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一个令所有关心京剧艺术的人们和整个文化艺术界振奋的消息传出:由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承担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已圆满地超额完成任务,画上了一个胜利的句号!这项堪称中国戏曲史、甚至世界戏剧史上一项意义深远、艰巨浩繁、功在千秋的伟大文化工程,从李瑞环1985年提出并进行试录开始,到1994年7月全面展开录制,直至2002年最后完成,前后历时17年,有40多个单位、2万多人次参与其事,共录制了中国京剧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创始人精品剧目355出,节目总长度达500多个小时,制成VCD光盘总计582片。这套节目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后,吸引了海内外上亿观众的关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大一项文化工程,17年中动用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进行的?演员、编导等得到了多少报酬?这里引用李瑞环2002年4月的一段讲话,就足可以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李瑞环说:“音配像工程是在特殊的情况下采取特殊方式进行的。音配像没有专门的领导班子,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没有自己的演职员队伍,没有自己的剧场、行头、布景、道具,没有自己的录音、录像设备,经费也是自己筹措,靠的是艺术家们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尽忠’、对继承老一辈艺术成就‘尽孝’的精神,靠的是参与者的艰苦奋斗,靠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事实确实如此!参加音配像工程的主演、配演、导演和录音、摄像、舞美、灯光、字幕等等来自各个不同单位,而且没有一个是专职的。大家在没有办公室,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和排练场地的情况下,不顾条件艰苦,不顾寒冬酷暑,不计时间报酬,到处“打游击”,还经常连续作战,有时连饭也顾不上吃。为了完成这项利国利民、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艺术家,还是年轻的表演艺术家,以及所有参与其事的全体人员,都以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尽忠尽孝”,为抢救、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挥洒着辛勤的汗水,有的人甚至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就像百折不挠、以微弱之躯衔石填海的精卫,为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而奋力拼搏。
也许有人会不理解,在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在各种传媒如此丰富发达的信息时代,为什么要对京剧这个古老的艺术花这么大气力去抢救、去扶持、去继承?这不能不从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说起。
源起
如果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班进京算起,到现在京剧形成已有218年的历史了。在这200多年中,京剧有过令人瞩目的辉煌阶段。从清代到20世纪60年代前后,京剧发展出现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清朝末年出现了以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杨月楼为代表的四大名生,他们博采四大徽班中程长庚、余三胜等人之长,形成各自的特点,使京剧深入人心,广为普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梅、程、荀、尚为代表的四大名旦和以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代表的四大须生,更是把京剧艺术推向新的高潮,京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扩大到大江南北以及国外,真正成为“国剧”。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京剧艺术焕发了青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剧目的挖掘整理、剧团的发展壮大、“名角”们炉火纯青的精湛艺术,以及京剧艺术研究的深入开展等等,都使京剧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但是从60年代起,对《谢瑶环》、《李慧娘》、《海瑞罢官》等剧的批判,到“文革”十年对文化的全面摧残,使古老的京剧艺术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京剧传统剧目开始重新陆续出现在舞台上,但此时京剧面临着一个极大的问题:演员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很多艺术造诣很高的老艺术家在“文革”中惨遭迫害,含冤逝去,而年轻的演员又没有完全接续上来;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随着老演员的离去而无法上演,也没人会演;很多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除“样板戏”外不知道什么是传统京剧。