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中国历代名人情感解读-隋唐五代时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代帝王一夫一妻的楷模——隋文帝与独孤皇后

    独孤后“性妒忌,不设三妃。好读书,通达古今。其时多为文帝筹策,干预朝政,宫中称为‘二圣’”。——《隋史》

    隋文帝(541-604年),即杨坚,弘农(今陕西华阴)人,隋朝开国皇帝,历史上较有作为的一代君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很大贡献。曾为北周隋国公、隋王,581年废北周静帝,逼其禅让而自称帝,定都大兴,高筑城池,后改为长安,建立隋朝,成功地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已分裂三百余年的混乱局面。在位二十四年,后为其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谋杀。

    隋的统一,标志着胡汉文化嫁接的完成。隋文帝在不长的时间內,将中国重新置于同一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內令人民安宁生息,使中国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出现“开皇之治”盛世,此后这种政局稳定、国家统一的局面延续了三个多世纪,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五大繁荣时期(黄炎尧舜禹、夏商周、秦汉、隋唐宋、明清)中承前启后的第四个阶段,且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之一。然而他御下过严,令不少功臣未获善终;尤其废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令遗祸后代,竟使江山迅即断送,实为遗憾。

    杨坚之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官至柱国大将军,封隋国公。他承袭父爵。580年北周宣帝死,他在关西士族支持下入宫辅政,任宰相,进封隋王。581年他废黜九岁的静帝宇文阐,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并立即恢复汉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他称帝后,于开皇七年(587年)灭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正式统一中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602年大破突厥,夺回河套地区,把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

    隋文帝代周建隋,总觉得自己建国太容易,担心人心不服,一直保持高度戒备。他轻徭薄赋,勤于政事;每日晨起听朝,有时太阳偏西尚不知倦。为了隋王朝长治久安,他提倡节俭,并自己身体力行;平时进膳,所食不过一肉,使之成为风气;大杀贪官污吏,整顿吏治,执法严明,连自己子女也不放过。他还留意民间疾苦;594年关中饥荒,他流着眼泪责备自己无能,命令撤消日常膳食,不饮酒,不吃肉。他继续推行均田制,广开漕渠,搜查隐漏农户,重编户籍;改革官制,在中央建三省六部;第一个开创科举,以考试取士,影响深远。

    但文帝猜疑苛察,容易受谗言所惑,时常命左右窥视臣下,如有过失则加重罪。他有五个儿子,同为独孤皇后所生。他非常满足,公然道:“前代皇帝内宠太多,往往由于嬖爱而废嫡立幼。我没有姬妾,五子都是皇后所生,必然会和睦相处,不会像前朝那样发生争夺。”但宫中争夺继承皇位的斗争早已在进行,五子均不得善终。长子杨勇曾被立为太子,参决军政大事。但他奢侈好色,使文帝与独孤后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次子杨广同样货色,但善于文过饰非,貌似俭约,博得父母宠爱。杨广与越国公杨素勾结,揭发杨勇过失,竟使文帝怀疑太子有夺位意图。开皇二十年(600年)文帝废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604年文帝病重,杨广认为登基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不料信被误送给了文帝。文帝读后大怒。此时文帝宠妃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无耻地调戏她。文帝醒悟自己受了杨广蒙骗,拍床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大任,独孤后误了我的大事。”忙命在一旁的大臣草拟诏书,马上废黜杨广,重立杨勇。杨广却得到密报,与杨素等人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害死了文帝。

    隋文帝之妻即独孤皇后,他们是古代帝王一夫一妻的楷模。在当今民间评定的一个“古代皇帝模范夫妇”排行榜上,他们赫然拿了银牌(第二名)。独孤皇后与丈夫隋文帝一样,也是一个优点缺点都非常明显、功劳过错都非常突出的历史伟人。

    独孤皇后(553─602年),名伽罗,河南洛阳(一说云中即山西大同)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女。其姐为北周皇帝之后,其长女亦为北周宣帝之后。隋开皇元年(581年)她支持杨坚称帝,被立为皇后。正如文首所引史书之说,独孤是“女强人”,文帝便成了典型的“妻管炎”。开皇二十年她与杨素等谋废太子杨勇为庶人,另立晋王杨广;两年后病逝,卒谥文献,故后世又称文献皇后。

    566年独孤氏尚十四岁,其父独孤信见同僚杨忠之子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将来必成大业,故将伽罗女许配他为婚。独孤氏虽年幼而不凡,洞房之夜即要丈夫保证此生不纳妾。杨坚却偷改原义,立下誓言:“不和第二个女人生孩子。”此后果然帝后情深款款,相敬如宾。更离奇的是,此后不仅以铁腕严治后宫,不许丈夫广收后妃,也容不得别人纳妾;她每见朝士及诸王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不得重用。尤其是对儿子们的感情生活、婚姻大事,她必然强力干涉、擅自做主。她最容不得男人淫乱好色。独孤氏作为一夫一妻制的先锋,开了后宫一个新局面。

    独孤皇后通晓书史、谦卑自守、柔顺恭孝,且出自显赫世家,是隋文帝的积极支持者,很受文帝宠爱。皇后平日生活俭朴,不好华丽,专喜读书。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故宫中称之为“二圣”,甚有威望。文帝的政策中,有多少来自她的思想成分,实在难以估计。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处,皇后就忠心苦劝,于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当时突厥与隋贸易,有明珠一盒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殷寿让她买下。但她婉言谢绝:“如今戎狄屡次侵犯,将士征战疲劳,不如将八百万奖赏有功之士为佳。”此举立刻朝野传闻,受到百官称赞。大都督崔长仁是皇后表兄,触犯国家王法,按律当处以斩刑。文帝看在皇后情面,有意赦免其罪。皇后进谏说:“国家之事岂可顾私。”遂将崔处死。皇后异母兄弟独孤陀因滋酒逞凶残害百姓,曾受过皇后指责,故而怀恨在心,常以猫鬼诅咒她,按律当斩。皇后虽气得三天未进食,但最后还是请求文帝赦免其罪。皇后说:“如果独孤陀蠹政害民,妾不敢为其说情。但如今他是因为诅咒我而犯罪,所以我敢请赦免他。”于是独孤陀被免死。

    独孤皇后除了管理好宫中的嫔妃外,还十分注意保持与皇上的感情。她深知,必须以自己的柔情和体贴笼住皇夫,才能使之不致于为其他女人所迷惑。每当黎明钟鸣之际,皇后小心翼翼侍候文帝洗漱穿戴。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吃同乐同寝,相顾欢欣。她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坚持着,使文帝从不敢怠慢上早朝。在内宫,她对文帝的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皇帝每餐的食谱、每日的装束等事,她都亲自过问,妥善安置,让文帝能毫不分心地专理朝政。每至深夜同寝时,她常在文帝耳旁回忆往日情谊,细述夫妻恩爱,用柔情蜜意来系住文帝的心。好在文帝正致力国家大事,根本无多余精力在后宫脂粉堆中取乐;而贤慧干练的妻子所推行的种种措施,正与他的朝政改革密切配合,他自然极力支持。但文帝偶尔宠幸小宫女,竟为皇后残忍打死。直到皇后病逝,文帝虽感到失去了一条得力的臂膀,但也觉得解脱,开始尽情享受声色,宠爱宣华夫人与容华夫人。可一个花甲老人,哪经得起这种极情纵欲的煎熬?不久他就患上重病,卧床难支。他感慨地对左右道:“假使皇后在,吾不及此!”到这时,他才真正领悟了独孤氏的一片苦心。

    但独孤皇后在确立隋王朝继承人上犯了大错,对废黜忠厚的杨勇、改立伪善的杨广负有一定责任。谁叫她偏爱杨广?都说天下无不偏心之父母,而杨广又擅长演戏。选错继承人,这大概成了隋文帝与独孤后夫妇一生最大的错误。

