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的统治危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621年(明天启一年,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占领了辽沈地区,直接把明朝的统治地区放入自己的腰包。原本努尔哈赤很高兴,这里十分富有,而且是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为了赶快控制住这块地方,他赶忙把都城从落后的界藩城迁到辽阳。但是辽阳刚发生过战争,破坏严重,于是努尔哈赤在辽阳的旁边新修建了一个城市——东京城。这就是今天的沈阳。

    可是刚刚搬家的努尔哈赤没有高兴太久,他就发现了一个大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说来复杂,最简单的比喻就是后金的硬件太落后,运行不了辽东的软件。

    为什么这么说?

    努尔哈赤的后金国,是个奴隶制国家,而他占领的辽东地区是封建制。

    这么说或许比较学术,我们举个例子。

    士兵兼奴隶主张三的一生

    1587年努尔哈赤在费阿拉称王以前,张三是一个普通的女真人,他二十岁以前还是一个原始社会青年,日常的生活就是大家一起打猎,猎物大家一起分,自己家五口人,虽然不是每次都能吃饱,但每个人都能分到。部落里面的事情他都参加,而且可以发表意见。

    1587年以后,张三不再是一个原始人了,他变成了一个奴隶,不管是打猎,还是种田,他们全家都要工作,他家的收入几乎全部都要上交,每次全家都吃不饱。部落里面的事情,根本不让他知道,他也没有权利发表意见,除了打仗和种田,他没有别的事情做,也没有别的地方去。

    他还是一个士兵,是正蓝旗的一个军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他作战勇敢,有很多功劳,家里也逐渐富裕起来,抢来的汉人的财富和衣物够全家用很多年,还有十多个汉人当奴隶。全家有四十多亩地,那几个汉人种地种得不错,田里的收入不少。当然,张三可以随便杀死那些明朝奴隶,然后用一只羊就可以再换到一个年轻的。

    不过,张三同父异母的弟弟生活得很惨,他弟弟打仗不行,家里越来越穷,后来活不下去了,就把自己卖给了隔壁李四家,变成了李四家的奴隶。

    1621年,领袖努尔哈赤占领了辽沈,把都城迁到了辽阳,张三也跟着搬过来,这里比界藩城好多了,张三的田也扩大到七百亩,奴隶一百多人。

    可是没过多久张三就发现,这里的一切都很奇怪。

    这里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主,只有地主和农民。农民可以随便跑,只要每年交了地租就可以,地主也不能随便惩罚或者杀死农民,据说那是犯罪行为。

    这里的地主家里的人据说不叫奴隶,而是叫做仆人,不仅可以自由来去,还要给他们工资。张三心里想,我还要给我那几个奴隶钱?

    张三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些奴隶放出去。他隔壁的李四土地比自己的多,奴隶也多得多,听说那家伙把那些地分给手下的奴隶,然后还借给他们种子、农具、牛,这些奴隶每年要交地租,还要帮李四耕种没有租出去的地。

    不久,张三发现,自己的奴隶有很多人都跑了,找也找不回来。于是,张三到处搜捕,遇到了很多汉人,这些汉人对张三的态度很不好,双方起了冲突,结果自然是张三获胜,杀这些汉人一点儿罪过也没有,怕什么?

    张三没有想到,这里的汉人很多,他杀死十几个汉人的第四天,一百多个汉人趁夜里冲进了他的家,杀死了他的儿子和母亲。

    张三要报复,他率领自己的部队把那个地方的几百个汉人全部抓起来杀个一干二净。

    张三还听说,李四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结果死的是李四本人。

    张三的生活原来很普通,也很简单,可是自从来到了辽沈,他发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复杂,让他完全无法适应,他现在有的时候还会回忆起当年还是原始人的时候,那个时候多么简单啊。

    张三的人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女真人这些年的一生。

    这也是努尔哈赤的一生。

    张三不明白的地方,努尔哈赤也不明白。

    张三杀死那么多汉人的事,努尔哈赤也做过。

    计丁授田与庄田制

    努尔哈赤打仗的时候不会想到,他还需要管理这些分田分地的事情。他想不到,女真人也想不到。可是他们想不到的,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危险。

    辽沈汉人很多,和女真人混住在一起,不是变成了奴隶,就是财产被抢走,生命被剥夺,自由被控制。

    努尔哈赤修建东京城,驱使大量汉人充当劳力。

    努尔哈赤强迫汉人当兵,然后去攻击明朝。

    努尔哈赤实行的是奴隶制,可是汉人的封建制都已经数千年了,谁也不愿意当奴隶。

    奴隶是什么状况,恐怕没有读者不了解。

    如果你是奴隶主,对待你的奴隶,你可以随便打,随便骂,随便杀,还可以不给他们饭吃,不给他们衣服穿。奴隶的待遇甚至还不如动物。汉人不甘受到欺辱,便准备群起反抗。

    搬迁到辽沈的女真人,为了抢占地盘,往往内部还会出现火并,而且原有的机制都被打破,女真部落之间居住混乱,八旗制度受到冲击。

    为了解决上述状况,努尔哈赤采取了“计丁授田”和“庄田制”的方法。

    “计丁授田”的方法是——田地属国家所有,个人拥有使用权。

    田地分成公有和私有两种。

    私田:

