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评说聊斋之官场-感动中国的兄弟情谊——《张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央视年年选“感动中国”人物,三百年前,蒲松龄就写了一个。

    河南张某的先辈是山东人。明代末年山东大乱,张某的妻子给八旗兵抢走。张某把家搬到河南,重娶妻子,生儿子张呐。没多久,妻子死了,张某又娶继室,生儿子张诚。继室牛氏为人凶悍,嫉妒张呐,把前房儿子当奴隶看待,让他吃最差的食物,每天让张呐打柴,要求每天打满一担,打不满就鞭打、责骂。张呐不堪忍受。牛氏私下藏起糖果点心给张诚吃,让张诚进私塾跟老师读书。

    张诚渐渐长大,他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不忍心看着兄长受苦,背地劝母亲,母亲不听。一天,张呐进山砍柴,没有砍完,恰好来了大风大雨,张呐到岩下避雨。雨停时天已黑了,张呐肚子很饿,就背了木柴回家。后母检查木柴,发现砍得比平日少,不让张呐吃饭。张呐只好回到屋子,浑身无力,躺在床上。

    张诚从私塾放学回来,看见哥哥神情沮丧,问:“病了吗?”

    张呐说:“饿了。”

    张诚问:“为什么不吃饭?”

    张呐把砍柴少、母亲不让吃饭的事如实说了。张诚难过地走了,过了一会儿,怀里揣了饼来给哥哥吃。哥哥问:“从哪儿弄来的饼?”

    张诚说:“我偷了点面,请邻居大娘做的。你只管吃,不要告诉别人。”

    张呐吃了饼,嘱咐弟弟:“以后不要再这样做了,恐怕事情泄露出去连累弟弟。何况一天吃一顿饭,就是饿也饿不死。”

    张诚说:“哥哥身子骨这么虚弱,哪能砍那么多柴!”

    第二天饭后,张诚偷偷跑到山上,到了哥哥砍柴的地方。

    张呐看到弟弟来了,惊奇地问:“你想干什么?”

    张诚回答:“帮哥哥砍柴。”

    “谁派你来的?”

    “我自己来的。”

    张呐说:“不要说你不会砍柴,就是会也不成。”催促张诚赶快回家。张诚不听,用手足折断树枝帮哥哥砍柴,说:“明天我带把斧头来。”张呐走上前制止,看见张诚的手已弄破,鞋底也被刺穿。张呐悲痛地说:“你再不马上走,我就用这斧头自杀!”张诚这才走了。

    张呐送弟弟到半路,才回到山上继续砍柴。晚上担柴回来,张呐到私塾里对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不懂事,应该对他严加管教,不要让他到处跑。山里边虎狼多。”

    老师说:“午饭前他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我已经责打了他。”

    回到家张呐对张诚说:“不听我的话,挨老师戒尺了吧?”

    张诚笑道:“没有的事。”

    第二天,张诚怀揣斧头又上了山。张呐害怕地说:“我早就告诉你不要来,你怎么还是来了?”

    张诚不答应,使劲砍柴,汗流满面还不肯休息,砍够一束柴,不跟哥哥告别就走了。老师又责打他,他如实相告。老师感叹他贤良,不再禁止他上山帮哥哥砍柴。哥哥屡次制止,张诚总是不听。

    有一天,兄弟二人跟几个人一起在山上砍柴,忽然跑来只斑斓猛虎,大家都怕得趴在地上。老虎竟把张诚叼走了。老虎嘴里叼着人跑不快,被张呐追上。张呐拿斧头用力砍老虎,砍中老虎的胯骨。老虎因为疼痛,疯狂奔跑。张呐追不上老虎,痛哭着回到原处。大家劝慰他,他哭得更悲伤,说:“我弟弟和别人的弟弟不同,何况弟弟是为我死的,我还活着干什么?”说完,一斧头砍到脖子上!大家急忙抢上来救助,斧头已砍进一寸多深,血如泉涌,张呐转眼间昏死过去。众人大惊,撕下衣服替他包扎伤口,大家把他扶回家。

    后母边哭边骂:“你害死我的儿子,打算抹一下脖子就混过去了?”

