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一组文章——
感悟人生价值和真正意义;
学习拓展思路的方法,多角度立意;
体会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
何不去登山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
张晓风
许多平铺直叙的日子以后,一次偶然的远足,你突然发现,原来在生命盆地和平原的边缘,有山;在你生命的底蕴中,原本有山。
世界充满了起伏变化,它以不同的高差铺展着各异的风景,又以大自然的平衡之手,着意营造了险峻处的美丽。这一哲理也凝结在一句唐诗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知道你很忧郁,于是我说,何不去登山?在山上可以俯瞰朝霞落日,感受天广地阔的景深;还可以大喊一声你爱的人的名字,听听山谷旷远的回声。“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那种空灵高峻之美,须得身经心历。山与你互相等待,却很可能一生中失之交臂,让你一辈子都矮在平原。
山峰入云也许尚不足于却步,最难的莫过于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在一座千万年山龄、千百仞身高的大山面前,以苍天的眼望去,人又是顶天立地。高度决定了层次,层次决定了视域,视域决定了心境,这心境则又是一层精神的仁山智水。
这种高度,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从前人书里发现。俯身字阶行梯,神游八方四极,你能看到大洋彼岸有个叫瓦特的人,正从姥姥的烧水壶里揣摩着蒸汽机;还能看到此山脚下百多年前,一群如花似玉的女子在大观园内,如何红楼一梦尽历一个王朝的荣辱兴衰。
这种高度,我们还可以从人类文明、社会昌盛、科学进步中觅得。这时候个人往往超越攀援的客体,也成为海拔的主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立身于人类公利的山峰,那是杜甫亘古千秋的境界。沐底层风雨,则有“自非旷世怀,登兹翻百忧出自杜甫诗《同诸公登兹思寺塔》。”的沉郁。浴高处日月,又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奇。
这种高度原来就坐落在你的内心,耸立在幼时的志向里,绵延在壮年的走向中。许多先天低矮、其貌不扬的人,因这攀登而气韵高雅、卓然不群,举手投足间荟萃了海拔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风度。
人在山中,才知道,白云也可以抓上一把,苍翠竟有清甜的味道。
人在山中,才知道,高度永远是一个变量,而快乐则是附于跋涉过程的函数。
人在山中,才知道,庄严是望远时的一种心境,高处才能指点江山。
生命中,原本有山;高山上,必有昂扬的生命。
人生奋斗如同登山,奋斗的目标就是你的志向、信念和理想。它如同一座巍峨的大山耸立在你的心中,让你不懈跋涉,翻越自身惰性的屏障,抵达理想的高度。远离平庸,走出狭隘,你的生命将在崇高的思想境界中昂扬升华。
1.联系全文,说说“何不去登山”中的“山”,内涵有哪些?
2.找出文中运用顶真修辞格的句子。
3.认真阅读,说说取得生命高度的方法有几种?
4.作者赞美杜甫“立身于人类公利的山峰”,你能用你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举证吗?
顶真,也称“顶针”、“联珠”、“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它可以加强句子之间的连接和连续不断的思想感情。
跨越百年的美丽(节选)选自《梁衡绝妙小品文》,有删节。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梁衡
今年是一个特殊美丽的年份。
1898年12月26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比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比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而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则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只要有幸得到这一点,其余便不必再来了。居里夫人就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教学机构,我们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风采。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从这一点开始。她以25岁青春难在的妙龄,面对追者如潮而不心动。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着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实事求是,超凡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止于形]止,停留,即把追求的目标停留在形体上。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逞其力;有的人止于心,而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达于理,而用其智]通晓事理,运用他的智慧。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声希音,大道无形]希音,无声;大道,又称大象,道家所说的宇宙的本原。大的声响就如同没有声音,无边无际的事物没有形体。大智之人,不耽[耽]沉溺。于形,不逐于力,不持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着地进取,直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在一般人要做到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于是她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一位美丽的女性穿越百年的风尘,从科学的圣殿中向我们走来,她靠的不是引人注目的美貌,而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索,执着地进取”成就了闪烁着理性之光的居里夫人,也使我们懂得精神的美丽远远超越于一切世俗的外在妩媚。
1.文章最后说,居里夫人“成了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根据文意回答:居里夫人达到这种境界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从哪些方面看出居里夫人“视名利如粪土”?