    每个男性,不论年龄和民族,都分到田地36亩。

    30亩种粮食,6亩种棉花。

    公田:

    三个男性,另分到田地6亩,收入上缴给国家。

    义务:

    二十个男性中,派一个人当兵(兵役),一个人给国家干活(徭役)。

    这个“计丁授田”是个很奇怪的方案。它本身就有矛盾,而且很不合实际。

    首先,说是分没有主人的田,但是没有田是没有主人的,除非是荒地,而荒地不应该计入田地。无主的田来源值得推敲。

    其次,公田和私田这种分法极度落后,和两三千年以前西周的井田制是一样的,那个时候的耕种水平落后才会出此下策。努尔哈赤现在采用这种方法有些可笑。

    再次,当兵和服徭役的人是怎么选择的?二十个人选一个当兵,选一个服徭役,选谁?服徭役还容易解决,轮流去就是了,可是当兵呢?有什么选择标准?万一选去的人死了,怎么及时补充兵员?

    和平年代,这个“计丁授田”还马马虎虎可以凑合,但是战争时期用这种办法显然不合时宜。

    以前的后金都是奴隶主庄园,庄园里的所有东西归庄主管。可是现在实行“计丁授田”,庄园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只好改革。改革以后的就是“庄田制”。

    庄田制其实没有改变奴隶制度的本质,只是做了修改。

    庄田制的方法是这样的。

    每个庄园里,十三个男性种田600亩,其中120亩的收入上缴国家,480亩的收入自己保留。

    自己保留?自己都是属于庄园主的,自己的收入难道是自己的?

    关于庄园的兵役和徭役问题没有详细记载。

    有人说,这两种制度意味着旧的奴隶制崩溃,新的封建制诞生。

    我说,这是完全的错误。

    后金一直都是完全的奴隶制,没有丝毫的改变,直到他们入关以后的一段时间,还依然是奴隶制。

    为什么说依然是奴隶制?

    先来讨论“计丁授田”。

    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在“计丁授田”的田地上耕种的人,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这是奴隶制区别于封建制的根本。

    “计丁授田”中的人,不能离开自己分到的土地,也不能进行土地买卖,连土地上的耕种作物的品种都受到控制,还要负责耕种国家的田。这其实和西周井田制没有区别。

    井田制是什么?井田制是西周奴隶制社会的两大标志之一。

    封建制度下,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比较松散,农民对租来的土地有很大的自由,至少可以决定耕种作物的品种。

    再来看“庄园制”。

    西周的另一个奴隶社会的标志——分封制,其实和后金的庄园制也没有根本上的区别。

    西周的庄园主,都是西周国王的儿子、亲戚、大臣。后金大的庄园主,也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或者大臣。

    西周的庄园里,奴隶干活,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收入给庄园主,公田收入给国家。这和计丁授田也没有区别。

    而封建社会的农奴制,农奴有着属于自己的土地,只不过在普遍的情况下,收入的大部分要交给国家。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后金的庄园里,奴隶没有自己的土地,规定的耕种面积只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收入也不归自己所有。

    所以我们说,后金的这一套田地制度,依旧是奴隶制,而不是封建制。

    而且还有一个最直接的证据证明后金还是奴隶社会。

    后金的军事头目,总是在进行人口的掠夺。不是奴隶社会,掠夺人口干什么?

    有一本书这么记载:

    天启元年七月,李永芳俘获镇江人一千名,皇太极俘获镇江人一万二千名,俘获长山岛人一万名,镇江人三千名;

    天启二年一月,俘获毛文龙部下一万名,三月,俘获镇江人七百名;

    天启三年七月,大贝勒俘获辽河沿岸居民一千零三十七名,俘获岫岩人六千七百名。

    简单的加法,三年时间,汉人有43700人变成奴隶。

    正因为它原本就是奴隶制,还把辽沈封建制变成奴隶制,这是奴隶制的复辟,当然不是社会进步的代表。

    所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他们的血肉,铸成一条捍卫封建制的长城。

    后金的社会危机急剧加深。

    辽东汉人的鲜血

    没有民族

    努尔哈赤没有接受过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西方传过来的关于民族的理论。他不知道什么是民族,他只知道对面的是汉人,西边的是蒙古人,自己是女真人。这些不是民族,只是群体。

    中国自古也没有所谓“民族”的严格区分,直到晚清,从西方传过来“民族”一词,然后被炒作到今天这个高度。

    《左传》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这成为很多人坚持中国自古以来存在民族观念的证据。

