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称“战车”。是一种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能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不仅可在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条件下执行多种作战任务,而且大多数还可在使用核、化学、生物武器的情况下作战。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主要用于打击敌坦克及其他装甲战斗车辆、摧毁敌反坦克武器与野战工事、歼灭敌有生力量等。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电气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乘员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通信等任务。
武器系统多装有口径105~125毫米的火炮和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力控制系统及大口径机枪等,炮弹使用长杆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有的还装备有反坦克导弹。推进系统多采用功率为551~1103千瓦的多种燃料发动机、动液传动装置和扭杆式悬挂装置。有的安装燃气轮机,采用可调的液气悬挂装置。坦克的越野时速达300~650公里,最大行程300~50公里。防护系统中的车体和炮塔的主要部位多采用金属与非金属复合装甲,并配有性能良好的三防灭火、伪装等特种防护装置和器材。
坦克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坦克。轻型坦克重10吨,火炮口径不大于85毫米;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不大于105毫米;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2毫米。按用途分有主战坦克、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扫雷坦克等等。
现在的坦克,钢壳更厚了。有些坦克炮塔前面的装甲厚达250毫米以上。有些坦克还采用象夹心饼干似的多层复合装甲。这种装甲的里、外层是钢或其他金属,中间是陶瓷一类的非金属材料,使它抗穿透能力提高了好几倍。
此外,使坦克的身材变矮些,也是一种提高防护能力的有效办法。所以世界各国制造的坦克,个头一代比一代矮。现在世界上最矮的坦克是瑞典的S型坦克,身高只有1.9米。
在加强火力方面,现代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从85毫米到125毫米,有的甚至达到152毫米。这样,它的火力就越来越猛,威力也相应增大了。
这些大口径的坦克炮,能够发射各种高效能的穿甲弹和破甲弹,有的还能发射反坦克导弹,所以坦克炮是用来打敌方坦克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新型的坦克上都装备了现代化的人控系统,包括电子弹道计算机。激光测距机、红外夜视仪、自动装弹机等等,能使坦克无论在云雾天或黑夜里,或行驶在陡坡沟壕中,都能很快地捕捉目标进行射击,在几秒至十几秒钟的时间内将目标摧毁。火力和准确性都大为提高。
现代坦克每小时能跑40~50千米,有时甚至达80~90千米。即使在土质松软的沙地上,它也能像走平地一样驰骋自如,每小时跑30~40千米。
现代坦克的机动灵活性好,还表现在加速性能方面。即它从静止起动到加速为32千米/小时,只需要六七秒钟,这是相当灵巧和快速的。这样,当导弹或炮弹向它袭来时,它或是作蛇形运动,或是突然加速前进,从而使导弹或炮弹扑空,避免挨打。
当然,坦克自身也有弱点,其一是顶盖和车底的装甲薄,容易被击穿。其二是坦克的内脏虚弱,这也是一个容易被击中的部位。坦克的肚子里装了不少炮弹。燃料和其他易燃。易爆的物品,坦克的尾部还装有发动机。一旦中弹,就会引起燃烧和爆炸。其三是铁脚板——履带比较脆弱。如果履带被炸断了,坦克就会瘫痪在地,寸步难行,干等着挨打。
坦克虽然有这些不足之处,但和它的特长比起来毕竟是次要的。从坦克在现代地面战争中所取得的战绩和它发挥的突出作用来看,它无愧于“活动的钢铁碉堡”的称号。
会喷火的坦克
20世纪6O年代的越南战争中,越南军队曾经用单兵便携式火焰喷射器成功地伏击过美国装甲运兵车,然而他们凭着老经验去袭击另一支美军时,却遇到了口吐烈焰的“火神”,吃了败仗。
在一次战斗中,携带有单兵喷火器的越军十兵在一条公路上拦击和堵截向顺化郊区挺进的美军。
这时,空中飞来了几架美军直升机,转了几圈就飞走了。不一会儿,神气活现的美军坦克车开来了,后面还跟着个头较大的装甲运兵车。
距离越来越近,500米、400米,双方的火炮、机枪和步枪都相继开火了,越军的喷火兵也在机枪的掩护下开始出来了。3名喷火手以倒三角形前进,前面两人各背一具喷火器,后面一名士兵背着冲锋枪。按照事先商定的计划,两名喷火兵在距敌装甲运兵车40~50米时进行交叉喷火,而冲锋枪手除了负责替换负伤的喷火手外,还要对可能从装甲运兵车出来的步兵进行射击。
就在越军喷火兵进入预定地点时,美军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已行进至200米的距离。这时,美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忽然停止射击,行驶的速度也慢下来。越军的两名喷火兵心中暗喜,认为这正是出击的好机会,于是就快速匍匐前进,向敌装甲运兵车接近。然而,就在他们解脱喷火器的保险,准备再接近一些进行卧姿喷火的时候,突然间轰隆。轰隆地响了起来,只见从敌坦克和装甲车上先后窜出一条火龙,灼热的火柱立刻喷向远方,3名越军士兵瞬间全被烈焰吞噬。在坦克和装甲车前200米以内,成了一片火海,浓烟遮天蔽日……
美军在这次战斗中出动的喷火坦克,叫做M67喷火坦克。它是由美国M48坦克改制而成的,即将大炮拆去,换上重型喷火器,并将喷火器用的燃料瓶和压力瓶等装在坦克内。
坦克上面伸出的像炮管的就是喷火管,它喷出的火龙可以长达180米,把坦克前面变成一片火海,能将大炮、车辆等在瞬间烧毁,破坏非常大。由于它的燃料瓶装的油料很多,达1400升,所以喷火坦克可连续喷射1分钟。更引人注意的是,在作战时,可根据需要将坦克的大炮和喷火器互相更换,一般仅需6~8小时即可完成。
坦克灵敏的耳目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都是成群出动的,少则十几辆多则成百上千辆,像1973年中东战争的戈兰高地坦克大战,双方出动了1000多辆坦克在厮杀,还要同空中的飞机以及友军配合作战。人们想知道周身披挂着厚厚装甲,作战时门窗都关闭的坦克是怎样瞄准目标射击和同外界联系的,特别是坦克里面噪音很大,乘员之间又是如何交谈呢?
