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观念-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奥运争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广西的竞技体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先后培养出了“体操王子”李宁、“东方大力神”吴数德、“乒乓骄子”韦晴光、“举坛奇才”唐灵生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参加过的5届奥运会上,广西运动员共夺得金牌7枚、银牌22枚、铜牌10枚;在参加的第10~14届亚运会上,广西运动员共获得45枚金牌、22枚银牌,19枚铜牌,为我区的竞技体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奥运会、优势亚运会突出贡献奖。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广西区情的以“灵、小、短、水”为重点、发挥优势、奥运争光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

    新世纪初,我区的竞技体育正面临着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艰巨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为更好地发挥我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优势,做到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奥运争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国家体育总局《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和《2008年奥运争光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广西的实际,我们一直坚持抓好以下七项工作的落实,为创造广西竞技体育的新辉煌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抓好目标保障

    广西地处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还不具备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实力。但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南方人具有个子小、爆发力强,有灵性、有速度,特别能吃苦耐劳的特点。如果我们坚持以奥运战略为重点,在选材上从以数量为特征的增长方式向以高精尖人才为特征的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某些项目力求有所突破,创造优异的成绩是有可能的。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通过总结分析,就确立了坚持“灵、小、短、水”的发展战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贯彻好这一战略,我们又制订了一个《广西竞技体育尖子工程》,特别是第9届全国运动会后,又根据备战工作需要,制订了《广西竞技体育“281029”工程计划》,并结合国内外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以“发挥优势、调整布局、完善设备、优化结构”为原则,对我区优秀运动队的项目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除继续保留举重、羽毛球、跳水、游泳、田径、体操、艺术体操、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乒乓球、射击、射箭、女子手球等项目外,增设了田径的标枪、撑杆跳高和中长跑、游泳的中长距离、举重的四个小级别项目,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灵、小、短、水”发展战略的内容,为我区今后一个时期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

    二、抓好体制保障

    为了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管办分离”,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利用全国第9届运动会结束后,竞技体育的新旧周期转换期,我们及时组织进行了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将原体工一、二大队的竞技体育资源重新进行配置,分别设立了“广西南宁江南体育训练基地”和“广西南宁青秀山体育训练基地”2个训练发展基地以及“广西田径运动发展中心”“广西水上运动发展中心”“广西重竞技运动发展中心”“广西体操武术运动发展中心”“广西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发展中心”“广西球类运动发展中心”“广西射击射箭运动发展中心”和“广西社会体育发展中心”等8个项目管理中心。使我区逐步形成了竞技体育项目竞赛和训练一体化,尖子运动员和后备人才培养一条龙的管理体制,为我区竞技体育运动项目逐步实现“专业化、系统化、集约化”发展,不断增强各运动项目发展后劲,提高训练效益和发展水平,加快了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奠定了体制上的坚实基础。从目前运转的情况看,无论是对运动队的管理,还是对运动训练或全区运动项目的指导,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抓运动项目的发展更到位、更具体,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衔接更紧密,争金夺银的实力更强,推进项目的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发展更有成效。

    三、抓好人才保障

    竞技体育行政管理人才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素质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竞技体育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坚持把加强各级竞技体育部门干部的宏观决策、政策法规、战略规划、行政管理、体育理论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98年以来,仅我局系统就先后有17人攻读研究生,有2人出国深造,有130人参加区内外体育学院的函授学习,有16人获得副高职称,有17人获得讲师职称。干部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工作能力的提高。

    高素质的教练员人才是一个项目长盛不衰、人才辈出的关键,竞技体育需要能挑起重担的“金牌”教练员。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练队伍,我们主要采取三种做法。一是做好人才引进规划,注意选拔和引进具有较高学历和运动经历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充实到教练员队伍,对一些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身体健康的退休老教练进行返聘;二是做好以老带新工作;三是做好培训工作。1988年以来,先后举办15个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培训班74期,共有2500多人次参加培训。先后有136名教练员分别晋升为国家级、高级和一级教练员。