    不过,这一看法相当不准确。

    《左传》里面的这句话,只是从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说的。这个范围甚至小到一个家族,一个封地。家族外面的都是“非我族类”,封地外面的都是“非我族类”。它并没有说“汉族”是我们的民族,北方的游牧就是“异族”。

    既然没有民族之分,也就不存在民族之间的仇恨与屠杀,对努尔哈赤来说,他这一辈子杀过无数的人,还包括自己的亲人,死在他刀下的人如果每个人砍他一刀,他就会被千刀万剐。

    他杀人的理由很简单,谁比他的牛羊多,谁比他有钱,他就要杀谁。

    他杀的人里面,到现在为止,最多的当然是汉人,其次就是自己人——女真人,还有不少蒙古人和朝鲜人。

    而发生在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天启元年)的辽沈战役,则让努尔哈赤背上了更沉重的人命包袱。这一仗,明朝军队当场死亡人数接近十万,负伤导致日后死亡的接近六万。死在后金屠刀之下的普通民众人数就更多。

    我们曾经描述过努尔哈赤占领抚顺、清河、铁岭、开原等地的情况,不但放火烧毁城市,打包卷走所有的财物、衣服、牲畜,甚至连人都不放过,全部被抓走当奴隶。

    汉人当然不会没有反抗,明军当然不会不加抵抗。我们说过,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待外敌态度最为强硬的朝代,这或许是延续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后来的成祖朱棣的性格。即使打不过,也绝对不会媾和。

    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在和努尔哈赤的战争中,有过叛徒的出现,但是,总体上的明朝军队都是绝对优秀的武装力量,这一点不能从能力说,而应该从意志上说。

    到目前为止,战死在辽东的明朝总兵级别的官员不少于十个人,低级别的军官更是成百上千,普通士兵伤亡有五十万之多。这些人都是从全国各地派遣到辽东战场的。

    虽然,明朝的主力军队都退入了山海关,可是残余的部队还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准备进攻努尔哈赤。

    杀人自然会引起反抗,汉人的抵抗一波接着一波。

    上面说的都是在占领辽沈之前。

    占领辽沈之后呢?

    奴隶、辫子与当兵

    占领辽沈之后,努尔哈赤的一些政策,也让辽东的民众无法忍受。

    首先当然是前面提到的奴隶制度,大家都是先进的封建制下的人民,努尔哈赤让大家退后到奴隶制度,从农民变成奴隶,谁都不愿意。

    其次是剃发令,后金人都是甩一个长长的大辫子的。努尔哈赤担心辽东汉人不是真心地归顺,就命令他们都把头发剃了,和女真人一样梳辫子。

    汉人自古以来的传统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是天大的事情,不能有丝毫损伤的。得到这么一个命令,当然是不愿意。

    于是努尔哈赤在占领辽沈以后,派人在城门口守着,谁要是没有辫子,就抓去杀死。汉人的心里都认为,我剃了头发是可以,能够保住性命是关键,可是等到我们明朝的军队打回来,我们剃了头发,朝廷的军队不认识我了怎么办?

    有些书记载说努尔哈赤下令在辽阳全城搜刮民财,规定富人每人留下衣服九件,中产阶级留下衣服五件,穷人留下衣服三件,其他的财物一律交出,搜集来的衣物放在辽阳教军场上让后金奴隶主和蒙古贵族们分。

    同时,驱赶辽阳官民迁往城的北半部,把南半部空出来给努尔哈赤、众贝勒、大臣及女真军户居住。

    虽然有些人很听话地就把头发剃了,把衣服脱了,但是更多的人是不答应的。这不一定是出自民族尊严或者是民族气节,而是因为如果有人强迫你做你不愿意做的事情,而你还有些骨气,你一定会反抗,这是人的天性。

    最后是让汉人去当兵。

    让汉人把钱都拿出来,梳个辫子也就罢了,可是努尔哈赤还让汉人去当兵。所有的汉人家都要出兵,家有父子五个人的出三个人,有三个人的出两个人。先不说这种规定是不是合理,就单纯从当时汉人的心理来考虑,这一规定必然会激起反抗意识。

    大家刚刚还是明朝人,家里的人在对抗后金的时候死了很多。转眼间,连衣服都没有换,就直接去杀自己的同胞。谁下得去手?

    不反抗努尔哈赤,反抗谁?