    张呐呻吟着说:“母亲不要烦恼,弟弟如果真死了,我也不活了。”

    张呐被放到榻上,伤口疼痛,不能人睡,只好白天黑夜倚着墙壁坐着哭。父亲怕他也死了,常到榻前看望,给他东西吃。牛氏知道后就谩骂指责。张呐干脆不吃饭,三天就死了。

    村里有个巫师可以在阴阳两世之间随便来往。张呐在去阴世的路上遇到他,诉说自己生前受的苦,并询问:“能不能找到弟弟死后待的地方?”

    巫师说:“没听说张诚在阴世。”

    巫师领了张呐到阴曹地府,到一个大都市,见到一个穿黑衣服的人从城里边出来,巫师拦着他问张诚的事。黑衣人从随身佩带的袋子里取出公文簿查看,上边男的女的,列了一百多个名字,并没有一个姓张的。巫师问:“张诚会不会在其他人的公文簿里?”

    黑衣人说:“这一路都属于我管,哪能错抓到别人手里?”

    张呐不相信,硬拉黑衣人进城查看。城中新鬼、老鬼,来来往往,鬼影憧憧。见到认识的人,就问见没见到张诚,谁也不知道。忽然,众人哗然,都说:“菩萨来啦!”抬头看去,云端中有个身躯高大的人,浑身光芒四射,照耀着上上下下,阴曹地府顿时一片光明。巫师祝贺张呐道:“大郎真是有福之人呀。菩萨几十年才来一次地府,超拔苦难,今天正好给你碰到。”说着,拉张呐跪倒在地。阴司的鬼囚纷纷攘攘,齐声高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声浪轰鸣,震天动地。菩萨用杨柳枝洒甘露,甘露细如尘雾。一会儿,尘雾散去,菩萨不见了。张呐觉得脖子沾上菩萨洒的甘露,斧头砍过的地方再不疼了。巫师于是把他领出了阴世,让他回家。直到看到张家家门,巫师才告别离去。

    张呐死了三天,突然苏醒,他叙述在阴世的遭遇,说张诚没死。后母以为他胡乱捏造,臭骂他一通。张呐受了委屈无以自明,摸摸脖子,伤口完全好了,自己用力从床上爬起来,拜别父亲说:“我要穿云入海寻找弟弟,如果找不到,我一辈子都不回来了。爹爹权当儿子死了。”张翁把张呐领到没人的地方,父子抱头大哭。张翁不敢再留下他,张呐遂离家而去。

    张呐到交通要道打听弟弟的消息,途中,盘缠全部花光,就一边讨饭一边寻找弟弟。过了一年,张呐到了南京,破衣槛褛、弯腰驼背地走在路上,偶然看到有十几个人骑马过来,赶紧躲到路边。骑马的人里有个人像是长官,四十多岁。健壮的士兵骑着骏马护卫在他前前后后。队伍里有个少年,骑着小骏马,一次一次看张呐。张呐因为他是贵公子,不敢抬头仔细看。少年停鞭勒马站了一会儿,忽然跳下马,招呼道:“这不是我哥哥吗?”

    张呐这才抬起头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张诚!张呐拉住弟弟的手大哭失声。张诚也哭了,说:“哥哥怎么流落到这种地步?”

    张呐述说一番,张诚也感到悲伤。骑马的人都下马询问缘故,以便报告官长。官长命腾出一匹马让张呐骑上。兄弟俩并排骑着马回到家中,张呐这才详细问张诚,这是怎么回事。

    起初,老虎把张诚叼去,不知什么时候把他放到路边。张诚睡了整整一宿,恰好州官副手张别驾从京城回来经过此地,看到张诚相貌文雅,可怜他,近前拍拍他。张诚渐渐醒来,说出自己的家乡,已离此地很远。别驾就把张诚放到车上带回家,拿药给张诚敷上,几天后张诚的伤好了。别驾没有儿子,就把张诚认为义子。刚才张诚就是随别驾外出游玩。

    张呐上天人地寻弟弟,弟弟突然从天上落下!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将张诚叼走的兽中王是菩萨派来的?老虎衔了人不吃,却放到张别驾经过的路上,人间宁有此善解人意之虎?当然啦,老虎是小说家派来的。

    张诚把事情的前前后后讲给张呐听,正说着,张别驾进来了,张呐一再拜谢别驾。张诚进内宅,捧来绸缎衣服给哥哥换上。张别驾命摆上酒席,和张呐叙话。

    别驾问:“你们这个家族在河南还有多少人?”

