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补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那天天擦黑,我去顶楼平台转悠。我几乎每天晚饭后都要上去,看看景致,想些事情,成了习惯,倒也有些意思。

    这时,七楼的小吴上来了,提着一包东西。寒暄几句后,便各干各的。稍倾,忽有一股异味飘来,我转过身,见地上有火光,是小吴在烧纸。火堆边还有燃着的香蜡。

    我诧异,问小吴,这是何为?小吴说,今天是月半啊。

    哦!今日是亡人节。祭奠祖宗、感念恩德的节日。唉!我怎么就忘了呢?

    望着那纷飞的纸屑,忽觉得,那是一群黑蝴蝶在飞,飞呀飞,飞入一片坟岗,明月清辉里,它们张开黑羽,睁着悲痛的眼睛,在墓间旋绕、低徊,一圈又一圈,不愿离去。

    多年以前,我们为父母双亲“拦社”,在父母坟前插上香纸、蜡烛,摆上果品饮食,祭奠二位老人家。在幽怨的唢呐声中,我们几兄妹给父母下跪,叩头,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又给他们斟上酒,然后淋在坟头。父亲生前是很能喝酒的,因此,每次祭奠他,我们都要给他满上。之后是“叫饭”,把筷子搁在碗上,请父母用餐。接着是倒茶,也似敬酒,把茶浇在地上,请父母喝茶。完毕,便是烧“封包”,包里是纸钱,以烧的方式,将钱寄给父母,让父母在那边买些东西,过上好日子。

    其时,我坐在一块石头上看烧纸,那飘飞的纸屑,真像一群黑色的蝴蝶,环绕着父母的“屋子”,旋飞着。她们带去了儿女的问候和祈愿,带去了几颗哀伤和思念的心……在不远的地方,也有人在坟岗上烧纸,在唢呐和鞭炮声中,又一群黑蝴蝶起飞了,和我们这边的汇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漫天的蝶群,向幽冥之地飞去……

    在其后的一些年里,每逢拦社或月半之类节日,只要在乡下,都能看到这个动人心旌感人至深的场景。

    然而,近些年来,黑蝴蝶却很少在我们眼前出现了,连乡里都不多见了,在城市基本上消失了。她们是如何消失的?是什么东西把她们赶走了吗?

    望着溶于夜色的黑蝴蝶,我的心在痛着。我相信,今天,许多人也一定和我一样,心也在痛着,在受内疚和惭愧的鞭笞。

    父母的心也一定在痛着,没有黑蝴蝶的传书,孩子们的新屋修起了没有?老二的腿还跛吗?大孙女考起了大学没有……父母在阴冷的世界里焦急地张望着。

    使我不安的还不仅是这些。

    火光中,小吴的儿子上来玩。小吴喊他过来,跪在火堆边,给逝去的爷爷奶奶和祖辈磕头。小胖子不知怎么磕,他爸爸便教他,说这是给先人行礼。小胖子照他父亲的样子磕了一个头,就站了起来。小吴给他屁股上一巴掌,说这怎么行,磕三个,对祖宗要恭敬,心要诚,还要作三个揖。

    此刻,我想到了上大学的女儿。月亮下,她在想念我和她妈吗?如果想到了,她会打电话或发短信的。她会不会在校园里找一角落,给逝去的爷爷奶奶烧些纸,借飞动的黑蝴蝶表达哀思,传达深情。

    她一般不会这样。此刻的她,多半在看超女,或用mp4听音乐,或在图书馆看书,在台灯下写小说,在健身房里跑步……

    没有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对亲人的挂欠,这是一种遗憾,今天是月半节呀!

    这也不怪女儿。这些年来,我们隔断了她和老家的精神联系,阻住了心灵返乡的路,目的是让她集中精力搞学习,成为一个人才。

    我和妻子有一个想法,觉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不在于形式,而应记在内心。

    现在想来,这是偏颇的。形式是一种载体,没有承载之体,内容何显?

    譬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升旗仪式和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就是很好的形式。

    而偏偏我们就没认识到这些,或者认识了却忽略了践行,以致使她们错失了较多机会去感受“传统”,找到回家的路。如迁祖坟、大年初一给亲人送亮、清明挂招魂幡,等等,这些节俗和体验“传统”的事件,都未让她参与。

    她甚至已记不起爷爷奶奶的模样了。有一次她问我,爷爷奶奶长啥样,像你吗?我说,我把底片找出来,给你洗一张就行了。她很高兴,连声说,要得,要得。但找了一回底片没找到,后来事多又再未找,以致女儿的愿望一直未满足。

    本来不回乡下去,在城里也有不少纪念方式可运用。如叫饭,月半烧纸,等等。但我们都没采用,让女儿的心荒芜着。

    孝祖尊长是一场接力啊,可不能在我们手中滑落了接力棒。

    传统文化是条河,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流。

    我跟小吴打了个招呼,然后回家,跟女儿挂电话,要她国庆长假一定回来,我带她回趟老家,去看望爷爷奶奶和其他的亲人。在他们坟前烧纸,看那群黑蝴蝶旋飞。

    女儿,我们和你都要补上传统文化这一课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