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65个致命的谬误-办事的谬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谬误23.三思而后行——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机会永远不等人,有时机会如夜空中的流星,在天空只划出一瞬,如果你抓住了,就能照亮整个星空,如果你三思而后“看”,就错过了一片光明。

    大凡成大事的人,都是雷厉风行,做事果断,从不拖泥带水。他们懂得三思而后行是浪费时间与机会,知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所以他们勇往直前,从不落后于人。

    不过,现在很多优柔寡断自欺欺人的人,总爱断章取义,把孔子的“三思而后行”作为不果断行动的借口,实在是大大歪曲了圣人的意思。

    现在我们把孔子的原意先解析一下。

    《论语》曾云: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孔子的意思是告诉季文子只要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不要想得太多。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作莽撞,往往会导致后患无穷。但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坐失良机。

    正是“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所以,“君子务穷理而肯果断”(朱熹)。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后行动,又不要优柔寡断。

    事实上,人生的许多时候是容不得我们去多思考的。那些成大事的人,也都是看准了机会就当机立断的人。

    1875年春天的一天,美国实业家亚默尔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看报纸,一条条小标题从他的眼前溜过。突然,他眼睛一亮,他看到了一条几十字的时讯:墨西哥可能出现了猪瘟。

    他立即想到:如果墨西哥出现猪瘟,就一定会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州传入美国,一旦这两个州出现猪瘟,肉价就会飞快上涨,因为这两个州是美国肉食生产的主要基地。

    他边在脑中飞快地思考,边抓起了桌子上的电话,问他的家庭医生是不是要去墨西哥旅行。家庭医生一时间弄不清他的话什么意思,满脑子的雾水,不知怎么回答。

    亚默尔只简单地说了几句,就又对他的家庭医生说:“请你马上到野餐的地方来,我有要事与你商议。”

    原来那天是周末,亚默尔已经与妻子约好,一起到郊外去野餐,所以,他把家庭医生约到了他们举行野餐的地方。

    他、他的妻子和他的家庭医生很快聚集在了一起,他满脑子都是钱,对野餐已经失去了兴趣。他最后说服他的家庭医生,请他马上去一趟墨西哥,证实一下那里是不是真的出现了猪瘟。

    医生很快证实了墨西哥发生猪瘟的消息,亚默尔立即动用自己的全部资金大量收购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的肉牛和生猪,很快把这些东西运到美国东部的几个州。

    不出亚默尔的预料,瘟疫不久蔓延到了美国西部的几个州,美国政府的有关部门下令一切食品都从东部的几个州运往西部,亚默尔的肉牛和生猪自然在运送之列。

    由于美国国内市场肉类产品奇缺,价格猛涨,亚默尔抓住这个时机狠狠地发了一笔大财。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足足赚了100万美元。

    亚默尔之所以能够赚到这样一大笔别人没有赚到的钱,就是因为他比别人更能准确地把握商机,一旦发现商机就当机立断,果敢出手。

    当然,这里说的当机立断,指的是认准行情、深思熟虑后的果敢行动,而不是心血来潮或凭意气用事的有勇无谋。

    宋人张泳说:“临事三难:能见,为一;见能行,为二;行必果决,为三。”

    因此,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但思考太多了就成为了你成功路上的一大绊脚石,人生一旦时机来临,就要快速决断,不要犹豫、踟蹰,当断则断是成功的大智慧。

    谬误24.天道酬勤不必忙——天上的馅饼是勤劳加智慧

    “天道酬勤”是中国人的一句古训,它告诉人们:只要我们自强不息,勤劳付出,上天会予以奖励和回报的,但许多事实证明:天道未必酬勤。

    “天道酬勤”,很小时我们就听过这样的童话:

    一天,老大上山砍柴,遇到一位神仙,送给他一把金斧头,从此过着富足的生活;老二由于不干活,不久就饿死了。

    童话的寓意很明确:勤劳可以致富,懒惰没有好处。

    所以,成功的人,喜欢说自己成功是因为勤奋。当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秘诀时,他们趁机往自己脸上贴金,通过一番故弄玄虚博得他人的尊敬。其实,据我所知:一些成功人士往往是言不由衷的,基于某种考虑他根本就不会道出成功的真正诀窍!

