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观念-体育用品工业的开发模式和途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前言

    体育用品是当前国际贸易活动中发展较快、较活跃的商品之一。1992年体育用品的国际贸易成交额约600亿美元。在国内市场,我国体育用品的消费尚处于原始阶段。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娱乐、体育健身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体育用品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从国际贸易、产品结构等方面分析,体育用品具有如下几方面明显的特点。

    1. 国际贸易市场份额大,国际市场消费力强。体育用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属大宗商品,1992年体育用品的贸易额占全球贸易的3%~4%。体育用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较发达、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国家约占体育用品成交量的80%。随着亚洲和南美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发展,体育用品的消费市场趋于多元化。

    2. 体育用品的商品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包括运动与休闲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各种球类,不同运动时空运动项目的体育器材、运动饮料、补品等,商品种类数以千计。美国体育用品商会将其分为:运动服装(AP)、竞赛用品(AG)、野外装备(CE)、钓鱼用品(FT)、海洋运动用品(MG)、射击用品(SE)和其他体育用品七大类。

    3. 体育用品的产品结构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的产业政策是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轻工产品,国内生产技术趋于成熟的家电产品、机电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出口。体育用品中有许多商品属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如带电子测量仪表,具有医务监督功能的组合健身器材,复合材料钓鱼杆,合金高尔夫球棒,海上、水上运动用帆船、摩托艇、汽垫船等。如最近美国新研制的水中娱乐摩托车,每台零售价为1300美元。体育用品工业不像烟酒糖行业受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限制,它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朝阳工业。因此,发展体育用品工业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出口,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

    4. 发展体育用品可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部分的体育用品,如运动服装、运动鞋帽等仍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近十年来,沿海地区通过吸收外资兴办企业,使我国一跃成为运动服装、运动鞋的生产大国。在轻工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应充分和用我国中西部地区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发展这些商品的加工业,继续扩大我国运动服装、运动鞋的生产,而沿海地区则在保持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加快发展技术附加值高、出口创汇力强的产品。

    5. 可充分利用我国的竞技体育强国的优势,促销体育用品我国是世界上八大竞技体育强国之一,竞技运动水平在国际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少运动项目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此,应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的国际交流和广告效应,大力发展体育用品的出口加工业,在积极培育国内市场的同时,发展体育用品的国际贸易。

    6.体育用品的生产对于生产要素的要求相对较高,国际竞争激烈。不少体育用品的开发对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生产条件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体育用品业在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是体育用品的主要产地。我国体育用品工业和体育用品国际贸易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相当落后,体育用品工业基础薄弱,产品档次低;体育用品在对外贸易成交中份额较小,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额仅约3亿美元。

    因而,发展体育用品工业,扩大体育用品出口,是大有可为的领域。为促进我国体育用品工业和体育用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从体育用品工业开发模式与途径两方面进行探讨。

    二、体育用品工业的开发模式

    1. 传统的工业经济开发模式——资源导向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工业经济开发模式只能选择各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自然资源,形成了“资源—要素—产品—市场”的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在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初期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中期,曾经有力地推进各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商品经济意识,对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扩大外贸出口起到过重要作用。

    然而,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经济开发模式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以资源作为经济开发的中心和出发点,试图让市场来适应企业,而不是使企业来适应市场。第二,目的性不明确,开发的项目和产品缺乏明确的目标市场,缺乏市场针对性,资源优势难以通过市场转换为经济优势,使投资效益较低。第三,传统的资源导向型模式忽视对市场需求与流通渠道的分析和研究,加大了企业的市场风险性。第四,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过分强调区域内的纵向发展,自我为主,自成体系,忽视了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市场分工协作的巨大效应。因而,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对于市场依靠较大的体育用品工业不适合。

    2. 体育用品工业选择的经济开发模式——市场导向型

    体育用品是一种依赖自然资源较少的产品。它的发展较大程度地依靠技术和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源以及市场的需求导向,发展体育用品工业应选择以市场为导向型的经济开发模式。

