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65个致命的谬误-友情的谬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谬误52.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可“多”切勿“滥”

    朋友原有“益友”与“损友”之分;也有“道义之交”与“酒肉之交”之别。孔子告诫世人要交益友不可交损友。益友多,人生有难,自然帮者自来,损友多,人生有难,自然落井下石。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一知己与没有知己相比较,确实令人自豪。但如果有一知己则心满意足,不思另结新朋友,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全投入到与一个或少数几个知己鬓发相磨,实属浪费。

    人,不能没有朋友,没有朋友的日子是难过的。但是,芸芸众生谁为友,需要慎重选择。现如今,被称为朋友的人大街上到处都是,人们已习惯将过去称为“同志”的改成称呼“朋友”,这样似乎更亲切。其实“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志”之称也有朋友的意思。我们所讲的交友需选择,不是这种泛泛之称的朋友,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一个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贤则聪,近愚则聩。”古代名人很重视对朋友的选择。孔子曰:“君子慎取友也。”也有人说:“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见《荀子·大略》)。品德高尚的人,历来受人推崇,也是人们愿意结交的对象。而品德低劣的人,却常常被人所鄙视,极少有人愿与之结交,当然也不排除“臭味相投”的“朋友”。实际上,每个人不管自觉或不自觉,他们交朋友总是有所选择的,每个人择友都是有自己的标准的,明代学者苏竣把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如此划分便可明白:畏友、密友可以知心、交心,互相帮助并患难与共,是值得深交的;那些互相吹捧、酒肉不分的昵友,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有利则来,无利则去,还有的是趁人之危损人利己的贼友,这样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结交的。

    都说朋友志同道合,情趣相投,这可以作为择友的一个标准,志向不同,情趣有变,友谊不可能长久,早晚会分道扬镳。“管宁割席”的典故就是个例子。管宁热衷读书做学问,而华歆则热衷于官场名利,两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思想基础,割席而坐是可以理解的。人类普遍存在着一种“趋同”的心理现象。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说明了这个现象。心理学家让十几个素不相识的人呆在一间屋里,不与外界交往,只让这些人相处。几天后发现,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大都成了朋友,而没有共同爱好和追求者则形同路人。

    交朋友要选品德高尚、心胸宽广者。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墨子有更形象的比喻,他把择友比作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也许你说自己“抗腐性”强,那为什么不“择善而从之”,反而自讨苦吃呢?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感染上他的气质,何乐不为呢?

    朋友多——好朋友越多,我们受益越多。学无止境,学问再大的人也有不懂的东西。孔子还谦虚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在结交朋友时,也可尽量选择有学识的人,忘年交的存在原因也许正在于此吧。当然,对朋友也不能求全责备。如果人人都要求结交比自己有学问的人,那么到头来只能是谁也没有朋友。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相交贵在有所补益,有所予有所取才是“交往”。

    古人的交友择友之道,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要为其所拘束,对友人过于苛刻。择友的标准各有不同,也应该从个人实际出发,慎重选择,急来的朋友,去得也快,所以朋友可广交,不可滥交。

    谬误53.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君子之交淡如水

    事物都是发展的。友谊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时间可以淡化一切,朋友的价值也要警惕时间杀手的吞噬。

    随着这个社会上浮夸的人的增多,朋友的价值也不断地受到污染,这时候惟一具有可信性的或者说能够给人以信心的就剩下“哥们”,更保险点说是“铁哥们”。一个自称有很多“铁哥们”的人日子必定过得很舒心,如果他不是吹牛的话。

    铁哥们的诱惑在于朋友之间的那种心心相通,在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于“两肋插刀”的气魄。有这么多诱人的东西摆在面前,仿佛只要有了铁哥们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但铁哥们究竟能做什么呢?

    你没钱的时候,苦闷的时候,有钱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找到铁哥们,都是最好不过的事,但惟一有一件事是不能找铁哥们的,那就是需要一起共事的时候。

    铁哥们就像恋人,同事就像老婆,是恋人就可以有许多美好的想象在里面,隔着一层美丽的面纱,有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而老婆就不一样了,成天在你旁边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纵使你有多少耐心也得被暴露无遗的对方搞得毫无兴致。而跟铁哥们共事无疑是把恋人变成老婆这样的愚蠢之举。

    这得从铁哥们是怎么交下来的谈起,“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因为假如一开始两个人之间就充满了利益的矛盾,他们是很难毫无芥蒂地走到一起去的,所以铁哥们只能是同学、战友、打小一起和泥长大的玩伴。因为没有利害冲突,所以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说东道西,聊天喝酒,一个星期见一回面或者更久,彼此有一点牵挂,然后更多的时间里是各忙各的。

