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菜园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小葱、韭菜、茄子、辣椒、丝瓜、黄瓜、菠菜……真是无所不有。邓小平最爱种的是辣椒,为种好辣椒他真下了功夫。
“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邓政委,这水怎能流。”如今,这首歌几乎家喻户晓地被人们传唱着。
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岁月,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和师长刘伯承率领部队,在河北涉县同人民患难与共、并肩战斗,共同度过了5个春秋,他们与百姓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至今,人们还在传颂着许多故事:
沙滩垦荒
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日本侵略者除了不断对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外,还对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加上这一年太行山一带遭受罕见的旱灾和虫灾,粮菜歉收,抗日军民一天吃不上半斤粮,只得用糠皮、树皮、小荠菜、槐树叶、大麻叶等充饥,有人甚至挖了白土掺进饭里填肚子。生活处于极端困苦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一边号召部队带头节约度荒,吃饭定量,并带头坚持每顿只吃一份小米野菜饭,省下粮食送给赤岸村贫穷多病的人家,一边还带头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实行自救,度过灾荒。一天清晨过后,在村边的沿河沙滩上,出现了七八名衣着整齐的军人,他们扛着铁锹和锄头,担着箩筐,有说有笑,走在最前面的就是邓小平和刘伯承。这是他俩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前来乱石滩上带头包片开荒垦地。正在沙滩上劳动的群众,没想到师首长在日理万机的百忙中,还来带头垦荒。邓小平和刘伯承脱掉外衣,穿着粗布衬衣挥锹掘土,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当天下午。邓小平又带着大批战士来到这里热火朝天地劳动,他还虚心地向老农请教,为干部、战士们作出榜样。
参加垦荒垫滩的军民在师首长的影响带动下,垫成了5亩可以水浇的良田。如今,这片艮田地成了村里的果园,每当村民们摘下那丰满的果实时,禁不住要回忆一番邓小平、刘伯承在这里开荒的情景。
什锦菜园
在赤岸,邓小平不仅自己带头开荒种地,还动员干部家属们也和大家一起劳动。
一天凌晨,卓琳和孩子们住的院子的房东张大娘,猛听见厕所里有响动声,她穿衣起来一看,见卓琳同志正在掏大粪准备往地里送。张大娘劝卓琳天亮后再干,可卓琳只是笑笑不作声,生怕说话吵醒了别人。随后卓琳担起大粪,朝田地走去。
原来,邓小平和刘伯承带领司令部的一些干部家属,在村西边的楸树林旁开出一片荒地,打上畦埂,挑水浇灌,种成了一畦畦碧绿如茵的菜园。这天,干部家属们都约好清晨往地里送粪。
这块菜园长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小葱、韭菜、茄子、辣椒、丝瓜、黄瓜、菠菜……真是无所不有。邓小平最爱种的是辣椒,为种好辣椒他真下了功夫。邓小平还让后勤部的同志从外地引来了西红柿(当地群众称“洋柿子”),并亲自动手栽种、剪枝打杈,试种成功后又帮助村里的群众在太行山麓种出了一片片“洋柿子”。
军马耕地
当时,由于天灾人祸,村里的骡马所剩无几。人都没吃的,哪有粮食喂牲口呀!春播秋收时,没有牲口,就同人没有双腿一样不便。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
刘邓首长决定让部队的军马帮助百姓们春播秋收,邓小平还指示司令部和政治部,军马除担任军务离不开的外,其他的都去支援。在刘邓首长的关怀下,大批军马及时用来务农,既种上了庄稼,又收回了粮食。军马耕地的故事,至今仍被赤岸、王堡两个村的群众传颂着。
婉言拒宴
常乐村,三面靠山,重峦叠嶂,地势高低不平,自古就是贫困的山乡。
