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65个致命的谬误-交际的谬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谬误9.莫将烦恼闷于心——可与人言不二三

    舌头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祸害。

    烦恼很多时候是自己的心事,心事是自己的秘密。

    如果你管不好自己的舌头,把心事随便说给别人听,就要面临“祸从口出”的灾难!

    普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肚子里搁不住心事,一有不如意的事情,就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爱把心事往外掏。

    其实把心里话说给别人听,也没有什么不对,好的东西要与人分享,坏的东西当然不能让它沉积在心里,要说也可以,但不能“随便”说。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有时候,你自己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情在别人那里会变得很正常。向别人毫不保留地讲自己的心里话,会给对方留下一个爱发牢骚、懦弱不堪的印象,甚至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令人讨厌的碎嘴。因此,向人讲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看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心事宁可烂在肚子里,也不能轻易说出口。

    之所以处理烦恼的心事要这么慎重,是因为你在倾吐心事时会泄露你的脆弱面,这脆弱面会让人改变对你的印象,虽然有的人欣赏你“人性”的一面,但有的人却会因此而下意识地看不起你,最糟糕的是脆弱面一旦被别人掌握住,会形成日后发生矛盾时打击你的致命伤,这一点不一定准发生,但你必须预防。有些心事带有危险性与机密性,例如你在工作上承担的压力与牢骚,你对某人的不满与批评,当你快乐地倾吐这些心事时,有可能他日被人拿来当成修理你的武器。

    那么,对好朋友应该可以说说心事吧?答案还是:不可随便说出来,你要说的心事还是要有所筛选,因为你目前的“好”朋友未必也是你未来的“好”朋友,这一点你必须了解。

    即使是对家里人,也不可放任地把心事全部说出来。假如你的配偶对你的心事的感受与反应并不是你能预期的,譬如说,她(他)因此对你产生误解,甚至把你的心事也说给别人听……

    然而,闭紧心扉,心事“滴水不漏”也不是好事,因为这样你心里有烦恼会难过,别人也会认为你是一个城府深、不可捉摸与亲近的人了。如果你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就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不是,给了别人这种印象是划不来的。

    所以,真正善于交际的人会这样做:偶尔也说说无关紧要的“心事”给周围的人听。第一可以减少有烦恼不说的痛苦,第二也能降低别人对你的揣测与戒心。

    “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厉害……上帝仁慈为怀,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好让人们在开口讲话之前多加考虑。”这是文学家的语言,意思是说我们在向别人说“心事”之前要多加考虑,该说的则说,不该说的则隐。不能单纯地遇人就说,万一他日自己的事成为别人要挟的把柄,那真是大亏吃尽,糟糕透顶了。

    谬误10.良药苦口利于病——拆人一台积怨生

    与人打交道,难免会听到别人不懂装懂地谈论一些问题,面对这种情况,你是大声说出以雄辩取胜呢,还是委婉迂回地指出问题?

    有人说懦弱愚蠢的人才好激动和大吵大嚷,聪明能干的人什么时候都应保持自己的尊严。如何择取,明人自知。

    卡尔是罗斯·史密斯爵士的私人经纪人。有一天晚上,他参加了一次宴会。宴席中,坐在卡尔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位先生说那句话出自《圣经》,但卡尔知道那位先生错了,卡尔很肯定地知道那句话的出处不是《圣经》,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出优越感,卡尔很讨嫌地纠正那位先生。“什么?出自《圣经》?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那位先生坐在卡尔的右首,卡尔的老朋友弗兰克·格蒙在他左首,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他们俩都同意向他请教。格蒙听了,在桌下踢了卡尔一下,然后说:“卡尔,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那晚,在回家的路上,卡尔对格蒙说:“弗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格蒙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卡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好为人师,跟他抬杠?应该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不好为人师,不跟他人抬杠,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这句话让卡尔终生铭记不忘。

    好为人师,你可能真对了,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他会自惭形秽,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因此,你自己要衡量一下,你是宁愿要一种字面上的、表面上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有一种心服口服的好感呢?

    你可能有理,但要想在争论中改变别人的主意,一切都是徒劳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这句话非常实在,因为人各有所长,智慧也各有高低,因此人应在人群中寻找可以启发自己智慧的人。对自我成长而言,孔子的这句话是相当有价值的。不过,“好为人师”却不是件好事。

    这种人当中,有的纯粹是一片善心,对别人的错误无法袖手旁观,有的则是自以为是,认为别人的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才是对的。

    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人际交往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要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己坚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而去揭露他的错误,他会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自我受到了你的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你的热心,根本就是在否定他的智慧,甚至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劳,总之,他是不太领情的。

    所以倘若时机不当,良药苦口就未必利于病。

    总而言之,人都有排他性,也有“虽然知道不对也要做下去”的倔强心理,这是他个人的选择。因此,与其“好为人师”招惹麻烦,不如“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去“拜人为师”求自己成长;除非他自己来“请教”你,但该说多少,还是要仔细斟酌。

    谬误11.交人交心,话为心音——为免受伤留几分

    与人交往交人交心是对的,但你可千万不要一下子把心掏出来,因为虽然你掏的是“真心”,却难说对方掏的出是“真心”,就算别人掏的也是“真心”,哪天因为某种原因对方的“真心”变成昧良心,你就会因为掏心而惹来伤心。

    与人初次见面,或才见过几次面,就算你觉得这个人不错,而你也喜欢他,也不该把你的心一下子就掏出来。

    俗语有:“逢人只说七分话,不可全掏一片心。”意思是说,对还不了解的人,无论说话或行为,都要有所保留,不可一厢情愿。

    告诉你不要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并不是教你做个虚伪、油滑的人,而是因为人际交往复杂,你若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用心和他交往,那么就有可能“受伤”。

    把心掏出来,这代表你的真诚和热情,但是你把心掏出来,他也把心掏出来的人不太多,而且也有掏“假心”的人。若这种人又别有居心,刚好利用了你的弱点,好比薄情郎对痴情女一般,那么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而遇上会玩手段的人,更可能因此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中。

    也有一种人,你把心掏出来给他,他反而不会尊重你,把你看轻了。有些人就是有这种劣根性,你对他冷淡一些,他反而敬你又怕你,换句话说,对这种人来讲,太容易得到的情义,他是不会去珍惜的,那么你的付出不是很不值得吗?