    张呐说:“没有什么人啦。家父是山东人,后来流落到河南。”

    别驾说:“我也是山东人。贵里属于哪个州府?”

    张呐回答:“曾听父亲说过,属于东昌府管辖。”

    张别驾吃惊地说:“是我的同乡啊!为什么迁到河南?”

    张呐说:“明朝末年清兵人境,抢了前房母亲走了。父亲遭遇了兵灾,家产荡然无存,过去曾经在西边河南做买卖,往来很熟悉,就搬到河南了。”

    别驾又吃惊地问:“请问令尊名讳?”

    张呐告诉他。别驾瞪大眼睛看看张呐,低下头,像产生了怀疑,急忙跑进内室。不一会儿,太夫人出来了。张呐和张诚一起下拜,行完礼,太夫人问张呐:“你是张炳之的孙子吗?”

    张呐说:“是的。”

    太夫人大哭,对别驾说:“他们两个都是你的弟弟呀。”

    张呐兄弟俩莫名其妙。太夫人说:“我嫁给你们的父亲三年,就流离失散,到了北方,跟了黑固山,半年后,生了你们的哥哥,再过半年,黑固山死了。你们的哥哥继承了黑固山在八旗的官职,后来又升了别驾,现在已经不做官了。他每时每刻都想着家乡,就脱离了旗籍,恢复张姓。一次一次派人到山东,就是一点儿也找不到你们父亲的消息,哪知道你们的父亲搬到西边去了。”又对另11驾说,“你把亲弟弟当成儿子,太损折福气啦!”

    别驾说:“我问过张诚,他并没有说是山东人,想来他太小,什么也记不得。”

    张家兄弟按年龄排序,别驾四十一,是大哥;张诚十六,是最小的弟弟;张呐二十二,从大哥变成二哥。别驾得到两个弟弟,非常喜欢,日夜和弟弟聚在一起,把一家人离散的始末都弄清楚了。别驾打算全家回河南。太夫人恐怕牛氏不接受,别驾说:“能容忍,就住在一起;不能容忍,就分开各自过各自的,天下难道能有无父亲的国度?”

    张别驾卖掉房产,准备行装,定准日子,向河南进发。

    他们到家后,张呐和张诚先跑回去向父亲报告。张某自从张呐离去,妻子不久也死了,孤苦伶仃老鳄夫,形影相吊,没着没落。忽然看到张呐来了,心花怒放,精神恍惚,惊惊惧惧。再看到张诚,高兴极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哗哗流泪。再告诉他别驾母子来了,老头儿停止哭泣,惊呆了,既不笑,也不哭,傻呵呵站在那里。不一会儿,别驾进来,拜见父亲,拜完了,太夫人拉着老头儿相对大哭。老头儿见脾仆成群,里里外外站满,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张诚见母亲不在,问起来,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张诚号陶痛哭,直哭得昏死过去,一顿饭工夫才醒过来。

    别驾出钱,修建楼阁,请了师父来教两个弟弟读书。骏马在槽头撒欢儿,众人在房内喧闹,张家居然成了大户人家。

    《张诚》是个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张氏兄弟都是讲究孝友,即珍视兄弟、亲人情谊者。张诚以一片赤子之心对异母兄长百般呵护,偷饼饵兄、手足断柴助兄;张纳不辞万苦、上天入地寻找幼弟,悬鹑百结。蒲松龄所处的时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兄弟阅墙,同室操戈。蒲松龄精心创作《张诚》这样一个大力弘扬孝友精神的小说,意在以善规人。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曲曲折折。猛虎街弟,他乡遇兄,无依无靠的老娜夫突然有三个儿子一起回拜,且有结发妻回归,真是意出望外,喜出望外,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描绘生动真切,栩栩如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