    铁哥们只适合做这些。

    而一旦走到一起去了,按现在的社会衡量能做什么呢?最切合实际的就是赚钱,来路正的钱当然很好,但这里面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哥们之间还可以有一个大哥,但铁哥们之间就难分彼此了,平时觉得意气相投,直来直去惯了,可工作就不能这么样了,总得有人说话更有分量一些,但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套思路,憋在心里,日久天长就会产生摩擦,产生隔阂,到最后好说好散还好,就怕弄得钱没赚到,反倒丢了朋友。一位朋友去旅游结婚,他的一个铁哥们正好也要出去办事,顺路,于是结伴而行,这还不是什么有利害冲突的事,但一路走下去,双方都很失望,只是因为在那个过程当中,双方都不自觉地暴露了太多“淡如水”时无法发现的缺点,于是友谊便大大地打了折扣。当然铁哥们之间也可能去打家劫舍,但这里还有一个分赃不均的问题。

    铁哥们之间共事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那就是大家的素质都很高,那么导致结果就是窝里斗;如果大家的素质不高,甚至还有破坏力很强的人,那么铁哥们共事的结果就是缺点的大综合,把本来能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事搞得一无是处。好比你爱财,我很喜欢暴力,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真的去做什么坏事去了。即使不去同流合污,那你如果不是大义灭亲的话,又难免帮着保守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

    或者就让朋友们甘愿平庸,千万不能指望着有什么奇迹发生。但是,假如你非得与朋友共事,并且坚信不会造成任何有损于友谊的不良后果,那也可以,但你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承受失败。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友谊可谓轰轰烈烈,千古流芳,但他们共事的结果是什么呢?一事无成而已。这里面更可怕的潜台词是刘备太倚重两个兄弟,结果诸葛亮对关、张二位就纵容了,华容道那档子事,以诸葛亮的脾气关羽该斩,但看在刘备的面子上,这事连提也不能提了,耽误多大的事。更不消说关羽日益骄奢,而最终败走麦城了。

    一个人有铁哥们多半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更好地成就一番事业,而古今中外能够有所作为的人恰恰是那些不单单去依赖哥们的人。还是说三国,曹操一代奸雄,秉性多疑,没有一个朋友,但偏偏是他打下了基业,别人只能望其项背,自叹弗如。结论是:要想成大事不能简单去依赖铁哥们。

    铁哥们更像一种信仰,在现世里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它只是存在于心里,更确切一点说,在你有铁哥们的时候,你碰到任何事,你心里都有底。就像我们常说的:上帝保佑。

    谬误54.办事最好托熟人——常在“熟”处最伤心

    买东西托熟人,似乎有一种信任感,熟人不会骗你;到熟人处买东西肯定便宜,因为有交情,他不会狠宰你。其实熟人也有爱“利”不爱“情面”的人,他们恰恰会利用朋友间彼此的“信任”与“交情”,对你痛下“狠”刀。

    小余的同事婚礼快到了,他翻箱倒柜找不到一套得体的礼服,他妻子在一旁说:“还是去买套西装吧。”

    妻子的话很中听,小余便乐颠乐颠地和妻子去逛服装商场。但商场西装的价格高得令人咋舌。所以逛了一圈下来,没有买的兴趣。

    不过,还是妻子脑子灵活,想起其弟与弟媳在一家小商场承包柜台,做的就是服装生意,求他让点儿价,买件又称心又便宜的西装肯定没有问题,于是便兴冲冲赶去。

    弟媳说:大店卖的是名气,价格当然贵,我这儿便宜,出同样的价格,可以买到全毛料子的西装,保证不吃亏。

    这对夫妻便眉不皱、心不跳地挑了套就走,心满意足。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巧事。在小余同事的喜酒席上,竟有人穿一样的牌子、一样质地的西装。他妻子充满自信地一问价,这回轮到她吃惊了,竟然比自己弟弟卖给丈夫的便宜40块,而且自己的根本不是全毛料子,分明是被弟弟和弟媳“斩了一刀”。

    怎么办?总不能为这40块钱,扯下面子去和弟弟理论一番,只好吃个哑巴亏,这叫“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类“快刀手”经常都在“挥舞大刀”:隔壁王老太到楼下熟人摆的水果摊上买西瓜,活生生地被“斩”去两斤份量;楼上小李托同事买件羊毛衫,结果也被“斩”去了十几元;一位朋友托熟人买了条外销“中华烟”,拆开一抽,觉得味道不对。细看包装、过滤嘴,方断定是假货……

    细细想来,也许不怪人家,也许是求人的人自己错了,因自己的心理素质有缺陷,被别人利用,拿着了你的短处,才朝你“下刀子”呢!

