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一组文章——
认识呼吁和平的重要意义;
学习不同风格的开头方法;
体会描写与叙述相结合的作用。
儿戏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丰子恺(1898-1975),现代着名作家、美术家,教育家。
丰子恺
楼下忽然起了一片孩子们暴动的声音。他们的娘高声喊着:“两只雄鸡又在斗了,爸爸快来劝解!”我不及放下手中的报纸,连忙跑下楼来。
原来是两个男孩在打架:六岁的元草要夺九岁的华瞻的木片头,华瞻不给,元草哭着用手打他的胸;华瞻也哭着,双手擎起木片头,用脚踢元草的腿。
我放下报纸,把身体插入两孩子的中间,用两臂分别抱住了两孩子,对他们说:“不许打!为的啥事体?大家讲!”元草竭力想摆脱我的臂而向对方进攻,一面带哭带嚷地说道:“他不肯给我木片头!他不肯给我木片头!”似乎这就是他打人的正当的理由。华瞻究竟比他大了三岁,最初静伏在我的臂弯里,表示不抵抗而听我调解,后来吃着口声辩:“这些木片头原是我的!他要夺,我不给,他就打我!”元草用哭声接着说:“他踢我!”华瞻改用直接交涉,对着他说:“你先打!”在旁作壁上观[作壁上观]壁:营垒。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的宝姊姊发表舆论:“轻句还重句,先打无道理!”背后又起一种舆论:“君子开口,小人动手!”我未及下评判,元草已猛力退出我的手臂,突然向对方袭击。他们的娘看我排解无效,赶过来将元草擒去,抱在怀里,用甘言骗住他。我也把华瞻抱在怀里,用话抚慰他。两孩子分别占据了两亲的怀里,暴动方始告终。这时候“五香……豆腐干”的叫声在后门外亲切地响着,把脸上挂着眼泪的两孩子一齐从我们的怀里叫了出去。我拿了报纸重回楼上去的时候,已听到他们复交后的笑谈声了。
但我到了楼上,并不继续看报。因为我看刚才的事件,觉得比看报上的国际纷争直截明了得多。我想:世间人与人的对待,小的是个人对个人,大的是团体对团体。个人对待中最小的是小孩对小孩,团体对待中最大的是国家对国家。在文明的世间,除了最小的和最大的两极端而外,人对人的交涉,总是用口的说话来讲理,而不用身体的武力来相打的。例如要掠夺,也必用巧妙的手段;要侵占,也必立巧妙的名义;所谓“攻击”也只是辩论,所谓“打倒”也只是叫喊。故人对人虽怀怨害之心,相见还是点头握手,敷衍应酬。虽然也有用武力的人,但“君子开口,小人动手”,开化的世间是不通行用武力的。其中唯有最小的和最大的两极端不然:小孩对小孩的交涉,可以不讲理,而通行用武力来相打;国家对国家的交涉,也可以不讲理,而通行用武力来战争。战争就是大规模的相打。可知凡物相反对的两极端相通似,或相等。国际的事如儿戏,或等于儿戏。
战争与和平竟是瞬间之事,对物的占有欲挑起事端,君子讲理,小人动手。孩子之间的战争又岂能用小人君子来评判,只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儿戏。但儿戏却使作者想到了国际纠纷的实质,野蛮的侵略原只是为了满足物欲,高居国家之首的主战者玩的原是孩子的游戏,文章没有讲大理论,那种透视的感觉真是明澈爽快。这就是作者构思的高妙之处。
1.作者由小孩打架一事联想到国家对国家的交涉,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请根据文章内容来回答。
2.作者说卖五香豆腐干的叫声“在后门外亲切地响着”,你认为这“亲切声”是在写谁的感觉?这一叫卖声的细节描写在行文中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
3.你认为作者把世界人与人的对待分为几类?又是怎样划分出两大极端的,其目的何在?
