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往事:文苑杂忆-川剧《山巴秀才》创作和演出回顾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南国

    1981年秋天,我省遭受特大洪灾,魏明伦约我合作编一个剧本,反映我省军民具有高度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抗洪救灾斗争的事迹。我们得到自贡市文化局长王德文同志的支持,收拾行箧,匆匆向灾区进发。旅途中,我们想象灾区必是泥途满眼,缺医少吃;灾民载途,扶老携幼的一片凄凉景象。不料车到重灾区金堂、新都等地,看到的不是一幅幅悲惨的“流民图”,而是桂湖和宝光寺前正在举办“桂花盛会”,万商云集,一片花海灯山。救灾恢复工作如此迅速有效,出乎我们的意料!“洪水无情党有情”,流传在灾民口边的这一句话,道出了他们取得这场抗洪救灾胜利的切身体会。

    我们由于迟到一步,失去直接投身抗洪机会,难于深刻地表达这一场斗争,于是拨转思绪,取材清光绪二年,因灾荒发生在四川的“东乡惨案”。假旧朝之事,今昔对比,反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之理,表达我们这次灾区之行的深切感受。

    我们查阅资料,一群东乡籍秀才,见桑梓蒙冤,挣脱名缰利锁,毅然“鸣冤罢考”,在考卷上揭露屠夫的罪行,为三千死难者说话!我们集中“秀才”特点,合成一个,诸种情怀,融于戏中,创造出“这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孟秀才”。在创作中,我们注意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虽不脱套,也不落套。我们向电影、话剧等姊妹艺术学习,注重主题的多义性、意蕴的深刻性;注重展示主要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及群像的塑造;注重戏剧节奏的明快,力戒旧戏曲拖沓的弊病。

    剧本初名《东乡秀才》,继改《巴山魂》,后定为《巴山秀才》。《巴》剧于1982年12月由自贡市川剧团付排,黄邦弟执导,孟秀才由杨先才扮演。排练三月余,于1983年3月的某一天,在檀木林剧场彩排。观后不令人满意,尤其是老秀才孟登科人物造型问题较大,蓬头斑白,一副猥琐的穷酸苦相,直接影响演出效果。经研究,改进为“老生俊扮”,迁而不俗,老而不朽,清贫不损其形,失意不丧其志。内部试演数场,反映良好。市文化局邀请有关人士座谈,与会者多数予以肯定,但也有人“琵琶反弹”,提出《巴》剧“上上下下没有一个好官!”主管领导担心被人无限上纲诬为“影射现实”,几经踌躇,特请“振兴川剧”领导小组派员来自贡审看、“拿脉”。省文化厅副厅长郝超、著名川剧专家席明真、省剧协秘书长文辛一行三人抵达自贡,剧团为他们作专场演出。看戏后,他们一言不发,为慎重起见,提出再看一次。他们连看《巴》剧两场演出后,在座谈会上三人异口同声表态:“《巴山秀才》,好戏,好戏!”这一表态,堵塞了奇谈怪论,更坚定了文化局领导的信心,于是加大力度对《巴》剧紧锣密鼓地进行加工排练。