    买东西托熟人,是相信熟人重交情,可这正好被熟人利用,被熟人“斩了一刀”,你还不好意思大叫大嚷吵上门。

    于是,“快刀手”磨刀霍霍,见熟人便瞅准机会大刀阔斧地“斩”下去,斩得心情舒畅,斩得游刃有余,斩得干净利索。

    对付这种专斩熟人的“快刀手”,办法只有一个:离他远点儿!首先,不要指望买便宜货,其实便宜没好货,此乃古训也。其次是“亲兄弟明算账”,言明无须便宜,但求货真价实,是多少钱就付多少钱。再如被斩,坚决找上门去,决不含糊。他不顾情面,你又何必把情面看得太重呢?

    谬误55.朋友之间情义无价——无利害考验的友情是脆弱的

    没有掺杂利害的友情很珍贵,但也很脆弱,因为它还未经过利益的考验。

    情义无价是做朋友的最高理想,但是,自私是人的通病,如果你因为帮助了别人就以为别人受你滴水之恩会当涌泉相报,那你对友情本身的理解就是掺杂着利益关系,所以很脆弱。

    吴先生和许先生二人是大学同学,感情不错,毕业后,两人又在同一部队服役。两年后,两人一同从部队退伍,吴先生不久就找到了工作,许先生则不甚顺利,四处碰壁。吴先生伸出道义与友谊之手,把许先生拉进自己的公司,成为同事。

    过了一年,吴先生离职创业,许先生也到别的公司任职。

    吴先生的创业,成绩并不理想,甚至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只好找许先生,希望对方拉自己一把。

    许先生说公司有一不错的职位空缺,很合适吴先生,他一定会尽力帮忙替吴先生搞定。吴先生很高兴自己的危机有了转机,很庆幸当初帮助许先生找工作之举太值了。

    谁知等了一个月,吴先生也没有得到让他任职的消息,他按捺不住,打电话找许先生,原来……许先生自己坐上了那位子……。

    许先生的“解释”是:“我本来不要,也推荐了你,可是上面坚持要我……”

    隔了半年,吴先生才在一偶然机会中,从许先生同事口中知道,当初许先生根本没有把吴先生的个人资料往上报。

    有人说,大学时期建立起来的友情最珍贵,也最不易变质。

    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大学时期彼此没有利害纠葛,往往能坦诚相见,所以比较“知心”,友情也比较长久,所以很多人的“老朋友”都是大学同学。反而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老朋友”比较少,这是因为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很多是事业上的朋友、利益上的朋友,这种朋友较难“知心”,要成为“老朋友”不容易。但这话也有“不对”之处,道理在于,求学时期因为彼此没有利害上的考验,固然双方可“交心”,但却缺乏免疫力,因此一踏入社会,面对利害——有的友情反而更强固,有的却脆弱得应声崩碎。

    这个故事中吴先生和许先生的“友情”就是属于后面的那种,许先生显然经不起利益的考验。

    其实人们也没有必要对许先生进行指责,虽然他的选择违反了朋友间的道义,但却符合了求生存的要素——自私。

    人们常把朋友之间的关系用“情义无价”予以涵盖。但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有了情义才有了朋友,而是因为有了朋友才有了情义。在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高境界的朋友“的确不是为了利用他们,因为他自己的能力已绰绰有余了;也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因为他在富有美德的行动之中已经得到了尽善尽美的欢乐。他需要朋友,只是为了行善,即,他可以为朋友做好事,在朋友快活时自己也感到欣慰,并再次用善行帮助他们”。阿奎那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朋友之间应该达到“情义无价”的那种境界,于是他将一种理想的“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的思想来指导天下人的交友观。

    这毕竟是理想,离开现实世界太远。在现实世界,情义是有价的。价在何处?在于彼此对对方的实绩评估。实绩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方说有人问身边的人某某人值不值得交朋友,周边的朋友所能提供的参照意见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品德,二是实绩。品德是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的东西,只有实绩才是人与人处世交友中实实在在的可触可摸的价值体现。

    现在很多人强调交友要交得“友有所值”,所谓“值”,实际上就是衡量对方的付出以做交友取舍的标准。可你也应该想到,你讲究“友有所值”,别人就不考虑“友有所值”?

