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书海-学会选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生无处不面对选择。选择,显示着你的勇气、你的胆识、你的魄力和你的人格。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让我们学会选择。

    请阅读这一组文章——

    思考选择的标准;

    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习文章的表现手法。

    走进天堂的门票

    江峰青

    有一对长相酷似性格各异的孪生兄弟,同时进入高考考场。结果,哥哥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哥哥忠诚敦厚,弟弟活泼机灵;哥哥拙于言词,弟弟口若悬河。哥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贫病交加的父母默默无语,弟弟关在房里不吃不喝,长吁短叹“天公无眼识良才”。

    愁眉不展的老爸默思了两个通宵,终于眨巴着眼睛向大儿子开口了:“让弟弟去读吧,他天生是个读书的料!”

    哥哥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弟弟手中,并在弟弟的身旁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不是走进天堂的门票,别把太多希望放在它的上面。”

    弟弟不解地问:“那你说这是什么?”

    哥哥答:“一张吸水的纸,专吸汗水的纸!”

    弟弟摇摇头,笑哥哥净说傻话。

    开学了,弟弟背着行囊走进大都市的高等学府。哥哥则让体弱多病的老爸从镇办水泥厂回家养病,自己顶上,站在碎石机旁,拿起了沉重的钢纤……

    碎石机上有斑斑血迹。这台机子上,曾有多少名工人轧断了手指。哥哥打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做一个美丽的梦。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机身进行了技术改造,既提高了碎石质量,又提高了安全系数。厂长把他调进了烧成车间。烧成车间灰雾弥天,不少人得了矽肺病[矽肺病]硅肺的旧称。由于长期吸入大量含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而引起的职业病。他同几个技术骨干一起,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改善了车间的环保措施。厂长把他调进了科研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他博览群书,多次到名厂求经问道,反复实验,提炼新的化学元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验,使水泥质量大大提高,为厂里打出了新的品牌产品,产品畅销东南几省。再之后,他便成为全市建材工业界的名人……

    弟弟进了大学之后,第一年还像读书的样子,也写过几封信问老爸的病;第二年,认识了一个大款的女儿,就双双坠入爱河。那女孩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包,整整两年他没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却通身脱土变洋,“帅呆了”“酷毙了”。进入大四后,那女孩跟他“拜拜”了,他便整个儿陷入了“青春郁闷期”,泡吧,上网,无心读书,考试靠作弊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他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家乡所在市求职。他还有那么一点点羞耻感,不愿在落魄的时候回家见父母。经市人才中心介绍,他到一家响当当的建材制品公司应聘,好不容易闯过了三关,最后是在公司老总办公室里答辩,轮到他答辩时,老总迟迟不露面。最后秘书来了,告诉他已被录用。不过,必须先到烧成车间当工人。

    他感到委屈,要求一定要见老总。秘书送给他一张纸条,他展开一看,上书八个大字:“欲上天堂,先下地狱。”他一抬头,猛见哥哥走了进来,端坐在老总的位子上,他的脸顿时烧灼得发痛。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对孪生兄弟,面对人生,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简单的故事却蕴含着不简单的道理,人生的成功,不在于你拿到什么样的门票,而在于你对人生的态度。

    巧妙的构思,对比的写法,详略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学习。

    1.题目中的“天堂”指什么?文中哥哥认为大学录取通知书不是走进天堂的门票,那么,进入天堂的门票是什么呢?

    2.文章开头描写了兄弟俩的不同性格,这与后文两人不同的命运有无联系?对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3.文章后三段,哪几段详写?哪几段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4.文章始终把兄弟俩进行对照描写,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

    对比描写是将两种人物、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突出各自的不同特征;或将同一人物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以突出其变化的悬殊的一种描写方法。适当运用对比手法,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择幸福选自《时文花雨》第3辑,朝华出版社,2006年版。

    [美]艾达尔·拉瑞

    我认识的一位妇女两周来一直吃不着涂黄油的烤面包片,而且冒着严寒在公园各处慢跑,然后她爬上浴室的磅秤,指针依然停在锻炼前所指的数字上,她感到这跟她近来的所有遭遇一样给她以打击,她是命中注定永远不会幸福的。

    她在穿衣服时,对着紧绷绷的牛仔裤紧皱眉头,这时却在裤兜里发现20块钱。接着她姐姐打来电话说了件趣事。正当她急急忙忙向车子跑去,为还得加汽油而恼怒不已时,却发现室友已经替她加满油箱。而这就是那位自认永远不会幸福的女人。

