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有个七十岁老妇,只有一个儿子。有一天,她的儿子进山,被老虎吃了。老妇悲痛万分,不想再活,哭哭啼啼到县衙告老虎的状。
知县笑着说:“老虎难道可以用人间法律制裁吗?”
老妇哭得更厉害,谁也没法让她住声。知县斥责她,她也不害怕。知县可怜她年老,不忍发火,更不忍施加刑罚,就暂且答应给她抓老虎。老妇人还是跪在地上不走,必定要知县发出捉老虎的文书才离开。
知县无可奈何,只好问衙役:“谁能担任捉拿老虎的任务?”
衙役李能恰好喝得醇醇大醉,走到案前说:“我能捉拿老虎。”
看到李能拿着公文下堂,老妇才离开。
老妇失去儿子,不知道老虎不受人间法律约束,要求县官捉虎,乃因她年老昏馈;衙役李能明知虎不可捉而接受捉虎的任务,则因他喝醉了。离离奇奇,却顺理成章。“义虎”的故事,从一开始就以一系列合理的巧合,变荒诞为人情人理。
李能酒醒就后悔了,他以为是知县玩的骗局,暂时安慰老妇,并不认真,就拿着公文向知县复命。
知县生气地说:“你自己说能捉拿老虎,怎容反悔?”
李能张口结舌,只好请知县下令征集猎人跟他一同捕虎。
知县集合了许多猎户,跟李能日夜埋伏在山谷,希望打到只老虎,不管它有没有吃老妇的儿子,总算可以向知县交差。等了一个多月,连老虎影子也没见到。李能被知县打了几百板子,冤屈没处说,就跑到东郭岳庙,跪地求告,边诉说冤屈边失声痛哭。
不一会儿,有只斑斓猛虎迈着四方步进了庙门。
李能一见百兽之王,吓得魂不附体,怕被它吃了。
老虎进门后,像训练有素的家犬,蹲在庙门正中,既不看李能,也不东张西望,似乎老老实实等候发落。
李能说:“如果杀害老妇儿子的是你,请低头让我把你捆上。”
李能拿出捆罪犯的绳子拴到老虎脖子上。
老虎似乎有自疚心,俯首帖耳,听任李能把自己捆起来。
李能牵着老虎穿街过市回县衙。街市上看热闹的人山人海。
知县问老虎:“老妇的儿子是你吃掉的吗?”
老虎点了点头。
知县又说:“杀人者死,这是从古到今的法令。老妇只有这一个儿子,你给杀了。老妇那么大年纪,活不了多少日子了,你乐意给她做儿子,给她养老送终,我就赦了你。”
老虎又点点头。
见县令后,老虎两次点头,第一次是认罪不讳,好汉做事好汉当;第二次是一诺千金,答应像儿子一样奉养老妇。赵城虎的“虎而人”意味何等浓厚!外表是不折不扣的猛虎,内心却像敢作敢当、知错改错、勇于担当的侠客。
知县下令:把老虎的绳子解开,把它放了!
老妇回家,一个劲地埋怨知县没有杀死老虎给自己儿子偿命。第二天她早上起床,打开门,见门口放了只死鹿。老妇知道是老虎送来的,既意外又欣慰。她把鹿肉和鹿皮卖了,买柴米油盐糊口。
从此以后,老虎常给老妇送野味。老妇靠这些野味,日子过得还蛮丰实。有时,老虎还叼些金银、布帛丢到老妇的院子里,也不知道老虎是从哪儿弄来的。
就像那句俗话说的:老妇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老虎对老妇的奉养超过儿子活着时。她心里暗暗感激老虎。老虎有时来到老妇家,趴在她的屋檐下,活像一只大猫,一趴一整天,宛如儿子承欢母亲膝下。老妇和老虎相安无事,互不猜忌。
这样过了几年,老妇死了。老虎来到老妇家中大声吼叫,像儿子哭母亲。老妇平日积攒的钱财,办她的丧事绰绰有余。同族人把老妇风风光光安葬了。
老妇下葬,坟墓刚刚修好,老虎突然旋风似的跑了来,径直跑到老妇墓前,像雷鸣似的悲哀号叫,叫了很长时间才离去。
简直像是孝子给母亲送葬!
赵城人在东郊立了个“义虎祠”,到现在还保存着。
《赵城虎》在“虎而人”上做新文章。虎有人性,虎能赎罪,前人作品屡见不鲜。《搜神记·苏易》写苏易为母虎接生,虎再三送肉于门。《夷坚志》写害人之虎户渐愧得化为石虎。蒲松龄想象出以纯粹虎形负荷优美人性的特殊构思。赵城虎从“蹲立门中”到“直赴家前,味鸣雷动”,处处都是猛兽行为,却包含优美人性。
聊斋点评家冯镇峦认为,有好县令,才能有老虎儿子。如果哪个人傻乎乎地认为老虎真的可做儿子,那天下的爹娘早就给吃光了!“倘使山君能做子,食尽人间爷娘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