加上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京剧艺术产生了妄自菲薄的不正确看法,使京剧这个国粹面临着空前的危机。面对这样形势,中央提出:振兴京剧,振兴民族文化。有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振兴京剧,虽然有一定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86年当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出于对保护国粹,使民族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感,掷地有声地提出:如果我们把京剧艺术和其他各种传统艺术视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利把它们从我们手中中断或丢掉!否则我们就成了历史的罪人,上无以对祖宗,下无以对后人。我们有义务把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继承下来,保留下来,并且经过我们的手传递下去,发扬光大!为此,他以京剧为切入点,首先在天津组建了青年京剧团,挑选优秀的青年演员,进行“百日集训”。为了使青年演员能够学习继承传统优秀剧目,他亲自聘请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为艺术总顾问,并委托张先生牵头,延请全国一流京剧艺术表演家和教育家到天津指导施教,对主演、配演、乐队、舞美等进行整体培训。经过短短的百日集训,不仅青年演员的艺术水平大大提高,而且使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得以重新展现在舞台上,在天津、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公演后大为轰动,引起强烈反响,被港、台等地媒体赞誉为“中国京剧之希望”。
在此之前,即1985年,李瑞环就感到,要解决“三断档”问题,首先是要解决剧目问题,只有把优秀的京剧剧目抢救下来,演员继承发扬才有依据,有好的剧目才能吸引观众。而经过十年浩劫,很多老艺术家都相继谢世,一些原本就为数不多的优秀剧目影像资料也支离破碎。但好在还留下一些传统剧目的录音资料和唱片,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于是李瑞环大胆地提出:以音配像的方式抢救优秀京剧艺术,这样就能原原本本给后人留下一份非常宝贵的艺术财富。在天津电视台的配合下,由天津京剧团优秀中青年演员杨乃彭、邓沐玮、马少良等人尝试性地对裘盛戎、李多奎、杨宝森、李少春、叶盛兰等人的7部剧目录音进行尝试性的配像,历时3年,取得了成功。这为后来的大规模开展音配像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拼搏
为进一步振兴京剧的发展,1990年底文化部举办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系列活动,引起很大反响。李瑞环代表党中央在振兴京剧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使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在此后出现的为弘扬民族文化团结奋斗的大好形势下,李瑞环深感立即开展京剧音配像工作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刻不容缓。因为当时一部分劫后余生、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尚健在,他们对当年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们的珍贵影音资料非常熟悉,有的人就是当年参与录制的演出者;有的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演出和录音,但亲眼目睹过前辈京剧艺术家们的表演,对大师们的艺术风格、流派特色了如指掌。因此,趁这些老艺术家还健在之时,请他们具体指导“京剧音配像”的排练与实录,不仅对青年演员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而且对老艺术家也是将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经验传承下去、发挥余热的难得机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音配像是以一部分老艺术家的健在和极其珍贵的录音资料存在的“庆幸”来弥补因“文革”的破坏而造成的遗憾。
1994年6月李瑞环决定将《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录制工程交给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承办,并立即着手实施。为了确保艺术质量,他亲自聘请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担任艺术总顾问;责成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原常务副会长谢国祥担任制片人,具体负责这项工作。但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在这关键时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实业家杨祥波先生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慷慨解囊,使这一工程得以于1994年7月正式启动。
今天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着一集集精美的京剧音配像剧目时,可曾想到它从录音收集、整理到演员复排,以及到最后的录制、制成音像成品是一个多么复杂的工程,是多少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心血才换来的成果。工程开始时没有更多的经验可资借鉴,但参加这项工作的人都本着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高度负责的强烈责任感,以开拓进取的精神,边干边研究、边改进、边提高,经过一年多的拼搏奋战,就录制了50部戏。数量之多,速度之快,质量之好,令人欣喜。