    她究竟有多少个夫君?——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等与萧皇后

    萧皇后“云髻高耸、雾鬓低垂,腰似杨柳、脸似牡丹,美眸流盼、仪态万千”。——《隋史》

    中国历史上有多个萧皇后(及萧太后),本文中的萧皇后指的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另外,本人原本姓肖,其实与萧是同一个姓,后来其中有一部分逐渐被不规范地简化了而已。不管怎么说,提到历史上这些数量有限的本姓先人,我总还是有些愉快、自豪的。

    她曾是皇帝家的娇娇公主,也不断被各种极权男人玩弄来玩弄去;她曾贵为皇后,也曾屈尊为他人的侍妾;她曾有过承欢于帝王的殊荣和辉煌,也有过委身于蛮夷的羞辱和无奈。她一生经历了南朝、隋、唐等多个朝代,见闻过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她先后委身于隋炀帝(从晋王妃、太子妃到炀皇后)、宇文化及(淑妃)、窦建德(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王妃)、唐太宗(昭容)……不知道究竟有过多少个夫君。她一生竟然陪伴了至少六位帝王,实在是艳而不俗,人见人羡。她不是一个政治上有为的女强人,也不是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女伟人;随波逐流是她一生主要的特点,但也是一种被迫。有些人把她评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美女之一,有些人把她评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八位最著名的皇后之一;有些人说她连名字都没有,有些人说她叫做萧绰——她便是隋炀萧皇后。

    萧皇后(566—648年),原籍南朝兰陵(今皖北、苏北、豫东与鲁南交界处的安徽萧县),南梁孝文帝萧岿之女,梁天保五年诞于南梁国都江陵(今湖北境内),天生尤物。根据文首所引《隋史》中的描述,足见她长得何等的美艳出色。因为她的生日是在阴历二月,习俗认为不祥,故其父萧岿将她寄养在六叔萧岌家。她的母亲也只求她“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久萧岌夫妻故去,她又被贫穷的舅舅张轲收养,在楚地的民间长大,并亲身劳作。隋开皇二年(582年),文帝杨坚为十四岁的晋王杨广向后梁求选晋王妃。但宫中几位公主的八字都与杨广不合,于是萧岿将她从舅舅家接回来,一合八字竟然大吉,于是选其为晋王妃,送去山西杨府完婚。

    萧氏美貌有德行,史书里说她“性情婉顺,有知识,能作诗文”,很得杨坚和独孤皇后夫妇俩的喜爱。当时著名的占卜奇人或曰预测家袁天罡亦为她的相貌所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其生辰八字,最后得出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杨广对大他三岁的萧氏,倒也是十分宠爱和尊重,千种爱怜,万般情怀。除了她确实长得如花似玉、风情万种外,袁天罡的那句话也是杨广莫大的希望:既然萧氏会“母仪天下”,难道自己不是也会贵为帝王吗?毕竟那时他还不是太子。杨广这人野心勃勃,手段阴狠,但又能长远谋划。

    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广战胜其兄杨勇,被更立为太子,萧氏为太子妃。仁寿四年(604年)杨广弑父篡权,在长安即帝位,册封萧氏为皇后。杨广一改过去的克制假相,变得极度骄奢淫逸,不但极度挥霍,而且贪于女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君王之一。萧皇后曾作《述志赋》以劝谏,杨广却不为所动,依然故我。萧皇后知道大势已去,从此对其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杨广开运河、游江都(今江苏境内)、大铺张时,有宫人告诉萧皇后宫外大家都要谋反。萧皇后却无动于衷,只是说:“你自己去报告皇上吧。”杨广听了宫人的报告,却大怒而立斩之。后来又有人告诉萧皇后,连宫廷里的禁卫们也要造反。萧皇后却说:“事已至此,无可救药。不用报告了,否则也只不过让皇上更恼火而已。”可见她是有远见的,就像毒瘤,反正要亡了,还不如快点。

    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大将宇文化及捕杀杨广于江都,后自立为帝,船载萧皇后、宫人和珠宝无数,北归至山东聊城苟安,并封她为淑妃。其实,早在隋炀帝在位时,因他老是在外寻欢作乐、纵欲酒色,渐渐冷落了萧皇后,后宫凄清之下,宇文化及便已与她郎情妾意、勾搭成奸,“一枝红杏出墙来”。

    不久,胸无大志的宇文化及,在风云飘摇中,又为其手下王薄所杀。萧皇后则被义军首领窦建德接入军伍中,爱其美貌,据为己有,令她为宠妾。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王朝,封萧皇后八弟萧瑀为内史省内史令。而窦建德亦很快被唐军消灭,萧皇后再次成为漂亮寡妇。

    唐武德二年(619年),嫁入东突厥的隋义成公主(即杨广胞妹、萧皇后小姑子)派使者来接萧皇后入突厥她那里暂住。萧皇后即携孙杨政道、侄孙萧嗣业共赴大漠,此后寄居突厥处罗可汗长达九年,并两度出嫁,先后成为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

    627年玄武门兵变,李世民登基为唐太宗,萧皇后之弟萧瑀任左仆射,后迁晋州都督、太常卿,其长子萧锐娶李世民长女襄城公主,受到天子厚待。贞观三年(629年)一代名将李靖大破突厥,迎萧皇后、杨政道等回唐。时萧皇后已六十四岁高龄,仍显得风姿绰约、魅力无穷、毫不露老。李世民封之为昭容,非常礼遇,赐其良宅,留居京城长安。据说,李世民在最初看到她的那一瞬间,甚至怀疑她是否真的是萧皇后,因为她的外表和实际年龄实在不成正比。一个年已花甲的妇人,竟还是那般光彩照人,真的令人难以置信!

    此后,萧皇后在盛大的唐宫中度过了长达十九个春秋的平静晚年。贞观二十二年,她以八十三岁高龄病逝。大度的李世民,竟下诏恢复她隋朝皇后的封号,谥曰愍,以皇后礼仪出殡,并送到江都与杨广合葬。

    亲历千般沧桑、大展万种风流,道不够的艰辛、说不完的荣耀,全融进了萧皇后漫长的八十三岁生命历程,使她成为一个命运奇特的女人。她的一生享够了荣华富贵梦,但也历尽了沧桑桃花劫。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女子不计其数,然而能像她这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却是寥寥无几。不过古代是男人为中心的社会,女人都是男人手中的玩物,而萧皇后尤其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尔致被无数次推来送去。

    贤明皇帝和两个贤明娘娘——唐太宗与长孙、徐惠

    “吾荷顾实深,志在早殁,魂其有灵,得侍园寝,吾之志也。”——徐惠

    唐太宗(598—649年),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有作为的少数几位君主之一。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626—649年在位)。被尊为“天可汗”,毛主席诗词里“唐宗宋祖”中的“唐宗”。有人甚至认为他是中华帝国千古一君。

    李世民出生于武功(今陕西境内)。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为名。年仅十六岁的他,在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为突厥可汗兵困雁门中应募勤王,崭露头角。大业十三年(617年),其父李渊被任为太原留守,他随从来到晋阳(今山西太原)。此后他协助李渊晋阳起兵、推翻隋朝、攻克长安,并镇压义军、平定中原、降服夷狄,次第生俘高德儒、消灭薛举、歼灭刘武周、生擒窦建德、迫降王世充等,显示出一等才干,建立了赫赫功勋,论赏应排第一。后与兄弟争夺皇位,先后聚集能臣敬迟敬德、李靖、程咬金、秦叔宝、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孔颖达、魏征等勇将文士,在626年玄武门之变中取胜称帝,后改元“贞观”。

    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于政治、军事、社会、文教各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他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警,并听从贤臣魏征的劝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明怀柔,轻徭薄赋,疏缓刑罚,并进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创立“贞观之治”,社会出现局面安定、生产发展,“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况,使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繁盛的封建国家。但他晚年亲征高句丽,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返;并有广建宫室等奢侈现象。末岁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即唐高宗),总结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他还善诗文、书法,《全唐诗》和《全唐文》中均收有不少他的作品,却并不事张扬。贞观二十三年病逝,谥号“文皇帝”。