这里没有什么奥秘,关键就在于坦克有着特殊而机敏的“眼睛”和“耳朵”。
我们先来看看坦克的眼睛。现代坦克用的是更加先进的潜望镜。它已经具有望远、夜视和测距几种本领了。
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看到在坦克车体、炮塔上开有许多小窗孔,孔上装有潜望瞄准镜。这些众多的潜望镜就是坦克的火眼金睛,它们既能用来观察、瞄准,还可以用来测距离。其中有的“眼睛”能在白天看清远方的目标,甚至能透过云雾、雨、雪和烟尘进行观察、瞄准;有的像夜猫眼一样,在漆黑的夜晚,照样能捕捉目标。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坦克装备的“猫眼”夜视镜能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看清楚11千米范围内的目标。还有一种微光夜视仪,能将夜间的星光、月光等环境微弱的光放大近6万倍,从而能发现4千米以外的车辆和1千米以外的人员。
在坦克的车长指挥塔上安装有供车长观察、瞄准用的观察潜望镜4~10个,指挥潜望镜1个,有的还装有光学测距观察瞄准镜,使车长在闭窗情况下,能360°环视战场,搜索目标和指挥战斗。
坦克在夜间观察景物的“眼睛”就是红外夜视仪和微光夜视仪。
至于坦克的灵敏“耳朵”,那就是竖在坦克炮塔上的像细长鞭子的天线、装在车内的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
天线是坦克与外界联系的触角,通过它发射或接收无线电波。电台用来向上级或友邻通报情况,以及接受上级的指示,它有近百个固定频率,一般可在方圆20千米范围内进行通讯联系。车内乘员都配有专用通话器。它实际上就是一部电话,其受话的耳机安装在坦克帽上,而送话器则紧紧贴附在乘员的喉头部位,所以叫做喉头送话器。当车长要向各乘员通话时,他就将安装在胸前的开关扳到发话位置,而各乘员的收话器开关总是打开的。人在说话时不仅会引起空气一疏一密地振动,喉头也同时发出相应的振动。
为了排除利用空气振动通话时杂音的干扰,坦克内的通话器就采用喉头振动来传送声音。这样,车长的声音通过安装在坦克帽上的耳机传到每个乘员,乘员之间也可用同样方式自由交谈。
现代战争要求陆海空各兵种协同作战,因而互相联络非常重要。为了保证联系畅通,现在坦克上都装有两部电台。
主战坦克
主战坦克是在战场上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的战斗坦克。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发展演变成的一种具有现代先进技术特征的坦克。它的火力和装甲防护力,达到或超潜深度1000米,最大达900米。水下航速8~42节。
主要任务是袭击敌大、中型舰船和岸上战略目标;并可担负侦察、反潜和布雷等任务,还可输送少量人员、物资。按战斗使命分为战略导弹潜艇和攻击潜艇;按动力装置分为核动力潜艇和常规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分为大、中、小型和袖珍潜艇。
“未来作战系统”
在发展未来主战坦克方案方面,美国推出了全新坦克的发展方案。
它准备在2015年开始生产、装备这种“未来作战系统”,并计划用该作战系统取代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现役中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即M-1坦克及其改进型M-1A1、M-1A2坦克。美国之所以把这种武器系统称之为“未来作战系统”,而不把它称作是美国未来的主战坦克,这是因为它在设计上,许多地方都突破了传统主战坦克设计的概念,比如,当代先进的传统设计的主战坦克,其战斗全重一般都在45~65吨左右,而“未来作战系统”的战斗全重只有15~20吨,仅为传统设计的主战坦克的44.4%~23.1%左右;在战场生存能力方面,传统设计的主战坦克,历来都是靠采用新型装甲及其辅助措施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重量也越来越重,严重地损害了坦克的战术机动性和战略机动性“未来作战系统”则主要靠采用隐身技术、提高车辆行走速度、降低车体高度和采用新型高速火炮等高技术措施来提高战场生存的隐身能力,并不过多地强调装甲防护。
但是,“未来作战系统”,它也将采用新型的主动被动相结合的防御方式,其车体、炮塔的正面和侧面将采用电磁装甲,在炮塔的周围,将装有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正在发展的一种主动式小型低成本拦击弹装置,该装置将由探测器、火控雷达、火箭弹和计算机等部分组成。它能自动地探测来自各个方向的目标威胁,并能在安全距离之内,主动地发射SL1D装置去拦击来袭的反坦克导弹、炮弹等目标,其拦击高度为200~300米,水平拦击距离为100米。
俄罗斯未来的第四代主战坦克
俄罗斯在发展未来第4代主战坦克方面,推出的则是按传统主战坦克发展思路发展的新式坦克方案,即仍然以发展新型装甲,如陶瓷装甲、电磁装甲,以及采用新的主动、被动防御相结合的防御方式等,提高其装甲防护能力;发展和采用更先进的发动机,以进一步提高其行走速度和机动性;进一步增大坦克主炮的口径,由120毫米或125毫米增大到140毫米,使其既能发射榴弹、穿甲弹等反坦克炮弹,又能发射较大弹径的反坦克导弹,以增强火力。
通过这些技术措施来提高未来主战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1997年9月6日,俄罗斯在“97鄂木斯克国际武器、军用装备和改进产品展览会”上,首次推出的两种代表俄罗斯主战坦克发展最新水平的最新型主战坦克,即“黑鹰”和“巴斯”坦克,就是未来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典型代表。据俄罗斯工程人员自己称,这两种新型坦克的性能优于美国的M-1A2、法国的“勒克莱尔”和英国的“挑战者-2”等当代最先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据外刊报道,“黑鹰”坦克是在俄罗斯新的T-80YM主战坦克的底盘上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炮塔相当低矮,可能带有尾仓式自动装弹机,炮塔上的火炮口径至少为135毫米,车体外部可能装有爆炸式反应装甲、烟幕榴弹发射器、防反坦克导弹系统、涉深水用的潜渡筒,车辆内部可能装有激光测距机、集体超压式“三防”装置、全球定位系统、热成像夜视仪,以及各种数字化设备。“巴斯”坦克实际上就是俄罗斯T-80YM坦克的最新改进型——T-80YM1坦克。
该坦克的特点是采用了先进的1250马力的燃汽轮发动机,装甲防护采用主动、被动相结合的防御方式。被动防御,即采用新型的复合装甲+爆炸式反应装甲对抗来袭的反坦克导弹等反坦克武器;主动式防御,即在坦克的顶部,装有一部多方向的雷达探测系统,探测来袭的反坦克导弹及其他反坦克武器,一旦发现来袭目标,该系统能针对目标来袭方向,主动地发射小型榴弹或火箭拦击来袭目标。俄罗斯计划于21世纪初,用这两种新型坦克逐步替换俄军现役中的T-80型和T-90型主战坦克。
根据目前俄罗斯尚没有更新的主战坦克发展计划,这两种新坦克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俄罗斯未来的第四代主战坦克。由于俄罗斯目前正在加速发展隐身技术,因此,可以预见俄罗斯未来的主战坦克也必将朝着隐身方向发展。
庞然大物的隐身服
很多人都知道“变色龙”这种动物。其实,它就是可以变色的四脚蛇。它依靠表皮下的多种色素块,能随时随地改变身体的颜色,将自己伪装成草丛树枝,以便捕食虫类。人们由此受到启发,就给坦克、飞机、大炮等涂上一层保护色,伪装成与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使它能和“变色龙”的表皮一样,以色彩迷惑敌人,达到隐真示假的目的。
那么,色彩为什么能起保护作用?这主要是利用人眼睛对色彩的错觉来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就以单色保护迷彩来说,它能起到降低目标显着程度的作用。
换句话说.这种保护色能使坦克等目标和周围环境的颜色融为一体,人的眼睛就难以识别出来。由于单色保护迷彩易于同单调的背景颜色相接近,所以常用于在草原、沙漠、雪地等上面作战的坦克。而最常用的单色保护迷彩是绿色,其中包括草绿、深绿、灰绿和橄榄绿等,这是因为坦克主要作战区是森林、草原、丛林和树木繁茂的山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坦克都使用这种颜色。在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坦克,也多采用与沙漠颜色类似的单色保护迷彩。
除单色保护迷彩外,现在还出现了一种多色保护迷彩。它是由两种以上颜色绘制成的形状大小不同的斑点迷彩,与我们常见的士兵穿的迷彩服相似。涂有这种保护迷彩的坦克,在各种不同的自然背景中,其颜色斑点既能与相处的背景相融合,又能歪曲坦克外形,掩盖其真实面目。因此,这种多色保护迷彩又称为“变形迷彩”。
坦克的新潮时装
在1982年爆发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别出心裁地给他们的坦克穿上了新潮时装。人们看到,那些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的以色列的主战坦克,其炮塔周围和车体上披挂着许多长方形铁盒子,宛若中国古代武士身上穿的铠甲,显得格外神气。
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的坦克由于有这种新时装的保护,被对方击毁的坦克仅数十辆,而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击毁的坦克共达500多辆,其中还有被捧为“骄子”的苏联制造的T-72坦克10多辆。
此后,坦克这种新时装便名声大振,美国、英国、苏联、法国等许多国家对它很感兴趣,不仅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而且组织人员仿制,来装备自己的坦克。美国很快为它的一些海军陆战队的M60A1主战坦克穿上了这种新时装。而苏联的行动更为迅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为7000辆T-72、T-80坦克披挂上了这种铁盒子。
坦克这身新潮时装如此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偏爱,它到底有什么诱人的魔力呢?