1940年年初,刘邓首长率一二九师来到这里后,带领指战员帮助老百姓春播秋收,发展生产,使这个一向贫瘠落后的山村顿时换了天地。村干部和广大群众为了表表心意,自动凑钱,买了两头猪、三只羊,打算摆一桌酒宴,请请刘邓首长们。准备妥当后,支书刘维红和另一名村干部代表全村群众来到司令部,说是请首长们去“指导工作”。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笑着回谢了。
没想到过了两天。村里又派人到司令部二请首长。刘邓首长只好让司令部的三名干部代表他们前去。百姓们见真的请来了客人,就像结婚办喜事一样忙乎开了,烧水的,炒菜的,做饭的,可热闹了。席间,三名部队干部按照邓小平的嘱咐说道:“让群众摊钱,请客吃饭,这不是我们八路军的作风,这种事今后不能再办了,这次买东西花的钱,都由部队出。”村干部一听,说啥也不同意,可争来争去,最后还是愉快地按刘邓首长的意见办了。
“太行银河”
1942年过后,赤岸一带仍然面临旱灾的威胁,春天播不上种,眼看秋天收成无望,就连村里群众日常生活饮水也成了难题。
邓小平和刘伯承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制订了修建一条“漳南大渠”、把清漳河水引上山来的方案。随后,邓小平又协同地方政府,亲自主持召开各种会议,研究施工方案,紧缩其他开支,最后拨出一笔不小的款子,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山修渠。
为解决技术问题,邓小平派人从河南请来二三十个好石匠帮助修渠,还派人从敌占区买来一台测量仪器,让政治部的两名同志专门负责搞测量。为解决修渠民工的吃饭问题,邓小平又想法给每人每天三斤小米,全部经费由师政治部付给。
邓小平和刘伯承还亲自到工地同民工一起抬石头,垒石堰,经常亲临现场指挥,解决各方面难题。
师首长的实干精神,影响和鼓舞了修渠民工,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在1944年4月胜利建成通水。这一工程正如当时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同志所说:“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在当时却是一项了不起的大工程,是值得纪念的事。”
这条渠首起下温村,尾至茨村,途经8个村庄,全长27华里,使沿渠的3500多亩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为涉县人民和驻军抗灾度荒,改善生活,支援前线发挥了巨大作用。
“水流南山头,吃饭不发愁,没有邓政委,这水怎能流。”如今,这首歌几乎家喻户晓地被人们传唱着。百姓们亲切地称这条渠为“救命源”。
“丁香”风波
当年在赤岸,邓小平和师首长们亲手在住处栽种了一棵丁香,每当开花时节,丁香花繁叶茂,沁人心脾的芳香传出院落,在整个赤岸村弥漫着。尽管邓小平离开这里了,但人们只要闻到丁香花味,就像看到了邓小平一样亲切。
“文化大革命”前,老党员张义库为保护这株不平凡的花木,悄悄将它移植到自家院里,十分珍重地保护起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里的“造反派”三番五次地来到赤岸村,要砍掉这棵丁香。他们到处打听这棵丁香的去处,扬言要搜遍全村每一个角落。全村男女老少2000多人谁都知道这棵丁香在张义库院里,但没有一人吐露真情,“造反派”们吼叫一顿,怏怏离去。
粉碎“四人帮”后,这棵丁香又移植回原处,继续散发着它的芳香。
护卫碑刻
抗战时期,涉县人民为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为解放涉县牺牲的人民子弟兵,建造了一座壮丽辉煌的“烈士纪念塔”。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人都为该塔赋诗题词,邓小平也亲笔题词:“人民的解放是用人民自己的血换来的。”
可在“文化大革命”中,却被“造反派”当作活靶子狠狠批判。他们原想拆掉塔上的邓小平碑刻题词,但一碑拆掉,全塔皆毁,只好作罢,改用石灰沙子把邓小平的题词盖起来。没想到晚上却被自发组织的群众偷偷地把石灰沙子铲掉了。“造反派”又一次把邓小平的题词盖起来,到了晚上却又被不知名的群众铲掉了。这样循环往复了多次,“造反派”也只好放弃了这一打算。
40多年过去了,不论是在黑云压城的艰难岁月,还是在繁花似锦的和平年代,涉县人民对邓小平的思念始终是那样深长。
(章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