    由“友有所值”引伸到朋友的情义。可知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交情,因此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情义。在彼此结成朋友之前,情义根本是不存在的。只有交情深了,才构成了以友谊为基础、人情为桥梁的情感。这种友谊和情感的交融就是朋友的情义。

    情义的产生是对友情回报的一种承诺。比如一个人不断地接受其朋友实绩性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为朋友做些什么,总觉得自己欠了人家的情,天天在找机会要报答对方。既然朋友之间的情义和此之前的付出是有直接关联的,那么,就不能说这种情义没有前提条件,既然朋友的情义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么,朋友之间的“情义无价”之说就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谬误56.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可能是伤你最深的人

    人们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人们也唱,朋友多了路好走,可事实并非如此。社会是现实的,某些朋友在利益面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当你对他没有戒意时,他可能就是那个拿着屠刀,向你心里深深刺去的那个人。

    经济活动的扩大,社会交往的增多,个人活动的辐射,使“朋友”在当代不能走俏。俗语:“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朋友”不仅是“路”,还是信息,还是声势,还是捧月众星,还是成交鹊桥,还是躲难的法宝。当然同时是一种头痛,一剂泻药。

    “朋友”在中国传统中是两弯相映的明月组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先,可惜当今正在为一个“利”字浸泡。看得透彻的人说:“钱是大家赚的。”意思是朋友互掏钱包当然也是正常之道。

    如今的少数朋友确实像一些按摩情感的骗子强盗!

    君不见,朋友间搭伙开店,集资办厂,有些不就是亏则扯皮拉筋,赚则打斗红眼吗?

    一个众人争当掘金客的时代,一个个体意识代替集体意识,存在意识代替理想意识,金钱意识代替事业意识的年月,梁山泊之大秤分金,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之遗风能不搁浅?下面例子中的顾医生就让“朋友”弄得惨透了。

    有一年,顾医生在桂林进修,碰到一个叫江小丽的女人心脏病发作。救死扶伤为顾医生的信条,他马上组织抢救。从这以后,两人自然结成朋友。江小丽戴着金丝眼镜,文质彬彬,常说要报救命之恩,说自己所在的深圳公司给她分了4个股份,每股2500元,三个月后可获利2万元,并表示让两股给顾医生以示谢恩。此等朋友、此等友情,顾医生不由不信,立即将5000元交给她。

    可是到了年底,公司股份没有分红。江又对顾医生说:“上次股红没分,是公司正用股红做一笔大生意,三个月每股回报3万元。因为是老朋友,亲戚我都没给,再让两股给你,每股3000元。”话说得热乎乎的,顾医生又把父亲多年积攒的6000元交给了江,江说她这个朋友“爽”。不久,又把顾医生介绍给自己的儿子小李。

    小李对顾医生说:“你是我妈的朋友,我就算你的干儿子,我一定要在经济上帮你。”接着又说:“我和北京一个朋友在内蒙办了三个山羊养殖厂,做羊皮出口生意,年纯利几十万元,冲你是妈妈的朋友,把一个3万元的股份给你吧,半年能赚10万元。”

    顾医生心想友情难却,况且利大,扯债拉债借了3万元交给了小李。

    她天天盼分红还债盈利,不料,半年过后,得到的消息是双方的生意都亏了,顾医生只觉得五雷轰顶。

    莫非江某是骗子?不像,因为她的儿子小李又来了,晃一晃50元一扎的现金,拿出一张4万元的欠条,说马上要去买一只价值连城的古瓶,买回来再倒手可卖150万,还他顾医生后还有多的。

    人家举债设法还钱嘛,顾医生再次为朋友之情感动,跟着小李去取那价值连城的古瓶。

    谁知将古瓶取到手后小李说有事要先走,他走后顾医生又给自行车撞了一下,古瓶应声粉碎。

    再见到小李时,小李拿着菜刀要顾医生赔偿古瓶,顾医生因此投资分文未得还给小李开了欠债20万元的欠条。

    这件事发生后,顾医生病倒在床上,好在病后他向公安局报了案。

    公安局说这叫“杀熟”,一种当前极其普遍的宰朋友手段。

    “杀熟?”顾医生闻所未闻,他不懂朋友之道何以变得这样险恶。

    他本能地喃喃一声:“既如此,人干嘛还交朋友?!”