其实,它就是用薄钢板制成的普通扁平盒子,里面装有炸药。在盒子的四角或两端钻有螺孔,以便将它固定在坦克装甲上。
盒内装的是钝感炸药,一般不易引起爆炸,甚至普通的机枪子弹或炮弹破片击中它也不会起作用。但是,当它遇到破甲弹和反坦克导弹时,就会立即引起爆炸,将破甲弹或导弹弹头部产生的金属射流冲散、搅乱,使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从而保护了坦克装甲不被击穿。因此,人们把它叫做爆炸式装甲或爆炸块装甲,也有称为反应装甲或反作用装甲等。
爆炸块装甲可说是坦克的新式护身法宝,它的重量轻,体积小,制造、安装和维护都很方便,而且价格也较低廉。一辆坦克挂装10平方米大小的爆炸块装甲,重量仅增加l~2吨,对坦克的机动性能影响不大。这种爆炸块装甲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优点,即它在战场上被击中后,可及时更换,使坦克能继续进行战斗。
战场实际使用证明,爆炸块装甲能使破甲弹或反坦克导弹的破甲能力降低50%~90%,而其防护效能相当于同样重量普通装甲的10倍。
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正当爆炸块装甲称王称霸之时,它的克星——长鼻子导弹出世了,向它提出有力的挑战。
这长鼻子导弹是在“陶”式反坦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在弹头顶端伸出一个长15厘米的“鼻子”。导弹发射后,它的长鼻子首先碰击装在坦克装甲表面上爆炸块装甲。由于长鼻子里装有少量炸药,当它撞击披挂在装甲上的铁盒子时,就将其引爆,从而使长鼻子后面的导弹弹头能将敌坦克的装甲击穿。后来,有些破甲弹也仿照反坦克导弹装上了长鼻子,用来对付坦克的爆炸块装甲。
但是,爆炸块装甲也不示弱。为了对付长鼻子导弹,爆炸块装甲由一层增加到两层,有的甚至多达三层……
爆炸块装甲和长鼻子导弹之间的竞争,促进了坦克装甲和反坦克武器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坦克将会有更新颖的时装出现。
现代榴弹炮中的新秀
现代榴弹炮由于安装了火控系统和采用了先进的夜视、夜瞄仪器,加强了榴弹炮的火力,提高了夜战能力。另外,在射速、射击精度以及机动性方面,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榴弹炮使用的弹药中,除了久负盛名的榴弹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了诸如子母弹、钢珠弹、底凹弹、枣核弹、底部排气弹、火箭增程弹和次口径脱壳弹等,扩大了榴弹炮的使用范围,增强了杀伤破坏性能。
按照运载方式不同,现代榴弹炮可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两种。
目前,在各国装备的牵引式榴弹炮中,典型的有美国的M1AZ式155毫米榴弹炮、法国的M50式155毫米榴弹炮,以及俄罗斯的M63式122毫米榴弹炮等,它们的最大射程可达3万米,射速最高为每分钟10发。
在自行榴弹炮中,目前有的已发展到第4代,其口径主要有105毫米、155毫米。203毫米等。其中性能较好的有法国的AMXB式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德国的M109G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美国的Mll0E2式203毫米自行榴弹炮,以及中国的122毫米1954-1式自行榴弹炮等,它们的最大射程可达2.93万米,初速最高可达685米/秒。
值得注意的是,牵引式大口径榴弹炮目前已形成群雄鼎立的局面,其中典型的代表有现代着名的新加坡FH88式155毫米榴弹炮、英国155毫米超轻型野战榴弹炮、俄罗斯130式122毫米榴弹炮、瑞典FH77B式155毫米榴弹炮。意大利155/39TM式155毫米榴弹炮,以及英、德、意三国合制的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等。它们个个武艺高强,各有拿手本领,在一些方面独领风骚。
现代一些新型榴弹炮的身管加长了,初速和射程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也缩小了榴弹炮和加农炮之间的差别,形成了一种新火炮——加农榴弹炮。
加农榴弹炮是兼有加农炮和榴弹炮性能的新型火炮。由于它比单独使用榴弹炮或加农炮都优越,而且操作使用方便,因而发展很快。
我国于1988年制成的155毫米W1988式加农榴弹炮,其身管长达45倍口径,因而其初速高达890米/秒,最大射程为39千米,充分显示了加农榴弹炮性能的优越性;
新颖灵巧的迫击炮弹
灵巧迫击炮弹、就是通常所说的末制导迫击炮弹。它兼有导弹和迫击炮弹两者的优点,因而受到军事家们的青睐。
英国和瑞典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先后研制成功了引人注目的8l毫米“莫林”末制导迫击炮弹和120毫米“斯特里克斯”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此后,世界各国掀起了研制末制导迫击炮弹的热潮。
“莫林”的英文原意是“灰背隼”而“斯特里克斯”的希腊文原意是“猫头鹰”,这两种鸟都很凶猛,能从空中俯冲而下,饿虎捕食般地擒获猎物。未制导迫击炮弹正像灰背隼和猫头鹰一样,是从坦克等装甲车辆的顶部来攻击厚度较薄的顶装甲。由此可知,人们给这两种迫击炮弹取名的良苦用心。
“灰背隼”毫米波末制导迫击炮弹前部装有毫米波制导和控制装置,而在弹丸中部装有电子装置、电池和聚能装药。在弹丸后部还装有稳定翼和解除保险装置。这就是说,把导弹上能自动追踪目标的那一套装置移植到迫击炮弹上,使它像长上眼睛一样,能灵巧精确地击中目标。
这种制导迫击炮弹用81毫米迫击炮发射。当炮弹飞离炮管后,弹丸以其后部弹出的6片尾翼保持飞行稳定。弹丸飞至弹道最高点时,装在弹上的毫米波雷达便开始工作,随即进行目标搜索,与此同时,装在弹上用来控制弹飞行方向的4个鸭舵翼也打开了。
毫米波雷达捕获到目标后,通过制导和控制装置将弹丸导向目标,从而使炮弹准确地攻击坦克薄弱的顶装甲。
迫击炮发射时采用的是间接瞄准发射,而且“发射后不用管”,炮弹便能自己追踪和击中目标。这比直接瞄准发射的优越在于既可用于攻击处于隐蔽地形处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又避免了直接瞄准发射时敌方火力的反击。
在“灰背隼”末制导炮弹上的毫米波雷达开始搜索目标时,首先要搜索地面300×300平方米范围内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此范围内未发现活动目标,它就自动转人搜索100×100平方米范围内的静止目标。一旦发现目标,便通过控制弹丸上的舵翼将弹丸导向目标。它的射程可达5000米。
“猫头鹰”末制导迫击炮弹的弹径比“灰背隼”的大,为120毫米。它的头部装有红外制导控制装置,中部装有电子装置、电池和聚能装药。而后部装有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折附在弹体上的稳定翼。