    唐太宗作为一代名君,其后妃中也有两个和他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一个是皇后长孙氏,一个是徐妃名惠(当然还有女皇武则天)。作为皇帝,唐太宗的宫闱生活与历代封建帝王并没什么不同,广占众媛,妻妾成群;皇后虽只一个,妃嫔为数众多。他还曾多次进行挑选美女和才女的活动,中华第一女皇武则天原本就是他选中的小妃。但是,在唐太宗众多的后妃中,能以自己的贤德对其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贞观前期是长孙皇后,贞观后期主要是徐妃。唐太宗能成为千古一帝,与她俩尤其长孙皇后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601-63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名长孙无垢,祖先为北魏拓跋氏,生于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她从小爱好读书、精通文史,通达理仪、贤淑宽和,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其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她年龄虽小,但对内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对外又不失为李世民的得力谋士。

    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所向无敌。当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之间嫌隙日益加深时,她对公公唐高祖李深渊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他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挺身而出,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激励士气,左右兵将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她被册立为后。

    作了至高无上、母仪天下的皇后,长孙氏并不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每日早晚必去请安,像个普通儿媳那样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对后宫的妃嫔,她也非常宽容和顺,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劝唐太宗要公平地对待每位妃嫔。她对妃嫔生的子女“慈爱逾于己生”。妃嫔害了病,她甚至把自己正在服用的药送去,因而“宫中无不爱戴”。也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现象。这便使唐太宗能不受后宫是非干扰,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长孙皇后虽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生性节俭简朴,所使用的一切衣服用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并为唐太宗励精图治施行政策作出了榜样。

    唐太宗知道长孙皇后深明大义、端直有道,故对她十分器重,下朝后经常要和她谈起国事。她却不愿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干预朝政,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唐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不愿多语。不过她也能做到劝让唐太宗不枉杀一个忠臣,并有“居安思危,任贤纳谏”之见。

    长孙皇后最重要的贡献是防止外戚专权。皇后之兄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故唐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之虚衔。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政举,也得益于长孙皇后的良言劝导。皇后之女长乐公主被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在公主出嫁时,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高祖之女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最大的幸运了。”

    直言敢谏的魏征经常触犯“龙颜”。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后宫恨声地说要杀掉魏征。长孙皇后悄然退下,一会儿又穿着参加隆重礼仪的朝服走上。唐太宗十分惊讶。她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现在魏征直谏,正说明陛下圣明啊,我怎么能不庆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从此对魏征等忠臣更加倚重。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避暑,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并未缓解。在身边服侍的太子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却遭到皇后坚决的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有损于国家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唐太宗奏告,只是把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什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时对国家并无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她还竭力举荐房玄龄为首辅之臣。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太宗非常悲痛,感到从此“失一良佐”!

    而在唐太宗晚年,对他影响较大的是贤妃徐惠。徐惠(627—650年),湖州(今浙江境内)人,父亲乃当地名士徐孝德。据《新唐书》云,徐惠早慧,生仅五月即能言,四岁能读《诗经》、《论语》,八岁会作诗文。(其父要她仿屈原《离骚》作诗,她援笔即成《拟小山篇》一首:“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想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聪名绝顶,才思敏捷,辞致清丽。且长相娇好。唐太宗闻其名,十四岁时召为才人。入宫后,她仍博览群书,遍涉经史,才学益进。不久即拜婕妤,进充容,上书论时政,见解精到。并得太宗之深眷,两人结为心魂知己。《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其代表作《赋得北方有佳人》(“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可与当时男作家媲美。

    徐惠自入宫以后,虽位列妃嫔,但贤淑知礼,对国家大事也十分关心,经常和唐太宗谈论国是、放言朝政,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唐太宗喜欢她知书善文、纵议古今的才华,把她看作是长孙皇后一样的人物,对其见解也颇多接受。徐惠矜持、多才、温情、幽默,给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贞观后期,由于唐太宗频繁发动战争,徭役和兵役征发空前严重,造成了社会矛盾激化,官民皆怨。因此,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徐惠向太宗上《奏疏》进行劝谏,指出“黩武玩兵,先哲所戒”,例举“秦皇并吞六国、晋武奄有三方,反成覆财之业”,说明“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进谏太宗节俭,不宜大兴土木。这篇疏文结构严谨,声情并茂,论据充实,真切感人,深受唐太宗赞赏,接受其劝,并赐以厚礼。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徐惠哀思成疾,久卧不起,且不肯进药。从文首所引的她那几句表白,可知实在是赤胆忠心。在她眼里,唐太宗不仅仅是皇帝,更是丈夫,是知己。连继位的唐高宗看在眼底,也不禁动容。徐惠对太宗的偏执之情,让她在次年便送了命,寿仅二十四岁,真是天妒红颜,生如流星。她被赠封贤妃,陪葬于唐太宗昭陵石室,终于实现心愿,与心爱之人永远相守一起。后世封这位才情不凡的女子为桂花之神。

    文成入藏,吐蕃大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知书识礼,贤淑端庄,博学多才,除笃信佛教,还兼通卜之学”。——后世史书

    松赞干布(617?—650年),中国唐朝时期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藏族吐蕃王国的创建者、民族英雄。汉文史籍称作弃宗弄赞、弃苏农或器宗弄赞。生于穷哇达则(今西藏山南地区),在赞普(藏族称其首领)位二十余年。因松赞干布最早引佛教入吐蕃,故后世藏文史书又将其与墀松德赞、墀祖德赞并称为吐蕃时期“三大法王”。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以游牧或农耕为业,其纺织和铸铁技术水平很高。629年,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被叛乱贵族害死,他在动乱中继承了第三十三世赞普之位。年少的松赞干布作战骁勇,很有谋略;在叔父与大臣禄东赞等人的帮助下,他削平内乱,降服并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青藏高原。632年,他们渡过雅鲁藏布江,从山南迁都逻些(今拉萨),后来又建宫殿于布达拉山(今布达拉宫),完成父祖辈的统一大业,正式建立奴隶主统治的吐蕃王国。

    松赞干布有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职官、军事等制度;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制定文字,统一度量衡和课税制度;从中原及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等地引进文化、技术,包括佛教,使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迅速进步,为西藏乃至整个大青藏高原地区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的大中国的历史发展。

    松赞干布积极寻求建立和发展与周边部族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巩固和发展新生之吐蕃政权。他先是迎请娶泥婆罗王之女尺尊公主为妻。641年,他又至柏海(今黄河上游之扎陵湖与鄂陵湖,在青海玛多县境内)迎娶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大唐王朝结成和亲关系,并先后修建了著名的大昭寺、小昭寺。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卒,唐高宗即位,封其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宾王等,并镌刻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松赞干布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求置于太宗灵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

    唐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卒于彭域(今西藏彭波),唐朝遣使臣鲜于匡济贲资书入吐蕃吊祭。

    文成公主,中国古代杰出的女性外交家、和平使者。生平、原名不详,唐太宗养女,松赞干布之妻,吐蕃王后。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仰慕大唐繁盛,派遣大相噶尔东赞为请婚使者,三次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赴长安请婚。唐朝大画家阎力本的力作《步辇图》,就是反映的这一个场景。最终,唐太宗以养女文成公主许嫁之;并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主婚使,带着丰厚的嫁妆,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入蕃。那是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他们行程达三千多公里,历尽千难万险,沿路传授农耕技术,终于走上了“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这条路线与今之青藏公路、青藏铁路自然无法匹比,但其意义同样极为重大。

    文成公主他们途经吐谷浑境时,受到河源郡王诺曷钵及其妻弘化公主的热情款待,临走时依依不舍。松赞干布率领吐蕃群臣,亲自到河源附近柏海迎接文成公主一行,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洞房花烛、男欢女爱之夜。松赞干布以子婿之礼谒见江夏王,然后与文成公主同返逻些,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并于玛布日山(今拉萨布达拉山)专建宫室安置文成公主。至今布达拉宫尚保存有他们成婚洞房的遗址。

    吐蕃人原住帐蓬,正是为迎接文成公主才特地修建了华丽的王宫。吐蕃人原穿很笨重的毡裘;和亲后,由松赞干布牵头,贵族、大臣开始穿更舒适、轻便的丝织品衣服。文成公主还建议他们废除了赭色制土涂敷面颊的不好习俗。