    连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在谈到成功秘诀时也说:勤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认为“勤奋是惟一的成功之道”;汽车巨子福特同样肯定地认为成功之道惟有勤奋。看到这些名人。巨人纷纷称道勤奋的妙处,一般人是否想到,他们所说的勤奋,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那么成功的关键到底在哪里?

    那些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可能勤快过,那时,他们也是普通人,要吃饭,要生活。卡耐基曾经每月只拿六元钱的薪水;洛克菲勒开始工作时,每周也只赚六元钱;亨利·福特最初每星期只能赚两块五。但是这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他们曾经贫穷、曾经勤快,并不能证明他们是“勤劳致富”者。

    有的富翁自诩每日工作十几个小时,比普通人多一倍,可是他赚的钱比别人多出何止十倍、百倍!有的富翁吹嘘自己如何勤快、如何劳苦才发了财,可是当他赚第一个100万时,难道比自己以前勤快了一百倍?这是不可能的逻辑。谁都明白这浅显的道理。

    实际上,每位致富者都有致富的窍门。

    美国的房地产商马克·奥·哈德森在短时间内便从欠债变成百万富翁,他倒是毫不隐讳地如实招来,他说:“我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赚了一大笔钱,只是靠了一个小小的简单计划。我们很多人通过极简单的方法获得了成功,同样也有好多人对此大惑不解。”他还说:“如果缺乏赚钱的技巧和实际知识,一个人即使干得再努力,也只能是收益甚微,徒劳一场。”

    只要想想,靠自己双手劳动去挣100万,与放高利贷赚100万哪个更光荣,谁更理直气壮,就知道富翁们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靠勤劳成功的了。

    人常说,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这无疑是正确的,问题是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谁都会流,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可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产生的,更不是像有些人误导的那样,好像只要你流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神奇的灵感便随之而来了。

    在中国农村有这样一则俗语: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这句话涵义又何在?

    上班族早起晚归,手持油条、烧饼,行色匆匆地追赶公交车去上班;退了休的人仍想拿补差,不顾年老加入上班族的行列;在职的人为了多赚钱,寻找着第二职业,勤勤恳恳、日夜辛劳。可是,没见他们赚了多少钱,也没见他们的薪水比老板高。

    “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在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愚蠢得让人发笑。

    他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硬要向北走,方向错了,马跑得再快,车夫再能干,离楚国也只能是越来越远。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想要致富的勤快人,在经常重演着“南辕北辙”的小品,不自觉地充当了故事中主人公的角色。

    有的人脑子空空,信奉“以勤补拙”、勤能补拙,一分辛劳一分财,因此不会懒;有的人为养家糊口的生活压力所迫他不敢懒。

    懒是不从众,懒是举重若轻,用从容的姿态去做紧迫的事情。马克思说过,富就是人所支配的时间,不是别的什么。“勤快”人有时是可怜的,可怜太忙,他们是双料的穷人,既没钱又没时间。

    由此看来,与其勤得没有意义,没有效率,倒不如“懒”一点儿。“一自两别离,不待梳妆懒画眉。”——女为悦己者容,既然情人不在身边,何必画眉,梳妆作甚?省出了时间,免作了无用功,这种“懒”比不动脑子,只知忙,做得“勤”要强得多了。

    这种理智的“懒”是一门艺术,是大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境界、非凡的能力。

    谬误25.凡事都要留退路——置之死地而后生

    凡事都给自己留条退路,就显得你太保守,老想着往后退。如果不给自己退路,你就只有一条道——往前冲,而人生最需要的就是这股闯劲——置之死地而后生。

    青年人往往会不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在从事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时,他们往往先为自己预备好一条退路,以便在事情稍不顺时,能有一个逃生之所。但是大概每一个人都应有这样的认识:即便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如果还有一扇退却之门为他而开,他大概是不会使出自己的全部潜力的。