    每天我们似乎都被有关幸福的公众心理咨询所包围。有个残酷无情的论点是,有某种东西是我们为了争取幸福应该去做的——作出正确的抉择,或者说对自己有套正确的信念。

    由此联想到的观点是:幸福是一种永恒的状态,如果不是总感到幸福,我们就认定有问题。

    然而多数人的确体验不到永恒的幸福状态,而是某种更为平庸的东西,一种混合物。散文家休·普拉什曾称之为“不可解决的问题,模棱两可的胜利和含含糊糊的失败,难得有宁静安详的时刻”。

    你也许不会说昨天是一个幸福的日子,因为你和老板发生了误会。但是难道就没有幸福的时刻、安详宁静的时候?那么你想一想,有没有收到过老朋友的来信,或者,有没有陌生人问你这么漂亮的发式在哪做的?你记得过了一个不愉快的日子,但也不要忘记那美好的时刻也曾经降临过。

    幸福就像一位和蔼可亲、带有异国情调的来串门的蒂莉姨妈,她在你最料想不到的时刻来临,阔绰地请你喝酒,酒过三巡后翩然离去,留下一丝栀子的清香。你不可能命令她来临,只能在她出现时欣赏她。你也不可能强求幸福的到来,但当它降临时,你肯定能够感觉到。

    当你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走在回家的路上时,竭力留心太阳怎样把城市的窗户点着了“火”。倾听在渐暗的暮色里嬉戏的孩子们的喊叫声,你就会感到精神振奋,仅仅就因为你留心了。

    幸福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状态。幸福是在擦拭百叶窗时聆听一曲咏叹调,或者是愉快地花一个小时整理壁橱。幸福是一家团聚,共进晚餐。它存在于现实,而不是未来时日的遥远期望。我们如果钟情于正在经历的生活,就会感到更加幸运,并且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选择。在它出现时,伸出手来抓住它,就像抓住一只在蔚蓝的天空里飘向大海的气球。

    作者用诗样的语言,美丽的细节,浓缩了人生中永恒的幸福时刻,诠释了什么是幸福,告诉我们:幸福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心态。只要你选择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把它留存在你心中,你就是幸福的人。

    1.文中开头提到的那位妇女她真的不幸福吗?为什么她感觉不到幸福?

    2.作者认为幸福是什么?请根据全文内容进行概括。

    3.为什么如果我们钟情于正在经历的生活,就会感到更加幸运,并且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4.本文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幸福,却从一个不幸福的妇女谈起,为什么?

    以小见大,就是在作文时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行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

    选择劣势选自《时文花雨》第3辑,朝华出版社,2006年版。

    周国平

    曾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剑客去拜访一位武林泰斗,请教他是如何练就非凡武功的。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来长的短剑,说:“多亏了这把好剑,才让我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剑客大为不解,问:“别人的剑都是三尺三寸长,你的剑才一尺来长。兵器谱上说,剑短一分,险增三分。拿着这短短的剑,无疑是处于一种劣势,你怎么还说这剑好呢?”武林泰斗说:“就因为在兵器上我处于劣势,所以我才会时时刻刻想到,如果与别人对阵,我是多么危险,所以我只有勤练剑招,以剑招之长补兵器之短。这样一来,我的剑招不断进步,劣势就转换成优势了。”

    笔者的一个朋友,十年前,大学毕业后分到行政单位上班,工作十分轻松,人们都对他找到这样一个好位置羡慕不已。可是,不久,这位朋友就作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主动申请到下属的一家十分不景气的企业,去当一个随时都有下岗危险的员工。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把自己放在了劣势。亲朋好友十分不解,纷纷出来阻拦。他却说出了这样的理由:“现在上班固然轻松,但是领略不到生存的危机和压力,我之所以选择去工厂上班,是因为那里更能让自己感受到生存的危机,感受到竞争的压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劣势也就是选择背水一战的勇气,选择一种逆境求生的勇气与动力。事实也正是如此,这位朋友到了工厂后,尽心尽力地工作,后来被大家推选为厂长。他带领员工把一个几乎要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当地的一家龙头企业。

    的确,优势和劣势并不是绝对的。处在优势的人容易产生满足感,产生惰性,会被自己的优势麻痹而不思进取,这样,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而处在劣势的人,一旦认清了局势,就会感觉到危机的存在,感受到压力,从而激励他去拼搏去努力。这样,劣势就变成了优势。

    把自己放在劣势,就是给自己注入进取的动力。敢于把自己放在劣势的人,最终总能拥有绝对的优势。

    人人都希望处于优势,而作者却告诉我们要勇于选择劣势。因为“选择劣势也就是选择背水一战的勇气”,“就是给自己注入进取的动力”,从而拥有绝对的优势。

    生动典型的事例,深刻独到的见解,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作者开头举了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2.优势和劣势有什么辩证关系?

