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跨越:韩培信踏遍大江南北的脚印-提高苏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84年12月14日,韩培信在中共江苏省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

    积极提高苏南,主要是提高这一地区生产的技术构成,改变现有的产业结构,使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工业方面,要积极搞好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组联合,不断提高传统行业的技术水平,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乡镇工业要在注重技术改造的同时,增加智力投资,增强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要充分利用苏南现有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着力开发以微电子技术为重点的新兴工业,逐步形成新的行业优势。农业上要普遍推广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从苏南农村经济的特点出发,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发展林牧副渔,发展名优特产品以及其他经济作物,逐步建立起为城市人民生活和外贸服务的产业结构,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扩大出口,使苏南成为我省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

    01华西典型

    当韩培信加快实现“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时,“华西”这两个字是无法跳过的,而吴仁宝更是一个重量级人物。

    华西村的过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村里的民谣生动地描述了曾经的华西:“高田岗,高田岗,半月不雨苗枯黄;低田塘,低田塘,一场大雨白茫茫。旱灾水灾无法抗,农民见了心发慌。”

    可见这样一个面积仅有0.96平方公里的江南小村,大多数人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这个正常无灾害年份亩产稻谷也就300多斤的村庄,仅此就连维持生活也显得捉襟见肘,他们和其他地方一样,将精心积攒下来的禽蛋带到集市换取生活用品。和别处一样,华西村依然就是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那个时候,华西村共有劳力292人,土地845亩。

    早在韩培信还任苏州地委书记时,吴仁宝就是华士乡第23高级社党支部书记。

    全村845亩土地被分隔成1300多块不规则的小田,667口人分散居住在12个小自然村落,泥路弯弯,40多条小河沟错乱交织,农业生产的劣势可见一斑。年仅30多岁的吴仁宝带领村民制定了一个华西村15年规划,开始了平整土地、开挖沟渠。

    韩培信第一次到华西,吴仁宝正和赵毛妹带领农民们翻黑土,年轻的吴仁宝和村民们一道在田间地头劳作,韩培信发现这个具有农民本色的大队书记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虽然手掌粗糙、面庞黝黑,说起话来却声音洪亮、气度从容、言辞简洁。

    1972年,华西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成为当年的“农业学大寨”样板村。吴仁宝“一战成名”,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发展农业也就是填饱肚子,老百姓手里没钱。”吴仁宝开始寻找致富之道。随着改革开放的号声吹进华西村,工业兴村的路径选择终于正大光明地浮出水面。当绝大多数中国农村还在为能否办厂争论不休的时候,华西村的家底已有100万元固定资产和100万元银行存款。

    韩培信离开江苏五年,1981年他又回到江苏时,恰巧吴仁宝卸任江阴县委书记,韩培信又来到华西,吴仁宝握着书记的手,激动地说:“韩书记,你是最了解我的,我从县里调回来了!华西是我的根,我不能离开华西,只要在华西,我才感到有干头。吃过中饭,我带你去村头看看,我要向您汇报一下我们村党委的想法。”

    韩培信说:“好啊好啊,我知道在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村里,有你这么一位‘孙悟空’,事情就一定能够办好。”

    见到韩培信,吴仁宝从心里高兴,他觉得只有韩书记理解他,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吃了中饭,吴仁宝陪同韩培信来到村里的地下室,向韩培信汇报了这一段时间华西村的情况以及他们的设想。

    韩培信说:“我离开江苏几年,现在又回来了,这几年你们变化很大,真的了不起。你们今后的打算也很好,我听了很受鼓舞,我是来取经的!”

    随后,韩培信和吴仁宝来到村外的田埂上,韩培信说:“老吴啊,这次调你回来是你自己要求的,省委支持你,让你实现你的理想。我回忆起来,我俩是从1956年我当苏州地委书记时就认识了,那时候有人赞扬你,也有少数人诋毁你,但是我支持你!我的印象中,你们是1961年正式建立了华西大队,是吧?28年前这里都是荒地,田地七高八低,道路七曲八弯,是你带领农民挖灌渠,栽树木,兴水利,办工厂,后来又把东西两个小村合并成今天的华西村。我想如今华西农民生活好了,你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减税、贷款后,工厂规模还可以再发展大一些,产品的结构再调整得好一些。可以和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挂钩,创自己的名牌产品,销售市场可以依托上海,华西可以更上一层楼!”