    最初的反抗只是一家或者两家,既没有数量优势,也没有组织优势。不过随后组织起来的反抗队伍很有规模,努尔哈赤也花了大力气才扑灭了这些反抗。

    甚至于连努尔哈赤的儿子,继承努尔哈赤事业的皇太极也说努尔哈赤在辽东的各项手段过于严酷。

    自己人骂自己人,更能想象当时的真实场景。

    汉人的悲惨遭遇

    皇太极说自己的父亲晚年弊政太多,我们大致列举一下。

    第一是屠杀汉民。

    天命八年六月,据说复州的汉民想逃跑,努尔哈赤派兵二万屠城,全城一万八千余人只剩下五百多人。

    天命九年,努尔哈赤连下九次命令,派大批八旗官兵,在金国的大部分辖区,检查汉人的粮食,凡每人有谷物不及五斗的,定为“无谷之人”。努尔哈赤认为这些“无谷之人”是“不耕田、无谷、不定居于家,欲由此地逃往彼处(明国)之光棍”,全部杀死。

    天命十年十月,因为汉民叛逃不绝,不断袭击后金军队,努尔哈赤派八旗大臣率军队在后金国里面,“分路而行,逢村堡,即下马而杀”,只要看到汉人,就全部杀死。

    在今天看来,这就是种族灭绝主义,以至于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辽东的汉人都被杀光了。

    第二是强占民田,把汉民变成奴隶。

    后金的大奴隶主在战争时期一直掠夺汉民当奴隶,让其在自己从汉人手中夺过来的田地上耕种。天命十年十月大杀反金汉民时,又将没有叛逃的汉民全部变成奴隶。

    没收后金国领地里全部汉民的田地,然后把汉人编号,一个农庄十三个人、七头牛,耕地600亩,480亩供庄主自己用,120亩交税。这就是我们以前说的“庄田制”。

    第三是怀疑歧视投降后金的汉人官员,仇视当地的汉人知识分子。

    辽东的汉人反抗不断,努尔哈赤无法镇压,就开始怀疑投降的汉人官员是不是故意渎职。天启二年,努尔哈赤公开指责李永芳等人与河西的明人有勾结,故意损害他的事业,表示今后不再相信他们。

    天命十年十月大杀汉民时,努尔哈赤专门指出,窝藏明朝奸细、煽动汉民叛逃者,都是原来明朝当官的人以及读书人,必须一律“甄别正法”,致“使贤良之书生亦被杀绝”,所有的读书人全部被杀死。

    此外,为了防止汉人反抗,他还先后发布了很多命令,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把河西的人全部搬到河东,河东的人全部搬到河西;不准汉人拥有武器;汉人和女真人混合居住,女真人负责监视汉人等等。

    对待反抗,每个人采用的手段都不一样。最极端的手段是杀。

    白起活埋赵军40万,日后被迫自杀。

    项羽杀死秦军20万,日后自杀于乌江岸。

    希特勒建立集中营,残杀数百万犹太人,德国战败。

    日本在南京屠杀中国人30万,无条件投降。

    历史上,采用“杀”这种办法消灭反抗的,全部没有好下场。

    如果努尔哈赤能够多活二十年,且不断地屠杀汉人,后金国将会覆灭。

    可是他没有活那么长的时间,这个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已经快要死了。他死后,皇太极立刻转变政策,不再屠杀汉人。所以皇太极能够战胜明朝。

    等到入关以后,清朝还是发生过屠杀事件,不过那个时候明朝的抵抗已经很小了。

    我们说了努尔哈赤这么多血腥的手段,也不妨探讨一下努尔哈赤为什么要杀汉人?

    其实这都是狭隘的群体观念在作祟。特别是像努尔哈赤这种从小群体中成长起来的人,排外意识就更强。

    以前,努尔哈赤还只是一个建州首领的时候,他的群体就是建州,所以他对建州以外的对手丝毫不手软,被他杀死的敌对女真部落的女真人数不胜数。

    现在,他统一了女真,他的对手变成了明朝,他的群体变成了后金国或者说是女真,所以女真以外的对手他也毫不留情。蒙古这个时候还是朋友,屠杀的对象只有明朝人。

    自己占领了明朝人的土地,把他们变成了奴隶,肯定有很多人想反抗,女真人少,要是汉人全部起来反抗,女真人顶不住,怎么办呢?

    一个字:杀!

    我把你们都杀光,归顺我的都变成奴隶,不归顺的拣那些身体好的也变成奴隶,其他的全部杀死。杀完了,你想反抗也不能成事了吧!

    而且,他担心女真人会被汉人同化。他认为汉人狡诈,有钱,人口多。如果他不杀完汉人,许多年以后女真人就会全部变成汉人了。

    最迫切的一点是,在汉人的制度下,田地归个人拥有,农民只要交税就可以。但是努尔哈赤不喜欢这一套,他的信条是奴隶制度。他和他的手下们打到辽东来,发现这里的土地都有人种了,那怎么办?

    杀!