这种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采用120毫米迫击炮发射。它由迫击炮发射出炮口后,弹丸后部的4片尾翼便自动打开,以便使弹丸保持稳定飞行。当弹丸到达弹道更高点时,红外传感器开始搜索地面目标,搜索范围为150×130平方米。由于它的红外导引头与一个高智能的处理器相连接,因而它还能对目标进行敌我识别和种类识别,如区别出坦克或装甲车辆等。一旦发现目标,红外传感器便输出适当信号使制导控制装置来捕获目标。
与此同时,处理器将控制安装在弹体重心前部的12个小型火箭发动机来修正弹丸的飞行弹道,从而使弹丸能像猫头鹰捕鼠那样,迅速而准确地击中目标。
“猫头鹰”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比普通迫击炮弹要优越得多。在1991年10月的一次实弹射击中,发射的3发“猫头鹰”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准确地击中了3辆坦克靶车。
这种灵巧迫击炮弹比一般迫击炮弹还具有更大的破甲威力。“灰背隼”毫米波末制导迫击炮弹可击穿150毫米厚的坦克装甲,而弹径120毫米的“猫头鹰”红外末制导迫击炮弹的破甲厚度达550毫米。由于这两种灵巧迫击炮弹攻击的都是装甲较薄弱的坦克顶装甲,因而它们足可以用来击毁现代各种主战坦克和装甲车辆,而且命中率相当高。
如虎添翼的现代自行火炮
目前,所有类型的牵引式火炮都有了相应的自行火炮,诸如自行榴弹炮、自行加农炮、自行加榴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迫击炮、自行无后坐炮、自行高射炮等,它们如虎添翼,驰骋自如,在战场上施展着各自的拿手本领。
当前投入使用的口径最大的自行火炮,是美国的203毫米自行榴弹炮,所配用的榴弹重90千克。别看这种火炮体大身重,却可以在半小时内被分解成炮与底盘两大件,用大型运输机空运。
现代火炮中,身价昂贵而结构和技术十分复杂的自行火炮,当属新型的全天候、全自动的自行高射炮。例如双管35毫米自行高射炮,约由20万个零件组成,其造价比两辆豹式坦克还贵。
随着核武器的出现,自行火炮在现代战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这是因为自行火炮具有三防能力,并能迅速投入或撤出战斗,有着较高的战术和火力机动性,而这些都是牵引式火炮所望尘莫及的。
在现代战争中,坦克在向前推进时,若遇到敌人强有力的拦阻而没有炮兵的火力支援,就很难完成战斗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自行火炮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它既有良好越野性能,可以有效地协同坦克和机械化部队作战。又能以自身的强大的火力击毁敌坦克。另外,自行高射炮还能用来对付敌机的低空攻击,并能有效地保护坦克和机械化部队。
自行火炮与牵引式火炮相比,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可大大缩短行军与战斗的转换时间,从而可随时投入激烈的战斗,一门203毫米牵引式榴弹炮从行军状态转到战斗状态,约需要半小时至几小时,而自行火炮却快得出奇,前后仅需要1分钟。
我国在90年代初研制的155毫米自行加农榴弹炮,发射远程全膛榴弹时的初速为每秒897米,最大射程达39000米,身管长为口径的45倍。
它的最大行驶速度,在公路上为40~45千米/小时,在土路上为30~3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450千米,在行驶中可通过700毫米高的垂直墙,越过2700毫米宽的沟壕。
太空“杀手”射束炮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粒子束武器,是一种利用高能强粒子流射束击毁目标的射束武器,也称做“射束炮”。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成一种叫做“神炮”的粒子束武器,将它配置在卫星或宇宙航行器上,用来拦截处于主动段的洲际核导弹等目标。
粒子束武器一般分为带电粒子束武器和中性粒子束武器。
这种射束炮的作用原理是,用接近光的速度发射电子。质子、中子或重离子等离子流。并通过聚焦产生高能量的热效应,从而引起敌方导弹弹头爆炸,或者以粒子束射束来破坏导弹上的电子装置,从而降低核弹头的杀伤威力,甚至使其失效。
美国研制的“神炮”射束炮,发射的是一种中性粒子束。
当空间侦察器发现敌方发射洲际导弹时,即开始对导弹进行监视,并不断向“神炮”发送有关敌导弹的数据。在敌导弹脱离大气层时,运载“神炮”的飞行器或卫星随即根据指令机动到最佳射击位置,向目标发射粒子束,将敌导弹击毁。
为了使射出的粒子束能及时将目标击毁,这种射束武器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装备,包括能产生数百万伏电压和具有10~1000兆瓦功率的发电机、粒子加速器、在短暂时间内存储大量电能和引发脉冲的储能器,以及磁场聚焦放射器等。射束炮通常用高能闪击或脉冲方式发射。用脉冲方式发射时,其射程可达10千米以上,在几毫秒的时间内即可将目标击毁。
射束炮的突出特点,一是它的能量高度集中,威力大;二是效能高;三是速度快,在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可摧毁1000千米以外的目标,因而成为理想的反导弹和反卫星武器;四是无惯性,使用方便灵活,可以随时改变射束的发射方向;五是不受天气条件影响,具有“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21世纪的迫击炮
21世纪初,迫击炮将以它不凡的历史度过百岁寿辰。
未来的迫击炮,特别是射程较远的大口径自行迫击炮,将配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装置,如侦校雷达、微型计算机和大容量、带数据传输装置的计算机等。
在提高迫击炮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还应大力增强它的机动能力,使迫击炮在未来战场上具有与坦克、装甲车一样的灵活机动性,以充分发挥它的火力威力。
为此,美国将研制的采用炮塔结构的120毫米迫击炮安装在装甲车的底盘上,既可提高安全防护性,又可使迫击炮具有快速的机动能力。未来迫击炮还将配用本领不凡的各种新型弹药。这是因为迫击炮的最终效能主要集中在弹丸的战斗作用上,而弹丸的改进比火炮容易,制造成本也较低。鉴于此,各国一方面在改进现有的传统弹药,另一方面又积极研制各种新弹药。
目前,比利时、西班牙、希腊和法国等在研制迫击炮用的新型弹药,如子母弹,以扩大迫击炮在未来作战中的使用范围。德国、英国、美国和瑞典等国在研制反装甲制导迫击炮弹,所采用的制导方式有激光、毫米波、红外和光纤制导等。美国还准备与以色列合作,为炮塔式结构的120毫米自行迫击炮研制能用来攻击坦克顶装甲和反直升机的灵巧炮弹。