    另外还有一种状况,你一下子就把心掏出来,如果对方是个谨慎的人,那么你反会吓着了他,因为他怀疑你这么坦诚是另有目的,如果是这样,你不但会弄巧成拙,还会破坏了有可能发展的情谊。

    此外,你把心掏给人家,结果没有得到相等的对待,那种被“抛弃”、“背叛”的感觉是很不好受的。

    因此,与其把心一下子掏出来,不如慢慢观察对方,有了了解后再“交心”。你可以不虚伪,坦坦荡荡,但绝不可把感情放进去,要留些空间作为思考、缓冲——不掺杂感情因素,那么一切就好办了。

    不要把心一下子就掏出来,这和修养、道德无关,而是关系到自身生存的技巧问题。

    谬误12.得饶人处且饶人——除恶就是扬善

    常言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恶人一旦得志将会祸患无穷。为了根除后患,最好在他尚未得势时便讨之诛之,绝不手软。一位伟人曾经这样说过:对敌人心慈手软就等于对人民犯罪。

    世上之人,形形色色,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你的周围,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君子也有小人。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人际交往中,多长几个心眼没坏处。

    恶人和小人如果没有过人的才干,就不足以危害国家。关键在于这些人心术不正,不愿意接受君子的驾驭,而且往往巧言善辩蛊惑人心。正人君子与之共事迟早会受其害。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时代人,都在办学校。少正卯的学校人丁兴旺,而孔子的学校却三盈三虚。后来孔子当了鲁国的大司寇,就将少正卯杀在宫门外华表台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自从孔子做了鲁国的大司寇以后,就同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大夫商议铲除家臣的势力。孔子说:“家臣的势力一大,大夫反倒受他们的压制。必须把他们的城墙改矮,家臣才不敢随便背叛大夫。”

    三家大夫都表示赞成,于是便通知三位家臣,让他们将城墙矮下三尺。三位家臣闷闷不乐。正在这时,他们想起了鲁国名人少正卯,请他出出主意。

    少正卯极力反对孔子的主张,说道:“为了保卫国家才把城墙砌得又高又结实,不应当改矮。孔先生的这种办法不太合适吧。”

    由于少正卯在背后教唆,三个家臣就壮大了胆子,对主人的命令不再理会。

    三家大夫见状,便发兵围城迫使家臣就范。由于三家大夫联合行动,讨伐叛臣,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家臣被打败,狼狈逃走。

    孟孙氏的家臣公敛阳见势不妙,急忙找少正卯出主意。少正卯趁机煽风点火,说道:“你把守的城墙是鲁国北面的要塞,千万不要把城墙改矮,要是城墙不结实,万一齐国打过来那就守不住了。”

    公敛阳受了少正卯指使,态度立刻强硬起来,扬言:“为鲁国的安全我宁可丢掉自己的性命,也不会听别人的话拆去城墙一块砖。”

    孔子听了这话,便让孟孙氏将这件事告诉鲁定公,鲁定公召集群臣商量此事。

    会上,意见不一。有的主张拆,有的反对拆,各有各的理由。

    一向反对孔子的少正卯这时不仅故意顺着孔子的心意,声言赞成孔司寇的主张,应该把城墙矮下三尺去,还乘机挑拨说三家大夫是培植私人势力。

    孔子及时识破了少正卯的奸计,立即反驳说:“这太不像话了,三家大夫都是鲁国的左右手,难道他们是培养私人势力的吗?少正卯明明是在挑拨是非,让君臣上下互相猜疑怨恨。这种挑拨是非,扰乱国家大事的人应判死罪。”

    大臣们觉得孔子的话有些偏激,都纷纷为少正卯说情。

    孔子说:“你们怎么知道少正卯的奸诈?他的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其实都是些坏主意。他的一举一动,看着令人佩服,其实都是假装的。像他这种心术不正的虚伪小人,最能够颠倒是非蛊惑人,非把他杀了不可。”

    孔子最终杀了少正卯。

    孔子的弟子子贡事后曾问孔子:“少正卯是鲁国的知名人士,先生诛杀了他,恐怕得不偿失吧?”孔子说:“人有五种恶行,而盗窃还不包括在内:一是通达古今之变却铤而走险;二是不走正道而坚持走邪路;三是把荒谬的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四是知道很多丑恶的事情不揭露;五是依附邪恶并得到恩泽。这五种恶行沾染了一种,就不能避免被君子所诛杀,而少正卯是五种恶行都兼而有之,他是小人中的雄杰,岂有不杀之理!”