    杀完了以后把土地全抢过来。

    可是,历史证明,反抗的人是永远杀不完的。努尔哈赤也发现,他越杀,汉人就越多;汉人越多,他就越抓紧杀。结果陷入了旋涡,不能自拔。

    而且,杀人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不光是引起更大的反抗,更重要的是人都死了,没死的都跑了,田没有人种,经济跟不上了。

    辽东原有军民数百万,几年之内逃走了三百万以上。汉民长期不断地大量叛逃,被编入庄园的奴隶都跑完了或者被杀完了。

    侥幸活下来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反正都是死,工作没有积极性,因而田园荒芜,百业凋敝,粮谷奇缺,物价飞涨。

    有些史书说,这个时候的东北发生了饥荒,一斗粮食值八两银子,大家都有吃人肉的经历。社会动荡就会出现盗贼,东北到处都是强盗,治安极差。

    努尔哈赤面对的危机并不只有汉人的反抗,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他的统治内部出现了问题。

    后金五大臣的去世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冰冻三尺也非一日之寒。

    后金五大臣也不是一天之内死的。

    为什么一直要加一个“后金”的前缀呢?

    因为后来清朝也有一个所谓的“五大臣”,这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事情。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晚清政府为了挽救即将覆灭的清王朝,被迫搞起了所谓的“预备立宪”,准备颁布宪法。然后派了五个人去外国考察。这五个人1905年12月出发,到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清朝倒闭。时间相隔7年。

    后金五大臣最后一个去世的人是扈尔汗,他在1623年去世。1630年,袁崇焕被崇祯杀害于北京。明朝再无一人能抵挡清朝,时间也是相隔7年。

    历史,很奇妙!

    后金五大臣为了后来的清朝(当时的后金)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有了一个“五大臣”的称号,就像三国刘备的“五虎将”,都是劳苦功高的人物。

    可是到了晚清,亡国之时,却也来了一个“五大臣”,难道清朝当时的人想讨个吉利,冲一冲晦气?

    如果后金五大臣泉下有知,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基业被后世的人弄成了笑柄,恐怕也是要从坟墓里跳出来的。

    我们先回忆一下这五大臣的名字,分别是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理、扈尔汉、安费扬古。这五个人,在努尔哈赤当年统一建州之前,就已经全部归附了努尔哈赤,随后,在统一建州乃至整个女真的战争中,都有着卓越的战绩。

    我们按照他们去世的时间顺序一一介绍。

    费英东(1563—1620)。

    1588年,费英东随父亲带着自己部落的人归顺了努尔哈赤,随后戎马一生。

    1598年,东海女真的瓦尔喀部被费英东先后攻击三次,最终投降。

    1607年,在著名的乌碣岩战斗中,也是费英东率军队赶到,一举击败乌拉部,大大削弱了乌拉部。

    1613年,努尔哈赤率兵攻打乌拉部,费英东率先攻破乌拉部的城门,带兵进城,乌拉部被迫投降。

    后金建立后,他被任命为顾命五大臣之一(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主管刑政(公安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兼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

    1618年,努尔哈赤攻打抚顺。费英东被火炮击中,不肯撤退,大呼:“我建州无败退之将,只有战死之将!”率先攻入抚顺城。

    1619年,萨尔浒之战中,费英东率本部兵马击溃北路马林的军队。

    后来,攻打叶赫城时战况不利,努尔哈赤命令撤退,费英东回报说:“我们已经攻到城下了!”努尔哈赤又命再退,费英东又说:“我们已经爬上城墙了!”没等努尔哈赤下第三次撤退的命令,费英东已经占领了叶赫城。努尔哈赤感叹:“费英东真乃万人敌也!”

    这不是努尔哈赤遇到的第一个“万人敌”,等费英东死后,努尔哈赤还会遇到一个“万人敌”,不过这个“万人敌”不是人,而是一件武器,一件让努尔哈赤恨到骨头里的武器。不过这是后话了,留待后面分解。

    1620年,努尔哈赤攻打辽沈的前夕,费英东病逝。在他去世前夕,据说“日向西,云起,有声铿鍧,雷电雨雹交至,不移时而霁”。意思是说“太阳快下山了,突然间乌云密布,天空中有巨大雄浑的声响,雷电大雨冰雹一起出现,费英东刚死,雷电大雨冰雹全部停了,天空中还出现了彩虹”。

    努尔哈赤听到这个消息,大哭到深夜,对旁边人说:他是我的左膀右臂,和我同生共死这么多年,如今他先我而去,我怎么能不难过?于是亲自为他守灵。九月,努尔哈赤还到费英东的墓前,洒酒祭奠,痛哭不止。