    3.为什么要选择劣势?什么样的人才敢于选择劣势?

    4.文章以武林故事开头,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正确的方法,它在议论文写作中应用最广,可以起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令对方不能不服。

    粗糙也是一种美

    海星星

    某日,在一朋友家中听古典名曲《化蝶》,是用那种老式唱机播放的。塑胶唱片在金属唱针下面不慌不忙地转着,如泣如诉的旋律,宛如一泓清波,一圈一圈地迭漾开来,伴着“哧哧哧哧”的电流声,唱片“咝咝咝”的滑动声,显得有些凝滞又有点厚重。虽是小提琴独奏,却有着交响乐的效果,释放出一份古典而又散漫的忧伤。这种用老式唱机、唱片送出来的音质,与高保真CD唱片相比较而言,却独具一种粗糙之美。

    是的,粗糙也是一种美。粗糙,有时候能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营养,比如黑面包,那种用有麸皮的面粉做成的面包,就绝对比那种用抽了筋,扒了皮的麦子做成的白面包有着更多的维他命。因此,小时候,母亲常常告诫我:别挑嘴,多吃点粗粮是好事!

    相对于做工精细的高脚杯,我更钟情于粗瓷大碗。前者带来的可能是桨声灯影,酒绿唇红;后者带给我的,却是母亲慈爱的目光,父亲祥和的面庞,甚至是寒夜里冻得通红的脚趾头被一双老茧丛生的大手塞进热乎乎的被窝。

    平日读书,对那些装帧精美的豪华本,我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总觉得这种书不是给人读的,而是用来装潢门面的。心下十分神往这样一个场景:在某个寂静的雨夜,听着豆大的雨点在窗台上跳来跳去,一个人躺在被窝里翻一本毛边的书,“哧哧哧”地掀着那些表面粗糙的书页,那该是一种多美的享受啊!

    作为一个喜欢怀旧的人,每当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便对乡村生活中的许多旧物心存一份感怀。那做工粗糙的木板凳,那豁了口的饭勺,那缺了把的水瓢,那卷了刃的菜刀,那断了一条腿的木床,那脱了发的扫帚,还有那长满苔藓的石阶……隔着一层岁月的毛玻璃,细细打量这些曾经深深打动过我的旧物,叫人禁不住生出诸多感慨。

    眼下已是一个追求细腻和精致的时代,一个对蒸馏水,太空水,纯净水情有独钟的时代。而笔者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粗人,常年穿一身粗布衣服,终日吃的是粗茶淡饭,做事毛手毛脚,做人也不拘小节。与人相处,我最讨厌那些八面玲珑者,那种滑溜溜的感觉,总让人心里玄吊吊的,不踏实。我坚信,相互之间有摩擦才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有磕碰才会有“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默契。

    不敢想象,假如有一天我们的心也变成了一个精美细致的瓷器,处处都需要“小心轻放”,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形!那样的人生岂不活得太累?

    在人们都选择精致生活的时候,作者却选择了粗糙之美。作者运用白描手法,透过黑面包、粗瓷大碗、毛边书等意象,极富神韵地展示了选择粗糙带给作者的别具一格的韵味和满足,怀旧与洒脱。

    平实而不乏幽默的语言,随意而形散神聚的行文,不也体现了一种粗糙之美吗?

    1.作者从哪几方面展示了粗糙之美?请根据文意概括。

    2.“粗糙之美”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人格?

    3.第三段的“精致的高脚杯”和“粗瓷大碗”,分别代表了哪种生活?

    4.文章最后一句:“那样的人生岂不活得太累?”“那样的人生”指什么样的人生?为什么“活得太累”?请联系文意,简要回答。

    白描,又称“勾勒”、“白画”。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在文学创作上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渲染、铺陈、抓住形象主要特征进行粗线条的勾勒,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人物的精神面貌,着意写意传神的表现手法。

    功亏一篑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03年第1期。

    杨丽

    下课铃响了,班主任老师指名道姓地对我说,到办公室去。怔怔地望着老师的背影,一时没了思维。看一眼坐在我右边后排的他,他也正惶惑地看着我。

    四面透风的窗户挡不住直往教室里灌的寒风。几个同学围着我,七嘴八舌地猜测着老师为什么会叫我去办公室。只有犯错误的同学才会有这种待遇,而我一直是这个尖子班的尖子呀!