    其实“小人”是没有明显标志的,少正卯在鲁定公面前还说孔子的好话,赞同他的主张。所以,如果仅想短时间内辨别“小人”是不容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人”终究会露出蛛丝马迹的。从孔子讲的五恶与少正卯的所作所为看,“恶人”和“小人”的表现大多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喜欢造谣生事。

    他们把造谣生事当成家常便饭一样,乐此不疲。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诽谤别人,诋毁别人的名誉。

    第二,喜欢挑拨离间。

    他们为了达到谋取个人利益的目的,通常会使用离间法挑拨同事之间的感情,好从中坐收渔利。

    第三,擅长拍马奉承。

    这种人嘴甜如蜜,善于恭维别人,拍马屁,巴结上司,打小报告,无中生有说别人的坏话,容易得到上司的宠爱。

    第四,喜找替罪羊。

    一旦工作中发生差错,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让别人背黑锅,自己脱离干系。

    第五,具有势力眼。

    他们对有权有势的上司关怀备至,善于见风使舵,一旦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所依附的靠山失去势力陷入困境,他们就会落井下石,迅速抛弃对方,另寻高枝。

    古今中外都是小人最难防。这并不是说小人在实力上有什么超过正人君子的地方,而是小人多是在阴暗角落里干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小人表面上做得比“君子”还“君子”,道貌岸然,风度翩翩,暗地里却做着伤害别人的勾当。

    面对小人和恶人,我们绝对不能手下留情,一定要用“狠”力,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千万不能以为得饶人处且饶人,养虎为患,因为除恶就是扬善。倘若孔子姑息迁就,让少正卯等奸诈小人得势,恐怕他自己也难保不为其所害。

    谬误13.得理不能让人——多唤一声哥,少上十里坡

    在已获胜的情况下,放对手一马,对手也许会心怀感激,这既给了对方台阶下,同时也因你没有咄咄逼人,让外人发现,你这人宽容大度,反为自己争了印象分数。除此之外,说不定在你不得志时,你的对手还可能拉你一把。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两种人:有些人无理争三分,得理不让人,小肚鸡肠;有些人则是真理在握,不卑不亢,得理也让人三分,显得流畅豁达。

    生活当中,常有一些人为了一些非原则性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忙个不亦乐乎,凡事都不肯甘拜下风,以至大打出手。其实,事后静下心来想一想,当时若是忍让三分,自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因此,越是有理的人,表现得越谦让,这就越能显示出他的胸襟之坦荡、修养之深厚。

    每个人的智慧、经验、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相同,因此与人相处,争斗难免——不管是利益上的争斗还是是非的争斗。而这种争斗,在竞争激烈的工商界尤其明显。

    大部分人陷身于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得了“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却也是下次争斗的前奏;“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的丢失,他当然得“讨”回来!

    “得理不饶人”是你的权利,你何不“得理且饶人”呢。

    何谓“得理且饶人”?就是放对方一条生路,让他有个台阶下,为他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太容易做到了,但如果能做到,对自己则好处多多。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将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造成伤害。

    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有“理”已是众人皆知,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如此,也不至于毁了对方,这有失人道,得理且饶人,也算为自己积德。

    人海茫茫,但却常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饶人,焉知他日不会二人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且饶人”,这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另外,你也得想想:你得理不饶人,到底有多少“好处”可得?“好处”“大”,“饶人”应该;好处小,更没有不饶人的必要。

    除了得理要饶人之外,很多时候我们还要学会爱我们的对手。

    爱我们的对手?

    是的,人和动物有些方面是不同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而发,属于自然的反应;但人不同,经过思考,人可以依当时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例如当你得理了,哪怕对方是你的仇人,你也应该学会原谅他,学会去爱他。

    “学会爱你的对手,”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对手”,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或环境不允许或没有能力消灭对方,至少也保持一种冷淡的态度,或说说让对方不舒服的嘲讽话,可见要做到爱对手是多么的难。

    就因为难,所以人的成就才有高低之分,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能当众拥抱仇人的人,他的成就往往比不能爱对手的人要高出很多。

    此话怎讲?

    能爱自己的“敌人”的人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了主动,可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像你爱他那样也“爱”你,那么他将得到众人的“没有器量”之类的评语,一经比较,你们二人的分量立即有轻有重,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之外,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一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地球是圆的,天涯无处不相逢。

    此外,你的行为,也将使对方失去再对你攻击的立场,若他不理你的拥抱而依旧攻击你,那么他必招致他人谴责。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二人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一样再来一次,这是最常见的当众拥抱你的对手的事例。

    谬误14.棒打落水狗——逆境之人不可辱

    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而且英雄对落魄时的点点滴滴总是记忆犹新。结交英雄就不要在他落难时雪上加霜,而应该雪中送炭。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父亲宠妾的奸计所害,不得不逃亡他国流浪。

    一次,重耳来到曹国,曹公听说重耳的肋骨异于常人,为了证实传言,他便偷看重耳洗澡,当时曹公的臣子负羁与叔瞻都在场,叔瞻心思较重,进言道:“晋公子重耳并非平庸之辈,一旦他回到本土,知道今日我们对他无礼,势必兴兵前来报复,不如我们现在就除掉他。”但曹公毫不在意,没把叔瞻的话放在心上。

    负羁回到家后,因心事重重脸色不太好看。

    “朝中出了什么事,脸色这么难看?”他的妻子担心地问。

    “唉,有句话叫‘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天公子来访,国君对他极不礼貌,不巧我也在场,以后可能难逃劫数。”

    “唔!那就糟了!依我看,晋公子不出几年就能回到国内,在他登基的那天,跟随他的人必有重赏,而曾侮辱他的人必定要遭殃,曹国当然是首当其冲了,我认为你应先向公子表达友善的心意,或许将来能免此灾难。”他的妻子劝道。

