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天韵:叶延滨精短美文100篇-花车的国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9.11”巴基斯坦行

    花车,像电影《大篷车》里的花车,只是更多,满大街都是,特别是在马路上穿梭来往的公共汽车,都画得像出嫁的新娘。这是我对巴基斯坦的第一印象。

    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一员,出访巴基斯坦。时间是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后的第二天。9月13日我们从北京飞抵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这无疑是一次特殊时期的访问。从熙熙攘攘的北京首都机场登上中国民航的飞机,落在卡拉奇机场,空空荡荡,军警比乘客多,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唯一与阿富汗保持着外交关系的国家面临的困境。一出机场,现实的日常生活依然生动而新奇,满大街跑的花车,一下子就印在了我的心上—这个国家与这个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

    公共汽车全是花车,领事馆的陪同告诉我,这些都是车主自己找人专门画上去的。每年还要举行比赛,看谁的花车最漂亮。这些花车上的花饰有典型的民族特色,画图繁杂细致,线条和色彩填满了每一寸车体,装饰性很强,喜庆欢快,像一个个盛装的女人招摇过市。按照教义,当地妇女都装束严谨,虽然许多妇女已不再蒙面,也穿色彩艳丽的裙袍,但身体四肢一点都不暴露。也许正是这样,人们把打扮的天性,放到了能活动的另类朋友身上,打扮汽车。不仅是公共汽车,大卡车、三辆车和摩托车,都像姑娘似的花枝招展。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在西方,包括中国这样较开放的东方国家,现代时髦生活的象征是“香车美女”—打扮得性感的模特在色彩单纯线条流畅的轿车前,发展眼球经济。而在巴基斯坦,女人不能干这些工作,这里没有夜总会,没有红灯区,没有模特儿表演,但这个国家仍需要让眼睛高兴的东西,那么,就看这满大街花枝招展的花车吧。

    不是所有的机动车都像女人一样的爱打扮。能跑动的车辆,大多变得花里胡哨,除了上流社会的私家车。宝马车奔驰车依旧是绅士派头,坐在里面的人,也西装领带,与世界接轨。满大街看去,上流社会用的名车还是少,多数是全身花枝招展尾部冒着黑烟的低档车。与花车的女性化或者说世俗化相比,停放在街头,充当“纪念碑和城市雕像”的,是坦克、战斗机、大炮与火箭等从战场退下来的庞然大物。开始我想,巴基斯坦是个军人政权国家,也许这些城市饰物显示了军人政权的特点。后来,我感到这个理由不充分,穆沙拉夫上将执政才一年多,这些雄赳赳气昂昂的家伙肯定早就转业到这儿,站最后一班岗了。

    如果我们采取这种方式:给出一点距离,看这城市,就会感到另一种和谐的美。男性的、阳刚的、雄壮的坦克和战车,威风凛凛地站在城市的各个路口;而在马路上,欢快奔驰的是花花绿绿、招人注目的花车。阴与阳,刚与柔,热与冷,在我们眼前以另一种方式和谐统一。否则,这个城市是否会太沉闷了?

    出访的第一印象:花车。让我不由自主地说到女性与汽车。陪同的大使馆一秘老郑给我说,巴基斯坦有“两快”,一是汽车跑得快,交通违章多;二是女人生孩子快,巴基斯坦全国人口已达到一亿三千万。我们此次出访一直在军警严密保护下进行各项活动,所以,无法体会民间公共汽车的速度。关于妇女情况,城市和农村差别较大,按当地人信奉的宗教教义,一个男子可以娶四个妻子,不过在城里知识分子中还是一夫一妻的多。我问过一位作家:“妇女有自由恋爱的婚姻吗?”这位作家说:“很少,一般都在家族间联姻,我的妻子就是我的表妹。”在这样一个婚姻关系较封闭的国家,还有不少杰出的女作家、女教授和贝·布托那样的女政治家,来到巴基斯坦后,我更是对巴基斯坦这些杰出女性肃然起敬!

    除了花车,有着一千二百万人的卡拉奇,确实没有更多让人兴奋的亮点,城市现代化程度大概与二十年前中国的大城市情形相似。使馆一秘老郑说,十多年前,我刚到巴基斯坦的时候,回国还往家里带这里出产的食用油呢!政治上的不稳定,加上沉重的人口负担,使巴基斯坦发展受到影响。退回去三十年,中国与美国建交,中国打开通向世界的通道,那时,卡拉奇是个多么响亮的城市名字!在卡拉奇,我在心里说了句:邓小平,你真了不起!

