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历史影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戊戌变法的主要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民主和进步。这次运动在中国近代特殊社会背景下发生,完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运动规律。爱国救亡的思潮是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各界较为一致的思想趋向,而加快政治民主化进程、建立立宪议会政治,则是走向爱国救亡这一目标的重要步骤。所有这一切,都顺应了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潮流和社会进步的规律。

    爱国主义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它贯穿于戊戌变法运动的全过程。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华民族处在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具有悠久灿烂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大国居然败在新兴列强的手下,中华民族处在任人宰割的地位。列强争相吞噬中国,不断掀起瓜分狂潮,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中国的未来将是怎样?在中国刚刚诞生却尚未成长起来的民族资产阶级挺身而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都是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者。他们大声高呼,各处奔走,其目的就是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感。他们撰写文章、发表演说、创办学会、刊印报纸,都是围绕着爱国主义主题而展开的,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维新志士义愤填膺、群情激荡。尽管他们身份低微,没有实际的权利,但其爱国主义情怀是强烈的,探索救国自强的道路。爱国主义已经成为时代的号角和社会进步的主旋律。

    康有为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能够掀起一场轩然大波,成为维新派的领袖,也为全国所瞩目,就在于他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爱国精神激励下,他用自己的文字、语言和行动,适应客观形势的要求。他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一再鼓动光绪,企图以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惨重后果,打动光绪的心,震惊朝廷官员和各界群众,迅速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梁启超也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子,他用焦灼的笔触写下了慷慨激昂的文字,强调变法的动机就是爱国,变法的目的也是爱国,爱国主义思想主导着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而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则以他们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谱写了戊戌变法爱国主义的悲壮篇章。

    戊戌维新志士对祖国怀有一种执着的强烈的爱,中国毕竟是自己的祖国。当时中国遭受帝国主义铁蹄践踏,是那样贫穷和落后,但他们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常常溢于言表。但他们没有停留在对祖国悠久文明和美丽山川的赞美上,而是要唤醒民众真正的爱国心,用爱国主义这根纽带将一切热爱祖国的青年人联系起来,把中国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赶走外来侵略势力。

    戊戌维新志士继承了祖国爱国主义传统,并形成崭新的爱国主义观念,他们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尊严,热爱国家热爱爱真理,反抗外来侵略。这是戊戌维新志士爱国主义观念中的精华,是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财富。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爱国主义传统经由维新志士之手继承下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安危联系起来,尤其在戊戌维新运动之后,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安危在人们思想上高于一切、压倒一切,除少数民族败类以外,大多数中国人可以不分阶层、不分党派,在国家面临外来侵略的时刻,结成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同来犯之敌浴血奋战,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在戊戌变法以后日益完善成熟,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动力。

    这次维新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国际背景,而最直接的原因则是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由于历史上日本长期学习中国文化,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一直看待日本为小国,并且具有心理优势。但在历时近十个月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惨败给了当时的日本,号称东方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几十万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日军在中国领土上肆意烧杀掳掠,清政府最终不得不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昔日的藩属求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先进的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痛定思痛,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能由小岛战胜中华帝国,就在于向西方学习,在于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所以中国的救亡强国之路就是要向日本学习。日本因学习西方由弱而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像日本那样变法维新,学习西方。1895年5月,康有为在北京发动著名的“公车上书”,公开提出只有学习日本变法才能强国的主张。在论证了变法强国的重要理由之后,在以后两份给光绪皇帝的上书中,他一再提出要向日本学习,梁启超在他的《变法通议》一文中也对日本的体制和宪章大加赞赏。