    皇太极追封他为直义公,配享太庙;顺治追封他世爵位三等公;康熙亲自为他撰写碑文,立碑纪勋;雍正追加封号信勇公;乾隆晋费英东世爵一等公,子孙世袭。

    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是“王、公、侯、伯、子、男”。

    能封王的人,除了汉朝的异姓王以及武则天时候封武家的人为王以外,全部都是皇帝的直系亲属,比如儿子、孙子。普通人是不可能封王的。

    随后就是“公”的封号,普通人不可能封王,“公”就是一个人能够封到的最高爵位。费英东先后被清朝三个皇帝封为“公”,这已经是一个大臣能够拥有的最高荣誉。

    额亦都(1562—1621)。

    1580年,19岁的额亦都遇到努尔哈赤,随后跟随努将军一路搏杀。努尔哈赤打下的第一个城——图伦城,就是额亦都奋不顾身率先登上城墙的。

    1587年(万历十五年),额亦都领兵攻巴尔达城,率先登城,身上受伤五十多处,坚持拼杀,最终攻下该城。努尔哈赤赐给他“巴图鲁”(勇士)的称号。

    1593年,在击败九部联军的战斗中,也是额亦都率小股人马前去诱敌,并率先反攻,率军队杀死叶赫贝勒卜寨。

    在统一女真各部和对明作战过程中,几乎每一次大的战役,额亦都未落下,并屡立军功,努尔哈赤先后将族妹和自己的女儿嫁给他,额亦都成为努尔哈赤的女婿。

    额亦都的第二个儿子长得英俊魁梧,努尔哈赤很喜欢,就把他放在皇宫里养大。后来这个儿子仗着努尔哈赤的宠爱变得骄横无礼,额亦都很不满。有一次他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吃饭,然后对大家说:我这个儿子傲慢无礼,如果不杀死他,日后对国家一定没有好处。于是他把这个儿子杀了,然后禀告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非常感动。

    努尔哈赤定八旗后,额亦都隶属镶黄旗,后金建立后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主管军事。

    后来额亦都官至左翼总兵官(南京军区总政委)、一等大臣(副总理)。

    1621年,额亦都跟随努尔哈赤攻陷辽阳,随后病死,年60岁。他佐助努尔哈赤创业四十余年,战功卓著。

    当他病重时,努尔哈赤“车驾临视,垂泣与诀”,死后又三次“亲临痛哭”。

    1636年(后金崇德元年),额亦都被追封为宏毅公,配享太庙。被誉为“忠勇忘身,有始有卒,开拓疆土,厥积懋焉”。大意就是为了后金国的事业公而忘私,有始有终,四处征战,功劳很大。

    安费扬古(1557—1622)。

    安费扬古以及他的父亲对努尔哈赤的忠诚无与伦比。最初努尔哈赤带领13个人寻找合作伙伴攻打尼堪外兰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是努尔哈赤的合作伙伴之一,并且经受住敌人的威胁,始终没有背叛努尔哈赤。

    后来努尔哈赤率兵攻打背叛自己的萨尔浒城主诺米纳,安费扬古身先士卒,率先攻打萨尔浒,并一举占领该城。

    此后,安费扬古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立下很多战功。在努尔哈赤进攻哈达部的时候,有一次战斗不利,努尔哈赤逃跑,坐骑被杀,努尔哈赤眼看就要被敌军抓住,安费扬古奋勇赶到,救了努尔哈赤一命。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以后,把矛头对准了海西女真。这一次,几乎全部的战斗都是由安费扬古负责。说东海女真是被安费扬古一个人打下来的一点不夸张。

    1618年,努尔哈赤攻破沈阳回师的时候,明将军张承荫率军追赶,努尔哈赤回击,安费扬古就是回击的主力军,他打败并且杀死张承荫。

    在随后萨尔浒之战、辽沈之战、叶赫之战中,安费扬古都随军作战。八旗制定以后,隶属于镶蓝旗。后金建立后是顾命五大臣之一,和额亦都一起主管军事。

    1622年,安费扬古病逝。努尔哈赤评价他:“我们要是穿明朝人的衣服,安费扬古、劳萨打过来,谁能抵挡?”努尔哈赤手下大将如云,而最猛的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安费扬古。日后顺治和康熙先后授予他“阿达哈哈番”(汉语轻车都尉)的爵位,位于“公侯伯子男”之后。

    扈尔汗(1575—1623)。

    扈尔汗也是随着父亲归顺努尔哈赤的。刚投奔努尔哈赤的时候,他才13岁,努尔哈赤很喜欢这个小家伙,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养。

    扈尔汗长大以后,成为努尔哈赤身边的旗手,旗帜是军队的心脏,可见努尔哈赤对扈尔汗的喜爱。扈尔汗很感激努尔哈赤的养育之恩,每次上战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每次都是前锋。

    建州和乌拉曾经发生过冲突,扈尔汗带着三百人与乌拉一万军队对峙,为努尔哈赤调集军队赢得了时间。

    在消灭渥集部、乌拉部和萨哈连部的战斗中,扈尔汗都是绝对的主力。

    萨尔浒之战中,扈尔汗先跟随努尔哈赤围歼萨尔浒的明军,又马不停蹄地接连打败杜松和马林,最后还作为阿敏的助手参与了对刘綎的伏击战。

    八旗建立以后,扈尔汗隶属正白旗。后金建立后,他是顾命五大臣之一,主管扈从,就是负责努尔哈赤的安全(国家安全部长),可见他和努尔哈赤之间的信任非比寻常,甚至超过了亲生父子。