    负羁听从妻子的话,将黄金、宝物与食物一齐塞在壶中,派人将此壶送到重耳的住处。公子重耳很感动,只收了食物,把黄金等宝物一一退还。

    对于一个处在困难之中的人而言,一句安慰的话,一个小小的同情举动,他都会常常铭记终身。重情者还必以涌泉相报。

    不久,重耳由曹入楚,再由楚而漂泊到秦,在秦一呆三年。基于晋献公与秦穆公的良好关系,秦国君臣经过商量之后,同意帮助重耳重返故土。秦穆公以战车五百,骑兵二千,步兵五万的浩大军势攻入晋国,并且帮助重耳登上王位。

    重耳即位后,果真派兵攻打曹国,并派使节到曹公处,命令他交出叔瞻,让大家明白大不敬的下场。另外又派一位使节通报负羁说:“我方即刻要攻入贵国,但当年你对我的心意,我至今未忘,为使你不受连累,希望你在你村子的入口处做一记号,我军绝不踏入半步。”曹国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纷纷携眷避难到负羁村中。

    一个人在困难落魄时受到的侮辱和恩恩怨怨,是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尤其是日后成大事的人,他们会比常人有更深的感受。俗话说“人在同情的扶持下,可以再度站起来”。的确,在人与人相处中,同情与恻隐是沟通相互关系的一座重要桥梁。

    所以,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随便侮辱别人,特别是在别人落难时,更不能落井下石。“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家今天落难,明天可能就会发迹。祸与福、荣与辱、衰与兴的转换是谁也难以预料的。若是毫无恻隐之心,趋炎附势,祸患迟早会降落到你的头上。

    对那些身处逆境的人,我们不应该棒打落水狗,当别人冷言冷语以轻蔑的眼光相对时,我们应该有恻隐之心,如果有条件能帮忙更好,慷慨解囊以助别人于危难;如果帮不了什么忙,好言相劝,热情勉励,给别人以精神上的抚慰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托尔斯泰说过:“上帝有三个住处:其一是在天堂;其二是在慈善;其三是在富有恻隐之心者的心里。”恻隐之心是善良的道德观所启发的一种情感反映,一个人遭受挫折时的心理痛苦比生理上的疾病更难忍受,我们千万不能忽略日常生活中的恻隐之心和慰籍带来的价值。

    谬误15.人正不怕影子歪——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古乐府《君子行》云:“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人是脆弱的动物,很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不要自恃“人正不怕影子歪”、“只要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很多时候,由于别人的一再误解,而你却不加以辩解,天长日久,你也就成了千夫所指,离“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不远了。

    袁婷毕业以后来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但这家公司在管理上与一般的“私企”并无二致,袁婷初进公司时,面对这里的“阴暗面”相当震惊,她不敢相信多年苦读后,居然就是干这样的工作,拿这样的报酬,还受这么多没有必要的气,不到一个月,她就开始打退堂鼓,准备辞职不干了。

    也许是上天故意捉弄人。正当袁婷想交辞职信时,一位让她心仪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张伟,是她初进公司时的直接领导,但由于出差,直到试用期即将结束,他才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回来。张伟的帅气,激荡着她这颗少女的心。她改变了辞职的决定,留了下来。

    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重纸。更何况袁婷是那种敢于把纸捅破的女孩,他们很快就擦出了火花——恋爱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后面的事也许不会发生。恰恰相反,张伟以前有一个女朋友,也在公司上班,但关系已经达到了跟他不相融的地步,加上袁婷的出现,他们该画上句号的爱情终于有了一个分手的结果。

    起初,袁婷与张伟躲躲闪闪的爱情没有人敢说太多的闲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的明朗化,闲言碎语也就多了起来。由于张伟是领导,别人也不敢当面说他。不过对于袁婷而言,日子就不太好过了,每每面对同事,总是会遭到冷言冷语,更有甚者,把她当成破坏别人爱情的“罪人”、“第三者”、“狐狸精”。刚开始袁婷也一直坚信“人正不怕影子歪”,他们只是谈情说爱,并没有做什么昧良心的事。可是,当她在公司日渐被孤立,不断被同事讽刺,为别人付出很多也被当作狼心狗肺时,她的心碎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同事们的成见面前,她的努力是那样的脆弱,面对如此的压力,她不得不做出选择——放弃这段“高攀”的爱情。

    人生就是如此,如果你自恃“脚正不怕鞋歪,身正不怕影斜”,遇事我行我素,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顾别人的看法;为成就自己的心愿,不顾社会的舆论;行事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不与人苟同,与他人交往时全然不考虑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因素,只认为自己坦坦荡荡,自然不必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那你就要面对流言蜚语的巨大打击。因为人是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当你得不到别人的支持时,很多时候也就意味着成了别人怀疑的对象,你的很多努力也就白费了。

    一旦别人怀疑你,攻击你时,你也就成了另类。此时你还不能去解释,越解释越乱,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不要自以为“人正不怕影子歪”,而要防患于未然,不要成众口铄金的对象,否则,当你积毁销骨时,你便会被别人孤立!