    1983年5月15日,以中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为团长的中国文联访川代表团来自贡访问。代表团成员有著名剧作家陈白尘、翻译家戈宝权、原中国文联秘书长葛一虹、《剧本》月刊主编凤子等一行12人。当晚,代表团成员在省委常委黄启璪、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致、省文联党组副书记黎本初及自贡市党、政领导陪同下,观看了《巴》剧的演出。16日晨,在檀木林招待所召开了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宽松、随和。不拘形式,三三两两,促膝交谈。阳翰签同志热烈祝贺《巴山秀才》创作演出成功,他说:“《巴山秀才》是个好戏,演得也好!”著名剧作家陈白尘说:“孟登科是告状的状元,剧作者是写戏的状元!”“这个戏写了一个独特的秀才,很有个性。戏的主题内涵深厚,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生活气息浓郁。戏是大悲剧,而主角是喜剧性格,悲喜结合,是中国戏剧的特点,《巴山秀才》继承和发扬了这种特色。戏中很多精彩之笔,结尾‘三杯皇封御酒’堪称神来之笔——秀才中毒,苦笑惨死,最后一笔奇峰陡起,主题出来了,人物也站起来了,构思也完整了,给人余味无穷……《巴山秀才》这个戏,无懈可击!”戈宝权同志说:“这戏有几大特点:一、内涵深沉,深刻地揭示了旧中国的罪恶本质;二、人物独特,塑造了一个逐步觉醒的秀才形象,对知识分子很有教育意义;三、戏剧性强,悬念一个接一个,引人入胜;四、乡土气息浓厚,四川味十足。这次魏明伦同南国合作的《巴山秀才》,比《易胆大》一剧更加完整,有新的发展。”凤子同志说:“我们《剧本》月刊没有看走眼,今年一月号又发表了魏明伦和南国合作的《巴山秀才》,又是一个开门红!此剧发表后,作者继续修改。这次看了果然不错,更上一层楼了。”葛一虹同志兴奋地说:“看了《巴山秀才》令人高兴,振兴川剧,大有可为!”“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组长黄启璪同志说:“看了《巴》剧使我放心了,戏改好了,演出也有进展。”李致同志说:“有《巴山秀才》这样的戏,更增强了我对首届‘振兴川剧’调演的信心!”

    自贡市对剧团《巴山秀才》剧组,于5月21日赴蓉参加四川省首届“振兴川剧”会演。这次会演分两轮进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有22个兄弟省、市、自治区,160多个单位的著名戏曲专家和文艺界同行前来观摩指导。《巴》剧首场在工人文化宫演出成功,轰动蓉城。省人大副主任张秀熟同志看戏后欣然命笔,赋诗赞扬道:“史剧新编第一流,百年惨事恨悠悠,至今阴雨巴山夜,犹闻啼鹃诉旧仇。”《四川日报》发表冯道信同志的文章《美哉,巴山秀才》,文中写道:“自贡市川剧团演出的《巴山秀才》,以其新颖、丰富的审美意义,如一道闪电,划过了历史剧领域的天空,巴山秀才孟登科,以其独特、深刻的审美意蕴,闪射着典型的光辉,步入了历史剧人物的形象群。美哉,秀才!”“《巴山秀才》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更是一出慷慨激昂的壮剧,并且飞迸着理想的光彩。”蓉城各报连日发表评论文章数十篇。

    5月27日,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吴雪、省川剧领导小组组长黄启璪邀请《巴》剧作者魏明伦、南国座谈。吴雪说:“《巴山秀才》比前两个戏(指《易胆大》、《四姑娘》)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有进步,更成熟了。”“剧中有很多神来之笔,比如观众以为皇帝来‘救驾’了,结果三杯酒毒杀秀才,这一笔一点,落到制度上,就把封建社会的本质点出了,很深刻!”6月4日晚,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四川省党政军领导谭启龙、杨汝岱、王汉城等到解放军剧院观看了《巴山秀才》演出。张爱萍部长是川北人,他熟知清光绪二年的“东乡惨案”始末,他很喜欢《巴》剧,连声赞扬道:“不错,《巴山秀才》很具有人民性。你们又演了一个好戏!”省川剧领导小组为振兴川剧集思广益,听取青年观众对川剧改革的意见,于5月31日邀请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成都大学近400名师生在省川校礼堂观看了《巴山秀才》。他们被《巴》剧吸引住了,认为“像这样的戏多一些就好了,川剧的振兴就大有希望”。在此期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兄弟省、市代表纷纷来剧组驻地,热情邀请《巴山秀才》去他们那里演出。首届川剧调演结束后,我同魏明伦又两次去成都,参加由严永洁同志主持召开的《巴山秀才》座谈会。会上我们虚心地听取各路专家意见,取其善者而从之。我们又增删数遍,刻意求工,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第十稿的修改工作,为晋京演出作好准备。