    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到吐蕃后,还用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主持修造了小昭寺,安放自长安带去的佛像、佛塔、经书等(后移至大昭寺)。今大昭寺前的公主柳,传说亦为其亲手所栽;著名的“甥舅同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此树旁。

    从后世史书可知,文成公主笃信佛教,且博学多才。她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入蕃时,除携带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外,她还携带了大量其他物品,如生产技术、天文历法、种树、医学书籍和谷物蔬菜种子、药材、绢帛等。传说文成公主还随带了侍女、工匠、文士和乐队五千五百人,及牲畜、车舆、马骡、骆驼多种,可谓浩浩荡荡、声势夺人。乐师为他们演奏,音乐悠扬;文士为他们整理、编写文献,事务条理。

    此后,吐蕃人学会了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和种植蔬菜。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同时,中原地区的养蚕、医药、历算、纺织、造纸、酿酒、制陶、碾磨等技术与设备也都传入了吐蕃。吐蕃过去没有文字,用绳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来记事;受唐文化影响,松赞干布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吐蕃学者又参考唐朝历法,创制了吐蕃历法。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至今。她还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等。

    而这一切,都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唐蕃亲密、友好、合作关系的加强,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唐蕃此后两百多年间很少有战事,使臣和商人、工匠频繁往来。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夫妻感情深厚,恩爱和睦。丈夫爱慕妻子的美丽、聪明、贤惠,妻子敬重丈夫的英伟、果敢、有为。两人都笃信佛教,有共同语言,他们在一起度过了整整十年的美满、幸福生活。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则继续在吐蕃生活了长达三十年时光。她一直深受吐蕃人民的敬重和爱戴。在她去世后,其非凡事迹在藏族地区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在今天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里,还有她与松赞干布的彩塑像,颜色鲜丽,形态逼真。

    受到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成功的影响,此后唐中宗时期(公元710年),金城公主也被远嫁藏王尺带珠丹,同样起到了唐蕃友好的作用。

    她应该感谢李氏父子——武则天与唐太宗、唐高宗

    “乍忆翠山梦里魂,阳台路隔岂无闻。未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唐高宗与武则天

    武则天(624—705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政治家。本名武照,称帝后自名曌,祖籍并州文水,生于四川广元。乃父武士镬是山西大木材商,寒门地主出身,曾与唐高祖李渊友好,后在其手下做行军司铠参军,并力劝李渊起兵反隋,最后做到工部尚书、应国公,这才成为贵族;生母是武士镬续妻,隋朝宰相、遂宁公杨达之女。武氏曾以强硬的手段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取李唐江山代之而最后又还之。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功过均巨、最复杂、最难说得清的一个女人。她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有出众的美貌和非凡的魅力,同时又心狠手辣、性情旺盛。

    武则天生于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第、低微的出身,又使她饱受流俗的轻视。但她不甘埋没。这一特殊的境遇与遭际,强烈地刺激着青少年时代的她,陶冶了她狂妄地去追逐和攫取最高权力,以达唯我是从的欲望,和冷酷而不择手段地去报复一切的心理。这一点成为她一生功过参差的修养、品德、性格和心理的根源。

    武则天先后作过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父子俩的妻子,当过妃子、皇后、太后,后又自立为女皇,除了自己的才干、努力在起作用外,与李氏父子的宠爱、扶助(尽管也许是无意识的)亦有很大关系。她应该感谢他们。

    唐太宗(598—649年),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有作为的少数几位君主之一。在他入主期间,中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被称为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详细情形见本书上文《贤明皇帝和两个贤明娘娘——唐太宗与长孙、徐惠》。

    唐高宗(628—683年),即李治,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唐朝第三代皇帝(649—683年在位)。即位前几年,他平定了几起宫廷谋反,帝位由此得以巩固。当时,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和百济侵攻新罗,应新罗国之请,高宗曾先后派兵援助,并大败援助百济的倭国军,破百济。又派兵消灭西突厥,使安西都护府更向西迁移了许多。唐朝版图以唐高宗时为最大,且当时唐朝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是武则天的第一个法定丈夫。入宫之前,武氏的生活并不如意。她的童年、少女时期,随做官的父亲在四川生活;后来父亲去世,同父异母的兄长对她们母女很刻薄,因此武氏在长安和母亲有过一段很艰难的生活。武则天十四岁时(贞观十一年即637年),以长相俊美,被唐太宗挑选入宫为才人。武氏于豆蔻年华入宫,母亲伤心恸哭。武氏却安慰她:“母亲不要难过,女儿得以一近天颜,怎知不是福分呢?”

    武则天行事干练、善解人意,再加上姿色娇艳,颇得唐太宗欢心,并赐其名武媚。进宫一年多之后,太宗又发现她学识尚好,且懂礼仪,便把她从侍穿衣着的行列调入掖庭宫(御书房)侍候文墨。这一重大变动,使武氏开始接触皇家公文,了解一些宫廷大事,并能读到许多不易得见的书籍典章,眼界顿阔,日渐通晓官场政治和权术。唐太宗还是比较爱她的,却又深知她非一般女子,才智卓越,野心勃勃,故又怕她危害李氏江山,不得不尽量疏远她。两人处在一个微妙的关系与距离上。

    据说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名曰“狮子骢”的烈马,高大剽悍,但性格暴躁,不好驾驭。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候在侧,说道:“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此番言语凶狠残忍,全然不似出于一位柔弱女子之口。太宗也嫌她太过凶残,故颇为不悦。再加上某一年,空中出现太白金星,因为古书(即所谓袁天罡之《推背图》)里记载“三代之后,女主武王”,而宫中武性女子惟武氏一人。唐太宗尽管贪恋女色,但为了社稷,从此便绝不接近她,将她贬为奴婢,视作妖惑。武氏只能接受粗茶淡饭,在屈辱、嫉妒中长大。

    唐高宗李治是武则天的第二个法定丈夫。唐太宗尚在时,因其身体不适,时为太子的李治入奉汤药,恰好武氏侍侧。李治见她长得美丽动人,不禁心神动荡。两人目光交错时,武氏面含羞色转过脸。但李治苦于没有机会私下与她说句话。一天周围无人,武氏奉金盆水跪进,李治将手伸进水盆里,把水洒在武氏衣服上,且有意挑逗于她(见文首所引诗前两句)。武氏心领神会,随即宛尔一笑,巧妙回之(见文首所引诗后两句)。李治大悦,遂携其手,迅即交欢于宫内小轩僻暗处,极尽缱绻。事后武氏执衣而泣:“妾虽微贱,久侍至尊,欲全陛下之情,冒犯私通之律。异日居九五,不知置妾身何地耶?”李治解下所佩九龙羊脂玉钩给她,曰:“即不讳,当册汝为后。”武则天在孤寂的生活中,逐渐与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并海誓山盟。

    649年唐太宗驾崩后(武则天二十六岁),按照惯例,受宠幸但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们,全要到城郊的感业寺削发为尼;生育过的,则要打入冷宫,为死去的皇帝守寡。两年的尼姑生活,使武氏全面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

    唐高宗即位后,三十一岁的熟女武则天被复召入宫为昭仪,进号宸妃(永徽五年,654年)。看来,李治确是一个多情多义之人,并没有忘记他以前说过的话。不久,唐高宗更欲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然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元老重臣均表示反对。高宗在李义府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永徽六年立武氏为皇后。因有皇帝宠幸,武氏在内宫斗争中稳操胜券。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均遭贬斥,最后还惨为武氏所害。

    显庆年末期,唐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氏得以逐渐掌握朝政。她逐渐显露的出色才干,使高宗对她宠爱之余还另眼相看。显庆五年(660年),武氏受高宗委托决百司奏事;后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从此,武氏已成为操纵实权的唐王朝统治者,高宗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由于武氏处理政务有章有法,不似高宗久诿不决,甚为群臣所敬服。高宗虽厌其独行独断,但许多国家大事又不能不倚重她。这样就使武氏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竟与高宗同临紫殿,一起接受群臣朝拜。