    谬误16.只要理解就OK了——不求理解但求心安

    与人交往,若对方能理解你,当然好,但并不是说事事理解了就OK了。当你面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境时,你既不能跟别人解释,也不能强求别人去理解,这时,你只要做到心安就可以了。

    被人理解,固然是好的,谁不渴望理解呢?“理解万岁”的口号感动了多少人!然而,由于年龄、性格、职业、知识结构、品德修养、生活经历等等因素的影响,人和人之间有时是很难互相理解的。如果你把许多精力放在“求理解”上,到处自我表白,宣扬自己,把别人不理解自己当作最大的痛苦,那你这个人也就太脆弱了。我们的生存,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不是仅仅为了让人知道,仅仅做给别人看的,很多时候,别人也不是为了理解我们而生存着的。过分求人理解的人,一旦被误解了,他其脆弱的心便没有了生存的希望。当一个人失去自我时,这个人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

    人活在世上难免会被人反对、被人误解。如果一旦遇上被人误解的事,只要做到心安即可,不必在意别人太多的言语。

    有一位叫奥齐的中年人,他是一个典型的过分渴求别人理解和赞许的人。奥齐对于现代社会的各种重大问题,如人工流产、伊拉克战争、国际政治等,都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原本这是好事,可每当他的观点遭到别人反对时,他不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是对别人的“不理解”感到痛苦不堪,甚至最后还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说不好听一点,这种人想问题不但很幼稚而且还缺少主见。

    有一次他和岳父谈话,表示赞成无痛致死法,当他察觉岳父不满地皱起眉头时,他那缺乏主见的心态出现了,他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观点:“我刚才是说,一个神智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结束其生命,那么倒可以采取这种做法。”

    奥齐为了别人的理解和赞同自己的观点,实际上不知不觉地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当奥齐看到岳父表示同意时,他心上的石头才落了地。其实以这种方式去求别人的理解与赞许,那活着也是很累很痛苦的。

    要想精神愉快,就要做到心理独立,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固然好,而他人不理解或者误解了你,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下面讲一个十分说明问题的小寓言:一只老猫见到一只小猫在追逐自己的尾巴,便问:“你为什么要追自己的尾巴呢?”小猫答:“我听说,对于一只猫来说,最为美好的便是幸福,而这个幸福就是我的尾巴。所以,我正追逐它,一旦我捉住了我的尾巴,便将得到幸福。”

    老猫说:“我的孩子,我也曾考虑过宇宙间的各种问题,我也曾认为幸福就是我们的尾巴。但是,我现在已经发现,每当我追逐自己尾巴时,它总是一躲再躲;而着手做自己的事情时,它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同样道理,如果你希望得到理解和赞许,最为有效的办法恰恰是不去渴望、不去追求,不要求每个人都理解和赞许你。只要你相信自己,并且以积极的自我形象为指南,你便可以得到许许多多的理解和赞许。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得到每个人的理解和赞许,但是,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得不到理解和赞许时便不会感到沮丧。你让把反对意见视为一种现实,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对世事有自己的看法。

    谬误17.谎言一千成真理——谣言止于智者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天有不测风云,岂能尽如人意?只要无愧于心,行得正,站得直,凡尘世俗中的是是非非,何足道哉?

    谣言止于智者,谎言说一千遍还是谎言,永远也成不了真理。

    战国时期,魏赵两国交锋,根据谈判结果,魏王得派太子去赵国都城邯郸充当人质。为了照顾太子并处理有关事务,当然还得派一位大臣陪同太子前往。派谁去最合适呢?魏王为此问题犹豫不决。这位大臣必须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会随机应变,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还必须仪表堂堂,言谈举止得体,当然更必须忠心耿耿,没有二心。魏王决定派庞恭去,因为他最符合这些条件。

    于是,魏王召来庞恭,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他,然后问他是否有什么要求。

    庞恭没有回答魏王的话。却问了魏王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有一个人来告诉大王,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当然不相信。”魏王回答说。

    “如果又有一个人来报告大王,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庞恭又问。

    “不相信。”魏王笑了笑,说。

    “如果又有第三个人来跟大王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庞恭紧接着问。

    “那我就有点相信了。”魏王犹豫了一下,这样说。

    “集市上没有老虎,是很明显的事实,但是经三个人一说,大王就有点相信集市上有老虎了。”庞恭接着说,“现在邯郸比集市远得多,朝廷中和我作对的人远远不止三个人。虽然大王现在相信我,但是我去邯郸以后,如果跟我作对的都到大王面前说我的坏话,大王是否也会相信他们的话呢?这就是我真正担心的问题!”

    “那倒不会的,你放心去吧!”魏王笑着安慰他。

    可是,后来魏王还是听信了谗言,当庞恭从邯郸回来的时候,魏王已经不肯再见他了。

    庞恭准确地预见到了事情的发展趋势,也巧妙地进行了预防,但他最终还是没能保护好自己。这是因为魏王太过昏庸,没能避免一般人的通病。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听取别人的意见,必须经过多方面的验证,否则就会被蒙蔽。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这个道理。当谣言一再重复的时候,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但聪明人不会人云亦云,他会进行分析研究,查清真相再做结论,所以说:“谣言止于智者。”

    要处理好人生所遇到的那些谣言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千万不要冲动。

    一切谣言都是夹风带雨的鼓噪和突如其来的中伤,当它来临时你千万别冲动。你一冲动,就正中那些造谣者的下怀,也许他们就是想让你冲动。

    第二,不要试图解释。

    如果你真的清白无辜,对任何谣言你都不要试图解释。谣言像墨,你越抹脸上越黑。因为本来可能没几个人知道别人所造的谣,你一解释,本来不知道的也就知道了。造谣者和传谣言者不一定非得要搞清真相,只是想把世界搞乱。

    第三,干脆置之不理。

    你要去理,等于给谣言散布者做了义务宣传员,作了免费广告。所以,高明的人早就学会了“惟一聪明的做法是拒绝迎战那些明显的谎言”。

    事实上真理就是真理,谎言就是谎言,二者截然不同。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正确的反映;谎言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虚假的、歪曲的反映。谎言重复一千遍还是谎言,如果我们是智者,谎言就是重复说一万遍,我们又何必相信呢?

