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家,扩大眼界自然会延伸至戏剧,文学必然包含戏剧也是无争议的。虽然如此,文家却并非人人都通晓戏剧。因为戏剧表达是综合性的,以文学为脚本,却更要表现音乐舞蹈与武打的艺术。结果文学中的戏剧竟只能掌握到文字上的记载。自金、元、明、清传下来的戏剧,俱集中于戏本。虽注出曲牌名,也无音乐传世,更无表演传世,只见短短附注,全是文字点到音乐与动作。后世无人能恢复前人的歌唱和表演。我们也无奈地根据可靠记载推断揣摩而已。这里谈起北宋,也是不能不借重文字所记。
现今尚流行使用的民间俗语,特别广东省最常用,一句是“歹戏拖棚”,意思是形容一件大事,特别是令人烦恼讨厌之事,反覆纠结,变幻莫测,起伏旋转,总是达不到一个最后总结,像是著名的“巴以和谈”,一拖三十年不见曙光,这就合于歹戏拖棚这句话。另有一句俗语,更是粤人习用,就是“棚尾拉箱”。这一句恰是与前相反,意思一切已到了尾声,就等同戏档已完,戏箱已收妥戏装,等着在棚尾拉走,离开此地了。这句俗话,在一九八〇年代蜚声香港,形容英国就要收拾家伙退出香港了。非常切题,令人印象深刻。
站在戏剧的学问领域,会疑问戏棚一词是广东地方土俗所有吗?当然不是。戏棚在戏剧表演上很是重要。它是起于何时呢?唐明皇梨园子弟时代尚无戏棚。在唐代有教坊的官署,可知已有伶人艺人,却并无表演场地的情式记载。而到北宋却可以见到明确表述。在北宋人的记叙,原来就说源于五代。因为所记之神有柴帝(柴荣)、郭帝(郭威)、石帝(石敬塘)、刘帝(刘知远)等名号。祭祀娱神,则表演傀儡戏,这种娱神表演称做弄戏。凡与神只有关败讼罚系而供祷祀付偿,就许弄戏几棚。这就正式把服装道具化妆于戏棚掩遮区域进行预备,遂亦有开敞前台供作弄戏。因此略可记载戏棚形制起于五代,宋人之说,可以相信。
北宋人对于酬神弄戏也看得透。看来好像是请神欢娱,其实民人自求欢乐,娱神就是娱己。这种弄戏,宋人记载就说:“秽谈群笑,无所不至。乡人聚观饮酒,醉又殴击。往往因此又诉讼,系许赛,无已时”(语见朱彧:《萍洲可谈》)。
北宋时代,伶人御前作俳,敢于借弄戏讥讽朝政。事在宋徽宗初期崇宁年间(一一〇二——一一〇六年),即徽宗即位后二年至六年时期。皇家铸九鼎以镇八方,而最巨大之帝鼐居中朝。其时政府从章□之计,铸大钱以一当十,其用铜时值不过三四文,庶民大受朘削,再加无赖之徒私铸大钱盛行。不意苏州患大水灾。伶人御前作俳,演水灾告急故事,遣帝鼐出镇苏州,扮鼎神者会言,今岁东南大水,须遣彤鼎出镇苏州,鼐神力争不愿,声言恐被无赖铸成大钱,以一当十,苦害百姓。表示逡巡不前。此事提醒朝廷,立即降罪章□,并降大钱值以一抵三,遂息民怨。
曾记我幼少之年随长辈在七月观赏《天河配》京戏,戏园大榜有真牛上台,颇具号召。其实在北宋神宗时代,神宗即位第一个年号,熙宁年间(一〇六八——一〇七七年)王安石当政,行新法,用新人,征荐人才,不限资格,得其汲引者不下三四十人。遇伶人在神宗御前作俳,伶人竟跨驴直登轩陛,左右侍者加以拦阻,其伶人声言:“将谓有脚者尽上,得荐者少沮。”这是表明驴儿更多两腿四只脚,应可得荐而不受止。足以讽喻王安石为新政而滥引人才。这一故事,出于《萍洲可谈》,可惜研治王安石变法无人加以引据。
北宋时代伶人自重自尊,虽只弄戏作俳,却有胆识讥评时政。朱彧提到一位真实人物丁先现,自是伶人中具有使命感者。兹引朱氏所记:
伶人丁先现者,在教坊数十年。每对御作俳,颇议正时事。尝在朝门与士大夫语曰:先现衰老,无补朝廷也。闻者哂之。
现在已至民主时代,或者不会揣度到一千年前专制时代是如何的抑制言论。原来伶人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期许,宋代自较明代为高。但看来也不输于今代。我们学界也似应予以揄扬与鼓励。
晚王尔敏谨启
二〇〇六年三月三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