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到的时候,竟然是校长周扬接待了我,更让我惊喜的是,在校长办公室见到了执导过我银幕处女作《海葬》的导演王滨和在《海葬》中演我姐夫的田方,我们剧组的老朋友能在延安相聚,真是太巧了。
我到“鲁艺”的第二天,蓝苹来看我,她比我早来延安两年,这时,她已改名叫“江青”。在延安能见到老朋友,很是意外,那种兴奋劲儿真是难以形容,我们有说不完的开心话。由于我的到来,延安城里到处传说着:江青的妹妹来了,一时间我很引人注意,很多人纷纷打听,哪一个?哪一个是?
“鲁艺”的校址,过去是一座哥特式建筑的天主教教堂,教堂里的礼堂成了我们鲁迅艺术学院的活动场所。我们上大课、集会、听报告以及开晚会都在这里,礼堂后面一排排的砖窑就做了学生宿舍。
鲁迅艺术学院是解放区艺术干部的摇篮,当时设有四个系:文学系、戏剧系、音乐系和美术系,外加一个平剧团,我被分配在了文学系插班。到我毕业时又增加了一个实验剧团。
我后来到戏剧系学习,此前,“鲁艺”的学生只学三个月就毕业,派往前方了,这也是应前方部队文艺的急需。以后,觉得三个月的时间太短了,我进入“鲁艺”时,已经改得正规化了,学习年限规定三年毕业。我们便从头开始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由蓝天翻译(先从俄文翻成英文,再从英文译成中文),内容有第一自我、第二自我、做小品等课程,这在当时也是很先进的。
王滨当时是“鲁艺”的教员,张庚是系主任,还有一大批老师,他们给学生出题目做小品,然后再检查小品。另外,“鲁艺”还设有音乐课和政治课,大课由周扬来讲,王滨负责教授表演课,因为他自己很注意体育锻炼,所以他也把体育列为了授课内容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