    “是啊,我也是这么想的。我能回来抓生产,促进体制改革,全家人都很高兴。听说韩书记来了,全村人都要来看看你,和你谈谈心。我知道,你要先和我聊,我们大队党委决定在大礼堂向同志们说明你的来意,等我们俩在全村转过了,请你再去大礼堂见见大家吧!”

    韩培信说:“现在正是农忙时候,麦收不同于其它季节,不能让大家为了见我而耽误半天的时间,会议可以晚上开,来日方长,我会经常来华西的,我们大家可以好好见见面。现在我们赶快去礼堂,和你们大队干部见个面,把大家解散了!”

    “韩书记真是替咱们农民着想,我们这就去和大家见面。”

    和大队干部见面后,吴仁宝陪同韩培信看了他们的工厂、养殖场、小商场、仓库……路上吴仁宝认真汇报了他们今后改造华西村的规划。

    第一,让田地改成方块。筑成沟渠连成网,好灌溉,小路两旁栽树,使全村绿树成荫。下雨不湿衣服。土地这样一改造,可以旱涝保收。

    第二,扩大工厂规模。从上海请来工程师、设计师,同济大学专门派来教授,

    进行技术指导。原有的工厂上规模,提高效益,产品及时换代更新,创优质名牌商品。

    第三,建立小城镇,建一所小学、一所中学。鼓励学生上大学,考上大学的学生,一切费用由村里负责。

    第四,改善交通。修好华西连通上海、南京的公路。改善村民住房条件,让家家户户都住上宽敞舒适的房子。

    听了吴仁宝的规划,韩培信拍拍吴仁宝的肩膀,说:“你的这些规划很好,我支持你,除此之外,要有现代化发展的超前意识。要搞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要搞村的基本建设,也就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七通一平,即:通电、通水、通路、通讯(家家通电话)、通气(家家通煤气)、通热水管道、通电视。只有达到这个标准,华西村才算走上城市化,农民工人化,才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的新华西道路。如果江苏村村都像华西村,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了!现在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

    韩培信还考察了华西所有工厂,他觉得要引导农民从思想上再一次大解放,要克服小农经济意识,不能满足于现状。他在国家轻工部时考察过许多国营企业,他要帮助华西与轻工部的许多工厂进行专业化合作和联营。通过联营加强技术培训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要建立文化培训基地,建立村文化馆和图书馆,引导青年人对各种戏剧的爱好和兴趣,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02大力宣传苏南乡镇企业的经验

    华西村的发展,让韩培信意识到,江苏除了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提高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还必须重视海港、江港的港口建设,重视建设海港城市。

    韩培信在考察苏北、苏南乡镇企业后,又前往上海、天津,学习建立港务局的经验,为连云港、南通港、张家港等地建设吸取经验。从上海、天津引进项目,让无锡、江阴、张家港、华西村以及整个苏南的工厂,特别是乡镇企业,扩大规模,加强技术改造,接受大港口的出口商品基地生产任务。

    江苏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三为主”: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加工工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乡镇企业在起步时,要靠集体经济中的农副业的原始积累,然后逐步发展壮大乡镇企业;随着工商业的自然联系,与大城市工业的配套,实现专业化协作,不断加大工业的比重,扩大工业总量,促进重组农村的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加快工业化的进程。没有强大的乡镇企业,就不会有稳定的农业,也就不会有苏南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984年5月25日,中共江苏省委批转中共无锡市委《关于总结和推广无锡堰桥乡乡镇企业“一包三改”经验的报告》,并要求全省各地学习推广。“一包”是实行经济承包;“三改”是改革干部“任免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固定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

    但是在国家经济计划分配体制面前,乡镇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约束。农村干部和乡镇企业家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们走遍千山万水,吃足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还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寻找市场资源。”利用市场机制,服从市场法则,在市场竞争中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求发展”的运行机制。江苏的乡镇企业就是遵循着这样一条轨迹,在如此困难中,不断发展成今天的繁荣局面,也为江苏的经济振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于是韩培信匆匆回到省城,和省广电厅有关媒体商量,要对乡镇企业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1984年12月27日,在无锡市召开江苏亿元乡镇、万元村和部分先进企业代表座谈会,大家交流经验,畅谈如何发展乡镇企业和工业。

    会议期间,韩培信来到宜兴组,他说:“来看看大家。着次好好交流一下,回去带动大家。你们来了几个?(回答:来了6个)6个亿元乡?(6人:丁蜀镇、丰义乡、和桥、高城、浒墅)丁蜀镇我蹲过,将来丁蜀镇的体制要考虑,要加强力量。”