    只有在一切后退的希望都已切断的绝境中,一支军队才肯使出拼命的精神奋战到底。断绝你的一切后路,将你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贯注于你的事业中,并抱有一种无论任何阻碍都不向后转的决心,这样的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

    我们中国有句古语:破釜沉舟。那是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打破,把船凿沉,意欲决一死战,不给自己留下回岸的退路。古往今来,中外历史上演了多少这样悲壮的故事。

    当凯撒率领他的军队在英国登陆时,他决意不给自己的部下留任何退路。他要让他的军士们明白此次进攻英国,不是战胜,就是战死。为此他当着士兵的面,把所有的船只都烧毁。拿破仑也一样,他能摒除一切会引起冲突的顾虑,具有在一瞬之间下最后决心的能力。

    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全部精力贯穿于自己选择的生命的大目标时,把生命的火光义无反顾地投向自己的事业时,他就能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简直是无法抵御的。

    俗语说得好:你怕“鬼”,“鬼”就不怕你;人不怕“鬼”,“鬼”也就怕人了。当然,这里指的“鬼”是广义上的说法,象征生活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当你能全神贯注于自己的目标,以至没有其他因素能使你消极时,你会看不见也遇不到那些目标不定、意志游移的人所遭遇的困难与阻碍。你坚毅的决心会吓退那些迷惑阻碍你心灵的魔鬼,使你冲破许多困难与阻碍,怀疑与恐惧,在如此坚定的灵魂面前一切阻碍都会逃之夭夭。

    一切妨碍胜利的仇敌,都会被你扫荡干净!

    有一类青年在开始工作时,总是抱着必须取得成功的自信,拥有战胜一切危险的决心;还有一类青年在动手之时,缺乏特殊的目标与志向,也没有那种无论如何必须获胜的坚强决心作后盾。很显然,这两类青年的结果和境遇会有很大的差异。

    最可怜可叹的是那些一直游荡、徘徊不定的青年人,他们也很想上进,但他们不能使自己像荧火虫一般不曲不折地直飞向目标,他们不曾断绝自己的后路,他们不曾下定义无反顾的决心。这些人在遇到阻击时,因缺乏坚韧的耐力而向后转,使这个世界多树立了千万个因放弃战斗而倒下者的墓碑。他们不明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贯注于目标就可以萌生坚强自信的道理。

    有人喜欢把重要的问题搁置一边,留待以后去解决,这实在也是一种不良的习惯。

    假如你染上了这种习性,就应赶紧下大力气去练习一种敏捷而有决断力的本事。无论当前的问题多么严重,需要你瞻前顾后权衡利弊,你也不要一直徘徊于优柔寡断之中。

    假使你仍然心存一种凡事慢慢来或干坏了再重新考虑的念头,你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宁可让自己因果敢的决断而犯下一千次错误,也不要姑息自己养成一种优柔寡断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有决断力的人在刚开始不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一旦他积累了经验就不会使那些错误重犯了。

    假如你能养成在最后一刻作出果断决定的习惯,你在作出决断时就一定能运用最聪明的判断力,因为如果一旦你以为决定是可以伸缩的,不到最后一刻都是可以重新考虑的,你将永远无法养成正确可靠的判断力。

    相反,一旦你能毫不迟疑地作出决定,并为你的决定断绝一切后路时,你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聪明才智去应对你的选择;当你对自己所作出的任何一个不健全不成熟的判断感到痛苦不堪时,你对于自己所下的判断也一定会十分小心。这样,自然能使你的判断能力大步提高。

    谬误26.不经历失败,如何有成功——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

    人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难以成就真正的大事业;没有善待失败的心态,就不懂得如何去总结经验教训。