    谬误18.出门观天进门看脸——正直做人任评说

    “别人的脸色”这玩艺儿,其实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你若做人正直,做事不虚伪,就不必太在意别人的脸色。

    吕佳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男孩,但他又总为自己的“善良”而苦恼。

    吕佳最怕别人向他借东西,这绝不是因为他自私舍不得把东西借给别人。相反,他很想把东西借给别人以示自己的善心,但是当别人向他借东西时,他总担心别人从自己的表情、语言中看出一丝不愿意——尽管他没这个意思。

    借东西这种事不是天天发生,吕佳的烦恼还能够忍受。吕佳最怕的事情,还是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在表情上,他老担心自己脸上会露出清高、骄纵的神色;走路时,他老怕头抬高、腰挺直,让人觉得盛气凌人;说话时,他怕自己言语不当,得罪伤害了别人;甚至他遇到什么高兴的事,也不敢表露在脸上,怕别人认为自己是洋洋自得。吕佳曾这样感叹道:“我最在意别人的脸色,也最怕别人的脸色。我总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生怕引起别人一点儿反感和不快。”

    吕佳日常所怕的所谓“脸色”,其实就是他内在情绪的外部反映。人们每天都要经历许多事,这当中,不仅要动脑动手动身,还要动容。人们在生活中经历着烦事、喜事、悲事和各种酸甜苦辣,在表情上会有喜怒哀乐的反应。对此,你看到也罢,看不到也罢,人家的脸色依然是人家的脸色,就像人家的呼吸一样,并非是你左右得了的。

    别人的脸色,多是别人的情绪外表,并非与你吕佳有什么关系。张玲今天一脸不高兴,那是因为他与父母发生了矛盾,在怄气,与你吕佳走路的姿势根本没有关系。这类脸色,你掺合进去干什么?吕佳觉得人家的脸色不对,觉得是自己走路头抬得过高,可人家压根儿就没有注意到你。这不是在自寻烦恼吗?

    有时有些人的脸色,可能确实与吕佳有关,但吕佳也不必为此惊慌失措。吕佳可以这样对自己说:“你有不高兴的时候,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候;你能给我脸色,我也有脸色,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样一来,吕佳就把自己完全摆在了与对方人格平等、身份平等、心理平等的位置上。于是,吕佳便可镇定情绪,自主地理智地思考和行动了;如果对方所给的脸色确实是自己言行失当所致,那就主动改正;如果对方的“脸色”部分有理,那就部分改正;如果对方毫无道理地给人“脸色”,那就应该毫不在意地不予理睬。这种傲然、坦然的人格立场,也是一种恒定的力量,久而久之,给人脸色看的人,也就自觉没趣,那份脸色也就悄然隐匿了。

    所以,吕佳和有吕佳这类心理弱点的朋友们,不必特别在意“别人的脸色”。“别人的脸色”这玩艺儿,其实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你若有心注意它就有,你若无心注意它就无。劝大家最好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脸色,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自信。爱看别人脸色的人,必定是一个很自卑的人,总怕自己因为言行不当,被人看不起,被人贬低或否定;也怕惹人不快,或伤害了对方,遭人拒绝和排斥。因为自己太脆弱,就觉得别人承受力差,进而再损伤自己。所以,建立起自信,才是不在乎别人脸色最可靠的保证。有自信的人,只把心思和精力用于自己该做的正确的事上,用在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向往的乐趣中,他就能与人为善,能与人和睦融洽相处,也就不怕出现矛盾,可以坦然面对非议了。这样的人,永远是快乐者,成功者。

    谬误19.宁愿答应别人,也不因拒绝得罪人——勇于说“不”,宁得罪人也不让自己难堪

    如何拒绝而不得罪人是做人的大学问。拒绝很难,说“不”更难,但如果别人的要求不合理,与其答应,还不如尽快说“不”。

    与人交往,说“不”是非常困难的事,但当别人提的要求你根本做不到,你就要勇于说“不”,这样你可以避免许多麻烦。

    明人潘游龙的《笑禅录》里有一个小笑话:甲乙是朋友。一日,甲病了,愁眉苦脸的。乙来探望,问:“兄是何病?有什么需要我办的?我都能为你办。”甲说:“我是害了银子的病,只需要二三钱便够了。”乙就假装没听清,咽了咽唾沫说:“你说什么?”

    笑话本意是在讽刺虚假的朋友,但从中我们也可体会到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时,对方通常会产生的尴尬心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人的请求,比如借钱、帮忙做某事、下属提出加薪的要求,等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请求不愿接受,却又不好意思说“不”,我们就会使自己陷入十分为难的境地。或者违心地答应下来,心里却别别扭扭;或者假装答应却不做,失信于人;或者只能如笑话中的那人,干咽唾沫,脸上酸酸的……

    一般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因为乐于助人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但帮助别人不能没有原则。对方的请求,有的是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有的是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承受的。比如有的人明明自己有存款还向你借钱,原因是怕自己提前取款会损失利息。这样的请求明显太自私了。有的人好贪便宜,见你有好东西就想要。比如好字画、盆栽摆设,他们便大大咧咧张口:“送给我吧!”这种“夺人所爱”的“请求”也是让人反感的。还有些请求,是强人所难,或根本就是无理要求。对这一类请求,我们心里老大不乐意,却为什么常常点头答应呢?究其原因,大概有这些几种:

    一、接受比拒绝更容易。

    二、担心拒绝后会触怒对方或受到报复。

    三、为了给人一个好印象。

    四、不了解拒绝的重要性。

    五、不知如何说“不”。

    知道了上面的原因,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去拒绝别人:

    第一,耐心地倾听对方所提出的要求。

    即使是在他述说的半途你已知道非加以拒绝不可,你也应该认真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样做,为的是更确切地了解他请求的内涵,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第二,如果你无法当场做出接受或拒绝的决定,你就要明白地告诉对方你还需要考虑,并告诉他所需考虑的时间有多长。

    你可以说:“明天我再答复你。”或“让我先了解一下情况,过两天给你个准信儿。”但你绝不可以把“需要时间考虑”作为拖延不决的挡箭牌。

    第三,在你拒绝时,要经过慎重考虑。

    拒绝对方前,你应该表明你对他的请求是经过认真考虑了的,你也了解了对方提出的这一请求的重要性。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至于让对方因为受到拒绝而显得过于尴尬。

    第四,在拒绝别人时,你在表情上应和颜悦色。

    最好说一声:“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不过……”你可以略微表示歉意,但切忌过分地表达歉意。那样,对方会认为你不够真诚。因为你如果真的感到那样的过意不去,那么你为什么不接受请求呢?