此外,美国陆军还计划为迫击炮研制能使敌方武器装备中的激光传感器失效的迷盲弹药和反装甲弹药等。
手枪杰出的新伙伴
手枪,顾名思义,是一种小巧玲珑的手持武器。手枪英文名称Handgun,也是由手和枪两个词组合而成的,说明这个名字有一定来由,而且很形象。
手枪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已经发展成为“弟兄”众多的大家庭。在这些弟兄们中,左轮手枪、勃朗宁手枪、毛瑟手枪和马卡洛夫手枪等属于佼佼者,它们受到了各国使用者的青睐和赞誉。
左轮手枪也叫转轮手枪,它在非自动手枪中最为着名。它的口径为12.7毫米,枪管和转轮均为铜制的。其弹仓是一个带有许多弹巢的转轮,能绕轴旋转,可使每个弹巢依次与枪管相吻合。由于射击时转轮是向左旋转的,所以“左轮手枪”由此而得名。
现在,有的国家还把左轮手枪作为装备陆军的近距离自卫武器。美国的绝大部分警察都配备有左轮手枪。
勃朗宁手枪是自动手枪的典型代表。它是美国人勃朗宁设计的,具有多种口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1.45毫米自动手枪。
勃朗宁1925年在美国还设计了一种9毫米大威力手枪,它是当前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手枪之一,直到现在还在比利时继续生产。这种手枪的结构原理和设计思想,对美国等一些国家后来的手枪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毛瑟手枪,又称盒子炮,是德国人毛瑟兄弟设计的一种强力战斗手枪。他们还设计了1908式9毫米自动手枪。
毛瑟手枪之所以叫做“盒子炮”,一是因为它的火力强,威力大,具有炮的特征;二是由于它有一个木制枪套,而且这种盒子形枪套既可装手枪随身配带,又能作为枪托使用,灵活方便。
马卡洛夫9毫米自动手枪,实际上是一种采用枪机自由后坐的半自动手枪。它曾是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军队配备的自卫手枪。
这种枪的特点是,重量轻,外形尺寸小,根据需要既可单发射击,也能连发,适合作战和自卫使用。该枪弹匣可容纳9毫米子弹8发,射速为每分钟35发。
手枪中的佼佼者
从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手枪问世到现在,已经一个多世纪了。自动手枪的出现,标志着手枪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通常所说的自动手枪,实际上仅指能自动装填弹药的单发手枪,所以应叫做自动装填手枪或半自动手枪。
现在世界各国所装备的手枪大多是这类枪。而真正的自动手枪是既能自动装填,而又能连发射击,如德国的毛瑟1932式自动手枪和苏联的斯捷什金战斗手枪等。
手枪和步枪的自动方式不同。由于手枪弹的能量比一般枪弹小,所以现代自动装填手枪大都采用以射击时的弹底压力来完成自动循环的枪管短后坐式和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
手枪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一些新的自动原理和结构已在手枪上采用。在自动原理方面,出现了气体延迟后坐方式。这种方式的作用原理是,发射时,利用火药气体压力先使枪营转动开锁,然后套筒后坐,结果延迟了套筒向后运动,所以也称做气体延迟后坐原理。
这种自动原理的优点在于,减小了后坐力,从而减小了枪口上跳,提高了射击精度。这一点对手枪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手枪通常是在紧急情况下使用的,要求先发制人,首发命中。现在采用这种原理的手枪有:美国的VASP手枪,法国的PA15手枪和联邦德国的P7手枪等。
目前,世界各国的手枪大都采用9毫米口径,但也有采用小口径的。从现代战争对手枪的要求来看,手枪的发展趋势是武器系列化和弹药通用化,以及研制适应使用要求的手枪族。
新一代步枪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步枪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一些性能和作用独特的步枪,如无壳弹步枪、箭弹步枪等。
无壳弹步枪专门用来发射无壳的枪弹。无壳弹,顾名思义是指没有弹壳的枪弹。
人们通常见到的枪弹,都是由弹头和金属弹壳两部分组成,而且弹壳重约占全弹重量的一半。在射击时,随着弹头从枪口飞出,弹壳也被抛出枪膛。
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无壳弹步枪——Gll式4.7毫米无壳弹步枪。随后,毛瑟公司也制成毛瑟无壳弹步枪。这类枪的口径较小,枪弹的重量也大为减轻。而且使枪的容弹量增加,射速增大。
无壳枪弹由于没有弹壳,所以就将弹头直接镶嵌在呈圆柱状的药柱上。Gll枪弹的药柱,是采用一定形状和粒度的硝化棉经表面处理后,在高压下模压成型的;而毛瑟式无壳枪弹的药柱,则是将黏接剂掺入发射药中,放在模型内压铸成型的。
弹壳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在发射时密闭火药气体,并防止火药气体向枪后喷出。对于无壳弹来说,为了起到弹壳的同样作用,采用了转膛式枪机的闭气装置。这样,当子弹进入弹膛时,弹膛后部即成密闭状态,因而火药气体不会从后部漏掉。
无壳弹步枪的研制成功,使步枪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与当初发明后装枪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箭弹枪是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的一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单兵武器,其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以极高的初速发射重量轻尾翼稳定的弹丸的步枪。
箭弹是一种长细比很大的尖头弹丸,尾翼稳定,通常用钢或密度大的金属制成。也有用双金属制作的,称为双金属弹。每发单金属弹中只有一个小箭。小箭的弹径为1.78毫米,长度约为41.8毫米。
箭弹在撞击目标后弯曲成钩状,其弹道性能变坏。
因此,当箭弹射人到比空气密度大800倍的人体肌肉后,由于阻力突然增大很多,因而钩状小箭就会东倒西歪地翻跟头,从而扩大了破坏效果。所以说,箭弹是一种杀伤力较大的弹丸。在500米的距离内,它的威力和7.62毫米的北约弹不相上下。
小口径枪风靡全球
20世纪60年代中期,步枪小口径化的热潮随之兴起。
那么,什么是小口径呢?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小口径是小于6毫米的口径。而小于5毫米的为微口径。
