个朋友都离开,心里迷乱得很,不知道对两个朋友嘱咐些什么,只是抹着眼泪送他们走。只见于去恶骑着马,方子晋坐着豪华的车,顷刻都不见了。他这才后悔方子晋到他家去,他却没嘱咐一句话,想追,来不及了。

    陶圣俞考完三场,不太满意,风尘仆仆赶回家,一进门就问家人:我的好朋友方子晋来了没有?家里没人知道这事。陶圣俞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父亲,父亲高兴地说:“如果是这样,他早就来了。”

    原来,陶翁睡午觉时,梦到一辆豪华的车辆来到家门口,一个美少年从车里出来,登堂向陶父行礼。陶父惊讶地问:“客人从哪里来?”美少年回答:“大哥答应借给我间房子住,因为大哥参加考试不能来.我自己先来了。”说完,请求进去拜见母亲。陶父正跟他谦让,恰好家里的老女仆进来报告:“夫人生下一个公子。”陶父梦醒,觉得很奇怪。现在听了陶圣俞的话,知道刚出生的小儿子就是方子晋托生的。父子两人都很高兴,就给小宝宝起名小晋。

    小晋刚出生时特别爱哭,母亲很犯愁。陶圣俞说:“如果弟弟是子晋托生,我看看他,他就不哭了。”按照习俗,刚出生的婴儿不能见生人,陶母不肯让陶圣俞进房看弟弟,但小娃娃哭个没完,只好让陶圣俞进屋。陶圣俞对婴儿叫道:“子晋不要哭啦!我来啦!”哭得正厉害的婴儿,一听到陶圣俞的声音,马上就不哭了,目不转睛地看着哥哥。陶圣俞伸手摸摸婴儿的脑袋,婴儿竟从此不再哭了。

    婴儿长到几个月,陶圣俞总不敢见他,婴儿一见哥哥就扑过来要抱,哥哥走了,他就哭。陶圣俞也爱这个小弟弟。小晋四岁就离开母亲跟哥哥睡一张床。哥哥外出,他就不睡觉,等哥哥回来。哥哥在枕头上教他读《诗经》,他牙牙学语地跟着背,一晚上能背诵四十多行。拿方子晋生前写的文章给他学,他念一遍就能背诵;拿其他人的文章给他看,就不成了。小晋长到八九岁,眉清目秀,宛若子晋重生。

    陶圣俞两次参加乡试都没考中。顺治十四年,乡试舞弊案被揭发出来,不少考官被杀,科举考试的秩序得到初步整顿,这靠的就是张桓侯巡查阳间科场的力量。陶圣俞在乡试中考中举人的副榜,后来做了贡生,他没了进一步取得功名的意志,隐居教弟弟读书。他曾对人说:“我能教弟弟好好读书,给我个翰林大学士也不换啊。”

    《于去恶》故事奇异,寓意很深,将现实社会科举考试中考官瞎眼、只认钱讽刺得入骨三分。于去恶愤世嫉俗,方子晋洁身自好,陶圣俞善良仁厚,人各一面,栩栩如生,三人友谊感人至深,充满书卷气和温情。于去恶升官,却匹马驰任,将“典盖”送给好友方子晋投生用。方子晋托生为陶圣俞之弟,陶圣俞对弟弟爱护有加。小晋继续复习前身方子晋写的文章,读书人的功名之求,前仆后继,周而复始,无休无止。诡异情节和熙熙人情交融,曲曲折折,真幻相生,是聊斋著名佳作之一。

    目不识丁掌握文坛命运——《司文郎》

    山西平阳书生王平子,到顺天府参加考试,租赁报国寺的房子住下。隔壁已先有个来自余杭的书生住着,王平子因为比邻而居,就给他递上名帖。余杭生却不回送名帖,一早一晚遇到也傲慢无礼。王平子很生气,不再跟他交往。

    有个高大魁伟的白衣青年到寺里游玩,王平子跟他攀谈,他说话幽默有趣,王平子很爱慕、敬佩,请教他的家乡和姓氏。那青年说:“我是山东登州人,姓宋。”

    王平子让老仆人给宋生安排座位,跟他对面坐着聊起来。余杭生恰好经过,王平子和宋生一起起身给他让座。余杭生居然一屁股坐到上座,连谦让一下的礼节都不顾,坐下后劈头问宋生一句:“尔也来参加乡试吗?”