    唐高宗也曾后悔,图谋收回大权,并密令中书侍郎上官仪草诏废后。岂知机事不密,谋泄不果。武则天手辣心狠,先下手为强,立将上官处死。不久后,她又残忍地剪除亲骨肉,先是毒死太子李弘,立次子李贤;见李贤有为,旋又废他为庶人。高宗对武氏过于宠爱,而他自己又体弱多病、性格怯懦,更加促成了武氏的擅权与来日的登基。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以皇太后之尊临朝称制。次年,她又废中宗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但使居别殿,不得干预政事。又迁庐陵王于房州(今湖北房县),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并改官名。是年11月,武则天平定徐敬业叛乱,又斩杀奏请她归政的裴炎。她奖励告密,任用酷吏(如“请君入瓮”的来俊臣),严刑逼供,屡兴大狱,李氏宗室、朝臣冤死者无数,独武姓一族专权天下,嚣张之极。又令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可自行荐举升官或作官。载初元年(690年),武氏亲自主考贡士于洛城殿,开创了后世的殿试制度,发展了科举制度。这样便可大量吸收新兴地主进入政治舞台,从而打击了豪门世族。

    武则天陆续将李姓诸臣一一诛杀,平息匡复李唐诸王之乱,将叛变众臣放逐岭南,连投降的上千兵将也斩绝杀尽。有个和尚伪造了一部佛经,书中宣称武氏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佛祖派她下凡以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又有个名叫傅游艺的官员,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氏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越来越多。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达六万多人。此时,身为皇帝的李旦已名存实亡,被迫将王位让给母后。

    载初元年,武则天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在位期间,她能纳谏,并善于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委以重任,如狄仁杰、姚崇、娄师德、郭元振、郭子仪等,都为一时俊杰,史称“累朝得多士之用”。又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整顿田制,曾颁行农书《兆人本业记》。加强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但豪奢专断,亦颇多弊政。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在大臣张柬之等拥戴下复位,上尊其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武氏病死于东都洛阳,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并留下一块无字碑来。“无字胜有字”,意味深长,更显出她的英明。“千秋功罪,任与后人评说”!

    尽管武则天有很多、很大的缺点、过错,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作为古代社会的一介女流,她能承太宗贞观之治、启玄宗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政绩蜚然、彪炳史册,应该得到我们的肯定与敬仰。连宋庆龄也赞扬她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正如明代一位无名诗人在她无字碑上所题:“乾陵松柏遭兵燹,满野牛羊春草齐;惟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

    作为史上唯一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绝对的铁腕人物;然作为女人,她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全唐诗》里录有其作品多首,如《如意娘》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充满情思。但不知是写给她那众多面首的,还是在追忆她那前后两任法定丈夫、而且是她的“伯乐”且恩人——唐太宗与唐高宗——呢?

    女皇的宠幸使一个个小人物飞扬跋扈——武则天与薛怀义、张氏兄弟

    “臣闻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圣格言也。陛下内宠已有薛怀义、张易之、昌宗,固应足矣。近闻尚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奉宸内供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愚职在谏诤,不敢不奏。”——朱敬则

    武则天(624—705年),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本名武照,称帝后自名曌,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境内),生于四川广元,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周,690—705年在位)。详细情形见本书上文《她应该感谢李氏父子——武则天与唐太宗、唐高宗》。

    唐朝及其以前,中国人对男女性事还不是很禁忌。武则天的第二任丈夫唐高宗李治在世时,一直体弱多病,性情旺盛的武则天难以尽兴床笫之欢。683年唐高宗去世后,掌握极权的她,便在后宫广纳面首(男宠)。她所纳的第一个面首是薛怀义。薛怀义本名冯小宝,原京兆(今陕西省雩县)人,三十来岁,正当盛年,本是洛阳城里一个贩卖脂粉(“以鬻台货为业”)的市井无赖。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个同样个性张扬、淫荡多欲的女人)发现他身体魁梧强壮、男性能力出色(“伟形神,有膂力”),视为宝物,于是亲自为他沐浴更衣,引他进宫,正式推荐给寡居多年、正寂寞上火的母亲。武氏一试,性器果然甚佳,便任命他为侍从。此后,武氏和冯小宝夜夜同枕共眠,沉溺在云雨之欢当中,越来越热爱难离。为了让他出入宫禁方便,又因他不是士族出身,武则天乃赐其与太平公主之夫、驸马薛绍同姓薛,并改名叫薛怀义。随即,又让他与薛绍联宗,并让薛绍称他为叔父。

    从《旧唐书·外戚列传》的记载来看,薛怀义既是武则天的面首,同时也是太平公主的情夫。入宫之前,薛怀义便早已与她有染,对他的性力已提前检验并见识过了。可以说,他是这母女俩共享的男妾。薛怀义曾主持重修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明堂等;还在垂拱四年(688年)光宅政变中,因制伏“反武派”有功,于是“出入乘厩马,中官侍从,诸武朝贵,匍匐礼谒,人间呼为薛师”,自然非常威风。此后,他更是接连被晋封为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右卫大将军、大总管、鄂国公等,并曾统领军队远征突厥。他有恃无恐,颐指气使,骄横傲慢之极,富贵而放纵,多蓄女子于外。女皇母女的宠爱,使得这个小人物竟如此飞扬跋扈。

    又因后来武则天有了其他内宠,薛怀义渐为疏离,深为妒恨,更加为非做歹、猖狂放肆,于来年恣意纵火,烧毁了以百万巨资建起的宏伟华美的明堂。武氏很是厌恶和恼怒,但也自觉难堪,不好亲自下手。薛怀义却益发骄纵,并到处张扬武氏与自己的私事。太平公主在武氏暗许下,便与其乳母合谋,择膂力女人数十,于695年扑杀了他。

    当时,武则天虽年已七十龄,春秋甚高,却齿发不衰,丰肌艳态,宛若少女。颐养之余,身体丰腴,欲心转炽。在薛怀义之后,武氏宠幸的面首甚多,还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沈南缪、柳良宾、侯祥、僧惠范等多人。这些人都是以“阳道壮伟”而深得武氏宠爱。此类面首,大部分也是经过了太平公主的亲身尝试之后,再推荐给乃母的。

    据说张氏兄弟属世家子弟、宰相之后,原籍中山义丰(今河北安国),是年纪二十挂零的后生仔,生得俊貌美姿,“面如莲花”,又善音律歌词。在网上的一个“中国历代帅哥排行榜”上,这哥俩竟高居第七位。两人均涂脂抹粉,着锦绣豪华衣装,且聪明伶俐、精力旺盛、侍寝本领大,同事武则天,弄得她舒舒服服、身心愉悦,深受武氏宠幸。他们兄弟二人平步青云,先被任为中郎将和少卿,后屡被加封晋升,成为女皇晚年的主要亲信。因武氏年事已高,政务多委于张氏兄弟具体操作。二人因而狐假虎威,权倾朝中。连武氏之侄武承嗣、武三思等,都争着为其执鞭牵马。在武氏生前,他们做威弄权、结党营私、干预朝政,一直备受宠信,炙手可热,骄横无比,与薛怀义一个模样。

    鉴于历代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武则天也想仿效,后人甚至说她亦有“后宫三千”,极言其男宠之众。据《旧唐书》记载:“天后令选美少年为左右供奉。”左补阙朱敬则大胆进谏,表示反对(见文首所引之句)。可武氏对他的犯颜直谏,不但没有大发雷霆,反而多加褒奖,说是“非卿直言,朕不知此”,并赐之钱物。这样以来,既掩盖了她在宫中的丑闻,保全了面子,又收到了广开言路的良好政治名声,足见女皇手段之高明。

    神龙元年(705年),正宰相张柬之和桓彦范等人,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无力发飙之际,率左右御林军突然发动政变,迎立太子李显入朝,逼武氏让位李显复为中宗,恢复国号“唐”。而张易之兄弟也被围诛于迎仙院,再枭首于天津桥,落得应有的下场。其实,二张对李唐复辟倒是有功的。武氏晚年在立谁为太子上犹豫不决时,二张都举庐陵王,对武氏应有所影响。