步枪向小口径化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与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在越南战争中使用的M14式自动步枪有关。
那时,美国士兵扛的是又重又笨的M14式自动步枪,而越南南方解放军使用的是苏联制造的AK47突击步枪。越南是个多山的热带国家,在丛林中M14步枪的缺点暴露无遗。例如,士兵刚刚发现一个目标,端着步枪还来不及瞄准,目标就消失了。而背枪行进时,连刺刀长达1280毫米的枪又常常被树叶挂住。因此,士兵们无不怨声载道。与M14式步枪相比,AK47步枪的枪长仅是前者的2/3。
为了改进M14式步枪,美国陆军想到了美国枪械设计师斯通纳设计的AR15步枪。
AR15步枪是斯通纳于1957年设计成的能发射5.56毫米枪弹的小口径步枪。这种枪在机匣等主要零件上大胆采用较轻的铝合金,以减轻重量;而枪的外形与总体布局,将历来步枪的弯形全木托变成了直形半枪托,并在机匣下部安装了一个小握把,便于士兵用手握持,而且还将握把和枪托由木质改为工程塑料,全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美国陆军将AR15步枪送到越南战场进行使用试验。试验表明,这种步枪适合在丛林和山区作战中使用。于是,美国陆军在1967年将AR15步枪命名为M16A1步枪,并用它换装M14步枪。
M16A1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高速军用步枪。它的装备使用,标志着步枪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种枪由于性能优异,使用方便,不仅美国,而且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在使用它。
这种小口径步枪为何受到人们的青睐呢?
这首先是因为5.56毫米小口径步枪的重量大大减轻。它比7.62毫米步枪平均减轻0.6千克:而枪弹减轻的尤为明显,100发7.62毫米枪弹重2.4千克,100发5.56毫米枪弹仅重1.17千克,两者相差1倍多。这样,士兵携带枪弹的数量可增加1倍以上。
小口径步枪的第2个优点是后坐力小,有利于连发时打得准。
小口径步枪的第3个优势是初速高,飞行轨迹平直,从而增大了命中目标的机会。
小口径步枪的第4个优点是枪弹小,节约贵重的原材料。
小口径步枪的第5个优点是,在有效射程范围内,小口径弹的杀伤力和穿甲力不仅不比7.62毫米枪弹小,而且优于后者。
继美国陆军装备M16A1式5.56毫米自动步枪后,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小口径热。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出现二三十种小口径步枪,而装备小口径步枪的国家至少有80个以上。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小口径步枪大显威风,我国在1987年完成了5.8毫米枪弹和第一代5.8毫米枪族的设计定型;而我国设计制造的第二代小口径枪族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并已装备驻香港部队。
不断改进的冲锋枪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研制的M16A1式5.56毫米自动步枪问世。随后,世界各国都在大力研制重量轻的小口径自动步枪。这样,被称做“金不换”的冲锋枪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尽管冲锋枪受到被淘汰的威胁,但它在目前仍是一种使用较广泛的有效武器,而且很多国家还研制出了一些新型号的冲锋枪。据统计,现在仅在各国军队中服役的冲锋枪已达50多种型号。另外,一些老式的冲锋枪也在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与早期的冲锋枪相比,现代冲锋枪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是缩短枪身,便于操作使用。减少枪身长一般是采用折叠枪托或者改变枪的结构等办法。
例如,以色列的“乌齐”式冲锋枪就是将枪栓装在枪管上面向前伸出,而弹匣则装在手枪式的握把里面,使枪身大幅度缩短。美国的英格拉姆M10型冲锋枪,其枪托缩进后比原来缩短了近28厘米。它还有一种无枪托型,全枪长度仅为26.7厘米,小巧玲珑,可以当手枪用,发射速度很高。
二是提高射速。现代冲锋枪的理论射速到每分钟600发,有的甚至达1000发以上。美国AM-180型冲锋枪,理论射速虽然高达每分钟1600发,但射击时很平稳。后坐力很小,射击精度较高。
三是增大携弹量。由于射速提高,必然要求增大携弹量。以美国AM-180型冲锋枪为例,它采用鼓式弹匣,可容弹177发,大大增加了携弹量。
四是简化结构,便于维护保养。巴西的“乌鲁”式冲锋枪,其主要零部件不用工具即可在短时间内拆卸完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是使用手枪弹的冲锋枪,也在向轻型化发展。冲锋枪今后发展的总趋势是系列化,使其成为枪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两用机枪
两用机枪也称做通用机枪。所谓两用,就是既可作重机枪使用,又可用作轻机枪,通用性较强。这种枪带有轻便的两脚架,将两脚架支起,就是一挺轻机枪;若将两脚架折起,整个枪身就可安放在重机枪枪架上,并使用大容量的弹链箱供弹,这时就成为火力凶猛的重机枪。
MG34两用机枪于1936年正式装备德军,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它是根据瑞士苏罗通机枪改进而成的。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成M60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它作轻机枪使用时,有效射程为800米;作重机枪用时,有效射程达1000米。这种枪还能夹在腰际作行进间射击,或者安置在吉普车和直升机上作快速机动射击。由于它的射速较低,熟练的射手可用来进行单发射击。
射速高、火力强,是联邦德国MG3式7.62毫米通用机枪的主要特点。它的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1300发,其火力相当于两挺美国M60通用机枪。这种枪在高速射击时更换枪管方便,借助一种特殊机构,6分钟即可将枪管更换完毕。
由于通用机枪在结构和性能上能适应多方面的需要,灵活变通,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目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原有的连用轻机枪和重机枪,成为步兵连的主要支援火器。
间谍枪