    余杭生居高临下,以长辈对晚辈的口气,蔑称对方“尔”。

    宋生说:“不是。我才疏学浅,早就不想飞黄腾达。”

    余杭生又问:“你是哪个省来的?”宋生告诉他是从山东来的。余杭生说:“你竟然不想进取,可算高明啦。山东、山西的读书人,没有一个通晓怎样写文章。”

    宋生说:“北方人当然很少有会写文章的,然而,不会写文章的未必是我;南方人当然有很多会写文章的,只是通晓写文章的未必是您。”说完就鼓掌。王平子跟着鼓掌,两人哄堂大笑。王平子是老实人,一直对余杭生的骄纵隐忍不言,宋生却拍案而起,针锋相对,给王平子出了一口闷气。

    余杭生又惭愧又气愤,抬起眉毛,挽起袖子,大声说:“敢马上命题作文比试比试吗?”

    宋生眼瞅着别处,不以为然地讥笑说:“有什么不敢!”

    余杭生马上跑到自己住的地方,拿回“四书五经”交给王平子,让他命题。王平子随手一翻,指着说:“就用这个题目,‘网党童子将命’。”

    “网党童子将命”出自《论语·宪问》,网党即网里,是孔子的住处。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孔子住处网党来了个童子,孔子认为他不是个求上进的人,而是想走捷径的人。

    余杭生站起来,要笔打算写文章。宋生拉他坐下,说:“用嘴说就可以啦。我已经写出破题:‘于宾客往来之地,而见一无所知之人焉。”’

    八股文开头用两句话说明题目意义,称为“破题”。宋生借破题发挥,教训余杭生,说他一无所知。

    王平子听了,捧腹大笑。余杭生愤怒地说:“一点儿也不会写文章,只会骂人,这算是什么人呀!”

    王平子给两人调解,要另外找个题目重新写,又翻翻书本,说:“就用这个题目,‘殷有三仁焉’。”

    “殷有三仁焉”出自《论语·微子》,意思是说封王残暴,微子、箕子、比干是三位仁人。

    余杭生还没说话,宋生已应声念出文章:“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夫一者何也?日: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这段话的意思是: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做法不一样,但方向一致。他们一致的方向是什么?是仁。君子只要能做到仁就行了,何必相同?

    宋生思维敏捷,妙思妙舌,先声夺人。余杭生挑战写文章,两个题目未曾作得一字,知道自己不是宋生的对手,干脆不写,起身说:“这个人还算多少有点儿才能。”说完就走了。

    王平子从此特别推重宋生,请他到自己住处,两人说话投机,直说到太阳落山。他拿出文章请宋生看,宋生一会儿工夫看完一百篇,说:“你也算注意研究怎么写文章啦,然而写文章一下笔,即使没存靠文章必然考中的念头,只要有借文章侥幸得中的心思,就已经落到下等里了。”他对王平子的文章一一评点,篇篇批到点子上。王平子高兴地把宋生当老师对待,让厨师做蔗糖水饺招待宋生。宋生说:“生平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哪天再给我做一次。”

    从此王平子和宋生相处很好。宋生隔三岔五必来一次,王平子总给他做蔗糖水饺。余杭生偶然跟宋生相遇,虽然不再深人交谈,傲慢气焰却大大降低。

    有一天,余杭生把自己的应试文章拿给宋生看,宋生看到文章已经被许多人圈点,赞赏的话和表示赞赏的红圈密密麻麻。宋生瞧了一眼,就把那些文章推到案头,一声不吭。

    余杭生怀疑他根本没看,就问:“你看了吗?”