    争取成功,必然要善待失败;善待失败,就是成功的开端。

    我们否定“失败就是成功之母”,是因为失败不会自然而然地“分娩”成功。只有学会善待失败,失败才有帮助成功的价值,否则,失败就永远是失败,失败就会永远循环往复。失败有助于成功,但前提是你要能够善待失败,找出失败的症结,从而规避失败。

    人们喜欢成功者,习惯于笑脸相迎胜利者,而对失败者、失意者则常常是不屑一顾,瞧不起的有之,讽刺打击的有之,扫地出门的有之。

    “胜者王侯败者寇”,人们在失败的时候处境是最艰难的,能够深深地体验到什么叫世态炎凉。而恰恰在这个时候,能够反败为胜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对他人的冷漠甚至打击,一不气馁,二不自卑,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把悲愤埋藏在心底,使之化作志气和力量,也许正是他人的白眼使他们更努力、更刻苦,产生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古往今来,多少伟人和名人,都曾陷入过逆境,历经磨难,但他们正是善待失败和逆境,将失败和逆境变成了成功的动力。

    上个世纪末,中国的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失业下岗使许多平民百姓陷入逆境。失去工作,生计艰难,这是多么大的失败。然而,有些人正是以此为契机,成为了成功者。

    下岗职工出路何在?河南省安阳机床厂助理工程师王宝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下岗求生存,自救天地宽。

    在这种信念支配下,短短一年的时间,王宝庆从下岗的失落中振作起来,在服务领域开辟一片新天地——成立了安阳市第一个由下岗职工创办的家庭服务社,并吸收20多名下岗职工加入其中。

    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安阳市100多名下岗职工从苦等苦熬的困境中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幼儿入托、学童入学的接送服务在安阳市方兴未艾。

    人生在世,失败总是不可避免的。遇到失败,也就意味着处于逆境。人们常说,人生十之八九不如人意。世界不是专门为某些人安排的,不是按个人意志行事的,想让世界的一切和众人的意志都服从于自己的成功,这是不可能的,常人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就是伟人和“超人”,要完全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也有烦恼,也有失败,也有处于逆境的时候。

    所以,失败和逆境人人有之,在这个问题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或者说成功者与失败者的不同,就在于对失败和逆境的态度和利用不同。善于成功的人士不怕失败和逆境,甚至喜欢失败和逆境,把失败和逆境作为成功的动力。

    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面对困难不退缩,保持微笑和勇气。失败者则半途而废,遇难止步,叫苦连天。两种态度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成败结果。

    生活中的成功不取决于与别人相比我们做得如何,而是取决于我们所做的与我们能够做到的相比如何。成功的人与他们自己的成绩竞赛,他们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记录,不断改善与提高。如果你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所有成功的故事同时也充满了许多失败的故事。

    但人们并不注意看失败的一面,只看事物成功的一面,并就此认为那些成功者运气好:“他一定是生逢其时。”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你把这些人看成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呢?还是以为只是他们的运气比较好呢?

    1914年,在托马斯·爱迪生67岁时,一场大火把他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工厂烧得一干二净。他只得到了很少的保险赔偿。这时的爱迪生已不再是年轻人,看到自己花费一生心血苦心经营得来的工厂,在一片火海中变成废墟,他并没有气馁,反而说:“这场灾难有很大的价值,因为我们所有的错误都被烧掉了。感谢上帝,我们又可以有一个新的开始了。”尽管经受了一场灾难,但在3个星期后,他又发明了留声机。你能说这些成功者只是运气好吗?

    所有成功的故事都伴随着失败的经历,两者的惟一不同就在于,那些最终成功的人们能在每次失败之后都重新站起来。他们善待失败,所以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败为胜。

    谬误27.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本事还要有机会

    我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金子就意味着有实力,但有实力就真的一定会成功吗?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没有机遇,没有运气的眷恋,我们哪怕是钻石,终究也是深埋地底,更不可能脱土而出闪耀光芒。

    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念天地之忧忧,独沧然而涕下!