    宜兴县一位领导说:“现在是四级体制并存,丁蜀镇如果体制并一并,发展速度还要快得多。”

    韩培信说:“对。要考察这个问题,我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努力,把你们那里的乡镇企业搞得更好。”

    韩培信来到苏州组,这里有许多他熟悉的老朋友,大家看到老书记来了,都站了起来,韩培信和他们一个个握手,说:“我知道,来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许多都是我的老朋友,我特地来看看大家。你们都是对江苏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沙洲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我1949年渡江时,那时的沙洲,沙滩占很大面积,是一个区。划县的时候,实际上是把常熟的一个区加上江阴的一个区,合起来,成了一个县。没有什么基础,现在搞成这个样子,肯定是有好的经验。当然,整个沙洲是你们各个乡镇共同努力的结果。还要继续前进,进一步提高。”

    省广电厅副厅长孙鹰说:“沙洲搞得很有气派!值得推广学习!”

    韩培信说:“总理这次到你们那里去了,县委、县政府向你们传达了吗?像沙洲这样的县,你们这样的乡镇,怎么提高?要很好地研究,亿元乡镇,是个速度的概念,情况不一样,有大乡镇,也有小乡镇,还有它所走的路和内容以及具体做法也不完全一样,所以,各有特点。如何总结自己的特点,很重要。还要从效益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方面来分析。要提高水平,就要好好研究。在这里,我给大家透露一个好消息,国务院马上批准无锡、苏州、常州三个市12个县对外开放。这个开放不同于南通、连云港,这两个是海港,没有下属县,只有开放区。省委、省政府已经讨论并向国务院报告建立张家港,把沙洲县改为张家港市。如果批下来了就成为江苏第一个江港和江港城市。这样,苏南三市12个县(市)就是苏南富庶地、精华地。除了高效益外,还要研究农业的产业结构。我们的乡镇企业这样上水平?这样组织联合搞专业化协作?努力进行技术改造,要在这方面多思考,多做文章,就会继续前进。更重要的是还应当开拓国际市场。我们的工农业生产要考虑搞出口产品,创外汇。开放了,就有这个条件了。总理说,今后出口产品在开放的地方,外汇分成可以优惠。所以,我们要为国家多创外汇。创外汇可以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改造企业走向现代化。你们亿元乡镇应该考虑这些问题。”

    韩培信又来到江阴组,他说:“江阴这几年发展很快,搞得很不错。”

    江阴县的负责同志说:“我们与沙洲、无锡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整个乡镇企业可以达到15个亿。”

    韩培信说:“我在江阴调研时,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已达20个亿了吧?”

    “现在已经超过了,达25~26亿”

    “你们都有总结材料吗?你们的乡镇已合并了,以镇为中心,乡在镇周围,这个办法可以试。”

    “这样可以整体规划。”

    “我看将来条件具备了,有的乡也可以改成镇。”

    “是的,江阴在搞规划,而且还请了上海专家来帮助。你们的重工业基地已列为冶金工业部的项目,目前正在研究引进外资,也是全国乡镇企业的首家。你们的前途无量。”

    在无锡组,韩培信说:“你们把镇和乡合起来办乡镇企业,互相联合,靠工厂带动乡村农业工业化,这个经验很好,媒体可以帮助你们宣传。”

    省广播电台王若渊说:“这个会把你们请来,一方面是交流经验,另一方面是内联。”

    韩培信说:“内联,介绍经验,可以起到互相联合的作用。”

    王若渊说:“工农一体。”

    韩培信说:“好,这是个好办法。”

    韩培信突然说:“东亭镇许福根同志来了吗?”

    这时,一个中年人站了起来,说:“韩书记,您好,我父亲年纪大了,没有来。”

    “哦,你是许福根同志的儿子,许林森同志吧?”韩培信握着许林森的手,说,“我和你父亲是老朋友,我那年到东亭镇去调研,吃住都在你家。你们的造船厂怎样了?”

    许林森说:“韩书记,您帮了我们的大忙了,我们不仅从上海造船厂学到了技术,您介绍的马鞍山钢铁厂和天津钢铁厂都支持我们的钢材,现在我们的造船厂越办越大。”

    “好啊,东亭镇早就是亿元镇了吧?”