    所谓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指在经济开发中以市场需求为起点,结合本地生产要素的状况,确定开发项目和产品,然后投放市场。其核心是按市场需求决定生产要素,以需定厂,以需定项,以需定产,即形成“市场—要素—项目、产品—市场”。

    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的优势:第一,以市场需求作为企业开发的起点和归宿,开发机制本身消除了产品供需矛盾的可能性。第二,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归集生产要素,其开发方式和开发空间更为灵活。既可开发适销对路的资源优势产品或项目,又能发挥劳动力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地域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等多种综合优势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或产品。第三,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和项目,一般有稳定明确的目标市场和分销渠道,其市场风险小,易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第四,适合于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市场体系有了初步发展,信息较灵、交通方便、人才集中、人口素质高的地区。这类地区走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发展体育用品工业是较理想的开发模式,各地在选择项目、开发产品时应加强对市场的了解、调查,然后以市场需求来确定发展方向。

    三、实现体育用品工业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的途径

    (一)确立体育用品在发展体育产品中的主导产业地位

    所谓的主导产业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文体工业科技对产品结构和经济发展中起导向和支柱作用的产业。在发展体育产业的过程中,应将体育用品工业放在主导产业的位置,重点扶持与发展。并根据沿海地区产品结构现状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要求,在科技基础好、技术力量强的城市,加速发展高科技的体育用品工业;在沿海城市和工业科技较发达、交通便利的省会城市建立十大体育用品生产基地、科研中心和十大体育用品批发市场。在2000年前创建50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发展具有系列性的产品。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百种拳头产品,其中10种达世界名牌水平,使体育用品工业真正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二)高起点择优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引进的良性循环

    目前,我国体育用品的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和档次都无法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市场中竞争。要在短时间内缩小差距,有效的办法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技术专利。为了避免在引进技术过程中引进了已落后、在国外已被淘汰的技术和设备,应当坚持择优引进的原则。所谓择优引进原则,是指上至引进当代最新技术,下至引进国内还没有的技术。同时,注意克服技术引进中“引进—使用—老化—再引进”的不良循环,使我国体育用品的档次在短时间内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三)鼓励海外直接投资体育用品工业

    发展体育用品工业应以出口创汇、获取国外利润为主,因而它属于出口加工业的一种。发展体育用品工业利用外资的模式是以采用促进出口模式促进出口模式,通过利用外资改善出口结构,发展原有优势工业部门及新兴工业部门来增加出口。其优点是创汇高、偿还能力强。国外的资金和技术由于受惠国优惠政策的引导,能大量投入到优势产业或新兴产业中。体育用品工业在我国尚属新兴的产业,吸引海外直接投资能在短期内调整我国体育用品的产品结构和档次,提高出口的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群体,努力争创名牌产品

    企业群体是一种集中了加工、贸易、科技以及原材料供应、运输和服务等部门的企业形式。它具有实力雄厚、多角化经营、应变能力强等特点。

    发展外向型的企业群体有3个层次:(1)中心城市企业联合,中心城市是国家经济的精华,应充分发挥其辐射能力,组成城市企业、县级企业、乡镇企业的企业群体;(2)跨省市的企业联合;(3)跨国企业联合。

    发展体育用品工业并使之形成规模。必须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工业的企业群体,使之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注意选准在国际市场上有潜在竞争力的体育用品,发展若干销量大,能带动全局的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作为“拳头”产品进行突破,促使其成为国际名牌产品。

    (五)加强市场调研,以销定产

    国际体育用品市场和国际贸易对于体育界以及相当部分的外贸企业都是比较陌生的,应加强与国内外的专业商会的联系,充分发挥他们信息灵、客户广、经验丰富的优势,促进体育用品工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尽快了解、熟悉国际体育用品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

    实行以销定产,必须深入市场调查研究,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容量,了解各生产国、消费国的特点,及时捕捉国际市场信息,注重改进产品设计。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包装水平,使我国体育用品尽快占领国际市场,成为体育用品的主要生产国。

    (原载于《文体工业科技》,1995年第1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