    这是唐朝陈子昂慷慨陈词的佳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差点就成了深埋地底下的“金子”。

    陈子昂出身富豪之家,慷慨仁侠,机警过人,但在京城这块陌生之地,一时还施展不开。起初,陈子昂也像其他能人一样,把自己的得意之作不停地投献给文坛的名宿元老,但总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显然没有人愿意赏识他。为此,陈子昂常有英雄扼腕之叹。

    有一天,热闹的长安东市的商业区里,来了一位外地人,手中拿着一把光亮照人、精美绝伦的胡琴,标价出售。卖主对每一个想讨价还价的人,说的都是一句话:“100万就是100万,少一个子儿也不卖。”

    在当时,100万钱可是一笔巨款。谁能够出这么多的钱来买把胡琴?这个消息没过几天就沸沸扬扬地传遍了整个长安城。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每天从四面八方赶到东市来观看这把胡琴的人络绎不绝。胡琴事件一时间成了整个长安各阶层人士关注的焦点。

    善于思考的陈子昂决心借这把胡琴为自己引路,他邀请了几个朋友一起来到东市。陈子昂拿起胡琴,上下打量了一番,大声说:“好琴,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好琴。”然后对卖主说:“就依你这个价,这把琴,我买下了!”而且说得十分干脆。

    围观的人都向陈子昂投以惊异、羡慕的目光,口中发出了一片“啧啧”之声。同来的朋友对陈子昂说:“你疯了吗?你也不仔细地想一想这100万是多少钱!花这么昂贵的价钱购买一把胡琴,值得吗?你要干什么呢?”

    陈子昂大声对朋友说:“我喜爱音乐,精通琴艺,买回去,当然是用它来演奏。我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好的胡琴,既然是好琴,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呀。”

    这时,人群之中有人高声说:“买琴的这位先生,既然你有高超的演奏艺术,买到的又是一把天下无双的好琴,何不当众演奏一曲,让我们一饱耳福呢?”

    陈子昂微微地笑了笑,说:“当然可以。不过,弹琴要有一定的气氛和条件,譬如说,要焚上一炷香,要有琴童侍立,这样弹起琴来才会更加富于情趣,随随便便地演奏一曲,岂不是辜负了这把价值连城的好琴吗?”说着,陈子昂用手指了指不远处那一片鳞次栉比的房屋说:“那里是宣阳里,我就住在那里,你们有雅兴听琴的,欢迎明天上午到寒舍去,我恭候你们大驾光临,同时也期待一切才高名重的朋友一起亲临指教。”

    于是,这样一个精通琴艺、慷慨好客的人立即成了长安城中街头巷尾的议论话题。

    第二天上午,宣阳里陈子昂家中热闹异常,一二百个嘉宾把家里挤得满满的。

    神采飞扬的陈子昂站在人群中间,大声地说:“感谢各位朋友的光临,我来自巴蜀地区,胸怀大志,腹有文才。我写的诗文,虽然算不上是字字珠玉,但也绝非平庸之作。我曾经把诗文投献给一些知名学者,可是,遗憾的是他们连看一看的时间都没有,这是因为他们来不及了解我。”

    看见周围的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话,陈子昂非常高兴,便伸手从书僮手中接过琴,激昂慷慨地转了话题:“我会操琴演奏,而且技艺不凡,但我不想把全部时间耗费在弹琴上,因为那毕竟是梨园弟子做的事。”话音未落,举起手中的胡琴,使劲摔在地上,耗费百万买回的一把琴竟被他摔碎了。众宾客顿时哗然,不知陈子昂究竟是何用意。

    陈子昂以自信的口气说:“我要做的事是写文章。你们看,我已经写好了上百篇文章,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的。今天,我请诸位来,是想请各位帮我鉴定一下文章的质量。如果不好,我马上放火把它们一烧了之。如果还有那么一点价值的话,就请各位多美言几句吧。”