    无锡县负责人说:“东亭镇是我们乡镇企业的领先镇,我们那里的乡镇都是亿元乡镇。”

    “无锡来的人不少嘛,电台、电视台请大家来交流经验,我们要大力宣传亿元乡镇,无锡是中国乡镇工业发达县。胡耀邦同志对江苏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江苏干部善于搞经济工作的评价很高,这同我们高速发展的亿元乡镇、万元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胡耀邦同志要我们再来个‘七战七捷’,这次会议后大家要再动脑筋,不仅要把苏南的乡镇企业搞得更好,还要帮助苏北,把苏北的乡镇企业也搞上去,我们江苏就更加富裕了。”

    “苏南苏北可以联姻嘛!”会场上有人小声说。

    韩培信说:“这是好办法,乡镇企业可以联姻,姑娘、小伙子也可以联姻啊,我支持有志气的小伙子嫁到苏北去,我给他们当证婚人!”

    会场上发出欢乐的笑声。

    “我们要大力宣传亿元乡镇、万元村。前不久,胡耀邦同志到苏北视察,我陪他到徐州睢宁时,他提出全国要宣传50个县,每个省1~3个。现在已经开始了,要登在《人民日报》上。我想,我们省里的电台、电视台、《新华日报》”、新华分社,几家联合起来,由省委农工部、宣传部牵头,对全省亿元乡镇加以宣传,我估计起码有20多个亿元乡镇可以宣传了。可以排出30多个,还有一些乡镇虽然还没有达到亿元,但是由贫乡镇变富了,或者效益好,也可以宣传,总之,只要有特色,都可以宣传。要让他们自己总结经验,一乡一篇,每篇2000字左右,不必面面俱到,抓住重点、特色就可以。还要通过总结经验,好好分析研究取得成功的原因,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

    “电台、报社每次宣传一个,一天一个,从现在起搞专栏,中央搞县,我们推荐五个县。把经验总结好后,省委召开会议。

    “在今年亿元乡镇的基础上,明年要更上水平。农业上要研究产业结构和商品经济怎么搞法。苏南人多地少,过去粮食不足,从苏北调来,今后应调整产业结构,要搞商品经济,搞蔬菜,搞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出口商品,打到香港市场、国际市场去。特别是无锡市的乡镇企业发展比较早,所以要起带头作用,要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现在全国都在搞乡镇企业,就有个竞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提高水平,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素质。

    “最后,要求亿元乡镇还要考虑,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小城镇和乡结合,也就是城乡结合的问题。像江阴县的青阳镇和乡结合了。应建立镇乡一级财政,给镇乡财政一定的活力,亿元乡有条件研究城乡结合问题了。如果以小城镇带动乡村,有的要建立新型城市。无锡县驻在无锡市,市里可以给县一条街由你们武装去,那只是城市建设。渐渐地,将来无锡市周围的城镇要建成卫星城。我到美国去,从华盛顿到纽约,一路都是小城镇。到那时候,城乡差距基本没有了。我们在创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形成新型城乡结合的特点。

    “我们要再前进,必须研究前进的方向、方法。要创造出新路子来,对乡镇企业搞系列化报道,全国都感兴趣。我们把经验总结好,出一本小册子,以后亿元乡镇都要有登记,今年几个亿元乡镇?什么特点,明年这个亿元乡镇的进展如何?每年都要有卡片,研究它的历史,建立它的资料库,很有意义的,好,祝贺大家取得更大的成绩!”

    这次会议之后,江苏省的主流媒体对苏南的亿元乡镇进行了系列报道,苏南经验迅速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广开来。江苏全省的乡镇企业也随之发生了新的、质的飞跃。

    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以发展工业为主,集体经济为主,参与市场调节为主,由县、乡政府直接领导为主,这就是“苏南模式”。“苏南模式”直接冲击了“计划经济”的框框,农村办工厂,工业反哺农业;农民跑市场,城乡联结,打通了城乡之间的封闭状态;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村一片兴旺景象,对党和政府的政策和决策产生了正面影响。

    03“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列宁说过,“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孙子谋攻》中有:“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的军事名言,毛泽东为此题字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其实,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没有经济作为基础,一切都是徒劳。大到一个国家,一个省、市、县,小到一个乡村庄,一个家庭,它的富裕,他的贫穷都不可同日而论的。贫富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江苏这个经济发达的省,这个特点、这个差别,依然是十分突出而明显的。韩培信担任江苏省委书记以来,他不仅研究了江苏的政治,也研究了江苏的经济,他知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更研究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