    他们对日本政体的夸赞,要向强敌学习的建议,颠覆了当时所有人的观念,有的表示赞同,有的坚决反对、认为是大逆不道。支持维新的光绪皇帝就被打动,在百日维新变法开始不久就要求康有为提供给他这方面的书籍观看。从1898年6月21日起,康有为把自己所著十五万字十二卷本的《日本变政考》陆续进呈。《日本变政考》以编年的形式,对明治维新的内容、经过和经验作了详细的介绍、评说和总结,并结合中国情况向光绪帝提出变法的具体建议。在这本书中,把定章立宪的政治革新作为变法的总目标,确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书后的后记中,他总结说,只要效仿他国的先进方法才能使中国强大,抵御外族的侵略!只要能够效仿日本的做法,那么一切都足够了。康氏的著作对光绪皇帝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百日维新中发布的许多上谕、变法的主要内容都来自此书。在中国为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同样热血沸腾的维新派却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敌人的谴责、痛斥阶段,更不是简单地否定侵略者包括体制在内的种种优长之处,而是冷静地提醒人们看到敌人的长处,提出要向敌人学习,确实难能可贵。因为这既需超出常人的识见,对世界大势、国际格局、国内形势有理性、清醒的认识,更要有过人的勇气,而维新派之所以有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承认、分析仇敌的优点,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的勇气,主要因为对国家之爱——至真至诚至深的大爱,这样的爱国主义,才是更纯粹、更深沉、更清醒、更理性、更负责、更有效、更值得敬重提倡的爱国主义。

    (一)民主是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

    19世纪末期兴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其实质就是改造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这是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当时社会上状况、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发生剧变。思想文化领域内的进步潮流是运用新的理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统治和礼教,宣传君主立宪等民主学说。针对传统的君主专制的统治观念,变革维新的民主派以西方自由民主思潮、自由、平等和民主学说为理论武器,予以激烈批评,从这一历史层面上看,强于早些时候的洋务思潮后期的进步知识分子,批判的武器也更为犀利。

    戊戌维新志士从西方启蒙思想家中获得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以此为武器,批驳传统君权神授说,其目的在于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伸张资产阶级民权。严复、谭嗣同等人对专制君主制度的攻击,首先抓住了为君主辩护的君权神授论,他们对君主的产生和对君、臣、民关系的分析,比较接近于西方的民主平等、社会契约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废除封建的君主专制和推广自由民主的要求。他们对中外古今历史上重民轻君、民本君末的政治学说加以继承、综合和发展,并且作了较大改动,这些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对于揭露君权神授的迷信,摧毁封建君权主义理论基础,扫除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启蒙民众的觉悟,都有巨大的、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

    从政治上讲,戊戌维新运动的根本目标是君主立宪,建立议会制度,实行民主政治。他们极力强调效法欧美的民主制度,分定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用来改变国家的政治体制,立宪法以改国宪,设议院以行民权。他们还试图用行政管理制度来取代清廷的军机处和六部,是资产阶级利用和平手段夺取政权的尝试,尽管这些并不都能付诸实践,或者在强大顽固势力的碰击下失败,但维新志士们已经勾画成立宪制的蓝图,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提出这样的主张,并勇敢进行尝试,足以证明维新派的斗争勇气和改革的强烈愿望。

    (二)促进当时社会的进步

    戊戌变法没有使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摆脱贫困与落后,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但戊戌变法在很多方面,使人们思想获得一定程度的解放,也成为人们促进社会进步的驱动力。戊戌变法以后的几年间,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民主主义思潮很快形成,社会生活里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新气息,使民间死水一般沉寂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某些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几千年来所少有的。在社会生活领域,小自个人家庭,大至社会群体,内从思想观念,外到人际交往,城镇乡村、男女老幼,都程度不等地发生了变化。