    这时,小书僮捧出一卷卷誊抄工整的文章,陈子昂依次送给来宾每位一卷。

    陈子昂的文才确实属于上乘,他的文章刚劲质朴,有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杨雄的气势;诗歌格调清新,明朗刚劲,有汉末“三曹”、“七子”的风骨。人们透过陈子昂的非凡之举,进而真正认识了他。一天之内,他的名声传遍了帝京长安。陈子昂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而成为众口宣扬的新闻人物。自此,陈子昂的身价倍增。

    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陈子昂文才斐然,当然是块耀眼的金子,只可惜唐朝的那些文坛名宿元老,对他却一点都不感冒,如果他不懂得自我寻找机会,他的名字在历史上便无人知晓了,他那慷慨陈词的诗也就不可能留传至今。

    人怀才不遇是郁闷的,但不能因为自己不得志而自我颓废,这就需要自己去挖掘机遇。是金子固然重要,但机遇有时比金子还重要。

    谬误28.把一个鸡蛋放进众多篮子里——人心不专,薄纸捅不穿

    俗语说得好“见异思迁,土堆难翻;专心致志,高峰能攀”。做事如果三心二意,不能专心致志,就将一事无成。

    好多年前,有人要将一块木板钉在树上当搁板,贾金斯走过去管闲事,说要帮他一把。

    他说:“你应该先把木板头子锯掉再钉上去。”于是,他找来锯子之后,还没有锯到两三下又撒手了,说要把锯子磨快些。

    于是他又去找锉刀。接着又发现必须先在锉刀上安一个顺手的手柄。于是,他又去灌木丛中寻找小树,可砍树又得先磨快斧头。

    磨快斧头需将磨石固定好,这又免不了要制作支撑磨石的木条。制作木条少不了木匠用的长凳,可这没有一套齐全的工具是不行的。于是,贾金斯到村里去找他所需要的工具,然而这一走,就再也不见他回来了。

    后来人们发现,贾金斯无论学什么都是半途而废。他曾经废寝忘食地攻读法语,但要真正掌握法语,必须首先对古法语有透彻的了解,而没有对拉丁语的全面掌握和理解,要想学好古法语是不可能的。

    贾金斯进而发现,掌握拉丁语的惟一途径是学习梵文,因此便一头扑进梵文的学习之中,可这就更加旷日费时了。

    贾金斯从未获得过什么学位,他所受过的教育也始终没有用武之地。但他的先辈为他留下了一些本钱。他拿出10万美元投资办一家煤气厂,可造煤气所需的煤炭价钱昂贵,这使他大为亏本。于是,他以9万美元的售价把煤气厂转让出去,开办起煤矿来。可他不走运,因为采矿机械的耗资大得惊人。因此,贾金斯把在矿里拥有的股份变卖成8万美元,转入了煤矿机器制造业。从那以后,他便像一个内行的滑冰者,在有关的各种工业部门中滑进滑出,没完没了。

    他恋爱过好几次,可是每一次都毫无结果。他对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十分坦率地向她表露了心迹。为使自己匹配得上她,他开始在精神品德方面陶冶自己。他去一所星期日学校上了一个半月的课,但不久便自动逃遁了。两年后,当他认为问心无愧、可以启齿求婚之日,那位姑娘早已嫁给了另一个追求者。

    不久他又如痴如醉地爱上了一位迷人的、有5个妹妹的姑娘。可是,当他到姑娘家拜访时,却喜欢上了女友的二妹,不久又迷上了女友更小的妹妹,到最后一个也没谈成功。

    商业界有一句格言:“把所有的鸡蛋放入同一个篮子。”而贾金斯是把一个鸡蛋放在众多篮子里,他如何能成功呢?

    阻碍你成功的有时不是你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多。记住:黑熊之所以掰了许多玉米而只剩下一个,就是因为老是为了下一个玉米而丢掉上一个,这就是“人心不专,薄纸捅不穿”。

    谬误29.成大事要从基层做起——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

    一屋不扫难道就真的不能扫天下?