1978年9月,在英国伦敦发生了一起引人注目的暗杀事件。受害人格奥尔基飞马科夫以前是保加利亚文化官员,后来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一天,他穿过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时,突然感到右腿好像被什么尖东西刺了一下。他回头一看,一名男子拿着一把黑伞慌慌张张地逃走了。
回到办公室后,他感到很不舒服,就被立即送到医院诊治。四天以后马科夫竟在医院死去。
原来,这是一起令人震惊的暗杀事件。凶手利用英国人出门常带的雨伞作为凶器,伪装得很巧妙,使人难以防备。所以,当时在英国和西欧都为此事所震动,人心惶恐,舆论哗然。
据调查和验尸分析,凶手是用毒伞枪射出一种剧毒弹丸来致人死命的。当时从死者身上找到了这种特制的金属弹珠。
以铂铱合金制成的弹珠,直径很小,约为2毫米。在弹珠上有两个凹槽,专门盛装毒性极大的蓖麻毒药。整个弹珠外面用蜡密封。毒弹是由藏在伞内的发射装置射出的。
这种毒拿枪的结构并不复杂,它是以气体的压力将弹珠推出的。发射时,扣动扳机,击锤被释放,并在弹簧力作用下撞击气瓶,气体以其突然增大的压力将毒弹从抢管中射出。
间谍枪一般多伪装成日常生活用具,有的还装有消音器等。例如,一种伪装成公文箱的间谍枪,是在扁平的普通公文箱中装置着一支枪管较短的来复枪,并带有消声筒。箱子的提手环就是击发控制机构。它通过一个传动杆与击发装置相连接。在箱子前面的皮革上开有小孔,子弹从这里射出。
烟盒、打火机也常是间谍枪“藏身之处”。另外,还有用烟斗、钢笔、钥匙、铅笔、甚至腰带扣等伪装起来的间谍枪,五花八门,式样繁多。
除了随身携带的间谍枪以外,还有一种固定在一定位置上的自卫枪。伊朗前国王从美国订购的轿车,在驾驶员旁边的座位底下,安装了一支霰弹枪,枪口向上。如果坐在这个座椅上的人威胁驾驶员,司机按动电钮,就能立即击发。
现代科学技术也被用于间谍武器上。例如,美国曾查获过一种称为“特死枪”的电子武器。
这种枪的外壳用塑胶制成,便于手持射击。它里面藏有一根长约4米的绝缘导线,其一端通过插头与电源相接,另一端装有两个金属小倒钩。当开枪射击时,枪内的电容器放电系统就放出5万伏特的可变电流,将倒钩喷射出来。若这种倒钩附着在人身上,就会使人的心脏剧烈跳动而失去战斗力。
警备枪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各地先后已有100多个警察局配备了一种新型的警备枪械——手提式激光机枪,用来对付犯罪分子,取得了显着效果。
一天,在美国某大城市发生了一起大抢劫案。两名抢劫犯明火执仗地闯入一间金饰商店,抢走了大量的金银首饰和其他商品。店员报警后,巡逻警车随即赶来,匪徒们已乘车逃之夭夭。另一辆携带新型枪械的巡逻车已奉命对匪车紧追不舍。在距匪车约2000米时,警察便举起手中的新型枪向匪徒射击。在子弹未出枪口之前,首先看到一个红色光点出现在匪徒身上,紧接着是成串的子弹快速飞出,落在光点附近。两名匪徒应声倒下,当场击毙一名,重伤一名。后来在验尸时发现,有9颗子弹分别射在心脏和脑部周围。
警察所用的新型枪,就是手提式激光机枪。
这种枪既具有一般机枪射速高、火力强和使用方便等特点,又装备有精确瞄准装置,所以对各种目标射击的命中率极高。手提式激光机枪的射速高,用来追击逃犯颇为适合。它的威力也相当大,能将车辆的防护装甲击穿,还可以穿透厚墙壁。如果再给它配备上红外探测器,就能在漆黑的夜间准确命中一千米以外的目标。
由于这种枪的尺寸小,重量轻,结构精巧,可以拆开放在公文包内携带,又能在需要时很快组装起来,所以除了做警备用枪外,还作为美国毒品调查人员随身携带的自卫武器。
现在,美国已经向西欧、中东、南美和远东地区出售了几万支这种枪。它之所以受到使用者的欢迎,除了性能优越和使用方便外,主要还在于它所用的子弹比一般子弹便宜得多,仅是普通子弹价格的15分之一。
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是指与车辆底盘结合为一体,能自行运动的火炮。主要用于配合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作战,及时为其提供火力支援。主要特点是:越野性能好、机动灵活,占领和撤出阵地快、射击反应快。自行火炮由武器系统。
装甲车体和底盘部分组成。武器系统包括武器。装填机构和火控系统。武器包括火炮。装填机构有半自动和全自动两种。新一代自行火炮已装备有夜视设备和以弹道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化火控系统。装甲有钢质装甲、铝合金装甲或简易的复合装甲。底盘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它们装有动力、传动、行走和操纵装置。履带式底盘一般采用坦克或装甲车辆的底盘或它们的改进型,以及专用底盘。
自行高射炮
简称“自行高炮”,是将瞄准发射系统与车辆底盘结合在一起,能自行运动的高射炮。主要用于歼灭低空和超低空目标,掩护行军、战斗的部队。必要时也可用于消灭地面目标。按口径分,有小口径和中口径自行高炮;按自行方式分,有履带式和轮式自行高炮;按功能分,有全天候和非全天候自行高炮。
自行高炮通常是独立的高射炮系统,普遍采用火力系统、探测装置和解算装置装于同一车体上的“三位一体”结构。自行车辆由装甲车体、炮塔、动力装置、电源系统和行驶部分组成。火炮一般由数个结构相同的小口径自动炮身、瞄准装置、平衡机和高炮随动装置组成,装在旋转炮塔内或两侧。炮塔有封闭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3种。车内装有雷达、光电或光学火控系统,装有导航仪以测定自身行进中所在位置的坐标。车上还装有防核、化学、生物武器的仪器和设备。
与牵引高炮相比,自行高炮越野能力强、机动性好、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反应时意大利间短,具有对低空、炮系统超低空飞行目标作战的能力,可实施短时间停止射击和行进间射击,是各国陆军致力发展的防空武器之一。
海岸炮
简称“岸炮”,是配置在海岸重要地段、岛屿和水道翼侧的海军炮。主要用于歼灭敌海上目标,也可对陆上和空中目标射击。有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一般配置在永备工事内,移动式有机械牵引炮和铁道列车炮。
海岸炮具有不易被干扰、命中概率高、射击死角小、摧毁力强等特点。初期的海岸炮与陆炮相同,19世纪开始出现专用海岸炮。一般海岸炮的口径为100~406毫米,射程16~58公里。现代岸炮配有射击指挥仪、雷达和光电观测仪,使战斗性能有了很大提高。
侦察骑兵车
美国不仅在“未来作战系统”,即第四代主战坦克上大量采用隐身技术,而且在它未来的步兵战车和装甲人员输送车和装甲侦察车等战斗车辆上也将大量应用隐身技术。
比如,美英已计划联合发展的未来的隐身侦察\骑兵战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美国在“未来作战系统”上采用的隐身技术,其绝大部分都将在这种未来的隐身侦察\骑兵战车上被采用。该车将是美英陆军2020年左右的主力侦察/骑兵战车,整个计划费用将超过50亿美元。美英两国已计划将来至少要生产1500多辆。