    谁都不知道我犯了什么错。我却有些心虚,血往头上涌,大冷天的浑身发热。高音喇叭里传来清亮激情的女高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第五套广播体操现在开始……”师命不可违,我回过神来,怀里揣着一只小兔子似的磨磨蹭蹭地进了办公室。

    老师见我进来,看着我想说什么,但只是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站起来在办公屋里来回踱步。

    我诚惶诚恐笔直地站着,手不知该往哪放。很显然,老师要对我说的话非同小可。他抬起头看着我,我清楚地看见老师的眼睛里布满着血丝,可是他又一次欲言又止,一支香烟明明灭灭,一团烟雾袅袅绕绕。

    老师既是班主任也带语文课,送出过两届毕业生。同学们对他非常敬畏,因为他带出的学生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因为他批评同学从不留情面。

    看着老师绷着脸来来回回地走,忽然间意识到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我端端正正地立在那里等待着老师训斥,小兔子在怀里跳得更厉害了。

    窗外寒风凛冽,我的脑门却沁出了汗珠。老师的眼睛里为什么会布满血丝?难道他想了一夜才决定今天找我?第一次感觉到血液流动的速度,我快站不住了,老师如果继续沉默我会窒息的。

    终于,老师狠狠掐灭了还有半截的香烟,声音低沉而厚重:“回去认真写一篇作文。题目:功亏一篑。”

    我怔怔看着老师,站着没敢动,知道老师想说的话没说。老师对着门挥了挥手,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说。

    懵懵懂懂地回到教室,看见他询问的眼神,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只是叫我写篇作文。”

    一天的惶惑恍惚。下了晚自习,独自走在街上,影子忽长忽短,内心翻江倒海,橘红的街灯湿湿地亮着,街边的树秃兀着没有一片绿叶,绿色在北方的冬天褪色。

    下午翻看了词典,“功亏一篑”是这样解释的: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反反复复想着早上老师难开口的原因,反反复复领悟着“功亏一篑”的含义,反反复复琢磨着老师让我写这篇作文的用心。

    寒风中,我渐渐清醒。如果说复习备考是一场万米长跑,那么现在那一条红线正等着我最后的冲剌。如果不能全神贯注地去冲去拼,那么这些年所付出的努力都将化作云烟,而且断送的将是两个人的前途。老师布置这篇作文,其实是让我自己用心去领悟,然后去努力啊!在这个寒夜里,我感受着一种温暖、一种深深的关爱、一种永恒,老师用心良苦!

    我确实蹉跎着大好的时光。自习课常常一个人跑到七楼,装模作样地说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去背书,其实是在那里等他;晚上吃完母亲端来的夜宵,母亲轻轻地带上门,我就开始思念,本子上写下的全是他的名字;每天早上推开教室门的一刹那,便有了惬意的晕眩,因为教室里坐着他啊;在梦里,千万遍读他那双眼睛。这个冬天,我忘乎所以地沐浴在一种光芒里,温暖而幸福,学习成绩却像溪水流到悬崖,一落千丈。

    路灯下自己的影子幻化成老师来来回回踱步的背影,这一天的煎熬终于变成了滚滚热泪。寒风中我知道了该怎么做,心中豁然开朗,我一定会交一篇令老师满意的作文。

    明天我还要给他一张纸条,让他同样交一篇作文:功亏一篑。

    这是一个凝结着教师的心血和智慧的教育的故事。作者善于捕捉传神的细节,透过教师布满血丝的眼睛,来回踱步、欲言又止的动作神态,展示了教师选择教育方式的艰辛!让学生感到一种温暖、关爱、永恒!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获得极大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选择的过程。

    1.“功亏一篑”在文中具有什么含义?老师为什么让“我”写这篇作文?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2.老师的关爱和“用心良苦”表现在哪里?

    3.概括情节,体味作者情节安排的新巧,理出“我”感情发展的脉络。

    4.作者多次写到“寒风”,有何作用?