4.文章结尾说“国际的事如儿戏,或等于儿戏”,这一结论是采用怎样的推理方式得出的?请简析。
推理是由判断或判断群联结而成的,要使推理形式符合逻辑要求,组成推理的各个判断首先就必须符合逻辑要求。
和平鸽折翅选自《中学生热点话题个性作文》,南方出版社出版,2004年3月版。
顾琪
北纬33023′东经46057′
这里是伊拉克南部禁飞区内的一座小镇鲁特巴。这里原来有枣林、油井,还有辛劳但快乐的石油工人,还有他们活泼、可爱的孩子。但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小镇几乎损失了所有的油井和房屋,现在小镇最完好、最宏伟的建筑就是那写着大大的“UN”的救济品仓库。其实它也早就空隙,刚到的一批救济物资早被蝗虫似的饥民抢光,现在路上还有人在为抢夺刚刚散落在地上的零星粮食而大打出手。
北纬28041′东经64034′
这里没有鲜花,没有喷泉,没有高楼,也没有喧闹的商业街。这里是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城白沙瓦的阿富汗难民营。这里食物与药品奇缺,“盛产”疾病、骚乱、浮肿的老太太、吸毒的成人和畸形的儿童。这里拥挤、混乱,但人们无法离开——何处是家?在阿富汗那块贫瘠的土地上,仅有的半点土壤也被炸成了焦土。
北纬32002′东经35013′
这里是巴勒斯坦约旦河北岸的重镇拉马拉,以军刚刚撤走,人们在收殓两具巴勒斯坦青年的尸体。弹迹累累的砖墙上旧痕又添新伤。
突然,又响起了空袭警报,很快有了报道:一座民宅被以军炸毁,一位妇女和她未满周岁的孩子被炸死……这天,就是在伊斯兰的传统节日——开斋节,也很少有人上街。同时又传来一条消息:又一个“人肉炸弹”在以色列一辆共汽车上引爆,死伤不详……
北纬38010′西经11303′
这里是位于美国犹他州的武器试验基地。只听一声轰响,飞沙四起,天昏地暗,远程监控中心的科学家们欢欣鼓舞,举杯相庆。他们刚刚试验成功一种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弹,可以瞬间消灭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生命——那些和他们一样有血、有肉、有灵魂、有妻子要挂念、有孩子要抚育、有老人要赡养的人。
南纬……西经……
北纬……东经……
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他们发射的雨点般的导弹,连婴儿都不放过?”
父亲悲叹道:“孩子,那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孩童像牲畜一样被杀戮。”
这地球上无一日没有战争,这地球上真正的和平就无一日存在过。
这里的人野蛮、凶残、自私、没有廉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里都应该是地狱的最底层!难道文明就是穷兵黩武[穷兵黩武]穷:竭尽;黩:贪。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难道说文明就是强权政治?难道文明就是自己手里舞着核导弹,嘴里呵斥着别人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北纬28015′东经50011′
“林肯”号航母停泊在波斯湾,甲板上一片忙碌。
“装弹完毕!”
“猛禽3号目标——巴格达,请求起飞!”
“这里是塔台,准许起飞!”
一架战机腾空而起。
不远处,更多的战机正在集结……
我们的这个星球,烽火连天,每天都在发生战争、流血。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剪辑出一幅幅惨不忍睹的战争悲剧,冷峻的画面渗透着战争难民的血泪,控诉着战争祸首的罪恶,蕴蓄着作者对和平的深情呼唤。
1.文章在结构上采用的标题形式,别出心裁,吸引了读者。那么小标题列的经度、纬度分明的不同数据,又在表现文章主题上起了什么作用呢?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2.“这地球上无一日没有战争,这地球上真正的和平就无一日存在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那里是一个罪恶的世界”,“那里”具体指什么地方?