    宋生说:“我全看完了。”

    余杭生傲慢地说:“你能明白吗?”

    宋生说:“有什么不明白?写得不好罢了。”

    余杭生说:“你只看了一眼,怎么知道我写得不好?”

    宋生就朗诵余杭生写的文章,像平时早就背熟,一边背诵,一边贬得一无是处。余杭生局促不安,汗流侠背,一句话不说,走了。

    过了一会,宋生走了,余杭生回到王平子的房间,一定要看王平子的文章。王平子拒绝,余杭生自己从书桌上翻出来,看到文章上边有圈圈点点,就讥笑说:“真像是水饺!”

    王平子向来不善于说话,听了这话,面红耳赤,无话可回。

    第二天,宋生一来,王平子就把头天的事告诉他。宋生气愤地说:“我还以为‘南人不复反’呢,这卑鄙的东西竟如此大胆!我得报复他!”王平子极力劝阻。

    乡试结束,王平子把自己在场中写的文章讲给宋生听。宋生很欣赏。两人到寺庙闲步,看到个瞎和尚坐在廊下摆摊行医问药。宋生惊讶地说:“这是位奇人,最知道文章好坏,不能不向他请教一番。”让王平子回到住处取文章。王平子回去遇到余杭生,余杭生一起来了。

    王平子称瞎和尚为“师”,用弟子拜师的礼节参拜他。和尚以为王平子求医问药,就问:“你得了什么病?”王平子说想向他请教如何写文章。和尚笑道:“哪个多嘴多舌?眼睛瞎了怎么评论文章?”

    王平子说:“我念给您听,好不好?”

    和尚说:“三篇文章两千多字,谁有耐心听那么长时间?不如你烧了文章,我用鼻子嗅嗅,就可以了。”

    王平子把文章烧了,每烧一篇文章,和尚用鼻子嗅一下,点点头,说:“你刚开始向大学问家学习,虽然还没学到逼真,也跟他们近似。我刚才用脾接受了。”

    王平子问:“凭这文章能中举人吗?”

    和尚说:“可以中。”

    余杭生不相信和尚可以用鼻子判断文章的优劣,先用古文大家的文章烧了让和尚试。和尚嗅了一下,再嗅一下,说:“妙哉此文!我太喜爱了,不是归有光、胡友信这样的大学问家,怎能写得这么好?”

    余杭生大惊,他刚才烧的正是大学问家的文章啊。他开始烧自己的文章,和尚嗅过后,说:“刚才我领教了一篇文章,还没领教完,为什么忽然换个人来?”

    余杭生编瞎话说:“刚才是朋友的文章,现在是我的文章。”

    和尚嗅了嗅余杭生文章的灰,连着咳嗽、干呕,说:“不要烧啦。全都堵在这儿,格格不能下,勉强用隔忍受它,再烧,就吐啦。”

    余杭生惭愧得很,灰溜溜地走了。

    过几天,乡试发榜,余杭生考了第一,王平子名落孙山。宋生和王平子去把结果告诉瞎和尚。和尚感叹说:“我虽然眼睛瞎了,鼻子没瞎,主考官连鼻子都瞎了。”

    一会儿,余杭生来了,得意扬扬,意气风发,说:“瞎和尚!你也是个吃人水饺的家伙呀!今天考出这么个结果,你怎么样?”

    和尚笑了,说:“我跟你们讨论文章好坏,不是命运好坏。你试一试,将这次负责录取举人的考官的文章,各取一篇来烧烧看,我就能判断出哪个跟你臭味相投,是录取你的恩师。”

    余杭生和王平子一起找主考官的文章,找到八九人,余杭生说:“如果你的判断有差错,怎么罚?”

    和尚说:“挖了我的瞎眼珠去!”