    为了向党中央、国务院及首都人民汇报我省“振兴川剧”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四川省振兴川剧赴京汇报演出团”。演出团由自贡市的《巴山秀才》,省川剧院的《绣襦记》、重庆北腊川剧团的《禹门关》,什邡县川剧团的《丑公公见俏媳妇》组成。5月19日省川剧领导小组、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举行欢送暨授奖仪式,欢送赴京汇报演出团全体同志,并由谭启龙同志代表省委、省政府向自贡市川剧团授奖。奖状上写着:“你们创作演出了《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等优秀剧目,为人民提供了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予表彰。”杨汝岱、马识途同志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以壮行色。《巴山秀才》由省及中央文化部定为赴京汇报首演剧目。剧组由自贡市文化局局长王德文同志领队,乘车北上。《巴》剧9月27日—29日,10月2日—5日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演出。首场演出前来看戏的有中宣部副部长廖井丹、曾德林,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副部长吴雪,《人民日报》总编胡绩伟;全国文艺界著名人士周扬、阳翰笙、丁玲、艾青、曹禺、沙汀、张庚、郭汉城、王朝闻、马彦祥、刘厚生、谌容、厉慧良、刘开宇、俞琳、吕复、于雁军、陈刚等。《巴》剧连演数场,引起强烈反响。首都观众称赞这是一出思想深刻、艺术性强的好戏。中国剧协北京分会、《戏剧与电影报》于9月29日上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会议室,请《巴》剧作者和导演介绍创作经验。参加会议的有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筠、北京市剧协主席曹禺、副主席马少波及首都戏剧界名家、编导人员200余人。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致、编剧之一魏明伦分别介绍了振兴川剧经验和剧本创作体会。曹禺同志说:“振兴川剧是个壮举,我们要认真研究学习川剧经验,振奋精神,繁荣发展首都的戏剧工作。”李筠同志号召向川剧《巴山秀才》学习,“创作出与时代相称的作品,以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马少波同志说:“我们应该借‘振兴川剧’的东风,振兴京剧,还要振兴昆剧、河北梆子、评剧、曲剧。”紧接着中国剧协又召开了《巴山秀才》座谈会,出席会议的有曹禺、吴雪、张庚、郭汉城、刘厚生、黄宗江及在京的戏剧界著名学者、专家300余人。到会的同志发言踊跃,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对《巴》剧进行探讨,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巴》剧是振兴川剧的可喜成果,剧坛新开的一朵奇葩。

    川剧《巴山秀才》列为文化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4周年文艺演出的剧目,并受到特殊的礼遇,应邀于10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的小剧场内,为中央领导和应邀参加庆祝活动的各界人士演出。演出结束,国家主席杨尚昆等同志上台接见演员。杨主席说:“《巴山秀才》是个好戏,为巴山人民说了话,为巴山秀才申了冤!”他还指着张爱萍同志开玩笑地说:“他最维护你们啰!”据悉张爱萍同志极力推荐《巴山秀才》剧组进入怀仁堂献艺。王光美同志为剧中一身正气,为民说话的老秀才孟登科惨遭毒杀的悲惨结局,深深感动。她在台上抱着扮演霓裳的演员,泣不成声。约10分钟后,卓琳同志在小剧场休息厅内,接见了《巴山秀才》剧组领队王德文和我们几个主创人员。她说:“小平同志的耳膜经受不住大锣大鼓的震荡,遗憾不能来。我代表他来看戏了。我的车在来路上出了点问题,我仍坚持来看戏。看戏时,反而不觉得头疼了。我很赞赏《巴山秀才》这个戏,尤其是‘三杯御酒’,秀才的命运大起大落,剧情急转直下,出人意料。戏写得太好了,四川人真聪明!”