    攻打沈阳的时候,扈尔汗在城外击败明将军贺世贤,取得首战的胜利。后升迁至三等总兵官(这是一个虚衔,只有名称,没有官位,如果换算成实衔,相当于今天守卫北京城的第三十八集团军总政委)。

    1623年,扈尔汗去世,努尔哈赤亲临他的葬礼。

    何和理(1561—1624)。

    何和理也是随着部落一起归顺了努尔哈赤,他是栋鄂部首领的孙子。何和理归顺努尔哈赤的时候已经27岁,算是一个大龄青年。为了表示对何和理的赏识,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大女儿东果格格(公主)嫁给了他。

    何和理智勇双全。后金建立以后,事务逐渐增多,努尔哈赤开始让何和理参与处理政务,这对于权力欲望极强的努尔哈赤来说,是最高程度的信任。

    八旗建立,何和理隶属正红旗,后金建立后,被任命为顾命五大臣之一,主管行政(国务院总理)。

    在萨尔浒之战中,有记录称,努尔哈赤的战略和战术就是何和理一手制定的。而在东路战场,为了延缓刘綎部队的行军速度,何和理派直属部队拼死抵抗,硬生生将刘綎困在长白山里,使他没有能够及时赶到赫图阿拉,为努尔哈赤消灭其他路线的明军赢得了时间。

    攻打辽沈的时候,何和理一直伴随努尔哈赤左右。

    1624年,在前四位顾命大臣已经很凑巧地相隔一年相继去世后,何和理也因病逝世。后来被追封“三等公”爵位,仅次于费英东和额亦都。

    五位顾命大臣的去世给了努尔哈赤极大的打击,得到何和理去世的消息以后,这位杀人如草芥的豪杰痛哭不止。

    努尔哈赤痛哭道:这几位和我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你们为什么不能留下来陪我一起死啊?

    五大臣几乎在同一时间走到努尔哈赤的旗帜下,又几乎在同一时间离开,他们的去世给处在艰难时刻的努尔哈赤一个沉重的打击。

    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末日,他似乎已经感受到死亡的来临,他甚至有时候还会突然想到,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自己还会不会醒来。

    在最后一位大臣兼战友兼朋友去世以后,努尔哈赤才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他才突然发现,自己已经66岁了。按照汉人的说法,60岁是一个人的本命年。自己66岁,自己知道什么是一个人的本命了吗?自己的国号叫做“天命”,可是什么才是天命。

    这些年,他的身边,无数的人来和去,有的被敌人杀死,有的自然死亡,有的是被自己杀死。

    他不但手刃过仇人,也亲手杀害过自己的弟弟、儿子。他手上的鲜血永远也洗不掉。当他回过头来审视这几十年的杀戮生活的时候,他突然感到无比的困惑。

    他开始思考,他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使经历沧桑如努尔哈赤,也不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不管能不能找到答案,有些事情努尔哈赤都必须要做。

    历史的脚步走到1620年,当费英东去世的时候,努尔哈赤就已经感觉到了潜在的危险。

    他看到自己以及老一辈领导者的衰老甚至死亡,他看到后金国权力层里面许多蓬勃的野心,他看到自己的儿子们的成长和越来越激烈的斗争。

    他害怕,他担心,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突然死亡,他不知道他死了以后,他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他不希望他一手缔造的国家出现分裂,他不希望他的儿子们钩心斗角,为了汗位乃至日后的皇位拼得你死我活。

    以前,后金国的大小事情首先由顾命五大臣商量,重大的事情由努尔哈赤自己决定,小事由五大臣直接决定。

    但是现在五大臣有人去世了,而自己的儿子们已经长大了。努尔哈赤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寻找他事业的接班人,然后平衡后金国的权力。

    他的大儿子褚英的疯狂表演给了努尔哈赤很严重的警告。他决定,让每一个儿子都进入到决策圈,至于谁能成为最后的大汗乃至皇帝,就看谁的表现更好了。

    八王共理国政

    当初努尔哈赤设立八旗是为了维护团结,而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八旗反而变成了孕育分裂的温床。他的几个儿子都有着卓越的战功,八旗的实力也都急剧膨胀。努尔哈赤没有死,一切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他死了呢?八旗听谁的?凭什么听谁的?大家都是平起平坐,而且实力相当,互相打起来怎么办?