    顾医生的教训是惨痛的,还好是没有倾家荡产。想想前些年记忆犹新的传销活动,害得多少亲朋好友倾家荡产,走投无路啊。

    因此,我们告诫大家:不要绝对地相信朋友。

    有时,帮你租门面的朋友也许在当过手钱的房东,帮你资金的朋友也许要收你的高利贷,帮你介绍生意的朋友也许要狠狠杀你一笔回扣,帮你装电话的朋友至少要带走你一条红塔山、二瓶洋河酒。

    朋友之情是个软绵绵的玩意,有弹性,有回旋之利,因此有人热衷将它做屠刀的刀把。

    软情用硬刀杀,杀着杀着,杀者不料,软情走向硬化!

    友情隐藏着商情,友道蜕变为畏途,友谊掺杂了利害。

    谬误57.有事有人,无事无人——交友要有人情味

    生活中有一些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帮忙;他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他的情。

    某君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高中三年的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主动地当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作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突然向我寻求帮助。考虑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帮她。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了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绝交时,她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身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天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但谁也不会忘记这段交情。

    共事时间长也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但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可以建立难忘的友情。

    有时候,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

    毋庸置疑,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人家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而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永远交不到真心朋友的。

    谬误58.亲不亲,故乡人——窝里斗,害死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这两句话道出了老乡之间的深情。但很多时候,两个老乡同处一室,还是会发生“窝里斗”。这就需要老乡之间的友情交往多一点诚心,少一点私念。

    中国人历来重籍贯,直至今日,中国人的档案材料中,一直都有“籍贯”一栏。人类文化的历史表明:不同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当然也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了。于是同乡之间,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叫“乡谊”。如果都是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者,则同乡之间,也必然会互相照应的。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可以说是街坊、邻里,还有亲属,扩大一点,就是“乡里”,再扩大一些,同一县,甚至同一省,都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感情自然非比寻常。

    可见,我们很多时候,总是把老乡放在第一位,以为老乡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不过,现在也常听人说“老乡见老乡,背后放一枪”。

    因为他是你老乡,所以你对他不加防备,他为个人利益害你时,你还蒙在鼓里;因为他是你老乡,你的一切内幕他都一清二楚,他为个人利益要捅你,一捅就捅到你的心窝里,这就叫“窝里斗”。

    小飞和小刚是老乡,他们同在一个私营公司工作,由于是老乡,彼此互相帮助,工作干得都很不错,老板对他们也很赏识。可是不久,两人同时被老板炒了鱿鱼。什么原因呢?

    由于小飞与小刚都是好强之人,老板想提拔一个人当经理助理,他们俩是最佳人选,可经理助理只有一个,这就说明一个人要落选,而他们俩又都想得到这个位置,所以两人成了“窝里斗”,在工作中相互拆台,最终使公司蒙受了几十万元的损失,老板一气之下,把他们俩都开掉了。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窝里斗”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同乡之间相互帮助是很聪明的做法,但是除了彼此“帮助”之外,一定要避免老乡之间发生冲突,避免“窝里斗”。既要防止“窝里斗”,就要了解“窝里斗”的特点。

    “窝里斗”作为“传统节目”,有其独具的特色,一般说来有以下几条:

    一曰“阴”,即“不公开”。在公开的场合,大家都是感情不错的老乡,背地里则不尽然,做小动作、打小报告,“当面说好话,背后使绊子”;“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当面握手,背后踢脚”;“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二曰“软”,即“不硬来”。因为是内部斗争,硬来有敌我之嫌,所以只能“阴”。“阴”则“柔”,“柔”则“软”,“软工夫”往往比“硬工夫”更厉害。其常规办法是“踢皮球”、“打太极拳”、“磨蹭纠缠”等,或者“皮里阳秋”地说“风凉话”。

    三曰“小”,比如“小动作”、“小报告”、“小纠纷”,似乎只有“小”字才能体现“窝里斗”的能耐。

    四曰“粘”,即“没完没了”。“外部战争”一是一,二是二。一仗打完,要么胜利,要么失败,要么讲和,终归有个了结。然而“窝里斗”则不然,粘粘乎乎,拉拉扯扯,永无休止,这就实在可怕。因为如果不“阴”,便可“当面还手”;不“软”,便可“毅然动手”;不“小”,便可“大打出手”;不“粘”,则可“及时住手”。现在可好,还手找不到对象,动手下不了决心,打又打不得,收又收不了,岂不只有默默忍受其折磨?所以,这种斗法只有两个结果,一是把人变成“两面派”,二是把人逼成“精神病”。

    如此看来,老乡在一起属于“窝”的一种,要避免其“斗”就要看这中间个人的意识了,既要避免“成堆”出事,又要避免“树倒猢狲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