    武则天把满足性的需要当作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后人分析她的高寿,除了接受佛、道两家的养生思想与学说,注意起居饮食、思想情志,且重视导引术等体育活动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与她晚年在性生活方面过得愉快而满足,男女交合,阴阳调和,内分泌平衡分不开的。

    大唐之灾敢说跟贵妃无关?——唐明皇与杨玉环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唐明皇(685—762年),即李隆基,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唐睿宗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嫡孙,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生得器宇轩昂,善骑射,通音律,并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干(史称他“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他上继唐太宗(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武周雌皇)两代的成功经营,到他统治时期唐朝达到极盛,历史上将其统治早期叫做“盛唐”。

    李隆基出生之时,正是武则天主政做女皇之际。他从小就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宫廷变故,这也许促使他形成了意志坚定的性格,素来颇有大志,一言一行很有主见。他是在先平定韦氏集团阴谋篡权、后贬逐太平公主而登上帝位的。唐玄宗登基后励精图治、勇于纳谏、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果断、英明有为;在大臣姚崇、宋璟、韩休、张九龄等人的支持下,对武则天统治后期以来一度混乱的政局进行整顿,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当时政治清明,国强民富,社会稳定,物质繁荣,文化发达,科技先进。大诗人杜甫后来作诗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游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但是,唐玄宗晚年沉缅女色、贪图享乐,宠爱杨贵妃,任用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等奸臣,生活腐化,朝政腐败,巍巍大唐王朝已走上下坡路。“渔阳鼙鼓动地来”,天宝十四年(755年)终于爆发了由安禄山、史思明等外官引领的“安史之乱”,叛军很快攻陷洛阳,向长安挺进。大厦将倾,次年唐玄宗往西仓惶出逃,随行御林军将士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境内)发动哗变,先是逼杀杨国忠,后又让人缢杀杨贵妃,使之成为皇帝的替罪羊、替死鬼(一说杨贵妃当时并未真死,后来还随人远去了日本岛国)。唐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境内)即位,是为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唐玄宗于758年回到长安,曾被李辅国率兵幽禁,宝应元年(762年)在思念杨贵妃的悔恨与寂寞中郁郁死去。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杨玉环(719—756年),号太真,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县,或说陕西华阴县),一说原籍广西容县,蜀州司户杨玄琰之女,唐玄宗之贵妃,故后人称之杨贵妃,“肌肤胜雪,丰艳照人,风情万种”,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氏不仅姿质绝色,且才艺出众,善歌舞、通音律,代表作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由唐玄宗创作并伴奏,杨贵妃表演,二人配合默契,可谓艺术知音),又会谈琵琶。她还能写诗,《全唐诗》里收有其《赠张云容舞》一首:“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属于那种香艳之辞。

    734年,杨玉环被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纳为王妃,时年她十六岁,李瑁也约十六岁。737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猝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人能使他满意。太监高力士为讨唐玄宗欢心,向他推荐了杨玉环,言称其长相与惠妃神似,且还有超过之处。740年唐玄宗临幸骊山温泉宫,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云雨快活一番之后,万分喜爱,先令其出家,号太真,住太真宫。745年,唐玄宗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之女为寿王妃,册封杨氏为贵妃;时年唐玄宗六十一岁,杨玉环二十七岁。父夺子妻,且年龄相差悬殊,冒天下之大不韪,成为唐朝宫闱里的一大怪闻。

    正如文首所引白居易的诗句中云,唐玄宗甚爱杨氏,曾言“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称赞她是其“解语之花”。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君王不早朝。杨氏有三个姐姐,皆国色,也被应召入宫,侍奉天子,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尤其老三虢国夫人天生丽质,不假脂粉。正因如此,当时民间竟有生小孩希望是女孩、将来能入宫做妃子以荣耀家族的观念(“不重生男重生女”)。杨氏的兄弟亦均被赠高官。甚至其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唐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取乐时便令其计算账目,被陛下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乃至荣登诸臣之首——宰相,操纵朝政,炙手可热;而小人得志,引发祸端,惹得上下乌烟瘴气,最终自己也不得善终。

    杨玉环晋为贵妃之后,岭南贡上一只白鹦鹉,能模仿人语。唐玄宗和杨贵妃十分喜欢,称之为“雪花女”,宫中左右则称之为“雪花娘”。唐玄宗令词臣教以诗篇,数遍之后,这只白鹦鹉就能吟颂出来,逗人喜爱。唐玄宗每与杨贵妃下棋,如果局面对玄宗不利,侍从的宦官怕他输了棋,就叫声“雪花娘”,这只鹦鹉便飞入棋盘,张翼拍翅,“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郑处诲《明皇杂录》)后来这只可爱的“雪花娘”被老鹰啄死,玄宗与杨贵妃均十分伤心,将其葬于御苑中,称为“鹦鹉冢”。

    天宝中年,范阳(今京南、冀北一带)节度使安禄山因立过边功,深得唐玄宗宠信,还自认作比其还小的杨贵妃的干儿子,更令老糊涂之皇帝大乐;且见美色起淫欲,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佯醉中竟明目张胆调戏贵妃(一说竟已让他得手,与“小干娘”有床第媾合之实)。据说他就是觊觎夺取贵妃,这才要发动兵变,直捣京城。

    大唐一场巨灾,使唐玄宗时期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整个唐朝社会由盛而衰,过去的说法,把主要原因推究到杨贵妃的头上,这便是从古至今、占据中国历史传统主基调的“红颜祸水”之论。这是早已被否定了的以男权为中心的腐朽封建道学思想,不足为训。客观来说,唐玄宗自己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你要说杨贵妃一点责任都没有,恐怕也不太正确,至少她也是导火索吧。

    关于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故事,历代文艺作品极多,如白居易著名的七言叙事长诗《长恨歌》、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白朴的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清朝有洪升的《长生殿》传奇,京剧有《百花亭》、《太真外传》、《马嵬坡》等,尤以梅兰芳主演的京剧《贵妃醉酒》饮誉海内外;小说则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隋唐演义》等。就是今天,牵涉他们的电影电视剧、歌舞戏剧也非常多,但基本上是纯虚构的戏说与传奇。陕西临潼骊山的华清池,因曾系杨贵妃沐浴之地而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村姑让他在文学史上传美名——崔护与绛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崔护的代表作《题都城南庄》,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声名赫赫。桃花依旧,物是人非,人生如梦,恍然春归。它不知让多少人萌发万千感慨,亦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才名。

    崔护,唐朝诗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据传出身名门世家,风流倜傥(清人王世贞《艳异编》说是“姿质甚美,少而孤洁寡合”),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0年)赶会士,终进士登第,曾官至岭南节度使,相当于今之省级军区司令、公安厅长,仕途也还算不错。

    但早在贞元初期,崔护赴京城长安应试进士未中,心中郁闷,书斋枯寂。那是暮春清明时节,他独自一人来到长安城南郊游踏青。野外春光烂漫,蜂歌蝶舞,桃红梨白菜黄,色彩绚丽似画;柳枝间黄莺穿梭、池塘中鸳鸯戏水,处处竹篱茅舍、小桥流水。崔护赏心悦目,好不惬意,落第之愁一时尽消。

    春阳明媚,天气暖和,崔护口渴讨水,来到一户黄墙白扉的农家茅舍前,见花木丛萃,寂若无人。他好不容易叫开门,遇一及笈妙龄女子独立于院内桃树下。桃花盛开,映衬女子,娇艳妩媚,光彩照人。崔护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分不清是桃花映人面还是人面映桃花,不由目注神驰,心旌摇动。(其实这村姑也不一定是何等的绝色美女,但因为小家碧玉,清纯腼腆,兼之桃花映衬,确实有些动人。)他几番与之问讯,慌慌张张、吞吞吐吐、含含糊糊、疯疯癫癫尽说些傻话(我想另外一定还有自我介绍、自我说明之类的内容)。女子既不嗔怪也不答腔,不胜娇羞,含情脉脉,面对风度翩翩的俊俏书生,不由心头怦怦如小鹿乱撞,“目注者久之”;临别时虽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意,却因淑女矜持,始终没有开口倾诉衷情。两人都是情窦初开,心思微妙,只得怏怏各顾。“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回城后,少女倩影每每萦绕心怀,崔护不时出神遐想,怅然若失。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脑子不怀春?”说得多好啊!