    而且自己的儿子中间,俨然已经有形成帮派的趋势。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以后,八旗的八个贝勒以地位、权势和功名的不同,称为四大贝勒和四小贝勒。

    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阿敏四个人,年纪比较大(皇太极1592年出生,那时已经24岁),战功多,实力强,称为四大和硕贝勒。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四个人年纪很小(多铎这个时候才2岁),虽然也是旗主,但是基本上都是受大人摆布的,称为四小和硕贝勒。

    四大贝勒不用说了,大家都想当上努尔哈赤的接班人,肯定斗得你死我活。四小贝勒也不简单,虽然他们年纪小,可是他们背后的实力派年纪可不小,要是闹起分裂来,后金国恐怕要分成八份。

    所以,努尔哈赤决定,在他还健康的时候,要改变后金国决策制定的方法。

    他之所以想改变,还有更直接的导火索。

    天启元年初,后金备战完毕,对于朝鲜是战是和的讨论,后金出现了分歧——代善主和,皇太极主战。努尔哈赤本身是一个战争狂人,可是不得不同意代善的意见,采取暂时与朝鲜王国讲和,先攻辽沈的方针。但是代善和皇太极之间的分裂却引起了努尔哈赤的警觉。

    攻占辽沈之后,努尔哈赤提出迁都辽阳,八大贝勒之间又出现了纠纷。虽然最后努尔哈赤弹压了反对的声音,把都城迁往辽阳,但是内部的分裂已经很明显。

    他不能容忍分裂扩大。

    他采用了八王共理国政的办法——让八旗的旗主共同管理后金事务。

    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1月,努尔哈赤召集了掌握八旗实际权力的人共同盟誓(年纪大的贝勒亲自来,年纪小的贝勒派代表来)。誓词里面说,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和平相处,内部不能发生分裂,否则天诛地灭。

    一个月后,努尔哈赤为了表示自己对四大贝勒并无亲疏远近之分,又将部分权力下放,安排四大贝勒分月值班,处理国家机要事务。这是八王议政的雏形。

    1622年,后金占领广宁之后,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告一段落。努尔哈赤抛出了自己已经考虑很长时间的方案:八王共议国政。

    这个方案的核心有五点:

    1.将原先四大贝勒共议国政改为八大贝勒共议国政;

    2.努尔哈赤死后,新任国君从八大贝勒中选;

    3.八个贝勒拥有推戴、废黜新君的权力;

    4.八大贝勒有权力决定是否更换不称职的贝勒,前提是七大贝勒形成一致意见;

    5.打仗得到的财物必须八家平分。

    为了监督八个旗主,努尔哈赤还派了八个大臣到八个旗主的身边。

    这是努尔哈赤为死后所设计的政治体制,规定以后推举的共主称国主,不称汗,八旗贝勒称王。原来强调一切必须听从汗的命令,现在强调国主必须听从八王的话,如不听从,可以更换。原来由父汗任命大臣,现在规定由八大王共同议定任命大臣。

    这种体制的核心是在努尔哈赤死后,大大地限制汗位继承人的权力,提高八大贝勒集体共治的权力。

    可是这种平均划分权力的办法,实质上还是原来的八旗制度,只不过以前的上级是努尔哈赤,以后的上级换了一个人。所以,八王共同议政日后一定会和八旗制度一样出现危机,而且出现的危机会更大。

    因为日后,没有努尔哈赤了。

    八旗制度有努尔哈赤这尊大神在头顶罩着,出现的分歧到了努尔哈赤这里就被消弭,可是努尔哈赤死了以后呢?谁有那么大的威望和实力能够维护八旗之间危险的平衡?

    平衡才是王道,制约才是核心。

    绝对平均只会导致更加激烈的权力争夺,因为大家的机会都一样;绝对平均只能使后金国的行政效率和决策能力大大降低,因为大家的权力都一样。没必要一定听谁的,而且各旗都有自己的利益,相互掣肘之下,什么事情也别想办成!

    但是努尔哈赤没有那么深的政治觉悟,他想不到那么多。他一心想让他的儿子们能够保持这样一种平等而友好的关系,可是他这样想,不代表他的儿子们也这样想,即使有七个贝勒都和努尔哈赤有一样的想法,可是只要有一个人不同意,这种简单的平等就会立刻破裂。

    努尔哈赤没有预料到,他的这种做法在他死后会使后金宫廷出现变故。

    他没有预料到,是因为他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这么快死,他虽然已经63岁,可是他觉得自己非常健康。

    所以他没有选择继承人,他打算等到他打入关内,占领北京的时候再作决定。可是,他没有打到北京,他甚至没有打入关内,他率领的军队最远只到了宁远。

    这个地方,他1622年曾经到过,当时的宁远只是一座空城,他本来可以越过它,然后一路往前,可是他没有,因为他没有饭吃。

    而当他收拾好自己的后院,准备越过宁远的时候,他绝望地发现,他再也没法越过宁远一步。

    努尔哈赤没有想到,是的,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次能够自己想到?

    他击败过无数明朝的将军,他不相信还有人能够阻挡他。他不相信,偏偏就不得不信。

    这个人叫做袁崇焕,一个令后世争论不休的传奇人物,一个让努尔哈赤悲伤绝望的人物。

    是什么东西让你感到难以应付?

    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是什么人让努尔哈赤感到无比痛苦?

    袁崇焕——我就在你的对面,你却拿我没有办法。

    如果是周瑜,恐怕会死在宁远城下——吐血身亡。

    袁崇焕的出场,需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空想主义者,一个是战略家。

    空想主义者是王在晋,战略家是孙承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