    余杭生开始烧阅卷官的文章,每烧一篇,和尚都说不是录取余杭生的阅卷考官。到第六篇,和尚忽然面朝墙壁大口呕吐,放屁声像打雷。大家都笑了。

    和尚一边擦眼睛,一边对余杭生说:“这可真是你的恩师啊!开头不知道他的文章这么臭,猛嗅了一口,刺伤了鼻子,扎坏了肚子,膀胧容下不,只能变成臭屁从肛门放出去了。”

    余杭生恼羞成怒,走了,说:“明天你自然就知道,不要后悔!”

    过了两三天,余杭生没来,到他房间一看,他已经走了。于是大家知道,余杭生果然是由那位写出令人作呕的文章的考官录取的。

    宋生安慰王平子说:“我们读书的人,不应当怨天尤人,只应当克己。不怨天尤人,美德就越来越发扬;能克己,学问就越发长进。现在不得志,当然是因为命运不好,平心而论,文章也还没好到登峰造极。你从此开始愈加努力进取,天下自然会有不瞎的考官。”王平子对他肃然起敬,又听说明年还要举行乡试,就决定留在这里向宋生请教。宋生说:“京城里柴贵如桂,米贵如珠,你不要怕没有盘缠,房舍后边有个窖藏银子的地方,可以掘出来使用。”接着告诉王平子藏银子的地方。王平子说:“范仲淹虽然贫穷却很廉洁,我幸好还能自给,还敢再给自己抹黑?”

    有一天,王平子喝醉睡着了,仆人和厨师偷偷把藏银掘了出来。王平子猛然警觉,听到房子后边有响声,出来一看,地上有大堆银子。仆人和厨师看到私自办的事暴露了,跪地告饶。王平子斥责他们时,忽然看到有个金爵上刻着名字,仔细一看,恰好是祖父的名字!原来,王平子的祖父曾在南京做部郎,进京城时在这个地方得暴病而死,这些金银都是他留下的。王平子这才高兴了。称了一下,得到八百多两银子。第二天告诉宋生并拿祖父的金爵给他看。他想跟宋生二一添作五,平分这些银子,宋生坚决不要。王平子拿了一百两银子前去感谢瞎和尚,瞎和尚已经不在了。

    过了几个月,王平子读书更刻苦。到考试时,宋生对他说:“这次考试考不中,才真是命呢。”不久,王平子果然因为考场犯规而被取消录取资格。王平子倒没说什么,宋生却哭个没完没了,王平子反而来安慰他。宋生说:“我为造物主所妒忌,终身郁郁不得志,现在又连累到好朋友,难道真是命吗?真是命吗?”

    王平子说:“世间万物固然都有个定数在,如宋先生您这样没有金榜题名志向的,不是命。”

    宋生一边拭泪一边说:“早就想跟你说,怕说出来吓坏了你。我不是活人,是漂泊的游魂。活着的时候,年少就有才名,可就是考不中。我就假作疯魔游荡到京城,希望能得到一个理解我、欣赏我的人,把我的著作传给他。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我死在国难中。我这个孤魂,年年漂泊,岁岁流浪,幸好跟你相友爱,我就想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我生平没有实现的心愿,借好朋友来一举成功。现在写出好文章的人总是如此倒霉,谁还能再漠然处之呢?”

    王平子感动得流泪不止,问:“您为什么一直淹滞在阴世,不肯投胎转世为人?”

    宋生说:“去年上帝有命令,委托文宣王孔子和阎王核查遭劫的鬼魂,好的准备给各个部门做官使用,余下的投胎转世。我已经被采录了,所以没报到,就是想看到你飞黄腾达,现在,咱们告别吧。”

    王平子问:“你在阴世考了什么官职?”