    《巴》剧在京演出期间,首都各报发表报道、评论文章数十篇。曹禺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为振兴川剧欢呼》一文,他说,“戏曲改革”这个口号提出了许久,许多剧种做了不少试验、努力,但成绩十分理想的,不算太多。振兴川剧的成功,正是可喜可贺的一步。他又说,“川剧是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剧种,它亦庄亦谐,幽默、泼辣;写得透辟,演得生动。看川剧不使人感到‘噎闷’,不是雾里看花,而像是爆出的脆生生的爆竹,道破人情世故。这次首场演出的《巴山秀才》就是这样的好戏。”他又在《戏剧电影报》发表《空谷足音》一文,把“振兴川剧”赴京汇报演出誉为空谷足音。他深情地预祝“这来自远方的‘空谷足音’,不久将变喧嚣杂沓,进而节拍和谐,威武雄壮,形成全国戏曲队伍前进的新步伐,昂首前进!”阳翰笙同志在《北京日报》发表诗《“巴山秀才”观后》:“巴山蜀水多奇士,敢告上控慰冤魂,清廷上下遍蛇毒,百载沉冤史诗平!”王朝闻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巴山秀才来了》、吴雪在《文汇报》发表文章从《巴山秀才看川剧的振兴》、余心言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巴山秀才的觉醒与进京》,他在文中强调“巴山秀才进京来了。这对于首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贡献”。郭汉城、章诒和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一出风格独特的历史悲剧》。这篇文章从新编历史剧的角度,对《巴山秀才》一剧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充分的肯定,“从《巴山秀才》的整体结构上看,可以说是一出在严格意义上忠实于历史的历史剧”,“但作者没有蹈袭传统老路,也不为历史表面现象的戏剧性所诱惑,而把思想的探针,深入到历史现象的后面,揭示出历史的本质。”“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对历史本质的揭示,不是依靠抽象的理性分析,而是对历史进行审美评价,把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都统统溶化在人物活生生的行动里,体现于人物间的复杂纠葛中。”“《巴山秀才》的另一个成就是在于把深刻的创作意图,体现在独特的戏剧结构里面。《巴山秀才》是一出悲剧,但它是一出把悲剧与喜剧巧妙结合的悲剧。剧中悲与喜,严肃与滑稽两种因素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在剧情的发展中又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而“引起无穷的波澜,无穷的趣味,观众在轻快的笑声和心灵的震撼中,体验着悲和喜两种审美快感。”

    《巴山秀才》在京演出期间,时逢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召开,号召全党抓紧政治工作,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抵制和清除精神污染。《巴山秀才》被誉为“振兴川剧”的重要成果、“精神文明”之花,受中宣部、文化部及有关人士的推荐,于10月3日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献演,受到全体中央委员的热烈赞赏。10月5日,文化部在新侨饭店小礼堂举行表彰大会,表彰自贡市川剧团“出人、出戏、走正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剧团整顿改革和戏曲艺术革新中做出了成绩,为‘振兴川剧’作出了贡献。”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代表文化部发给自贡市川剧团荣誉奖状和奖金。会上,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刘厚生宣读了剧协的贺信。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曾德林及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剧协的负责人和自贡市川剧团全体人员,首都文艺界人士约400人参加了大会。

    结束赴京汇报演出后,我同魏明伦同志分工,他回川去峨眉电影制片厂筹划《巴》剧拍片事宜;我随剧组南下巡回演出,广泛听取意见,为进一步修改《巴》剧,再次赴京演出作好准备。我们巡回演出的第一站是南京。剧组到南京前,江苏省文化厅已发文通知省、地、市各艺术院团骨干400余人云集金陵,等待观摩川剧《巴山秀才》的演出。剧组抵达南京后,10月18日晚在延安剧场作首场演出,座无虚席。1000多名观众看得兴高采烈,报以热烈的掌声。10月19日,《新华日报》在头版报道:“为振兴川剧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自贡市川剧团,昨晚在延安剧场首场演出了该团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巴山秀才》,受到1000多名观众的热烈欢迎。省委、省府和宣传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文艺界知名人士观看了演出。《巴山秀才》一剧,既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又富有浓郁的川剧艺术特色。它通过对正直善良而又书呆子气十足的秀才孟登科悲剧命运的描写,深刻揭露了晚清统治者暴戾凶残的本性和草菅人命的累累罪恶。这个戏在艺术上充分发挥了川剧大胆夸张、幽默诙谐、趣味盎然的特色,使观众在笑声中饱含眼泪,在悲泣中忍俊不禁。由于他们为继承和发扬川剧艺术作出了贡献,文化部在京举行大会,表彰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南京日报》发表文章:自贡市川剧团载誉来宁,首演《巴山秀才》成功。文中谈到“著名剧作家陈白尘对记者说:这是一出好戏”。