在复排与录制过程中,很多老一辈艺术家为了把自己宝贵的艺术经验传授给青年演员,言传身教,一丝不苟,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逐字逐句地说戏,使所有的演职人员都非常感动。张君秋作为德高望重的京剧艺术大师,在京剧音配像工程中担任艺术总顾问,他平易近人,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同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次李荣威和曹世嘉两位京剧艺术家在排《失街亭》时,演“山头”一场要站到桌子上唱,但他俩因上了年纪腿脚不方便,得先上椅子再上桌子。在台下指导的张君秋见状,忙走上台说:“你们年纪都这么大了,直接踩这么高的椅子太不安全了,万一有个闪失可不好。”说完,他亲自找来椅子上的坐箱放在椅子旁,让李荣威二人先踩坐箱再上椅子,这样就安全多了,两位老艺术家非常感动。事情虽小,却体现出张先生平易近人的作风。在音配像的过程中,张君秋不仅严格把关,一丝不苟,而且带病坚持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在一次为《断桥》这出戏配像时,张先生坐在台下发现许仙扮演者身穿的彩裤和小生褶子不对,穿的是花褶子,张先生立即提出更换服装,应该穿素褶子。但到后台一看,素褶子没带来,张先生非常果断地说:“停下来!回去拿素褶子。”结果停了一个多小时,等素褶子拿回来演员换上才重新开始配像。还有一次青年演员赵秀君在排《打渔杀家》时,她手握船桨正演得起劲时,在一旁辅导的张君秋却连声叫停。他对赵秀君说:“船桨是划船用的,不是一种摆设。船桨拿在手时就要有吃劲的感觉,要让观众觉得你是在划船。”说着,他不顾年高体弱,亲自示范。一走就是两个圆场,走得额头沁出汗珠。当赵秀君演到出舱挑帘的动作时,张先生再次叫停,说:“出舱挑帘,船舱很矮,要把人物演活,动作做像,就得有一种蹲的姿势。”说着他又亲自示范,但下蹲时一不小心手拄地坐倒在台上。大家急忙上前搀扶,并劝他到台下休息,张先生执意不肯,让大家继续排练。在一次排《秦香莲》时,张先生在示范“水底鱼”下场身段时,突然感到心脏不适,暗自吃了3粒硝酸甘油,然后继续说戏。其实在此之前,已是75岁高龄的张君秋曾因心脏病第二次复发,被送进北京阜外医院进行抢救,所幸抢救及时得以康复。但他出院仅17天,不顾家人劝阻,又冒着严寒亲临音配像工作现场进行指导。京剧艺术大师这种为将艺术瑰宝毫无保留、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高尚风范,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1997年5月27日上午9时,张君秋吃过早饭准备去主持《龙凤呈祥》的音配像,他像往常一样按了电梯的按钮,准备下楼。但电梯上到他所住的10层楼时,他却因心脏病发作倒在了电梯旁。家属立即将他送进医院,经抢救无效,这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就这样与世长辞了!张君秋把自己的晚年彻底地献给了京剧音配像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为中国京剧事业奋斗了毕生的京剧艺术大师!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和曾在得知音配像工作即将开始时,兴奋得几夜都合不上眼,他激动地说:“瑞环同志抓的‘音配像’,对后人研究京剧,对京剧艺术的发展,对培养新人都能起到很大作用。”他立即找来曾与他合作多年的老同事邹功甫、赵永泉、何金海等人和他的徒弟、高派老生辛宝达,在家里研究整理录音,并精心为配像做准备。他为让辛宝达搞好音配像,李先生经常在家里为他说戏,严格要求,手把手耐心指导,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尽管他因患脑血栓症语言表达受到限制,但在艺术上丝毫不马虎,硬是凭着回忆,一招一式地为演员们说戏。在1997年11月初录制高派戏《赠绨袍》时,在剧场里没有暖气的情况下,他穿着羽绒服在台下一坐就是几小时。身患糖尿病的他为了减少上厕所,几乎不喝水,实在饿了就吃几块饼干,在场的人无不为他这种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在录完《辕门斩子》这出戏后,李先生收到了500元稿酬。当时辛宝达认为这区区500元与李先生为此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相差甚远。但李和曾却大度地说:“宝达,钱对我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质量,不能给后代留下一点儿的遗憾。我希望你也能这样,好好排戏,把戏演好。”李和曾原打算再把高派的《彝陵之战》、《朱仙镇》、《除三害》、《生死牌》等戏录制完成,但不幸的是2001年1月19日他因心脏病突发而与世长辞了。李和曾留给年轻演员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艺术经验,还有高贵的品德!
在整个音配像排录过程中,很多老一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以他们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京剧艺术的无限热爱,不讲条件,不顾自己年高有病,对音配像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以无私奉献精神把自己几十年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艺术经验和高风亮节的艺德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青一代。这些老艺术家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团结奋斗振兴中国京剧事业,同心同德传承民族文化瑰宝!