    光阴倏忽,转眼一年过后,又是清明时节,崔护再度进京求取功名。因思念之情难以抑制,他又专程来到了长安城南。依然是桃红柳绿,莺歌燕舞;依然是原野锦绣,阡陌纵横;依然是那黄墙白扉的茅舍。春光和煦,百花争艳,园中如故。崔护雀跃而至,可物是人非,门锁萧然,久无反应,女子已不知去向,空余一树桃花凝情含笑,红靥露欢,芳容如醉,仿佛去年那位村姑的俊俏脸蛋。抚今忆昔,往事历历,诗人心中不禁怅惘悲伤。真情实感,于事及情,因而思如泉涌,他在园墙上一口气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之诗作。

    人面桃花,去年今日;物是人非,景相同而人不见。同一景色,两次境遇,因人面不同、心境不同而截然迥异。于不经意中偶然遇到美好事物,又在不知不觉中离人远去;再回首时,它已随风而逝,空留下回忆和遗憾。美好事物因失去而愈显珍贵,美丽故事浓缩成一首梦幻诗篇。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竟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全诗因情即兴,自然浑成,虽然是大白话,简单的句子,却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山泉,清澈醇美而又起伏跌宕,回味不尽。人面桃花千年吟咏,令人断魂长安城南!

    后来,宋元时期一无名氏(有人说是孟棨)还据此编了一个叫做《崔护》的爱情传奇短剧(见《本事诗·情感》),欧阳予倩亦就这个故事写过一出京剧《人面桃花》。说是该村姑(他们甚至为其取名绛娘)事后读到了崔护这首诗,感念崔郎深情,竟然患病、不饮食进而断气。因缘际会,崔护再次来到她面前,又以真挚的哭诉,使该女当场开眼复活。最终自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那家老翁将爱女许配给了崔护,村姑从而成了节度使夫人,又是一个俗气的大团圆结局。但这不过是后人设想美好却不切实际的杜撰罢了。

    说实话,唐朝在文学乃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方面都很鼎盛,居中国三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之顶峰,尤其诗歌文学空前绝后、名篇力作举不胜举、一流诗人群星灿烂。在唐朝文坛,不管才学、名气、作品,崔护都不算什么顶尖之辈;但是,就是因为这篇《题都城南庄》、这个“人面桃花”的形象、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艳遇故事,而使崔护美名远扬,家喻户晓。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在何时何地,往往便存在这样的现象:你再有才学、本事,你再努力、尽心,但要是没有碰到一个什么特别的机会,没有一个特别的介质出来,你可能始终就是个很平凡、很普通的人;相反,有些人的才学、本事可能远远不如你,甚至无须很努力,但就是有了这个机会、有了这个介质,人家反倒突然脱颖而出,大红大紫。古今中外,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啊!崔护就是因为遇到了这么一个村姑,写了这么一篇“人面桃花”,成就了他。

    我也曾读过崔护的另几首诗作,与李杜白、小李杜、王孟、高岑、韩柳他们的佳构杰著相比,的确写得并不怎么样。除了这首《题都城南庄》,只有《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沙东湖》(“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林树回葱蒨,笙歌入杳冥。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其中几句倒还算精练婉丽,清新可人。

    ¤“始乱终弃”的祖师爷——元稹(张君瑞)与曹九九(崔莺莺)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元稹《莺莺传》与王实甫《西厢记》

    元稹(779—831年),唐朝诗人。字微之,今河南洛阳人氏,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凤翔(今陕西境内)和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早年家贫,后依附宦官,唐穆宗时曾一度出任宰相。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有诗歌《行宫》、《遣悲怀》等。另著有传奇《莺莺传》,为后世《西厢记》(元朝王实甫)故事所本。其中的男主角张君瑞,其实就是元稹本人的化身。从该故事可知,他也是后来众多无行文人“始乱终弃”不良作风的祖师爷。他写这篇传奇来为自己辩解,却反而成了欲盖弥彰。

    而该故事的女主人公、中唐时期已故崔相国之女、才貌双全的崔莺莺小姐,据著名学者陈寅恪、葛承雍等人考证,她的血统和身份其实是中亚粟特(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人、“酒家胡”移民后裔(即“胡姬”、陪酒女是也),原名曹九九,并非崔相国之女。

    关于崔、张二人的故事,至今已有许多个版本。故事的最早来源是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一说《会真记》是元稹所写,而《莺莺传》是元稹好友李绅所写)。据说它带有作者元稹强烈的自传色彩,因为在该著中张君瑞对崔莺莺的爱情是有始无终的,张君瑞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负心人,崔莺莺是个被遗弃的纯情少女,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在《莺莺传》中,言及大约在唐代贞元十六年(800年)前后,起初张君瑞(元稹的化身)由于身份便利,曾解救过莺莺一家(即请来他的一位将军朋友把围困莺莺母女的强盗赶跑),暂以表兄妹相称。后来见人家长得国色天香一般(“垂鬟接黛,双脸销红”,“颜色艳异,光辉照人”),又甚有文艺诸般才气,于是爱上了她,这便很有些“乘人之危”的嫌疑。一开始莺莺还有点“十三为君妇,羞颜未尝开”的大府淑女样子,但是张君瑞频频诱惑、时时撩拨,以至于后来也情窦初开,心为所动,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之类暧昧诗句来约会他,但真到了又矜持责之,实为考验。在丫头的帮助下,莺莺终于大胆“敛衾携枕”而往,张君瑞亦欢愉得手,两人开始了一段缠绵缱绻、朝云暮雨的“才子佳人”生活,与今日之未婚同居无异。

    后来两人依依惜别,张君瑞进京赶考,求取功名。因为第一年没有及第,他在长安一呆便是两年。他在郁闷困顿的时候,跟莺莺尚有情意洋溢之书信往来,以寻找短时慰藉。再说这时人家莺莺的社会地位(退休高官家庭的小姐)还是比他高。及至他中了进士,开始了自己的宦游生活,莺莺便被抛弃。一方面这时他已另有新欢,既然莺莺早已到手,不妨随意弃之;另一方面他自己当上了高官,比莺莺的社会地位还要高。更不该的是,他还拿他与莺莺的这一段“艳遇”、莺莺给他的倾吐之信到处宣扬、炫耀,根本不尊重人家。而莺莺小姐的一腔真情只好付之东流,徒叹“始乱终弃,愚不敢恨”。最后只能是张君瑞再娶娇妻,作为腾达之台阶,兴许偶尔还要在梦里会到故人;莺莺亦另嫁他人,并拒绝再见他,却也自悔失眼,终生阴郁不乐。

    历史学家陈寅恪早就认为,此作同其它唐代传奇小说没有二致,均为当时进士贡举狎妓一类题材。卞孝萱在《元稹年谱》中也说,元稹是一“工于投机取巧之才人”。本来错在元稹,但他仍要写一篇《莺莺传》来为自己辩解和开脱(有人说是他的自剖和忏悔,我可并不这么认为,反正除了细腻的性爱叙述,诗文中看不出作者有多少诚意),妄谈什么红颜祸水,即所谓“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之类“高见”,甚至很不合理地将人家纯真女孩对他的美好感情和妲己、褒姒相提并论,这就更显中国部分文人的低劣品性了。所以鲁迅也斥之为“文过饰非,遂堕恶趣”。不过他后来倒是因此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

    北宋以后,此故事逐渐在文人中间和民间流传开来,成为说书和演唱的一等素材,时人赵令峙曾将其改写为鼓子词。到了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的出现,使此故事获得重大发展和转变,他把几千字的文言小说《莺莺传》发展成为五万余言的长篇叙事诗,结尾也变成了崔、张二人相偕出走、获得团圆的喜剧(很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遗风)。而它的最高峰,还是元朝大戏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故事情节、加强了艺术手法,婉转优美,清新俊逸,文情两绝,流传广泛,明清两代“几乎家置一编,人怀一箧”,而成为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被誉为“北调之祖”、“北词之首”、“诸曲之冠”,甚至与《红楼梦》齐名,堪称一部“永恒而且有普遍生命力的伟大艺术品”(郭沫若)。从此古各剧种、节目的改编及演出延续不断,长盛不衰。崔莺莺和张君瑞终成秦晋的凄美悱恻的爱情史,令几代读者为之迷醉,为之唏嘘。