4.阅读了第四幅画面,你是否有想与举杯相庆的人说话的冲动,想说什么呢?请写出来。
蒙太奇,是法语的音译,原意为构成,装配,后来被人用在电影创作上,把电影的组接叫做“蒙太奇”,即有剪辑,组合的意思。
冬夜选自《夜水明楼》(中国现代名家画意散文·王天红/编)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曹白(1914-2007),三十年代与鲁迅有过交往。
曹白
我们的命运大抵是如此:在晚上走我们的路。
薄暮一到,四野昏黯起来了:树和树、屋和屋、岸和岸、村子和村子,便渐渐的不能够分明,但却是我们行动的时辰。小鬼们忙着整理我们的行装,将一切收拾,在村子里这里那里的飞奔。老百姓对着这些激烈的小影子常常露着惊奇的赞叹的颜色,直把我们从村子里送出。
在岸上走,脚边有枯草的叹息;坐船吧,船底有潺潺的声音。我们的头上,是冬夜的惨白的缺月,浮在黑蓝色的遥远的天空里,秘密的在看地上活动的一切……
但无论是我们的走或船,总必须要穿过繁密的河道。这繁密的河道在我过去是很少遇见的,那冻得沉默的河水是这样的奇怪和明亮,它将一切照见:枯树、芦草、行人、破烂的桥、墨墨的影子、缺月和星星、浮荡的一点……夜的河水仿佛要想摄取全人间。
于是我们便睁大了自己的眼睛。
有一只船在这奇怪的水面上划过去了,急速地。
于是一切都动乱:枯树在跑、芦草在弯、行人在曲、破烂的桥在断、墨墨的影子在摇摆、缺月和星星在飞进……但来不及等他们回复到平静,我们只顾着自己的沉默的行进,来划破这严寒的和我们一样沉默的冬夜。
扑过来的,是冬和夜的尖利的冷气。
但我们的眼睛却在夜色中格外的睁大,能够看见浮在U城之上的一片淡红的云:这是U城电灯的光影。在那一片红云的底下,我们知道,黄呢制服和黑马褂已经吃完了烤鸡,太阳旗中的红和指挥刀上的血已经凝固,可以沉沉入梦了。
“汪!”——村子里蹿出了恶狗的吠叫。
但我们却看着那一块红云来确定要去的方向,冬夜的冷气也确能冻静人的心。夜是暗的、水是亮的、星是稀的、船篷上已经凝结了浓密的繁霜,但摇橹人的汗,却已流到了耳边,我们更用睁大的睛睛,静听着远处和近边、岸上和河里。无论恶狗在怎样的吠叫,但目的地是终于到达了。
门是很容易叫开的。
在油灯的寒冷的光里,出现了的往往是农民的粗糙的笑脸。走进屋子,农家的气息总是一样的:杂乱的堆物和祖上遗下的农具,低矮的食桌和道士的鬼画符,阴湿的地基,鸡和鸭的臭的棚。这里的房子,也还总是保持着“元朝”的格式“元朝”的格式:元朝房屋的建筑结构,类似四合院具有封闭的特点。但他们的主人却往往富有解放的力呢。
但摆脱这祖上的肮脏的日子罢,黄呢制服和黑马褂是什么东西呢?我们渴求着新的生活,在这深和长的寒冷的冬夜里。
香的稻草已经铺满在阴湿的地上,便点起石油灯来,酌了半碗热热的开水。人一坐下,就能够清晰地听到远近凄厉的狗叫,但我们就在这里宿夜了。石油灯的火焰和开水的热气混成晕黄的一片,我便吸起烟来,开始研究那些可恶的狗们的呜咽……
惨淡的冬夜,寒气袭人,恶狗狂吠。伴着侵略者狰狞的面貌,带血的白亮的刺刀,一队队士兵,睁大警惕的眼睛,在缺月和星星的微光中,急行而过。明亮的河水中晃动着他们英武的黑影。
萧杀的冬夜,感受到的却是战士们爱憎分明的情怀,这可是作者笔触的高妙了。
1.本文写了作者和战友们沿途的见闻和感想,请你说说所见所闻的主要内容。其中引起作者感想的见闻是什么?而这些感想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本文文笔优美,动词运用独特,请找出其中的几例加以分析说明。
3.结合第九段的内容,说说“我们的命运大抵是如此:在晚上走我们的路”一句,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想一想:你还读过哪些和本文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它们写作风格是否一样?
4.文中多次用到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举例说明它的好处。
借代,修辞的一种,不直说某一事物的名称,而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代替本事物的修辞方法。
废园外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年10月版。巴金(1904-2005),原名李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着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
巴金
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又到了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倒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中年的。是的,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因为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还是几天前,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吧。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宽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吧。
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颊上一点冷,-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一九四一年八月十六日在昆明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句欢快的歌词传达了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可你们中的哪一个能想象得出在日寇战机轰鸣下的生活景况呢?请细细品读本文,那位同样是豆蔻年华和你有着一样的理想和追求的少女,她的悲惨命运想必会在你的心头燃起仇恨的怒火,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1.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少女被日寇飞机炸死一事之前,先描写美丽的鲜花。
2.第六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它是如何过渡的?请找出转入这一段的关键语句。
3.第七段中的“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是什么描写?“囚笼”指什么?