谭元寿、梅葆玖、尚长荣等艺术家在音配像过程中,不但自己亲自登场,为父辈和师辈配像,还精心指导子女或子弟们录制本门派的优秀剧目,他们甚至拿出了当年自己录制的珍贵影音资料指导传授。年逾8旬的袁世海为自己的《盗御马》配像时,照样勒头扮上,表演一丝不苟;在录《曹操》中的“放箭”一节时,他正因病住院,为补录这个镜头,他带病赶到录制现场参加录制。程派艺术家李世济本来身体状况就不好,当时家中又有病人,她除亲自参与配像外,还指导了程派剧目的全部录制工作。在录《三娘教子》那天,她上午休克了3次,下午仍以顽强的毅力登上舞台坚持配像;在音配像工程到了最后攻坚阶段时,李世济老师的家庭遇到了不幸,尽管如此,她还是向李瑞环立下军令状,保证按期完成任务。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在为自己的《白蛇传》配像中,为保证艺术质量,开打坚持不用替身;练剑时不小心被剑穗子擦破眼球造成出血,无法化妆,就这样她还是坚持伤好后自己配录。她身体有病,为不耽误录戏,经常早来晚走,每次都是提前三四个小时化妆,连续录十几个小时也不松懈,有时赶不上吃饭就在后台啃口干烧饼。在当今时代有谁会想到,这么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不耽误工作而在后台啃干烧饼呢?这种为振兴民族艺术而献身的精神,难道不值得那些赚钱不眨眼的歌星、影星、大腕们扪心自问吗?年过花甲的梅葆玖在排《二堂舍子》中的跪蹉下场动作时,自己不满意,主动要求重来,丝毫不走过场。70多岁的麒派表演艺术家小王桂卿是带着心脏起搏器参加音配像工作的,他对北方气候不大适应,而麒派表演的力度强,动作较为激烈,每配录一段,大家都要扶他休息一会,就这样他坚持完成了所承担的麒派戏的配像任务。中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在配像中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为把《九更天》中的“滚钉板”表演到位,他一遍遍地摔,反复排练,直到完全满意为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自己身体有病,还要照顾正在生病的家人,但他一方面认真完成了自己繁重的配像任务,一方面参与了音配像的大量组织工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之子裘少戎为配好裘派剧目,不辞辛苦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鼓点向师哥们请教,力求准确表现裘派特色。当他得知自己身患癌症后,不顾家人劝阻,不顾放化疗给他带来的极大痛苦,仍坚持排戏,在录制现场从不因自己身体有病而要求停下来休息,每次录大戏至少要吃7次药。回到家中身体虚弱得无法进食。当家人实在不忍心看他硬撑下去,劝他向领导要求换人时,他说:现在是我尽忠尽孝的时候,就让我这个按天活的人在有生之年多尽点孝心吧!裘少戎就这样在与病魔斗争和与生命赛跑中,完成了10余部配像工作后,带着对京剧艺术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也带着遗憾走完了他短暂的39岁人生。
在说到这些艺术家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我们不能不想到另一个为京剧音配像工程付出了极大心血乃至生命的幕后人,他就是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原常务副会长、《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制片人谢国祥。谢国祥从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部长岗位上退下来后,就全身心地投入了京剧音配像的工程,他把晚年的精力全部献给了弘扬民族文化的开拓性工作中。为了把每一出戏录制成高质量的精品,他不顾古稀之年,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他频繁往返于京津之间,有时一天要跑两三个来回,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京剧音配像的组织、策划、联络等工作中,真可谓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干工作不讲报酬,不讲功绩,尽职尽责,善始善终,如此繁重的工作,他没有拿过一分钱出差补助和任何劳务费,体现了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优秀品质。2001年10月9日谢国祥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猝然去世。他的去世对京剧音配像工程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为使这项伟大的工程能继续进行下去,中共天津市委立即决定由当时任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的叶厚荣接过谢国祥未完成的工作,从而保证了音配像工程的顺利完成。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漫长的音配像工程进行中,好几位老艺术家都把自己的晚年贡献给了音配像这项伟大的事业,有人甚至是倒在了录制现场。除上面提到的几位外,还有王吟秋、李鸣盛、程正泰、俞大陆、李少广等人,他们永远值得后人怀念!