    渲染,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创造某种气氛,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化主题。

    决定生死的念头

    信巍

    从前,在日本海边的一座山上住着一位叫吉野的老人。有一天,他突然感觉到天气异常闷热,海水也很快变成了黑色,吉野明白这种现象预示着什么。而此时,山下村子里的人正在欢庆一年的收获,他意识到已经没有时间让山下寺庙的和尚敲响警钟了。于是,他燃起火把,跑到自己的地里,点着了已经成熟的庄稼。庙里的和尚看见山上燃起大火,敲响了大钟。全村人都赶到山上救火,人们以为老人疯了,就在人们疑惑不解地望着老人的时候,海啸来了,疯狂的海水咆哮着扑向海岸,山下顷刻间变成了一片汪洋。这时,人们明白了一切。

    人活在世上就要面对各种选择,而有时候,我们面临的选择却是残酷的。二战诺曼底盟军登陆时,美国伞兵安道特空降后被德军发现,就去敲附近一家农舍的门,开门的是一个法国妇女,家里还有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我是一个美国士兵,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安道特问。“当然啦。”法国妇女说。她和丈夫把安道特藏到了壁橱里。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从农舍里搜出了安道特,当时就枪毙了那个法国农民。他的妻子和孩子们放声大哭。德军把安道特关在一间小屋里,他从窗户逃了出去,但很快就被发现。当德国兵追来时,他失去了逃跑的可能。于是,他尝试了一次最大的冒险,又绕到那家农舍敲门。门很快就被那位法国妇女打开了,丈夫的尸体还躺在院子里,她面色苍白、泪眼模糊地看着这个使她变成寡妇、使孩子没了父亲的美国兵。“你还愿意隐藏我吗?”安道特问。“哦,当然,快!”她毫不迟疑地又把他藏到壁橱里。三天后,诺曼底解放了。

    也许人们无法理解,一个农妇为什么有如此的勇气,其实,这就是人性的力量;她在做了一次牺牲后,又毫不犹豫地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光辉的人性如和煦的春风,如甘甜的雨露,如温暖的阳光,滋养了我们的心灵,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选择关爱别人,帮助别人,宽容别人。

    一位老人,为了救全村人竟点燃了自己已成熟的庄稼;一位法国妇女,为了救一个美国士兵在丈夫被杀后依然第二次选择救他……感人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力量,启示我们如何选择!

    1.文章第二段开头一句起什么作用?

    2.第一段和第二段顺序是否可以调换?本文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3.文章通过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在生活中我们应选择什么?

    过渡是联系文章各部分的结构手段,疏通思路、安排结构的重要环节,起衔接上下文的桥梁作用。一般讲,在论说性的文章中,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论点和论据之间需要安排过渡。在记叙性文章中,在不同事件和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顺叙与倒叙、插叙之间,叙述、议论、抒情之间,也常需要安排过渡。

    文以曲为美。要想使文章曲折有致,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就要善于运用表现手法。

    当我们面对一些抽象的命题或大的立意时,我们可以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用细小的事物揭示深刻的道理,让一滴水、一粒沙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如《选择幸福》,作者将抽象的幸福诠释为“聆听一曲咏叹调”、“愉快地花一个小时整理壁橱”、“一家团聚,共进晚餐”,让幸福具体可感,使人豁然开朗,聆听到幸福的福音。《粗糙也是一种美》、《选择劣势》都运用了这一手法,点石成金。

    如果你想使你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那就要善于捕捉原汁原味的生活细节,或工笔细描,或白描勾勒,或巧妙修饰,或渲染和铺陈,都会使形象栩栩如生,特征鲜明,获得更加强烈逼真的艺术效果。如《粗糙也是一种美》,开头一段对音乐的工笔细描,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结尾部分对自我形象的白描勾勒,寥寥几笔,人物神韵跃然纸上。《功亏一篑》的作者,运用渲染手法,烘托了人物的心理,紧扣住读者的心弦,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选择。选择体现了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又会走出不同的人生。

    选择又体现了不同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会选择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成为幸福的人。

    选择有时又体现为一种勇气。胆怯的人面对选择犹豫徘徊,误尽人生;勇敢的人理智选择,用坚毅开辟人生道路。

    选择优势如果不思进取,优势会变为劣势;选择劣势,给自己注入进取的动力,劣势会变成优势。

    选择又是一种行动。选择正确可以带来成功的喜悦,选择错误会给我们带来悔恨痛苦,选择迟疑又会错失良机。

    自主的选择让我们搏击人生,被动的选择让我们消极沉论。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一生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时,往往要从中做出某种选择。此时此刻,你是果断抉择,还是进退两难呢?你是自己拿定主意,还是顺从别人的意愿呢?你选对了,还是选错了?你对你的选择感到过后悔吗?

    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三个人在谈人生。

    甲:如果人生重新来一次,我一定要好好设计一番……

    乙:如果人生重新来一次,我就不做人了,一定要做一只鸟或做一条鱼,总之要生活在天上或水中,不要再做脚踏实地的地上动物了。

    丙:啊!我可不想再重来了,好不容易才熬到今天。想想还要再来一次高考,太可怕了!

    结合上述材料,请以“假如人生重新来一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要谈自己的看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