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底,马接到了在延安建立陕甘宁边区医院的命令。当时整个红色根据地的医疗条件用“一无所有”这个词来形容其实并不过分,这里不但没有一所正式医院,也没有一间像样的诊所,甚至连一些比较像样的医疗设备都没有。而真正受过正规训练的医生为数还不满十个。从医科大学毕业的医生,只有马、傅连 、姜齐贤等几个人,其中获得了博士学位的就只有马一个人。
解放区中的大量医务人员都是靠红军自己培养起来的。当时红军卫生学校培养一名医生的时间是九个月。这些医务人员基本上最早都是从医生身边的勤务员干起,然后护士、助理护士、急救人员和药剂人员什么需要就干什么,当他们干了几年之后,有关部门就会安排他们去红军卫生学校学习。在九个月后,他们从红军卫生学校学习归来的时候,就成为了一名医生。当时解放区的千百万军民,都是由这些只受过九个月医学训练的医生给予治疗的。
除了医疗专业人才极度缺乏,由于当时的民国政府曾长期对红色根据地采取坚壁清野严格封锁的政策,也使得红色根据地缺少开展医疗工作所需的医药供给。
在和卫生部的几位领导同志反复研究磋商之后,马正式向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他自己关于改善八路军和边区医疗卫生条件健全军队医疗网络的全盘构想。在中央的支持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之下,马和卫生部干部以及医护人员开始共同努力,采取“因陋就简,自己动手,勤俭办医疗事业”的方针,先后在延安办起了卫生部直属医疗所和陕甘宁边区医院。陕甘宁边区医院在建院之初,只有一排窑洞和极其有限的设备。共有三层,第一层是办公室,其他两层则是诊室和病房。这两家医疗机构的成功建立,为在今后更快、更好地发展八路军和红色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坚实基础。
在八路军总院工作期间,医院里新来了一个名叫朱仲丽的外科女医生。当时八路军医院为保证伤病员们的安全,将不少伤病员都藏在了大山沟里。所以医生每次查房时,都得爬坡、过沟、翻山崖。朱仲丽是从白区大城市来的姑娘,翻山越岭时经常会害怕紧张,马在跟她一起查房时,便开始有意地边走边给她讲笑话听,好消除她的紧张情绪。有时候,还会像个老大哥一样,用手拽着朱仲丽上坡,或是在下坡时抓住朱仲丽的胳臂。马还非常耐心地告诉了她一些爬山的窍门,比如:上山要弯腰,下山腰挺直等等。事隔多年之后,朱仲丽一直对马当时给予她的照顾念念不忘。
医院的建立改变了马的生活。在他作为一名医生骑在马背上跑遍延安之后,所有的延安人差不多都知道了八路军中有一名心肠好、为人诚实、医术不凡的外国医生叫马海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