    宋生说:“主管文运的梓撞府缺个司文郎,暂时让聋童代理,文运因此颠倒。万一我侥幸得到司文郎的职务,一定使文运按孔圣教导的那样,繁荣昌盛,清正贤明。”

    第二天,宋生欣然得意地来了,说:“我的愿望达到了。孔圣人让我写篇《性道论》,看了以后,圣人很高兴,说我可以做司文郎。阎王查了我的生死簿,说我口没遮拦、说话刻薄,不想让我担任。孔圣人跟他争论,我才得到这个职位。我向圣人、阎王叩拜完了,圣人又把我叫到书案前边嘱咐说:‘现在爱惜人才,把你安排到清明重要的位置上,你应洗心革面好好供职,不要再犯过去的毛病。’看来阴世还是看重人的德行超过看重文章。你必定是因为修行没到份上,今后你只要好好积德行善,不要松懈就可以了。”

    王平子说:“如果真是这样,余杭生的德行好在什么地方?”

    宋生说:“这就不知道了。阴世惩罚一点儿也错不了。那位瞎和尚也是鬼,是前朝名家,因为生前抛弃字纸太多,被罚做瞎子,他自己就想用给人治病的功德,解脱前世的罪孽。”

    王平子想摆酒给宋生送行,宋生说:“都不需要。我打扰你一年,这是最后一次。再给我做一次水饺就可以了。”

    王平子非常伤心,坐在一旁让宋生自己吃。一会儿工夫,宋生吃了三盘,捂着肚子说:“这一顿可以饱三天啦。我为了记下你的恩德,过去吃的水饺,都存在你房子后边,已经生成蘑菇啦。你把它们收藏起来,可以增加孩子的智力。”

    王平子问:“咱们什么时候再见面?”

    宋生说:“既然我担任了司文郎的职务,咱们今后只好避嫌了。”

    王平子问:“梓撞祠里,我给您上供酒菜,可以收到吗?”

    宋生说:“这都没用。九重天离人间很远,只要你洁身自好,身体力行,自然由地府报告给我,我就能知道你的情况。”说完,跟王平子告别,一下子消失了。

    王平子到房子后边一看,果然发现长出许多紫色的蘑菇,他摘下收藏。蘑菇旁边有新土堆,宋生刚吃过的水饺还原样放在那儿。

    王平子回到故乡,更加刻苦钻研并加强道德修养。有天夜里,他梦到宋生坐着打着罗伞的车来了,说:“你过去因为小过失,失手打死一名丫鬓,阴世间就把你的功名除掉了。现在你诚恳的品行已经抵消了你的过失,只是你命薄,不能做官。”

    这一年,王平子在家乡考中举人,第二年又中了进士,他没要求做官。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绝顶傻瓜,吃过那些蘑菇后,变得非常聪明。

    后来王平子因事到南京去,住在旅店里,遇到两鬓已经斑白的余杭生,余杭生因为王平子是进士,对他极谦恭。

    《司文郎》被公认为《聊斋志异》中描写科举制度弊病的顶峰之作。司文郎约定俗成是掌管文教之神,人间司文郎是否公平,决定世间读书人的利禄,梓撞府司文郎是否春智,冥冥中决定人间书生的功名。以“司文郎”为小说篇名和主角,顾名思义,是描写文运主管者。作者用宋生的鬼魂观察人世间贤愚颠倒的科举考试,创造了鼻嗅文章这一脍炙人口的情节,异想天开地以脏腑接受食物、吸收精华、排出渣滓的先后过程,形容文章好坏。心为上,脾次之,横肠再次之,然后次第是:腹、膀耽、肛门。世间考官录取的第一名举人的文章,瞎和尚认定跟臭屁一样,令人笑倒。《司文郎》以生动翔实的笔墨描写三个书生的日常交往,通过宋生(司文郎前身)和余杭生炫才斗法,唇枪舌剑,表露出贤按不同的个性和高低相异的才能,在鬼魂宋生身上寄寓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读书人命运的深沉思考。鼻嗅文章、聋童署篆的天才艺术构思,巧妙描写黑白颠倒、美丑倒置的科举现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