    很多时候,赢是赢在平台,胜是胜在起点高,成大事不拘小节,起点高可以少走弯路,平台好可以创造更多的机会,如果只拘小节,一切成功都会被小节束缚手脚。

    很多人认为,要想成大事,就要从基层做起,就要脚踏实地地从零开始,但真正成功人士却敢于打破这个“真理”,因为他们相信——一屋不扫也能扫天下。

    美国五大湖区的运输大王考尔比刚出来工作时,非常贫穷,最初是从纽约一步一步走到克利夫兰,后来在湖滨南密歇根铁路公司总经理那里谋到了一个职务。

    但是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这个职位的视野过于狭小——除了忠实地、机械地干活以外,没有任何发展前途可言——已不能适应其远大志向了。他也意识到,梯子底部不一定就安稳,上面随时都可能掉下东西砸到你,不如爬到梯子的上部,并一心朝上爬。

    于是,他辞掉了这份工作,在赫约翰大使的手下谋得一个工作。大使后来成为国务卿、美国驻英国大使,而在此之前,考尔比就已经想象到了,与前者在一起不会有发展,与后者共事则会有很大的成就。

    成大事应从什么样的高度开始?不少刚开始找工作的人认为从哪里开始都一样,先落了脚再说,并雄心勃勃地表示不会呆多久。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进到那个层次后,便很难再出来了。对这个问题,著名的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有过很经典的论述,他说,这种从基层干起,慢慢往上升的观念,表面上看来十分正确,但问题是,很多从基层干起的人,从来不曾设法抬起头,以便让机会之神看到他们。所以,他们只好永远留在底层。我们必须记住,从底层看到的景象并不是很光明或令人鼓舞的,反而会增加一个人的惰性。

    惰性使许多人丧失了追求的动力,虽然只要多付出一点点努力,就可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但是很多人不愿意付出,一些人甚至抱有这样的疑问:为了得到区区一份工作,真的有必要花那么大的力气吗?

    对于这样的提问,答案只有一个:只要某种努力能够为我们带来提升,那么再多的努力也不算多余。要实现成大事的目标,并不一定非要从最底层开始,有机会不妨从一个更高的平台起步。

    从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前进,看起来很务实,但是也可能前途灰暗,使自己丧失最初的希望和热情,迷失了方向。我们所说的“陷入固定模式者”,就是指那些每天被一成不变的工作压着,马不停蹄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习以为常,就会慢慢地被这种僵化的生活吞噬掉,最终连从这种生活方式中逃脱出来的愿望都丧失了。

    因此,一级也好,两级也好,总之在职位上努力向上攀登十分重要,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来说也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只要你能升高一个职位,就有机会将周围模糊不清的东西看得很清晰了。

    因此,欲成大事的男人,如果有可能的话,请尽量从基层的上一步或上两步开始,这样你就会免去最底层的单调生活的折磨,避免形成狭隘的思想和悲观的论调,尤其是避开低层次的争斗。事实也确实如此,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由于资源和机会有限,由于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争斗与内耗往往十分激烈而且赤裸裸。许多人在到达上一层之前,也许已经是元气大伤、锐气全无了,他们把太多的热血流在了污泥中。

    有一位30多岁在北大读MBA的人坦言,他这个岁数的人还来读MBA只是为了越过一些层级。他原来的单位是个很保守的地方,论资排辈,他工作了几年,仍然是个小跟班,参与不了任何重要的事情,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对自己比较适合的中高级管理位置又是那样遥不可及。他的许多同龄人都逐渐变得懈怠和颓废起来,但他选择了离去,选择了越过一些也许是永远都难以“胜任”的层级,直奔“主题”。虽然MBA的课程读起来很辛苦,但他乐在其中,因为他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后来,他做了一家大公司的高级主管,年薪超过50万元,而他原来的年薪只有不足2万元。