    戊戌变法后不到三年,清政府颁布了“回銮新政”的谕旨,在若干方面放松了对社会发展的局限,这实际是戊戌变法所促成的。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民主革命风潮勃然兴起,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已经被革命党人提上日程,戊戌变法在客观上加速了清廷覆亡的进程,推进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的根本目标是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工商业,富民强国,康有为在变法之前曾提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经济改革方案,希望中国能够走上近代机械化道路。在变法期间,由维新派提请光绪皇帝颁布的诏书中就提到经济改革的事宜,其中明确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事实上,戊戌变法以后,民间创办新式企业已成风气,尤其到20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期,这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戊戌变法的推动者掀起一场社会启蒙运动。维新志士们提出了更多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形成近代意识的革新思潮。他们用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破除中国人固有的封建桎梏、保守思想,抨击封建主义纲常名教,要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他们倡导鼓励民力、开启民智、创新民德,全面改良中国国民性,提倡男女平等、各自独立的主张,认为中国要救亡图存,兴国智民,就必须首先解放妇女,使妇女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此外,维新志士还对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某些言行规范进行剖析。例如,他们用西方近代的幸福主义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用开明自营即合理的利已主义反对封建礼教对人个性的压抑和对个人利益的抹煞,等等。这些表明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深层次的思想启蒙运动,他们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理性精神,点燃中国近代的文明之火。此后,先进的中国人翻然醒悟,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形成全国上下竞相学习西方思潮的局面。因而,戊戌变法运动在民族觉醒和民主意识方面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作用,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开启民主政治生活。维新运动是由康、梁等普通读书人发动的,阻力很大。但在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能达到鼎盛,甚至一些高官也屡屡参与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创办的论政报刊风行一时、组织种种现代学会吸引广大士绅官僚所致。办刊论政,是维新运动最主要的成效之一。政治的主要传播途径就是宣传,这说明了新式报刊在当时的重要性。中国向来只有官家的公开宣传,而无真正的报刊。而中国现代报纸之产生,均出自外国人之手。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外报外刊的增多,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如王韬、郑观应、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也开始认识到现代报刊的重要作用,要求办报之声便日渐高涨。他们大都从“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这两方面来论证创办现代报刊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康、梁在刚开始倡言维新时,便认识到报刊论政的重要作用。康有为在写给皇帝的奏折中反复申述创办报刊的重要性,他认为报刊是国人的耳目喉舌,若无耳目喉舌便是重病则不可救药。他不仅认识到报纸对国家政治的重要性,而且看到了现代报刊对民间社会的重要性。除了军国大事之外,报纸还详记人数之生死、民办企业的兴盛、学会之程课、物产之品目、器艺之新制等无所不记。他们当时虽然已经触及,但没有、也不可能从言论自由、公民权利、对权力的监督这种角度来详细论证创办现代报刊的必要性与合法性。《时务报》的发行量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上升到一万七千多份,遍布全国七十个县市,以当时的文化程度和交通情况来看,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时务报》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政论刊物,梁启超的名声亦由此而起,在百日维新的鼎盛时期,光绪皇帝曾下诏书《时务报》改为官办,并要各地方效仿开办,

    维新运动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大量民间社团的成立,使传统、松散的民间社会开始向现代的市民社会转变。1895年春“公车上书”失败之后,康有为意识到仅靠朝廷是不够的。应造成一种社会力量来推动、促进维新事业。同年8月底,他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每十天集会一次,发表演说,探讨政治,研究国是,宣传种种新知识,还准备翻译外文新书,并出版了《万国公报》作为机关报。强学会的每次演讲,都吸引大批听众,影响日大,不仅许多京中名流参与其中,连一些元老重臣如翁龢、张之洞也表示支持。不久,康有为又在“得风气之先”的上海组织了上海强学会,并创办《强学报》作为机关报。可以说,这是第一个公开的合法社团,开近代合法结社之先声,意义重大。虽然不久就发生“戊戌政变”,维新运动失败,慈禧重掌大权后将新法尽废,所有报刊一律停办,所有学会都被迫解散,慈禧要求各地官员,查办各办刊的主笔,但是,报刊的论政作用却首次为万众瞩目,学会、社团的重要性也首次显示出来。流亡海外的维新人士和留日学生立即掀起了创办政论刊物和成立各种社团的热潮,而且这种潮流已不可阻挡;不久国内又创办了更多的论政报刊,各种社团又遍地而起,对“辛亥革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后,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政治生活中,政论报刊和各种社团一直举足轻重。总之,戊戌维新虽然失败,但此时为创办公开论政的报刊与成立公开合法的社团,却将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引入中国,确是维新运动的重大贡献。

    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国不能实现类似于英国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被彻底推翻。除此以外,朝廷中本来较为开明有为的大臣在政变后有些被贬,其他亦多被排挤到中央以外,亦间接造成了之后发生的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