    正如韩培信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江苏奠定基础》一文中是这样指出的:

    在社队企业奋力发展的关键之时,1983年2月,邓小平同志到江苏视察。他说:江苏从1977年到今天,六年时间工农总产值翻了一番,你们所说走的路子是:一条是靠上海的技术力量,一条是靠发展集体所有制,就是发展了中小企业,也就是大力发展了乡镇企业。我看你们的路子是对头的。但还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和大搞改革开放的前提下进行。在视察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指示江苏的经济建设,要走“外引内联”的路子。这次视察,邓小平同志还了解到苏州的社队工业是在市场的哺育下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为此他肯定苏州的实践说:“看来,市场经济很重要。”回到北京后,他要胡启立同志到江苏考察乡镇企业。胡启立同志在常熟碧溪乡待了20多天,专门研究乡镇工业,回去后向邓小平同志作了汇报。邓小平同志听了汇报后,在同中央几位领导的谈话中,肯定和介绍了江苏的两点经验:一是依靠了上海的技术力量,吸收了不少上海退休老工人、老技术人员到江苏工作;比较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二是搞了集体所有制,也就是搞了中小企业。他说,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80年代初期,社会上一度给乡镇企业戴上了“三挤一冲击”的帽子,说乡镇企业挤了国营企业的原料、能源和市场,冲击了国家计划,“罪名”不小。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肯定了江苏的发展路子,尤其肯定了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春风化雨,使江苏乡镇企业解除了思想包袱。我们就大胆放手地加以发展,确定了一系列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我们每年还召开亿元乡、亿元村会议,交流经验,推动全省乡镇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从1983年到1988年,是江苏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全省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六五”期间占三分之一,“三分天下有其一”;“七五”期间,上升到二分之一,成为“半壁江山”,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看到江苏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材料,在会见外宾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邓小平同志再次讲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重要谈话,反映了当时乡镇企业这支草根力量崛起的可喜情况,它像雨后春笋一样,势不可挡。

    江苏的乡镇企业大发展,缘于二十世纪五、六年代,早在韩培信担任苏州地委书记时,他已经发现了苏州地区社队企业(后来改为乡镇企业)的萌芽,是他不遗余力地支持、发展苏州地区社队企业。到他主政江苏全面工作后,便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江苏经济的重点来抓,正如邓小平对江苏乡镇企业的肯定:江苏的乡镇企业不是中央办起来的,而是地方搞起来的,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它最早破了计划经济的框框。正如韩培信所说,江苏的乡镇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一”。一度时期,上下都有人要砍掉乡镇企业,是韩培信支持、保护了乡镇企业。以至江苏从1983年至1989年的七年里,江苏工农业总产值稳居全国第一。

    因为各地基础和条件不同,江苏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总量和水平呈南高北低的态势。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分类指导的原则,苏南着重发挥内在的潜力,在改造和提高上做文章,向多层次、高精尖、名优特的方向努力;苏北从实际情况出发,从起点低的户办企业开始,进而同乡办、村办、联户办、合作办五个“轮子”一齐转,形成多种所有制、多样化产业、多渠道服务的发展模式,发挥自己的优势,苏北乡镇企业亦逐步得到发展。1987年,苏北出现第一个亿元镇——宿迁宿城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6亿元,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8亿元。

    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加速了经济的集聚过程,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依托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借助乡镇企业不断壮大。这样就形成了江苏的小城镇和乡镇企业比翼双飞的一个发展模式,一般称之为“苏南模式”。

    很长一个时期,江苏工业企业数量虽然很多,但规模不大,门类不齐,设备陈旧,原材料、能源紧缺,基础设施薄弱。我们从实际出发,在继续抓好农村这一块的同时,迅速把目光转向城市,借助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堰桥“一包三改”和抓好乡镇企业“两头在外”的经验,从1984年起,江苏逐步深化城市改革。到1987年,厂长负责制在全省普遍推开;90%以上的预算内工业企业、65%以上的大中型商业企业推行了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陆续出台了计划、流通、价格、分配、金融、外贸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全省80%的工业企业实行浮动工资制,出现了8000多个经济联合体,300多个大中型企业集团和一批股份制合作企业,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大大激发了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的活力。我们在抓好城市改革的同时,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外开放,把城乡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加快提高全省经济综合实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