    剧本写得深,演员演得活,是戏剧舞台上的一朵新花。《新华日报》还发表了赵永江同志的《美哉,巴山秀才》一文,他在文章结尾部分写道:“《巴山秀才》的演出,使我们看到了四川省文艺界振兴川剧的丰硕成果。他们坚持走戏曲艺术革新的道路,始终把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放在首位,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很好学习。”10月20日江苏省文化厅、剧协召开了川剧《巴山秀才》座谈会,会议由省文化厅副厅长张辉主持。省、市文艺界专家、知名人士100多人参加座谈,对《巴》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记得有人向陈白尘同志提问:“陈老,你仍认为《巴山秀才》一剧无懈可击吗?”陈白尘同志笑道:“我仍认为《巴山秀才》无懈可击。如果要挑剔,只觉得‘智告’一场中‘梦幻’那一段,似乎像在中餐中加了一点黄油。”次日,《巴》剧剧组王德文局长,为江苏省、地、市艺术骨干数百人做报告,介绍自贡市川剧团以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精神产品生产的经验。我应邀到江苏省戏剧学校和师生们谈《巴山秀才》剧本的创作。为欢迎《巴山秀才》剧组和交流戏曲艺术经验,江苏省昆剧院特为《巴》剧剧组演出昆剧“折子戏专场”。首届戏剧,“梅花奖”得主张继青同志演出了《朱买臣休妻》中《痴梦》一折。看了这折戏,对我们以后着手修改《巴山秀才》第11稿,得到很大的启发。不久,上海派出了《新剧作》主编何曼、《新民晚报》副主编李中原、剧作家郑拾风、瑞金剧场经理等10多人组成的采访团来宁,对《巴山秀才》剧组进行采访和去沪演出有关事宜进行安排。此前,上海市文化局已向中共上海市委打了报告,内容有三点:一、请上海市党、政、军领导届时莅临观看《巴山秀才》演出;二、对自贡市川剧《巴山秀才》剧组按国家一级剧团规格接待;三、调拨一个车队,供《巴山秀才》剧组在沪演出期间使用。我们于10月26日清晨告别金陵赴上海,江苏省、南京市文艺界的领导和朋友100余人到站欢送、慨然抒怀,依依话别。