3.文章第四段中说“人有多重价值”,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哪一种价值。
4.找出居里夫人对持久美丽的看法,说说这对青少年时期的你有什么启发。
夹叙夹议,指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一边叙述事情的过程,一边又对这件事加以分析和议论,以表明对所写的人物或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评价。其中的“议”,要有的放矢,恰当有力,给记叙带来思想的深度、广度和力度。
我是一个海盗选自《海外文摘》2005年第4期。
[美]马乔里·沃勒
一天,正当史密斯太太坐在医生的候诊室里等候看病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在他母亲的带领下也来到了诊所,走到她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这个小男孩引起了史密斯太太的注意,因为他的一只眼睛上戴着眼罩,让史密斯太太感到惊奇的是,这个小男孩似乎并没有因为失去一只眼睛而受到什么影响,更让史密斯太太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小男孩治愈了她的心理障碍。
那天,诊所里的病人特别多,还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史密斯太太。借着这个机会,她和小男孩的妈妈聊了起来,而小男孩则独自在地板上玩他的玩具士兵,并不时地抬眼瞟一下他的母亲。
终于,史密斯太太找到了一个机会问小男孩眼睛怎么了。小男孩想了好一会儿,才抬起头,掀起眼罩,答道:“我的眼睛没什么啊!我是一个海盗!”说完,又低下头接着玩他的游戏去了。
史密斯太太之所以来到诊所里,是因为在一次车祸中,她的一条腿被撞伤了,并且从膝盖以下被截肢了。现在,她正等待着医生给她做检查,看看伤口是否痊愈,以便装上假肢。截肢给她带来的打击简直太大了,她也曾尝试要鼓起勇气,勇敢地面对现实,但是,她仍旧总感觉自己是个残废。虽然,在理智上,她知道这次截肢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没有大的妨碍,但是,在感情上,她却始终不能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医生建议她尝试一下想象疗法。她照样做了,但是,她却想象不出一个在感情上可以接受的持久的形象。在她的脑海里,她看到的始终是一个残废的自己。
但是,此刻,小男孩的一句“我是一个海盗”却改变了她的生活。顿时,她感到非常激动。她仿佛看到自己身着海盗服,正威风凛凛地立在一艘海盗船的船头:她的双手背在身后,双腿分开——其中有一条腿是木腿,昂首挺胸,微笑着面对狂风暴雨的洗礼。
就在那一刻,她脑海中原先那个残废的形象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她又重新鼓起了勇气。然后,她收回目光,满怀感激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个小男孩——他仍旧在专心致志地玩着他的玩具士兵。
几分钟之后,护士喊到了史密斯太太的名字。当她拄着拐杖站起身来的时候,小男孩看到了她那被截肢的断腿。“嗨!女士,”他惊讶地叫道,“您的腿怎么了?”听到儿子这样的问话,小男孩的妈妈感到非常窘迫。
但是,史密斯太太却抬头注视着小男孩,微笑着答道:“没什么啊,我也是一个海盗!”
“我是一个海盗”,在文中一语双关,起着线索的作用。它既写出孩子的率真和自信,又是史密斯太太超越自身腿疾和郁积之气的凭借。“海盗”的形象,在文中已是自信、勇武、剽悍的化身。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是否也要为自己想象一个迎风挺立、无所畏惧的新形象呢?
1.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请从文章结构和主旨两方面谈一下你判定的理由。
2.梳理文中描写小男孩的语句,说说它们在行文中的作用。
3.找出本文运用意识流写作技巧的语段。
4.结尾“没什么啊,我也是一个海盗!”有何含义?听了这话,小男孩会想什么?试写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
意识流,是一种打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心理活动的传统手法,而以直接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特别是潜意识过程为主要特征的创作手法。这种手法多采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它特别着意摹写人的感受、感觉、联想、梦幻、潜意识等心理状态,描写在特写环境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流程。
自卑是一种力量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
[美]杰瑞·沃曼
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一般的人很少想到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或许你早已听说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性情暴躁,而且非常专制,这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敏感多疑、忧郁孤独的性格,他有时不免有点自卑。事业最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很绝对的话,不过,卡夫卡没有放任这种自卑,而是一直企图超越自己,终于写出了《变形记》《城堡》这样优秀的小说,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普希金当学生时,他的数学一塌糊涂,无论算什么题目,也不管运用的是哪种运算方法,最后他都会让题目等于零,为了自我鼓励,他选择了写诗,结果成为一代文豪……
自卑的意义首先在于它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唯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而保持一种心境的谦和。自卑是这种谦和的母亲。
自卑对人生还有一种价值:让你变得有所敬畏。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所顾忌而起的:贪官之所以把手伸得很长,无非是觉得在那个小圈子里,他可以把一切搞定;奸商之所以泯灭天良牟利,不过是由于他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智慧对付国家的政策、法律……这些人的确没有自卑感,然而,没有道理的“自信”却毁了他们。
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倒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绝不可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我们都在追逐成功,酝酿自信,试图丢弃自卑,但有谁又注意到:过分的自信会使我们失去理智,适当的自卑会在人生奋斗的里程中释放助推力量,使我们拥有超越的人生!
文章说得透彻,观点鲜明,思想震撼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体现了作者立意的高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认真阅读文章,找出中心论点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并指明它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提出来的?