这种车的最大特点,除了具有隐身能力以外,它几乎是一个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的“演播室”,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电子设备占去了大部分车辆平台。其传感器将有“拉达”光电传感器、毫米波雷达传感器。声响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等多光谱传感器。其电子设备将有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系统,即C4Ⅰ系统等。
另外,车上还将装有35~40毫米口径机关炮一门和对付地面威胁的导弹等自卫武器。这种车将为未来的战场军事行动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提供可靠的服务。美英计划该车于2007年开始装备部队。
英国隐身侦察车
在未来中东某地沙漠战场上,一天黄昏,某国一辆隐身侦察车避过对方雷达和红外探测设备监视,在完成战场前沿侦察后急驰而归,成功地将战场态势图像信息传送到上级指挥所。这辆隐身装甲侦察车是英国GKN国防公司研制的。
该侦察车是以英制科威特陆军“沙漠勇士”步兵战车为基础研制生产的。其典型战斗全重为26吨,最高速度为9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约700千米。
该侦察车速度快、行程远、使用维护方便、防护性能好,与“沙漠勇士”步兵战车通用性、配套性强,英国正致力于将它打人中东市场。该车有望成为21世纪初中东一些国家战场昼夜武装侦察的履带武装甲车辆。
灵巧弹药
所谓灵巧弹药是指攻击敌方纵深内目标、采用先进的单模、双模式或多模式传感器,发射或抛撒后,有人参与或无人参与其战斗行动的传感器引信弹药。
目前,世界上已经发展装备和正在发展中的灵巧弹药种类很多,美、英、法、德、俄等国都在发展这类弹药。灵巧弹药主要分为半主动式和主动式两大类。半主动式灵巧弹药,即在其作战回路中必须有人参与其战斗行动的灵巧弹药。
这类灵巧弹药不需要借助另外的投射工具抛撒,它本身就是一种集投射工具和战斗部于一体的一种武器。其中最典型的型号,有美国的直升机机载发射的“海尔法”反坦克导弹和155毫米野战炮发射的“铜斑蛇”反坦克炮弹等。这类灵巧弹药,其弹上都装有激光传感器,在与目标交战时,必须有观察员用激光指示器为其照射目标,弹药上的激光传感器,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在其导引下飞向目标,对目标实施攻击。主动式灵巧弹药,它由母弹或机载抛撒器送到目标区上空抛撒的,在被抛撒出来后,便自主地对目标区进行搜索,在搜索。发现、识别、跟踪、锁定和对目标发起攻击的整个过程中,都不需要人用指示器为它照射目标和指示目标。
但这类灵巧弹药,须要借助其他的投射工具,比如,炮弹、火箭弹、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或机载战术弹药抛撒器等,将其送到目标区上空,并将它抛撒出来。这类灵巧弹药中,最典型是美国陆军发展的“萨达姆”敏感反装甲子弹药和正在发展的智能反装甲子弹药。
“萨达姆”敏感反装甲子弹药
“萨达姆”敏感反装甲子弹药,即“萨达姆”反装甲灵巧子弹药,通常又称为传感器引信弹药,它是1979年开始,由美国陆军为203毫米口径的野战炮炮弹发展的一种可抛撒的敏感反装甲灵巧子弹药。
由于美国陆军203毫米口径的野战炮,在2000年左右将退出现役。因此,后来美国陆军改用155毫米口径的野战炮炮弹投射这种子弹药。80年代中后期,美同陆军也曾计划用MLRS多管火箭炮的火箭弹和AT-ACMS陆军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携带抛撒这种子弹药。“萨达姆”反装甲灵巧了弹药呈圆盘状,采用毫米波传感器、自锻成型战斗部,主要用于攻击敌方纵深内静止的,或移动速度较慢的装甲集群目标。
在与目标交战时,由地地战术弹道导弹或机载抛撒器将其送到目标区上空,大约在3000米高度上,按预先设定的抛撒方案被抛撒出来,在其自身携带的高度表和定时器的控制下,当下降到20O米左右高度时,打开减速降落伞,稳定下降,当高度降到150米,下降速度为152米/秒时,打开主降落伞,并启动子弹药上的毫米波雷达传感器,以扫描方式对目标区进行搜索,所得信息经子弹药上的高速微处理机处理,从中发现、识别、跟踪、锁定目标,并在传感器的作用下,立即引爆子弹药战斗部,自锻成棒状弹丸,以2000~3000米/秒的速度,自上而下地向目标顶部发起攻击。
BAT智能反装甲子弹药
BAT反装甲子弹药通常称为智能式反装甲子弹药。该子弹药是美国陆军为未来体系对体系、多对多的战场,攻击敌方40~500千米纵深内装甲集群目标,于1984年开始发展的一种可抛撒的智能式、攻击顶装甲的反装甲子弹药。
美国陆军目前发展的BAT子弹药是一种不带动力装置的子弹药,它重20千克,全弹长91.40厘米,弹径13.97厘米,采用串联式空心装药战斗部和声响十双色红外双模式传感器,弹体尾部装有4个反向安装、控制飞行姿态用的、成十字形分布的卷型尾翼。在弹体的中部,装有4个与弹体纵轴垂直的,成十字型分布的折叠式弹翼,每个弹翼的翼端都装有一个向前伸出的声响传感器。弹体前端的锥体内,装有美国雷锡恩公司生产的工作频率选择在中红外和远红外区的非成像双色红外传感器。该传感器长20.6厘米,直径13.97厘米,重4.31千克。BAT子弹药,美国陆军计划于2001年开始装备部队。
未来的智能式反装甲子弹药
目前美国陆军,除了在发展“萨达姆”反装甲灵巧子弹药和BAT智能式反装甲子弹药以外,又在探索发展下一代带动力装置的、命中精度更高、杀伤力更强的智能式反装甲子弹药。
美国格拉尔沃特公司已提出了一种带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的智能式反装甲子弹药方案,其小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直径约100毫米。该子弹药在正常巡航飞行时,可在空中飞行30分钟,一枚子弹药对地面的搜索范围为180×0.75千米。这种子弹药带有先进的主动激光雷达传感器,亦为智能引信,并装有GPS全球定位装置。子弹药上还装有一套先进的演算系统,它能对雷达新感知的目标图像进行详细的考察,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对目标的识别概率。
当子弹药通过探测、发现、识别,并确定了目标的方位坐标后,子弹药便自主向目标上空飞去,自上而下地向目标发起攻击,并同时通过子弹药上的数据链,把目标的信息发送给地面战场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中心,由该中心利用地址数据链,把多个子弹药的信息关联起来,防止多枚子弹药同时攻击同一目标。这种带动力装置的智能式反装甲灵巧子弹药,既可用陆军的地地战术弹道导弹和MLRS火箭弹投掷,也可用飞机的战术弹药抛撒器从空中抛撒。
它既可攻击有装甲防护的坦克等硬目标,也可攻击卡车。导弹发射系统等软目标。预计这种子弹药要到2010年以后才能开始装备部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