    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我们坚持结合我区竞技体育“灵、小、短、水”的战略发展,充分利用广西各地的体育资源,选择若干条件好的地方,按照项群的布局建立我区重点项目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今后的一个时期内,我们还将按照“重点建设好十个基地,巩固现有百所体校,抓好千名后备人才,培养万名希望苗子”的目标,进一步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建设。加强后备人才选拔。为了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2000年开始我们在区体校组织了600人次、10个重点项目的大集训。2001~2003年,又在省级优秀运动队组织了400人次的选拔集训。

    提高裁判员队伍素质,是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保证。几年来,我们分别采取加强管理教育、定期办班培训、派出去跟班学习、实践锻炼提高等办法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使303名裁判员分别晋升为国际级、国家级和一级裁判员,逐步建立了一支能够及时掌握单项技术规划的最新标准和变化,有能力承担区内综合性运动会和国内各级单项比赛任务的裁判队伍。

    四、抓好制度保障

    为了全方位地保证举国体制在广西竞技体育的落实与实施,切实转变政府体育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工作重点向贯彻国家体育方针政策、研究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竞技体育行业政策,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逐步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们着重抓了三项工作:一是加强规划建设。先后制订了《广西竞技体育尖子工程》《广西竞技体育“281029”工程计划》《广西各项重点体育运动项目发展规划》《广西体育科技“十五”发展规划》《广西业余训练“十五”计划》等规划性文件。二是完善制度规定。先后出台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规范细则》《备战全运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优秀运动员招收选拔工作规定》《优秀运动队教练员、运动员管理办法》《广西后备人才基地评估办法》《运动队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教育管理规定》《优秀运动队科医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多项规章制度。三是落实目标责任制。在每一个新的训练周期,坚持将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项目中心、运动队、教练员身上。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周期的目标任务,明确奖罚措施和办法,做到人人心中有目标,个个肩上有担子,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五、抓好科技保障

    在抓好科技保障方面,主要注意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抓观念更新。通过加强学习教育,帮助有关人员进一步提高对竞技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认识,大力开展科学训练活动。主要进行了树立正确的科学运动训练观念,开展科学制订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和心理训练的学习和培训。二是抓科技与训练结合。根据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改革体育科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科研、医务与训练的结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先后落实了科研人员跟队制度,体育科研人员、经费、课题随一线服务运动队流动的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基础建设。为进一步夯实科学训练的基础,逐步研究开发《运动训练科学管理系统》《运动竞赛管理系统》《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和《运动营养监控系统》,以及增加了必要的运动生物化学监控、检测和运动恢复所需的仪器设备,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四是坚持科学选材。成立了科学选材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进入优秀运动队运动员资格的审批工作。同时,负责指导区体校及全区业余训练科研选材工作,制订切合区情的科学选材标准和实施方案,组织和指导全区业余训练科学选材和培训工作。

    六、抓好后勤保障

    一是全力争取财政投入。二是努力改善训练条件。三是积极创造拴心留人环境。先后设立了备战全运会专项经费,奥运会、亚运会特殊贡献津贴,备战全运会津贴,大龄运动员补贴,新人奖等。

    七、抓好思想保障

    一是明确工作责任。具体规定各运动项目中心是优秀运动队体育道德建设的主体,各运动队领队是运动员体育道德建设的具体负责人,各运动队教练员是训练、竞赛及日常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训练基地是体育道德建设小环境的营造者。二是建立工作制度。建立“机关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党员联系学生宿舍”制度,要求训练基地、各中心的干部、党员要切实落实联系学生班级和宿舍,要一对一、人盯人地负责,真正实现教育过程的“双向渗透”。三是加强入队教育。从军训、入队教育、行为规范训练“三部曲”入手。规定新队员教育时间不得少于2周,其中转长训的运动员军训时间不得少于1周。入队教育、行为规范训练由各运动队的领队具体负责。四是搞好3个结合。(1)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运动员的政治素质结合起来。注意把理论学习与训练比赛结合起来,培养和造就出具有祖国至上、中华民族至上、党和人民的利益至上的高素质的、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2)把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运动员由于从事训练时间较早,文化学习时间不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抓好运动员特别是小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使运动员成为有成绩、有文化、守纪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人。(3)把思想道德建设和训练竞赛结合起来。通过坚决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努力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要培养出技术拔尖,纪律严明、作风良好、赛场上过硬的优秀竞技体育队伍。

    (在2003年全国竞技体育工作会议上(武汉)的经验介绍发言材料节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