4.本文用花儿象征美好的生命,你认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5.读了本文,你会进一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可是,当今的日本政府不仅不反省自己的罪行,而且还频频参拜供奉有战争罪犯灵位的靖国神社。就此事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托议于物”,即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手法,可以用一个象征构思全篇文章,也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运用。《白杨礼赞》属于前者,《小桔灯》中的发出朦胧的小桔灯属于后者。
那时的冬天是温暖的选自《海外文摘》,2005年第4期。
[美]斯多姆·斯德弗德
“你是不是认为我疯了?”每一次我去劳伦斯小姐家,她都会这么问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疯狂的一面。”我总是这么回答。
我没有受雇为劳伦斯小姐干活儿,但是每当我的哥哥去为这位老妇人干杂活儿的时候,我都忍不住要随同前往。
劳伦斯小姐每星期付给我哥哥5美元,让他为她劈木柴,点炉火,购买她需要的东西。我为她洗碗碟,有时候,也为她洗衣服。
母亲经常让我们捎带一些食物给劳伦斯小姐,希望能使她那瘦弱的身体增加一些重量。“别忘了为约翰摆上一个碟子,他今天可能会回家来的。”每次我把饭菜摆在餐桌上的时候,劳伦斯小姐总这么提醒我。她在那个餐桌上多摆一个碟子的习惯已经72年了,她在等约翰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归来。
“约翰的头发就像10月的橡树叶的颜色。谁都没有他那样美丽的头发。我母亲过去常说像那样一头美丽的头发长在一个男孩子头上真是被糟蹋了。”劳伦斯小姐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总会微笑着,脸上的皱纹更深了。有时候,当她因某件事情而大笑的时候,她的眼睛还会闪闪发光,不过那只有一瞬间而已。她看着约翰的时候一定是那个样子的。我想他们过去一定是一对非常漂亮的年轻恋人。
每个人都知道约翰已经在那个苦难的冬天死在德国的某个地方了,但是,劳伦斯小姐从来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最后,人们发现让她相信他总有一天会回来,比让她接受他已经死了的事实要容易并且仁慈得多。
劳伦斯小姐一直都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的父母、姐妹和朋友们都相继去世了,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她的客人就是我和我的哥哥,以及一位政府派来每月为她做一次健康检查的护士。
即使是在夏天,在我们每天下午离开之前,我的哥哥仍然要把劳伦斯小姐的那个大炉膛的炉子点上火。“真奇怪,”劳伦斯小姐说,“现在的天气跟过去大不相同了。在我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冬天是温暖的。我和约翰常常到树林里去散步,我会把手插进他的手套里。有时候,他伸手去摇树干,雪花就会掉下来,落在我们身上,但是我们从来不觉得寒冷。我和约翰在一起的时候,我从来不觉得冷。约翰走后,天气就变了,我再也没有觉得温暖过。”
当我听到劳伦斯小姐说这些话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也不仅仅是历史书中的一个事件了。对于我和哥哥来说,它是屠杀了千千万万个像约翰那样年轻男孩的一场可怕的灾难。劳伦斯小姐所感到的痛苦、失落和孤独像那场战争就发生在昨天一样鲜明和清晰。
我为所有死于战争的士兵感到悲哀,我为所有带着身体和心灵创伤回家的士兵感到悲哀。但是,我最为之悲哀的,莫过于劳伦斯小姐以及所有像她一样等待着她们的爱人回家的年轻女士。
在我最近一次去劳伦斯小姐家的时候,她又把她的全部故事向我叙述了一遍,不过,这一天,她要求我向她承诺一件事。
“你能答应我一件事吗?”她把她那瘦骨嶙峋的手放在我的肩膀上,“你愿意答应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约翰吗?必须有人记住约翰。”她声音颤抖着说。
“我记得约翰有一头像10月的橡树叶那样颜色的头发。”我说,“你们都是17岁,你们一起在树林里散步,他摇着树干,雪花掉下来,落在你们的身上,你们永远相爱。”
“是的,是的。”她叹息着,笑得非常忧伤,“你确实记得。现在,另外有人将会永远记得他了。”
爱情,是夏日的阳光,在雪花飘落的冬季,它让热恋的少男少女,感受着爱的温暖,憧憬着诗意的人生。
战火,是冬日的冰霜,在热浪袭人的夏季,它让等待着爱人回家的年轻女士,点燃炉膛,驱散心的悲凉。
全文没有片言只语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可字里行间充斥着它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1.“那时的冬天是温暖的”,“那时”是指什么时候?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意旨是什么?
2.哥哥为什么要在夏季,仍然要把劳伦斯小姐的那个大炉膛的炉子点燃?
3.找出文中描写劳伦斯小姐外貌的词语和句子,说说她给你的整体印象。对她的生活经历,你有何感想?