    而此刻,我用兴奋而又忧郁的目光望着马路上的花车。在滚滚的车流旁,到处都见到乞丐,主人说:他们大多数是来自阿富汗的难民……

    出访巴基斯坦回来,朋友们见面都说:“听说你们这个代表团,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长见识了吧?”真是不假。因为我们的访问是在“911”事件发生以后,又是美国将报复目标锁定阿富汗,正在调兵遣将时期,作为与阿富汗有最长的边境线,同时又与阿富汗保持外交关系的唯一国家,巴基斯坦的有关方面,十分重视中国这个传统友好邻邦派出的作家代表团在巴基斯坦的全部活动。

    高规格是什么?高规格就是走到哪里都有人向你献花。到了巴基斯坦,一出机场,在记者涌入之时,接待人员就给我们每个人的脖子上套上了一个花环。花是鲜花,玫瑰和茉莉。茉莉是巴基斯坦的国花,小白花,香味很浓,也很清纯。玫瑰鲜红,像主人一样热情,只是会在浅色的衬衣上留下淡淡的吻痕。头一次佩戴花环,想到了周总理出访的那些新闻纪录片,那是童年的记忆,这种记忆,让主人的热情一下子激动了我们。后来,每到一处,都会有人献上花环,戴着花环的我们,走到哪里,都成了注目的焦点。巴基斯坦人喜欢用鲜花来表达友情。在鲜花簇拥之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巴基斯坦与中国几十年在国际关系的世界格局中形成的独特友谊。无论两国内部政局发生何种变化,这种发展中国家互相支持的地缘政治伙伴,巨大的国家和民族利益让友谊之花灿烂开放。从商业中心卡拉奇到文化重镇拉合尔,再到首都伊斯兰堡,越来越多的鲜花挂上脖子送到手中。在伊斯兰堡欢迎会上,几十位各界妇女向我们的团长王巨才先生献花,一束束鲜花堆满了主席台,把团长淹没在花朵之中。为什么会越来越增温?我们最后访问伊斯兰堡的时候,媒体的报道称:这是在巴基斯坦境内唯一的外国代表团。主人的欢迎词中,最常用的定语是:在巴基斯坦最困难的时候,中国朋友和我们在一起……看到如此多的鲜花,我向同行的《文艺报》张陵说:“鲜花是最好的礼品,可惜不能‘打包’带回去。”

    高规格是什么?高规格是走到哪儿都有警察跟着。大概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警车开道,警察护卫。政局安定的国家,警察多是便衣,显出气氛友好而和平,当然,美国总统除外,据说他们出访喜欢把沿途的下水道井盖焊死,以表示更高的外交规格。在巴访问的十天里,只要离开宾馆,最前面开道的敞篷吉普车中,坐满全副武装的警察,其中一位警察,还把机枪架在驾驶室顶上。到了参观地点,会有另一队警察在那里等候,等候和我们一起参观。只要是在室外活动,就会有一群警察围住我们,于是所有参观活动的照片都是我们在军警中的影子。我对陕西作协的副主席王蓬说:“你回去不是要写报道吗,题目就是:在全副武装军警包围中的一次中巴文化交流。”后来他真的把这句话写进了他的报道。巴基斯坦的军警制度我不了解,每到一处,出场军警的制服也不一样。不过警官总是能区别出来,在一群提着冲锋枪的警员中,总有一位不带枪而是夹着一根一尺多长小木棍者。那木棍是手杖“司提克”,我想这是英国人留下的绅士派头。巴基斯坦气候炎热,出去参观时我们都免了西装,短袖出场。军警穿着厚厚的军服,一天下来,背上全是汗渍。这让我们的团长十分心疼。一回到宾馆,王团长下车就喊:“快给他们发小费。”

    高规格是什么?高规格就是不能自由活动。我以前几次出访,接待者都明确用作家身份接待我和同行,做完必要的礼仪动作之后,叫上一个人陪同,到处看到处走就行了。这回不一样—有“911”的阴云,美国的四艘航母正在向此处赶来,巴基斯坦某些教派力量与阿富汗的亲密关系,使我们高规格处于保护之下。正式活动之余,出门散步或购物有便衣陪同。进了房间休息,走廊里坐着两个便衣守着。后几天我们到宾馆门口上车下车之前,都先有一个门房,扛来长棍子,棍子一头是面镜子,伸到汽车下面,探看有没有炸弹。

    唉,作家出访还是规格低一点好。规格高了,就变成了友谊花朵的架子以及警察任务的目标。团里的张陵到底是记者出身,有天晚上,跟着中国大使馆的陪同一秘老郑,脱离了军警的“包围圈”,深入“民间”,转了一圈。“老叶,我看到的可是真实的老巴们的生活,开眼开眼!”至于他看到什么,没说。我想,最多也就是以前我们出访时,能见到的景象罢了。我想了想,不看也行,没有自由行动,更能原汁原味保持住这次出访的高规格:鲜花加军警。

    2001年9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