2.你怎样看待自卑,作者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影响?
3.文章设置了几个分论点展开论证?它们是什么关系?
4.结尾从反面论证了过分自卑和过分自信的危害性,你能为它们各举一个例子吗?
分论点,又叫从属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考观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所包含的某一分支观点,它从多方面构成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人类需要梦想者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
邓琮琮
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把第一克捐给了科学,公众则把第二克和第三克回赠给了她。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个科学家伟大的人格,和由此唤起的公众对科学的理解。
1920年5月的一个早晨,一位叫麦隆纳夫人的美国记者,几经周折终于在巴黎实验室见到了镭的发现者。
端庄典雅的主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美国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让她非常惊讶的是,居里夫人居然能够说出世界上每一零星镭的所在地。
麦隆纳夫人问:“法国有多少呢?”
“我的实验室只有一克。”
“你只有一克镭吗?”
“我?呵,我一点也没有。这一克是属于我的实验室。”
此时,镭问世已经18年,它当初的身价曾高达过75万法郎。美国女记者由此推断,提纯镭的专利技术,应该早已使眼前这位夫人富甲天下。
但事实上,居里夫妇早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权利,并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他们当时经济拮据,生活贫困,却不肯用自己历尽艰辛获得的科学成果谋得丝毫个人利益。居里夫人后来解释时语气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麦隆纳夫人困惑不解地问:“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
“有,一克镭,以便我的研究,但是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麦隆纳夫人既感憾又非常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以致无法进行研究!
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是10万美元,便先找了10个女百万富翁,以为同是女人又有钱肯定会解囊相助,谁想却碰了壁。这使麦隆纳夫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需求,而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品格的社会教育。她在全美妇女中奔走宣传,获得成功。
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哈定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仔细阅读完文件后说:“美国赠给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希望你们立即请个律师,把它改赠给我的实验室。”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为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民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一些人认为,居里夫人在对待镭的问题上固执得让人难以理解。既然是为了科学研究,在专利书上签个字,不是要省事得多吗?
居里夫人在后来的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的许多朋友坚持说,若是比埃尔·居里和我保留了我的权利,我们就可以得到必需的资金,来建立一个满意的镭研究院,而以前阻碍我们两个人,现在仍在阻碍我的种种困难都可以避免。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然相信我们是对的。人类需要善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
即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的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贡献的另一种价值。
有梦想的人比比皆是,做白日梦的有之,有崇高理想的人亦有之,但像居里夫人这样“固执”和有原则的“梦想者”的确少有。她的固执向人类诠释着无私博大、献身事业的精神世界对物质利益的永恒超越!
1.居里夫人认为人类需要怎样的梦想者?
2.麦隆纳夫人在全美募集镭的活动,只是为了送给居里夫人镭吗?请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
3.本文在记叙之外还有议论,找一找它们在文中出现的位置,体会它们在表现主题和安排结构层次上的作用。
许多文章往往把主题隐含在结尾对人或事的评价里,认真阅读记叙文结尾处的议论句,往往会迅速准确地把握主题。
沉船选自《时文选粹》,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
——为邓世昌而作高洪波
三十九岁的年龄,你已经为国捐躯了。你沉入一片浓且稠的黑暗中,有咸且腥的海水呛入你的肺,你吐出最后一个含氧的气泡,努力睁大双眼,想最后看一眼你的致远舰,你的龙旗,你的被炮火熏黑了脸膛的下属们,以及那只挥之不去的爱犬。可是你已经望不见这一切,你摇摇头,想赶走罩在眼前的无边的黑暗,可惜你连这点力气都没有了。残存的脑中的最后一点意识正渐渐消散殆尽。你知道自己已不再属于自己,也许这就是死吧?你费力地想道。
海水再次涌入你的鼻腔,黄海的咸且腥的水。你已不再有任何知觉,海水吞没了你,一尾小鱼从你的鼻尖上游过,它游动的尾鳍掠动了你的睫毛,你努力想再看一次看一眼这生活过三十九个春秋的世界,可是一切已经远去。小鱼受惊般倏然游走,如一支离弦的羽箭,海水又涌了上来。
一座海是一座坟墓。
唯有这样的广阔墓地,才可以安放你的灵魂。一个舰长的不屈的灵魂,一个十九世纪中国武士英武豪壮的灵魂。一个为了军旅的荣誉,为了祖国和朝廷的光荣舍命相搏的好汉!
