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天韵:叶延滨精短美文100篇-落日古楼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

    眼前就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商城楼兰。在茫茫大漠之中,有一座塔形的土堆,这是个寺庙建筑,只留下一堆残土—楼兰目前仅存的最高建筑。塔形土堆前是散乱的木头,可能是原来建筑的柱子、大梁还有圆形的木基座。这个寺院的遗址看来处于古城的中心,地势较高,旧河道从下面穿过,可见当年也是水草丰盛之地,楼兰曾是依傍河流为商旅服务的商城。现在一片死寂!我背对着塔基,站在倒坍的木柱旁,左侧有前几年立起的楼兰古址纪念碑,右侧面是著名遗址“三间房”,考古学家在此处发现大量的文物。现在望去,三间房还有残存的地基和仍然立在那里的木栅。如果不细细发掘,放眼望去,就只是沙丘和环围着遗址的雅丹地貌了。黄沙和烈日是这个世界的主角,我们一从汽车里走出来,就感到酷热中沙漠的死寂,寂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和喘息。

    据史料记载,楼兰在汉代还是个王国,臣民上万,从事畜牧和渔猎。公元前77年汉与匈奴争夺楼兰要地,楼兰王国几经战乱归并鄯善国,但仍作为南丝绸之路上的中继站。到了公元4世纪,丝绸之路北移经吐鲁番高昌城,楼兰的交通枢纽地位改变,同时气候恶劣,风沙侵袭,楼兰很快衰败,继而从地图上消失。楼兰文明中有畜牧文化,有屯田制的农耕文化,还有商业文化。这样一个曾繁华兴旺的文明,如今消失得干干净净,甚至地上一棵草都没有,天上飞鸟也不来,成了生命禁区的标本!

    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发现了他们发现的一切,并写进了一本本关于楼兰的书里。我作为一个诗人,更简单点,只是一个观光者,我看到最多的是什么?是残存的瓦片和木头。在古城的遗址,到处是一摊摊的瓦砾。这一摊瓦砾,就告诉我们这里曾有一处房屋,曾有人的劳作,曾有过阴谋与爱、欢爱与泪水、财富的聚敛与生命的挥霍!但现在什么也没有了,除了一堆瓦片!这些最不引人注意的东西,它们却越过时光的雷区,进入两千年后一个诗人的视野!也许沙漠承认了瓦片,它们也是沙土,只是经过了火,人类的火。这里还有一个奇迹,就是木材都没有腐烂,木柱还是木柱,圆木基还是圆木基。只是它们全都枯干成为木头“木乃伊”。虽然还保留着早先的形态,但全是干瘪的木筋,一丝丝地窳空的木筋。它们让我知道两千年前这里有多么丰饶的树林,也告诉我在这里早就没有任何生物可以存活,连能让木头腐烂的细菌也迁出了这座死城!残木与碎瓦向我们说:我们是人类文明沙漠化的见证者。

    我们到达楼兰正是上午11点多钟,稍稍活动一下,就感到酷热难忍,高度的水分蒸发,让我在一天里要喝下七八瓶矿泉水。到了楼兰,更感到在旷野活动比在汽车里更烤人。楼兰这曾经活在诗歌和传说中的美女般的古城,此刻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西域干尸!在一片死亡证据的包围中,我感到那片沙漠正渗进我的肌肤。烈日当头,我们只好躲藏在沙漠车下面,高大的沙漠大奔驰车,给我们一小块藏身之地。午餐仍是面包和饮料,在我们吃饭时,发现有一只苍蝇在我们身边飞舞。啊,这是坐着汽车进来的偷渡客,我第一次觉得苍蝇不讨厌了,这个飞进了历史的小家伙,竟让死城有了一点生气。只是它不会再飞进我们的汽车,它会是唯一留下的来访者,那么,等待它的会是什么?

    楼兰行,是古丝绸南路上的一次大漠阅读。读古城楼兰,读死湖罗布泊,读现代原子试验场,读一条荒凉衰败的文明历程。此次行程我们是以诗歌的名义进行的,在为获奖者颁发了证书之后,我们走进了这片大漠,这片曾产生过无数诗篇的大漠。在楼兰古塔前我们合影,用双手高高举起一面写着“楼兰行”的旗帜。带着这照片,我们回到了北京,回到了平凡的生活中。但这照片会长留在我身边,因为这是一次寻找诗歌的旅程,所有的一切,都在对我说:“不能让生活死去,不能让心灵荒芜,诗歌是人类的另一条丝绸之路!”

    1999年12月整理于北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