    第五,拒绝时,你对对方和颜悦色,但同时也要显露出坚定不移的态度。

    这就是说,你要暗示给他,你是不会因为他再三的请求而改变你拒绝的决定的。

    第六,最好能给对方说一说你拒绝的理由。

    这是为了取得对方的理解和谅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每一次拒绝时都要说明理由。有时不说理由反而会显得真诚。你可以说:“真抱歉,这一次我无法为你效力,希望你不要介意。”这么说,可能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如果你讲了理由,对方试图推翻你的理由,切记不可和对方争辩,只需重复拒绝。

    第七,要让对方了解,你拒绝的是他所请求的事,而不是他本身,你是对事不对人的。

    你这么向对方解释,是表明你这次拒绝他了,不妨碍他下次对你提出别的请求,也许下次你就可以帮上忙了。

    第八,拒绝以后,若有可能,你可以为对方提供处理他的请求事项的其他可行途径。

    美国某市长拒绝了西班牙裔居民关于失业的提案,但在对方撤回提案后,他说:“我同意将这一提案作为我本人的竞选证件而公布。”虽然这位市长拒绝了提案,但并未失去西班牙裔居民对他的支持。因此,要避免做这样的事:建议对方试着找另一个可能更有办法的人。这样做只会产生不良结果,“另一个人”会对你有意见,认为你是“嫁祸于人”,而被你拒绝者,也会认为你在搪塞他,对你反感。如果你真的没什么好建议,就不用再多说了。

    第九,切忌通过第三者拒绝某一个人的请求。

    这么做只会让对方认为你既缺乏诚意,又怯懦。

    在该拒绝时就要拒绝,而且要把“不”字理直气壮地说出口。明人吕坤说:“你说的是,我便听从;我不是听从你这个人,而是听从‘是’,哪有什么私心?同样,你说的不是,我便不听从;我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不听从,我是不听从‘不是’,哪里是(对你)有什么不满意?”别忘了,说“不”也是我们的权利。

    谬误20.小人是针,沾上要穿心——不必和小人太过不去

    小人不一定愿意做小人,只是有时迫不得已。如果我们以仇视的心去对待小人,跟他们划清界线,弄不好,我们也会成为小人的攻击对象,成为别人眼中的“小人”。

    “小人”每个地方都有,这种人常常是一个团体纷扰之所在,他们的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兴风作浪很令人讨厌,所以有些人对这种人不但敬而远之,甚至还抱着仇视的态度。

    仇视小人固然可以显出你的正义,但在社会交往中,这并不是保身之道,反而凸显了你的不切实际,因为你的“正义”公然暴露了这些小人的无耻不义。再坏的人也不愿意被人批评“很坏”,总要披一件伪善的外衣,这是人性,而你特意凸显的“正义”,却照出了小人的原形,这不是故意和他们过意不去吗?君子不畏流言不畏攻讦,因为他问心无愧,小人看你暴露了他的真面目,为了自保,为了掩饰,他是会对你展开反击的。也许你不怕他们的反击,也许他们也奈何不了你,但你要知道,小人之所以为小人,是因为他们始终在暗处,用的始终是不法的手段,而且不会轻易罢手。你别说你不怕他们对你的攻击,看看那些历史的血迹吧,有几个忠臣抵挡得过奸臣的陷害?

    所以,和小人保持距离就好了,不必嫉恶如仇地和他们划清界线,他们也是需要自尊和面子的,何况你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小人,因为“小人”是一种人性现象,而人性是恒古存在的,因此不如和他们保持一种“生态”上的平衡。而且,有他们的存在,才能彰显你这“正人君子”的价值与可贵。另外有一点也必需了解,“小人”有时也会有一些“正义”,会不留情面地揭人隐私与不法行为,这对游走于法律边缘的人,未尝不是一种威胁,从此意义上讲“小人”还是有某种存在价值的。

    至于君子,你也不必去逢迎拍马,因为真正的君子一般都有“洁癖”,他们不喜欢这些非正道的行为。人固然都喜欢被奉承,喜欢一群人把他捧得高高的,但真正的君子会自省,一旦发现你是故意在奉承他,他反而会故意疏远你,甚至生起嫌恶之心,这样,你就弄巧成拙了。

    所以,对真正的君子,保持你的不卑不亢就行了,真正的君子反而会欣赏你这种风格。

    社会里纷繁复杂,常令人不知如何举措,多听多看,谁是君子谁是小人,了然于胸矣!

    谬误21.逢场一定要做戏——与人交往要有自己的原则

    谙于世故的人常说:“逢场一定要会做戏,只有逢场会做戏的人,才能打开交际之门,才能在交际之中当好一个主要演员。”这句话看起来很在理,不过,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依着别人的意志走,逢场就做戏,这种交际又有什么用呢?