    我们抵沪时,受到上海戏剧界领导及知名人士范瑞娟等100余人的欢迎,并在车站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3月28日晚,《巴山秀才》在瑞金剧场作首场演出。上海有关部门负责人观看了演出,上海文艺界知名人士更是联袂而来,他们中间有的曾吸吮过川剧艺术的乳汁,有的曾是喝过锦江水的“下江客”慕名而来,先睹为快。“观众在轻快的笑声和心灵的震撼中,欣赏这出风格独特、波澜迭起的历史悲剧。”著名艺术家黄佐临、袁雪芬在演出休息时,连说这出戏编得好,演得也好。著名电影导演张骏祥喜看他熟悉的川剧又绽新花,赞不绝口。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长时间地热烈鼓掌,“感谢自贡市川剧团送来这样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幕后帮腔的陈世芬声情并茂,效果突出,应观众之请,请她出台亮相,和演员一起谢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丁锡满署名萧丁,10月30日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好一个巴山秀才》。文章开头写道:“昨夜一曲登科梦,申江处处话巴山。自贡市川剧团的《巴山秀才》赴京得中‘状元’,受到文化部的表彰,一路载誉而来,轰南京、闹上海,使得初识川剧的观众发出一声声赞美:川剧美哉!《巴》剧美哉!编剧美哉!”“这三‘美’是当之无愧的!”相继,上海各报发表王朝闻、袁雪芬、郑拾风等同志的文章数十篇,上海电视台还录制了《巴山秀才》剧组的专题片。在沪演出期间,一些久居上海的四川人,乡情绵绵,他们跑到剧场来找我们,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们为弄不到一张《巴山秀才》戏票犯愁,我们设法一一满足他们想一睹家乡戏的要求。我们在上海演出这段日子里,巴金老人正住院治病,不能前来看戏,但他通过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的特别节目,关心《巴山秀才》剧组在沪演出及活动情况。上海市剧协为川剧《巴山秀才》、《易胆大》召开了座谈会,会议由上海剧协副主席袁雪芬同志主持。座谈会开得十分热闹,高朋满座,踊跃发言。参加会议的有剧协主席饶时晓、剧作家杜高、郑拾风及上海戏剧界专家、知名人士300多人。我还应上海戏剧学院邀请,去该院为戏文系师生谈《巴山秀才》创作。

    上海演出结束,《巴山秀才》剧组于11月6日抵达杭州。7日在胜利剧场作首场演出,正值中央电视台播放《巴》剧实况录像。可是来看戏的观众仍络绎不绝,场内座无虚席,想直接目睹舞台上“孟秀才”的风采。演出中,观众不时为演员精彩的唱段喝彩,不时为剧情意外变化而赞叹。当晚来看戏的党政领导有省委书记王芳、副书记张敬堂、崔健、副省长牟海秀、杭州市委书记厉德馨、省委宣传部长罗东、省文化厅厅长孙家贤及其他要员、文艺界知名人士1000余人。演出结束时,王芳等省市领导上台祝贺演出成功。王芳说:“《巴山秀才》一剧很成功,塑造好了一个可怜、可笑、可爱、可敬的秀才的艺术形象!”并感谢“为杭州观众带来了优良的精神食粮,也为我省市文艺工作者带来了‘出人、出戏、走正路’的好作风、好经验”。浙江省剧协召开《巴山秀才》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省市戏剧界人士200多人。会议由剧协主席、著名剧作家顾锡东主持,他说:“《巴山秀才》、《易胆大》两个好戏,可谓正宗川戏。川味特别浓郁。《巴山秀才》是振兴川剧的重要成果之一,今番来杭演出,是我省戏剧界学习观摩的大好机会。我们也要坚持振兴改革,繁荣戏剧创作……”剧作家魏峨赋诗贺自贡市川剧团创作《巴山秀才》创作成功:“天府名花带露开,人间绝唱又登台;凄凉蜀水多冤狱,苦难巴山出秀才;昔日辛酸随泪去,今朝奇趣逐欢来!艺坛喜奏振兴曲,万紫千红有作为!”剧组于11月12日放假一天,让紧张演出一月余的演职员松弛松弛,游览西湖,饱览迷人的湖光山色。剧组胜利完成了在杭演出工作。

    自贡市川剧团《巴山秀才》剧组赴京汇报演出和南下巡回演出获得成功,被《四川日报》评选为“1993年四川十大新闻”之一。1994年国庆35周年大庆,中央文化部把川剧《巴山秀才》视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戏剧界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与国内其他7台戏以彩车形式,参加在天安门举行的庆祝活动,接受中央领导的检阅。

    《巴山秀才》一剧,获中国剧协“1982-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1984年2月改成彩色戏曲故事片《巴山奇冤》,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张一执导;《巴山秀才》英译本,1986年在美国夏威夷《亚洲戏剧》杂志全文刊载;著名教授王季思从建国以来上演的数千个剧目中,挑选出《巴山秀才》、《红灯记》等剧目,作为戏剧美学最高审美范畴的悲剧创作,选编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出版。

    (作者系自贡市文化局创作办公室编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