4.本文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写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请简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在塞尔维亚爆发,历时四年,最初参战的国家只有8个,其中有以德、意、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以英、法、俄为核心的协约国,后来战争扩大为38个国家参战,使世界各国蒙受空前灾难。
空中骑兵选自《青年文摘》(绿版),2005年第9期,内容有删节。
[美]爱姆布鲁斯·毕尔斯
这是1861年秋季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弗吉尼亚州西部的丛山峻岭之中,弯弯曲曲的山道旁,桂树丛中,静静地躺着一名年轻的士兵。
此刻,就在那片为密林所环绕的开阔地里,正埋伏着一支小部队,他们约有五十多人,正在养精蓄锐,准备袭击连日行军后已疲惫不堪的北方军步兵团。夜幕一降临,他们就会攀上悬崖,摸到那个贪睡的士兵把守的哨卡,翻过山去,从背后偷袭北方军。他们明白,如果失利,自己的处境将非常危险,为了这次行动能够成功,他们必须密切监视敌人的一举一动。
那个仍在酣睡的年轻人名叫卡特·德鲁斯,出生在弗吉尼亚一个相当富有的家庭,他的家就在附近。几年前的一天早晨,吃过饭后,他从桌旁站起身,走到父亲面前,平静而坚决地说:“爸爸,北方兵团已经到了克莱夫特,我想参加。”
父亲慢慢抬起头,默默地注视着儿子。过了一会,同样以平静的口吻说道:“去吧,孩子。但要记住,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履行你的职责,尽管你没有站在弗吉尼亚这边,但我想它会起来反抗的。但愿我们都能活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到那时,我们再来争论这一切。至于你妈妈,你也知道,医生说她现在很危险,恐怕只有几个星期了,就让她安静点儿,别去打扰她了。”
德鲁斯望着父亲,无言以对,默默地跪了下去,父亲轻轻扶起他,神色凝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就这样,德鲁斯离家上了战场。他作战勇猛,忠于职守,很快赢得了上司的信任和同伴的爱戴。这次,由于熟悉这里的一切,又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被派到这个至关重要的前沿位置担任警戒。可是,连日的行军,极度的疲劳,他终于支持不住,昏然入睡了。不知过了多久,他惊醒了。谁在说话?他迅即从臂弯里抬起头,透过树丛向四周察看,右手同时习惯地抓起了枪。
然而,映入他眼帘的却是一幅美极了的画面——矗立在天空背景下的一动不动的“塑像”,那是在对面悬崖上,岩石边,骑在马上的一个人,夕阳映衬出他那轮廓清晰的剪影。仿佛是一位大师的精美之作,更像是出自上帝之手的创造:灰色的戎装,笔挺的上身,跨下一匹高大的骏马,马鞍上横放着卡宾枪,一派军人特有的英武之气。看不到他脸的正面,只能看到他的太阳穴和连鬓胡子。他正俯视着悬崖下的山谷。
一瞬间,德鲁斯觉得睡了一觉,战争已经结束,自己正在美术展览厅观赏某位大师的作品。可是,一阵随即传来的清脆的马蹄声立刻把他从朦胧中拉回到现实里来: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那匹战马动起来了,走到了悬崖边,马的主人注视着下面。德鲁斯睡意顿消,意识到情况严重。他立刻俯下身去,小心地把枪架在灌木丛中,瞄准那骑兵的胸口。好了,现在只要手指动一动,一切就都解决了。
那人忽然转过脸来,望着德鲁斯埋伏的地方。深邃的目光,好像已经看见了德鲁斯的眼睛,并且一直看到了他的心里。
刹那间,卡特·德鲁斯全身一震,随即面色惨白,瘫软下去。慢慢地,已经扣住板机的手松开了。最后,头也重重地垂下,脸颊贴到草地上,一动也不动了。
然而不久,他的头又缓缓抬起,手指又缓缓扣住了板机。现在,他显得平静多了。是的,理智不允许他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从情感上来讲,他是多么不愿去伤害那个人。对!可以向他警告一下……不行!要是真的放他逃走,那后果不堪设想……士兵的职责在提醒他:必须把这个人打死,至少不能让他跑掉。
啊,不不,他只是来观赏风景的,一会就走,他什么也没看到。是的,还有什么别的办法,用不着开枪的……德鲁斯这样想着,不由自主扭头向山下一望——真是糟糕透顶!在北方军歇息的林中小路上,正蠕动着几个蓝色的影子,肯定是哪个愚蠢的军官命令卫兵出来饮马,可偏偏就没想到从山顶上望去,他们将暴露无遗。
德鲁斯恨恨地收回目光,重又去注视那个沐浴在夕阳里的骑兵。
“记着,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履行你的职责。”父亲分手时的话闪现在他的脑海里。
他再次端起枪,枪托抵住左腮,这回,他瞄准的是那匹马。他出奇地镇静,没有半点颤抖,慢慢地拉动了枪栓,将子弹推上膛,调整好呼吸,就像平常射击时那样自如。
枪响了……
卡特·德鲁斯重新装好子弹,继续他的巡视。
大约过了10分钟,一名军士小心翼翼地匍匐过来。德鲁斯没有回头。
“你开的枪?”军士小声问道。
“是的。”
“怎么回事?”