    更重要的是,他坐在了最适合的位子上,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他也许不知道彼得原理,但无意中,他实践了彼得原理的三个重要推论,那就是:1.总有一些职位是你不能胜任的,你必须想办法绕过它们;2.坐在不胜任的职位上,不仅对自己是一种折磨,对人际关系和事业也是一种损害;3.职位越低,争斗越激烈,机会越少,人的消耗也越大,越往上,人的路越好走。

    从什么样的高度开始更有助于成就大事,你现在应该很清楚了。

    谬误30.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遇到困难要绕个弯儿走过去

    宁向直中取,体现一个人做人的刚正不阿,当然很显人格,但当遇到困难时,特别是这个困难可能致命时,我们明知“直中取”会一命呜呼,难道还勇往直前去送死?所以,与其硬碰硬,不如想个办法绕着弯儿走。

    汉武帝有个奶妈,他自小是由她带大的。历史上皇帝的奶妈经常出毛病,问题大得很,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尝于外犯事”,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帝欲申宪”,汉武帝也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东方朔,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是有名的可以调皮耍赖的人。汉武帝与秦始皇不同,至少有两个人他很喜欢,一个是东方朔,经常与他说笑话,把汉武帝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个是汲黯,他人品道德好,经常在汉武帝面前顶撞,他讲直话,使汉武帝下不了台。这位皇帝独对这两个人能够容纳重用,虽然他们俩官做得并不是很大,但汉武帝对他们非常亲近,喜欢同他们谈论国家大事。所以,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算是有大关系的。

    汉武帝的奶妈把所犯之事给东方朔一讲,东方朔感到问题很大,想了想说道:“此非唇舌所争——奶妈,注意啊!这件事情,只凭嘴巴来讲,是没有用的。”于是,他对奶妈说:“你要我真救你,又希望我能帮得上忙的话,等皇帝下命令要办你的时候,叫人把你拉下去你被牵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只好滚了,但你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再走两步,再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要说:‘皇帝!我是你的奶妈,请原谅我吧!’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或许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东方朔对奶妈这样吩咐好了,等到汉武帝叫奶妈来说:“你在外面做了这么多坏事,太可恶了。”遂叫左右拉下去法办。奶妈听了,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东方朔站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太婆神经嘛!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你就快滚吧!”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长大,现在要把她绑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不是滋味,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想算了吧。于是他对奶妈说:“免了你这一次的罪,以后可不能再犯错了。”

    像这一类的事,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由小可以概大。东方朔的滑稽不是乱来的。他是以滑稽的方式,运用了“曲则全”的艺术,救了汉武帝奶妈的命,也免了汉武帝后来的内疚于心。

    假如东方朔跑去跟汉武帝说:“皇帝,她好或不好,总是你的奶妈,免了她的罪吧!”那皇帝就更会大动肝火。也许会说:“奶妈又怎么样,奶妈就有三个头吗?而且关你什么事,你为什么替她说情?可能她的犯罪,都是你的坏主意吧!”一气之下,连东方朔这个求情者的脑袋也一齐给砍下来。这么一来,东方朔可就太得不偿失啦,情没求下来,反误了自己的性命。但东方朔必定是东方朔,是与众不同的才子,他有一套为人处事的绝招,就是不与皇帝硬碰硬,而是绕着弯为皇帝的奶妈求情,正话反说触动龙心,激起他的心事。这样一来,一方面替皇帝发了脾气,骂了奶妈;一方面勾起皇帝对往事的回忆,皇帝难过了,也不需要东方朔替奶妈求情,他自己明白对奶妈的刑法过重,便命人放了奶妈,从这件事情来看,东方朔并没有请皇帝放奶妈,是皇帝自己放了她,恩惠还是出在皇帝身上,这就是“曲则全”。

    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所谓“怒不可遏,恶不可长”。尤其是古代帝王专制政体的时代,皇上一发脾气,要想把他的脾气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气反而会更大,不能堵的,只能顺其势——宁向曲中求,不向直中取——绕个弯,把他的愤怒化掉就好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