以你的游泳技能,加上在你身旁拼命游动的伙伴、爱犬,你完全能够借助自己和别人的力量生存下来,可是你断然拒绝了这种选择。人在舰在,既然生死与共的致远号已沉入水中。那莫名的悲愤想必让你痛不欲生。你恨狡黠的敌手吉野最后施放的那枚鱼雷,也恨自己躲闪不及,壮志未酬,壮志未酬啊。弹尽后的最后一次攻击,大无奈和大无畏的一击被鱼雷无情地阻隔了,否则,舰与舰相撞的刹那,定然是惊天动地的另一种景象。
邓大人就这样走了。
致远号巡洋舰也这样沉没了。
人类与海洋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沉船是割断这种联系的最残酷的方式之一,尤其是海战中的非自然沉船。写到这里偶翻《清稗类钞》第六册,内中有《邓壮节阵亡黄海》。可以作为这篇短文的古典式收尾:
“光绪甲午八月十七日。广东壮节公世昌乘致远舰与日人战于黄海,致远中鱼雷炸沉,邓死焉。先是,致远之开机进行也,舰中秩序略乱,邓大呼曰:‘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奚事纷纷为?况吾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致坠落,亦可告无罪。’于是众意渐定。观此则知邓早以必死自期矣。邓在军中激扬风义,甄拔士卒。有古烈士风。遇忠孝节烈事,极口表扬,凄怆激楚,使人雪涕。”
邓世昌完全有可能游回岸上的,但他断然选择了死亡。“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何等的凛然豪壮!谁说千古艰难唯有一死,邓世昌沉海的选择,在我看来自然而然,较之《泰坦尼克号》上男主角的情意绵绵来,更惨烈更悲壮也更具男儿血性!
邓世昌的爱犬最后也随他而去。据说这只通灵性的狗一直想救主人,衔着他的衣袖不肯松口,邓世昌断然推开了它,当他们目光对视时候,这只小狗想必读出了自己主人必死的决心,它便以身殉主了。
这只小狗没见诸正史,电影《甲午海战》中也缺少了这一笔,可我相信这是历史的真实。
三十九岁的邓世昌,邓壮节,邓大人,以辽阔黄海为自己灵魂的栖息地,精神的驰驱场,任浪花飞溅,激情澎湃着,直到一个又一个世纪……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我们有生之年,它是最为宝贵的。然而,民族英雄邓世昌,却在生死抉择的严峻关头,毅然选择死亡。这是正义的呼唤,是心中升腾着扞卫民族利益和荣誉的血性男儿的必归路,是对生命的超越!
全文充溢着悲壮之情,作者用饱含情感的笔墨,酣畅淋漓地讴歌了他伟大的民族气节,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敬意。
1.细读全文,体会文章前后用语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
2.作者认为朝廷赐邓世昌谥号为“壮节”的根据是什么?
3.文章引用《清稗类钞》中关于对邓壮节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4.你怎样看待邓世昌的牺牲,试着谈谈你的人生观。
呼告,辞格的一种。对不在面前的人如在面前的呼名说话,或者把物当做人呼唤说话的修辞方法叫呼告。人们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往往采用这种说法。但呼告又要立足于现实,作者只有对所写的人或事物有深切的理解,强烈的感受,才能写出情在意中的呼告。
本单元的六篇文章,针对同一个话题,内容却各有千秋。
读这组文章,当我们在感受它内容的精彩纷呈时,也会从每篇文章的立意角度,得到一些如何在立意时开拓思路的启发。
1.运用顺向思维。在日常生活中,事物之间总有一定的联系。当人们思考某一事物的特点时,常常可以得到与其相似的另一事物的特点。如《何不去登山》,作者就是抓住登山的特点和感受,顺向思考到攀登心灵的高峰、追求信念和实现理想的意义。
2.运用逆向思维。就是思维者从一个已知事物的某一特点出发思考到与其相反的另一特点的思维方式。有时候顺向思维会给我们的思维造成定势,如“自卑”,我们习惯于认为它是性格的弱点,可《自卑是一种力量》的作者,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反其意而立之,在立意上拓展了思路。
3.运用形象思维。把我们对生活的品味和感受,含蓄地寄托在情节的曲折发展里面,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表现,表达我们的思想。如《我是一个海盗》。
事物是复杂的,我们考虑问题绝不能光看一点,一个方面,看到话题以后,不妨围绕所给话题材料或题目多角度地思考。懂得这个道理,立意才会有广度与深度。
超越,这个令人激动的字眼,如同一首豪迈激越的进行曲,在人的生命细胞的每一处,都传播着它铿锵的音符,催人奋发,催人励志:使有残缺的人丢弃心理伤痛,突遇厄运的人仍能欣赏人生,井里看天的人改变视野,自卑的人勇于“查漏补缺”……请同学们品味生活,感受时代的脉搏吧!我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令你振奋和感动的超越精神。
1.以《超越美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祖国在前进,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讲课不要酬金,个体户赞助公益事业,新任官员深入群众,摸实情,搞改革等等,新思想新气象层出不穷。请你从生活中选取平凡事,以“超越”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