    说到演绎张君瑞与崔莺莺爱情故事的古典文学名著《西厢记》,就让人想及,它是被著名学者金圣叹评定为“天下六才子书”之一的杰构,赵景深先生甚至将它与《红楼梦》媲美为中国古代文艺“双璧”;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同读《西厢记》,宝玉从书中名句和人物关系联及己身,情不自禁地对黛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崔莺莺的贴身丫鬟红娘,聪明伶俐、热心可爱,在崔、张二人当中牵线搭桥、尽力撮合,后来竟成了媒人、婚介的代名词;而我记得最熟悉的,还是其中那些“词藻警人,馀香满口”(林黛玉)的语句,什么“月移花影玉人来,战战兢兢步难捱”;什么“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什么“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还有那句最著名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的莫错过姻缘”等。

    《西厢记》故事大致说的是,穷书生张珙(字君瑞)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字双文)在蒲东普救寺(今山西永济境内)邂逅相识,一见钟情;男才女貌,缠绵合欢;历经劫难,一波三折;终成眷属,皆大欢喜。今论者说是什么“将主题升华为以坚贞不渝的爱情殊死对抗腐朽的封建礼教并最终取得胜利”,其中当然还包括聪慧乖巧的小红娘在这两人之间所起的粘合剂作用,成为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庭院爱情喜剧,并由此开启了后世数百年文学创作上极为泛滥的一种“才子佳人”风习。《西厢记》是后世文艺“才子佳人”传统的主要鼻祖之一。

    著名学者金圣叹曾说过,《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通之也;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者,资其洁清也;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必须与美人并坐读之,与美人并坐读之者,验其缠绵多情也;必须与道人对坐读之,与道人对坐读之者,叹其解脱无方也……真是绝妙之论。

    可我觉得,还是其故事原型《莺莺传》更真实,更能反映历史真相与人性本质。有人说,中国缺乏真正的悲剧和悲剧意识,总不免是“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之类千篇一律的俗套,似乎挺美好、浪漫,却非常虚假、矫情。只有在《莺莺传》中,中国古代严格的门弟观念才被控诉得最深刻,中国传统文人的功利劣根性才被揭露得最充分。

    才子后主同姨妹的偷情故事——李煜与小周后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划袜下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隈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李煜《菩萨蛮》

    李煜(937—978年),南唐后主,著名词人、诗人。原籍江苏徐州,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亦善诗词)第六子,年少聪颖,诗文书画、琴棋歌舞无所不精,相貌清癯,一目重瞳。他本不是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但一出世就深得祖父唐烈祖的疼爱,后来几个哥哥相继夭亡,他便于959年被立为太子,961年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即位,没有年号,在位十五年(975年下台)。

    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之属国,苟安于江南一隅。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974年,宋太祖赵匡胤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宋兵南下进攻金陵,翌年攻破之,李煜肉袒出降,被俘到宋都汴京,南唐终灭。之后,李煜被宋太祖封为违命侯。宋太宗即位后,进封其陇西郡公。978年,在其四十二岁生日宴会上,被宋廷下牵机药岸暗地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善于吟风弄月的李煜,对政治一向没有兴趣。他在本职工作上是失败的,甚至算得上一个昏君,累及国家臣民遭受苦难,最后连自己妻子被人淫辱也无力保护;但在文学上却绝对是位大家。他的作品虽数量不多,现存词四十六首,其中还有几首据说是别人伪作,可确定者仅三十八首;但质量都很高,名气也很大,一些佳句名篇流传千载,人人能诵。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相见欢(之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之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国学大师王国维不免感叹:“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妄为薄命君。”

    李煜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风格绮丽柔靡,还未脱“花间”习气。国亡被俘后,其作品在思想内容与题材手法上有了很大突破。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作者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其风格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后来两宋苏辛等“豪放”派打下伏笔,堪称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在李煜早期的浓诗艳词中,有那么一首《菩萨蛮》(见文首所引之句)。这篇作品,其实就是反映了这位风流才子君主与他的才貌双全的姨妹(后为继妻)小周后之间的偷情故事,可谓香艳之极,令人神往。台湾小说家高阳的《金缕鞋》,也正是写的这一段传奇。

    这要从后唐一国之母、李煜前妻大周后的病情说起。大周后病重,久治不愈;李煜怜及她想念家人的心病,便命大周后妹妹周薇从家乡进宫来探望姐姐。大周后姐妹俩是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一对千金,都是“春风十里”、“娇娥如云”之扬州的著名美女。

    大周后本是李煜父亲唐元宗的宠姬,她不仅容貌美丽,能书善文,而且深谙音律,弹得一手好琵琶。中主李璟觉得她与太子李煜很匹配,就把她赐给了儿子。李煜爱她的娇美、妩媚,更爱她的多才多艺,能歌善舞。李煜登位之后,对她恩宠有加,即册封她为国后。岂料他们婚后的第十年,这位国后突然卧病不起。开始时,李后主对她关心备至,亲侍汤药,盼望她早日病愈;但是,随着她的病情日趋恶化,李煜的心也渐渐冷淡下来了。

    病榻前,周薇与这个久已闻名的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姐夫第一次会面。自此,小周后的心上便牵挂起了这个多才又多情的姐夫。而李煜对这个容貌犹胜妻子几分,且更年轻、娇嫩的小姨子,也起了怜惜、爱慕的心思。周薇正值豆蔻年华,天真烂漫、娇柔动人,《后唐书》中还说她“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不久二人就灵肉合一、难分难舍了。因顾及大周后的健康,他们不敢在众人面前太过放肆,只能偷偷摸摸一解相思之苦。

    据说,当时李煜想方设法要和小姨妹接近,细心呵护,大献殷勤,把情窦初开的周薇勾引得芳心大动,难以自持,不久就投入了姐夫的怀抱。不过碍于双方身份,他们不敢明目张胆来往,只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才能偷偷约会。届时,周薇就悄悄溜出自己的寝宫,怕被人发觉,她还把金缕鞋脱下拎在手中,只穿袜子,蹑手蹑脚登上李煜的含元阁澄心堂龙床,以求云雨之乐。李煜见了,又怜又爱,于是写下了这首香艳的《菩萨蛮》。

    后来,大周后弥留之际,即让李煜在自己死后立妹妹为后,成就了这一对薄命鸳鸯。周薇因而做了李煜的第二任妻子、后唐最后一个国母,史称小周后。因为,他们毕竟觉得有些内疚于大周后,所以直到她死后第四年,才正式举行结婚大典。后人干脆将这姐妹俩与远古圣君舜帝的两位爱妃相提并论,亦称其为娥皇与女英。

    小周后虽是典型的“狐狸精”,最后却能登入正室,与自己姐姐的猝然而逝不无关系。大约是大周后临死前,惟恐自己故后周家一门富贵便不再在,这才忍下被妹妹夺夫的心头之恨(其实她早已知晓他俩之事),于是嘱托丈夫给了妹妹一个名分。

    但是小周后也着实没过几天舒坦日子。面临宋兵压境、山河破败的局面,他们却仍日日歌舞、夜夜贪欢。皇城金陵绮靡成风,宫廷深院弥漫著亡国之音。不久宋兵南下,李煜出降,与小周后开始颠簸流离、寄人篱下的亡国奴生活。据说小周后因其美貌且富风情,还频频为宋家天子赵老头猥亵享用,更令李煜生不如死。

    其实小周后也是难得的才女,在诗文、音律、书画上的造诣还要胜她姐姐几分。只因李煜是艺术天才,他的锋芒掩盖了小周后的风采。后人提起小周后时,往往是以她为后唐国母、李后主之妻而一笔带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