收获
要搞好音配像,关键是演员。为此,从全国各地乃至香港、台湾以及旅居美国的各流派创始人的后代或弟子、再传弟子中慎重遴选功底好、扮相好的中青年优秀京剧演员到北京进行音配像。在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亲自指导下,他们刻苦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通过参加音配像工作,他们深深感到,音配像是一次极为难得的学习提高机遇,如果不把老一辈艺术家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的艺术经验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就好比在水泥地上栽花,再漂亮也没有根基。在录排过程中,中青年演员严格按录音的“尺寸”进行表演,既要准确体现出原录音者的流派特点,又要尊重艺术规律,把握人物性格,把戏中人物演好;配像时还要对准口型,举手投足、甚至气口都要按老一辈艺术大师的表演进行。有时录音中的锣鼓点、过场与现在演法不一样,演员不知道应该是什么动作,老艺术家就和演职员们一起研究切磋,凭记忆、资料和经验把像配上。就这样一点点琢磨,反复听录音,反复练动作,直到符合要求。可以说老一辈艺术大师的录音就是曲尺和墨线,参加音配像的中青年演员就在这把尺和墨线中一点一滴地把京剧艺术的“真经”继承下来,艺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音配像首先必须要有录音资料。为了能尽可能多地找到当年珍贵的录音资料,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到处寻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广播电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录音资料库中翻箱倒柜,费了很大的气力。与此同时还从私人收藏中征集到一部分珍贵录音资料,甚至还把能找到的大腊片和钢丝录音带中的老声音资料翻制成新录音带。由于当年录音技术水平所限,很多录音资料效果较差;而更多的录音是剧场演出实况,这样的录音资料噪声较大,信噪较低,这就要进行降噪处理。还有很多录音资料由于用密纹唱片在室内灌制,在“锣鼓经”方面非常简练,这些录音资料用来配像,在舞台动作与调度方面就成了问题。录制人员非常耐心地对原有的录音资料反复听,然后再去找录音中适合的锣鼓点,复制下来再镶接到需要之处。而出现录音资料中场次短缺情况时,就需要把几个录音资料找来进行拼接补漏。有时同一位艺术家演的同一出戏,因演出年代不同,场合不同,也会出现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反复审听、比较,从中选出最佳版本。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录制的马连良的《失·空·斩》这出戏,在这张密纹唱片中把第一场赵云、马岱、王平、马谡4将出场时“起霸”的锣鼓点给省略压缩了。为保证音配像的完整,录音师把全剧中的锣鼓一锣一锣地摘出来,集成4将“起霸”的锣鼓,然后再一点点剪接镶嵌到需要之处,从而保证了全剧的完整,也保证了录音效果的统一。
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音配像,对挖掘、抢救、整理、继承传统京剧艺术是一种创新。为使精美的京剧音配像成品进入千家万户,导演和制作人员煞费苦心,力求使音配像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观众欣赏音配像与坐在剧场里看戏不同,这就需要在确保音像成品不违背京剧艺术固有规律的同时,进行电视化处理。如剧场演出中幕后唱的“导板”,拍完后在电视中播放就会出现长达一两分钟的空镜头,遇到这种情况,导演就用“抠镜头”的方法在天幕上打出表演者的头像进行弥补。为充分发挥电视语言的特长,导演在录制过程中采用了很多推、拉、摇、切分、特写等电视手段,把舞台效果与电视效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音配像更适合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
从1996年5月17日开始,《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三、四、八、十一套节目中公开播放,受到全国各地及海外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平均每周长达400分钟以上的播出,吸引了上亿人收看。中央电视台几乎每天都收到观众的来信或电话,盛赞京剧音配像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重要举措,是大好事。有人来信说:“我从来不看京剧,看了京剧音配像才知道,京剧原来这么美。”广大戏迷票友在重温久违了的京剧艺术大师们的美妙声腔的同时,异口称赞“音配像看着过瘾,我们学戏有了范本”。过去很少接触过传统京剧艺术的中青年观众在欣赏了多姿多彩、声像并茂的精彩表演后,惊呼“真没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竟有这么美妙绝伦的伟大戏剧艺术”。有一位大学生在信中说:“我是在上小学时跟着爷爷在电视里看京剧音配像节目的,几年下来我也成了戏迷,京剧真美,我要爱你一辈子。”美籍华人、京剧票友刘瑛看了音配像光盘后在美国《世界周刊》上发表了署名文章,说:“我们在国外哪里有机会看到那么多好戏?音配像把一出出好听、好看的戏请到了我们的客厅,真是一种享受。”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在看了音配像光盘后,曾对江泽民说,看京剧音配像光盘真是一种享受。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问世,不仅抢救了不少濒临失传的京剧经典作品,再现了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为京剧艺术的研究、教学、学习和继承提供了蓝本,而且使一批中青年演员受到了一次难得的“科班训练”和艺术熏陶,对继承前辈精华、提高艺术修养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使参加这项工作的老艺术家焕发了青春,结出新的硕果。这套品位较高的京剧音配像剧目,对京剧的普及与振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虽然暂告一个段落,但音配像的工作仍然在继续进行,现在其他剧种剧目以及曲艺的音配像、像配像工作又拉开了序幕,这将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以京剧音配像为龙首的宣传、弘扬、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事业正在蓬勃兴起,这对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推动我国的三个文明建设,将会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而不懈努力、作出卓越贡献的精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