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目前,我国已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并相应建立了27个高科技开发区。许多高校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纷纷通过兴办科技产业,直接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参与高科技的竞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国的高等体育院校大多数处于各科技开发区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体育高等教育如何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如何利用开发区的优惠条件,参与开发区的建设,参与科技产业的竞争,以增强自身的实力,成为高等体育教育改变旧的办学格局和办学方向,积极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沟通高等体育教育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尤其是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本文试图从两方面,即高等体育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探讨高等体育教育参与高科技竞争的对策,进行初步探讨,不妥之处,望予以批评。
一、高等体育教育办学方向应向教学、科研、训练、生产四结合转移
过去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已成为高等学校办学的方向。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导下,高等体育教育,尤其是各重点体育学院开始实现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的培养目标转变,努力“办成教学为主,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的中心,为建设体育强国直接和间接地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逐渐改变过去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和课程的平面结构,调整、完善了教育的布局和结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多年以来受到“体育纯属上层建筑”,“体育教育只培养体育师资”观念的影响,高等体育教育的办学只能按国家指令计划进行,而忽视了市场因素对高等教育的调节作用。高等体育教育仍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其集中表现在办学模式和培养目标长期单一,忽视与生产的结合,忽视办学的经济效益,专业设置面过窄,没有吸引力,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需求面小,更无法参与现代科技产业的竞争。
要改变这种局面,要参与科技产业的竞争关键是必须将市场调节机制、商品意识引人办学,必须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来设置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必须与生产相结合,尤其是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使科研成果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同时,根据生产的需要来确定科研的方向,根据生产的需要来调整培养目标、专业及课程的设置,这样才能避免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生产的脱节。与生产相结合,引进市场调节也是解决高等体育教育面临许多难题的关键。
高等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建立科技产业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首先是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以及科技从发明到应用时间的不断缩短,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即新产业的不断涌现和旧产业的不断衰退。如晶体管工业的出现,淘汰了电子管。而集成电路的出现,又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晶体管。目前,新兴工业的不断涌现和壮大,工业迅速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化。产业的更新又引起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成为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据报道,本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只有5%~10%,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贡献率已达70%。因而出现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性科技竞争。80年代期间,发达国家用于基础研究与开发性研究经费从605.45亿美元增至1948.52亿美元。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角色的转变,促进了高等学校与工农业生产的合作。高校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从过去的相互独立走向积极的合作。1985年,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220个高科技产业基地中,以大学为依托或有大学参与者占85.9%。国内高校在过去的几年通过兴办科技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1987年全国高等理、工、农、医学校国家预算内拨款为3.25亿元,而通过商品竞争获得预算外经费达5.89亿元,为预算内经费的1.8倍,其中有0.35亿元通过和产业实行技术合作而获得约占高校预算内经费的14%。因而,高等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前景。
建立教学、科研、训练、生产四结合的中心,并不是说高等体育院校必须建成生产单位,而是通过与生产结合,树立高等体育教育应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观念。根据生产、市场的需要调整、确立教学布局、科研方向,通过生产促进教学质量、训练水平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其对策是:
1. 调整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
多年来,高等体育教育因受国家指令性计划的限制,没有依据教育供求矛盾运动规律来建立和完善商品经济发展客观需求的调节机制。全国15所体育学院、151个体育系不管规模多大,质量如何,几乎所有院系的培养目标仅限于点、线、面上。点是指专业设置大多以运动单项来划分;线是指培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体育教师;面仅限于学校、体委或工会。目前,这种情况又有重复、扩大的趋势,如纷纷设立各运动单项的系或部(武术系、体操系等)。因而,本文建议应从多角度重新评估,预测社会对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在各重点体育学院稳定体育、运动系的规模,而侧重提高质量,严格控制非奥运战略项目专业的设置。除下的资金、指标用于开设能直接为生产服务,能参与科技产业竞争的而社会又十分需要的专业,向社会提供具有长期经济效应的人才。
2. 兴办科技产业
“兴办科技产业能更好地直接了解社会的需要,为教育改革注人新的活力,使学校的任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发生深刻变化。”高校兴办科技产业有许多模式,如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学校创办高技术企业,教师自办高技术企业,参加高技术企业集团等。
二、参与科技产业竞争的高等体育教育的专业设置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合理的专业设置则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而目前高等体育教育的专业设置却无法适应这种需要,使我们缺乏一支力量雄厚的、能参与科技产业竞争的队伍,从而导致高等体育教育兴办科技产业数量少,生命力不强的真正原因。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讨高等体育教育的专业设置问题。
经济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的,经济的正常运行和调节与高等教育的正常运行和调节是相互制约的。高等教育的供求只有通过国家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调节,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统一、平衡和协调发展。过分强调国家计划、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会受到抑制,学校内部办学缺少活力,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需求面窄;若过分强调市场调节,则可能导致宏观失控。而目前高等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则是由于长期忽略市场调节的结果所得。
近年来,随着经济及对外开放的发展,体育及其相关产业,如体育器材、运动服装、保健、营养及生物制品等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无不渗透于社会及体育的各个方面,成为又一大产业。美、法、德等国几乎每年都举行大规模的国际器材、用品博览会,而这正是高等体育院校参与科技产业竞争所应选择的突破口。因而,应当不失时机地培养从事这方面产品研制、开发的人才,开设相应的专业。
参与科技产业竞争的专业设置应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培养出的人才应既具有技术、技能,又熟悉体育专业、了解市场的综合型人才;(2)培养出的人才社会需求面广,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能为企业,尤其是经营、生产体育用品的企业所接受;(3)所从事的项目开发,产品研制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4)能为促进、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并为普及群众体育,开展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服务。
本文拟设的几种专业:
1. 体育用品设计专业
体育用品设计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体育运动器械、器材及用品,甚至体育测试仪器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体育用品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大产业。美国开设体育用品设计课程的大学已达50所,与其他大学合作开课的大学达27所。其中有印第安那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等。该专业的毕业生深受社会的欢迎,毕业生供不应求。
2. 体育运动信息系统设计专业
体育运动信息系统设计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体育运动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软件开发和设计的专门人才。有关体育运动软件的开发及微机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涉及到运动技术的诊断、解析,人体机能、运动素质的测试,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辅助系统,日常事务处理,专业信息和情报的咨询等。目前,市场上与体育有关的实用软件销路很广。培养该专业的人才,可促进计算机在体育中的应用。
3. 体育运动服装设计专业
体育运动服装设计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体育运动服装设计的专门人才。运动服装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商品,世界上已有不少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运动服装而成为跨国公司。
4. 营养、保健及生物制品专业
营养、保健及生物制品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各种营养、保健及生物制品研制、设计的技术人才。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竞技运动水平的发展,人们对营养、保健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成功的产品,如“健力宝”“太阳神”“乐百士”都是通过体育这一特殊媒体而进入千家万户。因此,体育高校自身兴办该产业更具有潜力。
综上所述,高等体育教育应参与当今科技产业的竞争。其对策是首先实现办学方向的转移,必须使教学、训练、科研、生产四结合,必须兴办科技产业。而科技人才则是参与科技产业竞争至胜的关键所在,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体育高校兴办科技产业的主要因素。应当加强市场调节机制,调整、优化高等体育教育的专业设置,增加能直接参与生产活动、经济建设的专业,为解决急需人才,选准参与产业竞争的产品做准备。体育院校兴办产业大有可为。目前,涉及到我院的具体情况,在人才培养和环境建设两方面的投入应同时并举。
(原载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