    “逢场做戏”是一句流行的话,也是交际场中的口头禅。遇到宴会,这是逢场了,可以做戏;遇到婚庆喜丧,这也是逢场了,可以做戏。打扑克牌也是,打麻将也是,凡是属于赌的游戏,无一不是,这种小戏,我们有时逢场没办法,做做也无妨。不过,一场豪赌,足以令你倾家荡产,这种戏,你还要继续做下去吗?一种场面,让你背着老婆找小姐唱歌跳舞,这种影响家庭的戏,你也要继续吗?

    曾经有一个商人就是在朋友的盛邀下,为了逢场做戏,在一场赌博中,把一幢大别墅输掉了,事后他显得懊悔不已:“赌博害我也,逢场做戏害我也。”

    朋友在一起玩玩麻将,小小赌资,看起来感觉还不错,但赌往往是由小赌到大赌,赌是一种征服,它会上瘾的,当大赌进行时,就面临着倾家荡产的危险。很多人以为,相熟的朋友在一起玩玩牌能增进感情,殊不知有些朋友在一起,哪怕为十块钱都会大打出手,因为赌里面有气,有些人输得起钱但输不起气,这样不仅增进不了感情,还会使彼此相互斗气。事实上,赌有时实在比盗还厉害,俗语说“赌近盗”就是这个意思。至于上夜总会、舞厅等,虽然在金钱的损失上,不会像赌那样毫无节制,但却有损于你的声誉,甚至影响家庭,危害之烈,绝不在赌博之下。

    逢场做戏害人不浅,会让人走上糜烂的生活。一个薪水阶层的一月所入,可以在一个晚上完全输光,像这样的大败之余,哪还有精神上班?哪还能有心思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如果侥幸获胜,对这些赢来之物也绝不会重视,并且在赌博之后,往往还要再做其他的戏,花费掉一部分金钱。这种戏做到最后还不是劳财伤感情!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是不能不逢场的,可逢场千万不要做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是你不会做戏,而且真的不会做戏,等大家都知道了,那么人家也绝不会邀你参加了。也许你以为完全谢绝会少了一种应酬工具,对于彼此情谊的联络会有影响。如果你这样想,就有点多余了。其实联络感情的方法很多,不一定要做这种戏,而这种方式所联络的情谊是否真实可靠,还成问题呢!其他方面或者可以学,但这种时髦可千万学不得。

    我们常听说有人因为做戏成癖而导致堕落,却不曾看见过有谁靠了时常做戏而飞黄腾达。年轻人对世事认识不够真切,便把做戏当成交际的重要手段,有谁曾有过在赌友、嫖友、舞友中,得到紧急时刻可以相助的知己?想从这种朋友中求知己,无异于从妓女群中觅贞女。这话虽然比较苛刻,事实却是如此!社会上的坏事,往往都冠以好听的名义,用做戏来联络情谊,也是一种欺人之谈,也是一种文过饰非之语,我们总要认识得真切,不要误入歧途才好。

    所以逢场并非一定要做戏,面对难却的盛情,一定要有自己的交往原则,宁愿做一个被众人说“你真没劲”的人,也要“出污泥而不染”,不去逢场做戏。

    谬误22.道不同,不相为谋——与人交往,求同存异

    你爱吃鱼,我爱吃肉,但我们还是可以一桌共食;你有你的思维方法,我有我的思考方式,我们还是可以同席而坐。道不同,也可以为谋,只要求同存异,你我就可以谋利谋益。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般的人都愿意同性情相投的人在一起相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要想和所有的人都成为亲密朋友,那也是不实际的。如果我们就由此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太片面了。

    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我们性情不太相投,我们也应该求同存异,如果当我们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时,就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嫌弃别人,那我们就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做成大事。

    我们应当承认差别,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千差万别,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若是我们能够体悟到各自相异的本质,那么便会对彼此的相异成趣感到快乐。这种快乐可以稳定一个人的心。

    “道”不同是正常现象,你信基督,我信马列,但既然上天安排我们在一起,我们又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就是“缘分”。

    “道”不同,不论各自有何不同,你我都各有长处与缺点。若是我们能坦然地不断活用这些长处与缺点,即可提高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境界。

    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未来也是无限的。我们总是要寻求你我互相促进之道。

    要是一个人保持着严肃认真、不辜负他人的想法,而别人也抱着如此一本正经、全力以赴的态度,那么人人都能以自己的风格,默默地谨守自己的岗位,辛勤地工作。放眼所见,人人都从善如流、力求改进,人人都为恢复善良天性而谨慎自守。如此一来,人与人之间就无所谓成败胜负。

    然而,要是一个自以为很真诚,却误以为他人都是作表面功夫的伪君子,那么他必定为“别人皆负我”的念头所锢,而变得更加无视于他人,时时诋毁他人,于是乎真正变成心狭气窄的小人了。因此,即使人人从善如流,但彼此却互不信任,就会削减彼此的善良愿望,而影响大家同心努力的工作成果。

    打仗的时候,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孙武也说过:“虽为敌人,其人表现却颇杰出,令人敬佩。”这句话是提示我们对自己和敌人都要给予正确真实的评价。

    我们如果能够体悟到“虽为敌,亦可师”这句话的精髓,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或许就能够对你我存在的价值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能做到这一点,实乃人间伟丈夫矣!

    现在虽然不打仗,也没有所谓的真正敌人,不过人际交往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人际关系处处讲究性情相投,你的人际交往就会不顺。所以求同存异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与不同性情的人相处,不过求同存异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平等的原则:求同存异,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

    3.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求同存异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礼也”之说,只有单方去求同存异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同心,才能彼此受益,才能达到互利的目的。

    4.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因此,对人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不可一世。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