“一匹马,它就站在前边的岩石上,——呃,距离不算近,你瞧,它不见了。一定是掉下崖了……”说着,他的脸渐渐苍白,声音有点哽咽,他扭过头,不再说话了。
“嘿,德鲁斯,”军士像是觉出他的异样,便说,“别这么伤感,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该告诉我,莫非你认识那个骑兵?”
“是的。”
“谁?”
“我父亲……”
军士慢慢站起身,走了。
令人尊敬的父亲和牢记父亲教导的儿子,在战场上不期而遇。这是一个令人温馨激动的画面,然而父亲却在儿子的枪口下,坠落山崖。这看似违背常理的故事情节,却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它可以割断血脉,抹杀亲情、扭曲人性。但即使赢得至高无尚的荣誉,又怎能弥补那心灵的创伤呢?结尾意味深长,令人深思。
1.综观全文内容,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事情发生在什么时期?
2.父亲说:“尽管你没有站在弗吉尼亚这边,但我想它会起来反抗的。”你认为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3.请找出最终促使士兵向父亲的坐骑开枪的事件。
4.联系父子二人的性格特点,你认为若父亲先发现儿子他会怎么处理,请说明你的理由。另外,设想把士兵换成你,你该怎么办,请写一段文字来表明。
巧合是文学创作中使人或事物由出乎意料的因素造成凑巧相合的一种艺术手法,是用偶然性的情节来表现必然性的真实的艺术手段。巧合应反映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做到“出乎意料之外,在于情理之中”,成功的巧合应该是情节的偶然性与生活的必然性的统一。
同学们在写文章时,常常为如何开头伤脑筋。甚至很长时间还写不出一句话来,以致大叫困难。这是把开头看得太难了。
学习本组文章,可学习的写作技巧是很多的,在此我们不妨就它们怎样开头作些探究,以便在开头的方法上得到启发和借鉴。
1.《儿戏》开篇写直入主题的事件,渲染一种紧张的氛围,让读者的情绪被作者控制。
2.《和平鸽折翅》则是用几组性质相同或相反的画面,共同表现一个主题。每幅画面的开头,又都是落笔入题。
3.《冬夜》开头点明全篇的叙述内容,给读者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4.《废园外》开头先作一下解释,为的是说明写作的缘起和事情发生的环境。
5.《那时的冬天是温暖的》开篇写主人公提出的问题,在读者思想里形成问题,让他们感到有弄清楚这个问题的必要,有诱导他们往下读的魔力。
6.《空中骑兵》开头的景物描写,交待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的环境。
可见,上述六篇文章的开头方法,可从两个方面来概括:
一、开头就接触主题或与主题直接有关系的事件,不去说多余的话,不绕弯子;二、开头先解释几句,交代写作的缘由、时间、地点和故事发生的环境,然后接触主题如《废园外》、《空中骑兵》。其他四篇的开头,性质上均属于前者。
看来,开头并不是难不可及的事,只要用心感悟,你一定会掌握开头的要领的。
让战争远离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心愿。森林、鲜花、小鸟、美好的大自然,需要珍惜;城市、乡村、家庭、安宁的环境,需要保护;亲情友谊、人权,需要尊重……
请趾高气扬的大国和主战者们,不要剥夺情感,不要惊恐有谁超越你,不要到处挥舞“正义”之棒。要记住,苏醒的生命不会沉寂,该来的灾祸终究要到来。
1.我们的这个地球,每天都有战火,而在战争中丧生的人数与日俱增,你想对在战火中丧子的母亲说什么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根据下列提示,写一篇题为“楼下的水果店”的小小说。运用你的形象思维,设计人物的命运,编写一个故事。
提示:水果店的主人是一个腿有残疾的退役军人,他的妻子是一个农村妇女,他曾在中越战争中立过三等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